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文学运动与思潮_第1页
第一章文学运动与思潮_第2页
第一章文学运动与思潮_第3页
第一章文学运动与思潮_第4页
第一章文学运动与思潮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现代文学主讲教师:杨红军单位:肇庆学院文学院教学目的认识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过程及其特点:“五四”以来的文学思潮、文学运动、文学批评和文学创作发展的基本概况以及主要成就和经验教训。运用各种理论和方法剖析各个历史时期的重要作家作品,初步养成研究文学现象和作家作品的能力。(感受力、审美分析能力、写作能力)教学安排互动式教学:讲授、阅读、影片观摩、讨论、专题发言(语言表达能力)相结合三个十年概述及相关名词作品细读:1.文学感觉的培养:直觉→理性,阅读中的震撼、冲击、最吸引你读下去的魅力,是什么?2.解析:内容的如情节、细节、形象、情感、思想、意识流动等;形式的如创作思维、表达方式、语言、修辞等。3.作品整体(喻意、内在情感思想、创作方法等)的把握与个性化解读。4.由一个文本到其他文本,形成对作家的认识。5.由一个作家到其他作家(社团流派,相关的,对应的)6.形成对某一时代文学面貌的具体而感性的认识(思潮、社团,文学与社会,艺术发展阶段,中西传统与创新突破等)7.发展脉络(文学自身发展的非直线性质,20世纪文学特有的色彩)文本阅读研析的方法外部研究:“社会---文化”研究和作家生平史料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内部研究:由文本细读切入,形式主义的纯文本分析方法。语境中的阅读:在报刊中阅读体验文本的现实与版块语境。回到历史现场。参考书目1.《五十年之中国文学》,胡适作于1922年3月2.《中国新文学史稿》(上下),王瑶,开明书店/新文艺出版社,1951-1953年3.《中国现代文学简编》,唐弢主编,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三卷本《中国现代文学史》1979-80年出版)4.《中华文学通史》,张炯、邓绍基、樊骏主编,华艺出版社,1997年5.《百年中国文学总系》,谢冕主编,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年6.《中国现代文学史(1917-1997)》,朱栋霖等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7.《非文学的世纪:20世纪中国文学与政治文化关系史论》,朱晓进,南京师大出版社20048.《中国新文学史编纂史》,黄修己,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9.《中国现代小说的起点》,陈平原,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10.《中国现代小说史》(1-3),杨义,人民出版社199811.《中国现代文学与现代性十讲》,李欧梵,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12.《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三人谈》,黄子平、陈平原、钱理群,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年13.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陈平原,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14.《中国现代小说史》,夏志清,夏志清,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01年15.《中国新文学史》,司马长风,香港昭明出版社,1976-1978年16.《中国新文学图志》,杨义主笔,张中良、中井政喜合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成立于1979年,组织机构挂靠在社科院文学所。王瑶为创会会长,严家炎为第二任会长,王富仁为第三任会长,田仲济、任访秋、樊骏、叶子铭、陆耀东、钱理群、黄修己、朱德发、杨义、吴福辉、龙泉明等先后担任过副会长。现任会长为温儒敏,副会长为陈思和、凌宇、张中良、丁帆、刘勇,秘书长由张中良兼任,副秘书长为孔庆东、李今、萨支山。文学界的出现出版印刷业与报纸副刊及文学期刊职业文人读者市场报纸1872年《申报》(英人美查、伍华德在上海创办,1912年转售给史量才,1949年停刊。历时最长。),1893年《新闻报》是世纪转折之际最著名的两份报纸。1874年,王韬在香港创办《循环日报》,开创了中文报业,影响较大。以政论为主。1896年,梁启超在上海创办《时务报》,最先把报纸作为逐步灌输新思想及推动社会和政治变革的最强有力的媒介。世纪转折前后,逐渐产生新的大众文学。1897年的《消闲报》、《游戏报》,由报纸副刊抽离成独立杂志。大众文学便在文学副刊和小报中成长、兴旺。1914年1月10日,袁世凯公然下令停止全体国会议员的职务,这一举动让全国各界陷入不安。黄远生在1月12日的《申报》上发表文章:“将倒!将倒!不日即倒!此京中一般人之疑议也,然总统府人则称绝无其事,政府自身亦不知有此事,与官中关系略为密切之报纸,亦称似无其事。此如演戏台下谬鼓已准备散场,而后台及做戏者依然如故,北京政界多链,若今之内阁运命,亦一迷也。”《外交部之厨子》巧用诙谐的语言影射了民初外交部官员,

:“外交部之厨,暴珍既多,酒肉皆臭,于是厨子乃畜大狗数十匹于外交部中而豢养之。部外之狗,乃群由大院出入,纵横满道,猜猜不绝,而大堂廊署之间,遂为群狗交合之地,故京人常语谓外交部为狗密子。蜜子,京中语为妓院也。”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北洋政府也想参战,又恐民众反对。为了防止泄露秘密,在正式决定出台以前,段祺瑞下令国务院及下属机关全都“停止会客三天”。北京的新闻记者四处打探消息,均无所获。邵也因为这条消息多次碰壁。最后,他干脆借来一辆挂有总统府牌照的汽车,径直开进国务院的大门。下车后,他掏出“《京报》社长”的名片,要求门卫禀报一声。门卫说,段总理有令,这几天不会客。这时,邵拿出1000元,先给他500元,说:“总理见不见没关系,只要你给禀报一声,这500元就归你了。万一总理接见了我,再送你500元。”

邵飘萍见到了段祺瑞,保证3天之内如在北京走漏风声,自己甘愿受罚,并以全家生命财产为抵押。得到确切消息后,一出门,就直奔电报局,用密码将此消息拍到上海。上海报馆马上将此消息发表出来,还印了十几万份“号外”。当时上海的报纸都用轮船运到北京,要4天才能到达。职业文人编辑。对外语和西方文学略有认识,有着坚实的中国传统文化背景。记者文人。(1905年,废除科举制度)为了交稿和赚钱,不惜粗制滥造。却拥有广大的读者群。商业上的成功,证明把从事文学作为一项职业不但可行,而且能够获利。王瑶:严家炎(1933--)王富仁(1941--)任访秋

(1909~2000)叶子铭(1935—2005)朱德发

(1934--)杨义

(1946--)吴福辉(1939--)龙泉明

(1951—2004)陈思和(1954--)凌宇(1945--)张中良(1955--)丁帆(1952--)孔庆东

(1964--)中国文学史研究的发端1904年,北京,在京师大学堂的师范馆里,一个叫林传甲的人开始讲授中国文学史课程,他编写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部《中国文学史》。这便是中国文学史研究的肇始。文学史研究与写作作家作品中心论模式:从赵家璧主编的《中国新文学大系》到1956年《中国文学史教学大纲》以作家为基本单位,以文艺运动分割出文学阶段,将各阶段作家依其地位分成大小队列,依次排列。本质上是“雅文学”或“纯文学”经典意识。价值焦点:是否有大师级作家和世界性经典名著。赵家璧

(1908--1997)现代文学的发生现代文学的分期文学现代化的缘起及语境文学观念的变革文学创作的业绩1985北大学者提出“20世纪中国文学”概念,1988《上海文论》开辟“重写文学史”专栏。提出两个原则:多元化个性化原则,审美的历史的原则。作家和作品的座次被重新排定。文学接受史、文学思潮史、文学形式流变史等,通俗文学、大众文学、商业文学和民间文学、地域文学等的研究不断推陈出新。“百年文学”/“20世纪中国文学”

80年代中期这一学科概念和“中国新文学整体观”研究思路的提出,直接导致了一批以通史为特征的教材的出版。山大孔范今和中山大学黄修己分别主编《20世纪中国文学史》、唐金海等主编《20世纪中国文学通史》、苏大朱栋霖等主编《中国现代文学史(1917--2000)》、江苏社科院陈辽、苏大曹惠民主编的《百年中华文学史论(1898-1999)》等都是其中的代表。历史条件:晚清的文学改良运动

