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教学设计方案模板合集10篇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252ca806d27c9cdf1b09b7215eae3ab2/252ca806d27c9cdf1b09b7215eae3ab21.gif)
![有关教学设计方案模板合集10篇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252ca806d27c9cdf1b09b7215eae3ab2/252ca806d27c9cdf1b09b7215eae3ab22.gif)
![有关教学设计方案模板合集10篇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252ca806d27c9cdf1b09b7215eae3ab2/252ca806d27c9cdf1b09b7215eae3ab23.gif)
![有关教学设计方案模板合集10篇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252ca806d27c9cdf1b09b7215eae3ab2/252ca806d27c9cdf1b09b7215eae3ab24.gif)
![有关教学设计方案模板合集10篇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252ca806d27c9cdf1b09b7215eae3ab2/252ca806d27c9cdf1b09b7215eae3ab25.gif)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有关教学设计方案模板合集10篇教学设计方案篇1一、教学目标品味言语情味;发掘作家情思;反观现实生活;滋养学生心灵。二、整体思路以“意思”为主线,以“生命”为重心,以“活”为切口,以“言语”为立足点。三、教学流程1、发现“意思”:⑴整体感知全文。⑵作者写的这些有意思吗?2、没“意思”:⑶从文简介。⑷你同意他的看法吗?尊敬的沈老:你的《云南的歌会》相当没意思,因为第四段过多的自然环境描写冲淡了“歌会”主题。建议将其拿掉!你的忠实读者。3、作家的“意思”:从马背上研究老问题,不免近于卖呆,远不如从活人中听听生命的颂歌为有意思了。(此为选入教材时被删掉的文字)4、我们该如何而活。四、步骤解说笔者以“文本细读”的方式仔细研读了《云南的歌会》,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语言点,那就是“意思”一词。在《云南的歌会》中,沈从文先生两处提到“意思”一词。一处是在第四段“最有意思的是云雀”(言外之意是前面所写的也是有意思的);还有一处是第五段“仅是这个唱法就极其有意思”(言外之意是后面所写的更有意思)。其实,—在节选时省略了前面一段文字:从马背上研究老问题,不免近于卖呆,远不如从活人中听听生命的颂歌为有意思了(显然,这里的“意思”应是统领全文的。由此看来,“意思”俨然就是贯穿全文的关键词。我以为,这是一个极有意思的发现,那么,为什么不以“意思”为主线设计一个完整的教学方案呢?于是,就有了以上的教学设计。1、发现“意思”:在学生整体感知全文后提出:作者写的这些有意思吗。要求学生静静地默读,用横线划出有意思的地方。交流时,教师及时抓住学生回答的一些语句引导学生进入字里行间去品味其中的意味。2、没“意思”:在学生充分感知—很有意思的时候,有意识的抛出这个问题,一方面是想让学生把分散全文的目光聚焦到第四段的研读上来,从而达“点”“面”结合的教学境界;一方面也是最主要的方面,就是想让课堂的线性推进出现转折,从而使学生的思维从表层感知进入深层探析。通过讨论,让他们明白沈从文在自然环境的描写上之所以不吝啬自己的笔墨,是因为作家认为“产生这种山歌实有原因。如没有一种适当的对象和特殊环境作为土壤,这些歌不会那么素朴、真挚而美妙感人”。3、作家的“意思”:—节选自《记忆中的云南跑马节》,选入教材的部分省略了前面的一段文字:从马背上研究老问题,不免近于卖呆,远不如从活人中听听生命的颂歌为有意思了。引出这段文字,其意在要学生明白沈从文认为“意思”在于“从活人中听听生命的颂歌”,然后抓住这个“活人”的“活”字,利用它的多义性,引导学生再细读文本,然后从文中去发现作家是如何描述这些“活生生的”“鲜活的”“充满活力”的生命状态的。4、我们该如何而活:设计此问题是想让“语文”贴近生活,走进心灵,关照灵魂,从而让语文教学从言语的层面进入文化的层面。五、课后反思此课例获浙江省初中语文优质课大赛一等奖(第一名)第六届“语文报杯”全国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一等奖教学设计方案篇2一、设计说明本教学设计遵循陶行知先生倡导的“六大解放”的教育思想,以读为主线,由“初读”到“细读”到“精读”,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让学生在朗读、表达中感悟语言、学习语言、积累语言。在教学方法上,试图采用“扶”与“放”相结合,再辅以多媒体课件演示的方式,让学生自主读,鼓励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并自主、合作地探究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在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氛围里始终处于积级主动的学习状态。通过“求异、创新”及“课外练习”收集有关桥的图片、文字,举办拓展活动—一展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获取信息的能力。二、教学设计(一)创设请境,导入新课1导入。同学们,你们见过的桥是什么样子的?动笔画一画好吗?投影仪演示学生画的桥:说一说,议一议。