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民事法律行为和代理第五章第五章民事法律行为和代理
目录第一节民事法律行为概述第二节民事法律行为的成立和效力第三节代理第五章民事法律行为
自然事件:海啸
事件→是否与人的意志有关社会事件:罢工法律事实→是否与民事法律行为当事人准民事法律行为意志有关表意行为无效民事行为行为→是否是当事(民事行为)可变更、可撤销民事行为人意欲追求效力未定民事行为
非表意行为(事实行为:无因管理、拾得、发现等)第一节民事法律行为概述一、民事法律行为的概念和特征民事法律行为的法律定义
《民法通则》54:“公民或法人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的合法行为”法律事实事件行为自然事件人为事件意思表示行为(民事行为)非意思表示行为(事实行为)适法的意思表示行为违法的意思表示行为法律行为案例分析传统民法中的法律行为郑玉波:“法律行为者,乃欲发生私法上效果之意思表示为要素之一种法律事实。”法律事实事件行为自然事件人为事件意思表示行为(民事行为)非意思表示行为(事实行为)适法的意思表示行为违法的意思表示行为法律行为(一)法律行为概念法律事实事件行为自然事件人为事件意思表示行为(民事行为)非意思表示行为(事实行为)适法的意思表示行为违法的意思表示行为法律行为?(二)民事法律行为的特征(一)以“意思表示”为必备要素(二)行为的目的在于发生法律上的效果(三)合法行为说下,行为须合法行为目的性法律事实法效性意表行为目的=法效行为目的在于追求法效发生目的使他人察知意思表示法效的内容补充:民事法律行为与相关概念的区别(一)法律行为与民事行为法律事实事件行为自然事件人为事件意思表示行为(民事行为)非意思表示行为(事实行为)适法的意思表示行为违法的意思表示行为1、意思表示说——意思表示行为=民事行为=法律行为2、合法行为说——意思表示行为=民事行为=法律行为+违法民事行为“民事行为”是“民事法律行为”的“上位概念”要式法律行为与不要式法律行为
主法律行为与从法律行为
独立法律行为和辅助法律行为
有因行为和无因行为
负担行为与处分行为
生前行为和死因行为
单方法律行为、双方法律行为与多方法律行为有偿法律行为与无偿法律行为诺成法律行为与实践法律行为法律行为的基本类型二、民事法律行为的分类(一)单方法律行为、双方法律行为、多方法律行为单方法律行为:当事人一方意思表示即可成立的法律行为。双方法律行为:当事人双方相互对应的意思表示达成一致方可成立的法律行为。多方法律行为:两个或以上当事人相互平行的意思表示达成一致方可成立的法律行为。(二)有偿法律行为、无偿法律行为有偿法律行为:当事人一方从对方取得利益,须向对方支付对价的法律行为。无偿法律行为:当事人一方从对方取得利益,无须向对方支付对价的法律行为。“双方法律行为”的进一步区分按照意思表示的参与方划分:单方行为、双方行为、共同行为单方行为仅由一方意思表示而不需要相对人的同意,即可成立,如捐赠等双方行为当事人双方意思表示一致才能成立,如合同按是否以标的物交付为要件诺成性行为:当事人双方意思表示一致即可成立的行为,该法律行为不以标的物实际交付为成立生效要件,如赠与。实践性行为:除当事人意思表示一致外,还需要交付标的物才能成立的民事法律行为,如质押、保管、定金、借用等。共同行为多数当事人平行的意思表示一致才能成立,但并不总要求所有当事人的意思表示统一,而是可以采取多数表决原则,如股东会议。区分意义在于正确确定民事法律行为是否成立(三)诺成性法律行为、实践性法律行为“双方法律行为”的进一步区分诺成性法律行为:当事人双方意思表示达成一致即可成立的法律行为。实践性法律行为:当事人双方意思表示达成一致外,还需交付标的物方可成立的法律行为。要式法律行为:依照法律或者约定,须具备特定形式方可成立的法律行为。不要式法律行为:依照法律或者约定,对于意思表示的形式没有特殊要求的法律行为。“式”——意思表示的形式(四)要式法律行为、不要式法律行为(五)主法律行为、从法律行为主法律行为:两个相互关联的法律行为中,能够独立存在的那一个。从法律行为:两个相互关联的法律行为中,须依存于主法律行为方能存在的那一个。两个关联法律行为之间的关系“双方法律行为”的进一步区分(六)独立法律行为、辅助法律行为辅助法律行为:行为人的意思表示必须在他人意思表示辅助下才能够成立的法律行为。独立法律行为:行为人通过自己的意思表示就可以成立的法律行为。财产法律行为:导致财产关系发生变动。身份法律行为:导致身份关系发生变动。(七)财产法律行为、身份法律行为三、民事法律行为的形式(一)口头形式不要式法律行为:口头语言进行意思表示(二)书面形式一般书面形式:普通文字方式、电报、电传、传真、电子数据交换、电子邮件(可见与可视)特殊书面形式:(1)公证形式(2)鉴证形式(3)审核登记形式三、其他形式录音、录像、网络、语音、图像等1.推定形式积极--作为的默示:通过行为推定2.沉默形式消极--不作为的默示:不通过语言、图片、行为、文字表示例题:教授甲举办学术讲座时,在礼堂外的张贴栏中公告其一部新著的书名及价格,告知有意购买者在门口的签字簿上签名。学生乙未留意该公告,以为签字簿是为签到而设,遂在上面签名。对乙的行为应如何认定?
A.乙的行为可推定为购买甲新著的意思表示
B.乙的行为构成重大误解,在此基础上成立的买卖合同可撤销
C.甲的行为属于要约,乙的行为属于附条件承诺,二者之间成立买卖合同,但需乙最后确认
D.乙的行为并非意思表示,在甲乙之间并未成立买卖合同案例分析-民事法律行为某制衣厂诉某家电公司损害赔偿案[案情摘要]1995年8月,某制衣厂因工作人员不慎,丢失空白转帐支票一张。厂邻导为避免损失,迅速安排在该市广播电台、电视台及几家大报同时播放或刊登丢失支票的“失物启小”,启事中对该支票“声明作废”。然而时隔不久,该市:工商银行某支行通知制衣厂,有人用那张空白转帐支票从该市家电公司提走价值12万余元的家用电器。制衣厂闻讯大惊,当即找到家电公司,要求赔偿损失,理由是制衣厂已声明该支票作废,家电公司凭“作废”的支票任人提货,应承担由此造成的损害后果。家电公司则表示,对制衣厂丢失支票及发布“声明”之事一无所知;公司只是照章办事,根本无须承担任何责任。双方争执不下,诉至法院。[思考与讨论]
是否应该由家电公司赔偿损失,说明理由?案例分析-民事法律行为返回案例分析-民事法律行为[提示与讨论]
本案实际上涉及民法上关于民事法律行为的基本原则。本案中,制衣厂丢失空白转帐支票后,通过新闻媒体“声明作废”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做法,对于减少或避免损失有一定意义,但并不构成民事法律行为,不具有法律效力。制衣厂将其终止所丢失空白转帐支票效力的意思通过“失物启事”表现于外部,这一行为内容并不违法,但未采取法律规定应当采取的形式——公示催告,因此制衣厂“声明作废”的做法只是一厢情愿,并不能产生其所希望的法律效果,对这样的声明广大公众没有关注了解的义务,法律对其诉讼请求不予支持亦是于法有据的。值得注意的是,如果市家电公司已经了解到制衣厂丢失支票及“声明”一事,仍然收取该支票,则家电公司就是恶意的,应该承担赔偿责任。从这种意义上说,“声明作废”的确有一定的作用。返回一、法律行为的成立与法律行为的有效二者的区别1.内涵和构成要件不同2.体现的过程不同3.法律后果不同主体
行为标的
意思表示
本质要件
二、法律行为的成立要件1.一般成立要件2.特殊成立要件第二节民事行为的成立和效力一、民事行为成立的条件成立:基本要素具备法律行为的成立:法律行为的基本要素具备任何法律行为均须具备的要素——意思表示意味着法律行为的成立:具备“意思表示”法律行为的有效:“意表”与“法效”的连接建立——“意思表示”适法由此可见————法律行为的成立:——“有”“无”之判断,事实判断法律行为的有效:——“好”“坏”之判断,价值判断三、意思表示(一)意思表示的概念、构造与成立意思表示
