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资源环境统计——绪论2资源环境统计在人与自然关系的基础上,以统计方法对资源、环境与经济活动的关系予以量化描述和分析。3几个问题什么是资源?什么是环境?资源、环境与经济之间具有怎样的关系?如何从量化的角度刻画环境与经济之间的关系?4绪论第一节资源、环境的概念及内容组成第二节资源与环境统计的目的与性质第三节资源与环境统计的基本框架与内容5第一节
资源、环境的概念及内容组成清晰的概念界定是定量研究资源、环境与经济关系的基础。6一、基于人与自然的关系定义资源与环境二、资源与环境在概念上的关系三、资源与环境的内容组成7一、基于人与自然的关系定义资源与环境对资源和环境的理解可以非常宽泛:资源,指进行某种活动(尤其是经济活动)所具备的一切前提条件;环境,指针对某中心事物(比如特定的经济活动,人类的生存)来说,其周围的所有客观存在。要进行具体的资源、环境统计,必须对这些概念的含义和范围予以进一步的界定和说明。8基于人与自然的关系定义资源与环境资源、环境概念主要指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资源和环境定义中渗透了经济社会的因素91.资源、环境概念主要指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在根本意义上,资源和环境概念本身体现着人与自然的关系。资源概念体现了自然对于人类的直接有用性;环境概念体现了人类居于其间的庞大的自然体系。10人对自然的影响、驾驭、改造能力主要是通过经济活动来体现的,于是,人与自然的关系转化为经济活动与自然体系的关系。11从人类发展的现实来看,只是在人与自然关系基础上,才有讨论资源和环境问题的必要。资源、环境这些词语,是作为自然一极而存在的。在这样的前提下来定义,资源和环境就是指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12因此,资源环境统计的对象,不是笼统的资源环境统计,而是基于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统计,要在自然与经济的关系的基础上进行资源环境统计。132.资源和环境的定义中渗透了经济社会的因素不能僵化地理解资源和环境的自然属性,也不能将资源、环境与自然完全等同起来。在资源、环境这些概念的定义中,已越来越多地渗透着经济社会因素。14并非所有的自然存在都可以包容在资源和环境概念之中。定义这些概念的中心是人,只有那些为人类所用、能够为人类提高福利水平发挥作用的自然要素才会纳入到所谓资源、环境的概念中来。15因此,尽管地球的总自然禀赋是基本固定的,但资源的组成及其量的规定性却是动态的,纳入人类视野的环境要素也是动态的。16什么可以构成资源?任何自然成分被归入资源范畴之前,必须具备两个前提:必须有获得和利用它的知识和技术技能;必须对它所产生的物质或服务有某种需求。17需求水平;认知水平;技术水平——这些因素最终转化为经济上的稀缺性18联合国环境开发署(UNEP)曾给予自然资源一个具有弹性的定义:“自然资源是指在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的、以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福利的自然环境因素和条件的总称”。19随着人类经济活动能力的扩展,在一定程度上混淆了自然资源与人工资源、自然环境与人造环境之间的界限。经济过程所依存的资源环境,是在自然基础上形成的资源和环境要素,但已经刻上了人类经济社会的烙印,不再是纯粹的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20以人类福利为中心来定义,有可能扩大环境的概念范围,从自然环境扩展到住区环境。例如,噪音不属于自然环境的范畴。但在住区环境这一层面上,它与大气环境质量具有共同的性质,成为共同的管理对象。21小结要对在自然基础上形成的资源和环境进行统计;同时要从管理角度考虑社区环境的要素;伴随人与自然关系的演化,资源环境统计的范围是动态扩大的。22二、资源与环境在概念上的关系关于资源、环境的不同理解和定义广义的环境概念包容了资源概念现实应用中有必要区分资源、环境概念231.关于资源、环境的不同理解和定义无论是学术层面还是管理层面上,均存在对资源、环境及其关系的不同理解和定义。经济学学科分类上的体现:资源经济学环境经济学资源与环境经济学242.广义的环境概念包容了资源概念从人与自然这一根本关系出发,应该说,环境的概念涵盖了资源概念。作为人类居于其间的自然存在,环境对经济、经济外部的人类和其他生物提供了若干方面的功能。25资源功能,包括用于经济进而转换为有益于人类的货物与服务的自然资源;受纳功能,环境像一个巨大无比的容器,接受并容纳了生产和消费所排放的无用甚至有害的副产品,包括废气、废水和各种固体废弃物;服务功能,为包括人类在内的所有生物提供栖息地。26
环境与经济关系的包容图环境提供原料经济排放废弃物
27
环境与经济关系的循环图
经济
环境物质投入废弃物排放28资源与环境的同一性不仅在总体上存在,在具体的层面也是如此。自然环境各种介质往往是各种不同功能的载体。同一自然介质,常常既代表了资源,又具有环境功能。如,森林、内陆水、海洋等等。293.现实应用中有必要区分资源、环境概念从现实应用出发,常常将环境做狭义定义,将资源与环境并列处理。环境仅仅作为承担上述受纳功能和(局部意义上的)服务功能的载体而存在;资源功能(以及部分服务功能)做独立的资源范畴而定义。30资源(resource)强调的是投入经济过程的物质及其来源;环境(environment)则是指人类及经济过程存在的外在条件。31并列使用的历史根源由于自然中的不同成分或功能作用于人类经济生活的方式不同,导致人们对自然之于人类经济的重要性具有不同的认识。在不同的发展阶段,管理层面的关注点依然按照资源和环境两个层次存在。32并列使用的现实原因提供物质原料与接受废弃物是各自独立存在的过程。在技术层面和管理层面上均要涉及不同的问题,面对不同的对象。33结合现实管理机制来看,污染物排放治理和生态保护活动属于环境保护部门的管理范围,而自然资源管理则分散在国土资源、水利、林业、农业等与特定的资源和产业活动相对应的各管理部门。34统计是为管理服务的。由此出发,资源和环境统计有必要在对环境做整体理解前提下,对资源和环境做相对区分。35区分资源统计和环境统计资源统计偏重于直接为经济活动提供原料的各种自然资源;环境统计则主要针对废弃物排放的管理和治理活动以及生态保护等方面。将资源和环境放在一起,依照广义的环境概念建立统计框架,描述和分析环境与经济之间的关系。36三、资源与环境的内容组成有关资源和环境分类的方法并非是单一的和统一的,而实际应用的区分方法很大程度上是约定俗成的,具有明显的实用主义特征和概念演化的痕迹。37环境的组成资源的组成立足经济利用和管理的资源类别381.环境的组成一般来说,环境由以下三个方面构成:自然环境媒介,包括空气/气候、水、土地/土壤;这些媒介中的生物群,包括动物和植物;三是人类住区。如果将人类住区排除在外,自然环境的组成要素将包括以下具体方面:植物、动物、大气、水(包括海水和淡水)、土地和土壤、地表、亚表土等。39按照系统的概念予以表述,可以区分为土地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以及生物系统、大气系统、水文系统等。402.资源的组成资源的组成,最广泛应用的是按照可否再生,将资源区分为可再生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41可再生资源又可分为生物资源和循环资源。生物资源是指生物圈中全部的动物、植被和微生物。生物资源区分为植物资源和动物资源。按照群落的生态外貌特征,植物资源可再分为森林资源、草原资源、荒漠资源和沼泽资源等;按照类群,动物资源可再分为哺乳动物类资源、鸟类资源、爬行类动物资源、两栖类动物资源和鱼类资源等。为了突出野生动植物资源问题,还会按照农业资源、森林、鱼类和野生动植物来予以区分。42循环资源是指水文资源和气候资源。其中,气候资源包括太阳辐射、热量、降水、空气及其运动要素,构成地球生命赖以产生、存在和繁衍的基本条件;水文资源则包含水资源和水文结构。43自然资源的组成44资源的可再生与不可再生只是相对的。即使是那些现在定义为可再生的资源,如果使用或开采的速率超过了自然更新的速率并长期持续下去,它也有可能丧失其可再生性。45基于这样的特性,可以对资源进行另外的分类,即储存性资源和流动性资源。储存性资源包括使用后就消耗的资源、理论上可恢复的资源、可循环使用的资源;流动性资源包括具有临界带的资源和不具有临界带的资源,如果超过再生能力,临界带资源有可能转化为储存性资源,甚至转化为不可恢复的资源。46自然资源类别及其关系473.
