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1/21初一语文上册教案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任务,作为初一语文老师的你一定有着许多的收获,那么你知道如何写一篇初一语文上册教案吗?它会对你教学带来积极的影响。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有关于初一语文上册教案,希望你喜欢。#552549初一语文上册教案1教学目标1.情感朗读,感受反法西斯阵营军民用鲜血凝成的情谊。2.行动探究,体会南斯拉夫母亲的内心活动。3.语言品味,感悟本文真挚感人的人性美。教学重难点朗读.探究.体味南斯拉夫母亲丰富的内心世界。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教学过程●教学准备:解决字词;查阅资料(二战有关资料)●教学设计:一、创设情景,烛光引读。教师呈现《烛光里的妈妈》图片。同学们,我们面对着摇曳的烛光会有怎样的感受呢?是啊,面对这样的烛光,我们感受到了老师那份情同__的爱。可同样的蜡烛,在南斯拉夫老妇人的手里,却有着不同的意蕴,下面就让我们来学习西蒙诺夫的《蜡烛》,它会使我们感受到怎样的一种超越国界的情感呢?(板书课题及作者)作者简介:西蒙诺夫,苏联作家。生于军官家庭。1934年开始写作。1939年任军事记者,以后一直从事战争题材的创作。作品《我城一少年》《俄罗斯人》《日日夜夜》《俄罗斯问题》《友与敌》均获斯大林奖金,《生者与死者》获列宁奖金。二、诵读积累,整体感知。1.学生快速自读课文,概述课文内容。2.这是一篇战地通讯,它主要是记叙的成分,你能找出其中的六要素吗?3.读了课文后,你又感受到了什么?这是一首赞美诗,一曲颂歌,赞美反法西斯同盟国各国战斗的友谊,讴歌南斯拉夫人民对苏联红军的深厚感情。三、合作探究,微观体察。设置问题情景一:课文以蜡烛为题,这里的烛光,你认为有什麽特殊的象征意义呢?讨论明确:红军烈士生命之光;寄托着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的哀思;是两国人民战斗情谊的象征。设置问题情景二:课文中的老妇人,是本文的主人公,你能概括一下她的形象吗?讨论明确:①老妇人饱受德法西斯强盗侵略之苦,她对侵略者满怀深仇大恨,他渴望解放,渴望和平,她对苏联红军满怀敬意。②年轻的红军战士牺牲在南斯拉夫的国土上,他无比沉痛,她向烈士奉献自己的爱戴和敬意。③他为红军战士的英雄气概所鼓励变得无所畏惧,她进入了一种忘我的境界,她不怕艰难,安葬烈士。④红军烈士献出了最珍贵的生命,她为红军烈士献出了最心爱的宝物,把结婚的喜烛点在烈士的坟头,并彻夜守在坟头,陪伴烈士的英灵,表现出深沉而强烈的母亲般的爱。设置问题情景三:你发现文章对哪些内容进行了不厌其烦的反复描写?(尽量让学生自己找一找,划一划,然后归类)。文章不断对炮火(11).老妇人的黑色围巾(4).老妇人的动作“跪〞.“爬〞(各3).烧焦的树木.闪烁的蜡烛(6)等内容进行了反复交代和描写。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反复加以描写?①对“炮火〞的屡次描写,突出了当时环境的危险,更突出了老妇人不顾生死.临危不惧的高尚品格,同时也使我们为老妇人的行为而感动。②对“蜡烛〞的屡次描写,说明蜡烛有着特殊的意义。烛光,象征着红军烈士的生命之光,寄托着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的哀思,是两国人民战斗情谊的见证。③对“黑围巾〞的屡次描写,表现了沉痛哀悼的庄重情感,渲染了肃穆气氛,突出了老妇人与牺牲的苏联红军战士之间跨越国界的深沉而强烈的母亲般的爱。④三次“爬〞写出了老妇人年老力衰,三次“跪〞写出了行动不便的老妇人对牺牲战士的沉痛哀悼。四、语段品读,体会精神。学生品读课文语段,畅谈感受。例:课文倒数第二小节。感受:勾画了战后的环境.