第四章农业经营方式与管理体制_第1页
第四章农业经营方式与管理体制_第2页
第四章农业经营方式与管理体制_第3页
第四章农业经营方式与管理体制_第4页
第四章农业经营方式与管理体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四章农业经营方式与管理体制农业经济形式与经营方式农业经济组织农业经济管理体制农业双层经营体制第一节农业经济形式与经营方式经济形式的概念农业经济形式的构成农业经营方式一、经济形式广义的经济形式:又称为经济组织形式,或经济成分,通常是指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形式,即生产资料归谁所有、由谁支配和由谁收益等生产关系的表现形式。生产资料所有制:简称所有制,它是社会上的生产资料或企业的资产归谁所有、由谁支配、由谁收益并承担经济责任等基本生产关系或基本经济制度的概括。农业中的所有制是指农业中的这些基本生产关系和基本经济制度,是农业中全部生产关系的基础,对生产关系具有决定性作用。生产资料所有制派生出的两个权力:所有权:生产资料所有制(产权制度)的核心,决定着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对生产资料支配权、使用权,也就是对经营权起制约作用。经营权:也称支配权、使用权,是所有权的运用和延伸,具有相对独立性。一定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是由一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的。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二、农业经济形式的构成国家所有的农业经济:即全民所有制农业经济,是指生产资料归国家所有的经济形式,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特点:国家投资,国有土地,生产资料、土地和产品都属于国家所有;规模较大,技术装备和经营管理水平较高,技术力量较强,资源比较丰厚类型: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国有农场、林场、畜牧场、渔场等;从某一方面为农业服务的各类农业企业和事业单位,主要包括国有农技站、水利排灌站、农业技术推广站、种子公司、农药公司以及农业科研单位等。国有农场国有农场即国营农场,由国家投资兴办的、主要生产资料和产品归国家所有的农业经济组织。其土地、自然资源、机器设备、生产建筑等生产资料属于全民所有;在国家计划指导下进行生产经营活动;产品由国家统一支配。国有农场采用比较先进的生产技术和装备,在“一业为主,多种经营”的方针指导下,因地制宜地实行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农工商综合经营。中国的国有农场在隶属关系上分为:归农垦部门管理的国有农场,归侨务部门管理的华侨农场,归军队管理的部队生产农场,归农业部门管理的良种场、园艺场、种畜场等。国有农场的主要任务是:扩大耕地面积,为国家提供商品粮食和其他商品农副产品,建成内外贸商品生产基地;积累经验,培养人才,在农业实现专业化、商品化、现代化过程中起示范作用;支持和帮助农民发展商品生产,成为农村先进技术和良种推广、农产品加工、运输、销售的服务中心。边疆省区的国有农场还负有屯垦戍边和帮助少数民族繁荣经济、文化的任务。1949年以前国营农场

1949年以前,中国有两类性质完全不同的国营农场。一类是国民党政府创办的少数农场,其中有的是由农业科学研究机构举办的农事试验场,有的是利用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赠送的一部分农业机械举办的农场。另一类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政府和解放区人民政府创建的,如1939年在延安创办的主要生产牛奶、蔬菜等食品的光华农场;1941年八路军在南泥湾开荒建立的军垦农场;1947年在东北解放区建立的宁安、通北、赵光、花园、永安、查哈洋等农场;1948年华北人民政府在河北省建立的翼衡农场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营农场的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经过30多年的艰苦奋斗,到1985年末,全国已有各类国营农场2700多个,拥有耕地480多万公顷。它们分属农牧渔业部门以及军事、侨务和工交等部门管理。其中农牧渔业部门(农垦部门)管理的农场2055个,土地总面积2373万公顷(内有耕地400多万公顷);军事部门管理的农场386个,耕地20.5万公顷;侨务部门管理的农场有86个,耕地4.9万公顷。国营农场建设的蓬勃发展,使其在国民经济中占有日益重要的地位。据统计,1985年全国农垦系统的国营农场向国家交售粮食(包括大豆)334.1万吨,商品率高达47.8%,比1956年增加12.1倍。另外几种产品产量和供应量在全国还占有较大比重:天然橡胶占90%,供应京、津、沪等城市的牛奶占80%,乳制品占全国的1/3(1984年),人参、鹿茸分别占14%和60%,啤酒花占70%,供应港澳的活猪占20%,等等。