2过渡:从古到今,桥在人们的生活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当然,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桥也在不断地变化着。(多媒体课件演示桥的发展:木桥一石桥一公路桥一公路、铁路两用桥一立交桥。)3揭示课题,读题。(看教师写课题,注意“桥”字的规范写法。)(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按要求读课文。①借助拼音,自读课文2—3遍。②用“。”圈出本课中需掌握的字,用“一”标出本课需认识的字,注意这些字的读音。③思考:爷爷带兰兰过了几座桥?看图,用自己的话说说它们的样子。2检查识字和读书自学情况。(三)再读课文,理解内容1学习课文1—4自然段。①齐读课文1—4自然段。②看图体会,分组讨论。这座桥叫什么桥?它架在什么地方?是用什么材料造的?在桥上可以看见什么?③小结:多奇妙呀!桥居然架在水中。让我们也来体验一下吧!(多媒体课件演示:遇河一进桥洞一一桥中观看游鱼、行船。)2学习课文5—7自然段。①自由读课文5—7自然段。②引发质疑:你能从课文这几段中知道些什么?(明确:桥的材料,使用方法、特点。)③小组合作讨论、解答疑难问题。交流学习体会。④讨论:这座桥与我们平时玩的什么东西很相似?你能给它起个更贴切的名字吗?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桥的使用过程。⑤小结:多有趣的桥呀!我们再来看一看它是怎么变化的吧!(多媒体课件演示:遇小河一一给管子打气一一过桥一一放气、叠收)3学习课文第8自然段。齐读。理解词语:“变魔术”“专家”。(四)再读课文,求异创新1齐读全文,讨论:兰兰的爸爸为什么能成为桥梁专家?2小结:兰兰的爷爷就是因为有了坚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再加上他多动脑、勤思考,成为了著名的桥梁专家。生活中我们还需要什么样的桥?(五)课外练习,拓展思维1收集一些关于桥的文字与图片,办一个“桥的演变”的展览。2设计一个新颖而又实用的桥,画在纸上。教学设计方案篇3教学目标.能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爬山虎的特点;.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培养细致、有序的观察习惯。.学习生字、词语,积累好词好句。教具准备.实物展示台。.学生准备水彩笔。.爬山虎实物。教学课时:2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初读课文,了解爬山虎的特点。学习生字、词语。教学过程一出示实物,引入:认识这种植物吗?对,它叫爬山虎。你们知道它什么特点吗?谁能给大家介绍介绍。看来你真是个会观察的孩子。叶圣陶爷爷不仅喜欢观察,而且会观察。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笔下的‘爬山虎的脚。齐读课题。看看作者是怎么观察的,又是怎么写的,自由读课文。二、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三、反馈读书情况。.出示词语让学生认读。.朗读课文,可以让学生小组互读,可以请学生读自己喜欢的段落,或其他形式。重点检查生字、词语的读音。四、初步了解爬山虎的特点。读了叶圣陶爷爷的_,你知道了爬山虎的什么特点?你有什么感受?叶爷爷为什么会把爬山虎写得那么生动具体?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第二课时教学内容:具体了解爬山虎的特点,感受作者生动具体的描写和长期细致的观察。学习观察和描写的方法。教学过程:引入语:同学们,大自然是神奇的,你们曾跟随老师一起领略过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欣赏了世界上最深最长的河流峡谷;感受了被称为鸟的天堂的大榕树给我们带来的欢乐今天老师带同学们更加仔细地去观赏一种植物一一爬山虎。读课题。一、请同学们看实物。.你看到了什么?.有什么特点?.你能用一两句话把这些特点连起来说说吗?.叶圣陶爷爷笔下的爬山虎的叶子怎样呢?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读了有什么感受?(美)哪些地方写的美?你喜欢哪句?.自己感受一下风吹时爬山虎叶子的美。做一做拂过、漾起的动作,你能读好这句话吗?想欣赏一下风吹爬山虎的样子吗?.老师指导读出美来。可以采取老师读前半句,学生补充后半句的读法,也可以男女生分组读,让学生充分感受爬山虎叶子的美。.作者为什么把叶子写的这么美呢?(认真观察)所以我们要学习作者认真仔细地观察事物的方法,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爬山虎的叶子之所以生机勃勃地铺满墙,这跟它的脚有密切的联系,爬山虎的脚又是什么样的呢?二、请同学们拿出手中爬山虎的脚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观察:a、脚的样子;b、脚的形状;c、颜色.谁来告诉老师你观察的结果。.书上又是怎样写的呢?找出写脚的句子读一读。.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根据自己的观察和学习,请画出爬山虎的脚,看谁画得最好。(教师巡视,拿一张好的评价).这一段哪一个词说明作者进行了认真仔细的观察?(注意)因为作者注意了,所以把爬山虎脚的特点写得这么具体。爬山虎有自己独特的爬的本领,想尽快知道答案吗?那就请你们赶快学习第四自然段吧。聪明的你一定会找到答案的。三、根据以下几个方面自己分组学习,看哪一些同学学得认真,学得更快。(老师巡视)a、找出爬山虎爬的句子来;b、找出爬的动作词;。、自己演示爬的过程(怎样爬).谁来告诉老师你们学懂了些什么?(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其它学生补充,教师充分表扬).哪一组的同学能上来给大家演示一下怎么爬的吗?你们同意他的这种爬法吗?