烛光的背景,控诉着法西斯强盗对人类文明的肆意践踏,再次点出烛光非同寻常的意义,足以表现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至高无上的感情。这种感情,不分国界,情胜__,它建立在正义的反侵略战争的根底上,是人类最美好的感情。五、内心体验,互动释疑。1.内心体验:①老妇人始终没有说一句话,丰富的内心世界都是通过她的动作来表现,给我们留下了难忘的印象。请展开想像,揣摩一下老妇人的内心世界。a老妇人为什么不说话?她心里是怎样想的?b老妇人为什么深深一鞠躬?她心里又是怎么想的?②你还能举出像老妇人这样的例子吗?2.互动释疑:将自己不懂的地方提出来,与小组.班级同学共同探究解疑。课后小结总结存储:请各小组学生针对本文的学习,以“我学到了……〞进行小结。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答复进行点拨,引导学生不仅从知识上考虑,还要从方法.思想情感上考虑。学生可能这样说:文中的南斯拉夫老妇人不顾生死,不顾年老体衰,满怀爱意地埋葬苏联红军烈士的遗体,这种感情,到达了跨越国界.__情深的境界,使我们每一个人的思想都得到升华。课后习题①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②把你想像的老妇人的心理活动写下来,整理到练习本上,不少于二百字。#552550初一语文上册教案2【教学目标】1、着重体会人物思想感情的深度,感受反法西斯阵营军民用鲜血凝成的情谊;2、细细揣摩探究意蕴丰富、意味深长的句子。【教学重点】1、重点:通过默读、朗读,深入探究这位南斯拉夫母亲的内心世界。2、难点:抓住关键词语,揣摩文中意味。【课前准备】1、预习生字词。2、查阅有关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资料。【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有这样一个故事,__二人都是工人,儿子上初三。家里只有一间房子,约十五六平方米,摆一张双人床、一张单人床、一张学生桌,家里就塞满了。爸爸身体不好,经常咳嗽,一咳嗽,小屋跟着震动,儿子写作业思路就会被打乱。为了儿子的学习,爸爸嗓子一痒就赶紧躲出去。每天晚饭后儿子要写作业了,爸爸就躲出去,这几乎成了一种规律、一种习惯。北方的冬天很早就纷纷扬扬下起鹅毛大雪。有一天,儿子临近期末考试,在温暖宁静的小屋里不知不觉学习到夜深。作业刚做完,突然隐约听到窗外的咳嗽声,他从窗户往外望去,大雪中一个穿着棉大衣戴着口罩的人,周身洁白,成了个雪人,儿子像一下子被电击着了,泪流满面的跑出去……无声的雪花盖住了这对拥抱的父子。这个普通的亲情故事令我们感动。还有一种人类最美好的感情,不分国界,情同__,更给我们震撼。今天我们学习的《蜡烛》一课,就是这样一个故事。二、整体感知1、作者及背景简介:西蒙诺夫,苏联作家。生于__官家庭。1934年开始写作。1939年任军事记者,以后一直从事战争题材的创作。作品《我城一少年》《俄罗斯人》《日日夜夜》《俄罗斯问题》《友与敌》均获斯大林奖金,《生者与死者》获列宁奖金。课文是一篇战地通讯。2、检查预习(学生交流、稳固):瓦砾(lì)地窖(jiào)舀(yǎo)鞠(jū)躬名副其实颤巍巍3、课文配乐朗读。4、思考:这篇课文主要表达什么主旨呢?这篇通讯是一首赞美诗,一曲颂歌,赞美反法西斯同盟国各国战斗的友谊,讴歌南斯拉夫人民对苏联红军的深厚感情。三、品读课文1、你发现文章对哪些内容进行了不厌其烦的反复描写?(尽量让学生自己找一找,划一划,然后归类。)⑴炮火:11次;⑵蜡烛:6次⑶黑围巾:4次⑷老妇人的“跪〞、“爬〞:各3次;2、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反复加以描写?⑴多写炮火连天,说明环境危险,让人一直为老妇人揪着心,而老妇人在炮火中的种.种行为就格外感人。⑵说明这支蜡烛非同寻常的意义,表现了老妇人给红军烈士献出的是一份最珍贵的感情。烛光,是红军烈士生命之光;烛光,寄托着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的哀思;烛光,是两国人民战斗情谊的象征。