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考古(四)霍东峰讲义_第1页
东北考古(四)霍东峰讲义_第2页
东北考古(四)霍东峰讲义_第3页
东北考古(四)霍东峰讲义_第4页
东北考古(四)霍东峰讲义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八节小河沿文化1921年,瑞典人安特生在辽宁锦西沙锅屯遗址发掘时,曾出土有饰绳纹的灰陶钵、饰菱形回字绳纹的筒形罐,今天看来应属于小河沿文化遗物。1938年《赤峰市红山后》一书中公布了赤峰四道井子出土的绳纹筒形罐、彩陶等,无疑属于小河沿文化。1960年,内蒙古昭乌达盟文物工作站在敖汉旗新惠镇石羊石虎山清理了一座墓葬,依据发掘和所采集的陶器来看,发掘者认为是一批新的资料,推测其年代可能早于夏家店下层文化。1974年,辽宁省博物馆等单位发掘了敖汉旗小河沿乡南台地遗址,发现被夏家店下层文化叠压的堆积中,出有一组独具特征的陶器群,主要有绳纹筒形罐、彩陶豆、器座、壶等,年代界于红山文化与夏家店下层文化之间,从而将这类遗存命名为小河沿文化。1977年,辽宁省博物馆等单位对翁牛特旗大南沟墓地进行了大规模的发掘,这是迄今为止小河沿文化发掘墓葬最多、出土陶器最多的遗址。发掘者将大南沟墓地出土的遗存称之为“后红山文化”。小河沿文化遗址主要有敖汉旗石羊石虎山、小河沿白斯朗营子南台地遗址、克什克腾旗白音长汗遗址、翁牛特旗大南沟墓地、赤峰市元宝山区哈啦海沟遗址、河北容城午方遗址、阳原姜家梁遗址、北京昌平雪山遗址等等。小河沿文化主要分布在西拉木伦河流域、老哈河流域,和红山文化分布比较重合。小河沿文化北至西拉木伦河,东到医巫闾山,南抵渤海,向西可能到张家口,西南已越过海河势力范围可到河北中部。以敖汉旗为例,小河沿文化遗址海拔高度在396~760米,相对高出现今村庄0~35米。聚落多选择在临河的台地或坡岗上,往往两两相邻分布。(一)遗迹主要有房址、墓葬一、房址小河沿文化发掘的房址数量较少,仅在敖汉旗南台地遗址发现了4座房址,为近圆形半地穴式建筑,有单室和双室之分。单室建筑。F8平面为近圆形,东西长3米,南北宽2.58米,面积约6平方米。房址中部有一圆形地面灶,灶的东西两侧各有一个柱洞,室北部,室南部有陶罐、石磨盘等,可能为工作区,室北部未发现有任何遗物,可能为睡卧区。双室建筑。F4平面近圆形,在房址东部有一道夯土墙,将房间分为东、西两室,东室南北长2.15米,东西宽0.9米,面积约1.5平方米,室内无灶,居住面上出有陶器、石器等,从房间面积、出土器物来看,东室可能为储藏室。西室东西长3.1米,南北宽2.7米,室内面积约7平方米。室中部有一圆形地面灶,中央摆放有五块被火烧黑的石头,居住面上还发现有成堆的螺丝、蚌壳、动物碎骨等,未发现有陶器、石器等,西室可能为睡卧、炊饮之所。夯土隔墙上未见到有缺口与西室相连,可能此墙不会太高,其功用也仅仅是起到划分房址功能的作用。二、墓葬小河沿文化墓葬发现的数量比较多,依其形制可以分为土坑竖穴墓、洞室墓两类,前者的数量最多,后者的数量比较少。单人葬为主,少量的合葬墓。墓中的随葬器物大体可以分为生活用具、生产工具和装饰品三类,所有的墓葬均有数量不等的随葬品,一般的墓葬随葬陶器三件左右,最多的可达15件左右。随葬陶器基本组合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罐、豆、壶,另一种是罐、豆、钵。罐、豆比较流行。陶器多放置于墓主人头部左侧、右侧或脚下,无骨架墓葬的陶器则放置于墓中央。生产工具多放在腰间或上肢骨的内、外两侧。墓主人以仰身屈肢为主。土坑竖穴墓。以大南沟墓地为例说明。大南沟墓地发掘墓葬83座,除19座洞室墓外,其余均为土坑竖穴墓。这类墓葬长度不大,多在1~1.5米之间,宽度多在0.6~0.8米之间。洞室墓。以哈拉海沟墓地为例说明。哈啦海沟墓地可以确定为洞室墓的共有42座,占墓葬总数的82%,从发掘的墓葬看基本上全部为半洞室,洞室比较小,墓主人大部分身体在洞室内,但腿一般在洞室外,随葬品也大部分在洞室外。