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生态系统管理_第1页
第九章生态系统管理_第2页
第九章生态系统管理_第3页
第九章生态系统管理_第4页
第九章生态系统管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生态系统管理的定义及管理内容(一)定义是指在充分认识生态系统整体性与复杂性的前提下,以持续地获得期望的物质产品、生态及社会效益为目标,并依据对关键生态过程和重要环境因子长期监测的结果而进行的管理活动(廖利平,赵士洞,1999)。第九章生态系统管理第一节生态系统管理的内涵及基本原则1(二)定义的发展Overbay(1992)认为,生态系统管理就是利用生态学、经济学、社会学和管理学原理仔细地和专业地管理生态系统的生产、恢复,或长期维持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和理想的条件;马尔特比等(1999)认为,生态系统管理是一种物理、化学和生物学过程的控制,是将生物体和它们的非生命环境与人为活动的调节连接在一起,以创造一个理想的生态系统状态。2按照马尔特比的定义,生态系统管理包括五方面的内容:①控制污染和营养物质②调节物理参数例如依靠大坝来控制水的释放或控制盐水侵入沿岸蓄水区。③改变生物间的相互关系例如依靠控制放牧,或者依靠火烧干涉植被的发展和动态。④控制人类对生物产品的使用例如限制化肥和杀虫剂的使用,调节渔网的孔径大小。⑤在考虑保护的利益时介入文化、社会和经济过程例如,依靠对农民的补贴来降低他们的操作强度。3(三)生态系统管理的内涵①要求将生态学和社会科学的知识和技术,以及人类自身和社会的价值整合到生态系统的管理活动中。②管理的对象主要是受自然和人类干扰的系统。③管理的效果可用生物多样性的维护或生态系统完整性等指标来衡量。④要求科学家与管理者确定生态系统退化的阈值及退化根源,并在退化前采取措施。⑤要求用科学知识做出最小损害生态系统整体性的管理选择。⑥管理的时空尺度应与管理目标相适应。4二、生态系统管理的十大基本原则及其内涵指导性原则(五项)(一)管理目标是社会的抉择既受经济发展状况影响,也与文化价值取向等因素有关(二)必须考虑人的因素管理的策略反映人类的需要和能力(三)必须在自然的分界内管理某些生态系统被破坏到通过管理也不能维持其功能和特征(四)必须认识到变化是必然的须吸收生态学的新思维和对生物圈研究的新成果(五)在适当的尺度内进行,保护必须利用各级保护区5操作性原则(五项)(六)从全球考虑,从局部着手(七)必须寻求在适当层次上维持或加强生态系统特征和功能(八)决策者应当以源于科学的适当工具为指导(九)生态系统管理者必须谨慎行事人类对高度复杂的自然界的认识是有限的,对人类自身活动的生态学后果的认识也缺乏全面的、可预见的判定(十)多学科交叉的途径是必要的6第二节7一、生态系统管理的数据基础个体-种群以及群落-生态系统层次的数据,是实施生态系统管理最基础和最重要的资料。8二、生态系统管理的要素910三、生态系统管理的主要途径与技术(一)生态风险评估是应用定量的方法评估、预测各种污染物对生物系统可能产生的风险以评估该风险可接受程度。风险评估及管理是进行生态系统管理的重要手段。生态系统管理中最重要的是风险管理,是指对生态风险评估的结果采取的对策与行动,是一个决策过程,又称为风险控制。11(二)适度干扰与恢复重建中等程度的干扰水平能维持较高多样性。理由是:①在系统受到一次干扰后,少数先锋物种会入侵补缺,如果干扰频繁,则先锋种不能发展到演替中期,因而多样性会降低。②如果干扰间隔很长,使演替过程能发展到顶极期,系统结构处于稳定态,多样性也不能最高。③只有中等干扰程度能使多样性维持最高水平,因为它允许更多的物种入侵和定居。适度干扰和修复与重建,都是按照自然生态系统自我调节的规律,来管理和建设生态系统。受损害生态系统的恢复和重建采取的两种模式途径:12(三)清洁生产定义是对工业生态系统实施管理的一种方式,又被称为“无公害工艺”、“无污染生产”等。目标通过资源的综合利用、替代作用、多次利用以及节能、省料、节水等途径,实现合理利用资源,减少资源的耗竭。清洁生产的内容清洁的能源清洁的生产过程清洁的产品清洁的服务13(四)废物资源化管理与5R法对废物进行综合管理,改变依赖填埋或焚烧来处理固废的状况,提出了以下五种方法来减少废物数量。1.抵制(resist)即不买难以回收或会造成浪费的产品2.减少(reduce)减少过度消费和浪费3.修复(remedy)修复损伤的物品不更换新物品4.回收(recycle/reuse)将废旧物品送到回收中心5.响应(respond)即让生产者和消费者了解造成浪费和不负责的废物管理的情况,共同改变行为,减少废物的产生。14(五)生态工业园区(EIP)产业生态学本质都是用生态学的理论来设计和管理工业生态系统,以减少生产过程对环境的污染,提高其对资源、能源的利用效率。产业生态学的理论和实践内容正在丰富和日臻完善,其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15生态工业园区是产业生态系统的一种高级形式,它是一种促进、规划和管理工业发展的手段。