⑶表沉痛哀悼的庄重情感,渲染了肃穆气氛,表达了老妇人哀悼之情。⑷“爬〞:说明老妇人年老体弱,掩埋烈士非常吃力。“跪〞:说明老妇人庄严肃穆,像掩埋亲人一样掩埋烈士。3、课文倒数第二小节这样描写,有什么作用?勾画了战后的环境、烛光的背景,控诉着法西斯强盗对人类文明的肆意践踏,再次点出烛光非同寻常的意义,足以表现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至高无上的感情。这种感情,不分国界,情胜__,它建立在正义的反侵略战争的根底上,是人类最美好的感情。四、拓展延伸老妇人始终没有说一句话,丰富的内心世界都是通过她的动作来表现,给我们留下了难忘的印象。精读文章倒数第四、第五段,展开想像,揣摩一下老妇人的内心世界。1、教师启发:⑴老妇人为什么不说话?她心里是怎样想的?⑵老妇人为什么深深一鞠躬?她心里又是怎么想的?2、学生齐读,自由讨论、交流,教师引导;五、教师小结文中的南斯拉夫老妇人不顾生死,不顾年老体衰,满怀爱意地埋葬苏联红军烈士的遗体,这种感情,到达了跨越国界、__情深的境界,使我们每一个人的思想都得到升华。希望每一个同学都能体会这种美好的感情。六、布置作业1、完成练习。2、把你想像的老妇人的心理活动写下来,整理到练习本上,不少于二百字。#552551初一语文上册教案3教学目标:1.探究作品中人物的心理活动,体会人物思想感情。2.学习作者通过细腻的动作描写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3.体会作品中所表现的各国人民在战争所凝结的友谊。[教学重点与难点]学习用动作、心理活动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蜡烛,曾是人们常用的照明工具,在黑暗中,一点昏黄的光往往勾起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勾出无限遐想。于是,无论中外,都有许多诗文以蜡烛为题。现在,蜡烛已失去它本身的实用价值,但我们仍常用它来寄托某种情感:喜庆,或是忧伤……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西蒙诺夫的《蜡烛》更是抒写了一种人类最美好的情感,纯洁而又令人震撼。二、检查预习1、给以下加点字注音:2、词语积累(1)烧灼:烧、烫,使受伤(2)珍藏:认为有价值而妥善地收藏;(3)穿越:通过;穿过。(4)目睹:亲眼看到。(5)拂晓:天快亮的时候。(6)瓦砾:破碎的砖头瓦片。(7)地窖:保藏薯类、蔬菜等的地洞或地下室。(8)匍匐:爬行。(9)精疲力竭:形容非常疲劳,一点力气也没有了。竭,尽。(10)名副其实:名称或名声与实际相符合。副,符合。(11)耸立:高高地直立。(12)柔和:温和而不强烈。(13)闪烁:(光亮)动摇不定,忽明忽暗。(14)肃立:恭敬庄严地站着。(15)颤巍巍:抖动摇晃(多用来形容老年人或病人的某些动作)。(16)肃穆:严肃安静。(17)永垂不朽:(多指姓名、事业、精神等)永远流传,不磨灭。垂,流传。朽,腐烂。3、作者简介西蒙诺夫,苏联俄罗斯作家。1934年开始写作。1938年毕业于高尔基文学院。1939年任军事记者,以后一直从事战争题材的创作。曾任《文学报》主编、《新世界》杂志编委、《文学俄罗斯》报编委、苏联作协副总书记和书记处书记等职。主要作品有剧本《我城一少年》《俄罗斯人》《俄罗斯问题》,诗集《友与敌》,长篇小说《日日夜夜》,三部曲《生者与死者》等。1949年访问中国,并于次年出版了描写中国人民进行解放战争的《战斗的中国》一书。三、探究质疑1、整体把握--全文可分为三大局部。第一局部(1-7段):写苏联红军要偷袭桥头堡时,有一位战士牺牲了。第二局部(8-13段):写老妇人育乞西亲眼目睹这位战士牺牲的经过。第三局部(14~31段):详写老妇人育乞西置生死于度外,安葬红军烈士,还在坟堆上点上藏了45年的结婚喜烛。第四局部(32~44段):写苏联红军寻找战士尸体时,却发现坟堆、老妇人和烛光。2、本文为什么要以蜡烛为题。