在其它小河沿文化墓地中洞室墓所占的比例远远小于哈啦海沟墓地。在大南沟墓地中,发掘墓葬83座,其中洞室墓19座,占墓葬总数的23%。许多人认为,洞室墓分布中心区域是在甘青地区,范围到达黄河中上游和河西走廊等西北地区,而在华北、东北的新石器时代墓葬中,很少出现洞室墓,认为洞室墓是西来的产物。韩建业则认为,最早出现的洞室墓应该是西辽河流域的大南沟墓地,姜家梁遗址的洞室墓则受西辽河流域洞室墓的影响而微有变异,而洞室墓的发扬光大则是在甘青地区。(二)遗物主要有陶器、石器、骨器等一、陶器小河沿文化陶器以夹砂陶为主,泥质陶较少。夹砂陶有褐、红、灰和黑色,有少量的红衣陶。陶器多采用泥条盘筑制作而成,器物内壁没有抹平的地方可以看到泥条盘筑的痕迹。器类主要有筒形罐、钵、尊、豆、盆、壶等。陶器纹饰多施在器物的肩、腹部,施纹方法主要有附加、刻划、压印、锥刺、彩绘等。附加堆纹最多,刻划纹次之,压印和锥刺纹较少。纹样主要有各类堆纹、细绳纹、三角纹、回字纹、方格纹、网纹、动物图像、刻划符号等。彩陶以黑彩为主,亦有少量红彩、白彩,多回形纹、直线几何纹、对称的平行线纹、少量动物纹符号。二、石器石器主要有石斧、石铲、石锛、石刀、石臂环、环状石器等,细石器有刮削器、尖状器、石片、石核等。最具代表性的石器是镶嵌细石叶的石刃骨柄刀,仅大南沟墓地就出土13件,石片镶嵌在骨槽内,一般由四至五节组成,用一种黑色胶状物黏接加固。石刃的选择不是以一般石片做成,而是特意选择白、黄、紫等颜色对比强烈的各种石料相间相配。石刃的制作一般都甚为精细,形体规整、精美。三、骨器骨质工具除了镶嵌石刃的骨刀外,还发现有骨匕、骨锥、骨凿、骨针、骨管等。装在骨管内的骨针,针尖仍然很锋利,针鼻处磨成扁平状,上有一小圆孔,孔径不到半毫米。四、其他小河沿文化装饰品发现较多,用料有石、骨、蚌、玉器等,种类繁多,尤以石环、石镯为多见。男性多为项环,女性多为臂套环。还有蚌壳做成的耳坠、发饰、串珠等。玉器数量不多,有镯、璧、管等。(三)遗址特点小河沿文化发现的墓葬比较多,居住址比较少见,这里主要是对墓葬所反映出来的特点小河沿文化墓地分区布局,成行排列。大南沟第一墓地可以分为四区,区与区之间都有较大的空白地带,区内墓葬成行排列,每行内墓葬间距甚小,一般为1~2米,而行与行之间距离较大,一般为2~3米。哈啦海沟墓地发现的51座墓葬中,从分布规律看,整个墓地的墓葬基本上呈南北列排列,大致可以分为12列,除第一列与第二列之间距离在12.5米左右稍远以外,其它的列与列之间距离从0.3米到3.2米不等,同一列墓葬中墓葬的距离从0.5米到11米不等,最多的一列有墓葬11座,最少的一列有墓葬2座。其中第一、二、六、七列各有4座墓葬,第四、八、十一、十二列各有3座墓葬,第九、十列各有2座墓葬,第三列有(四)分期与年代目前学界多数学者认为小河沿文化是辽西地区目前发现的年代最晚的一种新石器时代遗存。在敖汉旗南台地遗址和克什克腾旗白音长汗遗址中,发现了小河沿文化叠压在之上红山文化,而被夏家店下层文化所叠压的地层堆积,可以推知其年代晚于红山文化,而早于夏家店下层文化。赵宾福老师则认为小河沿文化的年代上限可以早到红山文化的晚期,小河沿文化与红山文化二者曾独立存在、并行发展。(五)社会发展阶段多数学者认为小河沿文墓葬的分区、分行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行是反映社会基本单位已是最小的社会基本单位,行间的差别反映这些最小基本单位之间的差异,行间差别程度的不同又可能反映它们之间的亲疏关系的差别。区反映的是社会单位较高一级的层次。区与区之间存在有一定的差异,反映它们属于更高一级社会组织之间的差异。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男、女的社会地位发生了变化。墓地的随葬品反映了男、女分工比较明确,男性多随葬生产工具和手工业工具(大量复合工具,骨刀柄等);女性则主要是纺轮、装饰品。