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讲中西自然诗比较-中西自然诗比较_第1页
第三讲中西自然诗比较-中西自然诗比较_第2页
第三讲中西自然诗比较-中西自然诗比较_第3页
第三讲中西自然诗比较-中西自然诗比较_第4页
第三讲中西自然诗比较-中西自然诗比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三讲中西诗歌比较二——中西自然诗比较*自然诗的界定并不是所有具有自然描写的便是自然诗。在一首诗中,只有当山水自然解脱其衬托的次要作用而成为审美的主要对象之时,我们才称这首诗为自然诗(山水田园诗)。**中国自然诗发展脉络一、孕育。我国早期的《诗经》、楚辞、招隐诗、游仙诗、游宴诗已有自然山水描写。1、《诗经》。“诗言志”(《毛诗序》“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诗经》中的山水多处于从属地位,多为引发诗情的媒介,用以渲染气氛,协助主题的开发。**中国自然诗发展脉络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周南·桃夭》瞻彼淇奥,绿竹猗猗。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卫风·淇奥》**中国自然诗发展脉络菘高维岳,骏极于天。——《大雅·菘高》扬之水,白石凿凿。——《唐风·扬之水》自然景物在诗中的比重较小,一般是当作抒情言志的辅助手段加以引用。**中国自然诗发展脉络2、楚辞。特殊的地理环境和宗教氛围使得“楚辞”中自然描写增多。屈原等爱国志士对楚国衰亡的悲叹及爱国之情,抒情味较之《诗经》更浓。爱国之情的抒发,转而对山水、自然的讴歌与礼赞。**中国自然诗发展脉络出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雷填填兮雨冥冥,猿啾啾兮又夜鸣,风飒飒兮木萧萧,思公子兮徒离忧。——《九歌·山鬼》山鬼**中国自然诗发展脉络出现了对山水景物的纪行性大段描写。

《九章·悲回风》《九章·涉江》**中国自然诗发展脉络3、招隐、游仙、游宴诗。进一步为自然诗的形成创造了条件。隐逸的名山大川、神仙栖居的洞天福地、游宴的园林田园都成了诗歌所描述的对象,为自然诗的产生创造了重要条件。**中国自然诗发展脉络二、形成。步出厦门行·观沧海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河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中国自然诗发展脉络中国的自然诗,形成于东晋时期。以谢灵运、谢眺为代表的一批诗人开辟了中国诗歌史的新纪元。**中国自然诗发展脉络1、江南优越的自然地理环境。谢灵运“会境既丰山水,是以江左佳遁,并多居之。”《与庐陵王义真笺》孙绰“居于会稽,游放山水,十有余年”------《晋书·孙绰传》许询“好游山水,体便登涉”------《世说新语·栖逸》江南优美的自然环境,正好成了他们寄情言志、抚慰心灵创伤的理想之地。**中国自然诗发展脉络(1)山水是“自然”的具象化将抽象的“自然”逐渐落实到相当于今天说的“自然界”身上,让原先这个抽象的哲学概念与具有形象体征的自然山水结合起来。由此,魏晋玄学崇尚的“自然”,已非庄子那种追求“逍遥游”式的绝对自由,而是化为一种投向山林湖海的实际行动。2、玄学的感召。魏晋玄学以调和儒道为特点,是道家的超世之想与儒家的尚实精神趋向合流的一个新学派。**中国自然诗发展脉络(2)山水兼有“体玄”、“适性”的双重意义。“体玄”——纵情山水之中,探寻宇宙、人生的真谛,一种哲学式的追求和体悟。“适性”——在大自然中找到那种适合人的个性生存的理想境域。王徽之“散怀山水,萧然忘羁”《兰亭序》谢灵运“夫衣食,人生之所资;山水,性分之所适。”《游名山志》杜甫“优游谢康乐,放浪陶彭泽。吾衰未自由,谢尔性所适。”《石柜阁》。在杜甫看来,“适性”就是像谢灵运那样优游山水,像陶渊明那样放浪田园所获得的精神上的“自由感”。**中国自然诗发展脉络(3)把自然山水看作理想的人格个性之美的形象的谕示。玄学认为人的理想品格应该像山水那样自然浑朴,人的精神若能达到山水那种境界,实际上也就与“道”相通了。**中国自然诗发展脉络陶渊明的田园诗人格精神的外化,写景物重在写意,只追求平和悠闲的心境与冲淡朴素的物境的融合,呈露着浑然天成的境界。《归园田居》、《饮酒》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365~427)**中国自然诗发展脉络归园田居(一)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中国自然诗发展脉络饮酒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中国自然诗发展脉络“林壑敛冥色,云霞收夕霏。”(《石壁精舍还湖中作》)“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登池上楼》)“春晚绿野秀,岩高白云屯。”(《入彭蠡湖口》)“野旷河岸净,天高秋月明。”(《初去郡》)