--烛光是红军烈士生命之光,烛光寄托着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的哀思;烛光是两国人民战斗情谊的象征。3、这是一篇战地通讯,它主要是记叙的成分,你能找出其中的六要素吗?--事件发生的时间是1944年9月19日早晨,地点是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的萨伐河岸附近的一块方场。起因是五个红军战士偷袭萨伐河上的一座桥,结果其中一个名叫契柯拉耶夫的红军战士牺牲在方场上了。连长准备第二天再去进攻时,再埋葬这位战士。(一)分析第一局部:故事的开端(二)分析第二局部:这一局部表达的地点发生了转变,以老妇人的住处为中心进行交代。4、文章中屡次写到炮火在离老妇人很远的地方响起来,有什么特殊的意义吗?--☆(第10段)第二层被炮火轰毁了,她就搬到楼下去住,住在楼下的人早已搬得一个不剩了。后来楼下也毁了,老妇人才搬到地窖里去住。☆(第11段)她从地窖里爬出来,想招呼那五个红军到她那里去--她认定,她自己住的地方比拟平安,然而她刚爬出一半,一颗炮弹落在近旁炸开了。老妇人被这一震,耳朵也聋了,脑袋碰在墙上,失去了知觉。☆(第13段)德国人又开炮了,炮弹在这小小的方场上炸开了,黑色的泥土直翻起来,柱子似的。碎片把那些剩下来的树木的枝条都削去了。☆(第16段)德国人还在轰击,可是没有一颗炮弹打在老妇人的近旁。☆(第18段)德国人还在开炮,可是跟先前一样,那些炮弹落得离老人很远。☆(第20段)天气很冷,四下里很静,除了炮弹的炸裂声外,没有任何其他声音。☆(第24段)德国人的炮火没有停止过,可是炮弹仍旧落在离老妇人很远的地方。☆(第30段)但是有好几次,炮弹落得相当近,蜡烛被爆炸的风吹灭了,有一次,竟给震倒了。--突出老妇人在炮火中种.种行为的感人力量。同时,炮火在离老妇人很远的地方响起,似乎也喻指法西斯的炮火在反法西斯各国同盟的友谊的巨大力量面前也望而却步了。6、第17段:中关于〞她“的动作描写的词语有哪些?表现了他什么样的感情?--穿,翻,看见,理,弯,坐反映的感情:对年轻战士的哀怜、叹息。7、老妇人能够舍身掩埋红军战士的动机是什么?--动机:痛恨法西斯,热爱自己的祖国。(红军战士是为解放南斯拉夫而牺牲的,他牺牲在南斯拉夫的土地上。坟堆是南斯拉夫老妇人育西乞为他堆的,她不忍心红军战士暴尸战场,她要让红军烈土安息在南斯拉夫国土上。)8、文章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老妇人的身体不是很好?--两次“休息〞“站起来的时候,行动很困难〞“颤巍巍〞等词。掩埋烈士的每一步老妇人都非常吃力,假设笼统地说“她非常吃力地把死者拖到了弹坑里〞,那就不够感人,作者是这样写的:“路并不远,一共不到十步,可是她太衰老了,不得不坐下来休息了三次。最后,她总算把死者拖到了弹坑里。她已经精疲力竭了,又坐在那里休息了好久,也许有一小时。〞这样描述,情景历历在目,仿佛老妇人的喘息声都听得见,真是感人肺腑。9、写老妇人安葬烈士的礼仪也很具体,例如掩埋之前“老妇人跪到死者旁边,用手在死者身上画了十字,又吻了死者的嘴唇和前额〞,一个一个动作都作了描写,也是很感人的。10、阅读第28段,“老妇人就从她那黑色的大围巾底下,摸出她离开地窖的时候揣在坏里的东西,这是一支大蜡烛,是45年前她结婚的喜烛,她一直不舍得用,珍藏到今天。〞(1)“摸出〞能不能用“拿出〞或者“取出〞来代替,为什么?--不能换。“摸出〞与后边的“揣在怀里〞相照应,说明老妇人把这支大蜡烛藏得很深,只能用手去摸索着拿出来。说明她非常珍惜这支蜡烛。(2)为什么要交代这支蜡烛的来历?--补充说明这支蜡烛的来历,才能说明这支蜡烛对老妇人来说是多么珍贵,也才肯附托出老妇人的这种行为是多么伟大,令人敬佩。四、小结课文:五、布置作业:1、熟读课文2、复述课文第二课时一、导入:本文是一篇非常感人的战地通讯。在炮火烧灼了的战场上,在炸弯了的铁器和烧焦了的树木中间,一位南斯拉夫母亲将珍藏了45年的两支结婚花烛,点在一位苏联红军士兵的坟头。文章赞美了反法西斯同盟各国战斗的友谊,讴歌了南斯拉夫人民对苏联红军的深厚感情。