晚清时期,维新派思想家、文学家视“开民智”为改革社会、振兴国家的关键,在文学界掀起了以诗界革命、小说界革命、文界革命、白话文运动为主要内容的文学改良运动。现代文学标志之一:白话文

文言文原是古人口语的摘要,早在先秦时代就已经出现.到西汉,封建统治者独尊儒家学派,记载这些经典的文言文也就成了不可更改的万古楷模.越到后世,文言文同实际口语的距离越远.这种情况是不能适应社会和语言的发展的.从唐宋以来,白话文书面语逐渐兴了起来.先是采用比较接近口语的“变文”、“语录”一类文体,传播佛教教义,后来随着资本主义因素的萌芽和市民阶级的抬头而出现了用当时口语来书写的明清章回小说.不过直到清代末年,白话文还只是局限在通俗文学的范围之内,未能改变局面。历代不少学者主张书面语同口语相一致.1861年,洪仁轩根据洪秀全的指示,颁布《戒浮文巧言谕》,提出了改革文体的方针:“不须古典之言”,“总须切实明透,使人一目了然”.又过了二三十年,资产阶级改良派为宣传变法维新、开发民智而提倡白话文.如黄遵宪引俗话入诗,宣称“我手写我口”

裘廷梁认为“白话为维新之本”,发出了“崇白话而反文言”的口号;陈荣衷第一个明确主张报纸应该改用白话。白话文运动:主要倡导者裘廷梁(1857—1943),江苏无锡人。清末光绪举人。编辑《白话丛书》。创办《无锡白话报》,他历数文言分离之害,提出“崇白话而废文言”。说:“呜呼!使古之君天下者,崇白话而废文言,则吾黄人聪明才力无他途以夺之,必且务为有用之学,何至暗没如斯矣?……以区区数小岛之民,皆有雄视全球之声,则日本用白话之效。”重要论文《论白话为维新之本》(《苏报》1897)。朱元璋圣谕:“老秀才,近前来。你多少年纪也?”对曰:“臣五十三岁也。”上曰:“我看你是有福快活的人,不委付你勾当。你常常写书与你的孩儿,我看资质也温厚,是成家的人,你祖宗留下三纲五常垂宪万世的好法度,你家里不读书,是不守你祖宗法度,如何中?你老也常写书教训者,休怠惰了。于我朝代里,你家里再出一个好人呵不好?”二十日于谨身殿西头廊房下奏上位,曲阜进表的,回去。臣将主上十四日戒谕的圣旨,备细写将去了。上喜曰:“道与他,少吃酒,多读书者。”1898年戊戌变法,光绪皇帝继成立北洋大学堂后再次下诏,京师大学堂清末状元、吏部尚书孙家鼐主持创立,许景澄任中学总教习,美国传教士丁韪良任西学总教习。1900年,八国联军进入北京后,京师大学堂遭受破坏。1902年12月恢复。吏部尚书张百熙任管学大臣。吴汝纶和辜鸿铭任正副总教习,严复和林纾分任大学堂译书局总办和副总办。创办于1862年洋务运动期间的京师同文馆也并入大学堂。1904年选派首批47名学生出国留学。自国子监和科举制度取消、京师大学堂成立以后,京师大学堂即成为中国唯一官方最高学府和官方教育行政机构,加上各方之优秀士子投身京师大学堂,成为最高学府。1912年5月,京师大学堂更名为国立北京大学,严复出任校长。1917年,蔡元培出任北京大学校长,他“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之义”,使北大成为新文化运动的发祥地,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发生创造了条件。黄侃对胡适说:你提倡白话文,不是真心实意!胡适问其故。黄侃正色答道:你要是真心实意提倡白话文,就不应该名叫胡适,而应该名叫;到哪里去。把胡适气得脸都白了。在课堂上,胡适大讲白话文的好处时,有位同学不服气地问:如胡适的太太死了,他的家人电报必云:你的太太死了!赶快回来啊!长达11字。而用文言则仅需妻丧速归4字,电报费可省多半。人少钱多,速来。胡适微笑道:要不我们做个试验。前几天,行政院有位朋友给我发信,邀我去做行政院秘书,我不愿从政,便发电报拒绝了。复电便是用白话文写的,而且非常省钱。同学们如有兴趣,可代我用文言文拟一则电文,看看是白话文省钱,还是文言文省钱。胡适从电稿中挑出一份字数最少的,其内容是:才学疏浅,恐难胜任,恕不从命。胡适念毕说:这份电稿仅12个字,算是言简意赅,但还是太长了。我用白话文只须5个字:干不了,谢谢。白话报的创办推广,文明戏的白话演剧,鸳鸯蝴蝶派的白话小说创作,在二十年内把白话听、说、读、写四个方面同时推进,白话文也在这种发展过程中渐渐成熟,最终发展为现代白话,即现代汉语书写的主流形态。周作人论证用白话的理由说:“比如,有朋友在上海生病,我们得到他生病的电报之后,赶即到东车站搭车到天津,又改乘轮船南下,第三天便抵上海。……若用古文,怎么也说不对。‘得到电报’一句,古文写法写不出来,‘电报’二字找不到古文来代替,‘信’,显不出这事情的紧要来。‘东车站’也没有适当的古文可以代替,若用‘东驿’,意思便不一样,‘火车’‘轮船’等等名词也都如此。古文表达现代社会是不中用的。钱玄同:“中国文字,论其字形,则非拼音而为象形文字之末流,不便于识,不便于写:论其字义,则意义含糊,文法极不精密;论其在今日学问上之应用,则新理新事新物之名词,一无所有;论其过去历史,则千分之九百九十九为记载孔门学说及道教妖言之记号。此种文字,断断不能适用于二十世纪之新时代。”又说:“我再大胆宣言道:欲使中国不亡,欲使中国民族为二十世纪文明之民族,必以废孔学,灭道教为根本之解决,而废记载孔门学说及道教妖言之汉文,尤为根本解决之根本解决。诗界革命:倡导者有梁启超、黄遵宪(1848—1905,《人境庐诗草》)等,提倡“我手写我口”。小说界革命:梁启超倡导,重视小说的社会地位和社会作用,改变小说是“小道”、“闲书”的传统观念。重要论文:《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新建MicrosoftWord文档.doc文界革命:梁启超倡导,创造了一种适应现代传播媒体--报纸杂志的新文体,也称“报章体”(新文体)。特点新建MicrosoftWord文档(2).doc域外小说翻译:主要翻译者林纾(1852~1924)。1897与精通法文的王寿昌合译《巴黎茶花女遗事》,两年后在福州由畏庐刊行。这是第一部中国翻译的西洋小说,一时风行全国。接着他受商务印书馆的邀请专译欧美小说,30年间共译180余种。其传播主要靠杂志和书局(商务印书馆和小说林社)。虽未在清朝做官,却十谒光绪帝的陵墓。民国后,他和桐城马其昶、姚永概相继离开北京大学,以译书售稿与卖文卖画为生。到文学革命前,翻译小说约800种。晚清的文学改良运动为文学革命提供了思想资源。林纾少孤家贫,林纾自幼嗜书如命,五岁时在私塾旁听,感动过私塾教师。自言“四十五以内,匪书不观”,“杂收断简零篇用自磨治”,校阅古籍二千余卷。林纾崇尚程朱理学,自言读程朱二氏之书“笃嗜如饫粱肉”,但却又能看清“宋儒嗜两庑之冷肉,凝拘挛曲局其身,尽日作礼容,虽心中私念美女颜色,亦不敢少动”的虚伪。琴南不谙外语,林纾不能读外国原著,只能“玩索译本,默印心中”,后来他与人合作,翻译外国小说,曾笔述英、法、美、比、俄、挪威、瑞士、希腊、日本和西班牙等国的作品。林纾译书的速度极快,他自己曾经形容“耳受手追,声已笔止”,当然也有不少误译,林纾自己也把责任推掉:“鄙人不审西文,但能笔达,即有讹错,均出不知”。甚至把许多极好的剧本,译成了小说。林纾一生著译甚丰,共译小说超过213部,稿酬如潮,他的好友陈衍(石遗)戏称他的书房是“造币厂”。据统计,近代上海一地出版的文学期刊,就占全国总数的80%以上。最突出的是清末四大文学期刊:新小说绣像小说月月小说小说林《新小说》,1902年11月在日本横滨创刊,梁启超主持,主要撰稿人有梁启超、吴趼人、羽衣女士(罗孝高)、春梦生等。梁启超的小说《新中国未来记》,吴趼人的成名作《二十年目睹之怪现象》《痛史》《九命奇案》,均发表于此。它最先刊登托尔斯泰、摆伦(拜伦)、嚣俄(雨果)等外国文豪肖像,还译载《世界末日记》《电术奇谭》《双公使》《神女再世奇冤》等外国小说。《绣像小说》,1903年5月创刊于上海,李伯元(1867-1906)主编,商务印书馆发行。其发刊词中宣称“或对人群之积弊而下砭,或为国家之危险而立鉴”。以发表小说为主,多属章回体,每回配有绣像图画;刊登一些传奇、杂记、译作,主要撰稿人由李伯元、欧阳巨源、刘鹗、周桂笙、洗红庵主、荒江钓叟等。所发表的著名作品,小说有《文明小史》《活地狱》《老残游记》;译作有《卖国奴》《回头看》《珊瑚美人》《天方夜谭》等。在清末有影响的文学期刊中,它是行销时间最长、销路最广的一种。《月月小说》,1906年10月创刊于上海,先后由吴趼人、许伏民(白眼)等主编,其发刊词宣称:“本社集语怪之家,……亦注意于改良社会,开通民智。”在吴趼人主编期间,主张把小说“导入于道德范围之内。即艳情小说一种,亦必轨于正道乃入选,于是才子佳人小说开始亮相,成为后来的鸳鸯蝴蝶派之滥觞。以发表小说为主,译作占一半,并兼发论文、杂录,主要作者、译者有吴趼人、天虚我生、陈冷血、包天笑、周桂笙等;发表的主要作品有吴趼人的《两晋演义》《上海游骖录》,白眼的《后官场现形记》,大陆的《新封神传》,萧然郁生的《新镜花缘》,以及译作《美国独立史别裁》《虚无党小说》等。在《新小说》《绣像小说》停刊后,它被视为处于中心地位的文学期刊。《小说林》,1907年2月创刊于上海,由黄人主编。其宗旨是:“输进欧美文学精神,提高小说在文学上的地位。”以发表翻译小说为主,注重小说理论研讨,兼顾诗话、戏剧和原创小说。尤其强调小说的艺术性,宣传西方美学思想。所发表的原创小说以东亚病夫(曾朴,1871-1935)的《孽海花》最为著名;此外,还有外国著名作家嚣俄、大仲马、狄更斯、施谷脱(司各特)的作品,也颇引人注目。这些期刊的共同点:1.中西合璧,尽管侧重点有所不同、栏目各异,但都积极译介外国优秀小说,尤其是外国著名作家的作品,给上海文坛造成一种新气象。2.引进新理念,有的在内容上凸现“人本主义”,有的融入西方美学思想,有的将欧美期刊编排、装帧形式为己所用,此皆成亮点。3.注重研究,它们多辟有文艺理论方面的栏目,以之拓宽编辑思路。这些正是海派风格的初现。第一章文学思潮与运动文学革命及其发生的过程外来思潮的影响新文学社团的成立

