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自然辩证法概论自然辩证法概论Part1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Part2科学观与科学方法论Part3技术观与技术方法论Part4科学技术与社会Part1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一、什么是自然辩证法二、自然辩证法的历史发展三、系统自然观四、生态自然观一、什么是自然辩证法(一)自然辩证法的学科性质(二)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三)自然辩证法的主要内容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用唯物辩证法的观点和方法,揭示自然界、自然科学技术研究和自然科学技术发展的普遍规律以及科学技术与社会相互关系的科学。一、什么是自然辩证法?围绕对自然辩证法概念的理解大家需要了解四个方面的问题。(一)自然辩证法的学科性质自然辩证法属于哲学学科,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的一个分支学科。实际上它是联系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各门具体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中间桥梁。
钱学森先生在讲到自然辩证法的中间桥梁作用时,曾经用了一个十分简单的关系式来表示:
自然辩证法概论——什么是自然辩证法?
马克思主义哲学
自然辩证法
自然科学、技术科学
由这个关系式中:一方面,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自然辩证法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关系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另一方面,自然辩证法与各门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的关系则是一般与个别、共性与个性、普遍与特殊的关系。(二)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包括三个内容:一是自然界发展的辩证法,即自然界存在发展的普遍规律。(客观辩证法)二是科技研究的辩证法,即科学技术研究的普遍规律。(主观辩证法)三是科学技术发展的辩证法,即科学技术发展的普遍规律。(三)自然辩证法的主要内容1.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2.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观与科学方法论3.辩证唯物主义的技术观与技术方法论4.科学技术与社会1.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然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根本观点。旨在从哲学上对自然界(包括人工自然)作出既唯物又辩证的说明,揭示自然界的本质及自然界存在和演化的一般规律。科学是历史的有力杠杆以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为指导,依据科学发现的历史过程和事实,对各门具体科学的研究方法作出哲学概括和总结,阐明科学的本质、价值、科学研究的主要环节和基本过程,揭示科学发展的一般规律。2.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观与科学方法论从哲学上对人类认识自然的一般方法的概括。以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为指导,依据技术发明和创新的历史过程和事实,阐明技术的本质、价值、技术研究的主要方法和基本环节。3.辩证唯物主义的技术观与技术方法论从哲学上对人类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的概括。法洛斯燈塔从哲学上阐明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的相互作用关系,探索科学技术与社会的良性互动或者科学、技术、社会协调发展的一般规律。4.科学技术与社会巴比论空中花園二、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的历史发展(一)自然辩证法的创立(19世纪)(二)自然辩证法的发展(20世纪初)(三)20世纪中叶以来自然辩证法的新发展
