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心理学课件_第1页
文艺心理学课件_第2页
文艺心理学课件_第3页
文艺心理学课件_第4页
文艺心理学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文艺心理学

M-Phone:E-mail:

导论

文艺心理学是文艺理论的一个重要理论研究形态之一。是研究文艺的创造和欣赏心理的学科。朱光潜先生在他的《文艺心理学》著述里面认为这一学科其实也可以被称作是美学。他认为文艺心理学是从心理学观点来研究“美学”,这一观点我们认为其具有合理性。本课程将根据文学艺术活动的过程,从作家开始对文艺心理进行系统的描述,分别从体验、创作、作品以及接受的心理来讲解。并从中西方文艺心理学思想的比较对文艺心学思想进行研究和审视。

作为美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审美心理学主要研究人们在美的欣赏和美的创造中的心里活动规律。一、文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研究审美主体在一切审美体验中的心理活动内的规律这一中心命题出现,文艺心理学的研究包括以下几部分内容:1、作为体验阐释者的艺术家2、作为体验迹像化的创作过程3、作为体验形式化的艺术作品4、作为二度体验的艺术接受西方近代文艺心理学的发展(德国)费希纳——德国实验心理学的先驱者之一,《美学导论》体现了他对审美的实验研究的全部内容。

运用心理实验的方法对各种审美现象进行心理学研究,注重审美体验研究,用他的形象说法,这是用“自下而上”的美学代替“自上而下”的美学。

审美主客体审美经验、心理功能演绎归纳精神分析学派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著作[奥地利]弗洛伊德(SigmundFred,1856-1939)《释梦》(《梦的分析》)(1900)《图腾与禁忌》(TotemandTaboo)(1912)《精神分析引论》(1922)《弗洛伊德论美文选》《文明及其缺憾》(1930)《性学三论》弗洛伊德(S.Freud,1856-1939):精神分析学超我(superego)自我(ego)本我(id)道德原则人格结构

意识前意识潜意识现实原则快乐原则意识结构

“文学即白日梦”。荣格的集体无意识理论心理结构:

1、意识2、个人无意识3、集体无意识:由遗传保留下来的一种原始经验和普遍精神,是人类共有的一种经验模式。整体论1、知觉的完整性(完形心理):认为人的一个知觉视野具有组织起来的趋势,呈现为一个完整的图形。2、整体大于部分之和:认为在整体上显示出的特性不存在于各部分之中。这种特性叫格式塔质。人本主义文艺心理学

它既反对行为主义心理学把人看作物理的、化学的客体,仅用简单的“刺激——反应”模式研究人的决定论思想,也反对精神分析学只研究“病态的人”,把人看成是本能的牺牲品的理论倾向;认为心理学研究的重点应该是对人类社会进步做出积极的贡献的“健康的人”或“自我实现的人”,因此被人称为“第三思潮”。自我实现论自我实现是指人的自我发挥和自我完善的一种欲望,也就是一种使自己的潜能得以实现的倾向。自我实现者是他的全部潜能都得到了充分发展的人,他的内在本能自由地表现自己而没有被歪曲、压抑或被否定的人。高峰体验论高峰体验是马斯洛自我实现论中的重要概念,指人在进入自我实现和自我超越状态时可能感受到的一种欢乐至极的体验。所谓“高峰体验”就是自我实现的创造性活动中最激动人心的时刻,是人存在的最完美和最和谐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中有一种如痴如醉的感觉,人把自然领悟为真善美,这种体验具有超功利、超时空和超生死的性质。维列鲁学派(社会文化历史学派)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品1、[苏]维戈茨基(LevVygotsky,1896—1934)《艺术心理学》(1925)《高级心理机能发展》(1931)《思维与语言》(1934)2、[苏]列昂节夫(1903—1979)《心理发展的问题》(1959)《活动意识个性》3、[苏]鲁利亚(1902—1977)《人的脑和心理过程》(1963)《神经心理学基础》(1972)

如果说西方心理学派往往忽视心理机制的社会制约性,忽视对人的心理活动进行社会文化历史分析,苏联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的突出特点就是重视对人的高级心理机制的研究,它们不仅看到人的心理机能同生理机制的联系,同时十分重视人的心理机制的社会制约性、人的心理机能同社会实践活动的密切联系。2、中国古代文艺心理学产生与发展

