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的本质_第1页
社会主义的本质_第2页
社会主义的本质_第3页
社会主义的本质_第4页
社会主义的本质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第五章教学目的: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初步确立以后,中国共产党人对在中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进行了哪些艰辛探索?取得了哪些成就?有哪些经验教训?邓小平为什么提出要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并把它当作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邓小平是如何揭示社会主义本质和根本任务的?教学重点:1.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科学内涵及理论和实践意义;2.党的三代领导集体对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的论断。

。教学难点:1.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科学内涵及其理论和实践意义。

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什么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本章逻辑结构

上个世纪80年代末国际风云变幻莫测,苏东等一批社会主义国家发生剧变,其根本原因是没有解决好“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问题,进而不能有效地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也就无法体现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1956年,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成为中国共产党人必须要解决的首要基本问题。

苏东剧变给我们什么启示?苏东剧变教学内容第一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第二节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新认识

第三节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第一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二、党对社会主义认识的曲折发展第一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一.先驱者对社会主义艰难探索的历程(一)历史进程1.中世纪的空想社会主义一.先驱者对社会主义艰难探索的历程英国的托马斯·莫尔(1477-1535)意大利的康帕内拉(1568-1639)莫尔及其《乌托邦》莫尔14岁入牛津大学攻读拉丁文和形式逻辑,后改学法律。1523年当选下议院议长,1529年任大法官。1535年以“叛国罪”被处死。代表作是《关于最完美的国家制度和乌托邦新岛的既有益又有趣的全书》,简称《乌托邦》(Utopia),系统阐述了空想社会主义思想。ThomasMore(1478~1535)TheIslandofUtopia乌托邦在经济上实行财产公有,劳动产品也归社会所有,实行按需分配;在政治上人们一律平等,领导成员由选举产生;文化上每人都接受初等教育。乌托邦以农业和手工业生产为主,取消货币,但雇佣奴隶劳动。(一)历史进程2.19世纪三大空想社会主义法国的圣西门(1760-1825)法国的傅立叶(1772-1837)英国的欧文(1771-1858)Saint-Simon1760-1825圣西门把无政府状态称作"一切灾难中最严重的灾难",认为经济自由必然导致这一状态。

圣西门出身于法国的一个贵族家庭,早年曾深受启蒙思想的影响,后来由于生活状况的恶化而转向了空想社会主义思想。CharlesFourier1772-1837傅立叶认为雇佣劳动制度是"恢复奴隶制度",资本主义工厂是"温和的监狱"。

傅立叶1772年4月生在一个富商家庭,自幼勤奋好学,善于思考问题。在他的学说中,他无情揭露资本主义社会的种种罪恶,建立起自己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想体系。RobertOwen1771-1858欧文抨击了资本主义私有制,认为私有制是一切阶级之间纷争的根源。他揭露了资本主义制度下的阶级剥削关系,工人创造了巨量的社会财富,却被工厂主、商人、银行家、经纪人、收租者、食利者以及达官显贵所瓜分。

3.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恩格斯对社会主义的设想“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共产党宣言》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科学马克思、恩格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逻辑思维形式,在批判历代空想社会主义的基础上,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揭示和发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及当代资本主义经济运动的规律----剩余价值规律。马克思的这两个规律的发现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了科学。

马克思恩格斯设想的社会主义是:第一,生产资料归统一的全社会所有,消灭私有制。第二,根据社会需要对社会生产进行有计划的调节,消灭商品货币。第三,在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对个人消费品实行按劳分配,在高级阶段实行按需分配。第四,过渡时期的国家实行无产阶级专政之后,阶级和国家逐渐消亡。第五,人成了社会和自然界的主人。在按照“直接过渡”的社会主义理论建设社会主义失败以后,列宁实行了新经济政策,对于现实中的社会主义有了一些新的认识。他提出:“我们对社会主义的整个看法根本改变了。”提出在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只能先建立初级形式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实行多种公有制形式并发挥非公有制经济的积极作用,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和市场经济为建设社会主义服务。列宁认为,社会主义就是“苏维埃政权加全国电气化”。

