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课件 第四章病因病机1_第1页
中医学课件 第四章病因病机1_第2页
中医学课件 第四章病因病机1_第3页
中医学课件 第四章病因病机1_第4页
中医学课件 第四章病因病机1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四章病因病机湘雅三医院中医学教研室吴岳第一节病因概论

1、概念

2、病因的分类

3、中医学认识病因的方法

4、病因的相对性1、概念病因:病因学:病机:1、概念病因:泛指引起人体发生疾病的原因“凡人之所苦,谓之病;所以致此病者,谓之因。”——《医学源流论》1、概念病因:病因学:泛指引起人体发生疾病的原因研究病因的形成、性质、致病特点和所致病证临床表现的学说。1、概念病因:病因学:病机:泛指引起人体发生疾病的原因研究病因的形成、性质、致病特点和所致病证临床表现的系统学说。研究致病因素作用于人体后疾病发生、发展与变化的机制。2、病因的分类《内经》:阴阳两大类;宋·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内因、外因、不内外因;现代:为外感、内伤和其它2、病因的分类《内经》分阴、阳大两类:《素问·调经论》:“夫邪之生也,或生于阴,或生于阳,其生于阳者,得之风雨寒暑,其生于阴者,得之饮食居处,阴阳喜怒。”2、病因的分类宋·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外因:六淫邪气;

内因:七情所伤;不内外因:饮食饥饱、金疮跌折等

2、病因的分类现代(8版教材):外感:六淫、疫疬内伤:七情、饮食、劳逸其他:外伤、烧烫伤、冻伤、虫兽伤

痰饮、瘀血、结石2、病因的分类现代(5版以前):外感:六淫、疫疬内伤:七情、饮食、劳逸其他:外伤、烧烫伤、冻伤、虫兽伤可致病的病理产物:痰饮、瘀血、结石2、病因的分类病因外感致病因素六淫、疫疠内伤致病因素七情、饮食、劳倦可致病的病理产物痰饮、瘀血、结石其它致病因素外伤、烧烫伤、冻伤、虫兽伤3、中医学认识病因的方法1、直接观察法:通过直接观察或询问发病原因和诊治经过,尽可能了解形成致病因素的客观条件。如外部气候变化、居住生活环境、情绪变化、诊治经过等……3、中医学认识病因的方法2、间接推测法(取象比类P19):通过综合、分析疾病的临床表现,来推求引起疾病的内在原因。即辨证求因或审证求因。3、中医学认识病因的方法以疾病的临床表现为依据,进行“审证求因”(或称“辨证求因”),强调原因与结果的辨证统一。

疾病临床表现致病因素+机体反应性4、病因的相对性1、致病因素的致病与非致病之间具有相对性:如气候变化、情志反应等;2、病理产物(痰饮、瘀血等)作为致病因素具有相对性:重视原因与结果的相互作用。词解:病因,病机,辨证求因中西医在认识病因方法上有哪些的异同?何谓病因的相对性?思考题1一、外感致病因素一、六淫二、疫疬第四章病因病机一、外感致病因素外感致病因素是指来源于自然界,多从人体肌表、口鼻侵入机体而发病的病邪。包括六淫、疫疠等。第四章病因病机外感致病因素——六淫1六淫与六气的概念2六气成为六淫的条件3六淫致病有共同特点4六淫的性质及其致病特点一、外感致病因素1六淫与六气的概念(一)六淫:风、寒、暑、湿、燥、火六种致病邪气的简称。第四章病因病机一、外感致病因素1六淫与六气的概念六气:自然界正常存在的风、寒、暑、湿、燥、火六种不同的气候变化。第四章病因病机一、外感致病因素2六气成为致病因素(六淫)的条件:1、六气的变化失常:

太过:

不及:

非其时有其气:2、人体的抗病能力下降:第四章病因病机词解:外感致病因素,六气,六淫。现代医学中有哪些疾病与气候与环境的变化关系密切?它们有哪些共同特点?思考题2一、外感致病因素3六淫致病的共同特点:1、外感性2、季节性3、地域性4、环境性5、相兼性6、转化性一、外感致病因素3六淫致病的共同特点:1、外感性2、季节性3、地域性4、环境性5、相兼性6、转化性五气五季五方五脏五行风春东肝木暑夏南心火湿长夏中脾土燥秋西肺金寒冬北肾水一、外感致病因素3六淫致病的共同特点:1、致病途径多从口鼻、肌表而入(外感性);2、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季节性);3、与生活地域、居住环境密切相关(地域性、环境性);第四章病因病机一、外感致病因素

3六淫致病的共同特点:4、可单独侵袭人体致病,也可两种以上兼挟侵袭人体使人致病(相兼性);

5、邪气在致病过程中不仅相互影响,而且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转化性)。

影响因素:体质、治疗、病程等第四章病因病机风第四章病因病机六淫一、概述:风为春天主气,但四时皆有。风邪多从皮毛而入是外感发病因素中一种较重要和广泛的致病因素。风—春季—东方—木—肝风二:风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1、风为阳邪,其性开泄,易袭阳位:2、风性善行而数变:3、风为百病之长:4、风性主动:二:风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性质致病特点病证表现1风为阳邪、轻扬开泄易袭阳位,使肌腠开泄感冒、上呼吸道感染、皮肤疮疡等表证2风性善行、数变部位游移不定,发病急、变化快“行痹”、“风团疹”、“中风”、“风水”3风为百病之长为外邪致病的先导致病部位广泛如风寒、风湿,病毒性心肌炎4风性主动肢体肌肉不自主的运动破伤风、抽搐寒

寒—冬季—北方—水—肾寒寒为冬季主气。感受寒邪有伤寒、中寒之别。伤寒中寒寒邪伤及肌表,郁遏卫阳;寒邪直中于里,伤及脏腑阳气感受寒邪寒二、寒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1、寒为阴邪,易伤阳气;2、寒性凝滞;3、寒主收引;4、寒性清澈。第四章病因病机寒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性质致病特点病证表现1寒为阴邪、易伤阳气阳气的温煦、气化作用减弱寒证:恶寒、面白、肢冷2寒性凝滞经络气血凝结阻滞不通则痛痛证:“痛痹”、“痛经”、头痛、腹痛3寒主收引气机收敛,毛孔闭塞,筋脉拘挛发热无汗、肢体屈伸不利、血管收缩4寒性清澈分泌物、排泄物为清稀状鼻流清涕、咳吐清涎,腹泻水样便暑一、概述:暑为夏季主气,为火热所化生。暑邪致病具有明显的季节性。暑邪没有内生者。发病在夏至前,为病温;发病在夏至后,立秋前,为病暑。思考题:何谓内生五邪?第四章病因病机暑二、暑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1暑为阳邪,其性炎热;2暑性升散,耗气伤津扰神;3暑多挟湿。第四章病因病机暑—夏—南方—火—心暑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性质致病特点病证表现1暑为阳邪、其性炎热热势炽盛、驰张上炎壮热、面赤、心烦、脉数2暑性升散、伤津耗气扰神向上向外升散、腠理开泄、热迫津泄,气随津脱汗多气短、尿少口渴,心胸烦闷、甚则昏倒3暑多挟湿天暑下逼,地湿上蒸四肢困倦、胸闷呕恶、大便溏泄不爽湿一、概述:湿为长夏主气,与