中国古代虽然没有美学这门学科,但是几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却形成了一整套博大精深的古典美学思想体系。在这一体系中,中国古代文艺美学占有非常突出地位,而中国古代文艺美学的核心则是中国古代审美心理学。

中国古代有“虚静说”、“体味说”、“物感说”、“兴会说”、“言意说”、“空灵说”、“顿悟说”、“性灵说”、“童心说”等等重要范畴。形成了中国传统美学以虚静为主要特征的审美心境论。

中国画所表现的境界特征,可以说是根基于中国民族的基本哲学,即《易经》的宇宙观:阴阳二气化生万物,万物皆禀天地之气以生,一切物体可以说是一种‘气积’(庄子:天,积气也)。这生生不已的阴阳二气织成一种有节奏的生命。中国画的主题‘气韵生动’,就是‘生命的节奏’或‘有节奏的生命’。伏羲画八卦,即以最简单的线条结构表示宇宙万相的变化结构。——宗白华《艺境》人、自然、社会生活、礼乐制度都是“道”的生成和物态化形式,艺术更是“道”的具象化结果。隽永而神奇的艺术赋予“道”以审美意象,“道”则给予艺术以审美意蕴和灵魂。故审美主体只有凭借“生命本身”去领悟“道”的生命节奏,才能获得审美的自由与超越。

中国古典美学除少数美学著作和文艺批评的美学论述带有内在体系,具有分析性和系统性,多数属于经验形态,是审美创作构思和审美鉴赏心理现象的总结,并且常常是一种直观描述。中国古代审美心理学思想的发展进程,其历史发展线索大体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先秦至两汉,为中国古代审美心理思想的孕育萌芽期。在这一阶段中,儒道家都各有建树。

道家则以哲学思想与审美心理学思想相结合,提出一系列有关审美思维方式和审美本体论方面的范畴和命题,为中国古代审美心理学奠定了理论基础。

老庄认为宇宙本源的“道”是最高、绝对的美,“虚无”是美的最高境界,以及据此而生发出来的“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得意忘言”、“涤除玄鉴”、“心斋”、“坐忘”、“物化”等等范畴和命题。这些范畴和命题经过后代美学家的继承和进一步完善,即成为中国古代审美心理学思想的核心。第二阶段为魏晋六朝,是中国古代审美心理学思想的自觉形成期。这段时期,由于政局动乱,儒学衰微,玄学、道教、释教勃兴,审美心理学思想转向研究文艺创作中审美构思现象,提出了许多重要的审美范畴和审美命题。

曹丕提出的“文气”说,陆机的“缘情”说,葛洪的“音为知者珍”,顾恺之的“传神写照”、“迁想妙得”,刘勰提出“才力”说,“积学以储宝”、“研阅以穷照”、“应物斯感”、“神与物游”,以及“风骨”、“情采”、“隐秀”,钟嵘提出的“滋味”说,“寓目即书”等。中国近代意义文艺心理学的发展王国维作为现代中国文艺理论的拓荒者,在20世纪初就试图运用西方心理学来阐明文学艺术创作现象,并融入自己的创造。

诗人对于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所谓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又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人间词话》

在20年代,中国文艺心理学研究进入自觉时期。

“诗=(直觉+情调+想象)+(适当的文字)”。

——郭沫若在《论诗三札》“感情正烈的时候,不宜作诗,否则锋芒太露,能将‘诗美’杀掉。”“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鲁迅到了30年代,中国现代文艺心理学成熟期,代表是朱光潜。

1933年以《悲剧心理学》(英文)、《变态心理学》,1936年开明书店出版了他于1931年完成的《文艺心理学》一书,标志着中国现代形态的文艺心理学的形成。

朱光潜认为美感经验是一种凝神的境界,一种物我两忘的境界,要达到这种境界既要把我的情感移注于物,同时我与物也要保持一定的距离。而且,美感经验是与生理运动有关的,也是富有个性的。在现代,正是朱光潜第一次对审美经验作出系统的理论概括,《文艺文理学》可谓中国现代文艺心理学的开山之作。第一讲

