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点对点检测)2013届高三历史三轮专题训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典例1】(2011·广东文综·T12)“夫仁政,必自经界(土地的分界)始……经界既正,分田制禄,可坐而定也。”孟子的这段话认为A.轻徭薄赋是实施仁政的手段B.均贫富是实施仁政的障碍C.解决土地问题是实施仁政的前提D.贵民轻君是实施仁政的途径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精讲精析】选C。选项内容指向·联系分析结论A轻徭薄赋的意思是减少对人民的剥削,实行宽松的政策,材料没体现×B均贫富与材料不符合,而且孟子代表地主阶级利益,此观点与其阶级立场相矛盾×C行仁政一定要从划分、确定田界开始。田界划分好了,那么分田,制定俸禄标准,就可轻而易举地办妥了。由此看出解决土地问题是实施仁政的前提√D民贵君轻确实是孟子的观点,但材料没反映出来×【命题人揭秘】本题非常灵活地考查了孟子的“仁政”思想。首先,命题形式比较灵活,选择了一段原始史料,要求学生从中分析出孟子关于实施“仁政”思想的认识。其次,选项之间的干扰性较强,A、D本身说法是正确的,但与材料意思不一致。本题命题的主要意图是通过孟子的“仁政”思想考查学生对历史材料的信息提取能力和对知识的灵活迁移能力。与材料意思最吻合的一项,即为正确答案。【考情新动向】1.从考查频率和内容来看: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在古代思想史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对后世影响较大,属于高考命题的重点区域。考查的内容主要是诸子百家的思想主张。2.从考查角度和能力看:试题形式基本上有两种类型,一是引用原始史料,考查学生对思想类史料的解读能力和判断能力,二是设置一种情境,考查学生对相似思想的比较能力和认识能力。3.复习备考时,一要熟练掌握诸子百家的思想主张,并能够区别各家思想的主要不同。二要尽量多接触有关诸子百家思想的原始史料,并与所学基础知识联系起来。三要对相关试题多加训练,在训练中提升解题能力。1.(2012·山东文综·T9)有学者评论战国时期某学派说:“他们都是些注重实践的政治家……他们认为贵族的存在已不合时宜……他们把商人和学者看作是可有可无或多余的人。”这一学派是()A.儒家B.道家C.墨家D.法家【解题指南】材料中的有效信息“注重实践的政治家”“贵族的存在已不合时宜”“把商人和学者看作是可有可无或多余的人”是辨析答案的关键。【解析】选D。具体分析如下:选项具体分析结论A儒家主张贵贱有序,强调“仁”排除B道家主张清静无为排除C墨家主张兼爱非攻排除D法家重视社会变革,主张重农抑商,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正确2.(2011·安徽文综·T12)安徽境内历史遗存丰富,人文景观众多。图3中体现儒家伦理思想的是()A.①④B.②④C.①②③D.②③④【解析】选B。解答本题关键是要抓住儒、道、佛三家思想在建筑艺术上的表现。本题体现安徽地方特色,解题时抓住每个建筑图示的文字。图②徽州牌坊群体现儒家守节、忠义等伦理思想;图④包公祠是为纪念中国历史上著名清官包拯而建的祠堂,体现儒家思想;图①安庆迎江寺是寺庙,体现佛家思想;图③涡阳老子庙体现道家思想。由此判断B正确。3.(2010·山东文综·T9)“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这一主张属于()A.儒家“仁爱”思想B.墨家“兼爱”思想C.儒家“礼治”思想D.墨家“非攻”思想【解析】选B。解答本题需要准确的理解材料的意思,即:“看待别人的国家就像自己的国家,看待别人的家族就像自己的家族,看待别人之身就像自己之身。”这就是墨家的全爱即无等差的爱的思想,既有国与国、家与家间的兼爱,也有人与人的兼爱。故B项符合题意。儒家的“仁爱”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有等级差别的爱,故A项不符合材料的意思。C项“礼治”仍是有等级差别的。D项“非攻”则主要表现在国与国之间,只体现出材料的部分意图,故可排除。4.(2010·浙江文综·T13)儒道思想犹如中国古代思想的双璧。下列言论中,最能体现道家因循自然、崇尚无为思想的是
()A.不以人助天B.制天命而用之C.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D.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解析】选A。B、D两项是儒家代表荀子的思想,可以排除。A项是庄子的思想,主张有识之士顺应自然,不用自己的聪明智慧去破坏自然规律,干扰天道。C项是老子的思想,大意是“天地是无所谓仁慈的,它对待万事万物就像对待刍狗一样,任凭万物自生自灭”。故最符合题意的为A项。5.(2010·海南单科·T1)“欲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当若繁为攻伐,此实天下之巨害也。”这一观点出自先秦()A.儒家B.法家C.墨家D.道家【解析】选C。本题的关键信息为“若繁为攻伐,此实天下之巨害”,即反对战争。这符合墨家宣扬“非攻”,即谴责战争给人民造成灾难的思想观点,故正确选项为C项。而儒家提倡“仁”、实行“仁政”;法家主张“以法治国”;道家主张“无为而治”,故A、B、D三项均与题干材料不符。6.(2009·海南单科·T1)荀子是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其思想与法家共通的是()A.天行有常B.人性本恶C.礼法并重D.民水君舟【解析】选B。本题的关键词是“共通”,即荀子和法家思想的共同点。法家思想中没有对自然规律的认识,故可排除A项。