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课
(1)分封制
目的:为了巩固周王朝的统治(“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内容:①将土地和人民授予同姓亲族、姻亲功臣、殷商降族和古国后代,让他们建立诸侯国,保卫周王室
②各诸侯国必须承认周王权威,承担义务(与商代相比,臣属关系更加明确)
③层层分封
作用:①周人势力范围不断扩大
②形成了“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平民”的等级序列,确立了周天子“天下共主”地位
(2)宗法制
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内容:大宗小宗制、嫡长子继承制
(大宗:在宗法制度下,由嫡长子传宗继统,这个系统被称为大宗;
小宗:嫡长子的同母弟或者是庶母兄弟是小宗。大宗和小宗的关系是相对的。 )特点:①嫡长子继承制(核心、最大特点)
②双重关系(血缘关系和政治关系)实质:血缘关系和政治关系相结合
作用:①保证了贵族“世卿世禄”(贵族不仅世袭土地和人口, 而且还世袭职务和待遇)
②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 (与原始笔记有所改动)
(3)礼乐制度 是西周的等级名分制度,是维护宗法分封制的工具。
第二课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一、春秋时期
政治特征:宗法分封制受到破坏,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衰落
、根本原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使井田制逐步瓦解)
、表现:①小宗取代大宗的现象发生
②诸侯不断擅自进行分封
③强大诸侯国发动兼并战争二、战国时期
、各国纷纷进行变法
、商鞅变法使秦国强大,为统一创造了条件
、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六国
三、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在秦朝确立,以后中国的封建社会就是中央集权制度的强化过程)基本政治制度:中央集权制度
(一)中央集权制度的内容:
、皇帝制度
特点:①皇权至上(皇帝将立法、司法、行政、军事权力全部揽于自己手中)
②帝位终身制和皇位世袭制
、三公九卿制(中央官职)
三公: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①职能:丞相是“百官之首”,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太尉协助皇帝管理军务。
②相互关系:互相配合、互相牵制。
九卿:三公以下的中央政府官职
、郡县制(地方)
特征:①郡县官吏由中央任免,不能世袭(与西周分封制的根本区别)
②县以下设乡、里、什伍
(二)中央集权制度的根本特征:权力高度集中
(三)中央集权制度的作用:彻底打破了传统的贵族分封制,奠定了中国古代大一统王朝制度的基础,对此后 2000多年的中国政治和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
第三课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
(贯穿中国古代史上的第一条主线索:中央和地方的斗争)一、西汉
(一)七国之乱
、原因:①历史原因:汉高祖刘邦推行郡县制的同时,又分封同姓诸侯王
(郡国并行,上次青岛市摸底考试有一个郡国并行的看图题)
②直接原因:面对诸侯国尾大不掉之势,贾谊、晁错等人上书,主张消减封国
、过程: 公元前154年,汉景帝接受建议,开始着手削夺诸侯国的封地, 七个诸侯王发动叛乱,史称“七国之乱”。
(二)汉武帝改革
、根本目的:为了加强皇权,巩固国家统一
、措施:
①建中朝(“中朝”(内朝)是决策机构,由皇帝左右亲信充任中朝的主要官吏尚书令、 侍中、常侍等职。原先以丞相为首的三公九卿机构,逐渐成为执行机构“外朝” 。)
②设刺史(刺史是一种监察官员,负责监察地方)
③推恩令(解析:诸侯王死后,除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其余儿子也可以获得王国的一部分土地成为列侯,由皇帝直接控制的郡守管辖。通过推恩令,消弱了地方实力,使中央对地
方的控制逐渐加强)
、作用:
①积极:巩固、发展了大一统局面,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②消极:皇帝权力过于集中,造成后来外戚和宦官专权。
(注意与经济和文化相联系, 文化上之所以接受董仲舒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根本上是由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所决定的;而经济上“重农抑商”也是政治对经济的反作用产生的。 )二、唐代
经过东汉末年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大动荡之后,隋唐实现了统一。
唐中叶发生了安史之乱,参与平叛安史之乱的唐朝大将和安史降将被封为节度使,他们拥兵自重,使唐中叶后出现了藩镇割据的局面。
三、五代十国
、实质:唐末藩镇割据的继续和扩大
、特点:政权更迭频繁,南方相对稳定
、后周世宗改革为北宋统一奠定了基础。
四、宋太祖改革(公元 960年,宋太祖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建立北宋)
1、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1)收精兵
统兵权 归“三衙”掌管(三衙由殿前司、侍卫步军司和侍卫马军司三部分组成)调兵权 归枢密院掌管
使统兵权和调兵权分离,兵权最终由皇帝掌握。
(2)削实权
兵权——枢密院中央:削弱了宰相权力 财权——三司使
行政权——中枢门下 (宰相权力被一分为三)
地方:规定所有州郡直属中央,派文臣出任州郡长官,州郡长官下设通判,负责监察。
(3)制钱谷
规定各州郡的财赋,除自留一部分外,其余运往指定地点,由中央掌握。从而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的物质基础。
2、影响
积极: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分裂局面。
消极:造成了“冗官”、“冗兵”和“冗费”的国家财政危机。
(到北宋为止,中央和地方的斗争基本告一段落,以中央的胜利而结束。 )
第四课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
