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宁去世后的党内斗争及争论_第1页
列宁去世后的党内斗争及争论_第2页
列宁去世后的党内斗争及争论_第3页
列宁去世后的党内斗争及争论_第4页
列宁去世后的党内斗争及争论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列宁去世后的党内斗争及争论

A、反对托洛茨基派的斗争列夫·托洛茨基(1879—1940),苏联时期著名政治家,列宁最亲密的战友,红军的缔造者,第四国际领导人,联共(布)党内反对派,所谓“托派份子”首领。1917年8月,担任布尔什维克党中央委员。十月革命胜利后,先后担任外交人民委员、海陆军人民委员、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等职。由于和斯大林政见不合,受到迫害,被苏共宣布为叛徒、卖国贼,最终亡命天涯:在1927年被开除出党,1929年被驱逐出国,1932年被剥夺苏联国籍。1938年在巴黎组织第四国际(社会主义革命党),反对第三国际。1940年被暗杀于墨西哥城。

他在著作《不断革命》写道“社会主义革命在一国范围内完成是绝对不可能的。只有当新社会在我们整个星球上获得最后胜利之后,社会主义革命才会完成”,“在孤立的无产阶级专政下,各种国内外矛盾必然随着成就的增加而增加。如果无产阶级国家继续处在孤立的地位,它最后必然成为这些矛盾的牺牲品。”正是这个观点使他和斯大林产生了重大分歧。政治局委员托洛茨基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看法:第一,他们怀疑一国建成社会主义理论。第二,主张限制和消灭私有经济,反对新经济政策。第三,主张实行超高速工业化。国家财政体制大力支持工业,提高工业品的价格,对农民课以高额赋税。斯大林在反对托洛茨基派的斗争中,坚持一国建成社会主义理论。由于托洛茨基深受列宁器重,在党内有很高威信,他在争论中还提出反对党中央的官僚主义和发扬党内民主问题,这促使斯大林要削弱他的权力。1925年被解除海军人民委员和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职务。1926年,托洛茨基提出“要继续批判斯大林政权”。使斯大林恼羞成怒,当即把他开除出政治局,10月又开除出中央委员会,12月开除出党,1928年,被流放到阿拉木图,1929年被驱逐出苏联。这样,斯大林彻底打败了托洛茨基,巩固了他个人在党中央的最高权力。

列宁临终前曾向党指出:“斯大林同志当了党的总书记,掌握了无限的权力,他能不能永远十分谨慎地使用这一权力,我没有把握”;而托洛茨基“大概是现在的中央委员会中最有才能的人,但是他又过分自信,过分热中于事情的纯粹行政方面”。列宁担心“现时中央两位基础领袖的这两种特点会出人意料地导致分裂,如果我们党不采取措施防止,那么分裂是会突然来临的”。列宁真是不幸而言中了。布哈林,苏联共产党的早期领导人之一。经济学家。1906参加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俄国二月革命后被选为党中央委员。十月革命后,任《真理报》主编、中央政治局委员、第三国际执委会委员和主席团委员等职。1928年因对国家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问题持不同看法,受批判。次年,被解除联共(布)中央政治局委员和《真理报》主编职务。1931年任最高国民经济委员会委员。1934年任《消息报》主编。1937年被开除出党。后以“叛国罪”被处决。1988年恢复名誉。著有《世界经济和帝国主义》、《过渡时期的经济》、《共产主义ABC》等。B、反对布哈林的斗争1927年,爆发了反对政治局委员布哈林的斗争,斯大林和布哈林的基本分歧是:第一,斯大林主张高速度,优先发展重工业。农民要为此承担高额赋税。布哈林主张国民经济要尊重客观规律协调发展。注意综合平衡。反对优先高速重工业化,反对要农民缴纳高额赋税,它认为这是对农民实行“军事封建剥削”。第二,斯大林主张对农业实行全盘集体化,一步跨进社会主义。布哈林反对农业全盘集体化,主张在个体经济增长的同时,逐步实现农业生产社会化。第三,斯大林提出阶级斗争越来越尖锐的论点,认为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一切成就都是阶级斗争的结果。布哈林反对“阶级斗争越来越尖锐”的观点,认为阶级矛盾逐步缩小和最后消亡,对资本主义成分应当用竞争的办法,排挤、改造,最后消灭。反对剥夺富农,应继续实行限制和排挤政策。1929年,布哈林被撤消职务,开除出中央政治局。C、党内斗争的结果是,斯大林战胜了托洛茨基反对派和布哈林反对派,斯大林的理论和政策主张取得了胜利。这种斗争的结局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产生了重大影响:第一,使社会主义建设开始偏离新经济政策的道路,为斯大林模式的形成准备了政治条件。第二,助长了理论上和实践上的“左”倾,认为社会主义建设只能有一种模式,这给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乃至国际社会主义运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