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形成于19世纪40年代创立辩证唯物主义的过程中,而系统的确立是在19世纪70~80年代历史观方面的理论完成之后,以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为标志。(一)自然辩证法的创立(19世纪)1、恩格斯创作《自然辩证法》的背景
社会背景19世纪70年代,西欧各主要国家正处于大工业蓬勃发展的时期,尤其是电气工业和化学工业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促使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发展引起了社会阶级斗争的尖锐化。西欧各国的工人阶级在巴黎公社失败后,总结了巴黎公社的经验教训,先后建立了社会主义的工人政党。国际工人运动的中心从法国转移到了德国。马克思主义受到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党内机会主义全面攻击。
首先,他们用机械论和庸俗进化论来对抗革命的辩证法。庸俗进化论是一种形而上学的发展观。代表人物有斯宾塞等。它把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庸俗化,扩大了其中的缺点,否认事物的质变,只承认事物的量变。他们竭力反对阶级斗争和社会革命。主张逐渐升华、点滴改良和阶级调和,宣扬资本主义和平长入社会主义。其次,他们用唯心主义、神秘主义和新康德主义来对抗历史唯物主义。神秘主义是一种宗教唯心主义的世界观,它主张人和神或超自然力量之间的直接交往,并能从这种交往中领悟到宇宙的秘密。新康德主义则提出“回到康德那里去”的口号,但又指责康德的唯心主义不彻底,否认康德自在之物的唯物主义意义,强调自在之物是一个极限概念,它表明认识的界限,但不是什么实在的东西,认为自然界是纯粹思维的产物,在自然和社会中并不存在客观规律性。自然科学背景天文学:1755年,德国哲学家康德匿名发表了《宇宙发展史概论》一书,首先提出了关于太阳系起源的“星云假说”。他宣称:给我物质,我就能用它造出一个宇宙来!这就是说,给我物质,我将给你们指出,宇宙是怎样由此而形成的。用星云物质之间的引力和斥力相互作用来解释天体的成因和演化,取消了牛顿的第一推动力。弥漫状星云星云微粒的旋转扁平的盘状星云地质学1830年,英国地质学家赖尔的《地质学原理》一书问世,书中提出了“渐变论”思想,用地球自身的自然力量解释了地层的形成和演变的历史。有人把它称之为地质学上的“第一次革命”,恩格斯给予很高的评价,“只是赖尔才第一次把理性带进地质学中,因为它把地球的缓慢变化这样一种渐进作用,代替了由于造物主一时兴发所引起的突然革命。”
物理学1840-1843年,热功当量(J=4.19焦耳/卡)的测定和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的确立,说明“自然界中一切运动的统一,现在已经不再是一个哲学论断,而是自然科学的事实了”。能量守恒定律,在物理学中表现为热力学第一定律:自然界的一切物质都具有能量,能量有各种不同的形式,能够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一个物体,在转换过程和传递过程中能量的数量保持不变。
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焦耳赫尔姆霍兹化学1824年,德国化学家李比希制造出雷酸银(Ag-O-N=C),它和维勒制造出的氰酸银(Ag-O-C=N)在成分上完全一样,于是发现了同分异构现象,这是质量互变规律的科学证据。1828年,维勒在研究氰酸盐类时,发现无机化合物氰酸铵在水溶液中加热能得到有机化合物尿素,这说明在有机物与无机物之间是可以相互转化的。1869年,门捷列夫发现了化学元素周期律,揭示了化学元素间的内在联系,再一次印证了质量互变规律的正确性。于是,化学领域内从元素到化合物,都有统一的自然规律可循,机械观在化学领域内被清除出去了。
生物学1838年,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1839年,德国动物学家施旺所建立的细胞学说,阐明了细胞是构成生物组织的基本生命单位,也是动植物生命起源和演化的共同基础,把千差万别的生物种类统一起来了。施莱登施旺细胞生物学1859年,达尔文提出进化论,完成了自然界生成演化的最高阶段的理论探索。他以大量的科学事实,说明从单细胞的原生生物到动植物有机体再到人类的进化过程,把自然发展过程的各个基本环节的描述完成了,从而使辩证的自然观有了科学的依据。整个自然界被证明是一幅永恒运动、有机联系和不断发展的辩证图景。
人类进化图达尔文
达尔文(1809—1882),19世纪英国杰出的生物学家、生物进化论的奠基人。他找到了生物发展的规律,证明所有的物种都有共同的祖先。他在科学上完成了一次伟大的革命,结束了生物学领域中唯心主义、形而上学的统治时期,对近代生物科学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物种起源》中译本书影
