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节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第二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第三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第四节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第八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第一节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选择过程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建国初期,我国农业基础十分落后,生活物资的供应远远赶不上社会需求的增长,社会上的供需矛盾异常突出。1953年,国家对粮食等主要农产品实行了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人们要凭票证来限量购买粮食、油、布、煤、肥皂等生活必需品。案例分析:“票证经济"
1955年8月25日,国务院通过《市镇粮食定量供应凭证印制暂行办法》,拉开了中国“票证经济”的帷幕。多达2000多个市、县都发放和使用了各种票证,进行计划供应,一些较大的厂矿、学校等也印发了各种票证。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从中央到基层发行过粮票品种约有30万,包括农村口粮粮票、工种粮票、补助粮票、知青回城粮票、光荣家属粮票、干部下乡粮票、军用粮票等等。随着各种生活物资的不断丰富,在1993年,使用了近40年的粮票退出历史舞台。一、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第一节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我国经济文化发展极其落后,需要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2苏联的计划经济体制的示范效应。3经济结构简单、科技水平不高、政治热情高涨。4理论上把计划经济作为社会主义区别于资本主义的重要特征。
1936年,苏联的工业总产值跃居世界第二,欧洲第一。1985年,国民收入是1913(十月革命前最高年)89倍。(一)我国选择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产生的必然性(二)高度集中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
高度集中计划经济模式造成权力高度集中,地方和企业缺乏活力。生产中排斥了商品和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分配中的平均主义的“大锅饭”现象严重,压抑了企业和职工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三)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对经济体制的积极探索
1956年,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开始对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进行反思,提出要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1958年在郑州会议上,毛泽东指出:商品经济不能与资本主义混为一谈,商品经济与资本主义经济相联系,就出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相联系,就出社会主义。自由生产计划生产生产方式自由市场国家市场市场结构个体经营
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所有制结构补充主体地位领域陈云:“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思想
八大上,陈云就提出“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构想,从所有制结构、经济运行的方式、市场结构三个层面进行了阐述。第一阶段(1978年——十二大)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
1979年,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1980年,又提出了“把计划调节和市场调节相结合”思想。1981年,党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决议》中提出“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经济为辅”的公式。(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和内涵第二阶段(十二大——十三大)公有制基础上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两大贡献:第一,论证了商品经济是社会主义社会经济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第二,论证了社会主义与商品经济是内在统一的。第三阶段(十三大——十五大)确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十四大,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从根本上解除了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看作是社会基本制度范畴的思想束缚。“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丰富内涵
第一、突破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是代表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基本经济制度的传统观念。第二、计划和市场作为调节经济的两种手段,各有优势和缺陷。(盲目性、短期性、逐利性)
第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经济关系市场化(利润至上,行政计划,陌生人社会)企业行为自主化(生产、销售自主决定)宏观调控间接化(政府角色的变化,1984“给企业松绑”)经济运行法制化(利润的最大化需要法律规约)保障制度社会化(避免企业办社会)1、市场经济区别于其它经济形态的标志。也即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共同特征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制度特征1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共同发展。3更好地发挥计划和市场两种经济手段的长处。2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三第二节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一、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二、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三、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十二大肯定“劳动者的个体经济是公有制经济必要的补充”。十三大把私营经济、中外合资合作经济、外商独资经济同个体经济一起作为公有制经济必要的和有益的补充。十四大强调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共同发展是一项长期的方针。十五大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作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十六大提出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过程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发展社会主义服务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基本依据
