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初中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及答案(精选)一、初中文言文练习题1.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予奉使河北,遵太行而北,山崖之间,往往衔螺蚌壳及石子如鸟卯者,横豆石璧如带。此乃昔之海滨今东距海已近千里。所谓大陆者,皆浊泥所湮①耳。尧殛②鲧于羽山,旧说在东海中,今乃在平陆。凡大河③、漳水、滹沱、涿水④、桑干之类,悉是浊流。今关、陕以西,水行地中,不减百余尺,其泥岁⑤东流,皆为大陆之土,此理必然。【注释】①湮:积淀。②殛(jí):处死。③大河:指黄河。④滹(hū)沱、涿水:指水名。⑤岁:年(1)请用“/”为下面句子断句。(限断一处)此乃昔之海滨今东距海已近千里(2)
请用一个成语概括文中海陆之间的变化。(3)文中哪些内容能够证明“所谓大陆者,皆浊泥所湮耳”?【答案】(1)此乃昔之海滨/今东距海已近千里(2)沧海桑田(或:天翻地覆、东海扬尘等)(3)围绕“山崖之间,往往衔螺蚌壳及石子如鸟卵者;尧殛鲧于羽山,旧说在东海中,今乃在平陆;凡大河、漳水、滹沱、涿水、桑干之类,悉是浊流;今关、陕以西,水行地中,不减百余尺,其泥岁东流,皆为大陆之土”答出任意两处即可。【解析】【分析】(1)这句话的意思是:这里应是昔日的海滨,而现在东距大海已有近千里。据此可知这句话正确的断句方法是:此乃昔之海滨/今东距海已近千里。(2)根据平时对成语的积累及这段话的内容可知这个成语是:沧海桑田(或:天翻地覆、东海扬尘等)。(3)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紧扣“浊泥所湮”四个字从文中筛选出合适的内容即可。故答案为:⑴此乃昔之海滨/今东距海已近千里⑵沧海桑田(或:天翻地覆、东海扬尘等)⑶围绕“山崖之间,往往衔螺蚌壳及石子如鸟卵者;尧殛鲧于羽山,旧说在东海中,今乃在平陆;凡大河、漳水、滹沱、涿水、桑干之类,悉是浊流;今关、陕以西,水行地中,不减百余尺,其泥岁东流,皆为大陆之土”答出任意两处即可。【点评】⑴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断句方法:①通读文段,领会基本意思,在此基础上,将能断开的先断开,一步一步缩小范围,然后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与上下文的联系;②抓住“曰”“云”“言”等表示对话的词语进行断句;③根据虚词进行断句;④根据固定句式进行断句;⑤根据句子的结构成分进行断句。⑵本题考查对成语的积累,答题时要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再根据平时对成语的积累答题即可。⑶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答题时首先要理解文章内容,然后再根据题意从文中筛选出合适的内语句。【参考译文】
我奉命出使河北察访,沿着太行山北行,山崖的岩石间往往夹杂着螺蚌壳及像鸟卵的石子(鹅卵石),横亘在石壁上像带子。这里应是昔日的海滨,而现在东距大海已有近千里。所谓大陆,看来都是由重浊的泥沙积淀而成的。古史记载尧杀鲧于羽山,旧说羽山在东海中,而现在却在陆地上。凡黄河、漳水、滹沱、涿水、桑干等河流,全都是混浊的水流。现在关陕以西,水在低于地面的峡谷中流动,最深处不下百余尺,所携带的泥沙毎年向东流,都成为造大陆的泥土,大陆由此造成也就是必然之理。2.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蜀侯迎金牛
蜀侯性贪,秦惠王闻而欲伐之。山涧峻险,兵路不通,乃琢石为生多与金日置生后号牛粪,言以遗蜀侯。蜀侯贪之,乃堑山填谷,使五丁力士以迎石牛,秦人帅师随后而至,灭国亡身,为天下所笑。(选自北齐·刘昼《刘子·贪爱》)(1)下列各项中加下划线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
秦惠王闻而欲伐之/伐竹取道
B.
言以遗蜀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C.
使五丁力士以迎石牛/不使学
D.
灭国亡身/河曲之叟亡以应(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乃琢石为牛多与金日置牛后号牛粪(3)根据上文,请概括蜀侯“为天下所笑”的原因和启示。【答案】(1)B(2)乃琢石为牛/多与金/日置牛后/号牛粪(3)原因:蜀侯个性贪婪而又愚蠢,为迎石牛“堑山填谷”,做到了敌人想做而不能做的事,最终自取灭亡,“为天下所笑”。启示:贪婪之心不可有,贪图小利,必然不能顾全大局,可能最终会无所有。【解析】【分析】(1)A攻打;砍伐。B遗(wèi):给予。C派;让。D死亡;通无,没有。(2)这句话的意思是:于是,(秦惠王叫人)用石头雕凿成一头牛,每天把许多金子放在石牛的后面,说是(石牛拉的)“牛粪”。据此可知这句话正确的断句方法是:乃琢石为牛/多与金/日置牛后/号牛粪。(3)这篇短文一开头就是蜀国国君性格贪婪,秦惠文王就是利用其贪婪的特点就编造牛会拉金粪的事,但让人不可思议的是蜀国国君竟然相信,为了得到这头牛,他竟然让人去挖平山路填平谷地(开设道路),结果秦国就走这条路把蜀国灭了,由此看出蜀国国君的愚蠢。蜀国国君为了自己的贪婪付出了亡国的代价,告诉我们贪婪之心不可有,贪图小利,必然不能顾全大局,可能最终会无所有。故答案为:⑴
B⑵乃琢石为牛/多与金/日置牛后/号牛粪⑶原因:蜀侯个性贪婪而又愚蠢,为迎石牛“堑山填谷”,做到了敌人想做而不能做的事,最终自取灭亡,“为天下所笑”。启示:贪婪之心不可有,贪图小利,必然不能顾全大局,可能最终会无所有。【点评】⑴本题主要考查一词多义。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后再根据句意解释词语含义。⑵此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诵读语句,通过诵读,力求对语句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⑶本题考查对文章主要内容的概括能力及给人启示的能力。。要概括全文的主要内容,需要在文章各个部分寻找关键的词语,提取关键的信息来组织表达。【参考译文】
蜀国的国君性格贪婪,秦惠王听说后准备讨伐他。蜀国山高水险,军队没有道路可以过去。于是,(秦惠王叫人)用石头雕凿成一头牛,每天把许多金子放在石牛的后面,说是(石牛拉的)“牛粪”,并说要把它呈送给蜀国的国君。蜀国国君贪图这个可拉金粪的石牛,于是派人挖平山路填平谷地(开设道路),又派遣五名身强力壮的大汉去迎接石牛。(道路通达),秦国大将带着大军(跟着石牛)随后就攻到了蜀国,一举灭亡蜀国,杀死了蜀国的国君,(蜀亡国,死了君主这件事,)被天下人耻笑。3.阅读短文,回答问题曹刿论战《左传》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患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1)解释下列划线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①肉食者鄙(________)
②神弗福也(________)
③望其旗靡(________)(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②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本文是一篇历史散文,以精练的笔法和精当的剪裁塑造了曹刿极具军事指挥才能的统帅形象。B.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这句话体现出乡人对权贵的嘲讽和消极态度。C.
