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讲失业及通货膨胀理论_第1页
第四讲失业及通货膨胀理论_第2页
第四讲失业及通货膨胀理论_第3页
第四讲失业及通货膨胀理论_第4页
第四讲失业及通货膨胀理论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四讲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失业理论货币理论通货膨胀理论失业与通货膨胀的关系失业与通货膨胀是现代经济中存在的世界性难题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失业和通货膨胀,尤其是世界性金融危机出现以后,失业和通货膨胀现象更趋严重。失业和通货膨胀的出现,对普通的工薪阶层的打击尤其厉害,因此往往容易引发社会动荡,如2011年初突尼斯危机、埃及危机等,无不与失业和通货膨胀现象有关。因此,失业与通货膨胀成为宏观经济学研究的主要问题。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是运用国民收入决定理论,来分析失业与通货膨胀的原因及其相互关系,从而为解决这些问题制定相关政策。4.1失业理论

在人的一生中,失业可能是最悲惨的经济事件,因为大多数人都必须依靠劳动收入来维持生活,养活一家老小。而且,人们不仅从工作中获得金钱,更重要的是通过工作融入社会,从工作中获得个人成就感,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失去工作,不仅意味着生活水平的降低,还意味着对未来的焦虑和自尊心的伤害。因此,政治家们在竞选时都无一例外地将创造工作机会作为自己的竞选纲领。

2008年开始的金融危机带来的经济不景气,经济增长速度的下降已不再是主要的威胁,严重的失业成为各个国家面临的最大难题。市场经济发达的国家失业率一路攀升,失业人口增加。中国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失业人数也大幅增加,创造就业机会成为政府的首要任务。4.1.1失业的涵义与衡量

劳工统计部门一般将劳动力市场的成年人分成三种类型:就业者、失业者和非劳动力人口。如果一个人前一周的大部分时间用于有酬工作,这个人就是就业者;如果一个人暂时被解雇,正在寻找工作或等待新工作开始的日子,这个人就是失业者;如果一个人不属于前两类中的任何一类,这个人就是非劳动力人口,例如全日制学生、家务劳动着、退休者等。因此,劳动力(laborforce)就是就业者与失业者之和。所谓失业,是指符合工作条件、有工作愿望并且愿意接受现行工资的人没有找到工作的一种状况。处于这种闲置状态的人被称为失业者。美国则将失业者精确地定义为:在过去的几周内,一直没有被雇佣,且正在等待新的工作机会或者努力寻找工作的劳动力。对于多长时间没有工作的人才算失业者,各国有不同的规定。美国规定16周岁以上的人,在调查期四周以前没有工作的人才能被计入失业者。同时,失业者不仅是没有工作可做,而且要正在寻找工作,或者是在失业登记站进行了登记的人才能被算作是失业者。没有工作,又不愿意寻找工作,就不能算是失业者。一个经济社会的就业或失业状况往往是通过失业率来衡量的。所谓失业率,是指失业的劳动力(失业者)占劳动力总量的比例。如果用N表示失业率,用L表示劳动力总量,用U表示失业者总数,则有:

N=U/L×100%,失业率=失业人数/劳动力总数×100%4.1.2失业的类型和原因

“摩擦性失业”(frictionalunemplyment)“自愿性失业”(voluntaryunemployment)结构性失业(structuralunemployment)“周期性失业”(cyclicalunemployment)1.摩擦性失业由于季节性的变化,原料缺乏,设备出现故障以及工作转移等原因引起的暂时性失业,它不是真正的对劳动力需求不足,所以一般不能算作真正意义上的失业。如农业、建筑业、旅游业这些行业,由于生产的季节性变动,繁忙的季节所需的劳动力多,淡季时所需的劳动力少,这样就会引起具有季节性变动特点的失业。这种失业是正常的,难以避免的。2.自愿性失业指工人由于种种原因,拒绝接受现行的工资水平或劳动条件而产生的失业。这种失业或由于人性的原因,或由于工会的作用,使一些人不愿工作,自动放弃就业机会。所以这种失业也不能算作是真正的失业。3.结构性失业指劳动力供给与需求之间长期失调所引起的一种失业。它可能是因为工人所经受的训练和技术水平不符合劳动力市场的需求。

经济结构的变动要求劳动力的流动能够迅速适应这些变动,但由于劳动力固有的一些难以改变的技术结构、地区结构和性别结构,很难适应经济结构的这种变动,从而出现失业。在这种情况下,“失业与空位”往往并存,即一方面存在着工作无人做的“空位”,另一方面又存在着有人无工作的“失业”。

4.周期性失业(又称为需求不足的失业)

也就是凯恩斯所说的非自愿性失业。经济具有周期性,当经济处于萧条、衰退阶段时,生产紧缩,实际总需求小于充分就业时的总需求,二者存在着一个差额,就会造成失业。在下图中,当劳动力市场处于均衡时,均衡就业量为Ne,此时的工资率为We,但这时是一个非充分就业的均衡,因为此时的充分就业量为Nf,且Nf>Ne,因此此时存在NeNf的失业。