(抽表演得不同的同学演示).你们想知道究竟怎么爬的吗?看大屏幕演示,学生可根据演示说出怎么爬。.你们知道答案了吗?谁正确?(长一只脚,巴住墙,再长出另一只脚,再巴住墙,它要不停的向上爬,就要不断的长出新脚来,所以叶圣陶爷爷说,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它是不是只往上爬的?你怎么知道的?它不只往上爬,还往左爬,右爬,爬满整个墙,所以才有叶圣陶爷爷在第二自然段中所描写的一阵风吹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的很。真是会读书的孩子,懂得运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触着墙的爬山虎的脚能爬,没触着墙的爬山虎的脚又怎么样呢?四、学习第五自然段。学完了这段,你知道了什么?(自由说)(没触着墙的脚萎了,触着墙的牢固,脚与墙有密切关系。)2.课文哪一个自然段还说明了这种关系呢?(第一自然段)作者运用了首尾照应的方法,使—的结构显得更加完整,把一自然段和第五自然段读一读。(男、女分开读)五、发散思维。.学了这课,你知道了些什么?.你要向叶圣陶爷爷学习什么?(留心细致地观察周围的事物)3.生活中,还有哪些与爬山虎相似的植物呢?(葡萄、冬瓜、牵牛花)说说你它们的特点,好吗?(学生说)板书设计:爬位置:茎上长叶柄的反面山特点样子:像像(细丝)虎颜色:嫩红(灰色)的脚爬触一巴一拉、贴(牢固)教学设计方案篇4以问启思,讨论交流的设计方案教学过程:一、直入课题,引发疑问教师:今天,我们要一起学习一篇新的课文,(板书课题)请同学们齐读课题一一朱鹮飞回来了。课前已经知道朱鹮的同学请举手,来,给大家介绍介绍。展示朱鹮图片,学生根据课前的预习或是查找的资料介绍朱鹮。教师:很好。根据这个题目,你可以提出什么问题?可能的问题是:朱鹮为什么飞走?又为什么飞回来?二、初读课文,了解—叙述的顺序1、学习生字词。教师:我们先将本课的生词读一读,看看大家能不能结合课文认识它们。齐读生词。2、初读课文。教师:请同学们按阅读提示再次阅读课文,边读边在书上做上一些记号,与同桌交流交流。学生自读课文。教师:谁能告诉大家这篇—写了一件什么事?(写小朋友配合科考队发现并保护朱鹮的事。)—是按什么顺序叙述的呢?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整理并板书。这篇课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依次写了:小光与科考队员相遇,得知科考队员此行的目的和保护朱鹮的重要性;科考队员在小光等的协助下发现朱鹮;大家一起为保护朱鹮做了很多努力;洋县成了朱鹮生活的乐园。教师:在这些内容当中,哪些内容写得详细呢?三、根据问题,阅读课文1、教师:根据阅读提示和前面同学们提出的一些问题,请大家再一次快速阅读课文,读完以后,在小组上交流交流。学生快速自读课文,然后小组讨论,教师巡视参与。2、教师:同学们,朱鹮是飞走了吗?(不是)请大家讨论一下:课文为什么要说朱鹮“飞回来”呢?学生发言,课文中的第四自然段能够找到答案,请学生读一读。飞走,其实是指濒临灭绝,也是朱鹮非常珍贵的原因。3、教师:那么,又是什么让朱鹮“飞回来”呢?请同学们再读课文,与同桌同学讨论讨论,为了朱鹮能够“飞回来”,小光和小伙伴配合科考队做了哪些努力呢?学生读课文,讨论,教师巡视参与。请学生读一读相关的句子或段落,找出小光和小伙伴所做的努力。教师归纳并板书。(1)帮助宣传,和小伙伴一起寻找线索。学生找到这些地方的时候,组织感情朗读:谁来读一读小光与小胖子的对话,表现出童趣和喜悦?全班齐读。(2)为科考队带路并协助寻找。这里是重点:你能从课文的叙述中体会到什么?你对哪里的体会最深刻,和全班同学交流交流。学生可能体会到守候的辛苦和发现朱鹮的惊喜,都请他们用感情朗读的方式加深理解。(3)保护朱鹮,挖田螺泥鳅、抓小鱼小虾喂养体弱的小朱鹮。也请学生读一读13自然段。教师:现在,谁能说说朱鹮为什么能够“飞回来”?(有科考队员的努力,还有像小光这样热爱野生动物的小朋友的帮助,使洋县成为了朱鹮生活的乐园。)教师有感情朗读解焱《失而复得的朱鹮》节选:“朱鹮近几年数量的迅速发展增加了我们恢复该物种的信心。但是回想拯救这一物种的经历,不禁令人心悸。如果考察队晚两年组织,如果这7只朱鹮未能成功地繁育,……。幸运的是这个物种被成功地保存下来,扩大其分布区天然湿地和其他的保护努力仍在继续,希望这种几遭绝灭的物种能够永远在地球上繁衍生息,希望我们的子孙后代能够欣赏到这种美丽的动物,并与他们相伴成长。”同学们,小光为拯救朱鹮所做的努力能够给我们一些什么启示呢?请学生发言,注意总结,比如:保护野生动物就是保护我们自己。四、课堂练习选做。1、据文中描写画一幅朱鹮的画,旁边写上自己想说的话。2、写文中或课外收集的描写朱鹮的有关句子。板书设计:16、朱鹮飞回来了飞走飞回启示(保护野生动物就是保护我们自己。)教学设计方案篇5一、导言激趣,交代任务1、教师先请同学们看一幅图(出示壁虎图),图上画的是什么小动物呀?2、介绍壁虎的外形、习性。3、(拿掉壁虎尾巴)问:小壁虎的尾巴没了,他该怎么办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17课,《小壁虎借尾巴》。(板书:17小壁虎借尾巴)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1、看拼音自由读课文:要读准字音,特别是表里的6个字,用笔标出来多读几遍。2、看汉字自由读课文:看看课文有几个自然段用笔标上序号。3、指名读全文,边听边想:这篇课文写了谁的什么事?(板书、贴小壁虎图)三、逐段理解课文内容,指导朗读1、学习第1、2自然段:(指名读第1、2自然段)⑴想想:小壁虎为什么要去借尾巴?⑵出示投影片:小壁虎在墙角捉蚊子发生了什么事?蛇咬住了他的尾巴,他是怎么做的?⑶理解挣断的意思:如果壁虎不挣断尾巴,会怎么样?⑷指导朗读:要用很难过,很不好意思的语气来读。2、学习第3自然段:⑴自由读第3自然段,看看书上的第二幅图,想想黑板上的问题(小壁虎来到什么地方,向谁借尾巴,借到没有,为什么?),边想边画出这些总是的答案。⑵看投影片回答黑板上的问题。⑶小壁虎是怎样来到小河边的?