在作战时机的选择上,鲁庄公的两次决策均遭到曹刿否定,一方面从侧面反映出鲁庄公在军事上的轻率,另一方面也体现出他的从善如流。D.
文章以曹刿的活动为线索,详写论战,略写请见、参战等,详略得当,有力地突出了中心。【答案】(1)目光短浅;赐福,保佑;倒下(2)①大大小小的案件/诉讼事件,虽然不能全部明察,虽然不能件件都明察/了解清楚,但一定要用诚心对待。②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时士气就衰减,到第三次击鼓时士气就穷尽了。(3)B【解析】【分析】(1)根据平时对文言词语的积累及句意理解词语意思,注意“鄙”属于古今异义词,“福”属于词类活用。(2)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看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①狱:(诉讼)案件;察:明察;情:实情。故此句可以翻译为:大大小小的案件/诉讼事件,虽然不能全部明察,虽然不能件件都明察/了解清楚,但一定要用诚心对待。②鼓:击鼓;作,振作;再:第二次;三:第三次。故此句可以翻译为: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时士气就衰减,到第三次击鼓时士气就穷尽了。(3)ACD分析理解正确。B“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一方面揭示了鲁国当权者鄙陋寡见;另一方面也显示了曹刿关心国事,同时也暗示了他是一个有远谋的人。故答案为:⑴目光短浅;赐福,保佑;倒下⑵①大大小小的案件/诉讼事件,虽然不能全部明察,虽然不能件件都明察/了解清楚,但一定要用诚心对待。②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时士气就衰减,到第三次击鼓时士气就穷尽了。⑶B【点评】⑴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含义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根据平时对课文注释的识记及积累,结合具体语境进行解释。还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用法的字词。⑵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尤其要注意一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⑶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答这样的题,首先要疏通文意,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主旨,然后在此基础上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分析文章写作手法,最后再辨析每个选项并作出选择。4.古诗阅读【甲】九日齐山登高
唐·杜牧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乙】定风波·重阳
宋·苏轼与客携壶上翠微,江涵秋影雁初飞,尘世难逢开口笑,年少,菊花须插满头归。酩酊但酬佳节了,云峤,登临不用怨斜晖。古往今来谁不老,多少,牛山何必更沾衣。(1)甲诗与乙词中都提到“江涵秋影雁初飞”这一句,此句运用了________的手法为我们描摹出江南秋色的特点,其中“________”(字)写出了江水仿佛把秋景包容在自己的怀抱里的动态感。(2)杜诗中写着“古往今来只如此”,到了苏轼笔下却是“古往今来谁不老”,表达的情感有什么不同?【答案】(1)白描;涵(2)杜诗中的“只如此”表达了是对自己的境遇无奈苦涩之情;而苏词中“谁不老”表现了在人世面前应持一份恬淡达观的处世态度。【解析】【分析】
(1)“江涵秋影雁初飞”,江水倒映秋影大雁刚刚南飞,描写的景物是“岸上的倒影”“大雁”,但并没有对倒影和大雁进行细致的描写,只是用两个动词把这些景物组合在一起,因此采用的是白描的手法,“涵”是包含,包容的意思,这个词写出了江水仿佛把秋景包容在自己的怀抱里的动态感。(2)结合全诗内容及主旨分析,《九日齐山登高》为安抚友人张祜的失意情绪而作,诗以看破一切的旷达乃至颓废,来排遣人生多忧、生死无常的悲哀,表现了封建知识分子的人生观的落后、消极一面。《定风波·重阳》上片,以景入情,描叙登高赏菊,饮酒言欢的情景。下片,由即花生情进入到写以酒助兴。全词,以景入情,即景生情。苏轼虽然感叹世事多艰,但是不消沉,不伤感,充分显示了苏轼对世事、人生短暂的恬淡达观的胸襟。据此可知杜诗中的“只如此”表达了是对自己的境遇无奈苦涩之情;而苏词中“谁不老”表现了在人世面前应持一份恬淡达观的处世态度。故答案为:⑴白描;涵⑵杜诗中的“只如此”表达了是对自己的境遇无奈苦涩之情;而苏词中“谁不老”表现了在人世面前应持一份恬淡达观的处世态度。【点评】⑴此题考查分析诗歌表现手法的及炼字的能力。鉴赏诗歌,首先要掌握一定的鉴赏知识、专业术语,如表达技巧:象征、烘托、寓情于事、托物言志、以静显动、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等等,然后再结合具体的语句做具体的分析,这样才能准确地鉴赏。赏析古诗炼字时不能把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答题步骤:①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②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③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⑵本题考查理解诗人思想感情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理解整首诗的大意从中找出理解诗歌思想感情的关键句子,然后结合关键句子再仔细揣摩每个词语、每个句子所蕴含的的感情,最后再理解整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并用准确、恰当的词语表述出来。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醉翁亭记
①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②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③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奕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④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1)解释下列加下划线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①醉翁之意不在酒________
②伛偻提携________
③名之者谁________(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②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3)下列对选文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第②段中,依次抓住春夏秋冬的“香”“繁”“洁”“水”四个典型情景来写四季变幻之美,情状俱到,精确而熨帖。B.
第③段写宴饮之乐,却别有情致地从捕鱼酿酒写起,既夸耀滁地的富足,也表明野餐的简朴。C.
选文围绕“乐”,写了山水之乐、宴酣之乐、乐人之乐,表达了作者随遇而安、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D.