一方面,作为主体的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另一方面,非公有制经济不属于社会主义性质,但能为社会主义服务,并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发展。(三)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一)公有制经济的含义由国家代表全体人民对生产资料行使共同所有权或由部分劳动群众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的经济形式。包括国有经济、集体经济和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二、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
第一,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一是就全国范围讲的,局部地区和某些行业可以灵活;二是既要有量的优势,更要注重质的提高;三是核心在于控制力,关键在于竞争力。第二,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二)坚持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的体现国有经济控制的行业和领域涉及国家安全的行业(军工)自然垄断的行业(煤炭、石油石化)提供重要公共产品和服务的行业(民航、航运、电网电力)支柱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中的重要骨干企业(电信)2010年,国有经济应对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保持绝对控制力,包括电信、民航、航运、电网电力、煤炭、石油石化、军工等七大行业。(三)公有制经济的实现形式
所有制的实现形式是经济关系实现的具体形式,主要是指资产或资本的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1、公有制与公有制的实现形式
所有制是生产资料的归属问题,包括对生产资料的所有、占有、支配、使用和收益所形成的经济关系,在法律上表现为所有权、占有权、支配权、使用权和收益权。股份制承包制租赁制合作制2、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多样化独资经营三、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一)非公有制经济包括个体经济,私营经济以及混合所有制经济当中的非公有制成分。(二)非公有制经济的重要作用1、发展生产、提升服务、创造税收。2、大量利用外资,提高开放水平。3、吸纳人员就业,促进社会稳定。4、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快第三产业发展。(二)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理解1、理论上。第一,性质是非社会主义,与公有制经济是有区别的。第二,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发展非公有制经济。2、实践上。一方面,鼓励支持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创造拓宽领域、同等待遇、公平竞争、完善法律的良好的环境。另一方面,加强监管,引导非公有制企业依法经营、照章纳税、诚实守信,保障职工合法权益。一、单项选择题1.我国现阶段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是()
A.全民所有制为主体的所有制结构
B.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并存
C.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并存
D.混合所有制并存B2.我国现阶段存在多种所有制形式的根本原因是()
A.商品经济存在
B.生产力发展的状况
C.生产关系的性质
D.意识形态3.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是()
A.实行股份制
B.实行股份合作制
C.实行承包制
D.建立现代企业制度BD4.我国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发展中主导作用和优势主要是通()
A.国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的量的优势体现出来
B.国有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的规模和实力体现出来
C.对经济发展的控制力和市场竞争力体现出来
D.国家对市场活动的正确指导和有效调控体现出来
C二、多项选择题1.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
A.国有资产和集体所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
B.集体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C.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的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D.在全国所有的地区和产业中,公有资产都必须占优势AC2.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包括()
A.全民所有制经济
B.集体所有制经济
C.中外合资经济
D.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3.我国的公有制经济有多种实现形式,可以采用()
A.合作制
B.股份制
C.股份合作制
D.承包制和租赁制ABDABCD4.公有制与公有制实现形式的关系是()
A.二者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B.公有制可以有不同的实现形式
C.不同程度的公有制可以采取同样的实现形式
D.公有制和公有制实现形式是一一对应的ABC5.在我国现阶段的所有制结构中,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
A.适应我国现阶段不同层次生产力发展的要求
B.都是市场平等竞争的主体
C.通过股份制改造,构成社会主义经济的基础