反映出男性在社会经济的比重中占有主导地位。(2)社会分工。石斧、石铲、石凿三种器类在用料、制作方法上严格区分,型制固定。骨柄刀使用分类比较明确,加工精美。彩陶纹饰构图精美,规整。这些都说明社会分工人员具有专业性、独立性。(3)社会分层。特殊身份墓葬的发现,大南沟52号墓出有成组刻划符号管和折盘式豆,该墓还出有一件钺,制作精致,体形甚大。这些迹象表明52号墓主人的身份比较特殊,可能是军权掌握者,也可能是神职人员。(4)合葬墓的出现。大南沟墓地发现3座男女合葬墓。哈拉海沟墓地发掘的19座墓葬中有单人葬9座,占47%;双人葬8座,占42%;三人葬1座,占5%;多人葬(人数不能确定)1座,占5%;可能说明出现了一种新型的婚姻或家庭形式。(5)屈肢葬、洞室墓的出现,可能说明有来自于黄土高原的人群迁徙到该地,逐渐融入到当地居民生活之中,但又延续了其文化传统。第九节南宝力皋吐类型南宝力皋吐墓地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扎鲁特旗鲁北镇东南约40公里,南宝力皋吐村西北的沙土岗之上。东北距道老杜苏木约10公里,南距南宝力皋吐村2公里,西南距新开河约50公里,遗址地理坐标为东经121°19´、北纬44°24´,海拔高度220米。该地区地貌呈波状起伏的半沙化草甸,生态植被十分脆弱,是大兴安岭南麓草原与科尔沁沙地的交错地带。这里地势开阔,起伏平缓,平均落差5~8米,地表散生着山杏、榆树等乔木,附近可见半流动的沙丘、局部耕地、季节性河流和小面积湖泊。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这一地区的草原被大量开垦,南宝力皋吐遗址被发现并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近年来,随着风沙等巨大自然力的破坏,部分遗址及个别墓葬已经消失。2006年夏末,为配合国家电力基础设施建设,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单位沿着科尔沁沙地北缘进行考古调查,当地一位牧民向考古队员展示了采集到的陶片和一件灰褐色陶罐,同时当地文物爱好者也反映南宝力皋吐村一带的老乡也经常携带小型玉饰件到镇子上换些钱财。这些情况引起了考古队员的警觉,实地对这个地区进行了实地踏查,发现这个遗址的保存状况令人堪忧,亟待抢救性发掘。经国家文物局的批准,会同当地文管所对遗址分布区域展开钻探,为发掘做前期准备工作。2006年秋,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会同科尔沁博物馆、扎鲁特旗文物管理所对南宝力皋吐遗址进行抢救性发掘,发掘面积达2900平方米,清理墓葬142座,出土陶器近150件,石器及骨、蚌器等200余件。2007年6一11月,对该遗址进行了第二次发掘,发掘面积达4525平方米,清理墓葬203座,共出土各类陶器、石器、玉器及骨、蚌器等随葬品近600余件。2008年,第三次发掘了该遗址,清理墓葬50座。南宝力皋吐遗址整个发掘区可以分为A、B、C三个地点,呈西北——东南向排列,发掘面积一万多平方米,共出土陶器、玉石器、骨角器、蚌器等随葬品1500余件:A地点居中,平面形状呈长条形,长140米,宽15~40米,面积5000余平方米,清理墓葬231座;B地点在A地点西偏北约300米处,平面形状呈长条形,长近120米,宽10~40米,面积近4000平方米,共清理墓葬127座;C地点在A地点东南约1000米的地方,平面形状呈正方形,长约30余米,宽约30余米,面积约1500平方米,共清理墓葬37座。关于这类遗存的文化性质,目前学界多认为包含了来自于辽河流域的偏堡子文化,辽西地区的小河沿文化,嫩江流域的小拉哈一期甲组遗存,以及来自于黄土高原、外贝加尔地区的文化因素,多种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因素共存于同一墓地的现象是非常罕见的。