立足经济利用和管理的资源类别自然属性划分可能无法满足经济管理和经济利用的需要,如果考虑资源在经济开发利用过程中的特性及其在经济过程中的功用,就会超越上述分类,形成另一种意义上的资源类别。这样的资源类别将更具有经济管理意义。举例:土地资源、能源。48伴随对资源认识和技术开发能力的扩展,资源的范围在扩展,而且常常体现为资源的综合开发,结果就形成了新的资源类别。举例:从鱼类资源到水生资源再到海洋资源的概念变化。49也存在这样的情况,对应相应的经济活动,原来体现自然特点的资源类别直接转换为新的名称,成为更具经济特色的资源类别。比如,鱼类资源被称为渔业资源,森林资源被称为林业资源,以及对应农业的耕地资源等。50立足经济利用和经济管理所确定的资源类别的特点并非所有自然资源都进入经济管理视野范围,形成完整的资源类别。对资源之经济功用的认识程度、对资源的综合利用开发程度、资源的管理模式等,都对这些资源类别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因此,不能简单地将经济角度之资源分类视为是自然属性之资源分类的一次重新组合。51从经济角度所形成的资源类别常常是约定俗成的,体现了不同角度、不同管理目的及其动态变化,而不是依据一个明确的分类标识而获得的统一分类。52对自然资源的采集形成了人类最初的经济活动,因此不同资源类别与经济活动不同产业之间具有大体对应关系,形成了所谓的初级产业。但是,由于资源日益强调综合开发利用和可持续利用,使得有些资源与经济产业间的关系开始失去单一性,而是呈现出比较复杂的情况。53从经济与资源环境的关系出发,不可能按照资源环境的自然属性进行统计,而是要按照经济管理中所形成的资源环境类别来确定统计内容。从目前对资源环境的实际计量能力看,也难以支持对所有环境要素和资源类别进行统计。54因此,通常所进行的资源环境统计,一般不是全方位的,也不是在同一个层次上并列存在的,而是要结合管理的实际需要和现实统计可能性,确定相应的统计内容。统计主题:土地资源、森林资源、矿物资源、水资源、水生资源、受废弃物排放影响的环境。55绪论第一节资源、环境的概念及内容组成第二节资源与环境统计的目的与性质第三节资源与环境统计的基本框架与内容56资源与环境统计的目的与性质统计是有关数据搜集、整理和分析的技术。将统计技术应用于资源环境领域,探讨搜集数据和分析数据的具体方法。57一、目的:立足资源环境与经济的关系进行统计计量二、功能:统计描述和统计分析三、性质:不同与经济社会统计58一、目的:立足资源环境与经济的关系进行统计计量关于资源环境统计,有两种思路。一是纯粹的资源和环境统计,即着眼于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本身讨论统计计量的方法,比较贴近于资源和环境的自然特性和技术特性。另一种思路是着眼于与经济的关系来建立资源环境统计。59立足资源环境与经济的关系进行统计计量中心内容不再是资源环境统计数据采集的技术过程,而是利用这样的统计结果,来显示资源环境的现状;要将资源环境与经济的关系贯穿于各部分的内容构造之中,消解资源环境本身过多的技术特性,凸现资源环境的经济意义,对资源环境与经济之关系进行统计计量。60二、
功能:统计描述和统计分析统计描述功能统计分析功能两个功能的衔接611.统计描述功能从数量方面对资源、环境各要素及其与经济的关系予以描述,构造各种统计指标,提供大量统计数据,使管理者通过统计指标这种特定的“语言”,能够了解和认识资源环境现实状况、与经济社会系统的互动关系以及动态过程。依据不同资源、环境要素的特性,运用特定的描述方法,设计相应的统计指标和指标体系,在特定时间和空间上进行数据搜集。622.统计分析功能在统计描述基础上,资源环境统计要进一步运用特定的统计方法,以当期的和历史的统计数据为基础,进行系统的数量分析,以获得资源、环境及其与经济的关系的规律性认识。这种分析可以是全面的,也可以是专题的;可以是立足现状的,可以是有关未来预测的。633.两个功能的衔接描述功能是要针对现实状况形成统计数据,分析功能则是在描述基础上对统计数据做进一步加工,凸现出数据间的关系和规律性,以获得对现实的进一步认识。64在统计描述中,重要的是统计指标及其体系的设计和数据可得性;在统计分析中,重要的是分析框架的建立和统计分析方法的选择。65三、
性质:不同于经济社会统计资源环境统计指标具有明显的多学科性,物理特性、化学特性、生物特性,有时会同时在同一个资源环境要素上体现出来。重视空间分布统计。常常难以找到统一的计量单位,常常面临如何进行加总的方法技术问题。统计周期一般要比经济社会统计所需时间间隔更长,以便发现重大的环境变化。66资源环境统计目前仍处于统计发展的“不成熟”阶段,这不仅表现在还无法就所有的资源环境类别建立统计体系,而且表现在不同类别统计体系的完备程度具有很大差别,不同指标的粗细程度、可得程度都具有很大差异。67绪论第一节资源、环境的概念及内容组成第二节资源与环境统计的目的与性质第三节资源与环境统计的基本框架与内容68资源与环境统计的基本框架与内容一、构造资源环境统计的基本问题二、环境统计体系的基本框架三、环境经济核算的基本框架四、内容安排69一、
构造资源环境统计的基本问题要在资源环境统计中描述和分析资源环境与经济的关系,需要考虑以下两个基本问题。一是观察这一对关系的立足点,要确定立足于资源环境和经济的哪一方来观察其关系;二是统计描述方法的选择,采用什么样的方法来描述这一对关系。70基于上述两种认识,对资源环境之经济统计体系可以有两种构造方法。一是立足于环境,运用统计手段描述环境自身的状况,显示各种社会经济活动和其他自然现象对环境的影响,并进一步对此影响进行统计分析;另一种则是从经济过程出发,重在描述经济过程及其结果,显示和分析经济过程对资源环境的利用。71结合国际上形成的统计框架来说,联合国提出的环境统计体系(实际上是环境经济统计)是依照前一种思路建立的;而环境经济核算体系则主要体现了后一种思路。72这两个统计框架具有不同的统计基础。环境统计体系的主要基础是具有自然特性的环境资源统计,包括各种描述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现状与变化的统计变量,同时将经济统计数据引入其间,作为影响资源环境变化的变量;环境经济核算体系的主要基础是体现经济统计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同时要把各种资源环境流量和存量纳入其中,系统描述经济过程对资源环境的利用状况。73这两个统计框架具有不同的统计计量方法。环境统计针对资源环境的特性,设立各种具有个体性的统计指标,建立一套松散的统计指标体系;环境经济核算立足经济核算的基础,将各种资源环境要素纳入其中,由此建立实物(资源环境)和货币(经济)混合核算体系,并探索将资源环境货币价值化,建立统一的货币价值核算体系。74两个统计框架及其基础75二、环境统计体系的基本框架76环境统计指标间关系77自然资源核算的框架78三、环境经济核算的基本框架环境经济核算的基本思路来自国民经济核算。国民经济核算体系(SNA)是对一国经济活动过程及其结果进行宏观描述的统计工具。它以宏观经济学理论为基础,运用统一的货币计量单位,按照一致的概念和方法,形成了一套以国内生产总值(GDP)为中心的系统的总量指标体系,所提供的数据构成国民经济宏观管理的基础,得到了广泛的应用。79但是,该体系在反映经济与环境的关系上具有致命的缺陷:它只局限于经济过程计量经济投入与经济产出,而没有考虑来自环境的投入(对各种自然资源的消耗)和对环境的产出(对环境排放的废弃物)。80环境经济核算的主要目标,就是要借助于国民经济核算的框架,将资源环境要素纳入其中,以克服国民经济核算的局限性,用新形成的核算体系来反映经济与环境的相互关系,为管理和分析提供新的数据基础。具体思路是在当期流量和环境资产存量两个方向上展开的。81四、内容安排分资源类别的统计,包括土地资源统计、森林资源统计、矿物资源统计、水资源统计、渔业资源统计。所选择的资源类别,一方面体现了资源的现实重要性,同时也考虑了现实的统计可行性。由于资源类别之间的差异。