选文巧用诗的语言表达形式,全用对句,句式整齐,音节铿锵,读来声声清朗,极具音乐的节奏美。【答案】(1)情趣;指老人;命名(2)①欣赏山水美景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酒上。②人们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玩的快乐,却不知道太守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啊(3)D【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中重点实词的解释,是初中生学习文言文最基础的一项。只有对重点字词解释正确了,才能进一步理解句子,弄清全文大意。其中要特别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现象、一词多义的理解。其中:意:这里指情趣。“醉翁之意不在酒”,后来用以比喻本意不在此而另有目的。伛偻(yǔlǚ):腰背弯曲的样子,这里指老年人。名:名词作动词,命名。(2)本题注意以下关键词:得:领会。寓:寄托。乐①其乐②:乐他所乐的事情。乐①:以…为乐。乐②:乐事。(3)D.应为:选文借用了诗的语言表现形式,安排了不少对句,句式整齐,音节铿锵,臻于炉火纯青之境,既有图画美,又有音乐美。故D项对选文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故选D。故答案为:⑴情趣;指老人;命名;⑵①欣赏山水美景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酒上;②人们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玩的快乐,却不知道太守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啊;⑶
D。【点评】⑴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⑵文言文翻译首先做到直译为主,意译为辅,一定要字字落实,尤其是句中的重点词,如实词中的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翻译重点语句是一项综合能力的体现,不仅要求学生具有丰富的文言词汇知识储备,还要有一定的古汉语知识,同时要求语言表达流畅与优美;⑶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找出相关的语句即可。答题时应注意,准确把握文章大意,然后锁定目标句。既可作出选择。【参考译文】
环绕着滁州城的都是山。它西南方的山峰,树林和山谷格外秀美。远远望过去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是琅琊山。沿着山上走六七里,渐渐听到潺潺的流水声,是一股水流从两峰之间飞泻而下,是酿泉。山势回环,路也跟着拐弯,有一个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高踞于泉水之上的亭子,是醉翁亭。建造这个亭子的人是谁?是山里的和尚智仙。给它命名的人是谁?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给它命名的。太守和宾客来这里饮酒,喝了一点就醉了,而且年龄又是最大,所以给自己起了个别号叫“醉翁”。醉翁的情趣不在喝酒上,而在欣赏山水之间的美景。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喝酒上。
又如太阳出来而树林的雾气消散了;烟云聚拢来,山谷就显得昏暗了。阴暗明亮交替变化的,是山间早晨和傍晚。野花开了,有一股清幽的香味;美好的树木繁茂滋长,形成一片浓郁的绿阴;天高气爽,霜色洁白,冬天溪水落下,露出石头,就是山里的四季景象。早晨进山,傍晚回城。四季的景色不同,乐趣也是无穷无尽的。
至于背负着东西的人在路上欢唱,走路的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人呼喊,后面的人应答;老人弯着腰走,小孩子由大人领着走。来来往往络绎不绝的,是滁州人在出游。来到溪边捕鱼,溪水深,鱼儿肥;用酿泉的泉水来酿酒,泉水清,酒水甜;野味野菜,错杂地摆在面前的,那是太守在宴请宾客。宴会喝酒的乐趣,不在于弹琴奏乐;投壶的人中了,下棋的赢了,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人们时坐时起,大声喧哗,是宾客在尽情欢乐。容颜苍老,头发花白,醉醺醺地坐在众人中间,是太守喝醉了。
不久,夕阳落到山顶,(于是)人的影子散乱一地,这是宾客们跟随着太守归去了。树林里的枝叶茂密成阴,鸟儿到处啼鸣,游人离开,鸟儿快乐。但是鸟儿只知道山林中的乐趣,却不知道人们的乐趣。而人们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醉了能够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叙这乐事的人,是太守。太守是谁?是庐陵的欧阳修。6.文言文阅读【甲】
楚于陵子终之妻也。楚王闻于陵子终贤,欲以为相,使使者持金百镒①,往聘迎之,于陵子终日:“仆有箕帚之妾,请入与计之。”即入,谓其妻日:“楚王欲以我为相,遣使者持金来。今日为相,明日结驷②连骑,食方丈于前,可乎?”妻日:“夫子织屦③以为食,非与物无治也。左琴右书,乐亦在其中矣。夫结驷连骑,所蚤不过容膝。食方丈于前,所甘不过一肉。今以容膝之安、一肉之味而怀楚国之忧,其可乎!乱世多害,妾恐先生之不保命也。”于是子终出谢使者而不许也。遂相与逃,而为人灌因。一一《列女传·贤明传》【乙】
接舆躬耕以为食。楚王使使者持金百镒、车二驷,往聘迎之,日:“王愿请先生治淮南。”接舆笑而不应.使者遂不得与语而去。妻从市来,日:“先生以而为义,岂将老而遗之哉!门外车迹,何其深也?”接舆日:“王不知吾不肖①也,欲使我治淮南,遣使者持金驷来聘。”其妻日:“得无许之平?”接舆日:“夫富贵者,人之所欲也,子何恶,我许之矣。”妻曰:“义士非礼不动不为贫而易操不为贱而改行。妾事先生,躬耕以为食,亲绩以为衣,食饱衣暖,据义而动,其乐亦自足矣。若受人重禄,乘人坚良,食人肥鲜,而将何以待之!“接舆日:“吾不许也。”妻日:“君使不从,非忠也。从之又违,非义也。不如去之。”夫负釜甑⑤,妻载妊器⑥。变名易姓而远徒。莫知所之。一一《列女传·贤明传》【注释】①镒:yì,古代重量单位,合二十两;②驷:sì,古代同驾一辆车的四匹马:③屦:用麻、葛等制成的一种鞋;④不肖:不才,不正派;品行不好,没有出电等。在旧时也是被读书人用来表示自谦的词;⑤甑:zèng,中国古代的蒸食用具;⑥红器:纺织工具。(1)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中加下划线词的意思。①请入与计之________②岂将老丽遗之哉________③夫负釜甑________(2)用“/”给【乙】文中画线的文字断句。(限断两处)(3)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横线句子的意思。①楚王欲以我为相,遣使者持金来。②若受人重禄,乘人坚良,食人肥鲜,而将何以待之!(4)阅读【甲】【乙】两段文字.结合下面句中加点词,体会于陵子终妻和接舆妻说话时的语气和情感。①乱世多害,妾恐先生之不保命也。②得无许之乎?【答案】(1)计议,商量;放弃,舍弃;背。(2)义士非礼不动/不为贫而易操/不为贱而改行(3)①楚王想要请我担任宰相,派遣使者带着重金前来。②如果接受了人家的丰厚的俸禄,乘坐着人家的坚车良马,吃着人家鲜美的食物,那么等待你的将是什么!(4)①“也”用于句末,表示祈使语气,表达妻子对丈夫性命的担忧以及忠诚的劝告,现在正处乱世,若出仕为官,性命也会受到威胁,妻子能洞察世事,可见其聪明与智慧,面对名利,不为所动,足见其不图钱财,善良贤惠,对丈夫的挚爱。②“乎”与“得无”连用,表达强烈的反问语气,“该不会答应了吧?”写出了接舆妻在不知实情时的反问,其中饱含着对否定答案的期待,当听到丈夫答应之后,她重申丈夫的志向,足以见得她对原则的坚守,不阿权势,不图富贵,不谋私立,不贪钱财,只求丈夫平安。【解析】【分析】(1)根据平时对文言词语的积累及句意理解词语意思,注意“计”意思是计议、商量;“遗”,这里是放弃、舍弃的意思;“负”,是背的意思。(2)这句话的意思是:仁义之士不合礼仪的事情不会去做,也不会因为身处卑贱便改变自己操行。据此可知这句话正确的断句方法是:义士非礼不动/不为贫而易操/不为贱而改行