文学初期理论文学创作潮流与趋向现代社会分工在文学创作队伍方面率先实现1905年废科举的新政措施,将一批读书人抛到了自由知识分子的境地,另有一批知识分子从官场退出也转入了自由撰稿人的行列,上海、天津等现代都市的形成为自由撰稿的知识分子提供着活动空间,一些接受新式教育的人与上述两种知识分子一起活跃在文学领域。晚清四大小说杂志的编辑者和主要撰稿人梁启超、李伯元、曾朴、徐念慈、黄摩西等和周树人、周作人兄弟即是代表。1905年9月2日,袁世凯、张之洞奏请立停科举,以便推广学堂,咸趋实学。清廷诏准自1906年开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并令学务大臣迅速颁发各种教科书,责成各督抚实力通筹,严令府厅州县赶紧于乡城各处遍设蒙小学堂。科举制度是隋以后考试选官制度,由分科取士而得名。汉代已有考试取士之法,但系临时措施。隋文帝废除为世族垄断的“九品中正制,于开皇七年(公元587年)设志行修谨、清平干济二科。炀帝时始置进士科。唐代复置秀才、明法、明书、明算诸科,又有一史、三史、开元礼、童子、道举等科。武则天增设武举。宋以后各朝科举制仅有进士科。唐宋进士科主要考试诗赋。宋神宗熙宁时,王安石改用经义。元、明、清均用具法。明清两朝的经义以《四书》、《五经》文句为题,规定文章格式为八股文,解释须依朱熹《四书集注》等书。1901年9月清廷实行“新政”后,各地封疆大吏纷纷上奏,重提改革科举,恢复经济特科,1904年,清廷颁布《奏定学堂章程》,因科举为利禄所在,人们趋之若鹜,新式学校难以发展,因此清廷诏准袁世凯、张之洞所奏,将育人、取才合于学校一途。至此,在中国历史上延续了1300多年的科举制度最终被废除。光绪三十年(1904)甲辰恩科会试试题第一场史论五篇:一、“周唐外重内轻,秦魏外轻内重各有得论”;二、“贾谊五饵三表之说,班固讥其疏。然秦穆尝用之以霸西戎,中行说亦以戒单于,其说未尝不效论”;三、“诸葛亮无申商之心而用其术,王安石用申商之实而讳其名论”;二、“贾谊五饵三表之说,班固讥其疏。然秦穆尝用之以霸西戎,中行说亦以戒单于,其说未尝不效论”;三、“诸葛亮无申商之心而用其术,王安石用申商之实而讳其名论”;第二场考各国政治,艺学策五道:一、“学堂之设,其旨有三,所以陶铸国?造就人才,振兴实业。国民不能自立,必立学以教之,使皆有善良之德,忠爱之心,自养之技能,必需之知识,盖东西各国所同,日本则尤注重尚武之精神,此陶铸国民之教育也。讲求政治,法律,理财,外交诸专门,以备任使,此造就人才之教育也。分设农、工、商、矿诸学,以期富国利民,此振兴实业之教育也。三者孰为最急策”。二、“泰西外交政策往往借保全土地之名而收利益之实。盍缕举近百年来历史以证明其事策”。三、“日本变法之初,聘用西人而国以日强,埃及用外国人至千余员,遂至失财政裁判之权而国以不振。试详言其得失利弊策”。四、“周礼言农政最详,诸子有农家之学。近时各国研究农务,多以人事转移气候,其要曰土地,曰资本,曰劳力,而能善用此三者,实资智识。方今修明学制,列为专科,冀存要术之遗。试陈教农之策”。五、“美国禁止华工,久成苛例,今届十年期满,亟宜援引公法,驳正原约,以期保护侨民策”。第三场《四书》《五经》义:首题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义”。次题为:“中立而不倚强哉矫义”。三题为:“致天下之民,聚天下自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义”。上面是会试题,下面四道策题是考状元的:一、“世局日变,任事需才,学堂,警察,交涉,工艺诸政,皆非不学之人所能董理。将欲任以繁剧,必先扩其见闻,陶成之责,是在长官。顾各省设馆课吏,多属具文,上以诚求,下以伪应。宜筹良法,以振策之”。二、“汉唐以来兵制,以今日情势证之欤”。三、古之理财,与各国之预算决算有异同否”。四、“士习之邪正,视乎教育之得失。古者司徒修明礼教,以选士,俊士,造士为任官之法。汉重明经,复设孝廉贤良诸科,其时贾董之徒最称渊茂。东汉之士以节义相高,论者或病其清议标榜,果定评欤。唐初文学最盛,中叶以后,干进者至有求知己与温卷之名,隆替盛衰之故,试探其原。……今欲使四海之内,邪慝不兴,正学日著,其道何之从?”废除科举优点:兴新学,倡科学弊端:选拔官吏缺乏统一标准,官员水准下降1905年的废除科举,第一次实质性地坚定了士大夫对清廷“改革”的信心,对日趋高涨的“革命”呼声起到了有效的阻击。此后,辛亥前后十年,对“改革”的肯定始终超过对“革命”的赞誉。从改良到革命“1906年‘立宪’一词的使用由1905年的400次左右急遽增加到近2000多次,直追‘革命’的2800余次;在辛亥革命前一年,‘立宪’使用约800多次,远多于同年‘革命’的500多次。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清王朝终于被推翻,但这一年‘革命’出现200多次(主要用于指涉革命党),只有‘立宪’400余次的一半左右。现代出版业重心转移到民营出版业与官办和教会出版事业不同,民营出版业受制于“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与大众需求保持联系。1904年以后,民营出版业已经开始向产业化方向发展,具有大众性与平民化的民主特性。为具有现代思想的知识分子的文学创作提供了理性交往的空间,保证了文学现代性实现的机会。这种出版状况一直延续到1949年,保持了50年一贯的机制。文学接受机制的变化在报刊传媒繁荣、出版业平民化和自由的文学撰稿人队伍出现的基础上,文学的接受机制也发生了变化。朝廷的策论变为报刊上的自由论述,小说由听说书人叙述表演的欣赏变成了阅读的理解。文学接受者的队伍随着维新、立宪和革命的进展而日益扩大,同时伴随着社会思潮的迅速更新,市场机制的调节,文学接受者也唯新是骛,推动着文学自身的变更。文学观念王国维及周氏兄弟在《摩罗诗力说》与《论文章之意义暨其使命因及中国近时论文之失》等文章里提出的文学观念,既强调文学的社会功用,又认同文学自身内部规律。“文章者,国民精神之所寄也”,不赞同“谓著作极致在怡悦读者,令得兴趣,有美感也”的“纯艺派”。文学通过对民族精神、国民灵魂的潜移默化的熏陶、影响来达到振兴民族的功利目的。这其中已蕴含了后来中国现代文学“重铸民族灵魂”的思想。但周氏兄弟的文学主张在当时影响并不大。新青年杂志陈独秀