二、分析课文第三局部:1、这一局部的开头照应了第一局部连长的决定--攻下桥再埋葬契柯拉耶夫。可是他们找不到那位烈士的尸身,后来士兵们发现了那个坟堆,还有燃着的蜡烛,他们知道烈土是被葬在这里了,然而这些战土怎么也想不到是一位老妇人为这位烈士安葬的。2、老妇人又送了另一支蜡烛,并且为它点燃,临走时“十分庄严地对他们深深一鞠躬〞,虽然没有说一句话,可此时无声胜有声。老妇人明白这些异国战土是为了解放南斯拉夫而战斗在此,牺牲在此的,她心中怀着对他们的崇敬与仰慕之情。由此,我们更加憎恨法西斯侵略者的卑劣行径,心中也加深了对“和平〞二字的理解。3、蜡烛是本文中人物情感的寄托线索,请从课文再找出有关烛光的描写。--蜡烛是这篇文章中一个小小的道具。文章在第28段交代了蜡烛的来历“是45年前她结婚的喜烛,她一直舍不得用,珍藏到今天〞,这个交代说明了这支蜡烛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它虽然渺小,但却是老妇人的宝物,老人把它最珍贵的宝物奉献给了烈士,也反映了老人对红军战士的爱戴与敬意。文章后面屡次对烛光进行描写,特别是文章的结尾处“她的结婚的花烛--还是明晃晃地点在一个苏联青年的坟头〞,“这一点火焰是不会熄灭的。它将永远燃着……〞,这里的描写不仅仅是烛光的写照,而且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这烛光象征着两__民的感情,象征着老人与烈士之间的__深情。正是因为有了这种深挚的情谊,战争才能够取得胜利。4、这里有3处提到了老妇人的“黑色大围巾〞,这有什么特殊的意味?--黑色给人一种沉重肃穆之感。老妇人不只用自己的行动,也在用自己的衣着表现对红军士兵的哀悼。这围巾也渲染了一种沉郁悲凉的气氛,衬托了人们悲哀的心情。(渲染了一种庄严肃穆的气氛,寄托老妇人的哀思。)5、整个场面庄严肃穆,老妇人从始至终不说一句话,这样设计的用意何在?--这里既有缅怀死难战友的思念又有对老妇人高尚心灵的衬托,此时无声胜有声6、请你用一个词语来概括这个场面的气氛:--肃穆7、老妇人为什么要:“十分庄严的对他们深深鞠躬。〞--既是表示感谢又是表达敬意。8、老妇人为什么:“没有再回过头来,看一下那蜡烛和那些士兵〞。--过于悲伤,不忍心再去看。9、“红军士兵们目送着她走远了〞表达了红军什么样的心情。--“目送〞写出这些战士对老妇人的敬意10、将“那位南斯拉夫母亲的惟一珍爱的东西--她的结婚的花烛--还是明晃晃地点在一个苏联青年的坟头。〞改成:“在方场上,老妇人的蜡烛还是明晃晃地点在一个苏联青年的坟头。〞有何不好?--改后不能表达蜡烛的珍贵。(补充说明这支蜡烛非同寻常的意义,表现了老妇人给红军烈士献出的是一份最珍贵的感情。)11、“她站起来的时候,行动很困难,离她最近的红军士兵小心地把她扶了起来。〞这一细节描写有什么作用?--一方面表示老妇人是在身体极其虚弱的情况下安葬红军战士的,从而表现了这位南斯拉夫母亲对苏联红军战士最崇高最热烈最诚挚的感情,另一方面也歌颂了红军战士对这位南斯拉夫母亲的体贴关切。12、谈谈结尾句的含义:--结尾两句话讴歌了南斯拉夫母亲对苏联红军烈士最崇高、最热烈、最诚挚的感情,这份感情不分国界,情同__。这份感情建立在正义的反侵略的根底上,是人类最美好的感情。(为和平而战是每一个人的心声,在这共同的战斗中用血肉凝成的友谊将永远长存。)13、读了课文后,你又感受到了什么?--这是一首赞美诗,一曲颂歌,赞美反法西斯同盟国各国战斗的友谊,讴歌南斯拉夫人民对苏联红军的深厚感情14、这篇文章的感人之处在什么地方?--首先当然是题材感人,但是感人的题材要写得感人,写作方法也是重要的。探究这篇战地通讯的写法,可以悟到,作者在落笔之前,对事件之所以感人的种.种因素是作了分析的,在表达过程中,在感人的因素上就着力描写。再那么,突出蜡烛,更是作品成功的关键。事件感人的因素有哪些呢?分析起来有四点。一是环境危险,炮火连天;二是老妇人年老体弱,掩埋烈士非常吃力;三是老妇人像掩埋亲人一样掩埋烈土;四是点在坟上的蜡烛有特殊意义。作者在表达过程中,但凡写到这四点的,都着力描写,造成了感人的效果。