(贯穿中国古代史的第二条线索:皇权与相权的斗争)一、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及其演变
、三省六部制的确立(隋唐时期)
①三省为中书省(负责起草诏令) 、尚书省(负责执行)、门下省(负责封驳审议)
②尚书省下设六部。
三省六部制的作用:三省之间既互相配合,又互为补充,提高了办事效率;完整的相权又被分割,有利于加强皇权。
、发展(宋朝)
三省长官基本不参与政事,另外设置
①中枢门下——负责行政
②枢密院——负责军事
③三司(盐铁、度支、户部)——负责财政
、三省六部制的废除(元朝)
元朝废除三省、实行一省制,只设中书省,六部也归入中书省。
二、明朝皇权的加强
、明朝初年,沿袭元制,设中书省。
、明太祖朱元璋时期
①下令裁撤中书省,废除丞相,由皇帝亲自掌管六部。 (专制皇权达到新的高度)
②由于事务繁忙,皇帝不可能一一亲自裁决,明太祖设立殿阁大学士,但不参与决策。
、明成祖时期
正式设立内阁,大学士开始参与军国大事的商讨,此后内阁地位逐渐上升。注意:“票拟”和“批红”
三、清朝专制皇权的加强
、清朝初年:承袭明制,设立内阁。重要的军国大事,由议政王大臣会议来处理。
、军机处的设立
(1)时间:清雍正年间
(2)职责:可参与处理内政外交、制定军政大计、审理重大案件等政务,但由于军机处官员品级不高,
只能跪奏笔录。
(3)影响:
①简化了处理政务的手续,提高了清王朝的行政效率。
②军机处完全听命于皇帝, 军国大事皆由皇帝一人裁决, 军机处的设立,是专制皇权高度发展的重要标志。
第四单元:第十三课 鸦片战争
近代中国社会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这是近代中国的最基本的国情, 形成大约60年左右时间,形成过程中有四个关键点:
1、1840年,鸦片战争签订了《南京条约》及其附件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般封建社会
2、1856年开始的第二次鸦片战争及签订的《天津条约》 、《北京条约》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程度加深。
3、1894年,甲午战争 签定了《马关条约》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程度进一步加深。
4、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 签订的《辛丑条约》使中国半殖民地般封建社会基本形成。
一、鸦片战争
、原因:
①根本原因:19世纪前期,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成为头号资本主义强国,为了扩大海外市场和获取原材料,
英国资产阶级迫切要求打开中国大门,但当时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
②直接原因:中国的禁烟运动(虎门销烟)沉重打击英国鸦片走私活动, 为维护鸦片贸易,英国发动了侵华战争。
、虎门销烟
在中英正常贸易中,英国处于贸易逆差, 为了改变这种情况, 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清政府开始禁烟,
1839 年发生了虎门销烟
、第一次鸦片战争的时间: 1840——1842年
、结果:清政府战败,签定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及附件、中美《望厦条约》和中法《黄埔条约》
、《南京条约》主要内容
①开放五个通商口岸(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 (贸易)
②割香港岛给英国(领土)
③英商进出口货物的关税由中英双方协定(关税)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居住及租地等特权
、影响
①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中国独立发展的道路被迫中断。
②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③中国历史进程发生重大转变,开始沦为半殖民地般封建社会。
【中国在鸦片战争中失败的原因及启示】模块 P52页二、第二次鸦片战争
、原因:
①根本原因:进一步打开中国大门,扩大在华利益
②直接原因:清政府拒绝改约
、过程
①第一阶段:1856——1858年《天津条约》
②第二阶段:1859——1860年火烧圆明园签订《北京条约》
、内容
(1)《天津条约》内容
①开放10个通商口岸
②允许外国公使进驻北京
③外国军舰、商船可自由在沿海、沿江口岸航行
④外国人可到中国内地游历、经商和传教
(2)《北京条约》主要内容
①开天津为商埠
②割九龙司给英国
、影响
①中国领土与主权被进一步破坏,半殖民地半封建程度加深。
②清政府权利结构发生变化
③中国人开始向西方学习,兴起了旨在推动王朝中兴的洋务运动。
【第二次鸦片战争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
第十五课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一、中日甲午战争
、原因
①根本原因:日本侵华是蓄谋已久的基本国策。
(解析:日本明治维新后,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但由于改革不彻底,封建残余浓厚,国内市场狭小,日本需
要从侵略扩张中寻找出路,因此制定了侵略中国为中心的大陆政策)
②具体原因:日本国内爆发了经济危机。
③导火线:朝鲜东学党起义
、过程:
①开始的标志:日本在朝鲜半岛丰岛海面偷袭清军运兵船,甲午战争开始。
②结果:清政府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
、《马关条约》主要内容
①割辽东半岛、台湾及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领土主权)
②赔偿日军军费两亿两白银(是中国财政不堪重负)
③开放重庆、沙市、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使列强侵略势力深入中国内地,最里面为重庆)
④允许日本在华设厂(列强对中国侵略由商品输出到资本输出的变化,影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是《马关条约》所有条款中危害最严重的一项)
、《马关条约》对中国的危害
通过内容分析可以得出《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后对中国危害最大的条约。
①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
②严重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掀起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