WNWeNeADASEFONf非均衡失业和均衡失业图

摩擦失业和自愿性失业不可避免,所以所谓的充分就业并非是人人都有工作,通常充分就业低于劳动力总数的100%,也就是说,经济社会中存在一定比例的失业人口是正常的,仍然可以看做作是充分就业,这个比例过去一般定为4%。实现了充分就业时的失业率称为自然失业率,充分就业的失业率,或长期均衡的失业率。只有结构性失业和周期性失业是真正的失业,是非充分就业均衡的结果,是政府在管理经济的过程中必须关注的。一般来说,从长期来看,经济学家主要关注结构性失业,而在短期内,则更关注周期性失业。5.隐蔽性失业除了上述失业类型外,经济中往往还存在另一种失业:隐蔽性失业。所谓隐蔽性失业是指表面上有工作,而实际上并没有对生产做出贡献的人,即有“职”无“工”的人,或者说这些人的边际生产力为零。当经济中减少就业人员而产量仍没有下降时,就存在着隐蔽性失业。如一个经济中有3000万工人,如果减少600万人而国民生产总值并不减少,则经济中就存在着20%的隐蔽性失业。著名经济学家阿瑟·刘易斯曾指出,发展中国家的农业部门存在着严重的隐蔽性失业。中国农业部门这种隐蔽性失业相当严重,具据统计,在中国目前的5亿农村劳动力中,农业就业人员为3亿多,隐蔽性失业为1~1.5亿。大量的隐蔽性失业人口的存在,给中国的经济发展带来严重损失。4.1.3失业带来的影响

失业对个人、家庭、社会、国家都会带来严重的影响。

1.对个人的影响对个人来说,如果是自愿性失业,则会给他带来闲暇的享受。但如果是非自愿性失业,则是一个人的不幸,不但会使他的收入减少,生活水平下降,更重要的是,长时间持续非自愿失业给人们造成巨大的心理痛苦和创伤,给精神上带来巨大的打击,甚至会引起精神颓废、吸毒、自杀、家庭破裂等种种人类悲剧,这些是不能用确定的货币额来进行衡量的。据心理学家的研究,失业所造成的创伤不亚于直系亲属的去世、离婚或学业上的重大失败。2.对社会的影响对社会来说,失业增加了社会福利支出,造成财政困难。同时,失业率过高又会影响社会的安定,带来其他社会问题。从整个经济看,失业在经济上最大的损失就是实际国民收入的减少。对一个国家来说,失业是人力资源的浪费和损失,而这种损失是不可逆转的。

3.对国民收入的影响如果没有失业,更多的资源就可以投入生产,整个社会的产量就可以更大,民众的生活水平就可以更高。显然,失业率越高,造成的损失就越大。高失业率所造成的损失是现代经济中有据可查的最大损失,它比由于垄断而引起的效率损失或关税和配额所引起的效率损失都要大许多倍,甚至比一些战争的损失还大。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时的失业率甚至超过了25%,70年代和80年代的石油危机与通货膨胀所造成的失业,也使各国的经济损失遭受了惊人的产出损失。90年代俄罗斯实施“休克疗法”后,经济出现大幅度滑坡,1995年的失业率甚至达到20%,民众的健康状况严重,据说男人的预期寿命由1990年的64岁下降到1995你的57岁。美国经济学家阿瑟·奥肯发现了产出变动与失业变动之间存在着显著的数量相关关系,该法则因此被命名为奥肯法则(Okun’sLaw)。根据奥肯法则,失业率每增加1%,则实际国民收入减少2.5%;反之,失业率每减少1%,则实际国民收入增加2.5%。奥肯法则表明,失业率与实际国民收入增长率之间是反方向变动关系,二者之间1:2.5的数量关系只是一个平均数,是根据统计资料得出来的,在不同时期并不是完全相同。由于失业所造成巨大的产出损失以及一系列社会问题,各国政府一直都将实现充分就业作为宏观经济政策的主要目标之一。4.2货币理论

通货膨胀是一种货币现象,因此学习通货膨胀理论首先必须了解货币的基本知识。4.2.1货币及其分类

1.货币的涵义。货币是人们普遍接受的、充当交换媒介的东西。正如美国经济学家M•弗里德曼所说,货币是一个共同的、普遍接受的交换媒介。

2.货币的职能。货币的本质体现在货币的职能上。货币的职能有三种:第一,交换媒介,即作为一种便利于交换的工具,这是货币最基本的职能。第二,计价单位,即用它的单位来表示其他一切商品的价格,这是货币作为交换媒介的必要条件。第三,贮藏手段,即作为保存财富的一种方式,这是货币交换媒介的延伸。

3.货币的类型流行的货币主要有这样几类:一是通货或现金,包括纸币和铸币。纸币是由国家强制发行的、法律规定了其地位的法偿货币,它依靠国家的额权威和能力,是国家信用的表示,其价值取决于它的购买力;铸币是小额币值的辅币,一般用金属铸造。

二是存款货币,又称银行货币或信用货币。存款货币是商业银行中的活期存款,可以用支票在市场上流通,所以是一种可以作为交换媒介的货币。三是近似货币,又称准货币。近似货币是商业银行中的定期存款和其他储蓄机构的储蓄存款。这种存款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为活期存款,通过支票流通,因此成为近似货币。四是货币替代物,指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暂时代替货币起到交换媒介作用的东西,如信用卡,它本身不是货币,也不具有货币的职能,只是代替货币执行交换媒介的职能。

在经济学中,一般把货币分为M1与M2:

M1=通货+商业银行活期存款

M2=M1+定期存款与储蓄存款

M1通常被称为狭义的货币,M2通常被称为广义的货币。4.2.2货币制度的演变

货币是由于分工与交换制度的产生而出现的。最初许多物品都充当过货币使用,诸如贝壳、布匹、动物的牙齿等,以后金银等贵金属成为货币的一般形态。在金银作为货币的情况下,各国为了建立一个具体的货币制度,就首先要决定一种货币的基础与计算单位。这种货币的计算单位就是货币的本位。根据这一本位而制定的货币称为本位货币。在历史上各国曾实行过不同的货币本位制度。