从爬呀爬可以看出什么?⑷他看见谁在做什么?他是怎么说的,小鱼是怎么回答的?(贴小鱼图)⑸指导朗读:指导学生用有礼貌、商量的语气读小壁虎的话,用讲道理的语气读小鱼说的话。⑹小鱼为什么不把尾巴借给小壁虎呢?(板书:拨水)⑺看板书说说学习了第3自然段知道了什么?3、总结学法:第3自然段我们是按照这样的方法学习的:先读读课文,再看看图,想想黑板的问题,边想边画出这些问题的答案。下面请同学们用这样的方法自学第4、5自然段,你们愿意吗?4、自学第4自然段:⑴自由读第4自然段,看书上第三幅图想想黑板上的问题,边想画出问题的答案。⑵(出示投影片)看,看书回答问题。(贴黄牛图,板书:赶蝇子。)⑶老黄牛怎样用尾巴赶蝇子呢?跟教师做动作。⑷指导朗读:指导学生读小壁虎的话要用很和气、商量和问的语气来读,读老黄牛的话要用诚恳讲道理的语气来读。⑸看板书说说学习了第4自然段,知道了什么?5、自学第5自然段:自学方法同第4自然段。6、学习第6、7自然段:(指名读第6、7自然段)⑴想想小壁虎借不到尾巴心里很难过,后来怎么又高兴啦?(板书:长出新尾巴)⑵指导朗读:指导学生用和气、亲切的语气读妈妈的话,用惊喜的语气读小壁虎的话。⑶把第1段和最后一段连起来读?想想你又知道了什么?四、总结全文1、引导学生看板书总结全文。2、说说学习了这篇课文,你知道了什么?教学设计方案篇6教学目标了解聚落的主要形式,聚落的形成和发展。.能举例说明聚落的位置、形态、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了解保护聚落方面的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运用图片说明城市与乡村的特点和差别,培养学生联系实际,发现地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地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使学生树立环保意识;使学生认识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树立人地协调发展的地理环境观。城市聚落和乡村聚落。.聚落与环境的关系。.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聚落的形态”和“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两部分,主要讲述聚落的形态、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以及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聚落分为城市与乡村两大类型。世界各地的聚落形式多样,但都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有着很大的协调适应性。世界文化遗产是前人留下来的宝贵财富,为我们研究人类的文明史,以及人类与环境间的关系,人地协调发展等有着重大的价值。故本节的重点是“聚落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和“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聚落形式是学生身边具体的地理事物,所以在教学方法设计上,主要采用了分组合作式的教学形式,启发、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并通过让学生当小老师,向其他同学展示个人的想法和小组的讨论结果。课前准备: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教师提出具体要求,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接着学生按小组合作分析、解决问题。课前准备提出要求如下:(1)搜集城市与乡村的不同景观图片,分析城市与乡村有何差别;(2)搜集民居建筑图片以及当地的自然环境资料,分析形成建筑特色的原因;(3)复习前面世界人口分布知识,了解人口密集地区的地形。[导入新课]人类可以说是喜欢群居的“高级动物”,在人类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各式各样的有趣的“居住”景观。请同学观察下面几幅图,它们分别反映了什么地方的景观呢?(边展示,学生边回答,教师强调图片分别反映了城市与乡村的景观。)[承转]城市与乡村都是人们集中居住的地方,这就是我们这节课将要学习的内容—一聚落。讲述新课:[一]讲述“聚落的形态”,按以下步骤:在学生了解聚落的概念后,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个人所见所闻,再举些例子。[承转]我们看了这么多的例子,可以知道聚落的规模有大有小,小的只几十人的村庄,大的可以大到上千万的巨型都市;聚落的形式主要形式包括城市与乡村,它们具有不同的特色。那么,它们有何差别呢?.让学生分别展示城市、乡村景观图片:引导、启发学生结合个人所见所闻,讨论生活在城市里有哪些好处?[启发]教师可先启发学生从图片中的房屋密集、高度、道路的修筑情况、商店、医院等的多少,有无农田、果园、鱼塘等方面对比,说明城市与乡村景观方面的差别。[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结合个人的所见所闻,教师适当提示城市的学校教育条件、信息流通的快慢、生活娱乐的内容等方面来比较城市与乡村的差别;并由学生课前做好小课件,上讲台当小教师,与其他同学交流小组的讨论结果。[教师小结]教师展示城市与乡村差别表格:.教师可进一步引导学生从人口规模、从事的生产劳动等方面来讨论城市与乡村的差别。[讲述]:通过同学们的讨论,不难看出,乡村是人口规模较小的居民居住地。规模最小的叫做村庄,大一些的叫做城镇,但我们也把它归为乡村聚落。乡村的周围有农田分布,居民主要从事农业活动,具有很大的生活、活动空间。而城市是人口达到一定规模,从事非农业产业的居民聚居地。