(列强瓜分中国狂潮的序幕是:三国干涉还辽。三国指俄国、德国和法国)
③巨额赔款加重了中国财政的负担,使之不得不转借外债,列强进一步控制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
④帝国主义侵略势力深入中国内地。
⑤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三、八国联军侵华
、原因:
①根本原因: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②借口:“救助驻华使馆,并助中国剿匪”
、危害:
①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最终形成。
②巨额赔款加重了人民的负担
③在北京设立的使馆区成为列强侵华的大本营。
第十六课辛亥革命
一、原因:1、根本: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中华民族危机加深。 (民族矛盾)
2 、直接:清政府试图通过新政挽救危机的骗局(阶级矛盾)二、革命准备工作
、组织基础
①1894年,兴中会成立,是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
②1905年,中国同盟会在东京成立。是中国第一个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革命进入了一个
新的阶段。同盟会的政治纲领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 ,即“三民主义”。
【重点问题突破】“三民主义”解析
(1)内容:
①民族主义:反对民族压迫,反对满族贵族对中国的专制统治。
②民权主义:推翻君主专制政体, (推翻)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建立)
(比维新派的兴民权的思想先进:民主共和国比君主立宪先进) (解决了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之间的矛盾)
③民生主义:平均地权。(资产阶级的土地政策)
(2)评价:
积极:三民主义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革命纲领
①三民主义集中代表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利益,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民主权利和发展经济的共同愿望。
②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
③孙中山以三民主义为指导,制定颁布了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
④推动了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发展。局限性:①大汉族主义。
②没有提出“反帝”目标。
③没有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
、思想基础: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的论战
(1)内容:①要不要暴力推翻清政府的统治
②要不建立共和政体(根本不同:君主立宪和民主共和)
(2)作用:促进了革命思想的传播。
、军事基础:武昌起义前最著名的起义:黄花岗起义。
、经济基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三、武昌起义
、概况:1911年10月10日,革命党人熊秉坤、金兆龙在武昌发动起义。
、结果:胜利,成立湖北军政府,定国号“中华民国” ,政体“五族共和”
、意义:清王朝在全国的统治土崩瓦解四、中华民国成立
、标志: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任临时大总统,中华民国成立。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内容 ①中华民国主权归全体国民所有(实质:从根本上否定了封建专制)
②国民一律平等,享有居住、财产、言论等自由。
③实行三权分立和责任内阁制。(为了限制袁世凯)
(2)性质:近代中国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国家临时大法。五、袁世凯夺权
、原因:①帝国主义支持
②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软弱与妥协
③袁世凯个人的权术和阴谋
、孙中山让位于袁世凯的条件
①临时政府设在南京
②袁世凯宣布赞成共和
③袁世凯接受《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912年2月,清宣统帝下诏退位,标志着统治中国 260多年的清政府统治的结束。
、1912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 辛亥革命失败,胜利果实被袁世凯所篡夺。六、失败原因:1、主观(根本原因):资产阶级的软弱性与妥协性。(模块四点)
2 、客观: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
七、评价
1、积极: 辛亥革命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推翻了中国 2000
多年来的君主专制制度,
创建了亚洲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从此,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2、局限性:辛亥革命胜利的果实被袁世凯所篡夺, 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 也没有改变中国半殖半封的社会性质。
第十七课五四爱国运动一、原因
1、根本原因: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使国内阶级矛盾激化。
2、具体原因:一战期间,日本加紧侵略中国,提出旨在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
3、直接原因:中国在巴黎和会上的外交失败。
二、过程
项目 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
时间 1919年5.4——6.3 1919年6.3日之后
活动中心
北京
上海
运动主体
学生
工人阶级
斗争方式
罢课
“三罢斗争”
【要点解析】