地域环境关系密切脾虚生内湿者易招致外湿的侵袭。第四章病因病机湿—长夏—土—脾湿二、湿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1、湿为阴邪,易阻气机,损伤阳气;2、湿邪重浊;3、湿邪粘滞;4、湿性趋下,易袭阴位。第四章病因病机湿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性质致病特点病证表现1湿为阴邪、易阻气机、损伤阳气湿困脾阳,脾主运化和气机升降失常胃肠型感冒、急慢性胃肠炎等2湿性重浊头身沉重、分泌物、排泄物秽浊不清挟湿感冒、湿疹、着痹、肠炎、痢疾、带下、淋浊3湿性粘滞粘腻、停滞症状粘滞反复、病程缠绵难愈4湿性趋下、易袭阴位致病易伤人体下部水肿、肠炎、痢疾、带下一、概述:燥为秋季主气,故称“秋燥”。初秋燥热相合,易发为温燥;深秋燥寒相合,易发为凉燥。燥第四章病因病机燥二、燥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1、燥性干涩,易伤津液;2、燥易伤肺。第四章病因病机燥—秋—西方—金—肺燥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性质致病特点病证表现1燥性干涩易伤津液;脏腑组织失去津液的濡润滋养鼻咽唇干燥;舌干少津,皮肤干燥。毛发不荣,小便短黄,大便干燥2燥易伤肺肺主气,司呼吸和肺主宣发肃降功能失常干咳少痰,喘息胸痛,痰涕带血火一、概述:火为热之极,故常火热并称,旺于夏季。火有内火与外火之分。《素问·调经论》:“阴虚生内热,阳盛生外热”第四章病因病机火—夏—南方—心火二、火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1、火为阳邪,其性炎上;2、易扰心神;3、易耗气伤津;4、易生风动血;5、易致肿疡。第四章病因病机火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性质致病特点病证表现1火为阳邪、其性炎上热势上炎,多侵犯人体上部高热、面赤、心烦、脉数、口舌生疮、咽喉肿痛2易扰心神心神不宁烦躁失眠、甚则神昏谵语3易耗气、伤津阳盛伤阴,热迫津泄,气随津脱汗多气短、尿少便结,口渴多饮4易生风、动血火热灼津、筋脉失养,热迫血行高热惊厥,吐衄便血5易致肿疡热盛肉腐,肉腐成脓疮疡痈肿二、内伤致病因素

内伤致病因素是指因人的情志活动或生活起居有违常度,直接伤及脏腑气血阴阳而发病的致病因素。二、内伤致病因素一、七情二、饮食三、劳逸二、内伤致病因素七情:一、七情的定义二、七情成为致病因素的条件三、七情致病的特点二、内伤致病因素七情:是指人的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活动,是人对外界事物和现象的七种不同情志反映。二、内伤致病因素“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明情志活动分属于五脏,其物质基础是五脏的精、气、血。

二、内伤致病因素五脏化五志心在志为喜,肝在志为怒,脾在志为思,肺在志为忧,肾在志为恐。二、内伤致病因素七情成为致病因素的条件:情志刺激突然、强烈、持久,超过了人体自身的生理调节与耐受能力,造成脏腑气机紊乱、气血阴阳失调。二、内伤致病因素七情致病的特点1、直接伤及内脏2、以影响脏腑气机为主3、影响病情转归二、内伤致病因素七情致病的特点:1、直接伤及内脏:造成相应脏腑的气血阴阳失调。即喜伤心,思伤脾,怒伤肝,悲忧伤肺,惊恐伤肾。以心肝脾三脏为主二、内伤致病因素2、以影响脏腑气机为主: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七情致病的常见临床表现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思则气结悲则气消惊则气乱恐则气下头胀头痛、面红目赤、咯血呕血、昏厥卒倒。精力不能集中,甚则失神狂乱纳呆、脘腹胀满、便溏。胸闷气短、乏力神疲。心悸、惊恐不安。大小便失禁,遗精、晕厥二、内伤致病因素2、以影响脏腑气机为主: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3、影响疾病的传变与预后。二、内伤致病因素二、饮食失宜:包括饮食不节、饮食偏嗜、饮食不洁。初始以损伤脾胃为主,进而累及其他脏腑。二、内伤致病因素脾胃受损运化失常聚湿生痰化热变生他病二、内伤致病因素三、劳逸失度:1、过劳:包括劳力过度、劳神过度、房劳过度三个方面。二、内伤致病因素过劳劳力过度伤气;劳神过度伤心脾;房劳过度伤肾精。二、内伤致病因素三、劳逸:2、过逸:过逸可致气血运行迟缓或不畅,脾胃运化功能减弱,进而聚湿生痰,变生他病。