此外,国营农场在向农民传授先进技术,推广先进经验,为兄弟民族培养人才,支援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主义建设,增强民族团结,保卫和建设祖国边疆等方面都起着重要的作用。1949年-1979年概况1949年-1979年,中国国营农场的经营管理体制虽然发生过多次变化,但主要是改变隶属关系,并末消除国营农场长期存在的政企不分,缺乏自主权和平均主义等弊端。为了克服这些严重束缚国营农场生产发展的弊端,增强企业活力,1979年以后,国营农场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其中主要的是:①改过去的“收支两条线”为“财务包干”。即在财务管理体制上对国营农(牧)场、国营农工商联合企业一般实行“盈利不交、亏损不补、自负盈亏”的办法,以解决过去实行统收统支时农场吃国家“大锅饭”问题,使各场的经营成果与其经济利益直接联系起来。②改单一经营为农工商综合经营,实行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建立农工商联合企业,开展纵向和横向经济联合。③调整产业结构,主要措施是在保证粮食总产量稳定增长的前提下,大力发展经济作物;在发展种植业的同时,大力发展林、牧、副、渔各业生产;大力发展工业,发展交通运输、商业、服务业和旅游业等。④实行多种形式的联产承包责任制,克服在职工个人消费基金分配上长期存在的平均主义弊病。⑤实行政企分开,国营农场的上级管理机关改变统得过多、管理过死的状况,将经营自主权交给农场,使农场真正成为独立核算、自负盈亏、自主经营的经济实体;农场行政管理机构与农工商联合企业公司分开,分别履行行政与企业的职能。集体所有制的农业经济:农业劳动者为了共同进行农业生产或有关的经济活动,实现共同目的,按自愿互利原则组成的一种合作经济组织,其生产资料归集体成员共同所有。社区性合作经济组织:以原生产队、生产大队或自然村为单位,通过联产承包,实行统分结合双层经营基础上形成的合作经济。村、乡两级经济组织。专业性合作经济组织:农民在社区合作经济组织外,自己进行经济联合或合作的组织。服务性合作经济组织:供销社、信用社,专业性的服务经济组织。全民所有制与集体所有制全民所有制社会全体成员共同占有和支配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形式。是同加工工业、采掘工业、交通运输业等部门中高度社会化的生产和经营活动相适应的一种社会主义公有制。全民所有制的财产包括属于全社会劳动者所有的工厂、农场、铁路、公路、银行、邮电等,以及矿藏、河流、森林、草原等自然资源。全民所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的主导力量。由于它是在全社会范围内实行公有化的经济,因而能够在全国范围集中资金、生产资料、劳动力,组织跨部门、跨地区的生产经营,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它拥有雄厚的物质技术基础,掌握着国家的经济命脉。它拥有现代化的工业、交通运输、邮电设施,具有扶助其他经济和用先进技术改造国民经济的物质力量。它还是保障集体经济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发展,保证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为社会主义服务的决定性条件。中国的全民所有制采取国家所有制形式,即由社会主义国家代表社会全体劳动者占有属于全民所有的生产资料。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改变了过去过于集中的国民经济管理体制,逐步建立了一种国家集中统一领导与企业自主经营相结合的管理体制,实行两权分离,即所有权和经营权适当分开。国家作为全民所有制经济的中枢,管理经济全局的重大事项,控制国民经济的主要比例和发展方向,协调地区、部门、企业之间的关系,管理财政和税收,管理货币发行和货币流通等。地方、部门、企业对各自管辖的人、财、物和供、产、销有不同程度的自主权,并有权享有由此得到的物质利益。随着改革的深入,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将会不断地得到巩固和完善,以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促进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集体所有制