生态工业园区的组建,借鉴了自然生态系统的自组织理论,通过仿生态的方式构建产业生物群落。16(六)实施标准化环境管理系列标准世界标准化组织(ISO)新推出环境管理系列标准ISO14000,目的是规范、约束企业和社会团体所有组织的环境行为。ISO标准常用于生态系统的管理中,在提高公民环境意识和管理水平方面有重要作用,也是对产业生态系统进行管理的有效方法。ISO14000具有以下主要特点:确定了环境保护的新机制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倡导预防为主的原则使用广泛17(七)加强自然保护的管理和研究加强自然保护,包括对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的保护。规划、建设、管理好自然保护区,对于保护环境、维护生物多样性以及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等,都具有重大意义。18(八)推广应用3S技术RS、GIS、GPS有机结合,实现了遥感信息的获取、处理及应用的一体化,是生态系统管理中必不可少的技术手段。3S技术在生态系统管理中的作用:19(九)应用环境管理信息系统环境管理信息系统(EMIS:environmentalmanagementinformationsystem),既是各种环境信息的数据库,又是环境管理政策和策略的模拟试验室。功能:20第三节21生态规划:在自然综合体的天然平衡情况不作重大变化、自然环境不遭破坏和一个部门的经济活动不给另一个部门造成损害的情况下,应用生态学原理,计算并合理安排天然资源的利用及组织地域的利用(《环境科学词典,曲格平主编,1994》)。一、生态规划概念的发展及其特点22二、生态规划的目的、任务和基本原则(一)目的依据生态控制论和系统论的原理,调解系统内部各种不合理的生态关系,提高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在有限的外部投入条件下,通过各种技术的、行政的、行为的诱导手段实现因地制宜的可持续发展。技术的行政的行为的可持续发展23(二)基本任务①充分了解自然环境、自然资源的性能、自然生态过程特点以及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②使系统的发展立足于具体区域的发展潜力,形成系统社会经济功能与生态环境服务功能的互补与协调,突出系统优势。③追求系统总体关系的协调,强调系统发展的高效和持续性,改善和提高系统的自我调控和自我发展能力。24(三)基本原则1.整体优化原则2.人-地系统协调共生原则3.高效和谐原则4.相互制约原则生态系统中任意两个组分之间可能存在促进或抑制关系。生态规划要有利于系统中制约关系的存在,增强系统的反馈调节能力。5.生态功能分区原则6.最小风险原则7.可持续发展原则25(一)按地理空间尺度划分主要有区域生态规划、景观生态规划和生物圈保护区规划。(二)按地理与生存环境划分主要有陆地、海洋、城市、乡村生态系统规划等。(三)按社会学科门类划分主要有经济生态规划、民族文化生态规划等。三、生态规划的主要类型26四、生态规划的基本内容生态规划的核心在于根据区域自然环境与自然资源性能,对其进行生态适宜性分析,确定土地利用方式及发展规划,突出重点、因地制宜、有针对性。27(一)生态要素的调查与评价1.生态调查通过对生态系统过程、生态潜力与敏感性等方面的调查、分析和评价,确定生态规划的类型及方案。2.生态评价目的在于了解评价区域环境质量及资源现状、生态潜力的制约因素等。(1)生态过程分析生态过程的特征是由生态系统(或景观)的结构和功能决定的。(2)生态潜力分析生态潜力是指在单位面积土地上可能达到的初级生产水平。(3)生态敏感性分析判定区域内各系统对人类活动的反应。(4)土地质量及区位评价为区域发展、产业经济布局与城镇建设提供基础。28(二)环境容量和生态适宜度分析生态适宜度分析就是从生态学角度,根据各项建设的生态学需求,分析区域土地质量的供给能否满足发展的需求,给出区域土地质量能够满足生态学需求程度上的评价和空间布局意向。29(三)生态规划的指标体系及目标确定生态规划指标体系,要全面准确的覆盖自然、社会、经济各方面的状况与属性,对各指标权重的赋值要科学合理。生态规划的总目标、近期和远期目标应同区域规划和总体规划目标一致,以利于同步、协调、可比、互为应用。(四)生态功能区的划分及土地利用生态功能区的划分,应综合考虑生态要素的现状、问题、发展趋势及生态适宜度,明确提出工业、农业、居住、交通、仓储、公共建设、园林绿化等功能区的综合划分以及大型生态工程布局的方案。30(五)人口容量规划在生态规划编制中,必须分期确定人口控制规模,提出人口密度调整方案,提高人口素质以及实施人口规划的对策。(六)区域产业结构与布局规划产业结构影响着区域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产业结构的不同比例对区域环境质量有着很大影响。