1、五四运动最具概括性的口号:“外争国权,内惩国贼“
2、在五四运动的第二个阶段, 工人阶级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 在五四运动后期发挥了主力军作用,
这是五四运动取得初步胜利的决定性因素, 也是五四运动作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端的一个重要标准。
三、结果:取得了初步胜利(仅仅是初步:因为没有改变中国社会性质)
1、北洋政府释放了被捕学生。
2、罢免了张宗祥、陆宗舆和曹汝霖三个卖国贼的职务。
3、出席巴黎和会中国代表拒签《凡尔赛和约》 (这是中国近代史第一次拒绝签订列强条约)
四、意义
1、五四运动是一场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 爱国主义精神贯穿运动的始终, 是五四运动的主旋律。
2、五四运动是一场广泛传播民主与科学的新文化运动,体现了鲜明的民主与科学精神。
3、五四运动是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体现了追求真理、用于解放的精神。
4、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5、五四运动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为中共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
6、五四运动的伟大功绩在于启蒙了人民的思想,为革命准备了力量。
五、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不同
项目 旧民主主义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领导阶级(根本不同) 民族资产阶级 无产阶级
指导思想不同 三民主义 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目标不同 民主共和国 人民民主共和国
革命深度革命纲领不彻底,群众发动不充分 革命纲领彻底,广泛发动群众
结果 任务没有完成,以失败而告终 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任务,以胜利而告终
第二十一课新民主主义革命与中国共产党一、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1、成立条件
①阶级基础: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和工人运动的发展。
②思想基础:马克思主义思想在中国的广泛传播。
③组织基础: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建立。
【考点】1920年,陈独秀在上海成立了第一个共产党早期组织。
④国际条件:共产国际的帮助。
2、成立
(1)时间:1921年7月23日
(2)标志:中国共产党一大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重点问题突破】中国共产党“一大”
(1)地点:现在上海法租界,最后一天到了浙江嘉兴南湖游船上。
(2)内容:
①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
②党的性质是无产阶级政党。
③党的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废除私有制,直至消灭阶级差别。
④成立领导机构中央局。
(3)中共“一大”召开的历史意义
①中国共产党“一大”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正式成立。
②中国出现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工人阶级政党。
③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3、中国共产党“二大”
(1)时间:1922年7月
(2)最高纲领: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3)现阶段奋斗目标(党的民主革命纲领) :反帝、反封建、反军阀。
【分析】党的民主革命纲领是在深刻认识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国情和社会本质(中国半殖民地般封建社会性质)的基
础上提出的,是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马克思主义是反对资产阶级的,而中国国情决定资产阶级是可以团结和争取的势力)。
二、中国工人运动(1922——1923年)
1、党领导工人运动的最高机构: 1921年成立的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
2、1922年开始中国出现了第一次工人运动的高潮,这次工人运动的高潮以香港海员罢工为起点,
以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被镇压为终点。
3、经验教训:必须团结广大农民和民族资产阶级,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三、国民革命
1、开始的前提:国共第一次合作的实现
【重点问题突破】国共第一次合作实现的过程
(1)1923年,中国共产党发表了《中共中央第一次对于时局的主张》 ,明确提出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2)1923年,中共“三大”,正式确立了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方针。
(3)1924年,国民党“一大”召开,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标志着国共
第一次合作的正式形成。(国公第一次合作正式形成的标志是国民党“一大”的召开)2、国民革命的开始:在国共第一次合作的推动下,以“国民大革命”为口号,以反对军阀和帝国主义为目标的全国
性革命运动开始。
3、高潮:1926年,北伐
4、失败:1927年,蒋介石和汪精卫分别发动“四一二”和“七一五”政变,标志着国共第
一次合作的失败,
也标志着国民革命的失败。
5、教训:中国共产党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和进行武装斗争。
四、南昌起义与井冈山道路
1、南昌起义(1927年8月1日)
意义:打响了中共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 标志着中共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和建立人民军队的开始。