。(3)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看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①以…为:把…当做,这里是请…担任的意思;来“前来”。故此句可以翻译为:楚王想要请我担任宰相,派遣使者带着重金前来。②坚良:坚车良马;肥鲜:鲜美的食物。这句话翻译的时候要调整语序。故此句可以翻译为:如果接受了人家的丰厚的俸禄,乘坐着人家的坚车良马,吃着人家鲜美的食物,那么等待你的将是什么!(4)①结合语境分析,楚王派使者前往聘请迎接于陵担任国相,于陵征求妻子的意见,他的妻子就给他分析利弊,最后又给他分析当前的形式,说现在正处乱世,若出仕为官,性命也会受到威胁,“也”用于句末,是一种担忧的语气,表达对丈夫的担忧以及忠诚的劝告,由此可见于陵的妻子非常的聪明与智慧,面对名利,不为所动,不图钱财,善良贤惠。②结合语境分析,接舆的妻子从市场回来听到丈夫说楚王派使者拿着百镒金子,两辆四马车,前往聘请迎接自己去治理淮南,接舆的妻子非常不赞同丈夫去,当他并不知道丈夫有没有答应。于是就反问丈夫“难道你答应了吗?”这里“乎”与“得无”连用,表达强烈的反问语气。当听到丈夫答应之后,她重申丈夫的志向,足以见得她对原则的坚守,不阿权势,不图富贵,不谋私立,不贪钱财,只求丈夫平安。
故答案为:⑴①计议,商量;②放弃,舍弃;③背。⑵义士非礼不动/不为贫而易操/不为贱而改行⑶①楚王想要请我担任宰相,派遣使者带着重金前来。②如果接受了人家的丰厚的俸禄,乘坐着人家的坚车良马,吃着人家鲜美的食物,那么等待你的将是什么!⑷①“也”用于句末,表示祈使语气,表达妻子对丈夫性命的担忧以及忠诚的劝告,现在正处乱世,若出仕为官,性命也会受到威胁,妻子能洞察世事,可见其聪明与智慧,面对名利,不为所动,足见其不图钱财,善良贤惠,对丈夫的挚爱。②“乎”与“得无”连用,表达强烈的反问语气,“该不会答应了吧?”写出了接舆妻在不知实情时的反问,其中饱含着对否定答案的期待,当听到丈夫答应之后,她重申丈夫的志向,足以见得她对原则的坚守,不阿权势,不图富贵,不谋私立,不贪钱财,只求丈夫平安。【点评】⑴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理解的能力。文言词语的解释要放在具体的语句中识记更事半功倍。另外,在积累的基础上积累一些推断词义的方法,比如:字形推断法,语境推断法,结构推断法等。另外还要注意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⑵本题考查文言文的断句能力。解答时可以了解文言断句的一些常识,还可以将其翻译成现代汉语,然后再根据语感和结构进行划分。⑶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同时还要注意分析和扣准得分点,即重要的实词、虚词和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⑷本题考查理解句子语气的能力以及理解思想感情的能力。语气是说话人在交际中对谈到的情况所持的态度。语气有四种:陈述、疑问、祈使、感叹。答题时要结合语境分析人物说话的语气,而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具体方法是:①统观全文,筛选出能直接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句子;②从材料的中心内容入手来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③从作品的表达方式入手来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参考译文】
【甲】楚于陵妻,是楚国于陵子终的妻子。楚王听说于陵子终是一个贤能的人,便想让他做楚国的宰相。于是,便派使者拿着百镒(重量单位,一镒二十两,也有说是二十四两)金子,前往聘请迎接他。于陵子终对使者说:“我有妻子在家,请我和她商量一下。”入室后对妻子说:“楚王想让我做国相,派使者拿着金子来。如果今天当了国相,明天便会有众多车马和随从,面前会有吃不完的美味佳肴,你说可以答应吗?”妻子说:“先生你通过织草鞋能挣来食物,并非不能得到物质。再说左边有琴相伴,右边有书可读,应该说是乐在其中啊。即使有众多的车马和随从,但得到安宁所需要的不过仅有容膝之地。即使面前摆满了美味佳肴,便让人觉得甘美的不过仅一点肉食。现在以所需不过容膝之地,一肉之味便可得到快乐,而却要身怀对楚国的忧虑,怎么能这样呢!身处乱世,自然多灾祸,我恐怕先生的性命难保了。”于是,子终出来辞谢使者,没有答应他们的请求。之后,便和妻子一起出逃,为人看守园子,浇灌园圃。
【乙】
接舆亲自耕种,供自己吃用。楚王派使者拿着百镒金子,两辆四马车,前往聘请迎接接舆,对接舆说:“大王愿意请先生来治理淮南。”接舆笑而不答应,使者最终没有和他说话而离开。接舆的妻子从市场回来,问:“先生一生坚持仁义,难道到老来要丢弃吗!要不,门外的车迹,怎么那么深呢?”接舆说:“大王不知道我不肖,想让我治理淮南,派遣使者持财物车马来聘请我。”妻子问:“你答应了吗?”接舆说:“富贵是人都想得到的,你难道会厌恶,我已经答应了。”妻子说:“仁义之士,不合礼仪的事情不会去做,也不会因为身处卑贱便改变自己操行。我侍奉先生,亲自耕种保证有食物可吃,亲自纺织保证有衣服可穿。能吃饱穿暖,根据仁义而做事,其中的快乐足以让我们满足。如果接受了人家的丰厚的俸禄,乘坐着人家的坚车良马,吃着人家鲜美的食物,那么等待你的将是什么!”接舆说:“那么,我不答应了。”妻子说:“你如果不听从,便是不忠;你如果听从了,又不合仁义,不如离开这里。”于是,接舆拿着锅盆,妻子拿着纺织器械,改名换姓迁走远方,没有人知道他们去了哪里。7.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甲】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乙】
楚庄王欲伐越①。庄子谏曰:“王之伐越,何也?”曰:“政乱兵弱。”庄子曰:“臣愚患之,智之如目也,能见百步之外,而不能自见其睫②。王之兵自败于秦晋,丧地数百里,此兵之弱也;庄蹻③为盗于境内,而吏不能禁,此政之乱也。王之弱乱,非越之下也。而欲伐越,此智之如目也。”王乃止。故知之难,不在见人,在自见,故曰:自见之谓明。(选自《韩非子》)【注】①越:越国。②睫:眼睫毛。③庄蹻(qiāo):当时民间反对派首领。(1)下列与“臣之妻私臣”中的“之”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何陋之有
B.
属予作文以记之
C.