82具体统计内容不甚相同,但大体遵循这样的思路:一方面围绕资源的总量、分布、构成、变动设置指标,同时按照经济过程对资源的影响、资源在经济过程中的利用状况这样两个对应的方向展开统计分析。83针对狭义环境所进行的环境污染和环境保护统计与分析。具体内容涉及污染物排放、治理和环境保护,既包括各种实物量的统计,也包含环境保护支出等货币量统计。84将资源环境作为一个整体,介绍环境经济核算的有关内容。将资源环境予以货币化,放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之中,进行综合环境经济核算,讨论对传统经济总量如国内生产总值进行调整修正的方法和有关问题。85资源环境与经济的关系是可持续发展中的基本问题。在资源环境统计具体内容基础上延伸视野,将资源环境统计置于可持续发展统计的整体框架中予以认识。86本章参考文献高敏雪,环境统计与环境经济核算,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0厉以宁、章铮,环境经济学,联合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1993,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5联合国,环境统计资料的概念和方法:自然环境统计资料技术报告,联合国出版物,1991联合国,环境统计资料编制纲要,联合国出版物,1984联合国,环境统计资料的概念与方法:人类住区统计资料技术报告,联合国出版物,198887本章参考文献(续)刘成武等,自然资源概论,罗杰.珀曼等,自然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中译本,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2UN,IntegratedEnvironmentalandEconomicAccounting,NewYork,1993UN,IntegratedEnvironmentalandEconomicAccounting--2003,finaldraft,2003TomTietenberg著,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第五版),中译本,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朱迪.丽丝,自然资源:分配、经济学与政策,中译本,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资源环境统计——理论基础与基本方法89定量研究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需要两方面的基础知识:理论现代经济学——第一节方法投入产出分析技术——第二节资源环境价值评估技术——第三节90资源环境统计的
理论基础与基本方法第一节资源环境问题的经济学透视第二节投入产出分析第三节资源环境价值评估91第一节
资源环境问题的经济学透视回答三个问题资源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一、资源环境问题产生原因的经济学分析经济增长是否会因为不可再生资源的限制而产生极限二、经济增长过程中的资源制约经济增长是否必然会导致资源环境问题越来越恶化
三、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的关系92一、资源环境问题产生原因的
经济学分析分析资源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关键在于分析资源投入量和污染排放量为何会过“度”。经济学对于这一问题主要有两种认识认为资源环境问题来自于利用自然资源、排放废弃物过程中的负外部效应——外部效应理论认为根本原因在于交易费用过高。对应不同观念也就有不同的解决资源环境问题的方案——交易费用理论93一、资源环境问题产生原因的
经济学分析1.外部效应理论2.交易费用理论3.比较和总结941.外部效应理论外部效应,某个经济活动主体的行为对其他经济活动主体的福利造成了影响,但此种影响却不包括在其自身效用函数中,不构成其决策的考虑因素。
95正外部效应与负外部效应正外部效应是指某个主体的活动对其他主体产生了其未曾预期的福利增进,负外部效应则指对其他主体福利的损害。自然资源利用、废弃物排放过程中普遍存在着的是负外部效应。96原因资源、环境系统为人类提供的货物和服务,有很大一部分具有公共物品性非市场性跨时空性97公共物品性公共物品的基本特点是供给具有不可分性,其提供者无法阻止未付费的消费者对物品或服务的使用,所以对公共物品的消费实际上是免费的,公共物品的提供者难以从中获得收益。98非市场性意味着资源环境系统所提供的某些物品或服务没有与其价值相应的价格,其价值难以货币化。结果,一方面使经济主体易于忽略资源环境系统在此方面的价值,同时也会造成对该物品或服务的价值的低估。99跨时空性指当前、本地对资源环境的利用或破坏将对后代和其他区域产生负的影响。由于后代和其他区域利益代表时常缺位,导致缺乏激励机制迫使当前、本地的决策者在决策中考虑对后代和其他区域的损害。
100后果外部效应的存在会导致社会成本和私人成本的分离。个体福利的最大化将不能保证社会福利的最大化,经济均衡点将偏离帕累托最优。(见下页图)101社会成本和私人成本分离对生产最优规模的影响
102外部效应理论对资源环境问题产生原因的解释当外部效应为负时,社会成本高于私人成本,此时经济活动的水平将超过社会福利最大化的均衡点。而在自然资源利用、废弃物排放过程中,普遍存在着负外部效应,相应地,对资源的利用和废弃物的排放水平也必将超过社会福利最大化的均衡点,这就是资源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所在。103外部效应理论提供的解决方案根据外部效应理论,当存在外部效应时,由于社会成本和私人成本的分离,市场机制将不能保证私人在追求个人福利最大化的过程中同时实现社会福利的最大化,因此,“看不见的手”失灵,需要“看得见的手”,即政府干预来发挥作用,即,通过设定污染税等工具使外部效应内部化,使私人成本与社会成本一致。
1042.交易费用理论各种问题总是集中在如何避免一方的行为对另一方的损害上。1959年初,科斯通过音波频率混乱的问题提出:此类问题的本质不在于如何避免A对B的损害,而在于确定是A有权损害B,还是B有权损害A,A与B是互相损害的关系,而不是施害者和受害者的关系。105交易费用理论对资源环境问题产生原因的解释问题的症结是产权界定不清。如果产权界定清晰,当工厂有权排放污染时,居民就必须和工厂谈判支付一定的减少排污的费用,如果费用过高,则居民将选择搬走;反之,如果居民对空气有产权,则工厂支付居民一定的费用来补偿居民因污染而产生的损失,如果费用过高,则工厂也将选择搬走。无论何种情况,私人成本都将与社会成本一致,不会出现排污过量的情况。106原因解释产权界定需要费用,此种费用属于外生交易费用;而产权界定不清所导致的社会福利损失则属于内生交易费用。两难选择:提高界定产权的费用则内生交易费用下降,而减少界定产权的费用则内生交易费用上升。所以,两者的权衡将决定产权界定的清晰程度。107原因解释有些物品界定产权的费用远低于不界定产权的内生交易费用,此类物品一般都具有明晰的产权;反之,有些物品或服务界定产权的费用很高,甚至高于不界定产权的内生交易费用,那么此类物品或服务一般都具有不清晰的产权。——资源环境系统的情况正是如此因此,界定产权以及维护产权的外生交易费用过高才是资源环境问题的根源。108交易费用提供的解决方案制度改进,降低界定以及维护产权的外生交易费用。1093.比较和总结外部效应理论具有相当的启发性,它所提出的政策建议对于某些具体问题而言也确实有效。但以外部效应的存在论证市场失灵,并进而认为政府干预是解决一切资源环境问题的万全之计,则是不正确的。110首先,外部效应往往相当复杂,政府很难一一考虑周全,在这种情况下,制定的政策将无法使私人成本与社会成本达于一致。其次,即使是非市场的物品与服务,其价值也未必不能通过市场体现,非市场的服务实际上也在进行着市场交易,只不过采取了依附于其他物品和服务的间接交易形式。111交易费用理论较外部效应理论更为深刻,其所指出的解决资源环境问题的方向也是正确的。但如何降低界定产权的外生交易费用,这是一个相当模糊的观念,对政策缺乏明确的指导性。在一些具体问题上,根据外部效应理论所采取的措施有时具有更理想的效果。112无论是外部效应还是交易费用理论,它们都假设经济主体对其行为的每一个影响都完全清楚,对资源环境系统的每一项功能都完全清楚。遗憾的是,事实常常并非如此。所以,从目前对资源环境与经济间关系的认知程度看,无论依据哪一种理论,都难以全面解决资源环境问题。113二、