所谓“直接过渡”,就是无产阶段夺取政权后,不需要任何中间环节,就直接过渡到“国家按共产主义原则进行生产和分配”。苏俄十月革命后的1918——1920年,实行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就是这种“直接过渡”思想在实践中的运用。4、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5.斯大林对社会主义的探索苏联的集体农庄农民在用餐时的场景斯大林模式斯大林模式是一种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基本特征:发展战略上,以高速度发展国民经济为首要任务,以重工业发展为重点;所有制结构上,主张形成单一的生产资料公有制的所有制形式;国民经济管理方面,排斥市场机制,采用行政手段,形成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经济体制;政治上,高度集权的党和国家领导体制,自上而下的干部任命制,软弱的监督机制。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经济方面:形成一个以国家为核心的高度集中的行政命令、计划管理体制,限制了商品货币关系的发展,否定了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用行政命令管理经济,把一切经济生活置于指令性计划之下,并片面发展重工业,过多剥夺农民和限制居民生活,实行高积累。政治方面:权力高度集中于党中央的最高领导机构,党政不分,以党代政,民主法制不健全,领导的终身制,基本不受群众的监督,最后形成个人权力的高度集中。24由一国到数国25历史的契机:1956年2月的苏共二十大1956年2月25日,在苏联共产党第二十次代表大会的最后一天,赫鲁晓夫在会上作了《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的秘密报告。在这个报告中,赫鲁晓夫把以前口口声声称为“父亲”、“慈父”的斯大林指责为“暴君”、“刽子手”、“独裁者”和“破坏社会主义法制者”,使整个世界震惊,给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带来严重的思想混乱。1956年10月,先后发生了波兰事件和匈牙利事件,西欧各国都发生了大批共产党员退党事件。影响一则以喜,一则以忧揭了盖子解放思想捅了娄子引以为戒,走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启示6.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的初期探索(1)第一代领导集体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历史背景小资料“五年计划”是中国国民经济计划的一部分,主要是对全国重大建设项目、生产力分布和国民经济重要比例关系等作出规划,为国民经济发展远景规定目标和方向。中国除了1949年到1952年底为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和1963年至1965年为国民经济调整时期外,从1953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已经编制了十一个“五年计划”。国情人口众多经济文化落后发展极不平衡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强国?全新的课题苏联专家和援华设备1952年8月,为争取苏联对“一五计划”,周恩来率团访苏。期间,苏联共派遣3000多名专家,带来的资料重量达600多吨,共完成156个重点工程项目一五计划与新中国工业化“一五计划”是在苏联的大力援助下全面展开

第一个五年计划执行过程中,既取得了重大成就,也暴露出不少问题。成就:一五期间的五年中,我国先后施工的工业项目有1万多个,其中大中型项目近6000项。我国有了自己的汽车、飞机、重型机器和精密仪器等制造业;以铁路为中心的交通运输业,也有很大发展;新建成的宝成、鹰厦、集二等铁路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在长江上架起了武汉长江大桥,连结了中南地区南北的交通。川藏、青藏、新藏公路铺到了“世界屋脊”。“一五计划”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第一、所有制结构过分单一。第二、管理体制过度集中统一。第三、在经济建设指导思想上,片面的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强调高积累、高速度。选择了苏联模式毛泽东后来回忆:这是必要的,但“总觉得不满意,心情不舒畅”1.“以苏为鉴”,探索自己的道路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开始时,在许多方面,是学习、借鉴和照搬苏联的经验,也就是说采取了苏联模式。1955年底,毛泽东在党内首先提出了如何以苏联经验为鉴戒,探索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重大问题。苏共20大后,毛泽东认为它对我们最重要的教益是要独立思考,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探索自己的道路。(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1956年4月4日,毛泽东又进一步指出:最重要的是要独立思考,把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民主革命时期,我们吃了大亏之后才成功地实现了这种结合,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现在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们要进行第二次结合,找出在中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以苏为鉴2.1956年4月,毛泽东作了《论十大关系》的重要讲话,深刻论述了正确处理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一系列重大关系,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长远的指导意义。1956年毛泽东在第七次最高国务会议上作《论十大关系》的报告资料:1956年,国际上发生了一系列重大事件,同时,国内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面临一系列非常复杂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1955年底,毛泽东将主要精力转向研究如何进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问题,提出以苏联为鉴,探索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并着手进行调查研究。在调查的基础上,经政治局多次讨论,毛泽东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问题归结为十个方面,于4月底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作了《论十大关系》报告。波匈事件37《论十大关系》主要内容:第一,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第二,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第三,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第四,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第五,中央和地方的关系;第六,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第七,党和非党的关系;第八,革命和反革命的关系;第九,是非关系;第十,中国和外国的关系。38