指将企图发生一定私法上效果的意思,表示于外部的行为。行为意思
表示意思
效果意思
(二)意思表示的形式1.口头形式&书面形式2.明示形式&默示形式第二节民事行为的成立和效力补充:意思表示(一)概念意思——发生法律效果的内在意愿表示——将意思表达于外部,使人察知——通过某种形式(二)意思表示的要素3、标的——意思表示的目的2、意思表示行为——形成内在愿望,并表达于外1、主体——行为人总结:法律行为的一般成立要件=意思表示标的意思表示行为主体一般成立要件=(三)意思表示的形式1、明示——口头(语言)——书面(文字)2、默示(1)推定形式——行为(2)沉默形式——法律特定规定(四)意思表示的类型1、有相对人的意思表示、无相对人的意思表示2、特定相对人的意思表示、不特定相对人的意思表示3、对话的意思表示、非对话的意思表示(五)意思表示的效力1、行为人应受其所表示的意思的约束,非依法不得擅自撤销2、意思表示的效力发生时间:发出主义——到达主义——了解主义意思表示体系图意思表示:民事法律行为的核心要素内心的效果意思1、含义:发生一定的私法效果(合同、遗嘱、婚姻等)的意思2、判断标准——法律行为区别于好意施惠(1)做出表示时,是否有承担法律责任的意图。(2)对当事人利益关系及公平原则的考虑。(3)结合生活常识、习俗考量。例题1:在北京工作李某过年自驾回老家过年,邀在同城工作的老乡王某搭车同行,后失约。例题2:阿Q因有急事出门,隔壁邻居王阿姨主动代为照顾3岁的小Q。例题3:王一、王二、王三、王四、王五相约每周各出10元钱共同购买相同号码的彩票,钱都交给王五,由王五负责每周末购买。但某周末,由于王五疏忽,填错了号码,导致错过了百万大奖的机会。王一、王二、王三、王四请王五赔偿,可否?例题4:甲向乙说,如果今年能顺利晋升为正处级,就请乙喝酒。好意施惠行为的辨析例题5:小龙女对杨过说,如果你考过司法考试我就嫁给你。3、好意施惠不构成法律行为,但不意味着不构成其他法律关系,比如:(1)强行劝酒(2)邀请邻居未成年儿童去游泳(3)开车出车祸(故意或重大过失)(4)答应别人后又故意不叫醒对方
好意施惠行为的辨析例题1:下列哪种情形成立民事法律关系?
A.甲与乙约定某日商谈合作开发房地产事宜
B.甲对乙说:如果你考上研究生,我就嫁给你
C.甲不知乙不胜酒力而极力劝酒,致乙酒精中毒住院治疗
D.甲应同事乙之邀前往某水库游泳,因抽筋溺水身亡二、法律行为的有效条件
法律行为生效要件特别有效要件一般有效要件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行为人意思表示真实不违反法律和行政法规的强制性与禁止性规定不违反社会公共利益(一)一般成立条件法律行为的成立:基本要素具备,存在——“有”“无”之判断,事实判断任何法律行为均须具备的要素——意思表示(二)特殊成立条件特定法律行为,除过意思表示外,还须具备的要素1、合意——双方、多方法律行为2、交付——实践性法律行为3、特定形式——要式法律行为民事行为成立的条件民事行为的一般有效条件图示法律行为成立:意思表示“主体”“表示”“标的”法律行为有效:意思表示适法主体具有相应的行为能力意思表示真实标的合法、适当、确定民事法律行为的有效总结概念图解:行为目的性法律事实法效性意表行为目的=法效行为目的在于追求法效发生目的使他人察知意思表示法效的内容“有效”适法有效:“意表”与“法效”的连接建立;“意表”适法其条件案例分析法律行为的效力瑕疵行为目的性法律事实法效性意表行为目的=法效行为目的在于追求法效发生目的使他人察知意思表示法效的内容“效力瑕疵”适法效力瑕疵:“意表”与“法效”的连接无法完全建立;“意表”违法为其条件法律行为的效力瑕疵三、效力未定的民事法律行为1、欠缺相应民事行为能力的行为2、欠缺处分权的行为3、欠缺代理权的行为4、欠缺同意的债务承担行为效力未定的民事法律行为的种类
效力待定合同的概念:效力待定的合同,指合同已经成立,但因存在一定的瑕疵,效力处于不确定状态,须经有权人的特定行为或者一定事实的发生才能确定合同效力(自始有效或者确定无效)的合同。效力待定的民事法律行为的特征1、因“权利”不足所致2、行为成立时,其效力悬而未决3、行为人之外的特定第三人决定“追认”或者“拒绝”4、若其追认,行为自始有效5、若其拒绝,行为自始无效案例分析(一)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依法不能独立订立的合同
1.适用范围。仅限于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依法不能独立订立的合同。因此,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独立订立的下列三类合同有效:①使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纯获利益的合同。所谓“纯获利益”,指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不负担任何法律义务的合同。例如,作为赠与合同的受赠人。②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独立订立的与其行为能力“相适应”的合同。例如:购买零食、购买学习用具、购票看电影、购买电动玩具。③根据通说,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采用“诈术”冒充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与“善意”相对人订立的合同有效。(一)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依法不能独立订立的合同
【例1】甲男15岁,身高体壮,前往乙处购买价值2万元的IBM笔记本电脑,乙问及其年龄,甲出示的假身份证显示为21周岁;乙问其是否高中生,乙出示假工作证。乙对甲具有完全行为能力深信不疑,遂与甲签订电脑买卖合同。①《合同法》第47条的立法目的在于保护心智不完备的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一旦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诈术,冒充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与善意相对人订立合同,即无失去保护的必要性。②甲、乙的买卖合同有效。2.效力转化。①经法定代理人追认,合同自始有效。(a)追认的意思表示到达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时,追认不能生效;(b)追认的意思表示到达相对人时,追认生效。(c)追认具有溯及力,追认生效时,合同自始有效(自成立时有效)(《合同法解释(二)》第11条②法定代理人拒绝追认的,合同确定无效。③相对人催告的,法定代理人应在一个月内予以追认,期满未作表示的,视为拒绝追认。④法定代理人的追认表示到达相对人之前,善意的相对人享有撤销权,可通知撤销合同。2.效力转化。
【例2】甲(14岁),富家男,于4月1日用压岁钱在乙车行订购“三菱”红色跑车一部。甲的父母于4月3日得知此事后,深感欣慰,举四只手赞成。由于车行迟迟不交货,甲的父母才于5月1日给车行打电话,表示同意甲的行为。①4月3日,甲父母的追认尚未生效。②5月1日,甲父母的追认生效。③甲、乙的买卖合同于4月1日生效。(二)因无权代理订立的合同1.构成要件。①代理人没有代理权。②代理人以被代理人的名义订立合同。③除代理人欠缺代理权以外,代理人订立的合同符合其他生效要件。④不属于表见代理。
2.效力转化。①经被代理人追认,合同自始有效。(a)追认的意思表示到达无权代理人时时,追认不能生效;(b)追认的意思表示到达相对人时,追认生效。(c)追认具有溯及力,追认生效时,合同自始有效(d)被代理人已经开始履行合同义务的,视为对合同的追认。②被代理人拒绝追认的,合同确定无效。