艺术体验

一、体验的含义

德国著名学者伽达默尔对“体验”这个词的定义是:“如果某个东西不仅被经历过,而且它的经历存在还获得一种使自身具有继续存在意义的特征,那么这个东西就属于体验,以这种方式成为体验的东西,在艺术表现里就完全获得一种新的存在状态。”二、体验的生成体验生成的过程就是艺术家审美心理结构的建构过程。艺术家的体验生成多是处于两种联系中,一是与艺术家在特定时期所处的外部社会环境的联系;一是与艺术家个人经历中早期经验以及由教育和各种活动所形成反应图式的联系。体验生成过程中这种联系的交互作用,表现为同化和顺应的双向建构过程。审美体验是融汇着感知、想象、情感、理解等多种心理因素的复杂的心理过程。审美体验的本质不在于对有限的认识的把握,而是在于超越,通过对有限的超越获得永恒意义的自由与高蹈。在这个意义上,体验“既是认识论,又是本体论”。

㈠、童年经历的影响。

“童年体验”,指的是一个童年(包括从幼年到少年)的生活经历中所获得的心理体验的总和,包括童年时的各种感受、印象、记忆、情感、知识、意志等。弗洛伊德认为:一个人的“思想发展过程的每个早期阶段仍同由它发展而来的后期阶段并驾齐驱,同时存在。早期得精神状态可能再后来多少年内不显露出来,但是其力量却丝毫不会减弱,随时都可能成为头脑中各种势力的表现形式。”“遮蔽性记忆”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心理学的一个术语。在他的《日常生活的精神病理学》一书中说:“童年时期这些琐碎记忆得以保存不是由于它们自身的内容,而是由于它们的内容与另一个受压抑的内容之间有一种有联系的关系。为了描述起见,我把它们称之为‘遮蔽性记忆’”俄狄浦斯情结(OedipusComplex)与厄勒克特拉情结(ElectraComplex)

《圣母子与圣安妮》达.芬奇

1508年法国巴黎卢浮宫㈡、艺术家自我需要与外部环境限制之间的冲突,造成审美体验的形成。

每个人存在于社会当中都希望实现自我的价值与人生的目标。而在特定的时期的环境中,个人的生命需要与自我实现的要求同外部环境之间往往会产生矛盾冲突,当这种矛盾冲突蓄积愈久,感概愈烈,从而产生强烈的内心震动,“愤于中则形于外”,20世纪60年代兴起的人本主义心理学(HumanisticPsychology),马斯洛作为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代表,他认为人的需要可以分为7个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认识的需要、审美需要以及自我实现的需要。自我实现马斯洛的人本主义心理学的需要层次理论审美需要

认识的需要

尊重的需要

归属与爱的需要

安全需要

生理需要

中国古代“愤书”说

“愤书”说是中国古代审美心理学思想中关于审美创作需要的一个重要命题。它体现着中国古代文艺美学家对审美创作心理动力的探求和总结。先秦时期“心之忧矣,我歌且谣”《魏风·园有桃》、“君子作歌,维以告哀”《小雅·四月》。“惜诵以致愍(min)兮,发愤以抒情”(《楚辞·惜诵》)《管子》:“凡人之情,得所欲则乐,逢所恶则忧,此贵贱之所同有也。”汉代

司马迁在对历史上的创作实践进行总结的基础上,并通过自己的切身感受,才开始对“愤书”说这一审美心理学思想命题作了比较具体、全面的论述。《史记·太史公自序》

夫《诗》、《书》隐约者,欲遂其志之思也。昔西伯拘羑里,演《周易》;孔子厄陈、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而论兵法;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所郁结,不得通其道也。故述往事,思来者。东汉桓谭就借贾谊为例,推崇“愤书”说。他说“贾谊不左迁失志,则文采不发。”(《新论》佚文)何休也指出:“男女有所怨恨,相从而歌,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春秋公羊传宣公十五年解诂》)

魏晋时期

刘勰在《文心雕龙·明诗》中说:“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在《情采》他又强调指出真正能够彪炳千秋的不朽之作,大多是发愤之作,使审美主体“志思畜愤,而吟咏情性”,以通过此恢复遭到破坏的创作主体与外环境的和谐关系,保持在强烈的刺激下引起震动的内心的平衡状态,从而满足审美创作需要的结构。钟嵘在《诗品序》