法家鼓吹君主集权,用严刑竣法镇压人民的反抗,由此可排除C、D两项。荀子提出“性恶论”,主张用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使人向善;法家则主张用严刑峻法来约束和规范臣民的行为,实际上也是相信人性本恶的。7.(2012·北京文综·T37)(节选)水是生命之源,它孕育了人类文明,启迪着人类智慧,影响着人类社会的进程。材料一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老子》)材料二君者,民之源也,源清则流清,源浊则流浊。故有社稷者而不能爱民,不能利民,而求民之亲爱己,不可得也。(《荀子》)(1)材料一、二分别体现了道家和儒家的什么思想?简述道家和儒家产生的时代背景。【解题指南】注意中国古代的百家争鸣。【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分析的能力。第(1)题从道家与儒家思想出发,分析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答案:(1)材料一体现出了道家的“辩证”思想,材料二体现出了儒家的“仁政”思想。时代背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发生巨大变革。铁器和牛耕的使用,促进了经济的发展,造成井田制瓦解,各国纷纷变法,确立了土地私有制,从而冲击了传统的宗法分封制。周天子权威下降,诸侯争霸,促成了思想上百家争鸣的局面。【典例2】(2010·天津文综·T2)《史记》载:汉武帝时,“公孙弘以《春秋》白衣为天子三公,封以平津侯。天下之学士靡然乡风矣”。该材料主要表明A.汉武帝广泛吸纳人才B.平民将相大量涌现C.儒学在民间开始兴起D.儒学地位显著提高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精讲精析】选D。本题主要考查儒学在汉代的发展。材料的意思是:公孙弘因为儒学经典研究得比较透彻,所以从一个布衣百姓而成为三公之一,被封为侯,天下的读书人纷纷效仿他研习儒学经典。公孙弘的成功,对于具有政治敏感的“天下学士”而言,不难把握“儒学地位显著提高”这一新的政治动向。材料反映出汉代时儒学已成为天下第一显学,故D项符合题意。A、B、C三项均未反映材料的主旨,故均可排除。【阅卷人点评】通过阅卷后的数据分析,本题主要错选A项或B项,其主要原因是:(1)没有读懂材料,或者只读懂了材料的字面意思而没有理解材料的核心意图。如仅凭第一句“公孙弘以《春秋》白衣为天子三公,封以平津侯。”而误认为材料的主旨是汉武帝广泛吸纳人才。或者仅凭“白衣为天子三公”就误认为平民将相大量涌现。由此可见,真正读懂材料是解决材料型选择题的关键所在。(2)不能准确掌握汉代儒学地位提高这一重要史实。汉代,儒学成为封建正统思想,钻研儒家经典成为参政的重要途径,故“公孙弘以《春秋》白衣为天子三公,封以平津侯”,本质上反映了儒学地位的提高。材料型选择题往往需要链接教材知识,但如果教材知识掌握不扎实,就不能对解题提供有益的帮助。【考情新动向】1.从考查频率和内容来看:本考点命题几率相对较低,考查角度主要表现为董仲舒对儒学的新发展以及儒学在西汉正统地位形成的原因、过程和影响。2.从考查角度和能力看:本考点命题的角度主要集中在董仲舒提出的新主张以及汉武帝尊儒的措施。从能力上来看,一是考查对汉代儒学发展原因的理解能力,二是考查对汉代儒学与先秦儒学的比较分析能力。3.复习备考时,一要准确理解董仲舒新儒学的主张及其目的,二要准确理解儒学发展为正统思想的原因及影响,三要注意区别汉代儒学与先秦儒学的不同。1.(2010·北京文综·T13)有人认为,中国古代君主专制理论由先秦法家奠定,经汉朝儒生发展而成。这两个阶段的代表人物分别是()A.荀子、董仲舒B.荀子、孟子C.商鞅、孟子D.韩非子、董仲舒【解析】选D。结合材料提供的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先秦法家代表是韩非子,而汉朝时使儒学成为统治思想的新儒学代表是董仲舒,所以本题正确选项是D。荀子、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人物,不符合题干要求。2.(2009·海南单科·T3)董仲舒融合先秦以来各家思想形成新儒学,其思想基础源于对一部儒家经典的新阐释,该经典是
()A.《春秋》B.《论语》C.《孟子》D.《易经》【解析】选A。董仲舒的主要主张是“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要著作是《春秋繁露》等,可见他的思想基础是源自《春秋》。3.(2012·天津文综·T1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明法者强,慢法者弱。”(1)概括材料中的三种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主张出现的政治经济背景。材料二“《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以教化为大务”;“正法度之宜”。
——《汉书·董仲舒传》(2)依据材料二中董仲舒的论述,指出其思想特征。结合所学知识,阐述董仲舒的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材料三唐代儒学较多地吸取了佛教和道教的思想。而盛行于唐代的佛教,既有本土发展起来的禅宗,也有从天竺引进的法相宗,还有中印合璧的天台宗等。唐代敦煌壁画中的飞天形象,是印度的乾达婆、希腊天使和道教羽人等多元文化因素的混合物。唐代大型歌舞剧《羽衣霓裳舞曲》,则源于印度的婆罗门曲,并含有胡旋舞等中亚歌舞元素。