部分劳动者共同占有和支配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形式。与农业、手工业、商业、服务业和某些工业部门中社会化程度较低的生产和经营活动相适应。在集体所有制中,生产资料是集体财产,只归集体经济组织及其成员支配和使用,国家和其他单位不能任意无偿调拨集体经济的生产资料、劳动力、产品和资金。集体经济组织的生产、经营活动在国家政策的指导下自主进行,每一个集体经济组织都是独立的经济实体,自主经营,自负盈亏。集体所有制在工业、农业、商业等部门中分别采取了多种经营方式,包括工业生产合作社、农业生产合作社、供销合作社、信用合作社、运输合作社以及合作工厂、合作商店等。中国农业集体经济采取过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人民公社等形式。1979年以后,中国农村集体经济有了很大发展,实行了各种形式的生产责任制,发展了乡镇企业,壮大了集体经济的力量。在中国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集体所有制将与全民所有制长期并存。个体经济:生产资料归家庭所有,以一家一户为生产单位,依靠家庭劳动力、生产资料和资金,从事农、林、牧、渔、工、商、建、运、服务等各业的某个方面的综合性生产或专业性生产,实行独立核算、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产品归个人支配的一种经济形式。局限性:分散经营,规模小;生产盲目性;抵御风险能力较低。私营经济:生产资料归公民个人所有,以雇佣劳动关系为基础的经济形式。对解决农村劳动力就业、鼓励农民投资、发展农业生产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个体经济与私营经济的区别?个体经济以劳动者自己的劳动为基础私营经济以雇佣劳动为基础联营经济:由不同所有制性质的企业之间,或企业、事业单位之间共同投资组成新的经济实体的一种复合经济形式。经济实力较为雄厚,抵御市场风险能力较强,生命力强,现代农业的特征,专业化、社会化程度高股份制经济:全部注册资本由全体股东共同出资,并以股份形式兴办企业而形成的一种经济形式。特点:以股份公司为核心,以入股方式集中资金,自主经营、共负盈亏,按股分红新中基股份有限公司中基番茄制品有限责任公司成立于2000年5月,下属11个生产工厂分别是三坪分公司、军户分公司、博乐分公司、天河分公司、维特分公司、五家渠、天通、天森、温泉、芳草湖.11个分公司横跨了天山南北。公司现有总资产上亿元人民币,拥有世界上最先进的全自动化番茄酱生产线28条,设备均由世界著名的FMC和FBR-ELOP制造商提供,番茄酱年生产规模36万吨,产品全部外销欧洲、中东、东南亚、美国、非洲等国家和地区。目前,中基番茄制品有限责任公司将依托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资源优势与地缘优势,配合其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战略调整,通过资本运作,加紧组建兵团番茄制品产业集团,以规模化经营的优势使兵团的番茄产业走向世界。同时筹划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红色产业高新技术工业园区,并在园区中新建红色产业研究院、番茄种子研究所、皮籽处理车间、番茄红素提取车间、中心实验室等,使公司番茄产业从种子培育到番茄后续高附加值产品的开发、研制达到国际一流水平,最大限度地提高经济效益。中外合资经济:引进国外资本在我国农业中开办的中外合资企业、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和外商独资经营企业的一种经济形式。有利于开发农业资源,解决资金不足、技术和设备短缺等困难;有利于开拓农产品国际市场,发展创汇农业;能够提高农业经济管理水平和劳动者的文化、科技、管理素质。中外临沂益康有机农业科技园有限公司中外临沂益康有机农业科技园有限公司,是由留日国际著名生物学家徐会连博士投资创办的农业高科技企业,位于临沂高新技术开发区留学人员创业园内。现有职工25人,其中博士1人,硕士1人,大学本科12人。公司以自然农法国际研究开发中心和中日留学总会的技术优势和信息资源为依托,引进国内外先进的生产设备和检测仪器,采用先进的生产加工工艺和检测手段,实行严格的质量管理,产品EM益生多效活性液质量达到国际标准要求。EM益生多效活性液的面世,对发展有机农业和高效农业,加快我国由传统农业与国际农业接轨,必将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

三、农业经营方式经营方式:在一定的经济形式下,生产单位为组织生产经营活动所采取的经济运行和经营管理具体的方式、方法。作为生产力合理组织的层次,是劳动者与各个生产要素的组合;作为生产关系实现的层次,是在一定所有制形式下,通过再生产的各个具体环节,体现不同的经济“权、责、利”关系。确定经营方式的依据经营方式的性质取决于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经营方式的组织及其规模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经营方式必须符合农业生产的特点经营方式取决于经营管理水平经营方式的类型1、集体统一经营:集体所有制企业对本单位的生产经营活动直接进行经营管理的方式。所有权、经营权与产品分配权相统一共同协作劳动,统一经营核算;按一定的形式计算劳动成果的数量和质量并以此分配劳动报酬。2、承包经营:在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不变的前提下,由发包方同承包方签订承包合同,规定双方的权责利。