2、八七会议(1927年8月7日)
内容:纠正了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错误,确立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
意义:给正处于思想混乱和组织涣散的中国共产党指明了新的道路,为挽救党和革命做出了巨大贡献。
3、井冈山道路
(1)1927年9月9日,毛泽东领导了秋收起义(地点:湘赣边)
(2)1927年10月,秋收起义的队伍来到井冈山地区,建立了中国第一块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注意】结合课本“从1928——1930年”那段小字内容,了解建立了一系列根据地的核心是
赣;结合课本《红色根
据地形势图》分析得出根据地主要是在南方,原因是受北伐的影响。
(3)井冈山道路(也叫“工农武装割据”的道路)
①含义: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政权的道路。
②三要素: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和根据地建设。
③评价:井冈山道路是马列主义原理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典范, 科学地指出了中国革命发展的客观规律,
为中国革命在城市遭到失败后的进一步发展指明了方向。
④标志:标志着党的工作重心由城市转向农村。
五、红军长征
1、原因:
①根本原因:“左倾”错误在党内占据主导地位。
②直接原因: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
③重要原因:蒋介石采取“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
【解析】“攘外必先安内”政策
1931 年九一八事变后,面对日本队中国的入侵,蒋介石提出“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主张对外对日军进攻
步步退让,对内积极反共。
2、时间:1934年10月——1936年10月
、长征的实质:红军的战略转移
、遵义会议
(1)时间:1935年1月
(2)内容:纠正了中共在军事上和组织上的“左倾”错误;改组了中央领导机构;确立了以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3)意义:
①是中共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解决自己的路线、 方针问题,是中共由幼稚到成熟的标志。
②使革命形势转危为安。
、《八一宣言》
(1)时间:1935年8月1日
(2)主张:号召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1935年10月,红军胜利到达陕北,建立了陕甘宁革命根据地。 1936年10月,红军会师甘肃会宁,长征结束。
、长征胜利的历史意义
①粉碎了国民党围剿红军,扼杀革命的企图,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②长征过程中中共和红军经过千锤百炼, 保留下来的都是精华, 构成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主力。
③长征沿途宣传了革命思想。六、西安事变
1、发生的原因:
①根本原因: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②主要原因:张学良、杨虎城受到中共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主张的感召和影响。
2、时间:1936年12月12日
、要求: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结果:在中共的调解下,和平解决。
【分析】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原因
(1)根本原因:当时民族矛盾是主要矛盾。
(2)重要原因:为了逼蒋抗日,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意义: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为国共第二次合作的实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和全民族抗日局面的最终形成打下了重要的基础,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
七、国共合作抗日
1、国共第二次合作的实现
(1)根本原因: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2)实现过程:《八一宣言》(中共提出建立统一战线)——《西安事变》 (蒋介石答应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七七事变”(1937年7月7日,日军开始全面侵华,中国全面抗战开始)
——1937年9月22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了《中国共产党为国共合作宣言》 (标志国共第二次合作的实现)
(3)标志:1937年9月22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了《中国共产党为国共合作宣言》 ,标志着国共第二次合作的实现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
【重点问题突破】国共两次合作比较项目 第一次合作 第二次合作合作方式 党内合作 党外合作广泛性 四个阶级的合作 全民族斗争对象 反帝反封建 反帝
斗争结果 中途破裂 抗战胜利
2、抗日战争的开始阶段
国民党——正面战场(主导地位)共产党——敌后战场(辅助地位)
【了解】国民党在这个时期正面战场组织了四大会战:淞沪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和太
原会战。
共产党创建了晋察冀抗日根据地,这是第一块敌后抗日根据地。
3、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
(1)中国共产党的敌后战场成为主战场。
(2)国民党政策开始转变为消极抗日,积极反共。
①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确立了“容共、防共、限共、反共“的方针,掀起了三次反共高潮。
②制造了“皖南事变“
(3)中国共产党坚持“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 、“在斗争中求团结”、“有理有据有节”的方针,