1.金本位制。就是一个国家的货币单位用一定数量的黄金来表示。在历史上,曾有过不同的金本位制。第一,金铸币本位制,就是货币单位规定为一定数量的黄金,黄金可以铸成金币,自由输入输出,纸币可以自由兑换成金币。第二,金块本位制,就是金币不流通,只有在一定的数额之上才可以购买欲出口黄金。第三,金汇兑本位制,就是规定货币单位为一定量的黄金,但这时货币不能直接兑换黄金,而是可以兑换为一种外国货币,这种外币可以兑换黄金。

2.银本位制。银本位制就是一个国家的货币单位用一定数量的白银来表示,也可以分为银币本位制、银块本位制或银汇兑本位制。但历史上只有银币本位制被采用过,诸如印度、中国。

3.复本位制。就是一个国家的货币单位可以用一定量的黄金和白银来表示,即黄金和白银同时都是本位货币,同时采用金本位制和银本位制。在这种制度下,关于兑换、买卖、进出口的条款同时适用于黄金和白银。

4.不兑现本位制。是以纸币为基本货币单位,规定纸币的含金量,但这种纸币并不能兑换黄金。这时货币本身的价值取决于它的含金量。在金属本位制下一般不会发生通货膨胀现象,因为金属量总是有限的。但纸币的发行可以是无限的。因此,通货膨胀是不兑现本位制,即纸币制度下的一种产物,是纸币过量发行的结果。因此,通货膨胀是以一种纸币现象。4.2.3“劣币驱逐良币定律”与“货币数量论”

1.劣币驱逐良币定律。又称“格雷欣定律”,由16世纪英国银行家T•格雷欣提出。其基本内容如下:实际价值不同的金属货币具有同等偿付能力时,实际价值较高的良币必然退出流通被窖藏,而实际价值较低的劣币必然充斥于流通之中。在复本位制下,这种现象比较普遍。

2.货币数量论。是关于货币流通量与一般价格水平之间关系的理论。其基本观点是,商品的价格水平和货币的价值是由流通中的货币数量决定的。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商品价格水平与货币数量成正比例变化,货币价值与货币数量成反比例变化。所以,流通中的货币数量越多,商品价格水平越高,货币价值越小;反之,流通中的货币数量越少,商品价格水平越低,货币价值越大。美国经济学家费雪提出了货币数量方程式:

MV=PT其中M是流通中的货币量,V是货币流通速度,P是一般价格水平,T是商品与劳务的交易总额。当V和T既定时,M和P同比例变化。

4.3通货膨胀理论

保持价格稳定,是现代政府追求的主要宏观经济政策目标之一。但是,物价上涨,货币贬值,却是自货币作为交换手段以来人类历史的重要特征。据记载,早在亚历山大大帝征服波斯王国的公元前330年之后,就曾发生过通货膨胀,而罗马帝国在公元3世纪末甚至发生过相当严重的通货膨胀。20世纪60年代以后,通货膨胀开始成为一个全球性、常态性的问题,所以各国各界人士都在谈论通货膨胀。2008年开始的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导致各国政府纷纷增发货币,通货膨胀成为一个影响社会的主要问题。4.3.1通货膨胀涵义及其衡量

所谓通货膨胀,是指在一定时期内,物价水平持续而普遍性地上升。著名经济学家弗里德曼说,物价普遍的上涨就叫作通货膨胀。萨缪尔森则说,通货膨胀的意思是:物品和生产要素的价格普遍上升的时期—面包、汽车、理发的价格上升,工资、租金等等也都上升。有人甚至更直接地认为,通货膨胀是一种“太多的货币追逐太少的商品”的普遍超额需求的状况。很显然,通货膨胀指的物价上升,不是一种或几种商品的物价上升,而是物价水平的普遍上升,即物价总水平的上升;物价水平不是一时的、个别时间点、时间段的上升,而是持续一定时期的上升。如果只是个别时间内发生物价水平的上涨,就不能算作通货膨胀。衡量通货膨胀的指标是物价指数,即某些商品的价格从一个时期到下一个时期变动程度的指数。物价指数不是简单的算术平均数,而是加权平均数,即根据某种商品在总支出中所占的比例来确定其价格的加权数的大小。计算物价指数的一般公式是:

物价指数=×100%根据计算物价指数时包括的商品品种的不同,主要有三种物价指数:

消费物价指数(CPI),又称零售物价指数或生活费用指数,是衡量各个时期居民个人消费的商品和劳务零售价格变化的指标。

批发物价指数,是衡量各个时期生产资料与消费资料批发价格变化的指标。

国民生产总值折算数,是衡量各个时期一切商品与劳务价格变化的指标。上述三种物价指数都能反映出基本相同的通货膨胀率变动趋势。通货膨胀率是前一个时期以来物价指数变动的百分比。公式:

T年的通货膨胀率=(T年的CPI-基准年的CPI/基准年的CPI)×100%

假设2011年的消费物价指数(CPI)为175,2012年的消费物价指数(CPI)为250,则2012年的通货膨胀率为:(250-175)/175×100%=43%

但由于各种指数所包括的范围不同,所以数值并不相同。而消费物价指数与人民生活水平最密切,因此一般都用消费物价指数来衡量通货膨胀。4.3.2通货膨胀的分类

经济学家根据不同的标准来对通货膨胀进行分类。曾出现的通货膨胀类型多达几十种,划分其类型的标准也有好几种。一般来说,经济学家经常使用的是按照通货膨胀的程度来划分,即按照通货膨胀率的高低及其影响来划分通货膨胀类型。按照这种标准,通货膨胀可以分为以下四种类型:

1.爬行的通货膨胀(creepinginflation)。又称为潜行的通货膨胀,通货膨胀率通常在1-3%之间,通货膨胀率低而且稳定,不会引起通货膨胀预期。

2.温和的通货膨胀(mildinflation)。通货膨胀率通常在3-6%之间,与爬行的通货膨胀并无严格区别,有些学者将二者归为一类。这种通货膨胀通常对经济没有多大不利影响,有些学者甚至认为可以作为经济增长的“润滑剂”,用来刺激经济增长。

3.飞奔的通货膨胀(gallopinginflation)。又称奔腾的通货膨胀、疾驰的通货膨胀或急剧的通货膨胀。它是一种不稳定的、迅速恶化的、加速的通货膨胀,即在较长时期内物价水平出现较大幅度的持续上涨,通货膨胀率一般保持在两位数以上,甚至高达百分之几十。一旦这种通货膨胀发生时,人们对货币的信心动摇,所以是一种较危险的通货膨胀,对经济发展非常不利,会带来严重的社会危机。

4.恶性的通货膨胀(hyperinflation)。又称为脱缰的通货膨胀、极度的通货膨胀或超速通货膨胀。这是一种少见的通货膨胀,通常发生于战争或社会大动乱后。它一旦发生,流通中的货币量增速过快,货币购买力急剧下降,物价水平上涨率以加速度增长,货币大幅度贬值,人们对货币彻底失去信心,整个金融体系处于一片混乱之中,正常的社会关系遭到破坏,最后导致崩溃甚至政权的更迭。一般将月通货膨胀率以50%或年通货膨胀率超过1000%的速度持续上升定义为恶性通货膨胀。资料世界上最严重的几次恶性通货膨胀

世界上公认的恶性通货膨胀在出现过四次:第一次是1923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刚结束,德国经济衰败,只好滥发纸币应付财政开支,99%以上的政府支出靠开动印钞机、发行纸币来维持,纸币的发行量骤增到天文数字773585345854800百万马克,物价在一个月内上涨了2500%,马克价值下降到仅及战前价值的万亿分之一,工薪阶层的购买力几乎等于零,数以万计的马克买不到一把胡萝卜,发行的邮票最高面值竟达到500亿马克。1923年2月初,每磅牛肉的价格为3400马克,到11月,竟涨到了2800亿马克,不到十个月,价格上涨了8000多万倍。小孩在街上玩耍用来搭积木的,竟是成捆的钞票。第二次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1946年,匈牙利追随德国法西斯作战,造成济济崩溃发行的纸币便哥几乎成了废纸。一个便哥的价值只相当于战前的828×分之一,发行的邮票最高面值达500万亿便哥,比德国发行的500亿马克最高面值的邮票还要高出1万倍。

第三次是20世纪30、40年代的中国,国民党政府为了掠夺全国人民的财富,任意滥发毫无价值的纸币,以致造成了极端严重的通货膨胀。1935年11月4日,国民党政府实行法币政策,以中央、中国、交通三个银行(后加中国农业银行)所发行的纸币为“法币”,禁止白银在市场流通。据统计,从抗日战争爆发的1937年,到国民党统治垮台的1949年,期间12年,纸币的发行量增加了1400多亿倍,加上其他各种原因,物价上涨了8500多亿倍。上海的物价狂涨了36万多亿倍,其中粮食价格上涨了47万多亿倍。有人做过统计,法币的发行额到1948年8月19日竟达到6636946亿元的天文数字,100元法币从1937年能够购买2头牛贬值到1949年连半粒大米都买不上。当时的人们形容说:“穿过马路二三条,物价也要跳三跳。”人们上街买日用商品,不得不携带大捆大捆的钞票,上街理一次发要三四十万元,有人甚至用驴子驼钱上街买东西。说明:中国货币史上,20世纪30年代国民党政府统治时期新疆省发行一张面值“六十亿”元的金元券,造成恶性通货膨胀,这60亿面值的金元券实际面值折合成金元券只有1万元,在当时的上海市场上只能买到70粒大米。

第四次是20世纪80年代的玻利维亚,每年通货膨胀率至少是20000%,1985年底达到50000%。玻利维亚中央银行在1985年11月焚烧了20吨纸币。在玻利维亚首都拉巴斯,4个人吃顿饭要用1公斤钞票。商人之间生意往来要雇用专门脚夫代为搬运。钞票太多,银行最感头疼,普通人懒得一张张去计算,看一看厚薄差不多也就马虎算数,可银行却不敢马虎。据说一天一个客户交来50比索和100比索面额的钞票存款,声称有7亿比索,银行只得动员6名职工,从上午一直数到深夜1点才算完事。政局动荡的津巴布韦,经济恶化,通货膨胀严重,物价飞涨,津元的纸面价值已经低于纸的本身价值,10亿津元只能买一条面包。2008年,该国央行先后正式发行了面额1千万、5千万、1亿、10亿、50亿和100万亿的新钞,创下世界之最。2008年7月30日,津巴布韦中央银行行长吉迪恩·戈诺宣布,从8月1日起,津巴布韦将把钞票上的数字删除十个零,把一百亿津币钞票变成原来的一元津币。兑换美元用称称货币这么一摞货币只能买几斤大米世界上数值最大的货币:100万亿津元4.3.3通货膨胀的原因