经济增长过程中的资源制约资源稀缺对经济增长的影响马尔萨斯李嘉图刘易斯增长的极限资源丰富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荷兰病“114马尔萨斯人口论马尔萨斯认为人类的基本需求是永恒不变的。在此基础上,他根据其所处时代人口变化的规律将人口指数化外推,认为固定的土地资源最终将无法满足人类的生存需要。结论:资源稀缺将使经济增长停滞。
115李嘉图”李嘉图陷阱“研究土地资源对经济增长的制约。劳动力的需求由资本存量决定,两者具有固定的比例;劳动力的供给则由劳动者数量决定,在短期内将基本保持不变,没有弹性。116李嘉图陷阱当增加新的投资时,对劳动力的需求上升而供给不变,所以工资率将上升。当工资率上升到生存水平以上,人口开始增长,劳动力供给相应增加,工资率重新下降。所以,从长期来看,劳动力供给具有无限弹性,工资率将维持在生存水平上。这意味着在长期上工资成本比例保持不变,生产部门的利润率不会下降。这样,以利润再进行投资的激励将维持,经济可以持续增长。
117李嘉图陷阱在另一方面,劳动力的生存依赖于食品,这是无可替代的,而食品必须由农业部门利用土地进行生产。由于土地资源禀赋的制约,农业生产具有明显的边际报酬递减的规律,所以,为满足日益增长人口的食品需求,农业所使用的土地也必然由最优等土地向次等土地扩展。由于次等土地的耕作成本要高于优等土地,食品生产的边际成本也将不断上升,相应地食品价格也会提高。这样,为维持劳动力的生存水平,就必须提高他们的名义工资,则工资成本所占比例上升,企业的利润率下降。这样的过程不断发展,食品价格最终将达到使利润率极低以致无法进行投资的水平,经济增长将在此时停滞。
118刘易斯二元经济模型根据工资率的决定方式将生产部门分为以农业为代表的传统部门和以工业为代表的现代部门,认为经济现代化的机制是通过现代部门吸纳传统部门的剩余劳动力来实现的。在二元经济模型中,同样存在着类似李嘉图陷阱的问题,有可能使得经济增长过程在达到转折点之前出现停滞。
119增长的极限1972年出版利用计算机建立了一个大型模型来模拟世界经济的走向,并得出结论:如果按当时的趋势发展下去,到21世纪中叶,环境的极限可能引起世界经济体系的崩溃。
120明显的悲观主义色彩有效的警世作用121”荷兰病资源丰富也可能成为经济增长陷阱,尤其是某种资源出口的快速增长,有可能对经济增长造成较大危害。20世纪70年代,荷兰曾发生过因发现丰富天然气储量而导致经济停滞的情况,因此一般将此类现象称为“荷兰病”。122资源稀缺对经济增长的制约是主要矛盾所在,更具有一般性,对中国而言尤其如此。对资源环境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分析多是建立在资源稀缺基础之上的。
123三、
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的关系环境库兹涅兹曲线假说:经济增长过程中环境质量存在先恶化后改善的现象
124环境库兹涅兹曲线
125倒U型的环境库兹涅兹曲线:解释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技术进步经济增长过程中对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126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在经济增长的初始阶段,以农业为主要生产部门,单位产品的污染排放系数很低;进入工业化阶段以后,工业占国民经济的比重上升,而工业尤其是基础工业的污染排放系数远高于农业,此时环境库兹涅兹曲线开始上升;当工业化阶段基本完成,经济增长的主导部门也开始转移,由基础工业变为高科技工业和服务业,尤其是当服务业占有经济产出50%以上比重时,由于高科技工业和服务业的污染排放系数都比较低,环境库兹涅兹曲线开始下降。这样,随着经济的不断增长,。
127技术进步直接降低生产过程中的污染排放强度;有可能为生产过程提供更清洁的能源,由此减少污染排放;通过减少生产过程中对资源以及各种中间投入的需求量,可以间接地降低污染排放量。
128经济增长过程中对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从人类需求的不同层次看,在经济发展之初,人们迫切需要的是直接改善生存状况,提高直接满足物质需求的消费水平,对环境的重视程度有限,有可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而实现人均收入增长的经济目标;随着物质需求满足程度的提高,随着单一经济增长所累积的环境问题的加深,人们越来越重视环境的质量,体现出进一步的需求,这种需求反过来促进了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激发了直接以环境保护为目标的经济活动。
129环境库兹涅兹曲线的普遍性与差异性普遍性:来自各个国家环境污染程度变化规律的观察差异性:对不同国家、地区或城市的经济结构、技术水平和对环境的保护治理方式,该曲线可以有不同的转折点,可以有不同的弧度。130资源环境统计的
理论基础与基本方法第一节资源环境问题的经济学透视第二节投入产出分析第三节资源环境价值评估131第二节投入产出分析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科学奖获得者列昂惕夫(WassilyLeontief)在20世纪30年代提出的一种经济数量分析方法。
一、投入产出分析的基本原理二、常用投入产出分析技术132一、投入产出分析的基本原理1.投入产出表的设计2.投入产出模型中的系数3.投入产出模型4.投入产出模型的基本假定1331.投入产出表的设计投入产出表是一张行列交织的棋盘式平衡表,其描述对象是一个相对独立经济系统在一定时期内所发生的投入产出关系。基本设计原则:行的方向表示经济系统各组成部门的产出及其使用在列的方向表示各部门生产活动的投入及其来源134投入产出表的基本表示135产出根据产品使用方向之不同,可将产品分为两大类:中间产品,指在当期生产过程中被消耗掉的产品,是为生产最终产品所消耗的产品。最终产品,指离开当期生产过程进入最终需求领域满足消费、投资以及出口需要的产品,体现了一时期经济活动的目的和最终的成果。136投入在投入方向,根据投入品价值转移方式的差别分为中间投入,其价值在新产品的生产过程中一次性全部转移到新产品上,原有实物形态消失,各种原材料、能源等都属于中间投入;最初投入,其价值根据生产中的消耗而逐步转移,其实物形态在较长时期内保持不变,所以最初投入主要指固定资产以及劳动力的投入,此外利润与税收也列在最初投入中。137四个象限产出分为两类,投入也分为两类,其相互交叉就构成了投入产出表的四个象限。138第Ⅰ象限假定经济系统可以分为n个部门,则第Ⅰ象限为一个n×n的矩阵,反映货物和服务在部门间的流量。第Ⅰ象限中,元素Xij具有双重含义,一方面它表示当期第j部门在生产过程中对第i部门产品的消耗量,即在j部门生产过程中有Xij数量的i部门产品作为中间投入被j部门所消耗;另一方面它表示当期i部门产品分配给j部门使用的数量。139第Ⅱ象限第Ⅱ象限是第Ⅰ象限在行方向上的延伸,Yi表示i部门产品用作最终产品的数量。最终产品一般又可以分为消费、资本形成和出口,其中前两项还可以进一步细分。