城市人口密集,汇聚了大量的社会经济活动,并对周围的地区的发展起着显著的带动作用。生活在城市的确存在很多的好处。但是,城市本身也存在着很多的问题,你我就身在其中,结合自己的生活体会,哪位同学起来说一说你认为城市存在着哪些问题呢?教师引导学生从交通拥挤、住房紧张、工业污染、大气污染、水体污染、生活噪音、生活垃圾、就业困难等方面来进行讨论。[小结]随着城市的发展,人们对自然环境的改造越来越大,自然生态环境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所以我们更加要加强城市的绿化,管理与保护。在城市的建设中,要注意人与自然的协调关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创造出更美好的生存环境来。[过渡]前面我们了解了聚落的形态,主要包括城市与乡村。但是自然界的地理事物是处于不断的发展与变化中的,城市是在乡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将会有更多的乡村发展成为城镇、进而形成大大小小的城市。.教师展示动画:课本P52由村庄演变为城市的过程,讨论城市发展过程。简要分析城市发展条件。[教师提问]聚落分布在世界各地,很不均匀,从前面的世界人口分布知识,我们就可以知道,人口分布不均,也反映聚落的分布情况。那么,结合人口的分布情况,分析讨论:在哪些地方容易形成聚落呢?[启发]世界人口密集区域分布在哪些区域?为什么?那些地区的地形如何?气候如何呢?如:我们冀州的地形如何?学生结合前面所学知识,讨论。[小结]:聚落的形成受水、地形、气候、交通等条件影响。气候温和、水源丰富、交通便利、地形平坦的地区易形成聚落。[承转]由于环境的不同,世界各地的民居建筑(房屋)风格不同。为什么呢?[讨论]把学生分成3组,展示课前搜集的“东南亚的高脚屋”、“北非的平顶屋”、“北极地区的因纽特人的冰屋”的图片,讨论不同建筑风格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教师进一步引导:我们当地的民居建筑有何特色呢?(学生回答)[教师总结]:世界各地的民居风格不同,既能适应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又与社会经济生活关系密切,体现了当地的文化习俗等。[承转]正因为不同地区、不同时期的聚落建筑风格各异,所以前人留下了很多独具特色的文化遗产。.讲述“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展示]各类文化遗产的图片,教师边介绍边引导学生欣赏图片,然后请学生考虑图片反映的内容有什么共性?[学生思考讨论]教师总结:世界文化遗产是人类宝贵的财富,它体现了不同历史时期某个城市、某个民族、某个国家的文化精神,反映出当时的社会制度、民俗风情、经济科技等到的发展水平以及其与环境的关系等。[教师提问]有人在古代建筑物下刻写“—X到此一游”,这种做法对吗?(不对)为什么?(学生讨论)[小结]:文化遗产是人类宝贵的财富,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经济、科研价值,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在于:为我们研究人类各个时期的文化精神、社会制度、民族风情等有着重大的意义。特别为我们人类如何去协调人地关系,合理地改造自然等,提供宝贵的资料![课堂总结]课件展示课堂板书设计,概括本节知识要点:.聚落:人们集中居住的地方,可分为城市与乡村两种形式;两者的差别;.聚落的形成及其与环境的关系。.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课堂巩固].乡村聚落类型及其人们从事的生产活动搭配正确的一组是()A.农村一一放牧B.牧场一一伐木C.渔村一一捕鱼D林场 种植.关于乡村与城市聚落景观差异的描述,正确的是()A.城市自然景观改变小、建筑密而高B乡村道路纵横交错,线密集C.城市人口密度大,商店、学校多D乡村人们工作节奏快、文化生活丰富.影响聚落形成与发民的主要因素有()①地形②资源③土壤④水源⑤气候⑥植被⑦地质⑧交通板书设计一、聚落的形态.什么是聚落.聚落的形式.城市与乡村的差别二、聚落与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关系.聚落的形成与发展.聚落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三、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什么是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教学后记本节内容主要运用了分组合作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学习。通过学生小组分工合作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本节内容的教学,使学生的能运用自己学到的地理知识去解析身边的事物,真正做知识的“学以致用”。使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兴趣有所提高。在如下的情况下,学生的学习效果才是真正有效的:当学生感觉到别人在关心他们;对他们正在学习的内容很好奇;积极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在任务完成后得到适当的反馈;看到了成功的机会;对正在学习的东西感兴趣并觉得富有挑战性;感觉到他们正在做有意义的事情。要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就必须最大可能地创设让学生参与到自主学习中来的情境与氛围。这样才能最好使新课程标准得以实际上的实施。