(1879-1942)陈独秀1879年10月9日(清光绪五年)出生在安徽省安庆市。1896年考中秀才。1897年入杭州中西求是书院(浙江大学前身)学习,开始接受近代西方思想文化。1899年因有反清言论被书院开除。1901年进行反清宣传,受通缉,逃亡日本,入东京高等师范学校速成科学习。1903年7月在上海主编《国民日报》。1904年初在芜湖创办《安徽俗话报》,宣传革命思想。1905年组织反清秘密革命组织岳王会,任总会长。1907年入东京正则英语学校,后转入早稻田大学。1909年冬去浙江陆军学堂任教。1911年辛亥革命后不久,任安徽省都督府秘书长。1913年参加讨伐袁世凯的“二次革命”,失败后被捕入狱,出狱后于1914年到日本,帮助章士钊创办《甲寅》杂志。1916年任北京大学学长(相当于系主任)。1918年和李大钊创办《每周评论》,提倡新文化,宣传马克思主义,俗称“南陈北李”。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1919年6月11日,陈独秀在北京街头亲自散发《北京市民宣言》时被捕入狱。消息迅速传遍全国,各界、各省函电交驰,要求释放陈独秀。在各方的压力下,陈独秀恢复了自由。1920年,在共产国际帮助下,首先在上海建立中国共产党发起组织,进行建党活动。1921年3月24日,受陈炯明之邀在广东建党。7月,在上海举行的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被选为中央局书记。《新青年》,1915年9月创刊于上海,原名《青年杂志》,陈独秀主编,2卷1号改为《新青年》。是中国现代文学史、文化思想上最重要的刊物。创刊号发表的《敬告青年》提出了民主、科学的反封建思想的革命主张,1917年初发表了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正式掀起文学革命。1918年5月,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发表于其上(4卷5号)。广泛译介外国文学。1920年9月,它成为上海共产主义小组机关刊物,1926年终刊。

《新青年》之历程:1915.9.15创刊-3卷6号(1917.8.1)由陈独秀主编4卷1号(1917.8.15)起由北大教授轮流值编1919.6.11陈独秀被捕,停刊1919.9.16获释,12.1出版7卷1号,由陈独秀主编陈独秀南下上海,编辑部迁回上海,7卷6号后停刊1920.9.1出版8卷1号改为中共机关刊物,至1922.7.1出版9卷6号后休刊。历时7年。陈独秀、《新青年》、中国现代思想文化史发生重大转折的两个日子:1916.12.26,在北京,蔡元培拜访陈独秀,敲定两件事:文科学长、新青年。时值汪孟邹和陈独秀为“群益”、“亚东”合并事到北京筹股。蔡1917.1.4就任北大校长,陈1.13即就职文科学长。1919.3.26蔡至北京医专汤尔和处密商撤陈事。文理科合并,不设学长,专设一教务长以统辖教务。离开北大、北京、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地位,投身到政治革命的事业中去,决定了中国现代新文化运动和政党政治革命运动的命运。

1915年,陈独秀从日本回到上海,便向出版商汪孟邹提出办杂志,汪孟说自己经济实力不。考虑到陈独秀需要养家糊口,向陈独秀推荐两位朋友陈子沛、陈子寿。陈氏兄弟在上海开了一家群益书社,同意合作。新杂志为月刊,每期支付稿费、编辑费共200元。1915年9月,16开本的《青年杂志》在上海问世,发行量1000余册。《青年杂志》创刊早期,大多都是陈独秀自己一个人写稿。1916年初,上海青年会找到群益书社,要《青年杂志》改名,因为上海青年会更早办了一份《上海青年杂志》,而且发行量较大,《青年杂志》有“假冒名牌”的嫌疑。陈独秀性格倔强,他说,本人连暗杀团都参加过,大牢也坐过,好几次差点被杀头,难道还怕打官司?陈氏兄弟不愿多惹麻烦,软硬兼施地劝说了几个月,陈独秀终于同意改名字为《新青年》,摆出一副要与《上海青年杂志》叫板的架势。《敬告青年》呼吁青年树立的六种理想1.尊重个人独立自主的人格,“自主的而非奴隶的”;2.世界日日进化,若不能与此并进,必无以适者生存,而反被自然淘汰,所以要“进步的而非保守的”;3.不是洁身自好而退隐,而是应该同恶社会搏斗,排除万难,奋勇前进,即要“进取的而非退隐的”;4.“世界而非锁国的”;5.西方先进国家,一切政治、教育、文学、技术均于现实生活有所裨益,所以应崇尚“实利的而非虚文的”;6.近代欧洲的发展,科学之功不在人权说之下,科学说明真理,事事求诸证实,脚踏实地前进,所以,“要科学的而非想像的”。《一九一六》(1卷5号)吾国人对此一九一六年,尤应有特别之感情……当此除旧布新之际,理应从头忏悔,改过自新。一九一五年与一九一六年间,在历史上画一鸿沟之界:自开辟以讫于一九一五年,皆以古代史目之,以前种种事,至一九一六年死;以后种种事,自一九一六年生。吾人首当一新其心血,以新人格,以新国家,以新社会,以新家庭,以新民族---必迨民族更新,吾人之愿始偿。陈独秀一生推崇民主与科学,他在《新青年罪案之答辩书》中说:“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若因为拥护这两位先生,一切政府的压迫,社会的攻击笑骂,就是断头流血,都不推辞。”虽然五四以后,他信仰列宁主义的思想,以为无产阶级的民主要高于资产阶级民主,中国可以经由无产阶级专政达到真正的民主。可是,在随后的革命活动中,他认识到共产国际里没有丝毫民主可言;斯大林的本质——残暴的个人独裁。陈独秀说,任何专制独裁,都是领袖个人独裁,“没有阶级的独裁,只有个人独裁”。就像德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卢森堡所描述的那样:“公共生活逐渐沉寂,几十个具有无穷无尽的精力和无边无际的理想主义的党的领导人指挥着和统治着.在他们中间实际上是十几个杰出人物在领导。还有一批工人中的精华不时被召集来开会,聆听领袖的演说并为之鼓掌,一致同意提出来的决议,由此可见,这根本是一种小集团统治——不是无产阶级专政,而是一小摄政治家的专政。”陈独秀还指出,“无产政党若因反对资本主义及资产阶级,遂并民主主义而亦反对之,即令各国所谓‘无产阶级革命’出现了,而没有民主制做官僚制的消毒素,也只是世界上出现了一些史大林式的官僚政权,残暴、贪污、虚伪、欺骗、腐化、堕落,决不能创造甚么社会主义,所谓‘无产阶级独裁’,根本没有这样东西,即党的独裁,结果也只能是领袖独裁。任何独裁都和残暴、蒙蔽、欺骗、贪污、腐化的官僚政治是不能分离的。”文学革命的发生:1917年1月《新青年》发表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1917年2月发表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文学革命由此发难。响应者钱玄同、刘半农、周作人等,造成一定声势。钱玄同与刘半农演“双簧信”。陈独秀、胡适、周作人等发表了重要论文探讨了文学革命的必然性和重要性,以及努力建立新的文学观与文学史观。文学改良刍议:1917年1月发表于《新青年》(2卷5号),是倡导文学革命的第一篇理论文章,对文学革命在理论上作出了重要贡献。提出文学改良应从“八事”入手:须言之有物、不摹仿古人、须讲求文法、不作无病之呻吟、务去滥调套语、不用典、不讲对仗、不避俗字俗语。文章宣扬的是一种反拟古主义的现实主义文学思想,从不同角度针贬了旧文坛的复古主义和形式主义流弊,粗浅的触及了文学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文学的时代性与社会性以及语言变革等问题,初步阐明了新文学的要求和推行白话文的立场。