若乃春风春鸟,秋月秋蝉,夏云暑雨,冬月祁寒,斯四候之感诸诗。嘉会寄诗以亲,离群托诗以怨。至于楚臣去境,汉妾辞宫①;或骨横朔野,魂逐飞蓬;或负戈外戍,杀气雄边,塞客衣单,孀闺泪尽;或士有解佩出朝,一去忘返;女有扬蛾入宠,再盼倾国;凡斯种种,感荡心灵,非陈诗何以展其义?非长歌何以骋其情?故曰:“诗可以群,可以怨”。①分别指屈原被逐之事与昭君出塞之事。唐代

韩愈在“发愤著书”说的基础上又提出“不平则鸣”说。强调“不平”引起的愤怨心理是推动审美创作的动力。宋人欧阳修继承了前人的观点,进一步生发开去提出了“诗穷而后工”的命题。明清时期

李贽说“夫世之真能文者,比其初皆非有意于为文也。其胸中有如许无状可怪之事,其喉间有如许欲吐而不敢吐之物,其口头又时时有许多欲语而莫可所以告语之处,畜极积久,势不可遏。一旦见景生情,触目兴叹;夺他人酒杯,浇自己之垒块;诉心中之不平,感数奇于千载。既已愤玉唾珠,昭回云汉,为章于天矣,遂亦自负,发狂大叫,流涕恸哭,不能自止。”(《焚书·杂说》可见)

从现代心理学的角度分析探究“愤书”产生的原因:1、生命的需求是“愤”产生的根源。马斯洛说:“不安的人对秩序和稳定有一种迫切需要,他尽量避免奇怪和不测之事。健康者也寻求秩序和稳定。”(见弗兰克·戈布尔《第三思潮·马斯洛心理学》)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阴阳者,天地之道也”。

“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黄略内经·阴阳应象》);“人函天地阴阳之气,有喜怒哀乐之情”(《汉书·礼乐志》)。阴阳二气调和则四时依序,社会安宁,人体康健。这对自然、社会和人是同一道理。

《荀子·正名》就有“欲不可待得,所受乎天也;……欲不可尽”

2、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愤书”说的心理依据。

“生活的真正成就来自于我们自己的高级需要的满足,特别是自我实现的需要”;“高级需要的满足能引起更加合意的主观效果,即更深刻的幸福感、宁静感,以及内心生活的丰富感……”;“那些生活在自我实现水平上的人们,事实上也是最博爱、并在人性上是发展最完全的人们。”按照马斯洛心理学,要达到充分地自我实现需要两个条件:1、自我与环境处于一种和谐状态;2、个人的各种相关本质处于和谐状态。故马斯洛指出:现实中的绝大多数人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是不能充分地达到自我实现的。原因很简单,要具备这两个条件是极为困难的。

首先,环境对于人的自我实现就起着一种极大的限制作用。

“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史记·屈原列传》)清人潘德舆指出:“陶公诗虽天机和鬯,静气流溢,而其中曲折激荡处,实有忧愤沉郁、不可一世之概。不独于易代之际,奋欲图报。如《拟古》之‘枝条始欲茂,忽值山河改。本不植高原,今日复何悔’;《咏荆轲》之‘雄发指危冠,猛气冲长缨。其人虽已殁,千载有余情’《读山海经》之‘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邢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徒设在昔心,良晨讵可待’也。则平居酬酢间,忧愤亦多矣,不为拈出,何以论其世察其心乎?”(《养一斋诗话》)

其次,个人内部诸本质力量也很难和谐。

马斯洛说:“自我实现的人的一个特点是很少有自我冲突,他不会跟自己过不去”,“他不再在限制自己中,在自我战斗中消耗精力;体内不再有力量角斗。”弗洛伊德说:“外部挫折是物质的匮乏或是被剥夺。内部挫折是内心的抑制。一个人想干某事时,如果有一个外在的障碍阻拦他,这就是外部挫折;如果是自我或超我阻拦他,这就是内部挫折。”所谓的“内部挫折”会经常让人产生“道德性焦虑”,而道德性焦虑是自我罪恶感和羞耻感的体验,其产生的原因是自我意识到了来自良心的危险。

“固知謇謇之为患兮,忍而不能舍也”——屈原《离骚》二、艺术家的体验类型从动态的活动过程看,审美体验有着从表层到深层不断深入的层次,从感悟生命的方式看,审美体验综合着对社会历史、自然人生的认识、主观情感与客观世界的结合、人生价值的寻找等多方面的内容。因此我们可以把审美体验分为既各具特色、又互相联系的四种类型,即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求真的知识体验,探索人与人之间怎样和谐共存的伦理体验,注意主体情感抒发的情感体验和追求物我同一的生命体验。㈠、知识体验。