《物种起源》(全名为《依据自然选择,或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的物种起源》)于1859年11月24日问世。这是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科学巨著。该著作批判了创造论的错误,阐明了进化论的思想。达尔文当年乘坐的“小猎犬号”
1831年,达尔文乘坐“小猎犬号”开始了长达五年的环球考察,为其日后提出进化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当时讽刺达尔文的一幅漫画这一系列科学发现引起了自然观的深刻革命,在僵化的形而上学自然观上打开了一个又一个缺口,特别是物理学、生物学的两次重大理论综合,揭示了自然界运动形式的多样性及其相互联系与转化,消融了有机界与无机界之间的鸿沟,自然界的主要过程得到了科学说明,并被归之于自然原因,为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产生提供了自然科学基础。思想背景
虽然自然科学的巨大发展越来越揭示了自然界发展的辩证过程,然而,形而上学自然观仍然统治着自然科学领域,多数自然科学家的头脑仍然禁锢于形而上学的思维之中。自然科学中的辩证内容与顽固的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的矛盾,使科学家们的思维处于极度的混乱之中,使许多科学家不能正确地揭示新的科学成就,甚至跌入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的泥潭。为了批判当时的一些资产阶级唯心主义者对自然科学成果的歪曲,为了澄清当时自然科学家在世界观上的混乱,为了使自然科学得以健康地发展,为了把唯物辩证法贯彻到一切领域中去,马克思恩格斯在19世纪下半叶,系统地研究了许多自然辩证法问题。
2、自然辩证法的产生为确立辩证唯物的自然观,马克思、恩格斯进行了三个方面的理论工作:⑴批判分析了德国古典哲学,特别是从黑格尔哲学中拯救了自觉的辩证法。⑵批判分析了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和方法论。⑶研究了劳动和人的生存、发展,以及劳动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作用。⑴创造和使用劳动工具是区分人与动物的根本标志。(人与蜜蜂的区别)⑵依据劳动工具的不同划分了不同的历史时代。⑶先进的劳动工具代表先进的生产力。(劳动工具是产生力水平的标志)⑷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是市场竞争力、经济发展动力之所在。
形成了一系列重要思想:马克思在《机器、自然力和科学的应用》等著作中提出了关于科学技术的新观点:第一次鲜明地提出了科学是生产力的思想;提出了蒸汽机的发明和应用在前一个世纪中翻转了整个世界,把资产阶级社会的整个基础革命化了;提出技术具有两重性,等等。在此基础之上,恩格斯在《反杜林论》、《自然辩证法》、《路德维希·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等著作中,详细地阐发了自然辩证法思想。(1)以运动形式相互转化为中心的无限流动和发展的自然观,即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2)科学认识论和方法论方面,第一次把社会实践放到认识论和方法论,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认识论和科学方法论。(3)在科学技术观方面,深刻揭示了科技自身发展的内在逻辑,而且把科技的发展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来考察,并由此提出了许多崭新的思想:自然科学属于一般社会生产力的范畴;科学技术并入生产过程转变为直接的生产力;社会实践的需要,首先是经济、生产的需要,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基本动力;科技又是推动社会历史前进的革命力量。19世纪末、20世纪初马、恩相继去世后,历史进入了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第二次科技革命兴起,自然科学特别是物理学的三大发现(电子、X射线、放射性现象的发现)对唯物主义的基本原则提出了挑战:“物质消失了”,“唯能论”。(二)自然辩证法的发展(20世纪初)德国物理化学家奥斯特瓦尔德:“能”是世界上的真正实体,一切外界现象都可以说是能量之间的过程。19世纪末以来,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日趋紧密:⑴科学、技术与生产紧密结合,开始了一体化进程。突出表现:科学技术化,技术科学化。⑵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⑶技术创新及开发研究成为推动科学技术发展的关键因素。引入新的产品或产品的新质量,采用新的生产方法,开辟新市场,获得原材料或半成品的新的来源,实行的新的企业组织。这些趋势促使马克思主义的后继者对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的作用关系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列宁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自然辩证法:
第一,在自然观方面,列宁提出了崭新的物质观、运动观和时空观。
第二,在认识论和方法论方面,列宁一方面指出了人类科学认识的客观性和绝对性;另一方面又指出了人类科学认识的有限性和相对性,严厉地驳斥了科学认识上的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
第三,在自然科学发展规律上,列宁研究了垄断资本主义与自然科学发展的相互联系,根据资本主义剩余价值规律和垄断利润规律,说明了资本家为什么会有时推动科技革新,有时又扼杀科技革新。列宁提出了社会主义要想战胜资本主义,必须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创造出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社会主义要实行无产阶级专政+电气化等重要思想。⑴自然界是物质的。⑵运动在量上和质上都是不灭的。⑶意识、思维是物质高度发展的产物。⑷时间和空间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形式。⑸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是矛盾统一体,矛盾推动自然界运动、发展。⑹人类和社会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⑺实践导致自然界分化为天然自然和“人化自然”。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内容:3.在技术观和技术方法论方面更加注重技术的价值和技术创新研究2.在科学观和科学方法论方面,越来越注重科学理论的创造问题的研究(三)20世纪中叶以来自然辩证法的新发展1.在自然观方面,形成了系统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三、系统自然观
系统自然观: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发展的新形式。它植根于相对论、量子力学、分子生物学和以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耗散结构理论、协同论、突变论为代表的系统科学以及以混沌理论、孤立子理论、分形理论等为代表的非线性科学的基础之上。一)自然界的物质系统
1、什么是系统?系统:是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组成的具有特定结构和功能的有机整体。它是自然界物质的普遍存在方式,不仅整个自然界是一个系统,而且其各组成部分又自成系统和互成系统。反映物质系统特征和规律的基本范畴是:系统、要素、结构、功能、环境。系统和要素、结构和功能、系统与环境之间,是对立统一的。系统与要素要素是指构成系统的组分或单元。物质系统是由若干物质要素构成的,物质要素都必然属于某一特定的物质系统;物质要素是物质系统的基础,而物质系统则是物质要素的存在方式,二者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结构与功能结构是指系统内各种要素之间、或各要素与系统整体之间相互联系的总和。即系统内各种要素在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中所形成的一种总体联系。(如数量结构、时间结构、空间结构和相互作用结构)功能是指系统的作用和能力。系统最突出的功能,如果用通俗的话来讲,就是通过“统”,使系统发挥出全新的整体效应。结构与功能的关系:结构决定功能,但其决定作用并不是一种单值必然的决定关系,而是一种多值或然的关系。一种结构可以表现为多种功能,一种功能也可以反射出多种结构。系统与环境环境是指——与某个系统内的组成要素发生相互作用,但又不属于该系统的事物。凡是与某个系统的组成要素发生相互作用,而又不属于该系统的事物,都可以称之为系统的环境。每一个系统都存在于一定的环境之中。系统与环境的关系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系统的环境是系统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和前提,任何物质系统的存在与发展都是有条件的,离开了这些存在条件或存在条件发生了某种变化,物质系统也会相应地发生变化甚至会导致系统的重组或解体。二是系统的复杂性与环境的复杂性相关,物质系统越是复杂,越有组织,它与环境之间建立的相互联系就越是具有多样性,同时也要求环境具有相应的复杂性。三是系统与环境有双向选择性,环境选择系统,表现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特定环境中存在着特定的系统;另一方面,系统选择环境,表现为系统发展过程中的分叉和突变。综上所述,要素、结构、功能和环境是构成自然物质系统联系的四个要件。