胡适语录现在有人告诉你“牺牲你个人的自由去争取国家的自由”。可是我要告诉你“为个人争自由就是为国家争自由,争取个人的人格就是为社会争人格。真正自由平等的国家不是一群奴才建立起来的。”把自己铸造成器,方才可以希望有益于社会。真实的为我,便是最有益的为人,把自己铸造成了自由独立的人格,你自然会不知足,不满意现状,敢说老实话。中国社会的权力很大,网罗很密;个人的能力有限,如何是中国社会的敌手?中国社会对个人道:“你们顺我者生,逆我者死;顺我者有赏,逆我者有罚。”那些和中国社会反对的少年,一个一个的都受家庭的责备,遭朋友的怨恨,受中国社会的侮辱驱逐。再看那些奉承中国社会意旨的人,一个个都升官发财,安富尊荣了。当此境地,不是顶天立地的好汉,决不能坚持到底。所以像褒匿那般人,作了几时的维新志士,不久也渐渐地受中国社会同化,仍旧回到旧社会去作“社会的栋梁”了。中国社会如同一个大火炉,什么金银铜铁锡,进了炉子,都要熔化。胡适胡适。(1891~1962)字适之。安徽绩溪人,幼年在家乡私塾读书。思想上深受程朱理学影响。1917年夏回国,受聘为北京大学教授。1918年加入《新青年》编辑部。与接受马克思主义的知识分子分道扬镳。1938~1942年出任国民政府驻美大使。1946~1948年任北京大学校长。1949年去美国。1958年返台湾任中央研究院院长。他在学术上影响最大的是提倡“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的治学方法。1962年在台北病逝。一曰须言之有物