(写炮火,不是笼统地写一句就算了,几乎隔几行就写炮火,叫人一直为老妇人的安危揪着心,老妇人在炮火之中的种.种行为就格外感人。)三、总结:1、写作特色(1).选材恰当,真实感人。(2).烛光,象征生命,象征情谊。(3).描写细腻,意境深远。四、作业1、课后练习一。2、完成练习册。第三课时一、导入面对这样的烛光,我们感受到了老师那份情同__的爱。可同样的蜡烛,在南斯拉夫老妇人的手里,却有着不同的意蕴,它会使我们感受到一种超越国界的情感。二、合作探究1、课文以蜡烛为题,这里的烛光,你认为有什麽特殊的象征意义呢?--红军烈士生命之光;寄托着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的哀思;是两国人民战斗情谊的象征。2、课文中的老妇人,是本文的主人公,你能概括一下她的形象吗?--①老妇人饱受德法西斯强盗侵略之苦,她对侵略者满怀深仇大恨,他渴望解放,渴望和平,她对苏联红军满怀敬意。②年轻的红军战士牺牲在南斯拉夫的国土上,他无比沉痛,她向烈士奉献自己的爱戴和敬意。③他为红军战士的英雄气概所鼓励变得无所畏惧,她进入了一种忘我的境界,她不怕艰难,安葬烈士。④红军烈士献出了最珍贵的生命,她为红军烈士献出了最心爱的宝物,把结婚的喜烛点在烈士的坟头,并彻夜守在坟头,陪伴烈士的英灵,表现出深沉而强烈的母亲般的爱。3、你发现文章对哪些内容进行了不厌其烦的反复描写?--文章不断对炮火(11)、老妇人的黑色围巾(4)、老妇人的动作“跪〞、“爬〞(各3)、烧焦的树木、闪烁的蜡烛(6)等内容进行了反复交代和描写。4、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反复加以描写?--①对“炮火〞的屡次描写,突出了当时环境的危险,更突出了老妇人不顾生死、临危不惧的高尚品格,同时也使我们为老妇人的行为而感动。②对“蜡烛〞的屡次描写,说明蜡烛有着特殊的意义。烛光,象征着红军烈士的生命之光,寄托着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的哀思,是两国人民战斗情谊的见证。③对“黑围巾〞的屡次描写,表现了沉痛哀悼的庄重情感,渲染了肃穆气氛,突出了老妇人与牺牲的苏联红军战士之间跨越国界的深沉而强烈的母亲般的爱。④三次“爬〞写出了老妇人年老力衰,三次“跪〞写出了行动不便的老妇人对牺牲战士的沉痛哀悼。三、语段品读,体会精神。1、学生品读课文语段,畅谈感受。例:课文倒数第二小节。感受:勾画了战后的环境、烛光的背景,控诉着法西斯强盗对人类文明的肆意践踏,再次点出烛光非同寻常的意义,足以表现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至高无上的感情。这种感情,不分国界,情胜__,它建立在正义的反侵略战争的根底上,是人类最美好的感情。2、内心体验:①老妇人始终没有说一句话,丰富的内心世界都是通过她的动作来表现,给我们留下了难忘的印象。请展开想像,揣摩一下老妇人的内心世界。a、老妇人为什么不说话?她心里是怎样想的?b、老妇人为什么深深一鞠躬?她心里又是怎么想的?②你还能举出像老妇人这样的例子吗?3、互动释疑:将自己不懂的地方提出来,与小组、班级同学共同探究解疑。四、小结学生可能这样说:文中的南斯拉夫老妇人不顾生死,不顾年老体衰,满怀爱意地埋葬苏联红军烈士的遗体,这种感情,到达了跨越国界、__情深的境界,使我们每一个人的思想都得到升华。五、作业1、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2、把你想像的老妇人的心理活动写下来,整理到练习本上,不少于二百字。#553036初一语文上册教案4欢送大家来到崭新的语文课堂,上次我们已经接受了小初中衔接的辅导,同学们拿到这本七年级上的语文课本也有很长时间了,已经翻阅过的请举手?你们感觉初中语文和小学语文有什么不同的地方?今天这节课,我们先不进入我们的课文学_,我们不妨先进行一场进入初中语文课堂的的欢送仪式,或者说是语文学_的启动仪式。这场欢送仪式将分为三个主题:一、欢送大家来到语文大课堂;二、欢送大家来到语文大乐园;三、确定语文学_的目标。