一个国家的通货膨胀可以由国内的各种因素引起,也可以由国际经济的传递引起。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原因:1.需求拉上的通货膨胀(demand-pullinflation)需求拉上的的通货膨胀又被称为“超额需求通货膨胀”。这种理论试图主要从需求的角度来说明通货膨胀的原因,并认为一般价格水平的持续显著上涨,应归因为总需求超过总供给。也就是说,如果总需求上升到大于总供给的地步,就会出现商品供不应求,物价上涨,整个经济就会出现过度需求。简而言之,需求拉上的通货膨胀就是“过多的货币追逐过少的商品”。下图中横轴Y表示国民收入,纵轴P表示一般价格水平,AD表示总需求曲线,AS表示总供给曲线。当表示总需求的初始水平与总供给曲线AS相交于时,决定的国民收入水平为,价格为。如果价格上升为,国民收入为,总需求上升为,这时整个经济已经达到最大产量,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即实现了充分就业。如果总需求继续上升到,则只能引起价格由上升到,而产量却不会再增加了,因为资源已经最大限度地利用了,这样就引起了需求拉上的通货膨胀。不论总需求的过度增长是来自消费需求、投资需求,还是来自政府需求、国外需求,都会导致需求拉上的通货膨胀。ASAD1AD2AD3POP1P2P3E1E2E3YY1Y22.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cost-pushinflation)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又被称为供给推动的通货膨胀。这种理论主要是从供给方面来说明通货膨胀的原因。供给就是生产,而生产又决定于成本。因此,从供给的角度来看,引起通货膨胀的原因在于成本的增加。由于生产者面临着原料和生产要素市场的价格上涨,于是就以高物价的方式转嫁给消费者,于是造成物价上涨。这种由于生产要素供给方面的价格变动而引起的物价水平的上涨,叫做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下图中初始的总供给曲线与总需求曲线AD相交于,决定的均衡价格为,均衡国民收入为。由于成本增加,生产者将按更高的价格出售商品和劳务,总供给曲线就会向左上方移动到,如果这时总需求曲线保持不变,就会导致价格水平上升到,均衡国民收入减少到。产量减少而价格上升,这是成本增加引起的。这就是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YPOADAS1AS2AS3Y1Y2Y3P1P2P3E1E2E3引发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的三种情况

引起成本增加的原因并不相同,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又可以因为其原因的不同而分为以下三种:(1)工资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wagecost-pushinflation)。工资是成本中的主要部分,工资的提高必然会使生产成本增加,从而导致价格水平上升。在劳动力市场上,由于卖方工会力量的强大,力量较弱的厂商无法抵制工会的要求,只好提高工资。工资提高后,生产成本增加,厂商就会以提高商品和劳务价格的方法,来弥补由于工资提高后而遭受的损失。这种通货膨胀最初是由个别部门提高工资,进而引起其他部门之间的工资攀比,从而导致整个社会的工资水平上涨后引起的,所以称为工资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这种通货膨胀一旦开始,还会引成“工资—物价螺旋式上升”,即工资上升引起物价上涨,物价上涨又引起工资上升。这样,工资和物价互相推动,形成严重的通货膨胀。

(2)利润推进的通货膨胀(profit-pushinflation)。又称为价格推进的通货膨胀(price-pushinflation)这种通货膨胀被认为是工资推进的继续。这时具有垄断力量的厂商为了增加利润,大幅度提高出售商品和劳务的价格,以获取更高的利润。经济学家认为,工资推进和利润推进,实际上都是操纵价格上升,其根源在于经济中垄断的存在,即工会垄断形成工资推进,厂商垄断形成利润推进。(3)进口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importcost-pushinflation)。这种通货膨胀是由于进口商品价格提高,引起国内商品价格提高,特别是原料进口价格过高使得国内生产成本提高,从而引起商品和劳务价格上升,出现通货膨胀。例如,2007年世界石油市场上石油价格大幅飙升至140多美元一桶时,导致依靠进口石油的国家生产成本大幅上升,从而引发商品和劳务价格大幅上扬,导致通货膨胀。这种通货膨胀发生后,又导致生产减少,从而又引发2008年以来的经济萧条。

3.供求推进通货膨胀(supply-demand-pushinflation)。在实际经济生活中,通货膨胀一旦发生,到底是需求拉上还是成本推进,往往是分不清的,是交织在一起的。所以在实际的通货膨胀过程中,经常包括了两个方面的因素,即所谓拉中有推,推中有拉。在一般情况下,通货膨胀过程可能从过度需求开始,而且只要过度需求,即使没有任何一种成本推进力量,也会导致物价上涨。物价的上涨又会直接影响到工资提高,成本上升物价再上升。这种由于需求、供给交替发生作用,共同拉上的通货膨胀,就是供求推进的通货膨胀。4.3.4通货膨胀的影响在通货膨胀比较严重的情况下,人们都会认为,通货膨胀是经济生活中的头号敌人。如果是完全可以预期到得通货膨胀,这种通货膨胀对经济的影响较小,因为人们可以根据预期,对各种名义变量,诸如名义工资、名义利息率等,进行调整,减少所持有的现金量。在通货膨胀不能完全预期的情况下,人们无法准确地根据通货膨胀率来调整各种名义变量及其相应的经济行为,通货膨胀将会影响收入分配及经济活动。具体可以从下列几个方面进行分析。第一,在债务人与债权人之间,通货膨胀有利于债务人而不利于债权人。这是因为,债务契约根据签约时的通货膨胀率来确定名义利息率。当发生了为预期到得通货膨胀之后,债务契约无法更改,从而使实际利息率下降,债务人受益,而债权人受损。因此,未预期的通货膨胀对贷款,尤其是对长期贷款带来不利的影响,使债权人不愿意发放贷款。贷款的减少会影响投资,使投资减少。这种不可预期的通货膨胀对住房建设贷款最不利,从而会减少住房投资这类长期投资。第二,在雇主与工人之间,通货膨胀通常有利于雇主而不利于工人。这是因为,在不可预期的通货膨胀之下,工资不能迅速地根据通货膨胀率来调整,从而就在名义工资不变或略有增长的情况下使实际工资下降。实际工资的下降会使利润增加,而利润的增加是有利于刺激投资的。所以一些学者主张以温和的通货膨胀来刺激经济增长。