审美体验的起点是对外在事物的认识感知、心与物相接,才有审美活动而发生,因此,知识体验是审美体验的基础体验。

乐者,心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是故其哀心感者,其声噍以杀,其乐心感者,其声啴以缓;其喜心感者,其声发以散;其怒心感者,其声粗以厉;其敬心感者,其声直以廉;其爱心感者,其声和以柔;六者非性也,感于物而后动。1、对自然万物的认识、体察是知识体验的首要内容。“人靠自然界生活。这就是说,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不断交往的、人的身体。所谓的肉体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相联系,也就等于说自然界同自身相联系,因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马克思美国当代美学家帕克说:“感觉是我们进入审美经验的门户;而且,它又是整个结构所依靠的基础”

马克思对此总结为:“五官感觉的形成是以往全部世界历史的产物”。席勒认为形式的美的发现是人摆脱动物生理本能的标志,人类的精神发展以对形式美的感知体验为起点:“只要人开始偏爱形象而不偏爱素材、并为了外观而舍去实在,他才突破了他的动物的圈子,走上了一条永无止境的道路”王士祯说:“为诗要多读书,以养其气;历名山大川,以扩其眼界;宜多亲名师宜友,以充其见识。”

2、知识体验的第二个内容是对历史文化的认识。

每个人的存在都是历史发展长链中的一环,既无法背弃历史,也不能超越历史。人的思想、情感、生活方式既是一种个人的选择,同时也是深厚的历史文化孕育的结果。因此对历史文化清醒认识的程度往往决定着人的审美自由度。“我们在考察那作为内部主源、外部压力和后天动量的‘种族’、‘环境’和‘时代’时,我们不仅彻底研究了实际原因的全部,也彻底研究了可能的动因的全部。”

“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研阅以穷照,驯致以绎辞”——刘勰

3、知识体验的第三个内容是对人自身感性存在的认识。

马克思充分肯定人的感性存在的重要性,他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说:“人不仅在思维中,而且以全部感觉在对象中肯定自己”这种人有丰富感性、敏锐的感知力,富有灵性、充满诗意。

人生而莫不有饥寒之患,牝牡之欲。令告乎人曰饥而食、渴而饮、男女之欲不出乎人性,可乎?是天下知其不可也。圣人无是,无由以内圣;而小人无是,无由以为恶。……由此观云,则夫善恶者,性之所能之,而非性之所能有也。

——苏轼《杨雄论》实际上在中国传统哲学中包含着对个体感性存在的认识。中国美学长期的历史发展中,一直都涌动着关注世俗生活、肯定人的感情、独立意志、个性自由的思想。

《世说新语·伤逝》载:“王仲宣好驴鸣,既葬,文帝临其丧,顾语同游曰:‘王好驴鸣,可各作一声送之。’赴客皆一作驴鸣。”

曹丕曰:“夫然则古人贱尺璧而重寸阴,惧乎时之过已。而人多不强力,贫贱则慑于饥寒,富贵则流于逸乐,遂营目前之务,而遗千载之功。日月逝于上,体貌衰于下,忽然与万物迁化,斯志士之大痛也。”知识体验求真的体验,人类的发展进化历程也是人的认知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对自我、对物质世界、对社会的真切认识是成功人生的必要条件。

二、伦理体验

伦理道德是人类为了生存发展,求得人与人之间和谐共存而建立的自我限制性规范,它反映着人对于自我、对于社会、对于宇宙的认识,是与人的日常生活、感情经验有着最密切而广泛联系的一种学问。伦理体验是向善的体验,是对人与人、个体与群体、感性与理性、历史与现状等关系的思考。

“只有最好的和受到最好的人所喜爱的音乐,特别是为在德行和教育方面都首屈一指的人所喜爱的音乐,才是最优美的音乐”——柏拉图在中国古代的儒家伦理观念中,个人的生活作为对道德的践行、认知存在,那么,文学对生活的反映,很大程度上也成为纲常伦理的表现。儒家对人的自我认识则注重人的社会性,强调人的社会性就意味着对事功的追求和人的现实社会上的价值实现。