吾国近世文学之大病,在于言之无物。今人徒知“言之无文,行之不远”,而不知言之无物,又何用文为乎。吾所谓“物”,非古人所谓“文以载道”之说也。吾所谓“物”,约有二事。(一)情感《诗序》曰,“情动于中而形诸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情感者,文学之灵魂。文学而无情感,如人之无魂。(二)思想吾所谓“思想”,盖兼见地、识力、理想三者而言之。思想之在文学,犹脑筋之在人身。人不能思想,则虽面目姣好,虽能笑啼感觉,亦何足取哉。文学无此二物,便如无灵魂无脑筋之美人,虽有秾丽富厚之外观,抑亦未矣。近世文人沾沾于声调字句之间,既无高远之思想,又无真挚之情感,文学之衰微,此其大因矣。此文胜之害,所谓言之无物者是也。欲救此弊,宜以质救之。质者何,情与思二者而已。二曰不摹仿古人今日之中国,当造今日之文学。不必摹仿唐宋,亦不必摹仿周秦也。观今之“文学大家”,文则下规姚曾,上师韩欧,更上则取法秦汉魏晋,此皆为文学下乘。吾每谓今日之文学,其足与世界“第一流”文学比较而无愧色者,独有白话小说,惟实写今日社会之情状,故能成真正文学。其他学这个,学那个之诗古文家,皆无文学之价值也。今之有志文学者,宜知所从事矣。三曰须讲求文法今之作文作诗者,每不讲求文法之结构。其例至繁,不便举之,尤以作骈文律诗者为尤甚。夫不讲文法,是谓"不通"。此理至明,无待详论。四曰不作无病之呻吟今之少年往往作悲观。其取别号则曰"寒灰"、"无生"、"死灰"。其作胡适手迹为诗文,则对落日而思暮年,对秋风而思零落,春来则惟恐其速去,花发又惟惧其早谢。此亡国之哀音也。老年人为之犹不可,况少年乎。其流弊所至,遂养成一种暮气,不思奋发有为,服劳报国,但知发牢骚之音,感唱之文。作者将以促其寿年,读者将亦短其志气,此吾所谓无病之呻吟也。国之多患,吾岂不知之。然病国危时,岂痛哭流涕所能收效乎。吾惟愿今之文学家作费舒特,作冯志尼,而不愿其为贾生、王粲、屈原、谢皋羽也。其不能为贾生、王某、屈原、谢皋羽,而徒为妇人醇酒丧气失意之诗文者,尤卑卑不足道矣!五曰务去滥调套语今之学者,胸中记得几个文学的套语,便称诗人。其所为诗文处处是陈言滥调,“磋跎”、“身世”、“寥落”、“飘零”、“虫沙”、“寒窗”、“斜阳”、“芳草”、“春闺”、“愁魂”、“归梦”、“鹃啼”、“孤影”、“雁字”、“玉楼”、“锦字”、“残更”,……之类,累累不绝,最可惜厌。其流弊所至,遂令国中生出许多似是而非,貌似而实非之诗文。今试举一例以证之。“荧荧夜灯如豆,映幢幢孤影,凌乱无据。翡翠衾寒,鸳鸯瓦冷,禁得秋宵几度。幺弦漫语,早丁字帘前,繁霜飞舞。袅袅余音,片时犹绕柱。”此词骤观之,觉字字句句皆词也。其实仅一大堆陈套语耳。吾所谓务去滥调套语者,别无他法,惟在人人以其耳目所亲见、亲闻、所亲身阅历之事物,—一自己铸词以形容描写之。但求其不失真,但求能达其状物写意之目的,即是工夫。其用滥调套语者,皆懒惰不肯自己铸词状物者也。六曰不用典吾所主张八事之中,惟此一条最受友朋攻击,盖以此条最易误会也。用典之弊,在于使人失其所欲譬喻之原意。若反客为主,使读者迷于使事用典之繁,而转忘其所为设譬之事物,则为拙矣。古人虽作百韵长诗,其所用典不出一二事而已。今人作长律则非典不能下笔矣。尝见一诗八十四韵,而用典至百余事,宜其不能工也。七曰不讲对仗排偶乃人类言语之一种特性,故虽古代文字,如老子孔子之文,亦间有骈句。如“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微。”此三排句也。“食无求饱,居无求安”。“贫而无诌,富而无骄”。“尔爱其羊,我爱其礼”。此皆排句也。然此皆近于语言之自然,而无牵强刻削之迹;尤未有定其字之多寡,声之平仄,词之虚实者也。至于后世文学末流,言之无物,乃以文胜。文胜之极,而骄文律诗兴焉,而长律兴焉。骈文律诗之中非无佳作,然佳作终鲜。所以然者何。岂不以其束缚人之自由过甚之故耶。今人犹有鄙夷白话小说为文学小道者。不知施耐庵、曹雪芹、吴研人皆文学正宗,而骈文律诗乃真小道耳。吾知必有闻此言而却走者矣。八曰不避俗语俗字吾惟以施耐庵、曹雪芹、吴研人为文学正宗,故有“不避俗字俗语”之论也。盖吾国言文之背驰久矣。自佛书之输入,译者以文言不足以达意,故以浅近之文译之,其体已近白话。其后佛氏讲义语录尤多用白话为之者,是为语录体之原始。及宋人讲学以白话为语录,此体遂成讲学正体。(明人因之。)当是时,白话已久入韵文,观唐宋人白话之诗词可见也。及至元时,中国北部已在异族之下,三百余年矣(辽、金、元)。此三百年中,中国乃发生一种通俗行远之文学。文则有《水浒》、《西游》、《三国》之类,戏曲则尤不可胜计。不意此趋势骤为明代所阻,政府既以八股取士,而当时文人如何李七子之徒,又争以复古为高,于是此千年难遇言文合一之机会,遂中道夭折矣。然以今世历史进化的眼光观之,则白话文学之为中国文学之正宗,又为将来文学必用之利器,可断言也。(此“断言”乃自作者言之,赞成此说者今日未必甚多也。)以此之故,吾主张今日作文作诗,宜采用俗语俗字。与其用三千年前之死字,不如用二十世纪之活字。与其作不能行远不能普及之秦汉六朝文字,不如作家喻户晓之《水游》、《西游》文字也。文学革命论:1917年2月发表于《新青年》(2卷6号),表明了更坚定的文学革命的立场,明确提出“三大主义”作为新文学的征战目标。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平民文学;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从内容到形式对封建旧文学持批判否定态度,主张以革新文学作为革新政治、改造社会之途。“文学革命”口号的提出梅生梅生毋自鄙!神州文学久枯馁,百年未有健者起。新潮之来不可止,文学革命其时矣!吾辈势不容坐视。且复号召二三子,革命军前杖马箠,鞭笞驱除一车鬼,再拜迎入新世纪!——1916.9送梅光迪回哈佛文学革命论今日庄严灿烂之欧洲,何自而来乎?曰,革命之赐也。欧语所谓革命者,为革故更新之义,与中土所谓朝代鼎革,绝不相类;故自文艺复兴以来,政治界有革命,宗教界亦有革命,伦理道德亦有革命,文学艺术,亦莫不有革命,莫不因革命而新兴而进化。近代欧洲文明史,宜可谓之革命史。故曰,今日庄严灿烂之欧洲,乃革命之赐也。吾苟偷庸懦之国民,畏革命如蛇蝎,故政治界虽经三次革命,而黑暗未尝稍减。其原因之小部分,则为三次革命,皆虎头蛇尾,未能充分以鲜血洗净旧污;其大部分,则为盘踞吾人精神界根深蒂固之伦理道德文学艺术诸端,莫不黑幕层张,垢污深积,并此虎头蛇尾之革命而未有焉。此单独政治革命所以于吾之社会,不生若何变化,不收若何效果也。推其总因,乃在吾人疾视革命,不知其为开发文明之利器故。孔教问题,方喧呶于国中,此伦理道德革命之先声也。文学革命之气运,酝酿已非一日,其首举义旗之急先锋,则为吾友胡适。余甘冒全国学究之敌,高张“文化革命军”大旗,以为吾友之声援。旗上大书特书吾革命军三大主义:曰,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曰,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曰,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国风》多里巷猥辞,《楚辞》盛用土语方物,非不斐然可观。承其流者,两汉赋家,颂声大作,雕琢阿谀,词多而意寡,此贵族之文古典之文之始作俑也。魏、晋以下之五言,抒情写事,一变前代板滞堆砌之风,在当时可谓为文学一大革命,即文学一大进化;然希托高古,言简意晦,社会现象,非所取材,是犹贵族之风,未足以语通俗的国民文学也。齐、梁以来,风尚对偶,演至有唐,遂成律体。无韵之文,亦尚对偶。《尚书》、《周易》以来,即是如此。(古人行文,不但风尚对偶,且多韵语,故骈文家颇主张骈体为中国文章正宗之说。——亡友王无生即主张此说之一人——不知古书传抄不易,韵与对偶,以利传诵而已,后之作者,乌可泥此?)……今日吾国文学,悉承前代之弊文学之文,既不足观,应用之文,益复怪诞:碑铭墓志,极量称扬,读者决不见信,作者必照例为之。寻常启事,首尾恒有种种谀词。居丧者即华居美食,而哀启必欺人曰“苫块昏迷”。赠医生以匾额,不曰“术迈歧、黄”,即曰“著手成春”。穷乡僻壤极小之豆腐店,其春联恒作“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此等国民应用之文学之丑陋,皆阿谀的虚伪的铺张的贵族古典文学阶之厉耳。欧洲文化,受赐于政治科学者固多,受赐于文学者亦不少。予爱卢梭、巴士特之法兰西,予尤爱虞哥、左喇之法兰西;予爱康德、赫克尔之德意志,予尤爱桂特郝、卜特曼之德意志;予爱倍根、达尔文之英吉利,予尤爱狄铿士、王尔德之英吉利。吾国文学豪杰之士,有自负为中国之虞哥、左喇、桂特郝、卜特曼、狄铿士、王尔德者乎?有不顾迂儒之毁誉,明目张胆以与十八妖魔宣战者乎?予愿拖四十二生之大炮,为之前驱。钱玄同

(1887--1939)钱玄同(1887-1939)浙江吴兴人。吴越国太祖武肃王钱镠之后。早年留学日本,曾任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五·四”时期参加新文化运动,提倡文字改革,曾倡议并参加拟制国语罗马字拼音方案,20世纪初在日本学习世界语,在《新青年》杂志上载文提倡世界语。他提出“选学妖孽、桐城谬种”口号,明确新文学革命的对象。提出用“国语”作文;规定语法之词序;小学课本、新闻纸旁注注音字母;文章加标点符号;用阿拉伯号码和算式书写数目字;用公元纪年;书写方式改左行直下为右行横迤等。钱三强

(1913--1992)刘半农

(1891--1934)叫我如何不想他

刘半农

天上飘着些微云,

地上吹着些微风,

啊,微风吹动了我头发,

教我如何不想他?

月光恋爱着海洋,

海洋恋爱着月光,

啊,这般蜜也似的银夜,

教我如何不想他?双簧戏:新文学肇始,最需要反响,特别是来自“反”的那一方面的“响儿”,苦于一时不见,钱刘就商量制造一个。于是1918年3月,钱玄同化名王敬轩在《新青年》上发表题为《文学革命之反响》一文,洋洋洒洒数千言,罗织新文化运动种种罪状,攻击主张新文化的人是不要祖宗。刘半农撰写了万余言的《复王敬轩书》,针对王敬轩所提出的所有观点一一加以驳斥,把实无其人的王敬轩批驳得体无完肤。这就是轰动一

时的“双簧信”,故意制造一场论战,以便把问题引向深人,唤起社会的注意。鲁迅后来称这场论战是一场"大仗"。

钱、刘的"双簧"戏上演后不久,真正的新文化运动反对派确实跳了出来。他们因王敬轩被批驳而坐立不安,要为王敬轩鸣不平了。

文学革命进一步深入

1917年8月,《新青年》编辑部扩大,4卷1期起改由陈独秀、钱玄同、胡适、李大钊、沈尹默等轮流主编,陈独秀又办了《每周评论》杂志,1919年1月,北京大学学生傅斯年、罗家伦等办了《新潮》月刊,一起提倡白话文,一批知识分子形成了新文学的统一战线,新文学阵线内积极开展如何建设新文学的讨论,发表了一系列理论文章。