——张国刚《唐代开放与兴盛的当代思考》等(3)依据材料三概括唐代思想文化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形成的原因。(4)综上,谈谈你对思想文化发展进程的认识。【解题指南】注意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第(1)题由材料可知分别是儒家的“仁政”、道家的“无为”、法家的“法治”。从政治、经济等角度分析历史背景。第(2)题董仲舒强调“大一统”,发展形成新儒学体系,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第(3)题从材料可看出唐代由于实行开放政策,对外交往频繁,因而思想文化具有多元性的特点。第(4)题从前三题得出结论:思想文化随着社会经济政治的变化而不断发展丰富。答案:(1)实行仁政。无为而治。强调法治。春秋战国时代,中国社会发生政治和经济大变动:政治上,分封制瓦解,诸侯争霸;经济上,铁犁牛耕推广,井田制破坏。(2)强调“大一统”,糅合各家思想,形成新儒学体系。儒学正统地位在汉代确立,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3)多元性(兼收并蓄)。唐朝实行开放政策,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对外交往频繁等。(4)思想文化随着社会经济政治的变化,在吸收融合诸多文化因素中发展和丰富。【典例3】(2010·浙江文综·T17)中国古代学术史上曾发生过一次著名的理学家辩论,甲方批评乙方做学问“支离”,乙方批评甲方做学问“太简”。下列各项中,属于当时甲方代表人物主要观点的是A.格物致知B.发明本心C.知行合一D.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宋明理学【精讲精析】选B。本题考查的能力层次较多,解答本题需进行二次判断,分析如下:(1)提取信息和调动运用所学判断信息:提取信息解读判断主题:理学辩论会“鹅湖之会”甲方:被斥做学问“太简”陆九渊乙方:被斥做学问“支离”朱熹(2)分析选项并按照设问角度选择正确答案:分析选项判断选择A二程和朱熹×B陆九渊√C王阳明×D二程×【命题人揭秘】本题以古代思想家的一次辩论设置新情境,考查理学和心学的主要观点、思想特点以及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对于理学和心学的复习,学生不必完全拘泥于教材讲述,可以适当拓展一些课外知识,如关于理学和心学的一些名言、典故、后世的遗存等,这样可以加深对理学和心学的认识。【考情新动向】1.从考查频率和内容来看:本考点的考查几率要高于上一个考点,但总体来看,几率不是很高。由本考点知识的特点决定,试题的理解难度较大,哲学色彩明显。命题内容往往体现在哲学流派的不同上。2.从考查角度和能力看:材料型试题居多,材料类型多样,主要是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并进一步判断出所属哲学流派。一是考查学生对宋明理学内涵的理解能力,二是考查学生判断材料所属哲学流派的能力。3.复习备考时,首先要准确把握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各流派的基本思想和主张,二要基本把握上述两大哲学流派的异同点,三要训练对哲学类史料的理解和判断认识能力。1.(2012·新课标全国文综·T27)理学家王阳明说:“士以修治,农以具养,工以利器,商以通货,各就其资之所近,力之所及者而业焉,以求尽其心,其归要在于有益生人(民)之道,则一而已……四民异业而同道。”在此,王阳明()A.重申传统的“四民”秩序B.主张重新整合社会阶层C.关注的核心问题是百姓生计D.阐发的根本问题是正心诚意【解题指南】解答本题的关键应明确两点:(1)题干中的关键信息:“力之所及者而业焉,以求尽其心……民异业而同道。”(2)王阳明的心学:心即理也,致良知。【解析】选D。具体分析如下:选项具体分析结论A四民等级秩序在题干材料中看不出来,不合题意排除B重新整合社会阶层和题干中“各就其资之所近”意思矛盾排除C关注的核心问题是百姓生计,不符合题干主旨排除D题干主旨符合阳明心学的正心诚意正确2.(2011·广东文综·T14)“虎溪三笑”讲的是儒者陶渊明、道士陆修静、僧人慧远一起品茗畅谈、乐而忘返的故事。故事本身是虚构的,却在唐宋诗歌、绘画作品中时有出现。据此可以得出符合史实的结论是,当时()A.儒道佛出现融合的趋势B.佛教开始传入中国C.诗歌创作呈现繁荣局面D.绘画风格以写实为主【解题指南】解答本题首先要抓住题干材料中的关键词“儒者”“道士”“僧人”,其次,要明白他们分别代表着三种思想流派。第三,要注意历史现象背后隐含的实质性问题。【解析】选A。本题考查古代儒家思想在唐宋时期的演变过程,反映儒家思想根据时代的发展不断融合其他学派而发展完善。“虎溪三笑”反映的是隋唐以来儒、道、佛三教合一的趋势,当时诗歌绘画作品对此情况进行了反映,由此判断A项正确;佛教传入中国是在西汉末年,不是唐宋时期,因此B项与史实不符;C项不符合题意;D项绘画虚构的故事情节,不能证明以写实为主。3.(2011·福建文综·T16)《唐律疏议》记载:“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犹昏晓阳秋相须而成者也。”这表明