③相对人催告的,被代理人应在一个月内予以追认,期满未作表示的,视为拒绝追认。
④被代理人的追认表示到达相对人之前,善意的相对人享有撤销权,可通知撤销合同。(三)因无权处分订立的合同
1.构成要件。①无处分权人对合同的标的物没有处分权。②无处分权人“以自己的名义”与对方订立合同(须注意:如果无处分权人以权利人的名义订立合同,则属于无权代理的合同。此点值得特别注意)。③除欠缺处分权外,合同符合其他生效要件。
2.效力转化。①权利人追认或者无处分权人于订立合同后(通过授权、继承、受赠与、买卖)取得处分权的,合同自始有效。②合同订立后的合理期间内,权利人未追认或者处分人未取得处分权的,合同确定无效。(三)因无权处分订立的合同
【例1】甲将一个相机交给15岁的乙保管。乙未经甲允许,亦未经其父母同意,擅自以自己的名义将相机出卖给丙。问:乙、丙间买卖合同的效力为何?答:效力待定。①乙、丙间买卖合同系因无权处分订立的买卖合同。无权处分不影响买卖合同的效力。②乙、丙间买卖合同还属于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乙依法不能独立订立的合同。故认为效力待定,而非有效。(三)因无权处分订立的合同【例3】夫妻甲、乙婚后购买一套房屋,登记在甲名下。未经乙同意,甲以自己的名义将该房屋出卖给不知情的丙,并给丙办理了过户登记。①根据《物权法》第97条,甲、丙间的买卖合同属于因无权处分订立的买卖合同,但处分权的欠缺不影响买卖合同的效力,故甲、丙的买卖合同有效。②如果符合善意取得房屋所有权的构成要件,则丙直接依照法律规定善意取得房屋所有权(原始取得)。③如果不符合善意取得房屋所有权的构成要件,虽然已经完成了房屋的过户登记,但丙能否取得房屋所有权仍属于效力未定,如果乙追认或者甲取得处分权,则甲的无权处分得到补正,无权处分转化为有权处分,丙可取得房屋所有权(继受取得);反之,如果不符合善意取得的构成要件,且乙拒绝追认或者甲不能取得处分权,则丙确定不能取得房屋所有权。④若因甲欠缺处分权致使丙不能取得房屋所有权,因买卖合同有效,丙有权对甲主张违约责任;或者丙享有法定解除权(因为甲的违约行为致使丙订立买卖合同的目的不能实现),可解除合同并请求甲承担损害赔偿责任。例题甲因出国留学,将自家一幅名人字画委托好友乙保管。在此期间乙一直将该字面挂在自己家中欣赏,来他家的人也以为这幅字画是乙的,后来乙因做生意急需钱,便将该幅字画以3万元价格卖给丙。甲回国后,发现自己的字画在丙家中,询问情况后,向法院起诉。下列有关该纠纷的表述中哪些是正确的?
A.乙与丙之间的买卖合同居于无效合同
B.乙与丙之间的买卖合同属于效力未定的合同
C.甲对该幅字画享有所有权
D.丙对该幅字画享有所有权四、无效法律行为的概念和特征
无效法律行为,是指虽然已经成立,但因其在内容上违反了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和公序良俗而应当被宣告无效的法律行为。
特征1、无效法律行为具有违法性2、对无效法律行为实行国家干预3、无效法律行为具有不得履行性4、无效法律行为自始、当然、确定无效无效法律行为的类型
当事人无民事行为能力当事人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当事人一方有欺诈、胁迫、乘人之危的行为双方恶意串通行为违反法律或者社会公益违反国家指令性计划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订立合同,损害国家利益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或者第三人利益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损害社会公共利益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民法通则》第58条
《合同法》第52条无效合同,指合同虽已成立,但因具有无效事由,不能依照当事人的合意发生效力,而是依照法律规定产生相应法律效果的合同。①无效合同,自始、当然、确定无效。(a)自始无效,指合同自成立时,即不发生当事人所意欲的效力。(b)当然无效,指无效的合同无须任何人主张,当然不发生效力。(c)确定无效,无效合同“尤如死胎”,纵经当事人承认,亦不能使其发生效力。②无效合同,具有不得履行性。已经履行的,返还原物或者折价补偿(因为:物权变动不能发生或者合法债权不能产生。返还请求权的类型:返还原物请求权。③有过错的一方,应当承担缔约过失责任。双方都有过错的,各自承担相应的缔约过失责任。
三、无效民事法律行为1、违背“根本性”有效要件2、确定无效:无效之后果,不可挽回3、当然无效:无效之后果,无须任何人的确认4、自始无效:无效之后果,始于行为成立之时1、欠缺相应民事行为能力人所实施的行为(主体不合格)2、因受欺诈、胁迫而实施的行为(意思表示不真实)3、恶意串通损害他人利益的行为(意思表示不真实)4、违反法律或者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不合法)种类特征
案例分析
1.因欺诈、胁迫订立且损害国家利益的合同,无效。国家利益,指国家的经济利益、政治利益、安全利益、军事利益。国有企业的利益不等于国家利益。
2.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或者第三人利益的合同,无效。这一知识点,喜欢与下列两个知识点结合在一起出题:①债权人撤销权(《合同法》第74条)②房地产开发商一房数卖。
3.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的合同:(a)掩盖行为属于双方虚假行为,无效。(b)被掩盖的行为,属于隐藏行为,因违反了法律的禁止行为规定,亦无效。例如:企业之间订立联营合同,目的在于非法拆借资金;订立合建房屋合同,目的在于非法转让“划拨”建设用地使用权的。
4.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合同,无效。“公共利益”,指任何不特定第三人的利益。若仅损害“特定多数人利益”,则不属于公共利益。包括合同内容严重损害社会公共秩序和公共道德(善良风俗)两个方面:(1)损害公共秩序。例如:订立进口洋垃圾的合同;以从事犯罪或帮助犯罪为内容的合同;旨在规避纳税的合同等;意图影响选举结果的赠与合同。(2)合同内容严重违反公共道德(善良风俗)。举其要者:①违反性道德。例如,为了“维持”婚外性关系而订立的赠与合同;借腹生子合同(代孕母合同);换妻合同。②贬损人格尊严或限制人身自由、婚姻自由。前者如,雇佣合同中包含汇报工作必须向领导下跪的条款(下跪条款部分无效);雇佣合同中规定雇员离开工作场地必须接受搜身的条款。后者如,包含雇员结婚后不得生育的雇佣合同;约定甲帮乙的父亲还清债务后,乙必须嫁给甲的合同;限制职业选择自由的合同。③危害婚姻家庭关系。例如,约定断绝亲子关系的合同;夫妻关于禁止女子随母姓的合同。④违反劳动者保护。例如,约定工伤概不负责的“生死条款”;女职员一经结婚视为自动离职的所谓“单身条款”。⑤违反公平竞争。例如,约定串通投标或者围标的合同;分割市场、封锁市场的协议;限制销售价格、限制对方进货渠道的协议。⑥政府特许之外的射幸合同。例如赌博合同、私设六合彩、巨奖销售的合同。
5.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的合同,无效。①违反的必须是法律或者行政法规。违反地方性法规、行政规章的,不算。②违反的必须是强制性规定。违反任意性规定的,不算。③违反的必须是强制性规定中的效力规范。如果是取缔规范,合同并不因此无效。下列哪些情形属于无效合同?