对国民党反共浪潮坚决反击, 同时为了民族利益,努力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保证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4、抗日战争的结束
(1)时间: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
(2)抗日战争胜利的伟大历史意义:
①抗日战争是百年来中国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反侵略战争。
②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生了做出了重大贡献。
③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④使中国国际地位提高。
八、解放战争
1、两种命运(抗日战争结束后,中国面临民主与专制、和平与内战两种命运)
(1)中国共产党
1945
年召开七大
主张废止国民党一党独裁,建立民主联合政府。
(2)中国国民党
1945
年召开六大
主张准备发动内战、坚持一党专政和拒绝成立联合
政府。
(3)为了实现和平民主建国的目标,共产党和国民党进行了一系列的斗争
①1945年8月,“重庆谈判”—— 1945年10月10日,签订《双十协定》,确立了和平民主建国方针。
②1946年1月,政治协商会议在重庆举行,分定了国民党内战独裁方针。2、解放战争的过程
(1)中国共产党战略防御阶段
①解放战争开始的标志: 1946年6月底,国民党进攻中原解放区,全国规模的内战开始。
②国民党重点进攻陕北与山东解放区,国民党由全民进攻转入重点进攻。
【注意】与山东有关的重点战役: 1947年的孟良崮战役。
(2)中国共产党的战略进攻阶段
1947 年夏,依照毛泽东确立的“三军配合,两翼牵制”的部署,刘伯承、邓小平千里挺进大别山。
中国共产党转入战略反攻。
(3)双方决战
①背景:解放军的力量已经超过国民党军;战略决战的时机已经成熟。
②时间和战役:1948年9月——1949年1月,三大战役: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和平津战役。
③结果:中国共产党胜利。整个东北全部解放,华北及长江中下游以北地区, 除少数据点外也全部解放。
(4) 解放战争的结束
1949 年4月,人民解放军发动渡江战役,解放了南京,国民党政府在中国大陆的统治结束,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基本胜利。
第二十二课新中国的政治建设一、开国大典
1、《共同纲领》
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北京召开, 我们书上把这次政协会议称之为 “新政协”是相对于1946年1月重庆政治协商会议而言的。从时间背景上来看,解放战争已经取得成功,所以这次政协的主要任务是讨论建国问题。在这次会议上制定了一个重要文献是《中国人民
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1)《共同纲领》的作用:“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作用。
(2)《共同纲领》体现的原则:人民民主原则。
(解析:注意一个问题,这个时期中国是不是社会主义社会呢?这是时期中国不是社会主义社会,还处于新民主主义社会,这主要是由当时社会经济成分所决定的,从这一点上大家应该可以得出《共同纲领》之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
2、新中国成立
(1)时间:1949年10月1日
(2)成立的历史意义:
①新中国的成立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中国进入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时代。
②新中国的成立,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胜利。
③新中国的成了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二、1954年宪法(新中国的第一部宪法)
、颁布背景:
①政治上:为了保障中国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
②经济上:为了给社会主义改造创造条件。需要制订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内容:
①确立了我国的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政府组织原则(民主集中制) 。
②规定了人民的权利和义务。
③制定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方针政策。
④将过渡时期总路线写入了宪法。
、特点: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
、意义:①它的颁布加强了人民民主专政,巩固了中国人民革命和建设的成果。
②反映了国家在过渡时期的根本要求, 反映了广大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共同愿望。
③它的颁布极大地提高了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推动了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奠定了基础。
三、中国三大基本政治制度
(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共同纲领》规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954年宪法正式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立了人民大会制度。
、人大制度确立的历史意义
①奠定了新中国各项政治建设的基础。
②规范了政府与人民的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
③昭示着中国的最高权力属于人民。
、曲折发展
①1957年反右斗争扩大化时趋于停顿。
②“十年文革”间,名存实亡。
③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获得恢复和发展。
(二)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度
、合作基础: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团结合作、共同反对国民党专制独裁的历史。