最终产品与中间产品的合计即为总产品。140第Ⅲ象限第Ⅲ象限为第Ⅰ象限在列方向上的延伸,Nj表示j部门的最初投入。最初投入一般分为:固定资产折旧、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和营业盈余。最初投入与中间投入合计即为总投入。141第Ⅳ象限第Ⅳ象限在理论上反映收入再分配的情况,但由于这一过程难以纳入最初投入与最终产品所构成的矩阵框架,所以一般为空项。142平衡关系在总产出与总投入之间具有平衡关系,不仅一个经济总体的总投入等于其总产出,而且在单个部门层次上总投入也等于其总产出。但是,尽管第Ⅱ象限和第Ⅲ象限在总计上具有平衡关系,即最终产品总量等于最初投入价值总量,却不能在单个部门层次建立这样的平衡关系,即i部门的最初投入一般不等于i部门的最终产品。143投入产出表分类根据编表计量单位不同分为实物表,以实物计量单位来反映各种产品的数量,其缺点在于无法列向求和;价值表,计量单位为货币,可以求和但各元素的价值数额易受价格因素影响;混合表,一部分项目用货币单位计量,一部分用实物单位计量,混合表在分析经济环境相互影响关系中有广泛的应用。144投入产出表分类根据编表的不同层次分类企业、部门、地区、国家乃至世界,只要其经济系统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就可以独立编制投入产出表。此外,还可以编制地区间的投入产出表。145进口的处理使用最为广泛的方法是:仅在最终产品与总产品之间增加进口列,而进口产品的使用去向则不予反映。会导致在中间产品与最终产品的各个使用方向中所包含的进口产品比例未知。对于进口比例很大的国家或地区,此种处理方法对投入产出分析将产生显著的影响。146固定资产形成的处理最终产品象限的固定资产形成列仅反映各部门产品用做固定资产的数量,而不反映各部门实际进行固定资产投资的数量。147从普通I-O表到资源环境I-O表常用的改进方法:在第Ⅲ象限下方增加资源投入、污染排放行或矩阵,反映在当期生产过程中各类资源的投入量和各种污染物的排放量;或者在第Ⅰ象限用资源部门或污染部门行来反映资源投入、污染排放量。1482.投入产出模型中的系数直接消耗系数完全消耗系数完全需要系数149直接消耗系数150151完全消耗系数完全消耗系数反映部门间的完全依存关系,它不仅包含直接消耗,还包含间接消耗,即通过其他产品对第i部门产品的消耗;对间接消耗,可以进一步分为一次间接消耗、二次间接消耗等。152153完全需要系数154完全需要系数矩阵反映了最终产品与为获得最终产品而需要的总产品之间的比例关系,这种比例关系实际上就是经济学中的乘数,所以完全需要系数矩阵又被称为乘数矩阵。1553.投入产出模型行模型列模型156行模型157行模型的意义体现了投入产出分析的基本思想:外生的消费、投资、净出口等最终需求,通过由生产体系之技术经济结构所决定的错综复杂的中间生产过程(由乘数矩阵反映)而决定总产出。在外生变量Y和内生变量X之间,由直接消耗系数矩阵得到的乘数矩阵起着关键的连接作用。行模型反映了最终需求(即最终产品)拉动总产出的经济机制,所以又称为需求拉动模型。
158需求拉动模型的分析框架非常适合于分析经济活动对资源环境的影响。由于资源投入和污染排放的规模和总产出规模具有密切的关系,所以在利用基本的需求拉动模型确定总产出以后,只需将各部门总产出乘以各部门的直接资源投入或污染排放系数,就可以获得最终需求变动对资源环境的影响量,而且得到的结果具有一般均衡的意义,是完全的度量。
159列模型160列模型(供给驱动模型)。相比行模型而言,列模型的应用范围较小。1614.投入产出模型的基本假定同质性假定比例性假定
162同质性假定假定属于同一部门的各种产品的生产消耗结构和使用方向结构均具有一致性,即有相同的直接消耗系数和相同的直接分配系数(Xij/Xi)。只有在同质性假定的基础上,才能假设直接消耗系数具有稳定性,投入产出分析才能超越单纯的流量数据记录而成为一种经济模型。
163根据同质性假定,投入产出表中的部门必须是纯部门,而不是通常的管理部门或者产业部门。
164比例性假定基本含义是产品投入与产出成正比例关系,产出增加一个比例,则生产过程中所需要的各种投入也增加相同的比例。即,直接消耗系数为固定参数。由于产出与投入在比例性假定下所具有的线性关系,所以比例性假定实际就是线性假定。经济内涵:投入系数(包括直接消耗系数、各种最初投入系数)与产出规模无关;各种投入品不能互相替代。165资源环境投入产出模型对比例性假定的部分改进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和资源环境稀缺程度的加剧,资源投入系数和污染排放系数一般都有显著的下降趋势。所以,在就较长时期中经济增长对资源环境影响进行预测分析时,必须在资源环境部分改进比例性假定,资源投入系数和污染排放系数不再是固定参数,而应视为是总产出的函数。166二、常用投入产出分析技术1.完全影响分析2.需求拉动分析3.结构分解分析1671.完全影响分析研究对象:部门间的完全经济联系。可用以计算完全资源消耗系数和完全污染排放系数。例:完全用水系数168169170直接用水系数与完全用水系数的差别直接用水系数着眼于一个部门的生产过程,具有明显的技术定额和生产投入的含义,构成产品的成本;完全用水系数则着眼于整个经济体系,其所包含的用水不局限于本部门直接用水,还包括为生产本部门产品所需要的中间投入而在各生产部门发生的用水,具有明显的需求拉动含义171直接用水系数和完全用水系数的联系直接用水系数是完全用水系数的基础,;两者具有如下的平衡等式:∑直接用水系数×总产出=∑完全用水系数×最终产品=总用水量,完全用水系数的计算中并没有重复计算的部分。1722.需求拉动分析需求拉动分析是以投入产出的行模型,即需求拉动模型为基础,分析最终需求变化对总产出以及最初投入等因素之影响的一类分析技术。利用需求拉动分析,可以研究最终需求总量与结构变化对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数量的影响。173174175总量与结构变化分析的主要思路
最终需求总量通过最终需求构成系数决定各类最终需求的数量,各类最终需求的数量通过各类最终需求部门组成系数决定各部门最终需求数量。176177当应用需求拉动分析研究经济发展对资源需求量的影响时,建议使用与生产规模相关的可变资源直接消耗系数。
1783.结构分解分析StructuralDecompositionAnalysis,简称SDA模型
研究目标:将一定时期内经济系统某种生产结果的变化分解到经济系统内各个相关影响因素上。
基本原则:将其他因素固定在基期,乘以某个因素的变化值即为该因素对目标变量的净影响。
179特点属于比较静态分析,需要两张具有可比性的投入产出表;对已经发生的变化进行实证分析;根据受影响者已经发生的变化来估计由各个影响因素所引发的变化。180结构分解示意:二因素分解
181结构分解分析在分析资源消耗、污染排放变化的原因方面有广泛地应用。一般是将资源消耗、污染排放的变化分解到三个因素上,即直接资源消耗系数(或直接污染排放系数)的变化,其他技术因素的变化最终需求的变化进而还可以对最终需求作进一步的分解,以分别确定最终需求总量和结构变化的影响。
182在进行不同时期的比较分析时,结构分解分析必须使用可比价投入产出表,以避免价格因素的干扰。
183资源环境统计的
理论基础与基本方法第一节资源环境问题的经济学透视第二节投入产出分析第三节资源环境价值评估184第三节资源环境价值评估根据资源环境系统对人类的影响而将其价值予以货币化估计。一、资源环境价值评估的思想二、资源环境价值评估技术185一、资源环境价值评估的思想1.资源环境价值评估的理论基础2.资源环境价值的分类3.资源环境价值评估的程序1861.资源环境价值评估的理论基础价值是一个依附于人类需求而产生的概念,对资源环境价值的评估因此必须以其对人类需求的影响为依据。理论上,人类需求的满足程度可以用社会福利来度量。这样,对资源环境进行价值评估的问题就转化为如何测度资源环境对社会福利之影响的问题。187替代率社会福利水平取决于人类所享受的各种市场、非市场货物与服务的数量与质量。偏好的可替代性替代率基准商品:货币价格188以货币或某种有明确货币价格的物品作为基准商品,当资源环境的数量或质量发生变化时,只需要确定此时基准商品需要多大规模的变化能使社会福利保持不变,就可以根据基准商品的变化规模来决定资源环境(无论数量还是质量)变化的价值量,从而给出资源环境变化所带来的货币价值。189WTP与WAC支付意愿(WTP,willingnesstopay),指人类为得到资源环境系统所提供的货物与服务而愿意支付的最大货币量;