王之伐越,何也
D.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2)翻译下列语句。①皆以美于徐公。②故知之难,不在见人,在自见。(3)【甲】文中齐国能“战胜于朝廷”的原因是:________。【乙】文中楚庄王想要伐越的原因是:________。(4)【甲】、【乙】两文都以________的说理方法进行劝谏。(5)读完【甲】、【乙】两文,你从中获得了什么启示?【答案】(1)D(2)①都认为(我)比徐公美。②所以认识事物的困难,不在于能看清别人,而在于能看清自己。(3)有善于进谏的谋臣和虚心纳谏的君王;楚庄王认为越国政乱兵弱(4)设喻(类比、比喻)(5)要善于听取他人的建议;做人做事贵有自知之明;规劝他人要讲究方式方法等。【解析】【分析】(1)“臣之妻私臣”中的“之”意思是结构助词,的。A宾语前置的标志。B代词。C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D结构助词,的。(2)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看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①以:认为;于:比。故此句可以翻译为:都认为(我)比徐公美。②故:因此;见人:看清别人;自见:看清自己。故此句可以翻译为:所以认识事物的困难,不在于能看清别人,而在于能看清自己。(3)结合【甲】文内容分析,答题时要从进谏和纳谏两个方面分析,首先邹忌以切身经历设喻,让齐威王认识到王之蔽甚矣的现实,然后下令纳谏,采取的方法是“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这样一年以后,虽欲言,无可进者。据此可知齐国能“战胜于朝廷”的原因是:有善于进谏的谋臣和虚心纳谏的君王。【乙】文楚庄王想要伐越的原因文中楚庄王和庄子说的非常清楚,就是:楚庄王认为越国政乱兵弱。(4)
结合两文的内容分析说理的方法,【甲】文邹忌用自己的亲身经历类比进行劝谏,【乙】文庄子用眼睛能看到百步之外,却看不到自己的眼睫毛为喻,因此两文都用了设喻(类比、比喻)。(5)结合两文内容进行分析,【甲】文中齐威王接受了邹忌的劝谏,虚心纳谏取得了战胜于朝廷的效果,这启示我们要善于听取他人的建议;
【乙】结尾的议论句就揭示了这个故事给我们的启示,即:做人做事贵有自知之明;从两文的劝谏方法分析,都采用了设喻(类比、比喻)的说理方法,这种方法既形象易懂,而且更容易让人接受,如果采取直接劝谏的方法,可能就达不到这样的效果,这启示我们规劝他人要讲究方式方法等。故答案为:⑴D⑵①都认为(我)比徐公美。②所以认识事物的困难,不在于能看清别人,而在于能看清自己。⑶有善于进谏的谋臣和虚心纳谏的君王;楚庄王认为越国政乱兵弱⑷设喻(类比、比喻)⑸要善于听取他人的建议;做人做事贵有自知之明;规劝他人要讲究方式方法等。【点评】⑴本题考查对文言词“之”的积累。“之”在文言文里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词语,既作实词用,也做虚词用。它的用法和意义有:A代词;B助词,的;C动词,往,到......去;D作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E作定语后置的标志,不译;F调整音节,无实义;G用在主谓结构中,表示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H代词,这,此。复习时一定要加强记忆,答题时要结合语境判断其用法和意义。⑵本题考查的是句子的翻译能力。文言文翻译一般要求直译。所谓直译,就是将原文中的字字句句落实到译文中,译出原文中用词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求与原文保持一致。翻译要求字字落实,译出原文用词的特点,译出原文造句的特点。⑶本题考查提取并概括内容的能力。这类题目答题技巧:①要根据题目的指向意义,明确在文中搜索内容的范围;②有些内容,直接在提取范围中摘录即可获取,但有的内容不是直接传递的,而需对该确定范围的内容进行归纳、整合后才能获得;③将提取的内容进行优化与整合,最后以简洁、恰当的语言加以归纳。⑷本题考查分析文章说理方法的能力。文章常见的说理方法有:①举例说理;②道理说理;③比喻说理;④对比说理。答题时要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⑸本题考查概括文章给人启示的能力。这样的题属于开放式试题,答题时要结合文章内容和现实生活从不同的角度思考获得的启示,只要符合文章内容,言之有理即可。【附参考译文】
【乙】楚庄王想攻打越国。庄子劝谏道:“大王为什么要攻打越国呢?”(楚庄王)说:“因为越国政事混乱,军队软弱。”庄子说:“我深为此事担忧,见识就像眼睛一样,能看到百步之外,却看不到自己的眼睫毛。大王的军队被秦、晋打败后,丧失土地数百里,这说明楚国军队软弱;庄在境内作乱,官吏却不能禁止,这说明楚国政事混乱。楚国在兵弱政乱方面,并不比越国差。(您)却要攻打越国,这样的见识就如同眼睛(看不见眼睫毛)一样。”楚庄王便打消了攻打越国的念头。所以认识事物的困难,不在于能看清别人,而在于能看清自己,所以说:自己认清自己才叫作明智。8.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苏洵二十七始发愤
眉山苏洵,少不喜学,壮岁犹不知书。年二十七,始发愤读书。举进士,又举茂才①,皆不中,曰:“此未足为我学也。”焚其文闭户读书五六年乃大究六经②百家之说。嘉佑③初,与二子轼、辙至京师。欧阳文忠公献其书于朝,士大夫争持其文,二子举进士,亦皆在高等。于是,父子名动京师。而苏氏文章擅天下,目其文曰“三苏”,盖洵为老苏、轼为大苏、辙为小苏也。【注】①举茂才:指被地方政府推荐为有才德的人。②六经:指被儒家推崇的《诗》《书》《礼》《易》《乐》《春秋》六部著作。③嘉佑:宋仁宗年号。(1)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
壮岁犹不知书/即书诗四句
B.
此未足为我学也/不足为外人道也C.
士大夫争持其文/知而不争
D.
父子名动京师/佁然不动(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焚其文闭户读书五六年乃大究六经及百家之说(3)苏洵的学习经历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答案】(1)B(2)焚其文/闭户读书/五六年/乃大究六经百家之说(3)①要想成功,无论什么时候踏出第一步都不会晚。②只要用心去做,年龄不是问题。③读书不为名利,只为了提升自己的水平。④下决心去奋斗,是获得成功的必由之路!【解析】【分析】选自:《渑水燕谈录》,作者:王辟之,年代:宋。(1)B项,意思都是“值得”。其他各项的意思分别为:A项,读书/写。C项,争夺/通“诤”,谏诤,规劝。D项,震动/活动,举动。(2)可以根据句意来划分,句意为:(于是他)就烧了自己的书,关门读书,五六年后就对《六经》和各个学派的学说都非常有研究。(3)解答这类试题,一是首先读懂文章,弄懂文章的主题、内容和情感等,以此作基础;二是要清楚回答的范围,明确题目的要求;三是要善于联系生活实际;四是要善于延伸、善于归纳总结。本文启示:只要用心去做,年龄不是问题。故答案为:⑴B;⑵焚其文/闭户读书/五六年/乃大究六经百家之说;⑶①要想成功,无论什么时候踏出第一步都不会晚。②只要用心去做,年龄不是问题。③读书不为名利,只为了提升自己的水平。④下决心去奋斗,是获得成功的必由之路!【点评】⑴本题考查辨析一词多义,文言词语的用法和含义是中考的常考题,一词多义现象在文言文中相当常见,有些词所包含的意义不只一个,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表示不同的意思;⑵本题考查文言文语句的句读。解答此类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先对句子作简单翻译,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同时利用虚词来辅助句读。句读时要注意古汉语的语法和句式,句读不能出现“破句”的现象;⑶本题考查短文所蕴含的道理,答题时应注意,在准确理解词义,句意,段意的基础上,梳理大局之间的联系,依据体感要求来概括重点作答。【附参考译文】
眉山的苏洵,年少的时候不喜欢读书,到了青壮年的时候还不知道要去读书,到了二十七岁时,才开始努力读书,参加科举的进士考试,又被地方政府推荐为有才德的人,都没有中,(他)说:“这不值得作为我学习的内容”。(于是他)就烧了自己的书,关门读书,五六年后就对《六经》和各个学派的学说都非常有研究。嘉佑初年,苏洵和两个儿子苏轼、苏辙一起到京城,欧阳修把他的文章献到了朝堂之上,大臣们争着看他的文章,两个儿子参加科举进士的考试,成绩都在优等。因此,(苏家)父子的名声震动了京城,而苏轼善于写文章,(人们)把他们叫作“三苏”,苏洵是老苏,苏轼是大苏,苏辙是小苏。9.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岳阳楼记范仲淹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1)解释下列划线词在文中的意思。①百废具兴
具:________②薄暮冥冥
冥冥:________③而或长烟一空
一:________④把酒临风