D.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ABD第三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一、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二、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三、深化分配体制改革,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分蛋糕的启示:5人共分一块蛋糕甲:等分乙:按照级别地位高低分丙:做蛋糕时大家都出了钱多少分丁:按做蛋糕时每人出力大小来分戊:根据食量大小来分标准之争吵,实质为利益之争。甲:平均分配(原始社会)乙:等级分配(奴隶和封建)丙:按资分配(资本主义)丁:按劳分配(社会主义)戊:按需分配(共产主义)1、蛋糕足够大,可以实行按需分配;如果蛋糕小,则不行。2、按资分配,就会出现辛勤劳动的人和失业者没有蛋糕吃,仅能维持生存的状况,会造成两极分化。3、平均分配,出现“磨洋工”,造成一批“懒厂”、“懒店”,养活一批“懒汉”。分蛋糕故事的启示一、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决定个人收入分配实行的是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第一阶段(1978年底--1986年)——按劳分配十二届三中全会实行企业工资、奖金同经济效益挂钩,事业单位实行职务工资为主的结构工资制,工资收入与本人责任、劳绩相联系;(一)改革开放之后我国收入分配政策的演变第二阶段(1987-1992)—按劳分配为主体,其它分配方式为补充随着改革的发展,出现承包、租赁按经营成果分配与外资、私营、股份制企业按资、按劳动力价值分配等多种形式。第三阶段(1993-1996)——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十四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实行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分配方式,即“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体现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第四阶段(1997年至今)——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
十五大不仅提出个人分配制度实行“把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起来”,并强调“允许和鼓励资本、技术等要素参与收益分配。”公有制为主体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所有制结构决定决定
分配制度1、前提条件2、物质基础3、直接原因:劳动还存在着重大差别,同时劳动还是人们谋生的手段
(二)我国坚持按劳分配主体地位的依据(三)坚持按劳分配主体地位的意义
◆才能体现公有制的主体地位的最终实现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制度的社会主义性质;
◆才能保证人们之间在平等的经济关系基础上建立和谐的经济利益关系;
◆才能保证向共同富裕这一目标前进。生产要素物质要素人的劳动土地、厂房、设备、原材料活劳动、技术信息管理等二、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按生产要素分配利息、股息、红利等劳动力价值收入地租经营收入、管理费等专利费、技术收入等信息费其他收入1、正确认识“先富”与“共富”的关系
(1)改革开放前的“大体平均,略有差别”,最大弊端是平均主义,“大锅饭”,“铁饭碗”,导致共同落后。(一)深化分配制度改革三、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个人禀赋和家庭负担的不同。●多种所有制经济和多种分配方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价值规律和竞争的作用下必然出现差距。●城乡之间、地区之间、脑体之间、不同部门之间客观上存在的差别。
(2)现阶段收入差距存在的原因(3)允许一部分地区和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方式致富,不能用非法手段牟取暴利;●原则是共同富裕,提倡先富带动后富,防止收入差距悬殊,最终实现共同富裕。2、注重社会公平,防止两极分化
防止两极分化的办法是规范收入分配秩序:保护合法收入,取缔非法收入,整顿不合理收入,调节过高收入。
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发挥市场的作用,鼓励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先富起来。
再分配注重公平,加强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职能,调节差距过大的收入。
优先效率,兼顾公平。公平是效率的保证,效率是公平的基础。(二)健全社会保障体系1、社会保障
国家通过立法对国民收入进行分配和再分配,对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权利给予保障的社会安全制度。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构建民生之基.wmv2、社会保障体系的构成从内容来说: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优抚安置和社会互助、个人储蓄积累保障,最主要的是社会保险(失业保险)1.我国现阶段存在按劳动力价值分配的方式,其重要原因之一是存在着()
A.私营经济B.个体经济
C.集体经济D.股份合作制经济一、单选题A2.张某应聘到一个乡镇企业担任厂长,按合同规定,除工资外,他每年还可以从企业利润中提前5%的报酬,今年他获得3万元提成,这3万元属于()
A.联产计酬收入B.资金分红收入
C.经营管理收入D.按劳分配收入C3.按劳分配是马克思主义的一项基本原则,它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的()
A.社会总产品分配原则B.国民收入分配原则
C.生产资料分配原则D.个人消费品分配原则D4.某员工在外资企业工作,年薪5万元;利用业余时间在民营企业兼职,年薪2万元;购买股票分得的红利2万元;出租住房收入2万元;转让一项技术收入1万元。该员工一年的劳动收入为()
A.12万元B.9万元C.8万元D.7万元D5.再分配注重公平主要依靠的是()
A.计划机制B.市场机制C.社会机制D.政府作用6.社会主义社会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条件是()
A.旧的社会分工的存在,劳动还是谋生的手段
B.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的水平
C.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CC二、多选题1.我国现阶段分配制度中,按生产要素分配的依据是()
A.存在着多种所有制经济
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
C.实行多种经营方式的要求
D.各种生产要素在生产过程中都作出贡献ABCD2.我国现阶段存在的按劳分配、经营收入、资产收益等多种分配方式,其经济依据是()
A.存在商品货币,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B.存在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
C.公有制内部实行多种经营方式
D.现阶段生产力的状况及发展要求ABCD3.生产要素包括()和信息
A.资本
B.劳动力
C.土地
D.技术
4.社会保障包括()
A.社会救助
B.社会保险
C.社会福利
D.社会优抚
ABCDABCD第四节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一、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要求“好”与“快”有机结合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五、统筹区域发展六、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一、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要求“好”与“快”有机结合