A.甲医院以国产假肢冒充进口假肢,高价卖给乙
B.甲乙双方为了在办理房屋过户登记时避税,将实际成交价为100万元的房屋买卖合同价格写为60万元
C.有妇之夫甲委托未婚女乙代孕,约定事成后甲补偿乙50万元
D.甲父患癌症急需用钱,乙趁机以低价收购甲收藏的1幅名画,甲无奈与乙签订了买卖合同五、可撤销法律行为
二、可撤销法律行为的类型受欺诈的法律行为受胁迫的法律行为危难被乘的法律行为重大误解的法律行为显示公平的法律行为可撤销的法律行为三、撤销权的行使
根据我国《合同法》的规定,撤销权只能通过诉讼的方式,亦即以撤销之诉的方式行使。1、重大误解的行为2、显失公平的行为3、乘人之危的行为4、欺诈、胁迫损害相对人利益的行为四、可撤销、可变更民事法律行为种类案例分析案例分析
1.欺诈的构成要件与法律效果。(1)欺诈的构成要件有四:①一方故意告知虚假事实或者隐瞒真实事实;②对方因此陷入错误认识(欺诈与错误具有因果关系)③对方因此作出不真实的意思表示(认识错误与不真实的意思表示之间具有因果关系);④欺诈具有不正当性。(2)因欺诈所实施的法律行为的效力:①因欺诈订立且损害国家利益的合同无效(《合同法》第52条)。②因欺诈订立但未损害国家利益的合同,为可撤销的合同(《合同法》第54条)。③因欺诈订立的遗嘱无效(《继承法》第22条)。(一)欺诈
【例1】甲有一件清代瓷器,收藏家乙闻讯前来收购。为了卖个好价钱,甲谎称该瓷器是明代万历年间制品,开价200万元,乙明知甲说的是谎话,仍以200万元购买了该瓷器。不料半年后,该类瓷器的市价狂跌。乙于是以欺诈为由起诉,请求撤销该买卖合同。①欺诈有其规范性构成。②甲虽故意实施了欺诈行为,但乙并未因此陷入错误,故不构成欺诈。乙不享有撤销权。③这也是知假买假不能向经营者主张双倍惩罚性赔偿的原因。乙公司以国产牛肉为样品,伪称某国进口牛肉,与甲公司签订了买卖合同,后甲公司得知这一事实。此时恰逢某国流行疯牛病,某国进口牛肉滞销,国产牛肉价格上涨。下列哪些说法是正确的?
A.甲公司有权自知道样品为国产牛肉之日起一年内主张撤销该合同
B.乙公司有权自合同订立之日起一年内主张撤销该合同
C.甲公司有权决定履行该合同,乙公司无权拒绝履行
D.在甲公司决定撤销该合同前,乙公司有权按约定向甲公司要求支付货款
【答案】ACD。受欺诈人遭受损失”并不是欺诈的构成要件。因为,欺诈保护的是意思表示形成的自由,而不在于保护受欺诈人的财产。欺诈例题
2.第三人实施欺诈。(1)合同以外的第三人实施欺诈的,按下列规则处理:①相对人于订立合同时知道或者应当知道第三人欺诈的事实的,受欺诈人享有撤销权。②相对人于订立合同时不知道也不应当知道第三人欺诈的事实的,受害人不享有撤销权(见【例2】)。(2)在利益第三人合同中,第三人实施欺诈的,若利益第三人于合同成立时知道或者应当知道第三人实施了欺诈行为的,受欺诈人享有撤销权。反之,受欺诈人不享有撤销权(3)须注意:“第三人实施欺诈”中的第三人采狭义理解,不包括合同当事人使用的代理人、传达人。欺诈例题【例2】甲急需偿还赌债。甲于是向乙借款100万元,乙要求甲提供担保。甲找到朋友丙,要丙为自己的借款提供保证。丙询问借款的用途,甲谎称欲借的100万元用于自己经营的粮店进货,丙信以为真,为甲提供担保。甲向乙借款后,将所借100万元全部用于偿还赌债。①保证合同的当事人是丙和乙。当事人均未实施欺诈,但保证合同以外的甲对丙实施了欺诈。②若乙于订立保证合同时知道或者应当知道第三人甲实施了欺诈,则丙享有撤销权。③若乙于订立保证合同时不知也不应知第三人甲实施了欺诈,乙也值得保护,丙不享有撤销权。
【例3】甲为投保人身保险前往乙医院体检。体检中医生乙发现甲患有晚期癌症。乙见甲是个好人,就在体检表上隐瞒了甲患有癌症的事实(甲对此毫不知情)。因体检表没有问题,甲随与丙保险公签订人寿保险合同,指定甲身故受益人为甲妻丁(保险金200万元)。①这是一个利益第三人合同。甲为投保人,丙为保险人,丁为利益第三人。②欺诈人为合同以外的第三人(医院)。③其法律效果是:(a)若受益人丁于合同成立时知道或者应当知道第三人乙实施了欺诈,则丙保险公司享有撤销权。(b)否则,若受益人丁于合同成立时不知也不应知第三人乙实施了欺诈,丙保险公司不享有撤销权。丙只能请求乙承担侵权责任。欺诈例题3.撤销权及相对人。①因欺诈作出的意思表示,除无效者外,受欺诈人享有撤销权,有权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撤销事由之日起一年内以诉讼的方式行使撤销权。撤销后,该法律行为自始无效。②欺诈人不享有撤销权。③在代理场合,是否构成欺诈,以代理人的主观状态为准(代理人实施欺诈行为的,视为被代理人欺诈;代理人遭受欺诈的,视为被代理人遭受欺诈)。代理人遭受欺诈的,撤销权由被代理人享有,代理人不享有撤销权(法律效果归属关系)。当然,代理人经被代理人授权,可以被代理人名义行使其撤销权。3.撤销权及相对人。甲委托乙采购一批电脑,乙受丙诱骗高价采购了一批劣质手机。丙一直以销售劣质手机为业,甲对此知情。关于手机买卖合同,下列哪些表述是正确的?【答案】ABC
A.甲有权追认B.甲有权撤销
C.乙有权以甲的名义撤销D.丙有权撤销
【特别提示】①前面,我们反复强调,“狭义的动机错误不构成重大误解”。因为重大误解制度保护的是“意思表示的不真实”。②现在,我们反过来强调:“欺诈人实施欺诈行为,使相对人陷入动机错误,并因此错误作出意思表示的,构成欺诈。”因为欺诈制度保护的是“意思表示的形成自由”。乙欲租甲的房屋,甲提出:“租金每月5000元”,乙嫌贵,不同意。甲就骗乙说:“如果你租我的房,我作作工作,让我女儿郭美美嫁给你。”乙反问:“真的?”甲回复:“Ofcourse!”甲、乙于是签订租赁合同约定:“乙承租甲某房屋20年,月租金5000元”。合同签订后,乙得知,甲的女儿郭美美早在一年前已经嫁给其干爹,夫妻感情良好,一口气生了好几个富二代。①甲的欺诈使乙产生动机错误,并因此错误作出不真实的意思表示。甲的行为构成欺诈。②乙有权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之日起一年内撤销该租赁合同。
1.胁迫的构成要件与法律效果。(1)胁迫的构成要件有四:①故意预告实施危害;②对方因此陷入恐惧(胁迫与恐惧具有因果关系);③对方因恐惧作出不真实的意思表示(恐惧与不真实的意思表示具有因果关系);④胁迫具有不正当性(目的不正当、手段不正当、目的与手段结合的不正当)。(2)因胁迫所实施的法律行为的效力:①因胁迫订立且损害国家利益的合同无效(《合同法》第52条)。②因胁迫订立但未损害国家利益的合同,为可撤销的合同(《合同法》第54条)。③因胁迫订立的遗嘱无效(《继承法》第22条)。
2.第三人实施胁迫。合同以外的第三人实施胁迫,无论相对人于订立合同时是否知悉第三人的胁迫行为,受胁迫人均享有撤销权。此点与第三人欺诈不同,原因是,胁迫具有难以容忍的违法性。须注意:这里的第三人采狭义理解,不包括合同当事人使用的代理人、传达人。
【例7】甲急需偿还赌债,如若不还性命难保。甲于是向乙借款100万元,乙要求甲提供担保。甲找到朋友丙,要丙为自己的借款提供保证,被丙拒绝。甲威胁丙,若丙拒绝提供保证,就杀了丙的儿子。丙连忙为甲的借款提供了保证。①保证合同的当事人是丙和乙。当事人均未实施胁迫,但保证合同以外的甲对丙实施了胁迫。②与第三人欺诈不同,无论乙订立合同时是否知悉第三人甲的胁迫行为,受胁迫人丙均享有撤销权。关于意思表示法律效力的判断,下列哪些选项是正确的?