、指导思想:1956年提出的“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的主要形式:政治协商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的基本组织:政治协商会议。
、角色变化:1954年宪法颁布之前,全国政协代行全国人大的职责,
1954 年宪法颁布后,全国政协成为各民主党派参政议政的舞台。
、曲折发展:
①1957年反右斗争扩大化,干扰了政协的正常工作。
②“十年文革”中,政协工作陷于瘫痪。
③文革后,政协恢复,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1982年中共提出的政协工作的新的指导思想(十六字方针) :“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实行原因:由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国情决定。
、基本内容: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实现全国各民族一律平等和各民族大团结,
在一些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构,行使自治权。
、五个省级民族自治区:内蒙古、新疆、广西、宁夏、西藏(按时间排列)
【重点问题突破】中国民主政治的三个主要特点: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国家的最高权力属于人民)
、中共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第二十三课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一、“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破坏
1、“文化大革命”发动的历史背景
①根本原因:党内“左倾”错误占据主导地位。
②毛泽东对形势做出了错误判断。
③林彪、江青集团利用了毛泽东的错误。
2、“十年文革”对民主法制破坏的表现
①人民生命财产得不到保障,民主法制遭到破坏。
②“全面夺权”造成司法部门瘫痪。
③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各党派政治协商制度都遭到破坏,国家法律形同虚设。
④党的规章制度被践踏,党内政治生活无法正常进行。
3、得到的教训:必须重视和加强民主法制建设。二、新时期民主法制建设
、背景:①“文化大革命”的深刻教训。
②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法制建设方针。
、新时期加强民主法制建设的措施
(1)首要环节:平反“文革”前后的冤假错案。
(2)进行政治体制改革,改进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加强基层政权和基层民主建设。
(3)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二十年,法制建设的步伐加快,形成了比较完备的法律体系。
①颁布了《1982年宪法》
②198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和 1999年《行政复议法》,规范了政府行为,使“民告官”有了法律保证,反映了法律面前政府和人民平等的原则。
(4)1997年“十五大”将“依法治国”确立为政治体制改革的重点。
1999 年,“依法治国”被正式写入宪法。
三、基层民主选举
、地位:基层民主选举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基础的一环。
、改变:①建国初,基层干部是由上级政府任命。
②现阶段,我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和《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规定基层干部
由直接选举产生。
、历史意义:
①中国基层民主选举制度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重大进展。
②基层民主选举制度是中国政府为贯彻 “依法治国精神”,保证群众的民主权利所进行的卓有成效的努力。
第二十四课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发展过程
【注意】“一国两制”构想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之一, 是马克思主义原理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产物,它发
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
1、提出:50年代中后期,提出“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设想。
2、酝酿:1981年,叶剑英阐述了和平统一祖国的“九条方针” ,成为后来“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
3、形成:80年代,邓小平全面阐述了“一国两制”的深刻含义。“一国两制”的内容:在一个中国前提下,国家主体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
港、澳门保持原有的资本
主义制度长期不变,两种制度长期共存,是实现祖国统一的必经之路。
4、宪法保证:1982年宪法将“一国两制”写入宪法,使“一国两制”有了宪法保证。
5、正式确立:1984年,“一国两制”被正式确立为实现祖国统一的指导方针。
二、香港、澳门回归
【注意】(1)香港澳门问题是历史遗留问题, 而台湾问题不是历史遗留, 而是内战遗留问题。
(2)回归后台湾的自治程度比港澳更高,可以拥有自己的军队。1、回归的条件 ①根本原因:中国国力增强,国际地位不断提高。
②“一国两制”构想为香港、澳门问题指明了方向。
③英国和葡萄牙政府的不断试探。
2、回归的时间 ①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
②1999年12月20日,澳门回归。
3、历史意义 ①香港回归洗刷了中华民族百千屈辱,翻开了香港历史新的一页。
②中华民族在统一大业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③是“一国两制”构想运用的结果。
④为国际社会解决国家间的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成功范例。三、海峡两岸关系的新发展