第三,在政府与公众之间,通货膨胀将有利于政府而不利于公众。这是因为,在不可预期的通货膨胀之下,名义工资总会有所增加,而随着名义工资的提高,达到纳税起征点的人增加了,还有许多人进入了更高的税率等级,这样政府的税收就会增加,而公众纳税数额增加,实际收入就会减少。政府通过发行货币从而引起通货膨胀筹集到的收入,又被称为“通货膨胀税”。因此,通货膨胀税像一种向每个持有货币的人征收的税,这实际是政府对公众的掠夺。这种通货膨胀税的存在,不利于储蓄的增加,也影响了私人与企业投资的积极性。案例塞尔维亚600万第纳尔买一个巧克力棒

南斯拉夫贝尔格莱德—在卢纳商店,一个巧克力棒值600万第纳尔。短短的一则通告指示:“物价提高99%。”这家商店在世界其他地方只能算一家小本经营店,要不是店里的电脑不能处理三位数变动,物价甚至应该上升100%。这是尼科利奇先生3天内第二次提高价格。他用拖把挡住门,以防止讨价还价的顾客进来。电脑在标签纸上打印出新价格。经理和两个助手忙着把纸撕下来并贴到货架上。他们以前是把价格直接贴在物品上,但物品上贴了这么多标签,让人很难弄清哪个是新标价。四个小时之后,拖把从门口拿走了。顾客进来,擦擦眼睛看着标签,数数上面有多少个零。当电脑打印出另一种商品价格时,尼科利奇本人也看着,这是一台录像机。他自言自语:“是几十亿吗?”,准确地说,是20391560223第纳尔。他指着自己的T恤衫,T恤衫上印着一个词:“不可思议”,这是他曾经卖过的一种水果汁的牌子。他指出,这句话是对塞尔维亚难以置信的经济形势的绝妙写照。“这简直是疯狂!”他说。买几斤大米需要这么多货币除此之外你还能如何描述它呢?自从国际社会实行经济制裁以来,通货膨胀率至少每天是10%。如果把这个数字换算成每年的比率则会有15个零—高到没有任何意义了。在塞尔维亚,在凯越酒店1美元换到1000万第纳尔,在共和国广告上急需用钱的人要换1200万第纳尔,而在贝尔格莱德地下社会控制的银行里要1700万第纳尔换1美元。塞尔维亚人报怨说,第纳尔和卫生纸一样不值钱,但至少在目前,卫生纸还很多。据说隐藏在贝尔格莱德一条道路后面公园中的政府印钞厂正在一天24小时印刷第纳尔,以力图与加速的通货膨胀保持一致,反过来无止境地印第纳尔又加速了通货膨胀。相信只要发钱就能安抚反对者的政府需要第纳尔来为关门的工厂和机关中工作的工人发工资。她需要钱购买农民的农产品。它需要钱为走私掠夺和其他避开制裁的方法筹资,以便运进从石油到尼科利奇店里的巧克力棒的每一种东西。它需要钱支持兄弟的塞尔维亚人在波黑和克罗地亚打仗。那些手指感觉到纸币质量有问题的外汇交易者坚持认为,政府印钞厂应该承包给私人印刷厂来满足需求。“我们是专家,他们骗不了我们”,一位外汇交易者拿着500万张价值8亿第纳尔的钞票这样说。他信心十足地提到:“这些钞票是刚印出来的。”他说,他从一家私人银行得到这些钞票,私人银行是从中央银行得到的,而中央银行得自于印钞厂——这是把黑市和财政部联系在一起的一条罪恶通道。“这是集体疯狂”,外汇交易者一边说,一边诡异地笑着。资料来源:TheWallStreetJournal,August4,1993,p.A1通货膨胀的代价

通货膨胀受到整个社会的密切关注,被认为是一个严重的经济问题,其代价主要有:一是人们认为通货膨胀剥夺了他们辛苦赚来的货币的购买力。当物价上涨时,每一单位货币能够购买的商品和劳务都少了,因此,通货膨胀直接降低了生活水平。但是,一些持不同意见的人认为,当物价上涨时,商品和劳务的购买者支付得多了,但同时,商品和劳务的卖者为他们所卖的东西得到的也多了。由于大多数人通过出卖他的劳动而赚到收入,所以收入的膨胀与物价的膨胀是同步的。因此,通货膨胀本身并没有降低人们的实际购买力。二是通货膨胀引起了无谓损失,增加了货币持有者的皮鞋成本(shoeleathercosts)。通货膨胀像是对货币持有者征收的税收,大多数税收改变人们的行为来避免纳税的激励,这种激励的扭曲引起社会的无谓损失。人们为了避免通货膨胀侵蚀钱包中货币的实际价值,就通过减少手中货币的持有来避免通货膨胀的损失。这样做的一种方法就是更经常地去银行提取现金,这样就会使你的鞋磨损得更快。减少货币持有量的成本被称为通货膨胀的皮鞋成本。所谓皮鞋成本,就是人们在通货膨胀是为了减少损失而减少货币持有量时所浪费的资源。当然,这是一种形象的表示方法,我们不能从字面上理解这个词。减少货币持有量的实际成本不仅仅是磨损鞋的费用,而是为了避免通货膨胀时的损失所必须牺牲的时间与精力。