切入主题之前,我首先要讲一下学_上的要求:⒈准备四本本子:①笔记本(学_日志):每一天都记号日期,记下错题、根底字词知识、上课要求、作业要求、课堂重点内容,来不及先记书上,课后整理,课下反反复复多回忆。②作业本③听写默写本④作文本⑤课余读书摘抄本读书札记⒉准备好语文学_工具书:《现代汉语词典》《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商务印书馆⒊上课要求:①双手放桌上②除规定的讨论朗读时间外,保持教室安静,不讲和上课内容无关的话,树立公共课堂的公共意识,上课不认真不守纪律由课代表扣分记入期末总评成绩③主动答疑:课上完之后,都可以到办公室提出疑问。⒋作业要求:按时完成作业,字写端正,第二天到校立即上交小组长,没有做完的(包括听默写没有通过)中午到办公室检查,完成后回家预_:字词摘录、课文熟读、思考课后问题一、欢送大家来到语文大课堂我们看到幻灯片上特别凸显了这个“大〞字,所谓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语文两个字的解释是:语言和文字以及语言和文学。它有一个很大的彰显其特色的学_范围,你的视野会变得非常开阔。初中语文的学_内容:⒈课文:现代诗歌、现代散文、民间传说、说明文(科学技术、经济社会)、新闻通讯、人物传记、小说节选、微型小说、文言文、古典诗词。人物分析、语言分析、情感分析、段落分析、语义分析、自我启发和感悟⒉语言文字根底:现代文:注音、字形、多音字、成语、熟语、造句、词义、句型、修辞、语法、标点符号。文言文、古诗词: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通假字、古今异义⒊写作:以记叙、抒情、议论文章为主以上这些是我们三年系统性的学_要接触的内容,由此可见第一即是内容范围上的大,跨越古今、国别,现代性、古典性、启蒙性、社会性相杂糅。第二那么是学_效用之大,小学时你们的老师肯定说过,学好语文就意味着为其他学科的审题解答奠定根底,语言文字是人类沟通交流最根本的条件,在一些思想家比方卢梭看来,语言文字认识和接受的不平等是人类不平等的起源之一,语言被划为了贵族语言和平民语言,文字只有少数人才能掌握,导致了人类的贵贱有别,而我们现代教育的语文学_即是要打破这种不平等,要每个人都掌握相同的语言文字运用才能,获得人类文明中平等的认知权、沟通权和思考权。二、欢送大家来到语文大乐园下面我们来继续探讨语文学_的第二个主题,我们学_语文的概念,不仅仅局限在简单地阅读分析课文,写命题考场作文,以及反复的做题上,这是理科的学_方法。语文学_在课堂外有很大的延伸空间,这就是所谓的大乐园主题。学_应该是充满乐趣的,我们应该提倡一种快乐语文的学_方式,这些乐趣总的表达在:⒈阅读的乐趣上课,完成作业,只是我们看到的学_的外表,学好语文,离不开阅读大量的文字,阅读应该与我们的生活密切联系,一本课外的好书可以提前几年提升你的知识境界,可以更新你的知识含量,21世纪一份报纸一周的信息量比18世纪人类一生掌握的信息量还多。你们不用抱着学会什么的任务心态去阅读,要利用课余非学_的时间,仅仅是捧起一本书,随意的翻开,不用怕读不懂,第一遍不懂,多读几遍肯定就会有自己的理解。抄下你感到有意义的句子,当你确实有了很深的感悟想要抒发的话,写一篇读后感是水到渠成的事。有这么一个一个故事,作家契诃夫写过一篇短篇小说叫做《打赌》,讲的是一次晚会上,银行家和一个年轻的律师打赌,律师将在一间小屋里囚禁15年,“规定在十五年间他无权跨出门槛,看见活人,听见人声,收到信件和报纸。允许他有一样乐器,可以读书、写信、喝酒和抽烟。跟外界的联系,根据契约,他只能通过一个为此特设的小窗口进行,而且不许说话。他需要的东西,如书,乐谱,酒等等,他可以写在纸条上,要多少给多少,但只能通过窗口。〞按照约定,15年后,他将得到银行家的大半财产。15年过去了,年轻人除了每天要求外界给他送书,始终没有走出过屋子一步,到达规定日期的前一天,银行家反悔了,他决定在深夜潜入屋子,杀死那个年轻律师,守住自己的财富。