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视野下的先秦儒家思想(川大人文大讲堂稿)_第1页
当代视野下的先秦儒家思想(川大人文大讲堂稿)_第2页
当代视野下的先秦儒家思想(川大人文大讲堂稿)_第3页
当代视野下的先秦儒家思想(川大人文大讲堂稿)_第4页
当代视野下的先秦儒家思想(川大人文大讲堂稿)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当代视野下的先秦儒家思想

——基于文本的解读四川大学教授彭邦本当代视野下的先秦儒家思想一.问题的提出1.儒学地位的历史变迁。2.近代以来世界发展模式的变迁(近代启蒙理性、西方发展模式、科学主义的困境即环境破坏、能源枯竭、价值迷惘、心灵污染等极大危机),可持续发展观背景下的儒学、“亚洲价值”新认识、新儒学的“第三期”发展说。当代视野下的先秦儒家思想二.儒学产生的历史文化背景1.历史上的第一次社会大转型时期生产力(铁器牛耕)、生产关系的变迁,直到近世无质变。国家形态、政治体制变革,分裂又趋于统一的时代呼唤思想理论创新。人口增长、阶级阶层的多元流动、新思潮涌动、“哲学的突破”。2.百家争鸣——中国文化史的黄金时期当代视野下的先秦儒家思想三.儒家学说的概要述析

1.人文理性精神孔孟荀诸说中的“天”(与科学精神的契合,入世精神,中国文化与宗教,天人关系)

《论语·述而》:“子不语怪、力、乱、神。”《八佾》:“祭如在,祭神如神在。”《述而》:“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曰:‘敢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雍也》:“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也。”

当代视野下的先秦儒家思想按西方哲学观,天亦即自然界是个物理的世界,没有生命,犹如已经死亡的世界,只是人认识的对象,是与“人”相对立的、让人去“征服”的“自然界”。但按孔孟的理解,自然界却是不断的有生命创造的自然界,“天”或自然界是与人相通相联系的。这是中西方思想的最重要的一个区别。人和自然界是内在而非外在的关系。过去片面理解“知识就是力量”,人仅仅是征服、改造自然,自然即使有价值,也只是可为人所用的使用价值,是外在价值,而非内在价值。孔子却认为,人与自然界有内在联系、内在价值,而非外在联系、外在价值。何谓“内在”价值?就是“生命”问题。人的生命与自然界分不开。人和自然界不只是认识和被认识的关系。生命的内在联系表现为一种情感的联系——热爱自然、亲近自然、回报自然,还要敬畏自然。当代视野下的先秦儒家思想天命问题孔子说过“五十而知天命”,可见“天命”是其重要范畴。儒家既讲“死生有命,富贵在天”(《论语·颜渊》),又讲“天命之谓性”的“命”。(《礼记·中庸》)前者就人的自然属性而言,后者就其社会属性而言。儒家更讲求后者,其所谓“性”,指“天生德于予”中讲的德性,是价值的体现。“天命之谓性”的命,就完全是道德意义上的,是价值上的意义。如《易传》讲“天地之大德曰生”(《易·系辞》),就完全是在价值层面上讲的,其意义是通过人的生命来体现出来的。这就确立了人的主体性的意义。如果是这样的话,那就不仅是天人合一的,而且这个德性是要靠自己来实现的,靠修养来实现的,这是人可以做到的。中国哲学始终力图把这两层意义统一起来,当发生矛盾不能统一的时候,就听诸于“天命”,完成我自己的人格,实现自己的人生境界,就算成全我这个人了。当代视野下的先秦儒家思想自然之天《阳货》:“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梁惠王上》:“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渤然兴之矣。”《离娄下》:”天之高也,星辰之远也,苟求其故,千岁之日至可座而致也。”义理之天《尽心上》:“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民意之天《万章上》:“昔者尧荐舜于天,而天受之;暴之于民,而民受之;故曰:天不言,以行与事示之而已矣……<太誓>曰:’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民意之天,实即义理之天而非主宰之天)命运之天《梁惠王下》:“若夫成功,则天也。”“吾之不遇鲁侯,天也。”《万章上》:“舜禹益相去久远,其子之贤不肖,皆天也,非人之所能为也。莫之为而为者,天也;莫之致而至者,命也。”当代视野下的先秦儒家思想并非宿命论的天道观《尽心上》:“莫非命也,顺受其正;是故知命者不立乎岩墙之下。尽其道而死者,正命也;桎梏而死者,非正命也。”可见孟子并非宿命论者。*天人合一之天

