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夏商西周_第1页
第二章夏商西周_第2页
第二章夏商西周_第3页
第二章夏商西周_第4页
第二章夏商西周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章夏、商、西周禹传子,家天下;四百载,迁社。汤伐夏,国号;六百载,至纣亡。武王,始诛纣;八百载,最长久。

——《三字经》夏商周一、夏朝的建立二、商朝的兴亡三、西周的盛衰第一节夏、商、西周的兴衰一、夏朝1、夏朝建立:2、世袭制代替禅让制:3、夏朝国家机构的建立:4、末代暴君:启,公元前2070年启城堡、宫殿、军队等。桀公天下家天下(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1600年)建立者:都城:禹阳城统治中心:今河南西部和山西南部

关于夏桀的昏暴行为,古书记载很多,如刘向《列女传》说他:“昏乱失道,骄奢自恣,为酒池可以运舟……醉而溺死者,笑之以为乐。”还说他“自比于日”,自夸说:“天之有日,犹吾之有民。日有亡哉?日亡吾亦亡矣。”因此,百姓们才骂他:“时日曷丧!予及汝皆亡。”(《史记·殷本纪》与《尚书·汤誓》)后一句译成白话意为:“什么时候你这个太阳灭亡啊,我们愿意与你同亡!”“宁愿和他一起灭亡“!夏桀(残暴荒淫无度百姓怨恨到了极点)夏朝汤(日益强大)商部落公元前1600年进攻夏朝夏被推翻!!商朝建立你这太阳什么时候灭亡啊?二、商朝1、商汤灭夏:2、盘庚迁殷:3、末代暴君:公元前1600年,商朝建立纣疆域不断扩展,成为当时世界上的大国(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年)三、西周1、武王伐纣:2、西周的分封制:6、西周的灭亡:3、西周的宗法制:公元前1046年,商朝灭亡,武王建立西周。牧野之战4、西周的国野制度:(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5、西周的井田制:公元前771年分封制目的——为什么“分”?内容——“分”什么?诸侯承担的义务——凭什么“分”?作用——“分”了以后的效果对象——分给谁?为了进行有效的统治王族、功臣、古代帝王后代服从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土地、人口加强、扩大、密切方法——怎么“分”?诸侯、卿大夫、士周天子诸侯诸侯卿大夫士国都分封的方法土地人民土地人民人民土地诸侯宗法制分封制王位世袭制矛盾由来目的内容特点作用发展结果原始社会的父系家长制

为了加强、解决

嫡长子继承制

保证了、有利于

春秋战国以后,日益削弱宗法制①定义: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②目的: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③最大的特点(核心):嫡长子继承制。 原则:“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④作用:保证了贵族的垄断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嫡长子余嫡子及庶子小宗小宗小宗大宗(宗主)卿大夫大宗士大宗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宗法制度嫡(正妻)、嫡子(正妻之子)、嫡长子与次子、庶子(妾生的儿子)

天子庶小宗嫡长子(嫡长孙……)嫡长子(嫡长孙……

)嫡长子(嫡长孙……

)嫡长子……诸侯大宗请思考: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分封制是权力的分配宗法制是分配的原则关系:(1)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是互为表里,相辅相成,共同维持西周社会。(2)分封制是宗法制的政治体现。通过分封,使宗法制延伸和扩展到整个西周社会,使族权和王权合一,加强了周王、诸侯对各级贵族的维系力。(3)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内核纽带。宗法制以血缘为纽带,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防止贵族之间因为权力的继承问题发生纷争,维护贵族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从而维护了政治统治的稳定。(4)分封制从政治结构方面建立了贵族间的等级秩序,宗法制则以宗族传统观念使等级秩序得到稳固。他们共同为维护统治、巩固统治者的地位发挥了重要作用。井田制《周礼》:“九夫为井,四井为邑。”

形状:商时有文字记载,西周时盛行。道路和渠道纵横交错,把土地分隔成方块,形状像“井”字,因此称做“井田”。《孟子•滕文公上》:方里而井,井九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