把:________⑤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古仁人:________(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①览物之情,得无异乎?②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3)文章有两段文字写“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4)结合自身实际,谈谈你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理解。【答案】(1)同“俱”,全、皆;昏暗;全;持、执;古代品德高尚的人(2)①(他们)看了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恐怕会有所不同吧?②处在高高的朝堂上(在朝廷上做官),则为平民百姓忧虑,处在偏远的江湖间(被贬谪到边远地区做地方官),则替君主担忧。(3)与“古仁人之心”作对比,突出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豁达胸怀和高尚情操。(4)略【解析】【分析】(1)根据平时对文言词语的积累及句意理解词语意思,注意“具”属于通假字。(2)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看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①览,观看,欣赏。得无……乎,大概……吧。故此句可以翻译为:(他们)看了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恐怕会有所不同吧?②居庙堂之高:处在高高的庙堂上,意为在朝中做官。处江湖之远:处在偏远的江湖间,意思是不在朝廷上做官。之:定语后置的标志。故此句可以翻译为:处在高高的朝堂上(在朝廷上做官),则为平民百姓忧虑,处在偏远的江湖间(被贬谪到边远地区做地方官),则替君主担忧。(3)结合文章内容分析,第三、四段分别写览物而悲者和览物而喜者,这两段属于描写和抒情,而第五段作者在列举了悲喜两种情境后,道出了超乎这两者之上的一种更高的理想境界,那就是古仁人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古仁人无论“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忧国忧民之心不改,“进亦忧,退亦忧”。据此可知,这两段文字写“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既为下文的议论抒情做铺垫,也与“古仁人之心”作对比,突出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豁达胸怀和高尚情操。(4)首先要理解这句话的深层含义,然后再结合自身实际谈自己的理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范仲淹的政治抱负,这是一种崇高的精神境界,就是把自己的忧乐与国家、民族和人们联系起来。作为中学生的我们,也要学习范仲淹的这种忧乐观,时刻要把国家和民族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努力学习,增长知识和才干,为国家和人们做贡献。故答案为:⑴同“俱”,全、皆;昏暗;全;持、执;古代品德高尚的人⑵①(他们)看了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恐怕会有所不同吧?②处在高高的朝堂上(在朝廷上做官),则为平民百姓忧虑,处在偏远的江湖间(被贬谪到边远地区做地方官),则替君主担忧。⑶①(他们)看了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恐怕会有所不同吧?②处在高高的朝堂上(在朝廷上做官),则为平民百姓忧虑,处在偏远的江湖间(被贬谪到边远地区做地方官),则替君主担忧。⑷略【点评】⑴此题考查解释文言实词的能力。文言实词的解释要求准确并符合语言环境,这就要求学生在平时学习时要注意积累、背诵,尤其注意课下注释中出现的词语,必须重点记忆,答题时可按记忆回答。课下注释中没有的词语可以结合上下文来理解,还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等特殊现象。⑵本题考查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基本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⑶本题考查分析文章某个材料作用的能力。文章材料是为主旨服务的,某部分内容需不需要写,是详写还是略写,这些都要根据文章的写作目的来决定,分析其作用也就是分析其对表现主旨的作用,当然,有的内容是直接表现主旨,有的内容则是间接表现主旨,一般这样的题都是要求分析后者的作用,这就涉及到文章的写作手法。因此本题要从写作手法方面分析材料对表现主旨的作用。⑷此题考查思维的拓展能力。解答此类题的关键需要学生深入把握文章主旨的基础上融入自己的阅读体验、阅读感受。对于主观题,表达上的优劣会成为关键因素。要加强语言的系统训练。对主观题的基本要求是:第一,简明;第二,条理清晰;第三,表达要富于美感,自然流畅,有感染力。要结合原作品内容来理解链接材料内容的深刻内涵。
10.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岳阳楼记(节选)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欤!噫!微斯人,吾谁与归?(1)选文的作者是________朝的________。(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3)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前两段流露出作者“悲”和“喜”两种不同的感情。B.
写“春和景明”之景是为了反衬“喜洋洋”的心情。C.
作者以“古仁人”人生态度为自己的准则。D.
“微斯人,吾谁与归?”中的“斯人”指的便是“迁客骚人”。【答案】(1)范仲淹;滕子京(2)不因为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3)C【解析】【分析】(1)《岳阳楼记》是北宋文学家范仲淹应好友巴陵郡太守滕子京之请为重修岳阳楼而创作的一篇散文。(2)考查文言文翻译句子的能力。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翻译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运用“增、删、调、换、留”等译文的基本方法,做到译句文从字顺,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句意尽量达到完美。注意:以:因为。(3)A.前两段流露的是“迁客骚人”的“悲”和“喜”。B.写“春和景明”之景是借景抒情,是为了直接抒发“喜洋洋”的心情。并非衬托。D.“斯人”指的是“古仁人”。故选C。故答案为:⑴范仲淹;滕子京;⑵不因为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⑶C。【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文学常识的把握,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作者名、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回顾所读文章的相关情节,根据问题作答即可;⑵本题考查翻译语句的能力,答题时应注意,翻译一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直译落实重点字词,不能遗漏,句意要通顺们还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用法的词语;⑶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找出相关的语句即可。答题时应注意,准确把握文章大意,然后锁定目标句。既可作出选择。【附参考译文】
像那连绵细雨纷纷而下,整月不放晴的时候,阴冷的风怒吼着,浑浊的波浪冲向天空;日月星辰隐藏起光辉,山岳也隐没了形迹;商人和旅客无法通行,桅杆倒下,船桨折断;傍晚时分天色昏暗,只听到老虎的吼叫和猿猴的悲啼。这时登上这座楼,就会产生被贬官离开京城,怀念家乡,担心人家说坏话,惧怕人家讥讽的心情,再抬眼望去尽是萧条冷落的景象,一定会感慨万千而十分悲伤了。
至于春风和煦、阳光明媚时,湖面波平浪静,天色与湖光相接,一片碧绿,广阔无际;沙洲上的白鸥,时而飞翔时而停歇,美丽的鱼儿或浮或沉;岸上的小草,小洲上的兰花,香气浓郁,颜色青翠。有时湖面上的大片烟雾完全消散,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有时湖面上微波荡漾,浮动的月光闪着金色;有时湖面波澜不起,静静的月影像沉在水中的玉璧。渔夫的歌声响起了,一唱一和,这种乐趣真是无穷无尽!这时登上这座楼,就会感到胸怀开阔,精神愉快,光荣和屈辱一并忘了,在清风吹拂中端起酒杯痛饮,那心情真是快乐高兴极了。