《易·序卦传》:“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仪有所错。”《八佾》:“三家者以《雍》徹,子曰:‘相维辟公,天子穆穆’,奚取于三家之堂?”《季氏》:“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为政》:“五十而知天命。”

当代视野下的先秦儒家思想球形之天以人为圆心、以信仰之天为至上层《中庸》“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周语》:“夫人事必将与天地相参,然后乃可以成功。”韦注:“参,三也。天、地、人三事合,乃可以成大功。”《荀子·天论》:“天有其时,地有其财,人有其治,夫是之谓能参。”当代视野下的先秦儒家思想《公孙丑》:“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学而》:“礼之用,和为贵”。《中庸》:“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以“太和”为至上理想。《尽心上》:“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当代视野下的先秦儒家思想《荀子·天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不见其事而见其功,夫是之谓神。皆知其所以成,莫知其无形,夫是之谓天。”(自然之天)当代视野下的先秦儒家思想仁学,伦理特质。

《阳货》:“君子学道则爱人”《颜渊》:”克己复礼为仁。”“樊迟问仁。子曰:‘爱人’。”“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已写进联合国的全球伦理宣言里,作为不同国家、民族、文化达成的最后底线。这就是对人的尊重,把人当人看待。)

当代视野下的先秦儒家思想《雍也》:“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孟子·尽心下》:“仁也者,人也。合而言之,道也。”当代视野下的先秦儒家思想2.宇宙伦理精神,生态保护的思想萌芽孔子上朝回来,马厩失火了问“‘伤人乎?’不问马”(《论语·乡党》),表现了对人的关心更甚。但孔子另外曾说:“骥,不称其力,称其德也。”(《论语·宪问》)千里马不在乎其力,而在乎其德,这意味着马是有德的,是人类的朋友,应受到尊重,而决不只是供人利用的工具。这与当代深层生态学、生态伦理学相合。《孟子》:“仁民爱物”、“尽心,知性,知天”。“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孟子·离娄下》)《荀子》:“天行有常”;“长养时(适时)则六畜育,杀生时则草木殖”,“万物皆得其宜”;“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鼋鼍(tuo´扬子鳄)鱼鳖鳅鳝孕别之时,罔罟毒药不入泽,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王制》)当代视野下的先秦儒家思想3.宗教性色彩:理性与宗教之间

国内许多学者:不是宗教

任继愈:儒教

杜维明:不是宗教但具有宗教性当代视野下的先秦儒家思想4.民本思想以人为本“‘伤人乎?’不问马”。(《乡党》)“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国将兴,听于民,将亡听于神”。“民贵君轻”。当代视野下的先秦儒家思想5.历史文化的继承发展观(1)有沿有革的历史发展观“克己复礼为仁。”(《颜渊》)“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为政》)(2)有选择的文化继承观“行夏之时,乘殷之辂,服周之冕,舞则韶乐。放郑声,远佞人。郑声淫,佞人殆。”(《卫灵公》)

《孟子》称孔子为“圣之时者”。当代视野下的先秦儒家思想6.有序开明的政治观和为政以德的领导管理思想尊卑上下有序“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颜渊》)开明政治定公问:“一言而丧邦,有诸?”孔子对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几(机械)也。人之言曰:’予无乐乎为君,唯其言而莫予违也。’如其善而莫之违,不亦善乎?如不善而莫之违,不几乎一言而丧邦乎?”(《子路》)君(权)臣相对论“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八佾》)“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孟子·离娄下》)甚至主张:“君有大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易位!”(《孟子·万章下》)

当代视野下的先秦儒家思想革命论。为政以德;为政以道(《宪问》:“邦有道,谷;邦无道,谷,耻也。”)身正说(兼为君师,带队伍);举贤才(“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子路》篇云:“仲弓为季氏宰,问政。子曰:‘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曰:‘焉知贤才而举之?’子曰:‘举尔所知;尔所不知,人其舍诸’?”可见孔子的举贤思想并非“以世举贤”。《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冉雍,字仲弓。……孔子以仲弓为有德行,曰:‘雍也可使南面’。仲弓父,贱人。孔子曰:‘犁牛之子騂且角,虽欲勿用,山川其舍诸’?”此段记载本于《论语·雍也》。《礼记·儒行》:“内称不辟亲,外举不辟怨”。宽猛相济。当代视野下的先秦儒家思想7.和而不同的和谐社会理念差异性多样性思维,多元文化观,和谐社会思想(爱亲及人、修齐治平)《子路》:“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左传》昭公二十年晏婴对齐景公言五味、五声。《学而》:“礼之用,和为贵”。《中庸》:“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公孙丑》:“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以“太和”为至上理想。当代视野下的先秦儒家思想