*谢灵运(385~433)(1)开模山范水、雕缕字句的先河。(2)对山姿水态、昏晓阴晴的变化穷貌极形精雕细刻,细微独到描摹,再现了一种自然美的艺术境界。**中国自然诗发展脉络三、昌盛。初唐四杰:王、杨、卢、骆王勃(649~675年)杨炯(650~693?)卢照邻(约637~约689)骆宾王(约619~687)

**中国自然诗发展脉络冲破齐梁遗风和“上官体”的牢笼,把诗歌从狭隘的宫廷转到了广大的市井,从狭窄的台阁移向了广阔的江山和边塞,开拓了诗歌的题材,丰富了诗歌的内容,赋予了诗歌新的生命力,提高了当时诗歌的思想意义,展现了带有新气息诗风,推动初唐诗歌向着健康的道路发展。**中国自然诗发展脉络盛唐:王维、孟浩然。王维的诗:王维的大多数山水田园之作,在描绘自然美景的同时,流露出闲居生活中闲逸萧散的情趣。诗人特别喜欢表现静谧恬淡的境界,有的作品气象萧索,或幽寂冷清,表现了对现实漠不关心甚至禅学寂灭的思想情绪。王维(701-761),字摩诘

**中国自然诗发展脉络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中国自然诗发展脉络雄浑壮观的自然景象

楚塞三湘楼,荆门九派通。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汉江临泛》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欲投入处宿,隔水问樵夫。”——《终南山》**中国自然诗发展脉络孟浩然(689~740)唐代诗人,本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世称孟襄阳。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李白有诗《赠孟浩然》:“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清心寡欲,淡泊宁静地陶醉于自然山水之中,追求诗歌的最高境界——自然美。**中国自然诗发展脉络临洞庭上张丞相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空有羡鱼情。宿建德江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中国自然诗发展脉络中唐之后:韦应物、杜牧秋夜寄邱员外怀君属秋夜,散步咏凉天空山松子落,幽人应未眠中秋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四、绵延。