教学设计方案篇7一、教学任务分析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下)课本第五第六单元都是文言文单元,《马说》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第五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该文是唐代大文学家韩愈于大约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作的。其时,作者出登仕途.,很不得意,心情郁郁,所以有伯乐不常有之叫—正是以良马喻英雄,谓英雄豪杰只有遇到伯乐,才可发挥才干,否则很可能遭埋没,极写知遇之难,寓意委曲深致,文气矫健挺拔,有尺幅千里之势。全文寄托了作者的愤懑不平和穷困潦倒之感,并对统治者摧残人才进行了讽刺和控诉。二、学生分析八年级第二学期的学生在课堂上已经学习了二十几篇的文言文,而且课外也接触了不少文言文。所以他们已有了一定的文言文语感,而且也积累了一些文言文常用词语的用法.这篇短文可读性强,文字也不算很深,学生理解大意应该不难。但是他们毕竟才是初二的学生,以他们现阶段的生活阅历和接受能力,难以完全理解文中韩愈所要表达的感情.基于此种情况,本堂可课以朗读为主,让学生能够熟练的背诵课文,这才能让学生真正受益,而对于内容则点到为止,不作过深的讲解.三、教学目标.能够当堂背诵课文..感受作者在文中所要表达的感情..掌握几个文言实词.虚词的用法.四、教学过程、安排(一)导入新课由《神雕侠侣》中杨过遇小黄马的经历导入。小黄马是一匹千里马,而杨过则象是我们传说中的伯乐。小黄马在遇到杨过之前,最多也只不过给奴隶他的人运运柴火,还要遭羞辱;遇到杨过之后,本是一匹干蹩的瘦马变成了一匹日行前里的宝马。今天我们来学习韩愈的《马说》,它将告诉我们伯乐对于千里马是多么的重要。(二)正音正字祗(zh?)骈(p?an)—石(da)食(si)马者其真无马邪(yG(三)朗读课文.听课文录音,注意节奏和重音。.领读,由教师带领全班学生一句一句的读。.学生对照课文注释小声读。.学生在看完注释后大声朗读两遍。.男女同学各一名代表朗读,要求读得通顺,语音正确,不读破句。.针对学生朗读情况,学生自评,教师适当点拨。.学生齐读。(四)感知课文内容.教师出示讨论题,学生分组选择题目讨论。(1)——开头,作者是如何阐述伯乐和千里马的关系的(2)没有遇见伯乐,千里马的命运会怎样?(3)千里马的才能为何被埋没?其根本原因是什么?(4)作者是如何描述千里马因肚饥而无法发挥才能的痛苦的?(5)作者是如何痛斥食马者的不知马的?(6)文中的哪句话点明了中心?(要求:在没有翻译的情况下用原句回答)讨论明确:①,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②,只辱于奴隶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③,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现,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之。④,且欲与常马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⑤,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不能通其意。⑥,其真不知马也。.翻译课文这篇短文文字不深,不须逐字逐句的翻译,让学生在前面对照注释的基础上,提出自己不理解的字,大家共同讨论。教师指出几个常用的实词、虚词的意义或用法。名词鞭子代词代词si动词通饲喂策其之助词食作动词鞭打语气词动词shi名词食物.在此基础上朗读课文,要求读得流畅,语气、重音、停顿和速度得当。(1)同桌间互相听读(2)男女生比赛朗读(3)全班齐读(五)研读课文,品味意境。1教师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2作者所说的食马者伯乐千里马仅仅是指传说中的人和物吗?在了解写作背景的基础上,学生不难理解:食马者比喻不能识别人才的封建统治者伯乐比喻善于识别人才的封建统治者千里马比喻人才3全文寄托着作者怎样的情感?(怀才不遇,愤懑不平)4揭示托物寓意的写法。5学生读课文,要求读出—的意味和情趣,铿锵悦耳,声情并茂6要求学生背诵课文(六)拓展延伸讨论:当今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怎样才能做到多出人才,人尽其才?五教学检测反馈设计背诵课文并给韩愈写一封信,抚慰他怀才不遇,愤懑难平的心情.六自我评价我以为本堂课的教学设计亮点有三:.导入新颖.<<神雕侠侣>>无论是小说还是电视这个年龄段的学生都非常爱看,以之导入更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2.朗读的形式多种多样:范读、领读、大声读、小声读、男生读、女生读、个人读、齐读,多种形式反复诵读,让更多的学生得到训练,也使更多的学生能够当堂成颂。像《马说》这样的经典名篇能够背诵,从长远观点看,这是最使学生受益的。其三就是对讨论的问题没有要求每个人都必须讨论,而是个人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兴趣作出选择,这样能使每一位同学都参与到课堂上来,成为课堂的主角。教学设计方案篇8教师:同学们,老师先给你们讲一个故事。从前,有一个人,他是我的同行,教书之余,他在路边摆一个茶摊,无偿为路人提供茶水,你要喝他的茶水,就为他讲一个故事。有一个故事,里头有个人流汗,有个人流血,还有一个在笑。我这个故事讲得好不好?学生齐答“不好”。教师:听完这个故事,你想知道什么?生1:摆茶摊的人是谁?生2:故事中的人是谁?生3:为什么会流汗?为什么会流血?生4:老师怎么会有时间摆茶摊?师:这么多问题,一定想知道结果,对吧?今天我们来学习摆茶摊的主人写的一篇—《狼》。请同学们拿起书和笔,自己默默地读,遇到不懂的地方作上记号。快快快。接下来,同学们互相讨论疑难,老师分小组布置任务,每6人负责一个自然段。要完成两项任务,一是解决疑难的句子,二是说出本小组解决疑难的绝招。学生分小组讨论。约五分种后,老师让第一组的一名学生翻译,另一名学生指出:“我们的绝招就是加一个字把古文变成现代文。