三是通货膨胀增加了企业必须承担的菜单成本(menucosts)。大多数企业并不是经常改变他们产品的价格,这时因为企业调整产品价格需要成本。但是,由于通货膨胀,企业为了适应市场的变化,不得不经常变动价格,以便与经济中其他物价保持一致。这样,企业就需要增加新的菜单成本,包括印刷新的产品清单和目录的成本,把这些新的价格表和目录清单送给中间商和顾客的成本,为新价格的产品做广告的成本,开决定新价格听证会的成本,甚至还包括处理顾客对价格变动怨言的成本。

四是通货膨胀导致税收扭曲。通货膨胀加剧了税收对人们行为的扭曲,因为税规并没有考虑通货膨胀,无形中增加了人们资本收入的税收负担,增加了储蓄的税收负担,抑制了储蓄,从而抑制了经济的长期增长率。五是通货膨胀引起混乱和不方便。货币作为经济的计价单位,是用来表示价格和记录债务的东西,是用来衡量经济交易的尺度。但是当出现通货膨胀时,货币就失去了衡量实际单位的可靠性,就侵蚀了计价单位的实际价值。通货膨胀导致同样单位的货币在不同的时期具有了不同的实际价值,使得企业计算利润变得困难,投资者不能区分成功与不成功的企业,也抑制了金融市场在把经济中的储蓄配置到不同类型投资中的作用。4.3.5治理通货膨胀的措施

由于通货膨胀对经济造成种种不良的影响,所以各国政府都苦苦寻求控制通货膨胀的良方,想法设法来对付通货膨胀。关于控制通货膨胀最常见的政策建议,就是主张逐渐放慢货币供给量的增长,或主张控制工资和价格。因为一些人把工资和价格看做是通货膨胀的主要起因,而有人则认为货币增长是通货膨胀的起因,因而把渐进的货币增长看做是最明显不过的良方。而理性预期学派的学者认为,控制通货膨胀不能局限在如何控制工资或减少货币增长量,而要考虑制度上的不同安排是如何互相作用从而产生不同的通货膨胀率的。当一国的通货膨胀率达到两位数的时候,政府必然要采取反通货膨胀措施以降低通货膨胀率到适当的程度。从时效来看,反通货膨胀采取的方式大致上有两种,一种是渐进主义的,一种是大刀阔斧式的。所谓渐进主义政策,其目的在于缓慢而稳定地回复到低通货膨胀水平。开始实施时,少量地降低货币增长率,避免产生大量的失业。所谓大刀阔斧式,主要针对通货膨胀率来势凶猛,不迅速降低,将会产生严重的社会影响,目的在于迅速降低通货膨胀率。这就是平时所说的病急必须下猛药。但这种治理方式会造成突然性的大量失业。4.4失业与通货膨胀的关系

失业与通货膨胀是现代社会经济生活中两个主要的病症,尤其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后,世界经济出现了经济低速增长和就业停滞、物价上涨的经济停滞和膨胀同时出现的状况,这就是通常所说的“滞涨”(stagflation)现象,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失业和通货膨胀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解释。4.4.1菲利普斯曲线(thephillipscurve)

1958年,英国经济学家菲利普斯(A.W.Phillips)在英国《经济学家》(Economist)杂志上,根据英国1861-1957年失业率和货币工资变动率的经验统计资料,发表了《1861-1957年英国失业和货币变动率之间的关系》一文,提出了一条用以表示失业率和货币之间交替关系的曲线。这条曲线表明,当失业率较低时,货币工资增长率变得较高;反之,当失业率较高时,货币工资增长率就变得较低,甚至为负数。也就是说,失业率与货币工资变动率之间存在着负相关关系,即低失业率的年份往往有高通货膨胀率,而高失业率的年份往往有低通货膨胀率。菲利普斯曲线所谓菲利普斯曲线就是用来表示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此消彼长、互相交替关系的曲线。由于西方经济学家把物价上涨率同货币变动率联系起来,并用物价上涨率来表示通货膨胀率,所以这条曲线又被用来表示物价上涨率或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的交替关系,即失业率高则通货膨胀率低,失业率低则通货膨胀率高。如下图中所示,横轴U%表示失业率,纵轴P%表示通货膨胀率,向右下方倾斜的Ph即为菲利普斯曲线。这条曲线表明,当失业率高位b时,通货膨胀率就低为d;而当失业率低为a时,通货膨胀率就高为c。二者互为负相关关系。BAU%P%OPhabcd4.4.2失业与通货膨胀并发症的治理

按照菲利普斯曲线,失业与通货膨胀二者是交替出现、不会同时发生的,即有通货膨胀时就不会有失业,或者说在未达到充分就业之前就不会产生通货膨胀。但实际上,根据菲利普斯曲线分析,通货膨胀与失业实际上是并存的。如何治理失业与通货膨胀并发症,是各个国家和政府宏观调控中的一个重要问题。(1)工资-物价管制政策