接受补偿意愿(WAC,willingnesstoacceptcompensation),指人类愿意放弃享受资源环境系统的改进而需要得到的最小货币量。
190理论要点依据社会福利变化来计量价值;根据可替代性的原则,以替代率将难以计量的资源环境价值与一般等价物货币联系在一起。1912.资源环境价值的分类分类目的:全面、深刻地认识资源环境系统的价值,以免在进行价值评估时有所遗漏;根据价值的具体类别提出和应用具体的价值评估技术。
192分类标准
资源环境本身的类别资源环境系统变化的影响对象影响所籍以产生的经济路径价值与使用的关系
193资源环境价值的分类体系
(以影响对象为分类标准)
194影响所籍以产生的经济路径资源环境价值变化影响社会福利,主要有四条路径:商品价格的变动生产要素价格的变动非市场性物品或服务的数量或质量的变动风险变化前两条路径体现在市场体系之内,而后两条路径则发生于市场范围之外。资源环境系统的变化,往往会同时通过这四条路径影响社会福利。195价值与使用的关系按照价值与使用的关系,资源环境的价值可以分为使用价值和非使用价值。使用价值,是指通过对资源环境的使用而产生的价值;非使用价值是指不依赖于对资源环境的使用而存在的价值,具有部分非使用价值是资源环境系统价值属性的重要特点之一
。
1963.资源环境价值评估的程序资源环境的价值取决于三组函数关系。第一组函数关系:因变量是资源环境数量质量水平,自变量是人类的干预活动,该组函数关系用以估计人类活动对资源环境的影响;第二组函数关系:因变量是资源环境的用途,反映为人类利用资源环境的水平,自变量为资源环境数量质量水平和利用资源环境的投入,这组函数关系反映人类对资源环境系统的依赖程度;第三组函数关系:因变量是资源环境系统的货币价值,自变量为资源环境的用途,反映环境用途的经济价值。197资源环境价值评估的程序一般性的资源环境价值评估,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研究资源环境数量质量水平的变化将对人类福利产生哪些影响以及影响的程度;第二阶段,选择具体方法将对人类福利的影响货币化。对于评价政策、项目或工程对资源环境的影响,还需要研究人类干预将导致资源环境数量质量水平在哪些方面产生变化以及变化的程度。198二、资源环境价值评估技术1.资源环境价值评估技术概说2.主要资源价值评估技术3.环境价值评估技术1991.资源环境价值评估技术概说分类:资源价值评估技术环境价值评估技术2002.主要资源价值评估技术从理论上讲,资源物品的价值评估并不复杂:资源物品一般具有实物形态和价格,有实物形态就易于测度实物量,将实物量乘以价格即可得到资源物品的价值。但从实际操作看,对资源进行价值评估仍存在以下问题:实际价格往往并非市场均衡价格;资源价值评估的对象通常是存量,能在长时期内提供产品,带来收益,所以其价值也具有跨时期的特点;资源物品往往同时具有一些环境属性。201主要资源价值评估技术(1)影子价格(2)生产函数法(3)贴现公式202(1)影子价格在实际价格存在扭曲的情况下,影子价格(Shadowprice)常用以测度资源的实际价格。影子价格是线性规划中的概念。203经济含义其它条件不变情况下,某种资源供应增加所导致的最大总收入的增加量,或者说,它是“约束条件稍微放宽一些时目标的改善程度”。影子价格既然表示仅由某种资源增加所产生的收益,那么这部分收益当然应完全归功于该种资源,也即是该资源的合理价格。204应用求解线性规划的对偶规划由于经济联系的复杂性,人们难以用线性规划对之进行全面描述,而即使提出了规划方程也很难获得足够的数据支持,这种情况又使得影子价格的应用受到很大限制。
205(2)生产函数法生产函数是描述生产过程中投入与产出关系,以产出为因变量,投入为自变量的一类函数。以统计数据为基础,通过计量经济学方法对生产函数中的参数进行估计,就可以得到产出对各类投入的偏导数。与影子价格的思想一致,这些偏导数即可认为是各种投入的合理价格。
206(3)贴现公式贴现公式主要解决如何将不同时期的货币价值汇总到当前的问题。
2072083.环境价值评估技术根据估价方法分类:市场估价类替代市场估价类模拟估价类依据观察的对象分类客观评价类主观评价类209210市场估价法生产力变化法主要根据由于环境变化所导致的生产率和生产成本的变化来评估环境变化的价值;疾病成本法主要依据因疾病造成的收入损失和医疗费用来评估环境变化对人类健康的影响;211市场估价法人力资本法则利用收入的损失来评价因污染引起的过早死亡的成本;置换成本法采用由于环境恶化而损坏的生产性物质资产的重新购置费用来评估消除环境恶化所产生的效益;预防性支出方法则是根据人类为避免环境恶化危害自身而支出的各种费用来估计环境恶化的最小损失。212替代市场估价法旅行费用法是用旅行费用作为替代物来衡量旅游景点等娱乐物品的价值;213替代市场估价法资产价值法认为,房屋等主要资产的市场价格要受到周围诸多变量,其中包括多种环境因素的影响,这样,当其它变量情况都相似、只有环境因素不同时,房屋价格的差异就可以作为对环境因素价值的度量;214替代市场估价法工资差额法的原理类似于资产价值法,它用各种具有不同致病或致死风险的工作之间的工资差异,来评估疾病与死亡风险增加时的损失。215模拟估价法投标博弈法是根据调查对象对估价物品所作出的货币评价来确定物品的价值;权变排列法则依据调查对象对环境的不同数量质量水平的偏好来推测环境服务的价值。216环境价值评估技术(1)生产力变化法(2)旅行费用法(3)投标博弈法217(1)生产力变化法将环境系统当作生产要素看待,认为环境系统的变化将通过生产率和生产成本最终影响净收益发生变化,这样,就可以用净收益的变化为依据来评估作为生产要素的环境系统的变化价值。218假设生产过程中只有一种投入品构成成本,一种产品作为产出。当环境系统未发生变化时,投入品数量为X,价格为PX,所以成本为XPX;生产率为T(产品产量/投入品数量),产品价格为PQ,则收益为XTPQ;净收益为X(TPQ-PX)。当环境系统发生变化,生产率的变化为△T,投入品数量的变化为△X,此时的净收益为(X+△X)[(T+△T)PQ-PX],219环境系统发生变化与未发生变化时的净收益的差额E为:E=(X△T+△XT+△X△T)PQ-△XPXE即为用生产力变化法得到的环境系统变化的货币价值。其中,等式右端第一项表示总收益的变化,第二项表示成本的变化,两者相减即为净收益的变化。220应用凡是能对生产活动产生影响的环境的变化,都可以使用生产力变化法。注意的问题:价格是否为竞争中形成的均衡价格,是否能代表产品的真正价值,价格本身是否会受环境变化的影响环境的变化可能会影响多个地区的多个生产过程生产率和成本的变动会受多种因素影响,因此需要尽可能剔除非环境因素的作用对生产率、成本的影响可能存在滞后221(2)旅行费用法基本思想:利用消费者愿意支付的总价值作为对旅游景点价值的估计。基本方法:构造一条支付意愿曲线。该曲线的横轴为参观率,即一定时期内到旅游景点参观的人数与总人口数的比例,纵轴为旅行费用,曲线上的点表示当旅行费用为一定数额时的参观率,当旅行费用高到一定程度时,参观率将为0。这一支付意愿曲线下方的面积就是所谓的消费者剩余,也就是消费者愿意支付的总价值。222具体步骤第一步是划分出发地区保证区内旅行费用较接近而区间旅行费用差别较大;第二步为数据采集,了解每一位旅客的出发地,搜集每一地区的人口、旅行费用以及有关社会经济资料;第三步根据所采集的数据,计算各个地区参观率和旅行费用以及有关社会经济指标,并以参观率为因变量,旅行费用以及有关社会经济指标为自变量,根据横截面资料建立回归方程:223具体步骤第四步根据所建立的回归方程推出每个地区旅行费用和参观率的关系,方法是将每一个样本点的社会经济指标值代入回归方程作为常数处理,这样就得到各个地区的旅行费用和参观率的关系;第五步将参观率和旅行费用交换位置,得到所要构造的支付意愿曲线(一个地区有一条);第六步对参观率求积分,得到每一地区支付意愿曲线下方的面积,即该地区消费者愿意支付的总价值。