这四个要件之间的关系可以概括为两点:
其一,系统的整体性功能,依赖于其要素、结构和环境之间相互作用性能的优劣。其二,任何一个要素性质的变化,结构构型的变化和环境条件的变化,都会影响到系统整体功能的发挥,甚至会导致系统的质变。
☺在这里,请大家注意:
系统虽然是自然界联系的一种普遍形式,但并不是说所有的联系都可以称之为系统。只有那些具有物质能量和信息等特定属性的要素,通过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特定关系所构成的全新的要素综合体,产生若干个体要素单独所不具有的整体性功能时,它们之间的联系,才可以称之为系统联系。
由此可见,从实质上来讲,系统概念的宗旨,并不是一般的强调它是自然界的一种最普遍的联系方式,而是强调,它是一种通过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能使事物产生新质突现的最普遍的联系方式。
2、自然界物质系统的类型及基本特点
1)
自然界物质系统的类型
用系统观点看自然界,所有的自然物都自成系统,或处于某个系统之中。对于自然界物质系统,我们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从而可以划分出许多不同的系统类型。
☆从系统与环境的关系看:
孤立系统、封闭系统、开放系统
☆从系统内发生的过程看:
物理系统、化学系统、生命系统
☆从人对自然的参与程度看:
天然系统、人工系统、复合系统
☆从系统要素的作用特点看:
线性系统、非线性系统
☆从人对自然认识的过程看:
黑箱系统、灰箱系统、白箱系统
☆从系统所处的状态来看:
平衡态系统、近平衡态系统、远离平衡态系统
上述区分,只是一些经常接触到的分类,并不是自然界全部的分类。在各门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研究中,科技工作者会根据自己的研究需要,把系统分为各种不同的类型。
2)自然界物质系统的基本特点
第一,开放性。自然界物质系统都具有物质、能量和信息三个要素。依据系统与外界环境之间是否存在三要素之间的交换关系,我们可以把自然物质系统分为三个类别:孤立系统、封闭系统和开放系统。
所谓孤立系统,是指与外部环境彼此隔绝,没有任何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的系统。一般来讲,孤立系统只是一种理想状态或近似孤立的状态,绝对孤立的系统在自然界中是不存在的。
所谓封闭系统,是指虽然与外界环境没有物质交换,但却有能量交换的系统。根据质能关系式:E=mc2,我们可以看到能量是可以换算为物质的质量的。因为与外界环境一点都没有交换的系统,自然不会与外界存在能量的交换。但是,由于在能量交换的过程中所涉及到的物质交换数量非常小,有时甚至可以忽略不计,在这种情况下,也就产生了我们所说的封闭系统。
比如,地球虽然接受太阳系和其它恒星的辐射能,但这些辐射能所代表的物质质量同地球质量相比,是微乎其微的,一般都忽略不计。假设我们再忽略掉从宇宙空间落入地球上的流星和宇宙尘埃,那么,我们就可以把地球看作是一个近似于封闭的系统。
所谓开放系统,是指与外界环境自由地进行物质交换、能量交换和信息交换的系统。
开放系统具有两个非一般的特性。其一,开放系统具有“等结果性”。
“等结果性”是指在开放系统中,不同的初始条件可能会以不同的方式,达到相同的最终状态。如,现代的人种,实际上是由具有不同初始条件的森林古猿,以不同的方式和途径进化而来的。
其二,开放系统具有“自我构建性”和“自我破坏性”,即新陈代谢性。开放系统的外部特征是:具有物质、能量和信息的输出和输入功能。开放系统的内部特征是:具有不断破坏自身的旧物质组分,创建新的物质组分的新陈代谢功能。
开放系统的这两方面的功能是互为条件的。一方面,由于内部不断地新陈代谢,进行组分的建构与破坏,所以就更需要外部环境不断地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输入与输出。另一方面,正是由于物质、能量和信息输入与输出的不断进行,系统内部才可能有新陈代谢,有组分的不断破坏和建构。
事实上,自然界不存在严格意义上的孤立系统与封闭系统,任何系统都与外界环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都或多或少地同环境交换物质、能量和信息。自然界实际上存在的系统,都是开放系统,只是不同系统的开放程度不同罢了。
第二,动态性。
任何自然系统都有一个从孕育、产生、发展、成熟到衰退、消亡的过程,自然系统的这种运动、变化、发展过程,就是它的动态性。从本体论的角度看,自然界没有不运动的物质,静止只是一种貌似静、实则动的特殊运动状态。
第三,整体性。
整体性是自然系统最突出、最基本的特征。整体性是指,构成物质系统的各个要素,按照一定的方式结合为一个有机整体,各个要素在相互作用中,会产生出一种最佳组合规律、最佳性质和最佳功能。
整体性是一切自然物质系统的普遍属性。从基本粒子到总星系,从核酸、蛋白质到人体,从天然自然物到人工自然物,每一具体物质形态都是以系统的方式存在的有机整体。