在通货膨胀与失业同时发生的情况下,宏观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被认为不足以应付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一些经济学家建议采取工资-物价管制政策。这种政策又被称为收入政策(incomepolicy),主要是指限制工资收入增长率的政策。工资-物价管制的具体措施包括:第一,硬性冻结,即禁止工资和物价上涨;第二,工会与企业自愿议定,共同遵守限制工资增长率的政策;第三,以增税或减税作为惩罚或奖励限制工资收入增长率的政策,又称为以税收为基础的收入政策。凡遵守规定的工资增长界限的企业和企业中的工人,可以得到减税优惠,以示奖励;凡违反规定的,就对企业加重征税。

(2)人力投资政策

由于劳工市场结构不协调而造成的失业,被称为结构性失业。政府的人力投资政策可以解决失业与职位空缺的矛盾,因为这将使不适应雇主要求的工人和失业者有机会重新接受训练,或迁移到适宜于他们就业的地点去。

(3)部门协调政策考虑到通货膨胀的结构性和失业的结构性,一些经济学家建议应使各部门之间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因为在经济波动过程中,经常会有一些部门兴起,一些部门衰落,这就发生劳动力转移的技术性问题,如果部门不协调,将加剧失业状况。不仅如此,为了避免因某些产品供求失调而推动的物价上涨,特别是为了避免某些关键性产品的供求失调,部门之间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被认为是必要的。

(4)实行微观财政政策和微观货币政策。

微观财政包括税收结构政策和公共支出的微观化。微观财政政策的用处在于影响需求和供给的结构,以缓和由于供求失调引起的经济波动。微观货币政策包括利息率结构和信贷结构的调节,旨在通过各种利息率的差别的调整,以及通过各种信贷数额和条件的变化来影响存款放款总额,以调节货币流通量。问题:富人的盛宴,穷人的恶梦岁月神偷每天都要把你的财富拿走,他就是通胀。穷人为了安全,一般只会存银行不去投资,而富人为了增值,大部分财富都是投资。结果是:通胀让存款购买力因物价上涨而下降而贬值,让富人拥有的资产随通胀而大幅升值,十年过后,最终穷人越来越穷,富人越来越富。

如何才能打破“富人的盛宴,穷人的恶梦”这样的发展逻辑?如何成为新世纪优秀人才

科斯对中国十大忠告:面临着一个严重的缺陷

如今的中国经济面临着一个严重的缺陷:即缺乏思想市场。这是中国经济诸多弊端和险象丛生的根源。2013年,199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罗纳德·科斯去世,享年102岁。科斯教授是新制度经济学的鼻祖,产权理论的奠基人,其理论对中国的经济改革影响深远,科斯生前曾对中国发出十大忠告:一、必须去除所有加诸国企的特权,让私企得以自由竞争二、政府参与土地交易导致腐败猖獗,必须将其自身排除在

市场之外三、中国应打造一个自由的土地市场四、在中国,教育和税收两项制度都加重了不平等五、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显然开错了药方,需要反思六、“边缘革命”将私人企业家和市场的力量带回中国七、中国经济学者要从黑板经济学回到真实世界八、中国必须让其政治权力服从于法治九、中国经济面临着一个严重的缺陷:即缺乏思想市场十、中国的奋斗就是全人类的奋斗!

我是一个出生于1910年的老人,经历过两次世界大战和许多事情,深知中国前途远大,深知中国的奋斗就是全人类的奋斗!中国的经验对全人类非常重要!“我今年98岁,垂垂老矣,不知道还能够活多久,随时都可能离你们而去。希望在你们,希望在中国。我相信你们是不会让我失望的!”(2008年7月14~18日,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之际,科斯教授以98岁高龄,亲自倡议并主持召开“中国经济制度变革三十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王石:遇到这样五类的下属或者是员工,不必培养!一、道德品质存在缺陷之人不能用(小人不能用)当今社会,我们在评论一个人的好坏时,首先看到的是他的道德素养。这方面界定这个人的为人本质。一个道德本质不行、差的人,我们统称为小人。小人的本质表现为:自私、自利、心肠歹毒、阴险、夸夸其谈、虚话、场面话、假话连篇等等……这样的人是无论如何不能做出有正能量的事情出来的。如果,他目前看似在走正儿八经道路,那么迟早会把他本来的目的、嘴脸露出来的。所谓“日久见人心,路遥知马力”就是如此道理。迟早是企业团队的坏苹果,把你的团队带入万劫不复之深渊。此类人绝对不能用。二、一个不懂得感恩之人不能培养

(“白眼狼”类之人不能用)要“阅”清楚此类人,只要看他在几次关键的事件中的面对态度,就能充分体现出他“白眼狼”的本质。不懂得感恩之人,自然不会感恩自己的平台,也不会去感恩曾经对他支持和帮助的任何人。自然而然他也不会成“器”。此类人往往都认为自己本来就是很有本事的(自负)。自己认为自己所得的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把自己的成绩都会全部当作自己努力而得来的。他会忘记自己一路走来别人对他的提携、苦心教导。自然就不会心存感恩了!一个如此“白眼狼”之人,哪怕他能力再强,相信也不会有一个上司、老板会去对他作如何培养。一个本身素质不高,但又缺乏接受他人调教之人,不值得去培养(固步自封之人不堪培养)本身素质不高,包含文化素质、专业技能素质。这些都可以后天通过学习、培训提高。但是,如果不能深刻认识到自己的缺陷,也无虚心接受及改变之人,不堪培养及任用。四、接受能力、领悟能力不高之人,不堪培养

(“朽木”之人不能培养)“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是块好的玉石材料才可以雕刻成玉器出来。朽木是难成材的!一个不够“醒目”的下属是很难委以重任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