第二组:甲翻译。乙:有两个绝招,一是联系上下文理解,二是参考注释。第三组:甲翻译,教师插问:回答我几个问题,哪是“放下”、“拿”、“互相看着”?学生一一回答。教师:我们试试“眈眈相向”。师生表演。乙:绝招就是根据注释和所在语境加以推断。第四组:甲翻译,师问:什么叫“暴起”?你们的办法是不是就在这里呀?乙:我们的方法就是古今不同意义的词要注意辨别。第五组:甲翻译。师问:“断其股”是什么意思?“股”到底是大腿还屁股?生答“是大腿”。乙:我们的经验就是把以前学过的古文用上。第六组:一学生翻译。师问:“罢了”在哪里?生答:是“耳”。乙:我们根据“亦……而……”确定它是“虽然……但是……”的转折关系。教师:好,现在我们把大家的成果一起汇报出来,汇报的方式就是齐读。学生齐读课文。教师:现在你们说说这是什么故事?生(许多人):一个屠户和两只狼的故事。师:大家已经知道通过自己的劳动和创造理解了故事。教师串讲故事。教师总结学生学习的办法:查、加、改、联。那么,故事里流汗、流血、笑的人是谁?师:你们看过朱军的《艺术人生》没有?看过王志主持的《面对面》没有?他们俩就有本领把别人心里的故事挖出来。我们现在就把流汗的人心里的故事挖出来。请后两闰的同学组成记者团,一起设计问题采访屠户和蒲松龄。前排的同学研究文本,猜猜他们会问什么问题,从文中找出答案的依据。现在分头准备。教师:(三分钟后)“面对面”言谈开始。看看发问的能否问到对方心里去,回答的能否把问题准确地回答出来。生1:屠户,你第一次流汗是什么时候,为什么流汗?生2答:生3问:第二次流汗是什么时候?答4:前后都有狼,而骨头都扔完了,我怕前后夹击,狼会吃掉我的。生5问:当你发现麦场上的草堆时,你怎么想的?生6答:我想这下好了,我有救了。生7问:当你看到一只狼装睡时,你为什么要杀他?生8答:我想这是最好的机会,英失良机,先下手为强。生9问:你怎么会到草堆后面杀另一只狼的?生10答:并非故意。当我来到草堆旁随便转转时发现的。生11答:我想另一只狼一定就在附近,就四处找找,果然找到了。师(问生9):你觉得两个人的猜测谁更有道理?生12:请问经历了这些,你自认是个勇敢的人吗?生13答:应该是,基本上是。师:基本上是,你们同意吗?生答:同意。教师小结这部分的答记者问:屠户基本上是勇敢的,也还算机智的,对不对?(大家造成赞同)另一组针对“蒲松龄”的访问开始了。问:请问蒲先生,你为什么把故事安排在晚上?生1答:因为晚上更能突出恐怖的气氛。问:你为什么要笑?生2:因为狼想欺骗屠户,但手段并不高明,所以想笑。师补充问:写的是狼的故事,为什么故事的结尾却说“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而不是说“狼之变诈”?生3:由狼推广到别的禽兽。师(恍然大悟状):我懂了,不仅是狼,一切想害人的,只要想坑人,最后的下场一定是可悲的。生问:蒲先生,你为什么要写这个寓言?生4答:这个故事可以使后人得到启发。师问:蒲先生,你觉得自己写得最妙的地方在哪里?生5答:第4段第2句。(教师提醒他念出来)“久之,目似瞑,意暇甚”。教师示意他表演一下这几句所写,生微眯眼睛,慢悠悠地摇头晃脑。师:大家觉得这个“笑”字笑出了人的自豪。那么,在中国古典作品中狼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生纷纷答:凶猛、贪婪。师:我刚才听到有同学喜欢看科普―,动物大世界,说说那里面的狼是怎样的?生1:狼是群居动物,他们非常团结合作。师:现在有环保主义者提出要“拯救狼”。教师结合演示文稿告诉学生三个有关拯救狼的事实。然后问:“你觉得这是什么回事呢?是蒲松龄错了吗?还是环保主义都忘了要保护人类呢?现在就让大家带着问题走出课堂一一“文学狼”与“自然狼”的问题研究。我们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又带着问题走出课堂。这才是新时代同学的风貌,让问题伴随始终。教学设计方案篇9【教材简析】这篇课文的作者凭着丰富的想象力和独特的创造力,画出了四个不同颜色的太阳,从课文中我们体会到作者善良的心地和美好的心愿。本篇课文,语言优美,读起来让人感到亲切,适合背诵。【教学理念】1、这课的设计力求贴近学生的生活、贴近实际,以学生的主体活动作为教学活动的中收,以情为基础,以读的训练为主线,让学生自主发展,主动探究,增强合作意识。2、采用多种手段感受阅读的兴趣,力求使每位学生都喜欢读书,能主动地读书,让读书成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教学目标】1、认识“挂、街”等13个生字。会写“园、团”等6个字。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和背诵课文。3、感悟作者通过画太阳要表达什么心愿。【课前准备】四季的图片头饰音乐【教学流程】一、创设情境,趣味揭题师:(戴太阳公公的头饰):我是太阳公公,春天、夏天、秋天、冬天我都高高地挂在天上,给大家带来光明和温暖。师:你们知道太阳是什么颜色的吗?(生答)师:有一个小朋友,他画了绿绿的太阳、红红的太阳、金黄色的太阳,还有一个彩色的太阳。(边说边在黑板上用简笔画示意)他想把这四个太阳分别送给春、夏、秋、冬。(板书课题:四个太阳,并读题)这是为什么呢?大家认真读了课文,就会明白了。这一环节的设计目的:是用形象的太阳公公出场,亲切又简单的语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形象性,使学生产生好奇感,为学习下文做铺垫。二、尝试学习,整体感知1、师(出示四季的图片)让学生说出每个季节的主要特点以用及小朋友们的感觉和需要。(如:夏天特别炎热,小朋友穿得特别少,还想吃冰淇淋和西瓜。)2、学生分小组尝试学习:学生边讨论以上问题,找一找书中的四季图,然后想一想:假如让你为四季画太阳,你会为春、夏、秋、冬各画什么颜色的太阳呢。(喜欢画画的同学可为四季画太阳,不喜欢画画的同学可以用语言来描述。)3、小组交流,师评议。这一环节的设计目的:通过学生尝试学习,让学生感受太阳的颜色,整体感知课文的内容。并通过小组同学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合作能力以及倾听能力,让学生体验成功的乐趣。