“久卧伤气,久坐伤肉”

——《素问·宣明五气论》三、其他致病因素(自学)一、外伤二、烧烫伤三、冻伤四、虫兽伤四、可致病的病理产物一、痰饮二、瘀血四、可致病的病理产物一、痰饮痰饮的定义与分类痰饮的形成痰饮的性质及致病特点四、可致病的病理产物1、痰饮的概念与分类痰饮是人体津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清稀者为饮,稠浊者为痰。湿聚为水水停成饮饮凝成痰四、可致病的病理产物1、痰饮的概念与分类清稀者为饮,稠浊者为痰。有形之痰:咳吐所排出的痰液;无形之痰:包括瘰疬、痰核和停滞于脏腑经络中未被排出的痰液等。饮:溢饮;悬饮;支饮;痰饮。四、可致病的病理产物2、痰饮的形成:

四、可致病的病理产物2、痰饮的形成:

多由六淫、饮食劳逸、七情内伤等原因,使肺、脾、肾、肝、三焦、膀胱等脏腑气化功能失常,水液代谢障碍,水津停滞所致。四、可致病的病理产物2、痰饮的形成:肺主宣发、肃降;主通调水道(主行水)。脾主运化(包括运化水谷和运化水湿两方面)。肾主水,主开合(主持和调节人体水液代谢)。四、可致病的病理产物3、痰饮的致病特点(教材):(1)阻滞气血运行。(2)影响津液代谢。(3)易扰乱神明。(4)致病广泛,变化多端,病势缠绵四、可致病的病理产物3、痰饮的致病特点:(1)致病部位广泛。(2)临床症候表现复杂。(3)致病特点与湿邪类同。四、可致病的病理产物3、痰饮的致病特点:(1)致病部位广泛。

湿多以困阻脾胃为主;

水、饮多留积于肠、胃、胸腔、腹腔、肌肤;

“痰随气行,无处不到。”四、可致病的病理产物3、痰饮的致病特点:(2)临床症候表现复杂多样。痰饮内停,阻滞气机,影响相应脏腑的气血运行和功能活动。因而产生相应不同的临床表现。“百病皆由痰作祟”“怪病多痰”四、可致病的病理产物3、痰饮的致病特点:(3)痰饮与水湿同类,具有湿邪重浊、粘滞的特性。临床表现:易阻气机;病势缠绵,病程较长;多见滑腻舌苔等。四、可致病的病理产物二、瘀血:瘀血的概念瘀血的形成瘀血致病的临床特点四、可致病的病理产物1、瘀血的概念:指体内运行失常的血液。凡各种原因所致的血液运行不畅,或血行受阻使血液停滞于经络、脏腑组织之中及体内离经之血未能消散者,均可称之为瘀血。四、可致病的病理产物2、瘀血的形成:一、因气虚、气滞、血寒、血热等原因,使血液运行失常(缓慢、停滞、出血等);四、可致病的病理产物2、瘀血的形成:二、因为跌仆损伤等因素造成血离经脉,积存体内而未能消散。“瘀,积血也。”因其失去了正常血液的功能,故又称为蓄血、恶血、败血等。四、可致病的病理产物3、瘀血的致病特点⑴病程及临床表现:病程较长,常因瘀血阻滞的部位不同而临床表现各异。“久病多瘀”;“怪病多瘀”。四、可致病的病理产物