()A.德礼是刑罚的本体B.刑罚是德礼的体现C.德礼相较于刑罚无足轻重D.德礼和刑罚对政教皆不可缺【解析】选D。本题的解答关键在于理解材料意思,即“以礼义教化作为治理国家的基本方法,而以刑罚制裁作为治理国家的辅助手段,就犹如早晚四季交替是相辅相成的。”从中可以看出二者对政教的重要性。“德礼为政教之本”,礼义教化作为治理国家的基本方法,德礼是政教的本体,不是刑罚的本体,排除A项。“刑罚为政教之用”,刑罚制裁作为治理国家的辅助手段,而不是德礼的体现,排除B项。“相须而成者”,说明两者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排除C项。故选D。4.(2011·上海单科·T13)理学家王守仁提出“致良知”说。这里的“良知”是指()A.人心固有的是非善恶标准B.圣人独有的是非道德标准C.通过学习获得的良好知识D.存在于外部世界的规律【解析】选A。王守仁所说的“良知”,既是道德意识,也指最高本体。他认为,良知人人具有,个个自足,是一种不假外力的内在力量,故A项符合题意。C项通过学习获得的良好知识,属于格物致知,属于程朱理学的基本主张,排除。B、D两项表述错误。故选A项。5.(2010·新课标全国文综·T26)王安石提出“形者,有生之本”。与之相对立的观点是()A.“心外无物”B.“天地为万物之本”C.“夫形于天地之间者,物也”D.“舍天地则无以为道”【解析】选A。题目涉及的是关于世界本原问题的中国古代哲学观点。王安石认为先天的心理能力是从物质产生的,这种物质就是形体,形体是“有生之本”,这种从“人是一个感觉体”出发的人性论,是唯物主义的命题。“天地为万物之本”“夫形于天地之间者,物也”“舍天地则无以为道”均是强调万物之本是“天地”,即客观存在的物质,故B、C、D三项都含有唯物主义色彩,不符合题目要求,可以排除。“心外无物”是典型的唯心论哲学,和题干中王安石提出的观点相对立,故正确选项为A项。6.(2010·广东文综·T15)“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源总在心。却笑从前颠倒见,枝枝叶叶外头寻。”这首诗反映了()A.孟子的“仁政”B.董仲舒的“独尊儒术”C.王阳明的“心学”D.顾炎武的“经世致用”【解析】选C。这首诗出自王阳明,诗句认为人人都有自己的价值标准,而万物本原在于自己的心,即反映了“心学”的理论观点,故正确选项为C项。A、B、D三项均不符合诗句“万化根源总在心”这一关键信息,故均可排除。7.(2009·江苏单科·T3)某思想家强调孝、悌、慈等伦理道德均源于人之自然本性,这位思想家是()A.孔子B.董仲舒C.朱熹D.王阳明【解析】选D。本题考查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的思想主张。王阳明主张“良知”是心之本体,是人生而俱来的、先验的、普遍的“知”,这种“知”是不待虑而知,不待学而能的本性,故判断为王阳明的心学理论。【典例4】(2011·新课标全国文综·T26)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说:“使朝廷之上,闾阎之细(民间百姓),渐摩濡染,莫不有诗书宽大之气,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非是,而公其非是于学校。”与这一论述的精神实质最为接近的是A.天下兴亡,匹夫有责B.民为邦本C.天下为公D.民贵君轻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精讲精析】选C。解答本题时应结合黄宗羲的思想主张和时代背景理解分析材料大意,其主张建立专门机构限制君权,实行开明君主统治,具有鲜明的民主启蒙色彩。A项强调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感,与题意不符;B、D两项体现了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相互依存关系,但这种看法是为更好地维护君主专制统治,缺乏民主意识;天下为公体现了一定的民主色彩,故选C。【阅卷人点评】通过阅卷后的数据分析,本题错选主要集中在B项或D项,出现错误的原因为:(1)把握不准题干材料的基本含义,材料的意思是说判断是非的依据不是君主,而是人民。反映出明末清初反对君主专制,倡导民主的思想。(2)对B、D两项的认识有误,误以为“民为邦本”和“民贵君轻”就是民主思想的体现。其实错误,两者都是在君主专制的前提下,倡导统治者以民为本,其实质是为了更好地实现君主统治,而不是实现民主政治。【考情新动向】1.从考查频率和内容来看:本考点在近几年考查中的几率很高,特别是2011年,从全国新课改区来看,出现了6道选择题,1道非选择题。考查内容主要表现在明清思想的批判性、进步性和时代性。2.从考查角度和能力看:试题主要是材料型选择题,材料类型既有引自思想著作的,也有直接来自历史人物的。既有史料型,也有史评型。主要考查学生对各类史料的解读能力以及对所学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3.复习备考时,一要充分理解明末清初进步思想出现的历史背景,二要把握进步思想家的主要思想观点,三要认识明清进步思想对中国传统主流思想的批判与继承。1.(2011·天津文综·T3)长期以来,儒学是一种士大夫之学。明代思想家李贽则提出要正视“世间惟下下人最多”的现实,强调“我为下下人说,不为上上人说”。这说明李贽()A.反对儒家的正统思想B.倡导只为下下人说C.批判地发展传统儒学D.抨击君主专制制度【解析】选C。本题主要考查明代思想家李贽的思想主张。从材料看,儒学一直被少数士大夫垄断,而李贽则认为普通百姓占据了人口的大多数,一种思想学说要为大多数人服务,被大多数人所拥有,这既是对儒学被少数人垄断的批判,也是对儒学的发扬光大。李贽并不反对儒家思想,故A项错误;B、D两项与材料不相符合,故排除。【方法技巧】鉴别选项与题干的对应程度:解答本题要注意区别选项技巧的使用。本题各选项的迷惑性很强,很容易误选。一是误选A,其实李贽并不反对儒学;二是误选B,其实B仅仅是一种表面现象;三是误选D,其实题干材料强调的是儒学为谁服务,其主旨并非抨击君主专制。由此可见,在答题过程中,要注意细致区别各选项之间以及选项与题干之间的对应程度。2.(2011·北京文综·T15)明末清初思想家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在清代被列为禁书,其主要原因是该书()A.将人性与天理对立起来B.质疑孔子的权威性C.主张儒、佛、道三教合一D.抨击君主专制制度【解析】选D。解答本题应注意结合明末清初的时代背景来分析。由于明末清初商品经济的发展,在思想界出现了以黄宗羲等为代表的主张民主,反对封建君主专制的思想家,给后世以深刻的启迪,故D项正确。A项是程朱理学的主张;明末清初的思想家只是批判君主专制,并不否定孔子,排除B项;C项中儒、佛、道三教合一发生于隋唐以来。