胡适、周作人与新文学初期理论建设《文学改良刍议》(1917)是对晚清文学改良思想的总结和发展,旗帜鲜明的提出“一时代有一时代之文学”,“白话文学之为中国文学之正宗”。《建设的文学革命论》(1918年4月4卷4号),提出“文学的国语,国语的文学”是建设新文学的宗旨。《易卜生主义》(1918年6月4卷6号)介绍易卜生的现实主义和个性主义。《谈新诗》主张“诗体的大解放”。(1)胡适在进化论基础上形成他的文学观,他理论方面影响最大的是“白话文学”论和“历史的文学观念”。(2)胡适重视语言工具的革命。他把文学语言的变革看成整个社会价值和审美趣味的转变,将白话运动从文学改革的范围向整个社会的范围推进,这是文学革命在短期内大获胜利的原因之一。(3)在新文学思想内容上提倡个性主义,创作方法上主张现实主义。(4)对文体的贡献主要是诗歌,主张“诗体的大解放”。胡适文学思想的转变1923年创办《国学季刊》,采取“托古改制”立场,从革新趋于复古。周作人(1885年1月16日~1967年5月6日)原名櫆寿(后改为奎绶),是鲁迅(周树人)之弟,周建人之兄。中国现代著名散文家、文学理论家、评论家、诗人、翻译家、思想家,中国民俗学开拓人,新文化运动的杰出代表。历任国立北京大学教授、东方文学系主任,燕京大学新文学系主任、客座教授。《新青年》的重要作者,并曾任“新潮社”主任编辑。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创办《语丝》周刊。《人的文学》1918.12《新青年》5卷6号。从个性解放的要求出发,充分肯定人道主义,强调一种“利己而利他,利他即是利己”的“理想生活”,提出以“人道主义为本,对于人生诸问题,加以记录研究的文字,便谓之人的文学”,认为新文学即人的文学,应充分表现“灵肉一致”的人性。深深影响了五四时期表现个性解放主题的创作,“人的文学”成为五四时期文学的一个中心概念。

我们要说人的文学,须得先将这个人字,略加说明。我们所说的人,不是世间所谓“天地之性最贵”,或“圆颅方趾”的人。乃是说,“从动物进化的人类”。其中有两个要点,(一)“从动物”进化的,(二)从动物“进化”的。我们承认人是一种生物。他的生活现象,与别的动物并无不同,所以我们相信人的一切生活本能,都是美的善的,应得完全满足。凡有违反人性不自然的习惯制度,都应该排斥改正。但我们又承认人是一种从动物进化的生物。他的内面生活,比别的动物更为复杂高深,而且逐渐向上,有能够改造生活的力量。所以我们相信人类以动物的生活为生存的基础,而其内面生活,却渐与动物相远,终能达到高上和平的境地。凡兽性的余留,与古代礼法可以阻碍人性向上的发展者,也都应该排斥改正。这两个要点,换一句话说,便是人的灵肉二重的生活。古人的思想,以为人性有灵肉二元,同时并存,永相冲突。肉的一面,是兽性的遗传;灵的一面,是神性的发端。人生的目的,便偏重在发展这神性;其手段,便在灭了体质以救灵魂。所以古来宗教,大都厉行禁欲主义,有种种苦行,抵制人类的本能。一方面却别有不顾灵魂的快乐派,只愿“死便埋我”。其实两者都是趋于极端,不能说是人的正当生活。到了近世,才有人看出这灵肉本是一物的两面,并非对抗的二元。兽性与神性,合起来便只是人性。英国十八世纪诗人勃莱克(Blake)在《天国与地狱的结婚》一篇中,说得最好:人并无与灵魂分离的身体。因这所谓身体者,原止是五官所能见的一部分的灵魂。中国文学中,人的文学本地极少。从儒教道教出来的文章,几乎都不合格。(一)色情狂的淫书类(二)迷信的鬼神书类(《封神榜》《西游记》等)(三)神仙书类(《绿野仙踪》等)(四)妖怪书类(《聊斋志异》《子不语》等)(五)奴隶书类(甲种主题是皇帝状元宰相,乙种主题是神圣的父与夫)(六)强盗书类(《水浒》《七侠五义》《施公案》等)(七)才子佳人书类(《三笑姻缘》等)(八)下等谐谑书类(《笑林广记》等)(九)黑幕类《平民文学》(《每周评论》1919第5期),进一步阐述“人的文学”的主张,是其具体化。将封建传统的旧文学概括为“贵族的文学”,“平民的文学”恰是反其道而行之的。二者主要区别于文学精神,即普遍与否,真挚与否,申明“以真为主,美即在其中”的文学观念,平民文学强调文学须应用于人生上,对五四时期尤其是为人生派的创作影响很大。

《美文》(1921)将以抒情叙事为主的艺术性散文视作美文,与小说、诗歌、戏剧并列,阐明了其文类品格(饶有趣味,平淡自然),从理论上确立文学性散文的地位。周作人文艺思想的转变周作人从“人”的个体的角度朝前走,1920年开始反思“人的文学”口号,针对文坛“人生派”和“艺术派”的分野,提出文学不必“为什么”。1923年在《自己的园地》中主张“人生的艺术派”,从新文学主潮带头人转为自由主义作者。

“五四”时期的文学史观

进化论史观:胡适在《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1872--1922

)中,主要讲述了清末到民国的文学演进,抓住“变”字,提出“一时代有一时代之文学”,新文学必定取代旧文学。这是一种明显的带有进化论色彩的文学史观,按时间归纳的方法使它颇具操作性。这一点不仅使之在当时成为流行的文学史观,乃至今天高校的文学史教程的编写者以及文学史的研究者依然奉为经典。但不可否认他将文学史视为一条带箭头的直线,其中的阶段论和目的论以及明显的线性思维方式都成为他的缺陷所在。

梁实秋

(1903-1987)梁实秋与韩菁清

文学无史观:梁实秋在《现代中国文学之浪漫的趋势》一文里,阐述了一种新鲜的独辟蹊径的文学史观,完全是反胡适的进化论史观的。与胡适推崇新文学恰恰相反,梁认为五四新文学过于强调向西方学习,而且自以为是的标新立异完全没有标准,是一种混乱的状态。整个新文学都弥漫着一种强烈的浪漫主义、感伤主义,主人公往往都是非常敏感的,所谓的感思忧国。诚然这是新文学暴露出来的一些毛病,然而这样的批评也显得过于苛刻了。不过梁实秋却从对胡适文学史观

以及新文学的批判中总结出自己独特的文学史研究视角,他将古今文学放在一个平面来研究,认为:文学无古今之分,只有中外可辨。这实际上和西方的艾略特的所谓文学无史的观点是相合的。梁实秋进而否定新文学的称谓,应该为“现代文学”,这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次出现这样的名称。虽然认为所有的作家都是共时存在共同产生作用的,但是在这样的一个平面里面还是有一个核心,也就是评价的标准那就是人性。局限:将古今作家和文学现象平面式的处理可操作性极小,不便讲授,难以形成知识体系。文学循环论:周作人在《中国新文学的源流》一书里,以接近于史学循环论的方法阐释新文学的发展历程。认为所有的文学演进都有两种倾向:一为言志,一为载道。古今中外,概莫能外。所谓言志,通俗来讲就是表达和抒发自己的感情和思想,强调个性,倾向抒情;而载道则是替别人说话,宣传别人的观点言论,强调趋同,倾向说教的色彩。正是这样两种互相矛盾的力量,相互作用,推动了文学的发展。这样一种观点现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因为此种循环理论暗含了一种规律性,不仅是文学史,甚至可以退而广之到社会的各个领域的发展历史,是否都存在一种规律性的循环,值得探究。新文化运动本质上是企求中国现代化的思想启蒙运动。新文化运动从两方面推进思想启蒙:一是重新评价孔子,抨击文化专制,倡导思想自由;二是广泛引进和吸收运用西方文化。新文化运动举起了“科学”与“民主”两面旗帜。思想革命的深入,必然要求文学革命。新文化运动直接促成了文学革命的产生。新文化运动倡导者陈独秀、李大钊、胡适等人同时也是文学革命发起者,使文学革命成为新文化运动有力组成部分。文学革命论争