A.甲在商场购买了一台液晶电视机,回家后发现其妻乙已在另一商场以更低折扣订了一台液晶电视机。甲认为其构成重大误解,有权撤销买卖
B.甲向乙承诺,以其外籍华人身份在婚后为乙办外国绿卡。婚后,乙发现甲是在逃通缉犯。乙有权以甲欺诈为由撤销婚姻
C.甲向乙银行借款,乙银行要求甲提供担保。丙为帮助甲借款,以举报丁偷税漏税相要挟,迫使其为甲借款提供保证,乙银行对此不知情。丁有权以其受到胁迫为由撤销保证
D.甲患癌症,其妻乙和医院均对甲隐瞒其病情。经与乙协商,甲投保人身保险,指定身故受益人为乙。保险公司有权以乙欺诈为由撤销合同
【答案】CD
乘人之危的构成要件与法律效果:(1)乘人之危的要件有三:①一方乘对方处于危难之际或有某种急迫需要;②逼迫对方作出不真实的意思表示;③严重损害对方利益。(2)乘人之危的法律效果是:①因乘人之危订立的合同为可撤销的合同(《合同法》第54条)。②因乘人之危实施的单方法律行为无效(《民法通则》第58条)。
【例8】甲的妻子乙不舒服,医院诊断认为乙患有重病,须治疗费用100万元。甲找到朋友丙借钱,丙对曰:“借钱没有。你那幅视为命根子的画,我多次提出购买你均不答应。现在把画卖给我。”甲不情愿,但为了救妻子,仍以市场价格将画以150万元的价格出卖给丙。甲到医院交纳费用时,医院告知甲,医院此前的诊断错误,乙并无大病。甲于是以乘人之危为由,请求撤销甲、丙间的买卖合同。①丙的行为不符合“严重损害对方利益”这一要件,不构成乘人之危。②甲不享有撤销权。甲被乙打成重伤,支付医药费5万元。甲与乙达成如下协议:"乙向甲赔偿医药费5万元,甲不得告发乙"。甲获得5万元赔偿后,向公安机关报案,后乙被判刑。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答案】D
A.甲、乙之间的协议有效
B.因甲乘人之危,乙有权撤销该协议
C.甲、乙之间的协议无效
D.乙无权要求甲返还该5万元赔偿费
(三)乘人之危
显失公平的构成要件与法律效果。(1)显失公平仅适用于双务合同。保证、赠与、抵押等单务合同无适用显失公平的余地。显失公平的要件有三:①合同当事人的权利义务明显不对等,违反公平、等价有偿原则(客观要件);②显失公平的事实发生在“合同订立之时”(客观要件);③一方当事人利用自己的优势或者利用对方的急迫、轻率、无经验(主观要件)(《民通意见》第72条)。(2)显失公平的法律效果:显失公平的合同属于可撤销的合同。
【例9】甲大学刚毕业,月收入2000元。乙是一名口才颇佳的推销员(能把稻草说成金条),推销一种高档西服的干洗设备,每套市场售价2万元。乙知道甲不仅家境贫寒,而且缺乏主见,向甲推销该干洗设备,反复强调:“当今世界,成功男人必须拥有高档西服的干洗设备,否则同事瞧不起,女人不待见。”甲深深折服,向乙订购该干洗设备一套,约定的价格为4万元。①甲、乙的买卖合同属于显失公平的合同。②甲享有撤销权。【答案】CD(四)显失公平
【例10】甲以市价80万元将自己的房屋出卖给乙,甲交付了房屋,但尚未办理过户登记。半年后,该房屋所在地区被国家征收,该房屋的拆迁补偿费用高达400万元。甲以显失公平为由起诉撤销与乙的买卖合同。①显失公平的事实须发生在“合同订立之时”。甲、乙的买卖合同订立时,并无显失公平的情形。不构成显失公平。②若符合《合同法解释(二)》第26条规定的情事变更,甲可起诉解除或者变更该买卖合同。
甲手机专卖店门口立有一块木板,上书“假一罚十”四个醒目大字。乙从该店购买了一部手机,后经有关部门鉴定,该手机属于假冒产品,乙遂要求甲履行其“假一罚十”的承诺。关于本案,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答案】D
A.“假一罚十”过分加重了甲的负担,属于无效的格式条款
B.“假一罚十”没有被订入到合同之中,故对甲没有约束力
C.“假一罚十”显失公平,甲有权请求法院予以变更或者撤销
D.“假一罚十”是甲自愿作出的真实意思表示,应当认定为有效【答案】CD关于意思表示法律效力的判断,下列哪些选项是正确的?
A.甲在商场购买了一台液晶电视机,回家后发现其妻乙已在另一商场以更低折扣订了一台液晶电视机。甲认为其构成重大误解,有权撤销买卖
B.甲向乙承诺,以其外籍华人身份在婚后为乙办外国绿卡。婚后,乙发现甲是在逃通缉犯。乙有权以甲欺诈为由撤销婚姻
C.甲向乙银行借款,乙银行要求甲提供担保。丙为帮助甲借款,以举报丁偷税漏税相要挟,迫使其为甲借款提供保证,乙银行对此不知情。丁有权以其受到胁迫为由撤销保证
D.甲患癌症,其妻乙和医院均对甲隐瞒其病情。经与乙协商,甲投保人身保险,指定身故受益人为乙。保险公司有权以乙欺诈为由撤销合同【答案】CD5、在法定期间内,未行使撤销权,不得再行撤销6、法定期间:1年——自行为成立之日起(《民法通则》),或行为人知道或应当知道撤销事由之日起(《合同法》)。1、违反“非根本性”有效要件2、行为成立时,有效3、在法定期间内,行为人可以撤销该行为的效力4、在法定期间内,行使撤销权,行为自始无效可撤销、可变更民事法律行为的特征案例分析五、可撤销民事行为与效力待定民事行为的比较:可撤销民事行为效力待定民事行为成为成立时的效力状况有效效力悬而未决撤销权/决定权人行为人行为人之外的特定第三人行为的最终效力撤销:自始无效不撤销:始终有效追认:自始有效拒绝:自始无效民事行为的最终效力状况的结论1、民事行为的有效:A、有效的民事行为B、可撤销的民事行为,撤销权未行使C、效力待定的民事行为,被追认2、民事行为的无效:A、(确定)无效的民事行为B、可撤销的民事行为,被撤销C、效力待定的民事行为,被拒绝后果法定性后果,与意思表示无关“返还财产”“赔偿损失”“收缴财产”民事行为无效和被撤销的法律后果分析:导致民事行为效力瑕疵的原因一般成立要件“主体”“表示”“标的”有效要件相应的行为能力意思表示真实合法、适当、确定效力瑕疵主体行为能力瑕疵意思表示瑕疵标的瑕疵行为能力瑕疵意思表示瑕疵标的瑕疵欺诈胁迫乘人之危显失公平重大误解恶意串通违反法律强制性规定违反公共利益与公序良俗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无行为能力人、限制行为能力人,实施超越行为能力的民事行为行为能力瑕疵意思表示瑕疵标的瑕疵欺诈胁迫乘人之危显失公平重大误解恶意串通违反法律强制性规定违反公共利益与公序良俗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无行为能力人、限制行为能力人,实施超越行为能力的民事行为确定无效可撤销效力待定《合同法》《民法通则》《民法通则》与《合同法》的比较损害国家无损国家案例分析-民事行为的有效条件
[案情介绍]
1993年3月30日,被告朱某在看电影时将一皮包遗失,该包的主人为朱某的朋友李某,包内有现金、存折、个人图章、汽车附加费本等,价值约80万元。此包被原告李女士捡到。她在现场等候良久,未见失主来寻,便将包带走。失主朱某在向派出所报案的同时,于同年4月4日、5日和7日分别在《今晚报》和《天津日报》上刊登寻物启示,表示对拾得人“必有重谢”。4月12日,物主李某亦在《今晚报》上刊登相同内容的寻物启示,明确表示:“一周内如有知情送还者酬谢15000元”。当晚,李女士看到物主的这条,遂委托他人与物主联系。次日,双方在约定的事件和地点交接钱物,但在给付酬金问题上发生争执。当事人当时均被联防队带到派出所。朱某等取回皮包并拒付酬金。派出所就降低酬金一事调解未果,李女士于是向法院起诉,要求李某和朱某支付酬金15000元人民币。