3.(2011·海南单科·T7)明末清初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人提倡经世致用,反对君主专制,这主要是基于他们()A.对先秦诸子学说的阐释B.对宋明理学的批判与继承C.受西方启蒙思想的启发D.对现实政治与社会的叛逆【解析】选B。明末清初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三位进步思想家对传统儒学的批判继承,促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生机,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因此A项错误;由于闭关锁国政策等因素,明清时期的先进思想并非受西方启蒙思想的影响,C项排除;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是在当时政治经济发生巨大变化的条件下萌生的,D项说法错误。经世致用之说批判道学的空洞、虚伪,反对君主专制,倡导民主,继承了儒家的民本思想。4.(2011·北京文综·T14)文庙是中国古代官方兴建的祭祀孔子的场所,产生于唐代,宋代逐渐在中原、江南的城市中大量兴建,元代在贵州、云南,清代在新疆、东北等地也相继出现。这一现象表明()A.兴建文庙是加强专制统治的手段B.唐代是官方儒学教育的兴起阶段C.文庙的兴修导致了程朱理学的产生D.文庙的修建是城市经济发展的需要【解题指南】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对“文庙”的认识。文庙是祭祀孔子的场所,代表的是一种文化和理念,封建统治者之所以修建文庙,其实质是借用孔子的儒学思想为其专制统治寻找思想的理论支柱。【解析】选A。因为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封建专制的主要思想支柱,由此可见,官方建立文庙强化孔子在封建专制统治中的地位,目的在于强化对人民的统治,由此判断A项正确。在西汉时期官方儒学教育已经兴起,排除B项;程朱理学产生于宋代,故C项错误。文庙是祭祀孔子的场所,不是发展经济的场所,故D项错误。5.(2011·海南单科·T6)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下诏:“宜令郡县皆立学,礼延师儒教授生徒,以讲论圣道,使人日渐月化,以复先王之旧,以革污染之习,此最急务,当速行之。”“复先王之旧”实质上是指()A.延续元朝典章B.继承华夏传统C.复兴汉唐制度D.回归周朝典制【解析】选B。抓住材料中“立学”“儒教”“圣道”这些关键信息,可以看出明朝初年朱元璋倡导儒学的教化作用,故此处的“复先王之旧”应指继承中国传统文化,B项符合题意。A、C、D三项不符合史实,且材料中没有体现。1.(2010·江苏单科·T5)“圣人不责人之必能,是以人人皆可以为圣。”这句话最符合下列哪位思想家的主张()A.朱熹B.李贽C.陆九渊D.黄宗羲【解析】选B。根据材料,该思想家宣扬“人人皆可以为圣”的观点。北宋以后,道学家把孔子奉为“扶天纲,立地纪”的神圣。李贽自称为异端,指出孔子不是天生圣人,儒家经典也不是神圣不可侵犯的理论。他认为是非标准应依照时代变化而变化,反对以孔子的是非为标准。由此判断B正确。朱熹的核心观点是理之源在于天理,而天理就是作为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强调“存天理,灭人欲”;陆九渊把“心”作为宇宙万物的本原,提出“心”就是“理”的主张,强调“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认为天地万物都在心中;黄宗羲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抨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A、C、D三项与材料所述观点都不符合。2.(2009·安徽文综·T13)儒家思想经过不断发展,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以下言论最能体现其适应加强中央集权需要的是()A.“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B.“以德兼人者王,以力兼人者弱,以富兼人者贫。”C.“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D.“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解析】选C。解题关键是理解各项言论的含义。西汉汉武帝时期,董仲舒为适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发展了儒家思想,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故C正确。A是孔子的言论,B是荀子的言论,D是黄宗羲的言论,皆非加强中央集权。3.(2009·福建文综·T38)1600年,意大利著名哲学家、天文学家布鲁诺被教会烧死在罗马鲜花广场。1602年,明末思想家李贽在狱中自尽身亡。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人之是非,初无定质。……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
——李贽《藏书》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若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故谓人有男女则可,谓见(见:见识)有男女,岂可乎?谓见有长短则可,谓男子之见尽长,女子之见尽短,又岂可乎?