第四,层次性。
层次性是自然界物质系统的又一个基本属性。任何物质运动形式相对于自身来说,可以说是一个系统,但相对于其它物质运动形态来说,就有可能转化为某个大系统或母系统的一个要素或一个子系统。自然系统的这种层次性特征,实质上是自然系统具有差异性的具体表现。
把我们以上所讲的内容总结在一起,大家还应该了解,自然物质系统及其相互作用是非常复杂的,在各种层次的系统中都会存在着整体与部分、稳定与涨落的矛盾关系。*系统中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系统中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实际上就是系统与要素的关系。不论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还是系统与要素的关系,一般都是通过三个方面表现出来的。
第一,相互依存,互为存在发展的前提。一方面,系统由要素所构成,因而系统离不开要素,要素的属性及其变化制约着系统的功能变化。另一方面,要素受系统所制约,要素也离不开系统,系统对要素具有协调和统帅的作用。
第二,相互矛盾,相互斗争。在矛盾和斗争中,二者相互吸收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因素,淘汰或抛弃过时的或不利于自身发展的因素,力图通过双方力量对比的变化,改变对方、驾驭对方。
第三,二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系统与要素之间相互转化的方式有两种:
一种叫加和性方式,一种叫非加和性方式。
☆首先,看加和性方式。加和性方式,是指一个复合体是通过各分离的要素一步步集中起来而构成的。同样,这个复合体也会反过来一步步分解为各个要素。
用通俗的话来讲,加和性方式是指整体系统既可以由一定数量的部分或要素所组成,又可以分解为一定数量的部分或要素。
例如,化学的总质量既等于反应物、生成物和催化物的量的加和,又可以等于反应物、生成物和催化物的量的分解。
其次,看非加和性方式。非加和性方式,是指系统中有差异的各个要素,通过相互之间的干扰、制约、协同、放大,或继承、创新等作用,可以使系统原有的特性消失,形成一种新的更佳特性、更佳结构、更佳功能,即可以形成一个新的更佳的系统。
由加和性方式和非加和性方式的介绍中,我想大家应该从中发现:加和性方式所反映的,是整体与部分、系统与要素之间的量变过程。非加和性方式所反映的,则是整体与部分、系统与要素的质变过程。
*系统中稳定与涨落的关系在系统中除了有系统与要素、整体与部分的矛盾之外,还存在着另一个矛盾。这就是系统的稳定性与不稳定性(也就是系统中稳定与涨落)的矛盾。
☆什么是系统的涨落?系统的涨落又叫系统的不稳定性。它主要是指:来自于系统内部或外部因素的干扰,会使系统的要素性能和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出现偶然的变异。
这种偶然的变异会使系统的整体平衡和稳定状态出现干扰和波动。
这种由偶然因素变异所引起的系统稳定状态的波动起伏状态,就叫涨落。如果一个系统经受不住由偶然变异所导致的涨落,它就会随时解体,无法存在下去。
只有那些能经受得住涨落的考验,并能迅速针对偶然变异作出相应的反映、调整,排除不利因素的干扰,恢复原来稳定状态的系统,才有远大的发展前途和旺盛的生命活力。
☆什么是系统的稳定性?系统的稳定性是指,一个系统任凭内外偶然因素的干扰,临危不乱,处变不惊,而且具有能够自我协调,应付各种突发事变的性能、结构和功能。这就是系统的稳定性。
不论是系统的涨落还是系统的稳定,归根结底都是由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系统与外部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而引起的。解决这一矛盾的关键是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处理好系统内部与外部的关系。
一方面,是从宏观上把握系统与外部环境的关系,及时掌握和了解外部环境对系统的不利干扰;另一方面,是从微观上把握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差异和相互矛盾,及时发现、调节和解决不利于系统稳定的各种偶然因素。综上所述,系统自然观认为:在自然界中,万物皆系统。它们不仅有自身的结构,同时也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和周围的其他物质相互联系而构成另一个系统。为此,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就要从系统的角度去分析和研究,从而揭示出事物的性质和运动规律。系统自然观在人类生态领域里的具体体现就是生态自然观,它也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一种现代形式。