案例分析-民事行为的有效条件
[思考与讨论]
李女士的诉讼请求是否能获得法院的支持?为什么?案例分析-民事行为的有效条件[提示与讨论]
根据我国(民法通则》第79条第2款的规定,拾得遗失物应当归还失主,失主并没有支付报酬的义务,但如果失主愿意向拾得人支付报酬,法律亦不予干涉。本案中,被告丢失皮包后于4月12日登报明确表示“一周内有知情送还者酬谢15000元”,这一行为属于典型的悬赏广告行为。所谓悬赏广告,是指广告入通过广告声明对完成一定行为的人给付一定的报酬。悬赏广告是广告人一方的单独行为,这种行为是否具有法律效力,涉及到悬赏广告的法律性质问题。法学界和实务界大多认为广告人发出悬赏广告实际上是向社会不特定的人发出要约,而某人一旦完成了悬赏广告中指定的行为,则构成对该悬赏广告的有效承诺,双方当事人就形成了“悬赏广告合同”,这显然是一种有效的民事法律行为,不存在所谓广告人在悬赏广告中承诺所付的酬金不是其真实意思表示的问题。本案中,被告在《今晚报》上刊登启示明确表示“一周内有知情送还者酬谢15000元”,而原告于次日完成了该悬赏广告指定的行为,那么被告就应如数支付报酬给原告,不应拒付酬金。我国《民法通则)第57条规定:“民事法律行为从成立时起具有法律约束力。行为人非依法律规定或者取得对方同意,不得擅自变更或者解除。”需要指出的是,上述对悬赏广告性质的认定被称为契约说另有学者认为悬赏广告是单方行为。采纳单方行为说的学者认为,将悬赏广告视为单方行为,对维护当事人的利益和交易安全更为有利。(1)如果采取单方行为说,只要广告人发出悬赏广告,不需要他人的意思表示即能发生法律效力,广告人即受到约束而且可以保证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在完成广
告指定行为后亦有权得到悬赏广告中的酬金;等等。
案例分析-无效民事行为程某诉中电开源总公司家电商厦侵害消费者权益案
[案情摘要]1995年5月29日,程某来到商厦,购买了7部用于样品展示陈列,没有产地、型号、价格的无绳电话机,总价值10050元。程某持所购电话机前往市无线电管理委员会进行鉴定。经鉴定这7部无绳电话机的工作频率不符合国家规定标准,是国家禁止销售和使用的产品,在国内不允许流通。据此,程某认为商厦对这种欺诈行为及对消费者的侵害应负有责任,要求退货并双倍赔偿,商厦对此予以拒绝,于是程某向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商厦在答辩中称,原告来到商厦,执意要求购买作为柜台样品的无绳电话机,声称用于礼品送人。当班营业员和收款员均反复强调这些电话机没有入网证,只作为柜台展示的样品,不出售。但原告再三保证只是送人、不使用,营业员才将电话机售出。售出当天下午商厦发现情况后,即决定收回这7部电话机,而原告则打来电话称:你们卖了无入网证的电话给我,要求双倍赔偿。商厦认为,原告采取欺骗手段,购买明知作为样品不能出售的商品而进行索赔,以不正当的手段谋取个人利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之规定,原告属欺诈行为,要求法院驳回原告的诉讼请求,收回这7部电话机,并赔偿商厦名誉损失费4万元。
案例分析-无效民事行为[思考与讨论]
1.请问买卖无绳电话的行为性质界定如何?原告的诉讼请求是否应得到支持?说明理由。
案例分析-无效民事行为
[提示与讨论]
本案的关键在于认定被告商厦是否构成欺诈。这是因为根据我国《清费者权益保护法》第49条的规定:“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的,应当按照消费者的要求增加赔偿其受到的损失,增加赔偿的金额为消费者购买价款或者接受服务的费用的一倍。”那么,被告的行为是否构成欺诈呢?所谓因受欺诈而为的民事行为,是指一方当事人故意用捏造虚假情况,或者歪曲、掩盖真实情况的手段,致使另一方当事人陷于错误的认识并且基于这种错误认识而进行的民事行为。在本案中,原告在被告的当班营业员和收款员反复强调样品电话机没有入网证的情况下,仍然坚持购买,在原告的再三保证之下,营业员才将样品电话机卖给了原告。这些事实表明:被告的行为没有构成欺诈,因为被告既没有捏造虚假情况,也没有歪曲、掩盖真实情况,相反,被告告知了原告真实情况,原告却仍坚持购买。由此可见被告不应依照欺诈行为承担民事责任。但这并不是说被告不承担任何责任。在这一买卖过程中,原告存在一定的过错是显而易见的,但被告亦有过错,即被告不应将其明知没有入网证的电话机卖给原告。如果明知商品存在瑕疵而依然购买,一般来说,应自己承担这一不利后果,但是本案中电话机的瑕疵不是一般瑕疵而是重大缺陷,这一重大缺陷的存在使电话机失去了其作为电话机的功能,而双方当事人进行买卖的价格又属于正常无绳电话机的价格,这样的结果对原告来说是极不公平的,因此被告应当承担一定的责任即包退或包换。案例分析-可撤销、可变更的民事行为银川铝型材厂诉王春林有奖储蓄纠纷案
[案情摘要)1993年6月26日,银川铝型材厂从中国银行银川市支行中湖储蓄所购买了100张面额100元的定期定额有奖储蓄存单,存单背面标明中奖率为100%。同年7月10日,中国银行银川市支行公开摇奖,并在《宁夏日报》上公布了中奖号码,同时规定从1993年7月15日至10月15日为兑奖期限,逾期不兑视为弃奖。在此期间,银川铝型材厂始终未去兑奖。在兑奖最后一日,铝型材厂将有奖储蓄存单发给本厂职工,代替欠发的工资。该厂职工王春林领到奖券后,核对报纸,发现该奖券中了一等奖,奖金1万元,随即持券到银行领取了奖金。银川铝型材厂得知王春林中奖情况后,认为此奖金应归厂方所有,主张王春林应将1万元奖金交回工厂,由厂里按幸运奖赠与王春林1888元。厂方意见被王春林拒绝,双方因此发生纠纷,诉至法院。
案例分析-可撤销、可变更的民事行为
[思考与讨论]请问奖金应属谁所有?领取奖金的行为的性质如何?为什么?案例分析-可撤销、可变更的民事行为[提示与讨论]
我国《民法通则》第59条规定,“行为人对行为内容有重大误解的”,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关予以变更或者撤销。具体来说,行为人对内容有重大误解的民事法律行为有三个特征:第一,行为人对行为内容有重大误解。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第71条的规定,行为人因对行为的性质、对方当事人、标的物的品种、质量、规格和数量等的错误认识,使行为的后果与自己的意思相悖,并造成较大损失的,可以认定为重大误解。第二,重大误解一般是由行为人的过失行为造成的。第三,重大误解是由于行为人的过失行为,使其对民事行为的内容发生错误认识,从而实施某种行为。本案中,银川铝型材厂明知有奖储蓄存单的中奖率为100%,仍以该存单发给职工代替工资,且发放存单以前对奖金部分没有任何约定。有奖储蓄存单作为一种有价证券,持有人就是权利人,谁占有了该存单,谁就取得了存单上的一切权利。至于超过有奖储蓄存单本金的奖金,则应视为银川铝型材厂赠与丁本厂职工,而且银川铝型材厂对其他工人邻取的奖金并不要求退还,这一切足以证明其对有奖储蓄存单中奖一事不存在重大误解。仅仅因为被告中了一等奖,奖金高达1万元,银川铝型材厂才觉得“亏”了,遂从而提起诉讼。据此,银川铝型材厂对发放有奖储蓄存单给职工以代替工资一事并不构成重大误解,被告王春林当然有权获得1万元奖金。案例分析-可撤销,可变更的行为[案情介绍]