——李贽《焚书》材料二李贽虽在麻城,但有无数来自各地的追随者,几使麻城一境如狂,他的“异端”思想由此广泛传播。与此同时,麻城乃至京城的保守势力对李贽的迫害也逐渐升级……最终经神宗御批,以“敢倡乱道,惑世诬民”的罪名逮捕下狱,并焚毁其著作。不愿屈服的李贽在狱中赋诗:“志士不忘在沟壑,勇士不忘丧其元;我今不死更何待,愿早一命归黄泉。”随后自杀身亡。
——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材料三布鲁诺指出宇宙是无限的,地球仅仅是无限宇宙中的一个微尘。地球绕太阳转,而太阳也不是静止不动的。他认为宇宙是一个统一的物质世界,有它自己的客观规律,并不像教会所说的服从上帝的意志。这就彻底否定了教会的宇宙观。天主教会宣布他为“异教徒”,开除教籍,布鲁诺被迫长期离开祖国。1592年,他一回到意大利,即陷入宗教裁判所的毒手,监禁达七年之久,但他始终不放弃自己的学说。当宣布要处死他时,他说:“你们宣读判决书时,要比我听宣判更感到害怕。”
——摘编自刘明翰主编《世界通史·中世纪卷》(1)据材料一概括李贽的基本主张,指出这些主张产生的时代背景。(2)据材料指出布鲁诺和李贽被视为“异端”的相同原因及他们临终表现的相似之处。(3)有学者认为,李贽的著作尽管在当时影响很大,但并没能在历史上开拓出一条新路。结合明清之际中国社会的实际状况,从政治、经济和思想三方面予以说明。(4)结合16世纪欧洲社会各方面的变化,谈谈你对材料三中布鲁诺“你们宣读判决书时,要比我听宣判更感到害怕”这句话的理解。【解析】解答第(1)题的关键是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时代背景要注意结合明末清初商品经济的发展和新儒学的发展等方面分析。第(2)题相同的原因要放到当时的历史背景下从挑战正统等方面分析;临终的表现要从历史人物的信念等方面进行分析。第(3)题要结合明清时期占主导地位的政治制度、经济基础和思想文化加以说明。第(4)题注意从16世纪欧洲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的变化分析理解布鲁诺的话。答案:(1)主张:反对将儒学教条化;提出“童心说”;反对歧视妇女。时代背景:商品经济活跃;市民阶层进一步壮大;倡导个性解放的新思想出现。(2)相同原因:挑战正统,威胁专制统治。相似之处:誓死捍卫自己的信念。(3)君主专制空前强化;自然经济仍占统治地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受到严重阻碍;正统思想仍占据统治地位。李贽没有从根本上否定现存秩序,没有对未来社会提出自己的设想。(4)新航路开辟,欧洲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力量逐步壮大;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深入发展,近代科学兴起,人文主义逐渐成为主流思想,教会统治受到冲击;布鲁诺坚信自己的学说是科学真理,对未来充满信心。4.(2009·广东单科·T26)下表是某中学研究性学习课上,三个研究小组展示的材料和所得的结论。组别材料结论东汉组史料记载,东汉桓帝是中国第一位实行道教及佛教教化政策的帝王,他也支持翻译佛经和其他佛教活动。——据古正美《从天王传统到佛王传统》佛、道思想是中国传统思想的主流。组别材料结论宋代组游酢和杨时去拜访老师程颐,程颐正用佛家打坐法瞑目而坐。游、杨二人遂恭敬地站在其身旁,等候良久,直到程颐发觉。
——据朱熹《近思录》中国古代有尊师传统。晚清组孙家鼐建议京师大学堂应“以中学(中国传统学术与政治思想)为主,西学为辅;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据孙家鼐等《议复开办京师大学堂折》(1896年)这份奏折中,孙家鼐认为中学比西学重要。请回答:(1)上述各组的结论,哪些是从材料可以直接推导出来的?(2)上述各组的结论,哪些是不能从材料直接推导出来的?你认为应补充怎样的材料或者修改成怎样的结论,才能使结论与材料相符?(若修改结论,不得照抄材料)(3)本堂课的主题是“中国传统主流思想的演变”。请结合所学知识,紧扣主题,重新分析各组的材料,建立材料与主题的联系,说明中国传统主流思想在东汉、宋代、晚清三个时期的变化。【解析】第(1)题需要综合三则材料,归纳三则材料与结论之间的内在联系。第(2)题体现了较高的能力要求,而且具有开放性,三则材料,三种不同的结论。可从增加材料或者修改结论两方面提出自己的看法,但材料与结论必须相符。第(3)题首先要清楚,中国传统主流思想实际就是儒家思想。三个时期的变化实际就是儒家思想发展演变的表现。答案:(1)晚清组。(2)①东汉组、宋代组。②考生可从增加材料或者修改结论两方面提出自己的看法,但材料与结论必须相符。如:东汉组的结论可修改为“东汉桓帝受道教和佛教思想影响比较大”。宋代组可增加其他朝代学生尊师的典型事例、中国古代典籍中的尊师思想等。(3)东汉:佛教和道教成为某些帝王的治国理念,汉武帝以来“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治国思想被动摇,佛教、道教产生了较大影响。宋代:程颐吸收佛教的某些修习方法和思想,与其他思想家一起创立的理学逐渐成为中国占主流地位的思想。晚清:某些官员的教育思想受到西学影响,西学对中学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但儒家思想仍占主流地位。1.历史背景:中国处于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时期,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1)经济上: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2)政治上:分封制崩溃,王室衰微,诸侯纷争。(3)阶级上:“士”阶层受到各诸侯国的重用。(4)文化上:由“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私学兴起。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2.主要流派及思想主张:(1)儒家学派:代表人物思想主张孔子(春秋)①思想核心“仁”:即爱人,要求人与人之间要互相爱护,融洽相处②政治主张“为政以德”:即以德治民,爱惜民力,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③伦理思想恢复周礼:强调“克己复礼”④教育思想:主张“有教无类”,开创私学;因材施教、温故而知新等代表人物思想主张孟子(战国)①政治思想:发展孔子“仁”的思想,主张实行“仁政”,进一步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②伦理观:主张“性本善”,认为人的天性是善良的荀子(战国)①“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并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的著名论断②“人之性恶”:认为人生来本性是恶的,主张礼法并施,特别强调用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使人向善③天人关系:一方面强调“天行有常”,另一方面又指出人道有为,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重要思想【点睛】正确认识孔子“仁”的思想(1)“仁”的思想具有和谐意识,对于缓和阶级矛盾,调整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具有积极作用,对现代所提倡的人本理念也具有借鉴意义。