***西方自然诗发展脉络柏拉图理念——表象亚里士多德“质料”、“形式”(约公元前427年-前347年)(前384—前322年)一、古希腊、罗马***西方自然诗发展脉络二、基督教一切关于无限与永恒的概念都给予了上帝,对自然山水的沉醉几近一种罪恶,山水的逸乐,如其他的感官逸乐一样,会影响到人的灵魂的完成。尼科尔逊《山的阴郁与山的荣光》那里自然只受着侮辱地土如此的畸形,行旅者应该说这些是自然的耻辱:像疣肿、像瘤,这些山……***西方自然诗发展脉络三、启蒙时期十八世纪山水自然才被当时的人们所接受。英国人格雷翻越阿尔卑斯山,写下了阿尔卑斯山的雄伟灵秀。朗吉弩斯的《论崇高》被译出,人们展开了对“庞大雄奇”的探索。卢梭对于自然的推崇与宣扬。阿尔卑斯山***西方自然诗发展脉络四、浪漫主义时期*美学家李斯托威尔:"自然这块天地,不得不等到19世纪的浪漫主义运动,方才得到了充分而又细致的发掘。拜伦、雪莱、华兹华斯、歌德,是他们第一次把大海、河流、山峦带进了他们自己的作品。"浪漫主义兴起,欧洲的自然诗创作进入高峰。英国的“湖畔派”诗人:华兹华斯(1770-1850)柯勒律治(1772-1834)骚塞(1774-1843)昆布兰湖区****中西自然诗不同一、“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的区别王国维《人间词话》“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中西自然诗不同“以物观物”:作者不以主观的情绪或智性的逻辑介入去扰乱眼前景物内在生命的生长与变化,力求以自然自身构作的方式构成自然,以自然自身呈现的方式呈现自然。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与之相对的则是“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中西自然诗不同鸟鸣涧王维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辛荑坞王维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中西自然诗不同在西方,当华兹华斯等诗人把自然用作他们主要的美学素材时,他们有意无意间要设法为山水所扮演的角色作“明辨”,说明它们可以如此存在的理由。结果之一:世人将原是用以形容上帝伟大的语句转化到自然山水中来。结果之二:诗人常常有形而上的焦虑和不安,感到外物的不足,他们挣扎着由眼前的物理世界跃入形而上的世界。

****中西自然诗不同华兹华斯《行旅》前言中,“无法赋给(意义)的智心/将无法感应外物。”“物像的影响力的来源,并非来自固有的物性,亦非其本身之所以然,而是来自与外物相交往受外物所感染的智心所赋出的。所以诗……应该由人的灵魂出发,将其创造力传达给外在世界的意象。”****中西自然诗不同在《序曲》中,我们可以教他们……教他们:人的智心如何变得比他们所住的大地万般的美丽,在事物的构架上……在令人狂喜的美之中,好比它本身更是神圣的实质更神圣的经纬。*“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并无优劣之分。它们只是标示了两种不同的诗歌情感。一种是激情型,深深渗透于人生状况之中,诸如相思、别离、盛衰、死亡等。一种则恬淡宁静,超然于物外。****中西自然诗不同二、中西自然诗在结构上的不同。中国古代诗歌的结构特征表现为共时性、空间性;西方传统诗歌的结构特征则是历时的、动态的。敬亭山李白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江雪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中西自然诗不同天净沙·秋思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意象并置,并没有单一的中心意象。一组意象共同来表现了一个世界,意义就产生于意象的整合之中。****中西自然诗不同华兹华斯《序曲》第十四章上山前额弯向地面,仿佛和一个敌人相对峙,我喘气登上用急急的步伐,到达山顶看!当我仰视月亮赤裸地挂在无云的天穹,而在我的脚前安卧着一海无声的白雾一百个山头把暮色的背耸起散遍这寂然的海洋,然后,再过去在更远的那边,固体的霭气展开……****中西自然诗不同*跟西方传统绘画中单向的透视很相像,这些直线追寻的定向目标决定了“一定的时间”、“一定的角度”。终南山王维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远看,仰视)白云回望合,(从山里走出来回头看)青霭入看无。(进入山里看)分野中峰变,(在最高峰时看,俯视)阴晴众壑殊。(同时在山前山后看,或高空俯视)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下山侯及附近环境的呈现)*如同中国的山水画家,王维用“多重透视”“回环透视”的方式呈示他看到的景象。****中西自然诗不同詹姆斯·汤姆逊《四季》(1726-1730)之《冬》沉重,它们使那轻柔的世界摇曳向前;天空在逼近的风暴面前残染色变。穿过静寂的空气,雪雹自天而降;始初轻轻飘摇,其后,那雪片铺天盖地、急骤扑来,令日月昏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