经营方式:奴隶社会实行的一种土地使用的管理制度。所谓“井田”是指将方里九百亩土地,划为九块,每块一百亩,八家共耕中间的一百亩公田,每家都有一百亩私田,这种土地的划分使用方式,其形犹如“井”字。是一种农业、行政与军事组织形式合一的重要制度。重要年代重要事件重要人物约公元前2070年约公元前1600年约公元前1300年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夏朝建立汤灭夏,商朝建立盘庚迁殷牧野之战,西周建立西周灭亡启商王汤商王盘庚周武王周幽王朝代都城开始时间结束时间开国君主末代君主夏商周阳城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1600年启桀殷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年汤纣镐京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武王幽王中国历史朝代顺序歌

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三分魏蜀吴,两晋前后延;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宋元明清后,王朝至此完。一、青铜时代

商周青铜器是中国古代青铜器的最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商周青铜器纹饰与王权、神权的结合尤为突出,其神秘、独特、璀璨的艺术特征延续了十多个世纪并营造了中国早期文明的极浓厚的神秘氛围。从而使它不仅直接作用并支配了那一时代,而且也对后来的中国文化及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第二节夏、商、西周的文化西周的青铜器形制上:细小化、精致化纹饰上:柔和、突出艺术性夏代青铜器商代青铜器二、甲骨文和金文

中国最早的文献记录,曾经过多种方式的试验,如结绳、刻木,又如见于半坡文化、大汶口文化等出土陶器上疑似表意的符号,但较成熟的是甲骨文。

甲骨文发现于河南安阳小屯、后冈和侯家庄殷墟,因刻在甲骨上而得名。除甲骨外,还有刻在其它器物上的文字,所以又统称“殷墟书契”,契是刻的意思。甲骨文是通过象形、形声等方式反映事物,尽管还没有脱出图画的窠臼,但它作为较早基本成熟的文字,一方面自身不断改进,由图画变成线条,再由线条变成粗、细不等的笔画,另一方面又在社会文献记录上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如殷墟甲骨文中,所占之事至少记录了祭祀,上告、田渔、征伐、年成、疾病、出巡等十几类事情。1、甲骨文如何读一条卜辞?2、金文思考:什么叫金文?什么叫钟鼎文?商周金文有何不同?金文有何价值和影响?古代称铜为金,金文即铜器铭文。由于金文多铸于礼器“鼎”和乐器“钟”上,所以又称“钟鼎文”。金文是王室大事的铭记,内容金多为歌功颂德,同时也记录周代贵族分封、祭祀、战争等重大活动,因此其史料价值很重要。商前期有铜器均无铭文;商后期铭文的铜器也不多见,即使有铭文,一器物也只有一二字,多者几字,最多三十余字。金文到周代方发达起来,一铜器铭文洋洋百余字并不稀奇,最长的《毛公鼎》铭文,多到497字。西周是铜器铭文全盛时期。毛公鼎类别朝代成就历法夏商天文夏商医药商三、天文历法和医学《夏小正》记载有一年中的物侯、天象知识使用干支纪日法世界上最早的日月食记录甲骨文中有数十种疾病记载、石砭镰用于治病西周医学分科1、《周易》思考:《周易》是一部什么性质的著作?在中华文化发展史上有何地位?《周易》是我国最古的一部占卜用书。《周易》中的朴素辩证法思想,是中华辩证思维的源泉,影响深远。《周易》中的某些观点,对形成中华民族精神和个人修养的规范,有积极意义。《周易》中也含有若干迷信内容.四、《周易》和周公的制礼作乐2、礼乐制西周甬钟

汉伏胜《尚书大传》:“周公摄政,一年救乱,二年克殷,三年践奄,四年建侯卫,五年营成周,六年制礼作乐,七年致政成王。”《礼记·乐记》说:“礼节民心,乐和民声,礼义立,则贵贱等矣;乐文同,则上下和矣。”西周的青铜乐器五礼:吉礼、凶礼、宾礼、军礼、嘉礼八礼:冠礼、婚礼、丧礼、祭礼、射礼、飨礼、朝礼、聘礼

礼乐制度分礼和乐两个部分,礼的部分主要对人的身份进行划分和社会规范,最终形成等级制度。乐的部分主要是基于礼的等级制度,运用音乐进行缓解社会矛盾。礼乐制度起源于西周时期,相传为周公所创建。它和封建制度、宗法制度一起,构成整个中国古代的社会制度,对后世的政治、文化、艺术和思想影响巨大。3、周人的敬德保民观念前1046年,武王灭商。紧接着周公东征,稳定了西周。此时,西周统治者面临两个问题要思考:

第一、怎样才能保住从“天帝”之子纣王手中夺取的王位,使统治长治久安?