8.过犹不及的思想方法《先进》:“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中庸之道《雍也》:“中庸之为德也,其至也乎!民鲜久矣。”当代视野下的先秦儒家思想9.重视学习和教育一生向学不已

孔子生前就有人神圣化之,但自嘲“累累若丧家之犬”。对学生严格而平等。曾受卫灵公夫人南子召见,因弟子认为有损人格而发誓:“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雍也》)是天才,但其德才仍由后天努力习得。幼丧父母,“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做过乘田、委吏。(《子罕》)自幼玩游戏就与众不同,《孔子世家》:“为儿嬉戏,常陈俎豆(礼器),设礼容。”喜欢礼器、礼仪,向往礼乐文明。虚心向学:“子入太庙每事问”;向老子、师襄请教过礼、乐;“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述而》)一生无所不学,学无常师(《子张》)。

晚年总结:“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当代视野下的先秦儒家思想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学以“求道”的教育理念。“道”是标示最高真理的智慧,“求道”就是追求真理,寻求智慧。“吾道一以贯之”,以“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为终生诉求。“君子学以致其道”(《子张》)。“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子张》)所谓“优”是优裕即有余力,是说做官有余力则去学习,学习有余力则去做官,学习与做官是互相促进的关系,不是学习以做官为目的。故对学生子夏说:“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雍也》)

当代视野下的先秦儒家思想教育纲领:“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述而》)“志于道”即以立志求道,获得人生最高真理智慧,为教育根本目的。“据于德”,是“求道”的根本途径。教育要以人的内在德性为依据,发挥其固有潜能,只靠外在的知识教育是做不到的。“依于仁”,是说仁为德性的核心和全体,具有明显的主体性,其他德性都包括其中。“我欲仁,斯仁至矣。”(《述而》)这就从根本上决定了教育方法只能是启发式的,而非灌输式的。“游于艺”,是指文化知识教育。指“六艺”等人文知识,也广指一切文化知识,包括科技,乃教育的主要内容。但这些知识是道的载体,通过学习,可“下学而上达”,获得最高真理。亦即学习知识,不能游历于道之外,要以道为指导。教育归根到底是一个德性的问题,是成己、成人、成物之教。“成己,人也;成物,知也。性之德也,合内外之道也,故时措之宜也。”(《中庸》)仁与知的统一,就是道的智慧。当代视野下的先秦儒家思想教育对象的开放性有教无类教育内容“六艺”之下,有四科(德行、言语、政事、文学)之分,又有文、行、忠、信之教。他对学生子贡说:“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子贡回答:“然。非与?”孔子说:“非也,予一以贯之。”(《卫灵公》)孔子主张博学多识,但他所追求并要求学生的,是人生智慧而不是单纯的知识,知识应当由智慧来统帅,“一以贯之”。教育方法(学思结合、学而时习、举一反三、登堂入室、过犹不及等,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兴趣)《论语·雍也》:“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当代视野下的先秦儒家思想教育思想

以礼乐教化百姓而达成“道”与秩序(《子路》:“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也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也,又何加焉’?曰:‘教之’。”“子曰:善人教民七年,亦可以即戎矣。”“子曰: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阳货》:“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也’。”《礼记·中庸》:“修道之谓教。”郭店楚简《性自命出》:“教,所以生德于中者也。”《颜渊》:“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当代视野下的先秦儒家思想培养人格健全的学生(融个体人格尊严与群体规范意识为一。《卫灵公》:“当仁,不让于师。”《子罕》:“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述而》:“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雍也》:“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托尔斯泰名言与多元幸福观)当代视野下的先秦儒家思想学而优则仕(《子张》: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先进》:“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后进于礼乐,君子也。如用之,则吾从先进。”)