三、学习课文,朗读感悟1、师声情并茂地范读课文,使学生整体感知作者分别画了四个什么样的太阳。2、自由读课文,请小朋友借助汉语拼音读准字间,读通句子。3、在文中画出生字,读一读生字,同桌互相交流识记方法。4、检查初读效果,生字是否读得正确。5、指导学生体会朗读要领。⑴指名读第一自然段:我画了个/绿绿的太阳,挂在/夏天的天空。高山、田野、街道、校园,到处/一片清凉。⑵感悟句子意境:绿色的太阳,挂在天空,高山、高山、田野、街道、校园,到处一片(清凉)(生感受回答:夏天天气特别热,绿色的太阳,挂在天空,太阳光不那么强烈,而且绿色让人想到绿色的树阴,我们感到特别舒服)⑶指导读:你能把你感受到的,用朗读告诉大家吗?⑷学生自由练读,小组评议。6、你读明白了哪一段,最喜欢哪一段,读给大家听,让学生感悟作者画不同颜色的太阳想表达什么心愿:⑴读第二自然段:①理解“金黄色的落叶”与“邀请”:师:老师想邀请小朋友一起来唱歌。(师生共同唱歌来理解“邀请”的意思。)②“金黄色的落叶”忙着“邀请小伙伴”,让学生即兴表演。扮演“落叶”的同学,去寻找小伙伴。他找到“蚂蚁”、“小鱼”、“小白兔”、“小朋友”……进行口语交际,让学生体会秋天的乐趣。(如:“小鱼、小鱼,你好啊!我可以当你的小雨伞,你们快来吧!”“真好,真好,这顶小伞真漂亮,以后下雨我再也不愁了。”……)③指导读:能把你感受到的情景用朗读的方法告诉大家吗?(指名读,自由读,齐读)⑵朗读第四自然段,引导学生练习用“因为……所以……”说话。7、齐读课文。8、合作交流,把你最喜欢的词句画出来,读一读,记一记。9、用引导背诵法背诵课文:(边背诵课文边出示四季的图片,可自由背,也可以配乐集体背。)师:我画了个什么颜色的太阳?挂在哪里?生:(背)“我画了个绿绿的太阳,挂在夏天的天空。”师:都有哪些地方?怎么样?生: 师:我画了个怎样的太阳送给秋天?果园里怎么样?金黄色的落叶在忙什么?师:我画了个什么颜色的太阳照亮哪个季节?阳光温暖着谁?生: 师:春天,春天的太阳该画什么颜色呢?生: 这一环节的设计目的:在于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通过小组讨论、指名汇报等形式,运用了小组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培养了语文的实践能力。朗读训练是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项语言基本训练,它既是理解语言的有效手段,也有助于增强语感,借助表演、多种形式的朗读训练,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增强了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四、总结全文,朗读全文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四个美丽的太阳吗?让我们再读一读课文吧!(让学生听音乐、看图画、做动作,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五、识写训练写字指导:(略)六、扩展思维,培养创新1、小组同学合作交流,说一说你最喜欢的太阳,说一说你最喜欢的季节。2、小组合作,选一个最喜欢的季节画下来。3、展示小组作品,师生评议。这一环节的设计目的:运用创造性思维,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动脑思考,思维得到发展,并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从而体现了语文探究的学习方式。七、作业设计想象画:太阳与未来世界。这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第4章 创意制作-机器人入门 第2节 遥控LED灯组-认识Linkboy软件 教学设计 2023-2024学年河大版(2023)初中信息技术第二册
- 古诗词诵读《涉江采芙蓉》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 12 古诗三首 示儿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五年级上册语文统编版
- 高中信息技术选修1教学设计-5.1 枚举算法的程序实现-浙教版
- 第3课 中古时期的欧洲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 小学信息技术一年级上册 3《拖拽鼠标玩游戏》教学设计
- 天津市(事业)单位劳动合同范本8篇
- 11 爸爸妈妈在我心中(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上册
- 11爸爸妈妈在我心中 第1课时 (教学设计)-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上册
- 橡胶制品配送合同模板
- 例谈小组合作学习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有效开展(讲座)课件
- 产品质量法培训讲义课件
- 民政局业务工作流程图
- 《现代管理学》全套课件
- 警情处置与执法安全汇编课件
- 第五讲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及流变课件
-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配套题库
-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全册课件
- DBJ51T 198-2022 四川省既有民用建筑结构安全隐患排查技术标准
- 注塑成型工艺流程图
- 广东省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双向转诊运行指南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