《论十大关系》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始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标志,它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从经济方面(这是主要的)和政治方面提出了新的指导方针,为中共八大的召开作了理论准备。它所阐述的思想,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在当时乃至后来相当长的时期内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毛泽东回顾说,“前八年照搬外国的经验,但从1956年提出十大关系起,开始找到自己的一条适合中国的路线。”3.1956年9月召开的党的八大,鉴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强调要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1956年9月,中国共产党召开了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414、1957年2月,毛泽东作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提出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还刚刚建立,还没有完全建成,还不完全巩固的思想;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学说和社会主义社会两类不同性质的社会矛盾的学说。42《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主要内容:第一,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的理论。第二,社会主义社会两类不同性质矛盾的理论。第三,正确区分和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第四,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方针。43

1958年,毛泽东提出要把对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到技术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上来。这些都是对党的八大路线的继续发展。现在我们还是把毛泽东同志已经提出、但是没有做的事情做起来,把他反对错了的改正过来,把他没有做好的事情做好。今后相当长的时期,还是做这件事。当然,我们也有发展,而且还要继续发展。——邓小平(一)1956-1966年我国经济发展方面取得的成就(二)党对社会主义认识发生曲折的原因及表现(三)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二、党对社会主义认识的曲折发展(一)1956-1966年我国经济发展方面取得的成就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开始转入全面的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直到“文化大革命”前夕的十年中,我们虽然遭到过严重挫折,仍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1956-1966年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取得的成就。先后建成了武汉、包头两大钢铁基地;形成了冶金、采矿、电站、石化等工业设备制造以及飞机、汽车、工程机械制造等十几个基础行业;新修铁路8000公里,全国除西藏以外的各省、自治区都有了铁路,福建、宁夏、青海、新疆第一次通了火车;三大油田--大庆、大港、胜利油田,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石油已经全部自给,中国人靠“洋油”过日子的时代宣告结束。一颗原子弹

、胰岛素

四个英雄人物--王进喜、雷锋、向秀丽、焦裕禄

新建五百个项目

工农业总产值增长百分之六十

农村用电量增长70倍

1964年6月,我国中近程战略导弹试验成功;10月16日成功地爆炸了中国第一颗原子弹。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升空,在太空昼夜不停地向全球播放“东方红”乐曲和遥测信号,向全世界宣布中国已进入宇宙空间。国际国内出现一些复杂情况(苏共二十大召开、波匈事件)对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认识有待探索对迅速到来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缺乏充分的思想准备和科学研究(二)党对社会主义认识发生曲折的原因及表现经济建设——急于求成(大跃进)政治上——阶级斗争扩大化(文化大革命)党内生活中——强调路线斗争原因表现(一)1957年4月到1958年夏整风运动与反右斗争整风形式:开门整风。整风原则: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言者无罪,闻者足戒。反右斗争的扩大化毛泽东在1957年10月的讲话中说:“现在,全国究竟有多少人不赞成社会主义?我和许多地方同志摸了这个底。在全国总人口中间,大概有10%的人,是不赞成或者反对社会主义的。”

6亿人口的10%,达6000万;最后划了55万右派。(二)“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首先,体现在舆论上,宣扬:“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只要想得到,就能做得到”。鼓励人们大胆地想象,大胆地夸张。“稻粒赶黄豆,黄豆象地瓜;芝麻赛玉米,玉米有人大。”大跃进的发动是以“浮夸风”的兴起为标志。浮夸风“花生象山芋,山芋超冬瓜;鱼秧洒下千万条,条条养得扁担大。”丰产1958年9月9日报道:

广西省环江县水稻亩产13万斤钱学森人民公社化运动在1957年至1958年冬春的农田改造中,由于涉及到地方关系,许多地方就实行小社并大社。在这次并大社中,有的地方办起了人民公社。毛泽东在视察中发现这种现象,就说:还是人民公社好。于是,“人民公社好”的口号传遍全国。人民公社化运动北戴河会议的决议河北省徐水县人民公社人民公社化运动一大二公(目标)一平二调(实质)共产主义是天堂,人民公社是桥梁

㈢庐山会议和反右倾运动庐山会议,即1959年7月2日至8月16日,中共中央在江西庐山召开的政治局扩大会议和八届八中全会。庐山会议原定主题是总结经验,纠正左倾错误。毛泽东在开幕时概括形势说:成绩很大,问题不少,前途光明。8月16日,毛泽东在一个批示中说:庐山出现的这一场斗争,是一场阶级斗争,是过去十年社会主义革命中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两大对抗阶级生死斗争的继续。在中国,在我党,这一斗争看来还得斗下去,至少要斗20年,可能还要斗半个世纪,要到阶级完全消灭,斗争才会止息。(四)“文化大革命”“文化大革命”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所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1966年5月到1976年10月(三)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1、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继续探索。1957年7月,毛泽东在《一九五七年夏季的形势》中提出“我们的目标,是想造成一个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清舒畅、生动活泼,那样一种政治局面,以利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较易于克服困难,较快地建设我国的现代工业和现代农业,党和国家较为巩固,较为能够经受风险。”1958年1月28日,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第十四次会议上提出“要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到技术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上来。”1958年毛泽东提出:“现在要利用商品生产、商品交换和价值法则,作为有用的工具,为社会主义服务。在这方面,斯大林讲了许多理由。商品生产有没有消极方面呢?有就限制它嘛!毛泽东在总结了“大跃进”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继续进行探索,提出了一系列重要观点。1959年12月至1960年2月,毛泽东在《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谈话》中比较集中地谈论了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问题,他指出:“社会主义这个阶段,又可能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不发达的社会主义,第二个阶段是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后一阶段可能比前一阶段需要更长的时间。”(《毛泽东文集》第八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16页。)图为毛泽东在庐山查阅图书外交上:“三个世界”划分的思想△基本特点是:改变了传统的以“意识形态”为标准划分世界政治格局的思路,主张以“经济”为基础的多因素标准划分世界政治格局。2.刘少奇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贡献1962年刘少奇在“七千人大会”上指出:“我们应该学会自己走路,应该根据中国的特点,采取适合中国情况的方法来进行建设,要按经济办法管理经济。”(《刘少奇选集》下卷第423页)图为刘少奇在七千人大会上作报告

1998年江泽民在刘少奇同志诞辰100周年纪念大会上说,“刘少奇同志积极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他强调,我们应该学会自己走路,应该根据中国的特点,采取适合中国情况的方法来进行建设。50年代中期,他提出社会主义经济要既有计划性,又有多样性和灵活性,要充分利用自由市场,利用价值规律来调节生产。60年代,他进一步明确提出要按经济办法管理经济。他指导中央有关部门改革生产资料的管理和流通体制,试办托拉斯,按行业改革工业生产管理体制,收到了初步的效果。他认为,农村生产和分配的单位不能太大,如果生产关系跑到生产力的前头就会破坏生产力,主张在农业生产中实行同产量联系起来的责任制。他还主张实行全日制和半工半读两种教育制度。他的这些思想和实践,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经济体制改革,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图为江泽民在刘少奇同志诞辰100周年纪念大会上讲话陈云“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思想自由市场

国家市场

生产自由生产

计划生产

市场个体经营

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

经营补充主体地位领域

1961年9月16日中央颁布了邓小平主持制定的条例。4.邓小平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贡献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虽然我们党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过程中犯过包括”文化大革命”这样严重的错误,遭受了重大挫折,但从总体上看,我国在经济建设上所取得的成就仍然是巨大的。改革开放伟大事业,就是在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艰辛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取得宝贵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第二节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新认识第二节讲两个问题一、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二、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重要意义消除两极分化消灭剥削解放、发展生产力共同富裕一、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凤阳小岗村的故事