(2)但是孔子主张的“仁”是站在统治阶级的角度,要求统治者爱惜民力,不要过度压迫百姓,以免引起社会动荡,孔子的仁爱是有阶级差别的仁爱,而非普遍意义上的仁爱。(2)道家学派:①老子(春秋时期)——道家学派的创始人:a.哲学思想: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道”。b.政治思想:主张“无为而治”,向往小国寡民的生活。c.提出朴素的辩证法思想。②庄子(战国时期):a.提出“齐物”的观点,“逍遥”的人生态度。b.天与人“不相胜”,人必须顺从自然。(3)法家学派:①代表:李悝、商鞅、吴起、韩非(韩非子)等。②韩非(韩非子)的思想。a.以法治国:提出了系统的法治理论。b.君主集权:法、术、势相结合,厉行赏罚,奖励耕战。c.变法革新:认为社会不断发展,主张变法革新。(4)墨家学派——墨子:①思想主旨:“兼相爱,交相利”。②具体主张:非攻、尚贤、尚同、非乐、非命、节葬、节用等主张。3.历史影响:(1)思想文化奠基:它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2)第一次思想解放: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后来社会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提醒】诸子百家中相反的观点(1)治国上,儒家主张“仁政”,反对严刑峻法,而法家主张法治,强调严刑峻法。(2)在人性上,孟子主张“性本善”,而荀子主张“性本恶”。(3)在对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荀子主张“制天命”,人定胜天,而庄子主张“顺自然”。(4)在人生态度上,儒家主张积极入世,强调社会责任,道家则主张“逍遥”的人生态度,主张避世,强调“超脱”。【点睛】诸子百家思想的现实启迪(1)儒家的“仁政”——“以德治国”。(2)法家的法治思想——“依法治国”。(3)孔子的教育思想——全民教育、素质教育、职业教育等。(4)墨家的“兼爱”、“非攻”——平等博爱、热爱和平、反对战争。1.历史背景:(1)儒学在秦朝遭到严重打击,汉初逐渐复苏。(2)汉武帝时西汉国力强盛,“无为而治”已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确立正统地位。(1)董仲舒的新儒学主张:①加强中央集权:“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②加强君权:“君权神授”及“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等思想。③为人处世标准:“三纲五常”,提倡孝道。(2)汉武帝的尊儒措施:①思想上“肯定”:全面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②政治上“起用”:起用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③教育上“垄断”:利用国家政权的力量兴办太学和各郡县学校,确立儒家经典为必读教科书儒学处于垄断和独尊的地位。3.历史影响:(1)适应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巩固了国家的统一。(2)把儒家思想神圣化,确立了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点睛】汉代新儒学与先秦儒学的关系(1)汉代新儒学增加了“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和“三纲五常”的理论,强调神化王权和等级名分,适应了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的需要。(2)汉代新儒学增加了“春秋大一统”的思想,并融合了阴阳五行家、道家及法家的一些思想,这些都是先秦儒学所不曾拥有的。(3)汉代新儒学继承了先秦儒学的“礼”、“仁”、“仁政”和“民本”思想,正是在对先秦儒学继承和发展的基础上,儒学才从先秦的民间学说,发展成为汉武帝以后的官方学说,并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提醒】正确认识董仲舒的新儒学(1)“大一统”是天地之常理,国家之需要的主张,符合时代潮流。(2)“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纯属唯心主义,但是要求统治者爱护百姓,却是有利于封建统治长久的。(3)“三纲”充满封建意识,应当抛弃。“五常”推崇仁、义、礼、智、信,抛弃其中封建成分,就是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弘扬。1.历史背景:(1)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道教广为传播,儒学的独尊地位被动摇。(2)隋朝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即“三教合一”,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政策,儒学正统地位受到严重挑战。(3)唐朝儒学大师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北宋儒家学者展开了复兴儒学、抨击佛道的活动。宋明理学2.程朱理学:(1)二程的理学(北宋):①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先有理后有物。②把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认为“人伦者,天理也”。③提出“格物致知”的认识论,物皆有理,把知识、道德、天理联系起来。(2)理学的集大成者——朱熹(南宋):①提出天理就是作为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强调“存天理,灭人欲”。②编著《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后世科举考试依据的教科书。(3)程朱理学的影响:程朱理学适应了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备受推崇,成为南宋以后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哲学,有力地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3.陆王心学:(1)陆九渊的“心学”主张:①心即理:认为“心”作为宇宙万物的本原,提出“心即理也”的主张。