知识和能力素质教育结合(六艺;《季氏》:“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子路》: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论语·阳货》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於鸟、兽、草、木之名”。)当代视野下的先秦儒家思想倡导身教(君师合一)(《述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子路》:“子路问政。子曰:‘先(带好头)之劳之’。请益。曰:‘无倦’。”“仲弓为季氏宰,问政。子曰:‘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当代视野下的先秦儒家思想因材施教(《先进》:“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朱熹集注:“兼人,谓胜人也。”《先进》:“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使命感和理想追求(《述而》.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郑玄《论语注》:言此才,勉人于学也。)当代视野下的先秦儒家思想身心并举的素质教育理念,快乐的学习(《述而》:“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六艺)”。《雍也》:“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先进》:曾皙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当代视野下的先秦儒家思想知行合一强调学习,强调实践,将知与行结合起来,是孔子教育的一大特色。“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述而》)修德是做人之事,讲学是知识之事,将为学与为人统一起来,达到道德文章的崇高境界。当代视野下的先秦儒家思想10.总体评价认识有局限(《子路》:“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此,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阳货》:“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唯上知与下愚不移”。)但更是宝贵遗产。恒久和普世价值。八十年代,诺贝尔奖获得者阿尔文提出:人类要生存下去,就必须回到二十五个世纪以前,汲取孔子的智慧。当代视野下的先秦儒家思想四、先秦儒家元典及其版本简介1.十三经概说十三经是指是《诗经》、《尚书》、《周礼》、《仪礼》、《礼记》、《周易》、《左传》、《公羊传》、《谷梁传》、《论语》、《尔雅》、《孝经》、《孟子》。当代视野下的先秦儒家思想十三经形成过程汉朝:以《易》、《诗》、《书》、《礼》、《春秋》为“五经”,立于学官。唐朝:《春秋》分为“三传”,即《左传》、《公羊传》、《谷梁传》;《礼经》分为“三礼”,即《周礼》、《仪礼》、《礼记》。这六部书再加上原来的《易》、《书》、《诗》,并称为“九经”,也立于学官,用于开科取士。当代视野下的先秦儒家思想晚唐:唐文宗开成年间,在国子学刻石,内容除了“九经”之外,还加上了《论语》、《尔雅》、《孝经》。五代:后蜀国主孟昶刻“十一经”,收入《孟子》,而排除《孝经》、《尔雅》。南宋:《孟子》正式成为“经”,和《论语》、《尔雅》、《孝经》一起,加上唐朝的“九经”,构成“十三经”。清乾隆时期,镌刻《十三经》经文于石,阮元又合刻《十三经注疏》,从此,“十三经”之称及其在儒学典籍中的尊崇地位更加深入人心。当代视野下的先秦儒家思想2.十三经版本和研究著作《周易》(1)(魏)王弼、(晋)韩康伯注,(唐)孔颖达等正义:《周易正义》,《十三经注疏》(清)阮元校刻本,中华书局1980年影印;(2)(清)李道平:《周易集解纂疏》,中华书局《十三经清人注疏》本,1986年;(3)高亨:《周易古经今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4)李镜池:《周易探源》,中华书局,1978年;(5)胡朴安:《周易古史观》,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当代视野下的先秦儒家思想《尚书》(1)(汉)孔安国传、(唐)孔颖达等正义:《尚书正义》,《十三经注疏》(清)阮元校刻本,中华书局1980年影印;(2)孙新衍:《尚书今古文注疏》,陈抗、盛冬铃点校,中华书局《十三经清人注疏》本,1986年;(3)曾运乾:《尚书正读》,中华书局,1964年;(4)周秉钧:《尚书易解》,岳麓书社,1984年;(5)陈梦家:《尚书通论》,中华书局,1985年。当代视野下的先秦儒家思想《诗经》(1)(汉)毛亨传、郑玄笺、(唐)孔颖达等正义,《毛诗正义》,《十三经注疏》(清)阮元校刻本,中华书局1980年影印;(2)(清)陈奂:《诗毛氏传疏》,中华书局《十三经清人注疏》本,1986年;(3)(清)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中华书局《十三经清人注疏》本,1986年;(4)(清)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中华书局《十三经清人注疏》本,1986年;(5)高亨:《诗经今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6)于省吾:《泽螺居诗经新证》,中华书局,1982年。当代视野下的先秦儒家思想《周礼》(1)(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周礼注疏》,《十三经注疏》(清)阮元校刻本,中华书局1980年影印;(2)(清)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十三经清人注疏》本,1986年。当代视野下的先秦儒家思想《仪礼》(1)(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仪礼注疏》,《十三经注疏》(清)阮元校刻本,中华书局1980年影印;(2)(清)胡培翚:《仪礼正义》,中华书局《十三经清人注疏》本,1986年。当代视野下的先秦儒家思想《礼记》(《小戴记》)(1)(汉)郑玄注,(唐)孔颖达等正义:《礼记正义》,《十三经注疏》(清)阮元校刻本,中华书局1980年影印;(2)(清)朱彬:《礼记训纂》,中华书局《十三经清人注疏》本,19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