风阳花鼓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本是好地方;自从出了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大户人家卖牛羊,小户人家卖儿郎;奴家没有儿郎卖,身背腰鼓走四方。泥巴房,泥巴床,泥巴囤里没有粮;一日三餐喝稀汤,正月出门去逃荒。风阳县委上报的逃荒人数

1967年2月,风阳人口外流9900多人,3月1.8万多人。

1969年3月,37%的农户和23%的人口外流。

1970年春节,又有4000多人外流。1978年,风阳县前五生产队,10户人家,4户没有大门,3户没有桌子,68人中,40多人没有棉裤。史成德家,7个孩子,10口人,只有3只缺口碗。惊人小岗生产队20户人家。副队长严宏昌老队长关庭珠队长严俊昌小岗村的风波

小岗村社员大会严俊昌:“脆承包到户,秋后打下粮食,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再不用记工分了。”“不过丑话说在前头,不能‘肉吃千口,罪落一人'。口说无凭,得立个字据。”

1978年12月地点:严立华家

我们分田到户,每户户主签字盖章,如以后能干,每户保证完成每户全年的上交公粮,不在(再)向国家伸手要钱要粮。如不成,我们干部坐牢杀头也甘心。大家社员们保证把我们的小孩养活到18岁。字据(一)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邓小平提出:“我们总结了几十年搞社会主义的经验,社会主义是什么,马克思主义是什么,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过去我们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经营的改革,在沿海设立经济特区,开始实行对外开放。但是改革开放一开始就遇到了姓“社”姓“资”的争论。“社会主义是一个很好的名词,但是如果搞不好,不能正确理解,不能采取正确的政策,那就体现不出社会主义的本质。”——邓小平。

1980年邓小平首次提出“社会主义的本质”这一概念,同时提出了发展生产力和增加人民收入这两条同社会主义本质论断密切相关的社会主义原则一、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

1986年9月,邓小平在回答美国记者关于“致富光荣的口号同社会主义的关系”时说:“社会主义财富属于人民,社会主义的致富是全民共同致富。社会主义原则,第一是发展生产,第二是共同致富。”

1990年12月,邓小平又一次强调共同富裕的问题,指出:“共同致富,我们从改革一开始就讲,将来总有一天要成为中心课题。社会主义不是少数人富起来、大多数人穷,不是那个样子。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90在全面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实践的历史经验和改革开放新鲜经验的基础上,邓小平在1992年视察南方的谈话中明确提出了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著名论断。

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的著名论断:“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1992年邓小平南巡,给中国带来了巨大影响1992年1月深圳1992年1月珠海第五章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

2、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内涵第一,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纳入社会主义本质。2.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内涵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每一个新的社会制度中的固有的历史使命和根本任务,因此过去人们不把它作为体现社会制度属性的范畴。案例1:深圳事业单位改革正式启动中央及各省寄予厚望深圳将撤销27家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改革启动,被撤单位涉及分流安置在编人员仅80名,经过近几年的积垫和一年多的精心准备,深圳继国企改革、农村城市化后又一涉及范围广、影响深远的改革于昨天正式启动。昨天上午,深圳召开全市事业单位改革动员大会,启动了这项酝酿已久的改革。市属518家事业单位将被甄别分类,或回归政府、或转为企业,或转换机制,或坚决撤销。改革政策中体现以人为本改革坚持以人为本,通过体制创新,扩大公共产品的供给,满足人民的需求。改革的过程亦要关注人们的利益。因此,在这次改革中,深圳采取了适当投入一定财力、分类处理、缓步推进、先试点后推行等策略,希望将改革的阵痛降至最小,并反复强调这场改革只是管理体制的改革,体现了较高的改革智慧。案例2:农业税自2006年1月1日起退出历史新华社北京2005年12月29日电“赞成162票;反对0票;弃权1票。”“通过!”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宣布。29日下午,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经表决决定,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九十六次会议于1958年6月3日通过的农业税条例自2006年1月1日起废止。这意味着9亿中国农民从明年第一天开始,将依法彻底告别延续了2600年的“皇粮国税”──农业税。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政府依照有关规定,在广大农村地区征收农业税。从1983年开始,除农业税外,国务院还根据农业税条例的规定,决定开征农林特产农业税,1994年改为农业特产农业税;牧区省份则根据授权开征牧业税。至此,我国现行农业税制实际上包括了农业税、农业特产税和牧业税等三种形式。第二,突出强调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马克思主义认为,共产主义最终目的是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邓小平从中国的具体国情出发,把实现共同富裕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的结合。解放