唉!我曾经探求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他们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心情,这是什么缘故呢?是因为古时品德高尚的人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在朝廷做官就为百姓忧虑;不在朝廷做官而处在僻远的江湖中间就为国君忧虑。这样他们进入朝廷做官也忧虑,退处江湖也忧虑。虽然这样,那么他们什么时候才快乐呢?那一定要说“在天下人忧愁之前先忧愁,在天下人快乐以后才快乐”吧?唉!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路呢?1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壁,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语。①至若春和景明________②宠辱偕忘________③予尝求古仁人之心________④微斯人________(2)把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①浮光跃金,静影沉壁。②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3)“古仁人”能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滕子京也有这样的胸襟吗?请结合文章内容说明理由。(4)有人认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伟人的事,与我们普通人无关。对此,你怎么看?【答案】(1)日光;一起;探求;如果没有(2)①浮动的光像跳动的金子,静静的月影像沉入水中的玉璧。②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3)有。“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体现了滕子京虽遭遇贬谪,却没有因此沉沦,而是积极理政,政绩显著,所以他做到了“不以己悲”。(4)我不同意这一观点。这句话寄托了作者以天下为己任的政治抱负,虽然现在处于和平时期,但我们也要将国家放在第一位,以国家利益为重。在生活中,要身体力行,关心国事,尽己所能做一些对国家、人民有利的事。【解析】【分析】(1)、景:日光;偕:一起;求:探求;微:如果没有。(2)文言文句子的翻译要对重点词语正确翻译,句式上样正确认识。①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璧:玉璧;忧:以......为忧;乐:以.....为乐,据此进行翻译。(3)藤子京也有此胸怀,谪守巴陵郡后并没有沉沦,而是“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以此证明。(4)审查题干,联系生活,容易做出正确的判断,在阐述理由时,层次要清晰,语言要简洁,联系生活实际进行回答。故答案为:⑴日光;一起;探求;如果没有⑵①浮动的光像跳动的金子,静静的月影像沉入水中的玉璧。②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⑶有。“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体现了滕子京虽遭遇贬谪,却没有因此沉沦,而是积极理政,政绩显著,所以他做到了“不以己悲”。⑷我不同意这一观点。这句话寄托了作者以天下为己任的政治抱负,虽然现在处于和平时期,但我们也要将国家放在第一位,以国家利益为重。在生活中,要身体力行,关心国事,尽己所能做一些对国家、人民有利的事。【点评】⑴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⑵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此题要遵循翻译的原则,掌握翻译的方法,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翻译时要注意重点词语和常见句式的正确理解。⑶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能力。考生要读懂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结合文意进行分析理解。⑷本题考查考生对某种观点的看法,考生要正确对待观点,表明态度,阐述要合理,论述要清晰。12.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1)解释下列划线词语。①至若春和景明________②去国怀乡________③宠辱偕忘________④予尝求古仁人之心________(2)翻译下列句子。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②浮光跃金,静影沉璧。(3)“古仁人”能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滕子京也有这样的胸襟吗?请结合文章内容说明理由?(4)“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表达作者怎么样的思想境界?【答案】(1)日光;国都;一起;探求(2)①不因外物和自己处境的变化而喜悲。②水面映着月光,金波闪动,静静的月影像下沉的碧玉。(3)有。政通人和,百废俱兴,乃重修岳阳楼,体现滕子京,屡遭贬谪,却没有因此沉沦,而是积极整改,政绩显著,所以他做到不以物喜。(4)忧国忧民的以天下为己任的政治抱负,积极向上,奋发有为的思想,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品德。【解析】【分析】(1)“至若春和景明”翻译为“至于春风和煦、阳光明媚时”,“景”意思是“日光”。“去国怀乡”翻译为“离开京城,怀念家乡”,“国”意思是“国都”。“宠辱偕忘”翻译为“光荣和屈辱一并忘了”,“偕”意思是“一起”。“予尝求古仁人之心”翻译为“我曾经探求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求”意思是“探求”。(2)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句中“以”意思是“因为”,该句运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翻译时要注意。②“浮光跃金,静影沉璧”句中“跃”意思是“跳跃”,“璧”意思是“玉璧”。该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翻译时需要注意。(3)结合文章内容“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这些句子可以看出滕子京虽然被贬,但却放下个人得失,做出了一番事业,可见他做到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4)“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两句话的意思是,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它表现了作者旷达的胸襟和以天下为己任、忧国忧民的伟大政治抱负,也表达了对滕子京的慰勉和规箴之意。他提倡的是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精神。故答案为:⑴日光;国都;一起;探求⑵①不因外物和自己处境的变化而喜悲。②水面映着月光,金波闪动,静静的月影像下沉的碧玉。⑶有。政通人和,百废俱兴,乃重修岳阳楼,体现滕子京,屡遭贬谪,却没有因此沉沦,而是积极整改,政绩显著,所以他做到不以物喜。⑷忧国忧民的以天下为己任的政治抱负,积极向上,奋发有为的思想,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品德。【点评】⑴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⑵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此题要遵循翻译的原则,掌握翻译的方法,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翻译时要注意重点词语和常见句式的正确理解。⑶本题考查考生对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结合关键语句进行分析。⑷本题考查考生对作者情感的感悟。要求考生抓关键语句,结合文意进行分析概括。【附参考译文】
像那连绵细雨纷纷而下,整月不放晴的时候,阴冷的风怒吼着,浑浊的波浪冲向天空;日月星辰隐藏起光辉,山岳也隐没了形迹;商人和旅客无法通行,桅杆倒下,船桨折断;傍晚时分天色昏暗,只听到老虎的吼叫和猿猴的悲啼。这时登上这座楼,就会产生被贬官离开京城,怀念家乡,担心人家说坏话,惧怕人家讥讽的心情,再抬眼望去尽是萧条冷落的景象,一定会感慨万千而十分悲伤了。
至于春风和煦、阳光明媚时,湖面波平浪静,天色与湖光相接,一片碧绿,广阔无际;沙洲上的白鸥,时而飞翔时而停歇,美丽的鱼儿或浮或沉;岸上的小草,小洲上的兰花,香气浓郁,颜色青翠。有时湖面上的大片烟雾完全消散,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有时湖面上微波荡漾,浮动的月光闪着金色;有时湖面波澜不起,静静的月影像沉在水中的玉璧。渔夫的歌声响起了,一唱一和,这种乐趣真是无穷无尽!这时登上这座楼,就会感到胸怀开阔,精神愉快,光荣和屈辱一并忘了,在清风吹拂中端起酒杯痛饮,那心情真是快乐高兴极了。
唉!我曾经探求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他们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心情,这是什么缘故呢?是因为古时品德高尚的人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在朝廷做官就为百姓忧虑;不在朝廷做官而处在僻远的江湖中间就为国君忧虑。这样他们进入朝廷做官也忧虑,退处江湖也忧虑。虽然这样,那么他们什么时候才快乐呢?那一定要说“在天下人忧愁之前先忧愁,在天下人快乐以后才快乐”吧?唉!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路呢?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大道之行也》)【乙】