将各个地区消费者愿意支付的总价值求和,即可以得到旅游景点的货币价值。224应用旅游景点以及娱乐物品或服务价值的评估225(3)投标博弈法一种模拟估价技术。一般分为单次投标博弈和重复投标博弈。226单次投标博弈调查者向调查对象描述估价对象的情况,然后要求调查对象给出愿意为这一估价对象所支付的最大价格,或者为失去这一估价对象所愿接受的最小补偿数额。据此可以建立支付意愿函数或补偿意愿函数来进行估价。227重复投标博弈调查对象无需给出确定的支付或补偿数额,而是由调查者不断提出数额,询问其是否愿意支付或接受补偿,直到得到最大支付意愿和最小补偿意愿为止。228应用需要注意以下问题:调查对象的数量和分布是否具有代表性,提供的信息是否过少或有误导性,调查者给出的初始价格(在重复投标博弈中)是否偏高或偏低,调查对象是否说出其真实想法,等等。229参考文献RogerPerman,YueMa等著,自然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第二版),中译本,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2TomTietenberg著,严旭阳等译,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第五版),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张帆著,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速水佑次郎著,李周译,发展经济学——从贫困到富裕,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A.MyrickFreemanⅢ著,曾贤刚译,环境与资源价值评估——理论与方法,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J.A.迪克逊等著,何雪炀等译,环境影响的经济分析,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1230参考文献R.科斯,A.阿尔钦,D.诺斯等著,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产权学派与新制度学派译文集,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杨小凯、张永生著,新兴古典经济学和超边际分析,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茅于轼,择优分配原理——经济学和它的数理基础,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张五常,经济解释,香港苹果日报连载,2002钟契夫、陈锡康、刘起运、靳向兰、顾海兵、黎诣远编著,投入产出分析(修订本),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3陈锡康,国际投入产出技术发展情况简介,中国投入产出理论与实践,许宪春、刘起运编,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2资源环境统计——土地资源统计232土地资源是对人类影响最为深远的资源类型。本章将以人类活动对土地资源的影响为主线,在阐明土地资源与人类活动关系的基础上,介绍对土地资源进行统计和分析的方法。
233土地资源统计第一节土地资源及统计内容第二节土地资源存量及其变化统计第三节土地资源利用统计及其分析第四节土地资源的综合评价234第一节
土地资源及统计内容一、土地资源概述二、影响土地资源的因素三、土地资源统计的基本内容235一、
土地资源概述土地资源的概念土地资源的自然特性土地资源的经济特性236土地资源的概念土地是地球上的特定部分,是地球表面除海洋之外的陆地及其之上的江河、湖泊等水面,是气候、地貌、岩石、土壤、植被和水文等自然要素共同作用形成的自然地理综合体,同时又包含着这一地域范围内过去和目前人类活动的种种影响结果。237土地资源与土地土地,既包括人类可以利用的土地,也包括不能利用或者大量投入却收益甚微的土地。土地资源指的是在一定技术经济条件下,在当前或可预见的未来能以有经济意义的方式为人类所利用的那部分土地。受科学技术和时间跨度的影响,往往无法清晰地判定哪些土地是绝对不能为人类所利用的。从可操作性角度出发,一般是将“土地”和“土地资源”的统计范围做等同定义。238土地资源的自然特性土地资源的自然特性是土地固有的自然属性,它们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与人类是否利用土地以及利用方式如何没有必然的联系。
239土地资源的自然特性物质的自然性数量的有限性空间位置的固定性性状的地域差异性利用的永续性240物质的自然性土地资源是“自然本身的一种产物”。241数量的有限性土地的数量(面积)由地球的大小所决定。土地资源是有限的。
242空间位置的固定性土地资源的位置是固定的、不可移动的,由此常被看作“不动产”的代表。存在于土地之上的其他基础结构,如房屋、道路、桥梁等“同土地结合在一起”的固定资产也都具有不可移动性。区域内的土地因此具有相对稳定性。243性状的地域差异性土地资源功能和质量上存在地域差异
土地自身因素差异:地质、地貌、土壤和地理位置等土地所处环境因素差异:光照、温度、降水等244利用的永续性从使用价值角度看,土地是一种可再生的资源。土地资源利用的永续性:作为自然产物和生存空间,土地资源与地球共存亡的;作为生产要素,土地资源始终处于一种动态平衡中,只要合理利用并多加保护,它的价值一般不会在使用过程中“减损”。
245土地资源的经济特性土地资源是土地被人类开发、利用、治理、保护、经营、管理的部分,在与人类发生关系的过程中,具有了与其他生产要素一样的社会经济属性。土地资源的经济特性可以看作是它的人文特性。246土地资源的经济特性供给的有限性用途的多样性社会经济位置的可变性资产性与垄断性247供给的有限性土地的自然属性:有限、不可再生。人类利用土地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因此必然造成特定区域内土地资源需求与供给之间的矛盾日趋尖锐。248用途的多样性土地资源有丰富的用途。对同一块土地,人类可以用于满足不同的要求;而对同一种用途的土地,人们还可以选择不同的利用方式。用途的多样性导致土地收益的差异。249社会经济位置的可变性土地的空间位置是固定、不可移动的,但其社会经济位置是可变的。影响土地资源社会经济位置的因素:交通、生活环境、相对距离等。250资产性与垄断性由于供给的有限性、稀缺性,人类在一定历史阶段形成了对土地资源的垄断。土地资源供需矛盾的存在以及地理位置的固定,产生了土地资源作为生产要素进行买卖和出让的资产性。251二、