2007年10月6日,马泰在集市上购得赵宝山的奶牛一头。当时,赵宝山谎称,该牛是在2007年7月25日配的种,现已怀孕揣犊。马泰听信此言,当即以3000元的较高价格与赵宝山成交。但待其将牛牵回数日,发现该牛并没有怀孕揣犊,遂找到赵宝山,要求退牛还款,并赔偿自己饲养奶牛的草料费。赵宝山辨称,牛是你自己相中当面成交的,不能翻悔,拒绝退还价款。为此,赵宝山向当地县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返回案例分析-可撤销、可变更的行为[思考问题]本案双方买卖奶牛的行为属于什么性质的民事行为?应当如何处理本案?返回案例分析-可撤销、可变更的行为[提示与讨论]分析本案,首先要意识到《民法通则》与《合同法》关于因欺诈所为民事行为效力的立法差异。民法通则规定,一方以欺诈的手段,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所为的民事行为是无效的;合同法则采区分原则,除因欺诈手段订立合同而损害国家利益的情形外,将一方采欺诈手段,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订立的合同归入可变更可撤销行为之列。本案原告以3000元较高价格购买被告奶牛的行为属于因受欺诈而为的民事行为,属于可撤销、可变更的民事行为。所谓一方以欺诈的手段,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所为的民事行为,是指民事行为的一方当事人故意捏造虚假情况或故意歪曲、掩盖真实情况,致使对方当事人陷于错误的认识而与其进行的民事行为。其特征是:一是欺诈的一方有欺诈的故意和行为;二是欺诈行为与受欺诈而为的民事行为之间有直接的因果关系;三是违背了受欺诈的一方当事人的真实意思。如撤销买卖关系后,根据法律规定,应当双方各自返还从对方得到的财产。由马泰将奶牛交还给赵宝山;由赵宝山退回原告马泰的3000元价款,并赔偿马泰饲养奶牛期间的草料费。返回案例分析-可撤销、可变更的行为[案情介绍]2006年10月6日杨树清从县良种场以每头800元的价格购买了8头奶牛和部分越冬饲料。同日,杨树清又同周振华达成了购买饲草的口头协议。协议商定,杨树清以每公斤2角的价格,共计800元人民币,购买周振华的饲草4000公斤,约定于2007年2月10日交钱交货。2007年1月1日,杨树清之子燃放鞭炮,不慎将自家饲草烧光,杨树清便找到周振华要求提前交付购买的饲草。周振华称:“饲草还可以按去年商定的价格。但我现在要牛不要钱,购买4000公斤饲草所需的800元钱要以两头良种奶牛来折抵”。杨树清迫于大雪封山,又没有别的办法可想,被迫同意将两头良种奶牛折抵4000公斤饲草。但第二天,杨树清又找到周振华,表示愿以1500元的价款买回两头奶头,周振华则强调:“买卖既做,决无翻悔之理”,坚决不干。双方争执不下,诉至人民法院。返回案例分析-可撤销、可变更的行为[思考问题]周振华的行为是什么性质的民事行为?分析杨树清与周振华之间买卖饲草的口头协议的效力。返回案例分析-可撤销、可变更的行为[提示与讨论]本案被告周振华要求原告杨树清以两头奶牛折抵4000公斤饲草款的行为,属于乘人之危,违背一方真实意思而进行的民事行为。所谓乘人之危,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所为的民事行为,是指在进行民事行为时,一方当事人处于某种危难或迫于某种急需,另一方当事人利用这种危难或急需提出不合理要求,而由于危难或急需的存在,一方当事人不得不违背自己的真实意思,接受对方当事人提出的要求而与之进行的民事行为。而本案中,第一,原告杨树清的饲草被烧光,时值隆冬,大雪封山,无其他办法可想,奶牛有饿死之危,正处于危难之中;第二,被告周振华利用这种危难,要原告杨树清以奶牛交换饲草,是乘人之危,要挟原告的行为;第三,原告杨树清本想以800元钱购买4000公斤饲草,但由于危难的存在,不得不接受被告周振华提出的条件,以自己的两头奶牛换被告的4000公斤饲草。显然,这种民事行为,违反民事活动自愿和公平的原则,属于可撤销可变更的民事行为,如果被撤销,人民法院应当判决被告周振华:将两头奶牛退还原告杨树清,原告杨树清给付被告周振华饲草款800元。原、被告达成的以800元钱购买的4000公斤饲草的口头协议是合法有效的合同。返回案例分析-效力待定的民事行为[案情介绍]甲乙夫妻二人共有油画一幅,某日甲到四川出差时随手带走此画,并以6000元的价格出售于丙,甲、丙二人钱货两清。乙不知道甲已经将此画出售给丙,故乙又在西安将此画出售于丁(丁以前见过此画),并约定价款为6500元。在丁去广州取款时甲出差归来,乙方知甲将此画已经出售给丙,并且已经交付。10日后丁携款来到西安取画,乙将此情告知丁,丁坚决不同意,要求乙:①交付名画②支付违约金③赔偿损失(如交通费、误工费、住宿费、精神损害赔偿费)。在此期间,丙找到甲,要求退画退钱,理由是该画轮廓不清楚。甲坚决不同意退画退钱。案例分析-效力待定的民事行为[思考问题]1、乙丁之间签订的油画买卖合同是否成立,如果成立,是否有效?2、丁的诉讼请求能否得到满足,为什么?3、甲丙之间的买卖合同是否成立,如果成立,是否生效?4、丙能否取得该幅油画的所有权,如果可以,其取得的依据是否为甲丙之间签订的买卖合同,如果不是,是什么?5、如果甲将夫妻共有的房屋出售给丙,丙能否以善意取得为由主张房屋的所有权,为什么?6、丙能否以该幅油画轮廓不清楚为由要求退画退款,为什么?案例分析-效力待定的民事行为[提示与讨论]1、乙、丁之间订立的买卖合同成立,但效力未定。2、丁的诉讼请求部分可以得到满足,部分不能得到满足。具体而言,丁要求交付油画、支付违约金、赔偿精神损失的要求不能得到满足,但丁要求乙赔偿财产损失的诉讼请求能够得到满足。3、甲、丙之间买卖合同成立,合同有效。按照民法学理论,在夫妻共有财产场合,夫妻之间享有家事代理权,一方处分共有财产,应当认定其在行使家事代理权,属于有权处分,而不是无权处分。但对不动产这一重大事项处分,夫妻一方应当征得另外一方的同意,因为其已经超出了家事代理权的范畴。一方单独处分,属于无权处分的范畴。4、丙可以取得油画的所有权,其取得的依据不是买卖合同,而是善意取得制度。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第89条规定:“在共同共有关系存续期间,部分共有人擅自处分共有财产的,一般认定无效。但第三人善意、有偿取得该项财产的,应当维护第三人的合法权益,对其他共有人的损失,由擅自处分共有财产的人赔偿。”即物权行为、债权行为各自独立,债权行为无效,并不影响物权行为的效力。5、不能。