调整和改善不合理的产业布局是改善环境质量、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措施。31(七)生态绿地系统规划1.城市生态绿地系统的功能2.城市生态绿地规划内容①调节城市气候,减缓城市的热岛效应。②调节城市碳氧平衡。③净化功能。④防护功能。32(八)自然资源合理利用与保护规划判定自然资源是否被合理利用的基本原则是:①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相结合的原则。②生物资源开发量应与其生长、更新能力相适应的原则。③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相结合的原则。④因地制宜的原则。⑤统筹兼顾、综合利用的原则33五、生态规划的技术路线McHarg

生态规划的流程图34六、生态规划与其他专业规划的关系(一)生态规划与环境规划生态规划强调运用生态系统整体优化的观点,对规划区域内的社会和自然生态因素的动态变化过程和相互作用特征给予重视,研究符合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最佳方式和途径,进而提出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规划和对策。环境规划是在预测经济社会发展对环境的影响及环境质量变化趋势的基础上,为达到预定的环境质量,进行综合分析做出的带有指令性的最佳选择方案。环境规划是生态规划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对人类自身活动和环境所做的时间和空间的合理安排。35(二)生态规划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是国家或区域在较长一段历史时期内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安排。它规定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目标、总任务、总政策以及发展的重点、所要经过的阶段、采取的战略部署和重大的政策与措施。生态规划是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重要补充。生态规划应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同步编制,并纳入其中。生态规划目标应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相互协调。36(三)生态规划与国土规划国土规划是对国土资源的开发、利用、治理和保护进行的全面规划,包括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产业的布局和地区组合,环境保护以及影响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的解决对策等。生态规划也是国土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环境资源的生态适宜性分析和评价,为国土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综合整治提供技术支持和科学依据。37(四)生态规划与生态建设生态建设的内容可概括为三个方面:生态环境建设、生态经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当前生态环境建设的主要内容是生态省、生态县、生态城市、生态防护林体系的构建等。生态规划是生态建设的指导和依据。生态建设是在生态规划的基础上进行的,是具体实施生态规划的建设性行为;生态规划的一系列目标、设想通过生态建设逐步得到实现。381.生态城市定义杨尼斯基认为,生态城市是一种理想城市模式,其中技术与自然充分融合,人的创造力和生产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而居民的身心健康和环境质量得到最大限度保护。经济高效、环境宜人、社会和谐生态城市是根据生态学原理建设的社会、经济、自然可持续发展和物质、能量、信息高效利用且生态良性循环的人类聚居地。(五)生态规划与生态城市建设392.城市生态规划的主要目标一是城市居民与环境的协调;二是城市与区域发展的协调;三是使城市的经济、社会系统在环境承载力允许范围内得到不断的发展。403.生态城市规划的一般程序和内容Ⅰ实地调研污染源、生态示范区、风景旅游区、自然保护区、功能分区等资料搜集整理、建立数据库、图形库和文字资料库,系统分析环境容载力计算、生态水平、健康、安全、价值和生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