“修辞立其诚”,清晰地指出了文学艺术的创造与伦理道德的内在联系。为文,即为天地万物包括文人自己立心,强调文学的事功性。要达到“至诚”,进入理想人格的境界,则必须本“仁爱”之心去“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不学诗、无以言”没有常识,不可以修养礼乐。

从古罗马的贺拉斯在文艺中见出两重功能,第一是教训,其次才是发生快感。这种见解成为古典主义的金科玉律。宗教在中世纪最重苦行。人们都要牺牲现世的快乐去谋求来世的解救。文艺的欣赏是一种现世的快乐,所以是一种罪孽。在这一千多年中文艺深深染上了宗教的色彩。17世纪的古典主义时期法国悲剧家高乃依和拉辛都谨守贺拉斯的文艺寓教的信条。这种文艺寓教的信条直到19世纪才产生动摇。在实践领域的浪漫主义提出了“为艺术而艺术”的口号,在理论领域则有康德的审美是“无目的而合目的”的观点。托尔斯泰坚持文艺的伦理道德体验,认为艺术的目的在宣传道德和宗教。这一观点在英国心理学派批评家瑞查兹(Richards)看来艺术必须有价值。

人类生来有无数自然冲动。这些自然冲动如食欲、性欲、名欲、利欲、愁苦之类往往互相冲突。道德的问题就在如何使相反的冲动调和融洽,并行不悖;就在对于它们加以适宜的组织。“对于人类可能性损耗最少的就是最好的组织。”瑞恰兹的学说对于弗洛伊德心理学有一定的影响。弗洛伊德的学说对于文艺的产生与作家内心的伦理体验有着密切的联系。

三、情感体验情感体验在这里是审美情感的体验,审美体验是一种有很强的主体性的个人化的心理活动过程,始终伴随着强烈的情感和丰富的想象。情感与现实的联系是更具体、更深刻、更内在的联系,现实世界的生动感性生成了情感的丰富性。海德格尔对于情感的作用的认识曾这样说过:

被我们称之为情感(feeling)或情绪(mood)的东西或许更为合理的,就是说,更具深刻的感知力。因为与所有那些理智相比,它更向存在(being)敞开。那些理智的由于同时变成了理论模式(ratio)故被错误认为地解释为理性。海德格尔认为,情感的兴起对生命的感悟紧密联系,因而对世界的感知能力更强。

对情感活动在审美经验中的重要地位,西方也有同样的认识。康德继承西方思想传统,明确把人的心灵分为知、情、意三部分,以“知”对应于认识论、以“意”对应于伦理学,以“情”对应于美学。审美情感的体验活动与感知活动有着密切的联系,它们是相互感应、相互激发的。一方面情感作为审美经验的激发因素构成了感知活动的动力,另一方面,感知活动所产生的经验材料也因此而具有明显的情感色彩。

陆机认为艺术创作过程是“其始也,皆收视反听,耽思傍讯,精鹜八极,心游万仞。其致也,情瞳昽而弥鲜,物昭晰而互进。”

中国传统美学历来强调情感在审美体验中的重要地位,将“体物”与“缘情”视为艺术创作、审美活动展开的必要条件。审美体验能否深入、艺术创作能否取得成功,主体的心灵激荡、情感飞扬是至关重要的因素:春秋代序,阴阳惨舒,物色之动,心亦摇焉!……是以献岁发春,悦豫之情畅;滔滔孟夏,郁陶之心凝;天高气清,阴沉之志远;霰雪无垠,矜肃之虑深。岁有其物,物有其容;情以物迁,辞以情发。四、生命体验生命体验就是超越之情的体验。对感性经验之情的超越,是生命本质的观照,人生意义的生成。狄尔泰认为诗是生命的表现与传达,它表达了体验,而且表现了生命的真实。生命体验成为审美体验的最高层次,其原因在于审美体验的本质是生命的洞察。诗把心灵从现实的重负下解放出来,激发心灵对自身价值的领会。……诗扩大了对人的解放效果,以及人的生命体验水准,因为它满足了人的隐秘渴望。……它把生命作为其出发点;个人对人类存在、对象世界、自然的关系,当其被体验到时,就成为诗的创造的内在核心。对生命的本质、本真状态的渴望,是人从古至今一以贯之的追求,在哲学上,它表现为一种世界观的学问,在美学上则是一种美的理想的设计,对艺术创作,它是动力和生命力之所在。尽管古今中外的哲人对此表述各不相同,但它是审美体验的核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