、重要性和紧迫性 ①将大大加快中国现代化的进程。
②将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
、两岸关系的发展历程
①1979年元旦,停止炮击金门,实现了两岸 30年来的真正停火。
②80年代以来,“通邮、通航、通商”三通的限制逐渐放宽。
③1992年,在“海峡两岸均坚持只有一个中国”原则上达成共识。
④1995年,江泽民发表《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 ,成为解决台湾问题的纲领性文件。
⑤2002年,“十六大”再次强调“一国两制”是两岸统一的最佳方式。3、台湾问题和平解决的阻力 ①外部:外国势力干涉
②内部:台独势力的破坏(根本阻力)
第二十五课两级对峙格局的形成
一、“冷战”概念介绍(要求了解即可)
“冷战”泛指美苏之间除了直接交战即 “热战”以外的一切敌对行动,包括互相攻击对方的价值观念和社会制度、
外交对抗、封锁禁运、军备竞赛、组建军事集团、发动代理人战争等。二、美苏冷战的原因
、根本原因:美苏两国在社会制度与意识形态方面的根本对立。
、美国和苏联失去了战时同盟的基础,双方关系逐渐恶化。
、美国确立称霸世界的全球战略,而苏联努力扩大自己在世界上的影响。
三、美国冷战政策的表现
? 基本特征:遏制共产主义并且不诉诸战争
? “铁幕”演说中“铁幕”的含义:东欧社会主义国家。
1、杜鲁门主义(1947年提出)
①内容:美国要在世界一切地方苏联和共产主义对抗。
②实质:遏制共产主义,干涉别国内政。
③标志:是美苏“冷战”正式开始的标志。
2、马歇尔计划(又称欧洲复兴计划)
【注意】(马歇尔计划把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排除在援助范围之外)
①根本目的:以经济手段稳定西欧资本主义制度,控制西欧
②马歇尔计划是杜鲁门注意的延续和扩大。
③苏联采取的对抗措施:苏联和东欧国家成立“经互会”
3、柏林危机
①是美苏“冷战”的第一次高潮。
②表面上是美、英、法与苏联的较量,实际上是两种社会制度之间的较量。
4、北约成立(1949年成立)
①性质:是一个军事和政治组织。
②根本目的:通过军事手段控制西欧
③苏联采取的对抗措施: 1955年,成立华约
④1955年,华约的成立,标志着美苏两极对峙格局最终形成。
四、美苏冷战的历史影响
、美苏冷战使世界分裂成两部分。
、美苏全面对抗,进行军备竞赛,使世界处于和战争的威胁之下。
、美苏势均力敌,不敢轻易动兵,使得近半个世纪没有爆发新的世界大战。
、美苏两国争夺势力范围,干涉别国内政,严重破坏了世界和平。五、“冷战”中的热战——“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
【注意】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不属于冷战范围。
1、朝鲜战争:
影响:①使中美关系彻底破裂。
②“冷战”从欧洲扩大到亚洲。
2、越南战争
影响:导致了美国的霸权地位相对衰落,苏联的军事实力大体赶上了美国。
第二十六课世界多极化趋势
导言:美苏冷战对峙 40多年,但这40多年间并不是一成不变,其中有三股实力逐渐发展壮大。
一、欧洲共同体
1、原因:
①根本原因:20世纪50年代,西欧各国生产力得到了较快发展,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各国经济联系加强。
②主要原因:欧洲只有联合起来,才能保证自身的安全和发展。
③直接原因:为了摆脱美国控制。
2、成立:1967年,欧洲煤钢共同体、经济共同体和原子能共同体合并为欧洲共同体。
3、性质:区域性经济一体化组织
4、合作内容:关税、农业、货币,加强科技合作(其中关税同盟和共同农业政策是欧共体的两大支柱)
5、影响①促进西欧国家经济的发展和实力增强。
②美国霸权地位严重消弱,不得不改变对欧政策。
③有力地冲击了两极格局,促进了多极化的发展。
二、日本
、经济发展的原因
①基本前提:日本推行民主化改革,铲除了残余的封建因素。
②美国大力扶植日本。
③日本政府重视科技和教育,利用国家政权大力推动经济发展。
、影响
①日本经济逐渐达到和超过战前水平,成为资本主义世界仅次于美国的经济大国。
②日本改变了战后初期向美国一边倒的政策,实行以日美关系为轴心的全方位外交。
③资本主义世界经济领域呈现出美国、日本、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
④冲击了美苏两极格局,加速了多极化进程。
三、不结盟运动(第三世界实力壮大)
、不结盟运动兴起的原因
①基础:二战后,亚非拉地区诞生了许多新兴的独立国家。
②主要原因:美苏冷战严重威胁了亚非拉新兴独立国家的稳定与发展。
③直接原因:这些国家想要谋求维护自身主权、独立、和平与发展的有效途径。
、诞生的标志:1961年,第一届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在南斯拉夫举行,通过了《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宣言》,
标志着不结盟运动的正式诞生。
、宗旨:独立、自主、不结盟、非集团。
、“不结盟”的含义:不是消极的中立,而是要积极地反对殖民主义和霸权主义,主张用和平共处代替“冷战”
、影响:
①不结盟运动的兴起,标志着第三世界国家以独立力量登上了国际政治舞台。
②开始改变由超级大国和西方国家决定世界事务的局面。
③有力地冲击了两极格局,促进世界多极化发展。
第二十七课新中国的外交
新中国外交的根本方针是——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和平指的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这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清淤工程合同范本样本
- 2024房屋租赁合同续签函
- 销售合同三方协议的签订流程
- 墙绘项目协议示范
- 经销权合同协议书
- 个人简约借款合同模板
- 甜品采购合同
- 车辆抵押贷款合同范例
- 钢结构劳务分包合同的工程质量控制
- 营销活动采购协议
- 30种植物简介课件
- 2021-2022学年上海市宝山区七年级(上)期末数学试题及答案解析
- 五年级上册数学课件-《约分》 北师大版 (共16张PPT)
- Unit7 I am more outgoing than my sister.Grammar Focus-3c 课件-鲁教版英语七年级上册
- 创意知名画家达芬奇个人生平介绍PPT
- 高三语文教学工作计划学情分析3篇
-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最新版2022
- 模特面试登记表
- 餐饮业月度收入支出费用报表
- 小型割草机的设计
- 可随意编辑【封面+简历+自荐信】淡雅欧美花纹古典求职个人简历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