按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原则,以承包合同形式,确定权责利关系,使承包者能按约定条件自主经营、自负盈亏。3、租赁经营:由出租方将其所有的生产资料或企业经营权,出租给集体或个人,以取得租金收入的一种经营方式。在租赁合同约定的期限内,出租人将经营权让渡给承租方自主经营,租赁期间承租者自行确定经营和分配办法。4、家庭经营:以农民家庭为相对独立的生产经营单位,以家庭劳动力为主所从事的农业生产经营活动。5、联合经营:不同所有制性质的单位共同投资组成新的经济实体,从事经营活动。参加经营的单位基本上保持原有的独立经营者的地位,不改变各自所有制性质,按平等、自愿、互利的原则联合经营。6、股份制经营:以股份制经济形式为基础,把分散的不同所有者的资金集中在一起,统一使用,共负盈亏,按股分红的企业组织形式。第二节农业经济组织农业经济组织的含义与功能我国农业经济组织的基本形式一、农业经济组织的含义与功能农业经济组织:为了实现一定的经济目标和任务而从事农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单位或群体。人类社会的一切经济活动,都有一定的经济组织形式和基本单位。经济组织的功能:指经济组织依靠自己的物质技术力量和组织力量,实现经济目标和社会目标的作用。受到物质技术条件和组织能力的限制,受到社会制度、政治因素、生产关系、经营方式等因素的影响。二、我国农业经济组织的基本形式1、家庭家庭即农户,最基本的社会经济单位,是我国农业主要的经济组织形式。家庭既是社会生活的基本单位,又是社会生产的组织形式。家庭经营的外延形式,就是家族经营。家庭经营是农业微观经济组织形式中最重要和最基本的组织形式。由农业的产业特点、农业分工协作、农业技术进步和家庭的社会经济特点所决定的,具有历史必然性。家庭的优越性家庭成员具有利益目标的认同感,使得农业家庭经营的管理成本最小,劳动激励多样。家庭成员在性别、年龄、体质、技能上的差别有利于社会分工和劳动力的充分利用。家庭经济的形式家庭统分结合经济家庭个体经济家庭私营经济家庭其他经济家庭经营企业化2、合作经济组织农业合作经济组织:也称农业合作社,指农民,尤其是以家庭经营为主的农业小生产者,为了维护和改善各自的生产以至生产条件,在资源互补和平等互利的基础上,遵守合作社的法律和规章制度,联合从事特定经济活动所组成的企业组织形式。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特有的规定性合作社成员是具有独立财产所有权的劳动者,并按资源的原则组织起来,对合作社的盈亏负无限或有限责任;合作社成员之间是平等互利的关系,组织内部实行民主管理,合作社的工作人员可以在其成员内聘任,也可以聘请非成员担任;合作社是有独立财产的经济实体,并实行合作占有,其独立的财产包括成员投资入股的财产和经营积累的财产;合作社实行合作积累制,即有资产积累职能;合作社的盈利以社员与合作社的交易额分配为主。农业合作经济组织运行的特征合作目标的双重性,即合作经济组织的服务性和盈利性合作经营结构的双层次性,即统一经营与分散经营相结合合作经济组织的民主性,是在农户自愿基础上的有效结合阅读材料1:日本农协3、企业企业:从事物质资料生产、流通或劳务活动的盈利性经济组织形式。企业是商品经济的产物,是市场经济中从事生产和流通活动的基本经济单位。本质特征:以营利为目的,从事商品生产和交换的经济组织公司属于企业的组织形式现代家庭农场逐渐具有了企业的基本特征普遍存在合作制经济组织形式企业的特征专门从事商品生产和交换、以获取利润为目的;拥有一定数量的劳动者和生产资料;作为独立的商品或劳务生产经营者,进行独立自主经营,实行分工协作和科学管理;在经济上实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以收抵支并有盈利;在法律上具有“法人”资格,能独立承担法律责任。我国农业企业的类型国有农业企业:国有农场、林场、牧场、渔场、农副产品加工场,农技站、农技推广站、畜牧兽医站、种子公司等集体所有制农业企业:地区性合作经济组织,专业性合作经济组织个体农业企业:家庭养殖场、家庭农场、家庭商店外商投资企业:中外合资,中外合营,外商独资联营企业股份合作制企业企业集团第三节农业经济管理体制农业经济管理体制的含义农业经济管理体制的性质我国农业经济管理体制的历史沿革一、农业经济管理体制的含义经济管理体制:指从中央到地方,到企业,直到企业内部的各层次之间的经济管理系统。是经济管理体系与制度的总和,是一个国家通过一定的形式和手段,采取某种政策和制度来管理经济活动,保证经济发展目标的实现。实质和核心是,经济管理系统中纵横交错的网络关系中各级、各层次、各部门、各单位之间责任、权力、利益的划分和实现,即用什么样的管理方式和方法进行责权利的划分。农业经济管理体制:国家管理农业过程中的各个地区、各个层次、各个单位经济活动的决策权限、组织形式、机构设置、调节机制、监督方法的整个体系的制度化。实质是合理组织生产力和正确维护和调节生产关系。宏观管理体制:制定政策、监督检测、引导服务等微观管理体制:农村的“以家庭经营为主体的、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和“独立核算、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企业经营体制”以及“合作经济组织体制”等。农业经济管理体制的内容农业机构的设置:从中央到地方到基层的各级农业行政管理机构设置和职能。管理权限的划分:中央到地方、农业、行政部门和涉农企事业单位、农户之间对商品、资金、人员、企业隶属关系等方面责任、权力、利益的划分。管理形式、方法和制度:农业行政管理机关上下级之间,行政机构与企业、农户之间有关经营与管理方法的办法、规定和制度。阅读材料2:农业部机构设置及主要职责