影响土地资源的因素土地资源作为一个复杂的自然经济综合实体,受到各类自然要素和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深刻影响。各种因素以不同的方式、从不同的层面、以不同的程度,独立地或综合地影响着土地资源的自然、经济特性。252影响土地资源的因素气候要素地学要素水文要素土壤要素生物要素人类活动253气候要素影响土地资源的最主要气候要素:光、热、水。气候要素的差异导致不同地块生产力水平的差异,而人们对土地资源的利用方式也据此各有选择。254地学要素地学因素:主要体现在地质与地貌两个方面。地质因素包括地表的岩性及其矿物组成和风化母质的性状等方面,对土壤的理化性质具有显著影响,制约着土地资源的生产力和利用。地貌因素主要集中在海拔高度、地面坡度和地貌类型等方面。海拔高度主要是通过气候要素间接作用;地面坡度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土壤侵蚀、农田基本建设、交通运输、灌溉等方面;地貌类型直接与土地资源的类型、特性及其开发利用紧密相关。255水文要素水文条件主要包括地表水和地下水。地表水与土地资源的特性、利用关系体现在:地表径流的流水作用影响地貌类型的形成,从而影响人类对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方式;地表径流的丰缺状况与农业灌溉用水以及干旱、洪涝灾害关系密切;地表径流的冲刷作用与水土流失有密切关系。地下水,尤其是浅层地下水对区域排水及土地资源质量有明显影响。256土壤要素土壤是陆地上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它的类型、分布、理化性质和生产能力等性状直接影响了土地资源的特性及生产力水平。
257生物要素区域内生物物种或生物多样性的变化,可以直接引起土地资源利用方式的更替。生物要素是土地资源质量的代表之一,能够反映土地资源的综合特征,可以指示土地资源演替的方向。土地资源划分利用类型时,生物物种或生物多样性种类是一个重要依据。258人类活动人类从事的社会经济活动是土地资源劳动生产力水平的决定因素。人类活动对土地资源的影响是可以为人类自我意识并可以予以改变的方面。人类活动对土地资源造成双重负荷:土地资源的大量占用和消耗;向土地资源环境排放的各种废弃物。259三、
土地资源统计的基本内容土地资源统计应回答下列问题:当前的土地资源状况如何?人类活动与土地资源变化的具体关系怎样?土地资源是否具有足够的潜力满足未来人口的各项需求?260土地资源统计的基本内容土地资源数量统计土地资源质量统计土地资源利用统计261土地资源数量统计反映土地的总面积、各类土地面积及其变化情况。土地面积统计;土地资源的内部结构及其空间分布统计;土地资源变化统计,从动态上体现人类活动影响土地资源方式和程度的变化。
262土地资源质量统计反映土地资源的质量及其变化状况。现有土地资源的总体质量状况和各类质量等级土地资源的构成;土地资源质量的变化统计将探究人类经济活动对土地资源质量的影响结果。263土地资源利用统计人类对土地资源的任何探索和研究最终仍是为了持久充分地开发利用土地。土地资源利用统计最为直接地体现了土地资源与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联系。264土地资源统计的内容所有的统计工作实质上都是从两个层面切入的:存量与变化。土地资源的现有状况自然要延伸到其变化状况,而对变化进行描述的载体又必然是不同时点的存量,二者的结合才能完整的满足我们对土地资源研究的目的。统计数据只是现象的表面反映,追溯其变化根源才能挖掘到背后土地资源与人类活动之间的千丝万缕——统计与分析应有效结合在一起。265土地资源统计的内容结构“土地资源存量及其变化统计”,由于土地自身的特殊性,土地资源数量与质量的变化往往平行或重合,因此土地资源数量与质量统计两项内容可以整合在一起。“土地资源利用统计及其分析”,具体分析人类活动与土地资源之间的关系。“土地资源的综合评价”,从土地资源利用可能性和适应性角度,讨论对现实土地资源状况进行统计评估的方法和思路。266第二节
土地资源存量及其变化统计一、土地总量及其类别统计二、土地及其类别的空间分布统计三、土地资源存量变化统计四、土地资源实物帐户267一、
土地总量及其类别统计面积是测度土地数量多少和规模大小的重要标志,也是统计工作中最为可行的数据收集对象。以面积为口径,对土地资源存量进行统计的指标主要有三类:土地总面积各类土地资源面积人均土地面积268土地总面积及各类土地资源面积土地总面积,指一个国家或行政区域内的所有土地面积总和,其中既包括陆地面积,也包括陆地上的水域面积,实际上就是一个国家国土面积总和。土地总面积是对土地资源存量状况最具概括性的指标,可以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土地的总绝对数量。269土地资源分类对土地资源进行分类可以有多种标准,从而得到不同的分类体系。两种重要的分类体系:按土地资源自然属性分类;按土地资源经济属性分类。还可以按照海拔高度以及土地质量等标准对土地资源进行分类。270按自然属性分类这种分类体系下,土地资源通常被分为平原、盆地、丘陵、高原和山地等,相应的统计指标是平原、盆地、丘陵、高原和山地面积。地形对土地的利用方式往往有重要影响。照此分类分别进行面积统计,并进一步计算各类土地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比例,可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不同地形土地的构成。271中国土地按地形分类土地资源约96000100.00按地形分类
平原1150011.98盆地1800018.75丘陵95009.90高原2500026.04山地3200033.33按地高分类
500m以下2417025.18500~1000m1625016.931000~2000m2399024.992000~3000m67607.04项目面积(万公顷)占总面积的比例(%)3000m以上2483025.86272按经济属性分类根据中国目前应用的分类,按照土地利用方式,可以将土地分为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居民点与工矿用地、交通用地、水域和未利用土地等八类。分别统计其面积,即得到按利用方式分类的土地资源类别统计指标。
273中国土地利用方式构成土地资源95969.0100.0耕地14062.014.7园地498.80.5林地20687.221.6牧草地28621.229.8居民点及工矿用地1791.91.9交通用地723.50.8水域3406.33.5项目面积(万公顷)占总面积的比例(%)未利用土地26178.127.2274人均土地资源土地总量的多少并不能反映其稀缺程度或利用潜力,为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土地资源的真实充裕程度,还需要对人均占有土地资源的数量进行统计。常用指标:人均土地面积,即一个国家或行政区域内所有人口平均每人占有的土地面积;人均耕地面积,即一个国家或行政区域内所有人口平均每人占有的耕地面积。
275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人均土地占有面积比较276二、
土地及其类别的空间分布统计由于土地空间位置的固定性,使得其空间分布或者说区域分布与相应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保洁劳务分包合同的法律风险
- 2024摄影摄像服务合同书
- 出行服务协议
- 搬运服务合同格式化示例
- 商务楼环境卫生维护协议
- 家庭自来水设施安装协议
- 加气砌块采购合同签订实战经验分享
- 园林景观建设劳务合同
- 广告灯箱制作安装合同条款
- 化肥采购合同的市场动态分析
- 水产养殖学专业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书
- 英汉互译单词练习打印纸
- 森林防火应对工作预案
- GB/T 2882-2023镍及镍合金管
- GA/T 2012-2023窃照专用器材鉴定技术规范
- 北师大版(2019)高中英语必修第三册单词表默写练习(英译中、中译英)
- 2023铁矿石 钍含量的测定偶氮胂Ⅲ分光光度法
- 政策理论中的倡导联盟框架及其应用
- 人工湖清理淤泥施工方案
- 辽宁省大连市甘井子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 (17.6)-第五讲 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