善意取得的标的一般仅仅限于动产,对不动产一般不能善意取得。关于善意取得能否以不动产为标的,理论上有争议,各国立法也不尽统一。我国物权法草案规定,善意取得的标的只能是动产。案例分析-效力待定的民事行为[提示与讨论]6、不能。买卖合同是最典型的民事合同,司法实践中大量的合同纠纷都表现为买卖合同纠纷。根据民法学的一般理论,买卖合同属于诺成合同,只要当事人双方就合同的主要条款(标的、数量和质量、价款或酬金、履行期限和方法、违约责任等)达成意思表示一致的协议,就认为合同已经成立。依法成立的合同对当事人双方而言有相当于法律的效力。此案中,甲、丙之间就名画的买卖意思表示一致,双方当事人一手交钱,一手交货,钱货两清。现丙以该画轮廓不清楚为由要求退画,不能予以支持,且不谈该画是否真的轮廓不清楚。退一步讲,即使丙所言属实,该画确实轮廓不清,那也属画的表面瑕疵,对于表面瑕疵,买受人应当在出卖人交付油画的当时就提出异议,大宗货物买卖合同中,对货物的表面瑕疵,买受人应当在接受货物后的合理期间内提出,如果没有提出,法律上就推定买受人愿意购买有瑕疵的物品,这是意思自治原则在合同法中的典型体现。针对此案而言,正因为该画轮廓不清(有表面瑕疵),甲、丙双方才以6000元成交,如果轮廓清楚,甲很可能6000元不出售该幅油画。
案例分析-效力待定的民事行为对乙、丁而言此纠纷是一种典型的“一物二买”,即一个特定物,出卖给两个以上的人。那么乙、丁之间的买卖关系究竟成立了没有,答案是肯定的。因为乙、丁之间设立的买卖合同具备标的、当事人、一致的意思表示。但乙、丁设立油画买卖合同时甲事实上已经将画出售给了丙,丙也接受了该画,根据我国民法通则第72条规定,此时名画所有权已经转移给了丙,乙实际上已经失去了油画的所有权,因此等于乙处分了丙的油画,乙、丁之间的买卖合同能否有效,取决于权利人丙是否追认乙的无权处分行为,或者乙订立合同后能否取得油画的处分权(如乙从丙手中购回此画)。如果丙追认了乙的无权处分行为,或者乙和丙订立合同后取得了油画的处分权,那么乙、丁之间的买卖合同就自始有效;如果丙不追认乙的无权处分行为,或者乙不能取得油画的处分权,乙、丁之间的买卖合同则自始无效。对此合同法第51条明文规定:“无处分权的人处分他人财产,经权利人追认或者无处分权的人订立合同后取得处分权的,该合同有效。”该油画买卖合同虽然成立,但其效力未定,因此丁不能要求乙交付油画(实际履行)、支付违约金(违约金只是针对违反有效合同而言的)、赔偿精神损失(合同责任中不存在精神损害赔偿问题),但丁可以要求乙赔偿损失(如交通费、误工费等)。乙无画而卖,本身有一定的过错,无效合同最重要的法律后果之一就是由有过错一方赔偿由此给无过错一方造成的损失。案例分析-效力待定的民事行为“一物二卖”在城市私有房屋买卖中多有表现,出卖人往往在房屋出卖后,尚未办理房屋产权过户登记手续以前待价而沽,如果房价上涨,在利益驱动下,又将房屋出售给他人,难免引起纠纷。对此种纠纷,要区分两种情况处理。一是先一买卖关系已经完结,当事人双方已经在房管部门办理了房屋产权过户登记手续,出卖人再次出卖房屋;二是先一买卖关系中钱房交割完毕,但没有办理房屋产权过户登记手续,出卖人再次出卖房屋。对第一种情况,应认定后一买卖关系效力未定,理由与油画买卖一例相同;对第二种情况,应认定前后两个买卖关系都成立,但根据“物权优先于债权”的基本理论,应判决房屋归后一买受人所有(因为不动产所有权从办理过户登记手续时转移),由出卖人向前一买受人支付违约金,赔偿损失。法律行为练习1.王某与张某约定,王某借给张某1万元,张某于半年后偿还该1万元并支付7%的利息。问:该行为属于何种民事法律行为?()A.有偿民事行为B.无偿民事行为C.单务民事行为D.双务民事行为E.要式民事行为F.不要式民事行为G.诺成民事行为H.实践民事行为2.下列不属于意思表示的有?A.承诺迟到通知B.债权让与通知
C.催告D.要约的拒绝法律行为练习2.下列哪一情形构成重大误解,属于可变更、可撤销的民事行为?A.甲立下遗嘱,误将乙的字画分配给继承人B.甲装修房屋,误以为乙的地砖为自家所有,并予以使用C.甲入住乙宾馆,误以为乙宾馆提供的茶叶是无偿的,并予以使用D.甲要购买电动车,误以为精神病人乙是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并与之签订买卖合同3.下列情况属于默示的意思表示的有?A.路人甲在马路上招手叫停出租车,乘车而去B.租赁合同届满,承租人继续使用租赁物,出租人没有表示反对C.15岁的中学生甲从商场买回一台电脑,其父应其要求,前往商场付款D.15岁的中学生甲从商场买回一台电脑,商场催促其父付款,其父未作表态法律行为练习9.下列关于意思表示的说法,正确的有A.有相对人的意思表示,须意思表示到达相对人而生效B.无相对人的意思表示,自该意思表示完成而生效C.以特定人为相对人的意思表示,仅仅对该相对人生效D.以非特定人为相对人的意思表示,对所有人生效10.关于意思表示法律效力的判断,下列哪些选项是正确的A.甲在商场购买了一台液晶电视机,回家后发现其妻乙已在另一商场以更低折扣订了一台液晶电视机。甲认为其构成重大误解,有权撤销买卖B.甲向乙承诺,以其外籍华人身份在婚后为乙办外国绿卡。婚后,乙发现甲是在逃通缉犯。乙有权以甲欺诈为由撤销婚姻C.甲向乙银行借款,乙银行要求甲提供担保。丙为帮助甲借款,以举报丁偷税漏税相要挟,迫使其为甲借款提供保证,乙银行对此不知情。丁有权以其受到胁迫为由撤销保证D.甲患癌症,其妻乙和医院均对甲隐瞒其病情。经与乙协商,甲投保人身保险,指定身故受益人为乙。保险公司有权以乙欺诈为由撤销合同第三节代理一、代理及代理权代理人依据代理权与第三人为法律行为,所产生的法律效果归属于被代理人与第三人。被代理人代理人第三人代理权代理行为后果承受2、代理人以被代理人的名义实施代理行为3、代理行为必须是具有法律意义的行为1、代理人须在代理权限内实施代理行为代理的特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度成都市龙泉驿区城市供水工程合同
- 2024年度土地使用权转让合同:工业用地使用权买卖与开发
- 2024机械设备维修合同模板
- 2024年度智能家居电气系统安装合同2篇
- 04版山塘水文监测服务合同
- 2024年度建筑工程打桩施工专业分包合同2篇
- 2024出口合同设备包装要求
- 2024年度产品研发与技术改进合同3篇
- 2024财务代理合同版范本
- 2024装修公司劳动合同的范本
- 药食同源食品项目投资计划书
- 表演专业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书
- 甜点师的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
- 新版矿山救护队标准化考核知识题库及答案(含各题型)
- 高空坠落的急救方法课件
- 智力残疾标准、诊断和评定方法
- 中国历年各省份GDP数据(1993-2018)
- 建筑室内设计大学生职业规划书
- 一只瓶子爱情
- 专题四“挺膺担当”主题团课
- 网络安全课件之钓鱼邮件课件详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