一根将要燃尽的蜡烛旁边,他看到已经骨瘦如柴的年轻人正熟睡着,旁边放着一封刚刚写好的信:信中说,他感谢企业家,十五年来他读了许多书,这些知识将是他终身用不尽的财富,他还明白了许多道理。他决定不再要企业家的财产,他将于明天拂晓前破窗而出,自动毁约。一起来听一下信中的一段话:十五年来,我潜心研究人间的生活。确实,我看不见天地和人们,但在你们的书里我喝着香醇的美酒,我唱歌,在树林里追逐鹿群和野猪,和女人谈情说爱……由你们天才的诗人凭借神来之笔创造出的无数美女,轻盈得犹如臼云,夜里常常来探访我,对我小声讲述着神奇的故事,听得我神迷心醉。在你们的书里,我攀登上艾尔布鲁士和勃朗峰的顶巅,从那里观看早晨的日出,观看如血的晚霞如何染红了天空、海洋和林立的山峰。我站在那里,看到在我的上空雷电如何劈开乌云,像人蛇般游弋;我看到绿色的森林、原野、河流、湖泊、城市,听到塞王的歌唱和牧笛的吹奏;我甚至触摸过美丽的魔鬼的翅膀,它们飞来居然跟我谈论上帝……在你们的书里我也坠入过无底的深渊,我创造奇迹,行凶,烧毁城市,宣扬新的宗教,征服了无数王国……你们的书给了我智慧。不倦的人类思想千百年来所创造的一切,如今浓缩成一团,藏在我的头颅里。我知道我比你们所有的人都聪明。我也蔑视你们的书,蔑视人间的各种幸福和智慧。一切都微缺乏道,转瞬即逝,虚幻莫测,缺乏为信,有如海市蜃楼。虽然你们骄傲、聪明而美丽,然而死亡会把你们彻底消灭,就降消灭地窖里的耗子一样,而你们的子孙后代,你们的历史,你们的不朽天才,将随着地球一起或者冻结成冰,或者烧毁。为了用行动向你们说明我蔑视你们赖以生活的一切,我放弃那两百万,虽说我曾经对它像对天堂一样梦寐以求,可是现在我蔑视它。为了放弃这一权利,我决定在规定期限之前五个小时离开这里,从而违反契约……银行家最后放弃了杀他的打算,律师那么在第二天早晨偷偷地离开了屋子。他的感悟虽然有些极端,但我们可以看到,真正的阅读是充满无限吸引力的。你们处在中考的学_压力下,课堂语文学_会以考试做题为中心,这很容易让你们沦为考试工具,失去思想和智慧的开展潜能,为了开阔视野,我们更需要培养阅读兴趣,把读书当做信仰一般,这样,不久的将来,你们既能升入好的高中,同时也会装满丰富的思想,让自己的人生充满更多乐趣。⒉、音乐的乐趣一本好比我们的课文有更深的心灵震荡,一首好的歌词会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人教版初中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上册 综合探究一 对比早期区域文明之间的异同 教学设计
- Unit 3 Family ties Understanding ideas (1)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外研版(2024)七年级英语上册
- 2025年货厢后盖项目发展计划
- 八年级地理下册 8.2 台湾省的地理环境与经济发展教学设计 (新版)湘教版
- 公婆儿媳家庭协议书
- 2025年头孢菌素类药合作协议书
- 大功率电子镇流器封装设备企业ESG实践与创新战略研究报告
- 第五单元环球之旅(三)-非洲与美洲欣赏《鼓的语言》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人教版初中音乐八年级上册
- 2025学年三位数加减法的估算教学设计
- 园艺专用刀剪手工具企业县域市场拓展与下沉战略研究报告
- 建筑劳务公司简介范文6篇
- 山东司法警官职业学院教师招聘考试真题2022
- 灾害风险分析与风险管理
- 机动车维修竣工出厂合格证样式
- JJF 1338-2012相控阵超声探伤仪校准规范
- 中考数学复习备考-几何专题突破与拓展训练题
- 卫生院B超、心电图室危急值报告制度及流程
- 肿瘤化疗-课件
- 第三节钢筋混凝土排架结构单层工业厂房结构吊装课件
- 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档案
- 产品路标规划-综述2.1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