这一遗址出土的文化遗存非常具有地方特色,很难归入已经命名的文化之中。严文明先生指出:“南宝力皋吐遗址所体现的多元文化现象可能与扎鲁特旗特殊的地理条件和自然环境有关。扎鲁特在蒙古语中意为‘驿站’,该地区在史前就可能是交通要道,南宝力皋吐遗存的考古发现恰恰表现了这一状况。根据目前出土的材料来看,南宝力皋吐遗存年代清楚,延伸比较远,是几种文化的融合。南宝力皋吐遗存除了与东北的史前遗址有密切联系,而且南与山东,西与新疆、甘肃,北与俄罗斯等地存在文化交融现象。(一)遗迹主要是墓葬墓葬均是长方形土坑竖穴墓,墓坑深浅不一,距地表最深者1.5米,最浅者仅0.3米。墓葬大小不一,墓圹最长达3米以上,最短的不足1米。多数墓葬长1.8~2.5米、宽0.5~1.5米。墓内填土为黑褐色黏性砂土,出土有细石器残片、碎陶片、石块等。个别墓葬中有“毁器”现象,就是在埋葬中将一些器皿故意打碎,而弃置于填土中。墓向110°~160°,头向东南。葬式多为仰身直肢葬、侧身葬,不见屈肢葬。依据墓葬中人数可以分为单人葬、双人葬、多人葬、特殊墓葬。单人葬。这种墓葬的数量最多,其中仰身直肢葬为多见,数量可占整个墓地的50以上。另外还有一定数量的二次葬。AM199,平面呈长方形,直壁平底,墓向138°,仰身直肢,头顶及肩部摆放有随葬品,有陶器、玉石器、骨器等。AM177,平面呈长方形,直壁平底,墓向128°,仰身直肢,头戴有骨冠,头顶处摆放有随葬品,有陶器、石器、骨器等。BM121,平面呈圆角方形,直壁平底,墓向142°,墓底部中央沿着墓向整齐摆放上下肢骨6块,南部摆放有随葬品,有陶器、石器等。双人葬。多为男女合葬墓,仰身直肢,少量则为乱葬。AM85,平面呈长方形,直壁平底,墓向143°,仰身直肢,成年男女合葬,上下叠置,男性在下,女性在上,作相拥状,肩部摆放有随葬品,有陶器、石器、骨器等。CM15,平面呈长方形,斜壁平底,墓向135°,仰身直肢,无头骨,颈部以下头骨保存较好,颈部及肩部摆放有随葬品,有陶器、石器等。AM176,平面呈长方形,直壁平底,墓向125°,从墓葬情况来看为两具残缺骨骼,西侧是一具胸以下侧卧微屈骨骼,东侧为一平仰盆骨连带部分腿骨,无头骨及上肢骨。头骨位置摆放有随葬品,有陶器、石器、骨器等。多人葬。仅有一座三人乱葬墓。(二)遗物有陶器、玉石器、骨器、蚌器等一、陶器陶器多数为夹砂陶,少量泥质陶。夹砂陶多为夹细砂陶,不见夹粗砂陶。陶器均为手制,泥片套接,器形大多规整,多数器物表面涂泥磨光。陶胎较薄,约在0.3~0.5厘米。烧制火候不高,器表多为红褐或黄褐色,灰褐陶占有一定比例,少量磨光黑陶,器物内壁黑灰色。纹饰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条形附加堆纹,或为泥条状,或为绳索状,多施于罐的口沿或腹部;另一类是刻划或压印几何纹,纹样有三角形、回形、菱形等,多施于壶、罐的腹部;另有少量的网状细线纹、刻划纹、戳印纹等。少量的彩陶,主要有黑彩、红彩,纹样有几何纹,多见于壶、钵以及动物造型的抹光红褐陶。器类主要有罐、壶、钵、尊、豆、釜以及人物动物形器。二、石器石器主要有打制石器、磨制石器、细石器。打制石器个体较大,多见刃部或柄部磨光,数量较少,仅见有斧、砍砸器。磨制石器通体磨光,种类和数量较多,有斧、锛、凿、矛、磨盘、魔棒等。细石器占石器总量的80%以上,均压制成形,器表留有剥片痕迹,个体较小,制作规整,形制精美,种类有鏃、钻、刮削器等。三、玉器玉器经鉴定,原料主要有闪石玉、蛇纹石、阳起石、叶腊石等。使用加工技术主要有打磨、切割和抛光等。个体不大,数量较多,依其用途大致可以分为装饰类、工具类、兵器类、礼器类等。装饰类约占80%以上,有璧、环、璜、管、珠、坠饰等。工具类有斧、锛、刀等。兵器类只有钺。礼器类有牙璧。四、骨、蚌器骨器主要有锥、刀、匕、镖、冠、鱼钩、骨管状器等;蚌器则主要有牌饰、珠、环等。(三)墓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