②强调“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认为天地万物都在心中。③反省内心:认为穷理不必向外探求,反省内心就得天理。(2)王守仁(王阳明)的“心学”主张:①宣扬“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的命题。②提出“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的学说。【提醒】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比较(1)相同点:①都属于理学范畴;②都是唯心主义哲学;③都强调“伦理道德”的重要性;④都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秩序。(2)不同点:①从哲学角度看,程朱理学是客观唯心主义,陆王心学是主观唯心主义;②从道德主张上看,“理学”主张应以外在的“天理”为行为规范,“心学”则主张以人的“内心”的自修、自省达到良知,从而为善。1.历史背景:(1)经济因素:一方面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与发展;另一方面统治者极力推行重农抑商政策,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2)阶级基础: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工商业者阶层队伍扩大,他们要求反对封建束缚,发展商品经济。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3)思想因素:宋明理学日益僵化,八股取士,三纲五常扼杀人的天性,摧残人的思想,启蒙思想家要求挣脱思想束缚,实现个性的自由发展。(4)政治因素:统治者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专制统治走向腐化。2.代表人物:(1)李贽的思想主张——离经叛道:①挑战孔子及其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批判道学家的虚伪。②批判程朱理学“存天理,灭人欲”思想,提出“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的主张,对正统思想提出了挑战。③主张“万物皆生于两”,否定“天理”的存在,摇撼了“存天理,灭人欲”的理论基础。(2)明末清初三大进步思想家——对传统儒学批判继承:人物主张评价黄宗羲①揭露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②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③反对重农抑商,提出工商皆本的经济思想抨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对以后反专制斗争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顾炎武①重视对社会实际情况的了解,形成了经世致用的思想②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思想以崇实致用的学风和锲而不舍的学术实践,开一代朴实学风的先河人物主张评价王夫之①唯物论:世界是物质的,一切事物都是客观存在的实体②认识论:物质是不断变化的,其发展变化有规律可循;主观的认识是由客观对象引起的,一切事物通过考察研究都是可以认识的③辩证法:事物的运动是绝对的,而静止却是相对的,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启示了近代人们的思维方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提醒】明清之际思想批判的实质(1)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不是从根本上否定儒学,而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对儒学的批判与继承,明清之际的三大进步思想家构筑了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儒学。(2)阶级和时代的局限使他们并未建立起完整的思想体系;只着眼于对黑暗现实的揭露,没有上升到制度批判的层次;所提出的为君之道与治国之道,仍然没有跳出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点睛】明清之际思想批判的历史意义(1)为儒学的发展变革注入了新的活力,促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2)对君主专制统治造成了强烈的冲击,带有早期启蒙性质。【提醒】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共同的思想主张(1)政治上都反对君主专制,主张“人民为主”。黄宗羲认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顾炎武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2)经济上都重视工商业经济的发展。黄宗羲提出“工商皆本”;顾炎武和王夫之都主张“经世致用”。(3)思想上都从传统儒学思想中汲取有益营养,冲破传统旧儒学的藩篱,构建起具有时代特色的思想体系。阅读以下材料:材料孔子以后,随着儒家学派的发展演变,其思想学说也不断地围绕着孔子的思想核心而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赣南师范大学科技学院《免疫学实验》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赣东学院《母婴中医护理学》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七年级生物上册第二单元第二章第一节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 七年级语文上册单元清三新人教版
- 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科学在我们身边第二课我们周围的动物教案青岛版
- 甲流乙流培训课件
- 雪佛兰销售培训课件
- 培训课件包教学课件
- 《抗菌药物概论课件》课件
- 小学生比赛课件模板
- GB/T 9468-2008灯具分布光度测量的一般要求
- GB/T 631-2007化学试剂氨水
- GB/T 325.5-2015包装容器钢桶第5部分:200 L及以下闭口钢桶
- GB/T 25164-2010包装容器25.4mm口径铝气雾罐
- GB/T 1735-2009色漆和清漆耐热性的测定
- 12J5-1 平屋面建筑标准设计图
- 化验室质检培训课件
- 世界的聚落教案6
- 个人授权委托书(申报个人所得税)
- 国开电大《文学英语赏析》网上形考任务试题及答案(Word)
- 热熔标线 施工方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