卫鞅亡魏入秦,孝公以为相,封之于商,号曰商君。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法及太子,黥劓其傅。期年之后,道不拾遗,民不妄取,兵革大强,诸侯畏惧。然刻深寡恩,特以强服之耳。(《商鞅治秦》)(1)解释下列划线的字。①故人不独亲其亲________②盗窃乱贼而不作________③期年之后________④然刻深寡恩________(2)翻译下列句子的意思。①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②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3)商鞅治秦,道不拾遗,民不妄取,是否已经实现了大同的社会理想?为什么?【答案】(1)以……为亲;发生、发作;一年;少(2)①所以人们不单单奉养自己的父母,也不单单抚育自己的儿女。②商君(商鞅)治理秦国,法令一到就要执行,而且公平无私。(3)虽然商鞅治秦做到了道不拾遗、民不妄取,但是其原因是因为秦国兵力强盛,商鞅赏罚分明,但是他为人刻薄缺少仁慈,而大同社会是一个贤能执政、诚信和谐、人人无私、天下为公的社会。所以,商鞅并没有实现大同的社会理想。【解析】【分析】(1)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此题古今异义词,如,期年:一年。词类活用词,亲:动词作意动用法,以……为亲,奉养。(2)句中重点词有:亲:动词作意动用法,以……为亲,奉养。子:名词作意动用法,以……为子,抚养。至行:一到就要执行。(3)要联系文章的内容来考虑这个问题,原因从这些角度考虑:秦国的国力;商鞅执行制度的严明;商鞅本人的性格缺陷。大同社会,不是有序就达到了,而是百姓对秩序的真心拥戴,心服口服。秦国民众“道不拾遗,民不妄取”是因为畏惧秦国法令的严酷,官吏执法的严苛,秦国兵力强盛,而不是因为心服。所以,商鞅并没有实现大同的社会理想。故答案为:⑴以……为亲;发生、发作;一年;少⑵①所以人们不单单奉养自己的父母,也不单单抚育自己的儿女。②商君(商鞅)治理秦国,法令一到就要执行,而且公平无私。⑶虽然商鞅治秦做到了道不拾遗、民不妄取,但是其原因是因为秦国兵力强盛,商鞅赏罚分明,但是他为人刻薄缺少仁慈,而大同社会是一个贤能执政、诚信和谐、人人无私、天下为公的社会。所以,商鞅并没有实现大同的社会理想。【点评】⑴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⑵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此题要遵循翻译的原则,掌握翻译的方法,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翻译时要注意重点词语和常见句式的正确理解。⑶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要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问题,分析要全面,准确。【附参考译文】
【甲】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所以人不仅仅以自己的亲人为亲人,以自己的子女为子女,要使老年人能终其天年,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地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年丧父的孩子、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得到供养。男子有职务,女子有归宿。反对把财物弃置于地的浪费行为,但并非据为己有;人们都愿意为公众之事竭尽全力,而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因此奸邪之谋不会发生,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发生。所以大门都不用关上了,这叫做理想社会。
【乙】卫鞅从魏国流亡到秦国,秦孝公拜他为相,并把商地分封给他,号称商君。商君治理秦国,法令一到就要履行,而且公平忘我。处罚不躲避有权势的人;照功行赏,不左袒自己的心腹。太子犯了法,把他的老师刺面割鼻。一年以后,没有人拾取他人丢在路上的东西,也无人敢谋取非分的财物。这样,秦国兵力强盛,诸侯都惧怕它了。但是商鞅为人刻薄少善良,只是用强力的办法来压服人罢了。1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岳阳楼记范仲淹
①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②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③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④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⑤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1)解释下列划线字的含义。①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________②则有去国怀乡________③至若春和景明________(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①政通人和,百废具兴。②微斯人,吾谁与归?(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本文虽名为“记”,但不以记叙重修岳阳楼之事为主,而是以描写洞庭湖的景象为主,描写景象是为了引出“览物之情”。B.
文中的“迁客骚人”触景生情,因物(景)一暗一明而引发情一悲一喜。这是作者反对的“以物喜,以己悲”的情感态度。C.
文中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紧密结合,叙事扼要,写景生动,议论简明,衔接极其自然,抒发了作者强烈的悲喜之情。D.
文中大量运用四言对偶句,如“日星隐曜,山岳潜形”“沙鸥翔集,锦鳞游泳”等,结构相同,整齐对称,增强了表达效果。【答案】(1)景观;国都;日光(2)①政治清明通达,人民安居和顺。②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和谁一道呢?(3)C【解析】【分析】(1)①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这就是岳阳楼的雄伟景象。“观”是一词多义:景观;观看;观察。②则有去国怀乡:就有离开国都,怀念家乡。“国”是一词多义:国都;国家。③至若春和景明:到了春风和煦,阳光明媚的时候。“景”是一词多义:日光;太阳;大;风景;景象。(2)①注意:政,政治。通,通畅。和,和乐。具,通俱,都。兴,兴办起来。②微,如果没有。斯人,这样的人。与,和。归,归依,一道。(3)C项,文中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紧密结合,叙事扼要,写景生动,议论简明,衔接极其自然,抒发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宽阔胸怀,和以天下为己任的远大抱负。故C错误,选C。故答案为:⑴景观;国都;日光⑵①政治清明通达,人民安居和顺。②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和谁一道呢?⑶C【点评】⑴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⑵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此题要遵循翻译的原则,掌握翻译的方法,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翻译时要注意重点词语和常见句式的正确理解。⑶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能力。考生要读懂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对选项逐项审读,仔细辨析,判断正误。【附参考译文】
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降职到巴陵郡做太守。隔了一年,政治清明通达,人民安居和顺,各种荒废的事业都兴办起来了。于是重新修建岳阳楼,扩大它原有的规模,把唐代名家和当代人的诗赋刻在它上面。嘱托我写一篇文章来记述这件事情。
我观看那巴陵郡的美好景色,全在洞庭湖上。衔接远山,吞没长江,流水浩浩荡荡,无边无际,一天里阴晴多变,气象千变万化。这就是岳阳楼的雄伟景象。前人的记述(已经)很详尽了。那么向北面通到巫峡,向南面直到潇水和湘水,降职的官吏和来往的诗人,大多在这里聚会,(他们)观赏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大概会有所不同吧?
像那阴雨连绵,接连几个月不放晴,寒风怒吼,浑浊的浪冲向天空;太阳和星星隐藏起光辉,山岳隐没了形体;商人和旅客(一译:行商和客商)不能通行,船桅倒下,船桨折断;傍晚天色昏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医疗废物知识
- 《电工常用仪表简介》课件
- 《儿童营养基本知识》课件
- 《公务员面试培训》课件
- 卫生系列高级评审审查要点
- 2024用电信息采集系统技术规范1-3部分
- 1型糖尿病的并发症
- 医疗医学护理
- 《员工安全意识教育》课件
- 儿童肿瘤的心理护理
- 小学生汽车发展史新能源课件
- 王贵启-玉米田杂草发生发展及除草剂优解-合肥0728
- 幼儿园幼小衔接实施方案(修改)
- 2023北京海淀区八上初二期末数学试卷及答案
- 浙江重症医学专科护士理论考核试卷与答案
- 沟槽土方开挖工程专项施工方案范文
- 住宅质量通病防治手册=防渗漏篇
- 第二单元良知与悲悯《学习任务三:分析戏剧冲突,探究悲剧产生的原因》名师单元教学设计2课时
- 产品质量风险辨识与控制清单范例
- 文化差异与跨文化交际知到章节答案智慧树2023年郑州大学
- 电力电缆试验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