材料3:黄河流域渔业资源管理委员会机构设置及职责组织形式:由农业部牵头,组织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九省(区)渔业行政主管部门成立黄河流域渔业资源管理委员会,对黄河流域渔业资源与环境保护工作实施统一协调和管理。委员会办公室设在农业部黄渤海区渔政渔港监督管理局。黄河流域渔业资源管理委员会人员组成:主任委员由农业部渔业局局长兼任;副主任委员由农业部黄渤海区渔政渔港监督管理局局长兼任;委员有:农业部渔业局分管副局长、渔政指挥中心分管副主任、黄渤海区渔政渔港监督管理局分管副局长、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分管副院长和陕西省水产研究所(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河水产研究所)所长、沿黄各省级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分管副厅(局)级领导。主要职责:负责协调跨流域渔业资源的养护及重大执法行动。具体职责为:组织制定黄河流域渔业资源养护措施、规划,并监督实施;组织协调黄河流域内重大渔业执法行动;协调处理黄河流域重大渔业违法案件;协调开展黄河流域渔业资源及水生野生动植物资源调查和渔业水域生态环境监测工作;协调开展黄河流域渔业资源及水生野生动植物资源增殖工作;协调开展黄河流域重大渔业污染事故调查处理和涉渔工程环境影响评价;完成农业部交办的其他工作。材料4:美国农业部的职能和机构设置美国农业部的宗旨是:一个与土地资源相和谐的、食品健康安全而不匮乏的国家。其主要职责是,通过提供农产品提高美国人民的生活质量。具体说有以下六个方面:1.确保安全的、价格合理的、有营养价值的和可接受的食品供应;2.保护农业、森林和牧场;3.支持乡村社区的全面发展;4.为农场和乡村居民提供经济发展机会;5.为农林产品服务,开拓全球贸易市场;6.致力于减少美国的饥锇,并对国外提供粮食援助。美国法律赋予该部多方面的行政职能。包括:1.领导联邦反饥锇工作;2.负责国家森林和牧场的管理;3.保护国土资源、水资源和野生动植物资源;4.负责对居住在乡村的美国人提供住房、长途通讯和安全饮水服务;5.负责肉类、禽蛋食品安全;6.开展广泛的科学研究;7.开拓美国农产品的海外市场。机构的设置和分工。该部的内部机构在部长之下设有7个次长,分别掌管以下7大任务。(一)农场和海外农业服务。(二)食品、营养和消费者服务。(三)食品安全。(四)运销与规范。(五)自然资源与环境。(六)乡村发展。(七)农科研究、教育和经济研究。农业经济管理体制的影响因素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生产社会化程度自然经济条件下,不存在农业经济管理体制问题社会生产力发展,分工精细,协作关系复杂,随之建立经济体制经济体制是生产关系的具体存在形式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微观经济运行的组织方式与机制,政府管理经济的体系、方式和机制具体国情人口的过少,国土面积的大小,自然资源的丰裕程度及其特点,民族构成和分布,文化传统,历史和地理各种因素二、我国农业经济管理体制的历史沿革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形成传统农业经济体制的形成农产品的统购统销人民公社体制的建立传统农业经济体制改革的原因信息约束激励缺陷政府管理改革滞后农业经济体制改革改革的基本思想:从微观经营机制入手,通过建立劳动激励机制,诱发农业劳动生产者的生产经营积极性,达到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满足农产品需求的目的。改革的主要内容:废除农村人民公社制度,建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废除农产品的统购统销制度,逐步走向商品化和市场化。改革的实施办法实行家庭联产责任制,保留集体经济成分,统分经营结合;进行农产品流通体制的改革,逐步取消农产品的统购统销制度;调整政府农业经济管理的职能改革的主要过程中国农村改革和发展的历程从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至今,我国的农村改革大体上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即:1978—1984年,1985—1991年,1992—1997年,1998年至今。下面,我们分别讨论每一阶段改革的主要内容及绩效。

(一)1978—1984年:家庭联产承包制的推进和农村微观经营主体的重构