第二、如何解释灭商的合理性,使自己自居于中国的合法统治地位?

首先,西周统治者为了论证自己统治的合理性,也宣扬天命论。如:“丕显文王,受天有大命”,“昊天有成命,二后受之”。利用神权维护王权,商、周一脉相承,周公的言论中丝毫不怀疑上帝的绝对权威。(“神佑王权”)

其次,周公虽然继承了殷代上帝至上的信念,但更重要的是进行了修正,主要点是:“唯命不于常”,“唯德是授”。

“唯命不于常”(《尚书·康诰》)大意是:上帝所赐予的大命不是固定不变的。(“天命靡常”)

上帝根据什么命吉凶呢?这主要看表现,即看“德”:“皇天无亲,唯德是辅”。商王“不敬厥德,乃早坠厥命。”天之所以不再保佑商王,是因为商纣王胡作非为,奢靡无度,酒气熏天,被天抛弃。周代殷而起是因为周的先王,特别是文王、武王谨遵天命,努力从政,不敢酗酒奢侈,“故我至于今,可受殷之命。”(《尚书·酒诰》)

因此,从商朝的“王权神佑观”,到周公时又加上了“以德辅天观”。这样,中国文化在西周完成了从“敬天”到“敬德”的走向

“德”是一个综合的概念,融信仰、道德、行政、政策为一体。依据德的原则,对天、祖要诚,对自己要严,与人为善。而德用于政治,最重要的是“保民”与“慎罚”。

“保民”是周公提出的一个新的政治概念,它首先是强调治民的态度。周公提出要把民的苦痛看成自己的苦痛,加以重视。这里不单是出于同情心,而是现实矛盾的反映。其次,周公一再告诫他的子弟臣僚,要约束自己的心思和行为,“无作怨,勿用非谋非彝”。大意是:不要作怨于民,不要有不好的思想,不要干违法的事,如果自己行为不轨,必然上行下效,导致大乱。周公还告诫群臣子弟,不要贪图安乐,切忌恣意妄为,要谨慎从治,要体察民情。再次,周公还提出要把民众作为自己的镜子,《酒诰》说:“人无于水监,当于民监。”

这一卓绝的见识在中国的政治思想是史上发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当时以及古代社会,这一思想虽不可能付诸实践,但其中的民主因素是很明显的。

德的正面是保民,另一面则是慎罚。周公鉴于殷代乱罚招致民怨民叛的经验教训,对罚的原则作了新的阐发,提出“慎罚”。慎罚既是德的内容之一,又与德并列,常称“明德慎罚”。德为根本,罚是补充。

“慎罚”又称“义刑义杀”。义,宜也。“义刑义杀”与随心所欲用刑是相对的。在用刑问题上,周公强调了如下几点:

首先,要依据成法成典用刑,以纠商纣王滥刑之偏,这对稳定民心有重要作用。

其次,用刑要注意犯罪者的态度。周公强调,一个人犯了小罪,但他不反省,还坚持不改,继续干下去。这样,即使罪不大,也必须把他杀掉。反之,一个人犯了大罪,但不坚持,并且悔改,而且又不是故意的,便可以饶恕不死。

复次,用刑之心要出于善,且不可借机肆虐。所谓善,就是用刑要设法使民心诚服。在治人罪时,不应仅仅视为罪人本身的事,居官者也有责任。

再次,判决时切忌匆忙,要多考察一些时候,以免出差错。

刑法是国家的最主要职能和最有权威的表现,它使人望而生畏。然而历史证明,它并不是万能的。周公在朝代之变中,看到了殷王的权利大厦的倒塌,不能不使他冷静地对待现实。刑法虽令人生畏,但必须给它们神装;刑法绝对不可缺少,但必须慎而不滥。于是周公强调以善用法,以德施刑。至于心能善否,那自然是另外一回事了。

武王伐纣一举成功,正说明得道多助、民心所向。在其后的统治中,“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恰恰反映出一种“战战兢兢”的心态。周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