3、瘀血的致病特点⑵共同临床证候特征:疼痛:肿块:出血:瘀(紫)绀:瘀血致病的临床证候特点瘀血疼痛肿块瘀绀刺痛、痛处固定不移、拒按、夜间痛甚局部青肿;积块坚硬、固定不移出血、血色紫暗;面色黧黑、肌肤甲错、唇甲青紫舌质紫暗或有瘀点瘀斑;脉象多见细涩、沉弦、结代舌脉第二节病机概念:病机是指致病因素作用于人体后疾病发生、发展与变化的机理。是疾病临床表现、发展转归和诊断治疗的内在依据。第二节病机疾病病机的共同特征:

正邪相争;阴阳失调;气机失常。第二节病机一、正邪盛衰

(一)、正邪相争与发病(二)、正邪相争与病邪出入(三)、正邪相争与虚实变化(四)、正邪相争与疾病转归第二节病机(一)、正邪相争与发病:正气:邪气:强调正气在发病中的主导地位,但并不排除邪气在疾病发生中的重要作用。正邪斗争的胜负决定疾病是否发生。第二节病机1、正气不足是发病的内在因素:“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素问·遗篇刺法论》);“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素问·评热病论篇》)。第二节病机(二):正邪相争与病邪出入。正盛则邪退;邪盛则正衰。

1、正不胜邪表邪入里:

2、正胜邪却里邪出表:第二节病机(四)、正邪相争与疾病转归:

正胜邪退

疾病向着好转和痊愈的向转归;

邪盛正衰

疾病向恶化甚至死亡方转归。邪正相持部位相对固定,病情暂时平稳第二节病机邪正斗争病邪出入疾病转归正胜邪却里邪出表病势转轻、好转、痊愈正不胜邪表邪入里病情加重、恶化、甚则死亡。邪正相持部位相对固定病情暂时平稳第二节病机(三)、正邪相争与虚实变化1、实证:邪气过盛,脏腑功能活动亢盛所表现出来的证候。“邪气盛则实”“暴病多实”2、虚证:正气不足,脏腑功能活动衰减所表现出来的证候。

“精气夺则虚”“久病多虚”第二节病机(三)、正邪相争与虚实变化(自学)3、虚实转化(病理过程):由实转虚:由虚致实:4、虚实真假(临床表现):真虚假实:真实假虚:第二节病机二、阴阳失调阴阳失调即阴阳之间失去平衡协调。阴阳失调是疾病发生、发展与变化的内在根据。第二节病机二、阴阳失调

(一)、阴阳失调与发病(二)、阴阳盛衰与寒热虚实变化(三)、阴阳盛衰与疾病转归第二节病机(一)、阴阳失调与发病:由于致病因素的作用,机体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等发生异常改变,导致整体或局部的阴阳失调,并出现相应的临床症状。第二节病机(一)、阴阳失调与发病:“阴盛则阳病,阳盛则阴病”

—《素问·阴阳印象大论》

“阴阳乖戾,疾病乃起”第二节病机(二)、阴阳盛衰与虚实变化1、阴阳盛衰也可决定证候的虚实:从邪气分阴阳:邪气盛则实从正气分阴阳:正气夺则虚第二节病机(二)、阴阳盛衰与寒热变化寒热是辨别疾病性质的标志之一,是阴阳偏盛偏衰的具体体现。第二节病机(二)、阴阳盛衰与寒热变化从邪气分阴阳:

“阳盛则热,阴盛则寒。”从正气分阴阳:

“阳虚则寒,阴虚则热。”

第二节病机(三)、阴阳盛衰与疾病转归:“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第二节病机三、气机失常

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由于致病因素的作用,导致机体气的升降出入运动紊乱,从而出现

气滞、气逆、气陷、气闭、气脱等病理状态,并出现相应的临床症状第二节病机(一)、气滞:概念:气滞是指气机郁滞流行不畅或阻塞不通的病理状态。第二节病机形成气滞的原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