1978年12月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全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现代化经济建设上来,并提出必须集中主要精力把农业搞上去。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草案)》,提出了发展农业生产力25条措施,总的指导思想是对农业和农民放权。加上当时总的精神是解决思想,实事求是,首先是安徽省,然后是甘肃、贵州、四川、内蒙等地纷纷以隐蔽或半公开的形式突破了“不许包产到户”的限制。仅安徽一省,到1978年底实行了“包产到户”、“包干到户”的生产队就有1200个。到了1980年秋,全国实行双包到户的生产队已占总数的20%;1981年底,发展到50%;1982年夏,发展为占78.2%;1983年春,发展到占95%以上。至此,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已经成为我国农业中的主要经营形式。当然,这时的承包并没有一个明确的年限,直到1984年的一号文件才明确规定承包期为15年,并限制频繁调整,以提高农民对土地的预期。这一阶段在管理体制上的一个重大变化,就是由人民公社体制转变为乡镇体制。1983年10月12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实行政社分开建立乡政府的通知》,要求在1984年底之前完成社改乡工作,运行了20多年的人民公社体制自此终结。1984年还被很多人称为乡镇企业发展的“元年”。这一年的一号文件作出了“现有社队企业是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有些是城市大工业不可缺少的助手”的判断;同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转发农牧渔业部和部党组〈关于开创社队企业新局面的报告〉的通知》(1984年三号文件),同意农牧渔业部关于将社队企业改称乡镇企业的建议,明确乡镇企业发展对于“以工补农”的重要意义。这一阶段,成功的制度变迁,使压抑了多年的农民的积极性充分迸发了出来,农业生产各个方面都取得了可以用“突飞猛进”来形容的成就。据统计,1978年中国农林牧渔总产值为1397.0亿元,到1984年已经增长到3214.1亿元,短短的几年间就增加了1817.1亿元。1984年,中国粮食总产量达到了创纪录的40730.5万吨,比1978年增长33.65%;棉花、油料等各类农产品都有大幅度增长。不仅有效地解决了全体中国人的温饱问题,使贫困人口的绝对数量从2.5亿迅速下降到1.3亿。

(二)1985-1991年:改革农产品流通体制,乡镇企业异军突起

自1982年出现的“卖粮难”,实际上说明了城乡体制的不协调,说明农产品流通体制严重滞后于农业生产。鉴于此,1985年一号文件的核心内容,就是改革主要农产品的统购派购制度为合同定购制度。但由于当年粮食大幅度减产,政府在1985年底重新赋予合同定购以“国家任务”的性质。1990年,正式改“合同定购”为“国家定购”。因此,这一阶段农产品流通制度的改革并没有取得预期效果,直到1993年,中央才宣布统购统销体制的结束。1985年的一号文件同样规定棉花实行合同定购制度,但同样由于减产,自1986年起进一步严格了棉花的计划管理。当然,其他农产品,如蔬菜、禽蛋和水产品等,则自1985年起完全放开了。1985年中央“一号文件”还明确提出要大力帮助农村调整产业结构,继续贯彻决不放松粮食生产、积极发展多种经营的方针,我国的农业生产结构调整自此开始。这一阶段,农村经济出现的重大变革是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1985年和1986两个一号文件,都结合乡镇企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和措施。尤其是1986年一号文件,放宽了乡镇企业贷款的条件,进一步促进了乡镇企业的发展。这一阶段,粮食等主要农产品流通体制的反复,说明了一旦改革触及城市集团的利益,巨大的反作用力就会阻碍改革的进行。这一阶段改革的目的是使农民享有市场的自主权,自主地从事农产品的经营活动,而市场是连接农村和城市的中间环节,主要农产品的市场化,必然触动尚未改革的城市管理体制。此外,乡镇企业成长起来以后,也出现了和城市大工业争原料、争市场等问题,并一度引起非议。新旧体制的摩擦、整合和消长,是这一阶段的重要特点。这种体制摩擦的结果,使粮棉等主要农产品的产量一度出现徘徊,1984年的粮食产量是当时的历史最高水平,为40731万吨,1985年降到37911万吨,直到1989年才达到40755万吨,略超过1984年的水平。农民收入也进入了低速度增长状态。但与此同时,结构调整的效果显现了,肉类、水产品、水果等都有较大幅度的增长。乡镇企业的超快速发展是这一阶段农村经济发展的亮点,1991年,乡镇企业的总产值达到了11621.7亿元,首次突破了1万亿元大关。(三)1992-1997年:农业产业化经营战略的提出,强调土地承包经营的稳定性,稳步推进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的流通体制改革