发展

消灭

消除

达到邓小平描述社会主义的本质时用了五个动词这充分说明实现社会主义的本质,最终实现共同富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第三,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的实现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共同富裕的典范案例思考和讨论:如何理解共同富裕?二、认识社会主义本质的重要意义

邓小平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基本成果,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本质,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发展,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第一.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把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科学水平.过去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把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科学水平.公有制水平越高按劳分配范围越广越有助于共同富裕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把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科学水平.所以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把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科学水平.盲目扩大公有制的范围盲目提高公有制水平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把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科学水平.导致多次出现“穷过渡”

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把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科学水平.提出更高层次的社会主义本质概念为判断改革开放的是非得失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有力的促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大踏步地向前发展.

提出一个把建设社会主义的手段和目的统一起来的就更高层次的社会主义本质概念,搞清楚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个目标,对于统一认识,促进改革开放事业的发展,保证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正确方向,是十分重要的.第二、社会主义本质理论为探索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开辟了广阔的前景.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针对性一方面:过去只着重于关注巩固和扩大公有制,按分配和计划经济,把他当作目的本身,而忽略了更为基本的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和目标:

社会主义本质理论为探索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开辟了广阔的前景.另一方面:防止给改革开放中进程中可能出现的少部分人富而大部分穷的两极分化和其他消极现象.

社会主义本质理论为探索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把搞清“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紧密的结合起来,揭示了实现社会主义本质和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为我们寻找一种能够从更深层次把握住社会主义的本质,从而为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在改革开放中探索出一条发展更快,人民享受到社会主义建设成果最大,能够充分体现出对资本主义优越性的道路,奠定了科学基础,开辟了广阔前景.

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所做的理论概括,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即是坚持和继承,又是发展和创新,为我们真正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这个问题,并在实践中创造出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奠定了科学的思想基础.第三节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第三节讲四个问题一、发展才是硬道理二、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三、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一再强调了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重要性。1992年他提出了“发展才是硬道理”的著名论断,从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高度强调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性。一、发展才是硬道理

一、发展才是硬道理

发展的概念:发展是指一个国家或社会由落后的不发达状态向先进的发达状态的过渡与转化。发展是全面发展(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人与自然等)发展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是指一种较高速度的发展,是一种比以往的社会形态更能促进社会经济和上层建筑全面进步的发展。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多次强调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但是后来由于党的指导思想上“左”倾错误的不断发展,“以阶级斗争为纲”取代了发展生产力这一根本任务,严重影响了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一)“发展才是硬道理”论断的提出1992年邓小平提出了“发展才是硬道理”的著名论断,从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高度强调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性。(一)“发展才是硬道理”论断的提出(二)为什么“发展才是硬道理”第一,发展才是硬道理,把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要求。(二)为什么“发展才是硬道理”马克思:“无产阶级将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并且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中文二版1卷,第293页)。

中国一切政党的政策及其实践在中国人民中所表现的作用的好坏、大小,归根到底,看它对于中国人民的生产力的发展是否有帮助及其帮助之大小,看它是解放生产力的,还是束缚生产力的。毛泽东“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归根到底是要大幅度发展社会生产力,逐步改善、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邓小平第一,发展才是硬道理,把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要求。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靠自己的发展。这是对国内外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进行科学分析得出的最重要的结论。第二,发展才是硬道理,是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

历史遗憾中国现代化曾经三次错失机遇第一次是1793年错失第一次工业革命扩散的机遇。历史遗憾中国现代化曾经三次错失机遇第二次是1842~1860年错失第二次工业革命起步的机遇。第三次是1957~1976年错失第三次产业革命技术转移的机遇。历史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