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好”字当头,坚持“好”中求“快”,努力实现“又好又快发展”。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的重大成就是前提。2、进一步发展的迫切要求。3、并不意味着发展速度问题无足轻重。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创新型国家
把科技创新作为基本战略,大幅度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形成日益强大的竞争优势的国家。
自主创新,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重点跨越,选择具有一定基础和优势、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的关键领域,集中力量、重点突破,实现跨越式发展。支撑发展,着力突破重大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支撑经济社会的持续协调发展。引领未来,着眼长远,超前部署前沿技术和基础研究,创造新的市场需求,引领未来经济社会发展。(一)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方针
(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具体措施1、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换。2、培养富有创新精神的人才队伍。3、发展创新文化,培育全社会的创新精神。4、科技是关键,人才是核心,教育是基础。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一)内涵:由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仅强调提高经济增长效益,还包括促进经济结构优化、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发展成果合理分配等内容。(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要途径
1、“两个坚持”
坚持走中国特色工业化道路。即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路子。
坚持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的道路。
2、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三个转变”
由投资、出口拉动向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
在产业结构上,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三大产业协同带动转变;在要素投入上,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一)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的需要。
“城乡二元结构”的重要原因是城乡的户籍壁垒。导致在城乡地区存在两种不同的资源配置制度,人为将城乡分成了两种不同的社会身份。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二)“三农”问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的关键问题。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
(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要求。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全面体现了新形势下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要求。生产发展:中心环节和物质基础生活宽裕:目的和评价尺度乡风文明:精神文明的要求村容整洁:人与环境和谐的要求管理民主:政治保证五、统筹区域发展我国区域发展不仅是重大的经济问题,也是重大的政治问题,关系现代化建设全局、社会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均衡。1978之前,核心内容是“均衡布局、共同富裕”。把内地作为经济建设的重点,缩小沿海与内地的差距,追求同步发展。重点。1978—1999,核心内容是先富后富、共同富裕的“两个大局”。一定时间内保持适度的经济差距,有次序地发展中西部。协调。2000后,坚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逐步缩小发展差距。
(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战略整体布局
新世纪,继续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
1、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
2000年,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上明确提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
战略目标:通过几十年的努力,建设一个经济繁荣、社会进步、生活安定、民族团结,山河秀美的西部地区。
黑吉辽三省是我国重工业的生产基地,以设备和原料生产尤为重要。包括钢铁;汽车、船舶、飞机制造、军用设备制造业等。改革开放初期,辽宁省GDP是广东的2倍,而现在广东是辽宁的2倍。战略内涵:“要着力推进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促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企业技术改造,走出一条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和振兴的新路子。”2、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中部崛起
中部六省起着承东启西、接南进北、吸引四面、辐射八方的作用。占全国10.7%的土地,28.1%人口,是人口大区、经济腹地和重要市场。战略内涵:依托现有基础,提升产业层次,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在发挥承东启西和产业发展优势中崛起。
3、中部崛起
河南省的战略构想是把加快中原城市群发展和县域经济发展作为实现中原崛起的两大支撑,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
中原经济区建设.wmv
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奋斗目标。十七大提出“生态文明”的目标。(一)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目标的提出资源节约型社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医学免疫学》课程教学大纲2
- 《公共行政学》课程教学大纲
- 2024年伐木工承包山场合同范本
- 2024年出售婚庆公园合同范本
- 2024年传动设备租用合同范本
- 冲压车间5S培训
- 不随地大小便的安全教案
- 人员培训与开发课程
- 医疗器械耗材采购
- 2024小区电梯广告合同
- GB 40163-2021 海运危险货物集装箱装箱安全技术要求
- 小学主题班会 四年级英语家长会 全国通用(共15张PPT)
- 住房公积金贷款申请表
- 煤的工业分类
- DB32∕T 2860-2015 散装液体化学品槽车装卸安全作业规范
- 针灸疗法ppt课件(1)
- 呼吸衰竭课件
- 药学专业高水平专业群建设项目建设方案
- 透水性材料施工技术方案
- 马铃薯栽培技术课件
- 砌体结构承载力计算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