1992年初,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和同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四大,推动了新一轮经济高速增长,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使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建立在一个新的起点上。为了解决农产品生产和市场的矛盾,1992年9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决定》,明确提出要以市场为导向,继续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加快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发展。1993年初,山东省潍坊地区首次提出了农业产业化的概念。1996年出台《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九五”时期和今年农村工作的主要任务和政策措施》,强调贸工农一体化、农业产业化在农业商品化、产业化、现代化中的作用。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是这一阶段改革的亮点。1993年3月29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把家庭承包责任制和双层经营体制写入宪法。1993年7月2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强调“国家实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制度,依法保障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的长期稳定,保护农民对承包土地的使用权”(第十条)。并用法律的形式确立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主导地位。1993年11月5日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1993年十一号文件),提出把土地承包期再延长30年。以粮食等主要农产品流通体制为主要内容的改革是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农产品流通体制的需要。1994年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粮食购销体制改革的通知》,提出粮食经营实行政策性业务和商业性经营两条线运行机制,构建了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框架。1995年4月,《国务院关于深化粮食棉花化肥购销体制改革的通知》在《关于深化粮食购销体制改革的通知》规定省级单位政府领导负责制的基础上,明确提出坚持和完善省长负责制。这一阶段,粮食产量在1996年首次超过了5000万吨,其他农产品产量也大都大幅度上升。在1994、1996年两次粮食提价达到82%和乡镇企业发展的拉动下,农民人均纯收入上升速度较快,1996年为9%,达到了自1985年以来10年间的最高水平。尽管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并未最终成功,但市场调节的框架初步建立,其他各种农产品的供给基本实现了由市场调节的目标。并且,包括粮食在内的主要农产品实现了从长期短缺到供求基本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转变。这一时期也是乡镇企业发展的第二个高峰期。1992-1996年,乡镇企业总产值从17659.7亿元增加到68343亿元,年均增长率为41.86%。(四)1998至今:城乡统筹战略的实施,以工补农、以城带乡阶段的到来

1998年10月14日,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总结了农村改革20年来的基本经验,提出了跨世纪发展的目标和方针。十五届五中全会的重要贡献,就在于把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广大农民的伟大探索充分肯定下来,开创了农业、农村改革和发展的新的历史阶段,也为新世纪以来的改革提供了理论和实践基础。这一阶段农业和农村政策的最大变化,是自新世纪以来的减免以至取消农业税,并逐步加大对农民的各种补贴。由此我国正式进入“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历史性发展阶段。2005年12月29日,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通过决议,新中国实施了近50年的农业税条例被依法废止。仅减免税一项,国家每年减轻农民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