--与文化保守主义者的论争1918年林(纾)蔡(元培)之争1922年与“学衡派”的论辩1925年与“甲寅派”的论争1918.3.18《公言报》发表林纾致北大校长蔡元培的公开信《致蔡鹤卿太史书》,对白话文大加讨伐,攻击北京大学的新派人物“颠孔孟,铲伦常”,表示要“拼我残年极力卫道”。在《答林琴南书》中蔡元培义正辞严给予驳斥,并宣称:“对于学说,信世界各大学通例,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主义”,支持文学革命与新思潮的传播。林又袭用旧派文人含沙射影法,发表文言小说《荆生》、《妖梦》,咒骂文学革命人物。《荆生》以三书生影射陈独秀、钱玄同、胡适。《妖梦》描写“鬼影幢幢”的“白话学堂”,大门挂着对联:白话通神,红楼梦,水浒,真不可思议;古文讨厌,欧阳修,韩愈,是什么东西。“白话学堂”内有三鬼,分别影射蔡元培、陈独秀、胡适。1922年,南京东南大学梅光迪、胡先骕、吴宓等创办《学衡》(1922.1-1933.7)杂志,因其观点态度相近,被称为《学衡》派。《中国新文学大系》:“反新文学运动最烈……如林琴南为反新文学之第一代代表人,那么,胡先骕是代表第二代,而章士钊当为第三代了。”胡先骕《评〈尝试集〉》、《中国文学改良论》,梅光迪《评提倡新文化者》,吴宓《论新文化运动》。他们击中了新文学倡导者的弱点和某些要害,如白话诗创作的简单化倾向,以及过多否定传统文化、传统戏曲等的偏激情绪。新文学派对《学衡》派发起了反击。蔡元培《国文之将来》,罗家伦《驳胡先骕君的中国文学改良论》,鲁迅《估学衡》《学衡》虽然到1933年才终刊,但这以后已无力同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对抗。

创刊号上的宗旨论究学术,阐求真理,昌明国粹,融化新知。以中正之眼光,行批评之职事。无偏无党,不激不随。1925年《甲寅》周刊1卷9号重刊章士钊写于1923年的《评新文化运动》,14号上又登载他的《评新文学运动》,该文集中攻击新文化运动和白话文,他从逻辑学、语言学、文化史等方面来论证文言文的优越,归结为“国性群德,悉在文言,国苟不亡,理不可弃”。追随附和他的人甚至公开宣扬要取消“白话文学”这一名词。由于章士钊是北洋军阀政府文化统治机构的掌权者,新文学阵营动员了大部分力量写文章批驳反击。高一涵《新文化运动的批评》、郁达夫《咒〈甲寅〉十四号〈评新文学运动〉》、成仿吾《读章氏〈评新文学运动〉》、鲁迅《评心雕龙》、《十四年的“读经”》、《古书与白话》、《答KS君》等。在新文学阵营的反击下,《甲寅》派随着段祺瑞政府的垮台,也销声匿迹了。《甲寅》封面

章士钊1914年

日本创办新文学阵营内部的分化与斗争

1919年胡适提出“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1923年又提倡“整理国故”,开始背离五四精神。同时因其与《新青年》在编辑指导方针上发生分歧,退出该刊。从文学革命的发难者到国学研究的倡导者,他已经与新文学阵营的人们走上了不同的道路。1924年,胡适支持陈源、徐志摩等创办《现代评论》,标榜自由主义。现代评论派成员和撰稿者思想倾向各异,但在北京女师大学潮、五卅运动和三一八惨案事件中,胡适、陈源对革命群众运动持貌似公正、实质偏袒当局的态度,受到了鲁迅的批判。在文艺创作主张上,他们否定功利主义,提倡唯美主义艺术。1927年《现代评论》迁至上海出版后,具有进步思想的成员多半脱离,1928年底停刊后,现代评论派即随之解体。文学革命的实绩和意义白话运动的全面推广。1919年白话报刊400多种,1920年北洋政府教育部承认白话为“国语”,通令国民学校低年级采用,1924年中学语文课本收入新文学作品。外国文学思潮广泛涌入和新文学社团蜂起。文学理论建设取得初步成果。文学创作取得引人注目实绩。 外国文艺思潮的涌入和新文学社团的蜂起胡适、陈独秀发动文学革命借鉴进化论等思潮,周作人得益于西方人道主义文学理论。几乎所有文学革命发起者和参加者都做过译介工作,许多新文学刊物都刊载过译作。五四以后短短几年,西方文艺复兴以来的各种文学思潮和相关哲学思潮都先后涌入。

短短几年里,西方文艺复兴以来的各种文学思潮及左右着它们的哲学思潮都先后涌入中国。文学思潮如:现实主义、自然主义、浪漫主义唯美主义、象征主义、印象主义、心理分析派意象派、立体派、未来派等等。哲学思潮如:人道主义、进化论、实证哲学、尼来超人哲学、叔本华悲观哲学、弗洛依德主义、托尔斯泰主义、基尔特社会主义、无政府主义、马克思主义等等。

具有代表性的新文学社团文学研究会

创造社

新月社其它新文学社团

语丝社莽原社未名社浅草-沉钟社湖畔诗社文学研究会(简称文研会)1921年1月成立于北京。是文学革命后出现的第一个新文学社团。发起人有周作人、郑振铎、沈雁冰、叶绍钧等12人。出版有会刊《小说月报》、《文学旬刊》等。文研会较多受俄国和欧洲现实主义文学思潮影响,积极提倡“为人生而艺术”(“将文艺当作高兴时的游戏或失意时的消谴的时候,现在已经过去了,我们相信文学是一种工作,而且又是于人生很切要的一种工作。”)的主张和现实主义文学思想,宗旨是“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对中国新文学特别是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产生过巨大影响。郑振铎与高梦旦幼女高君箴(1923.10)创造社:

1921年6月成立于日本东京,被称为“异军突起”的文学团体。主要成员是郭沫若、郁达夫、成仿吾、田汉等。主办刊物《创造日》、《创造周报》、《创造月刊》、《创造季刊》、《洪水》等十余种。文学思想上倾向于欧洲启蒙主义和浪漫主义,也受“新浪漫主义”影响。主张“为艺术而艺术”,认为艺术是自我的表现,强调文学的本质是感情,推崇文学创作的“直觉”与“灵感”,使浪漫主义形成新文学的另一强大的文学思潮。1925年“五卅”之后,转向提倡革命文学。创造社的成立与发展(1921.6—1929.2.7)1.早期创造社(1921-1924)

1921年6月成立于日本成员:郭沫若、郁达夫、成仿吾、田汉、郑伯奇等主张:没有划一的主义,本着内心的要求,从事于文艺的活动(郭沫若《编辑余谈》,《创造季刊》1

卷2期)刊物:1921年,创造社丛书《女神》、《沉沦》、《少年维特之烦恼》、《鲁森堡之一夜》(郑伯奇译)

1922.5—1924.2《创造季刊》,共出2卷6期

1923.5—1924.5《创造周报》,共出52期

1923.2.1—1923.11.2《中华日报·创造日》

共出101期。2.中期创造社(1924.8--1927)成员:周全平、潘汉年、洪为法、柯仲平、陶晶孙、叶灵凤等“小伙计”

刊物:《洪水》周刊,1924.8.20创刊,周全平主编,泰东书局,仅出1期。

《洪水》半月刊,1925.9--1927.12.15,共出

3卷36期,创造社出版部

《创造月刊》,1926.3.16--1929.1.10,共出

2卷18期文学发生转向:表同情于第四阶级的文学3.后期创造社(1927-8——1929-1)成员:郭沫若、成仿吾、王独清、郑伯奇、段可情、龚冰庐、华汉等,新归国的冯乃超、李初梨、朱镜我、彭康等刊物:《创造月刊》《文化批判》,1928.1.15—1928.5.15,共出5期

《流沙》半月刊,1928.3.15—1928.5.30,6期

《思想月刊》,1928.8.15—1928.12,共出5期文学主张:无产阶级文学李初梨《怎样地建设革命文学》留学日本时的郁达夫

1926年郁达夫(中)与创造社同人郭沫若(左)、成仿吾(右)于广州郁达夫与王映霞

郁达夫相关照片新月社:是五四以来最大的以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