四、生态自然观(一)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思想(二)生态自然观确立的现实根源与科学基础(三)生态自然观与可持续发展(一)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思想1.基本观点1)自然界是人类存在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2)环境创造人,人也创造环境3)自然生产力是社会生产力的基础4)人要与自然和谐一致5)改革不合理的社会制度是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2.马、恩生态思想的基本特征1)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统一2)人的能动性与受动性的统一3)人的内在尺度与自然的外在尺度的统一4)自然主义、人道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统一(二)生态自然观确立的现实根源与科学基础1.生态自然观确立的现实根源:“生态危机”2.生态自然观确立的科学基础:生态科学3.生态自然观的基本思想1.生态自然观确立的现实根源:“生态危机”1)生态平衡与生态危机2)当代全球性“生态危机”的主要表现⑴人口激增⑵自然资源短缺⑶环境污染加剧,生态恶化3)对生态危机的反思生态系统:由生物群落及其地理环境相互作用构成的功能系统。1)生态平衡与生态危机
生态系统本身有一定的再生能力(如森林的生长、动植物的繁衍)和自我修复的调节能力(江湖的自净化等),能在一定限度内吸收、净化、转换人类对环境造成的影响。
但是,现代人类对生态平衡的干预已经超过了生态系统的再生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导致了一系列的“全球性问题”:人口问题、粮食问题、不可再生的资源问题、工业化问题、环境污染问题等。其中尤以人口、资源、污染问题为突出和紧迫。这些问题意味着生态环境正向着不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方向演化。
由于人类不合理的活动,在全球规模或局部区域导致生态过程即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损害、生命维持系统的瓦解,从而危害人的利益、威胁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现象。生态危机⑷传统的发展观把发展等同于经济增长、单纯地追求经济增长所致。3)对生态危机的反思⑴人与自然的关系的危机。⑵与社会问题息息相关。⑶传统工业生产方式的必然结果。⑴人在生态系统中处于杂食性消费者的生态位上
2.生态自然观确立的科学基础:生态科学1)作为人类“生存之科学”的生态学2)生态理念和生态规律(人类)生态学⑵人是生态系统的调控者和协同进化者
研究动植物与其生活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生态学人类生态学主要研究人类与其生存环境的相互关系。人在生态系统中处于杂食性消费者的生态位上。人类的消费是建立在一定社会关系中以改造自然为目的的高级消费。而其消费的盲目性造成生态失衡,最终通过负反馈危及人类自身的生存。人作为生态系统的调控者,调控人与自然界的相互影响,即以人自身的活动引起、调整、控制人与自然的物质变换过程。因为遭到破坏的生态系统单靠自身的力量难以复原了。人与自然的协同进化就是在人与自然的相互作用中,人在创造自己的社会历史的同时,维护地球健全的生态系统,不断提高生态系统维持生命的能力。⑵人是生态系统的调控者和协同进化者作为生产者的植物、消费者的动物、分解者的微生物相互耦合,形成由生产、消费、分解三个环节构成的无废弃物的物质循环。包括人在内的生物与环境构成一个必不可分的整体。⑴生态理念①整体的观念②循环的观念④多样性的观念“多样性导致稳定性”的生态学原理,强调保护生物物种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度合作开发合同:某旅游项目合作开发
- 2024年度企业销售竞争策略劳动合同范本(2024版)
- 2024年度瓷砖行业市场调查报告合同
- 2024年度切削液质量检测合同3篇
- 2024年度德佑房租租赁与市场推广合同
- fidic 建筑合同范本
- 2024年度设备买卖合同的设备买卖标的与设备交付期限2篇
- 充电桩工程与运营管理服务2024年度合同
- 2024年度劳动合同服务期限约定2篇
- 二零二四年度市场推广合同with标的:某新款手机的市场营销策划
- 2024光伏新能源工程施工技术标准
- 2024年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考试B级真题附答案
- 2024年公安机关人民警察基本级执法资格考试试题
- 员工培训记录表
- 可口可乐广告案例分析全解
- 统编版2024年新教材七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7.2《共建美好集体》教案
- 体育教学设计排球技巧与比赛规则
- TGXAS-原叶鲜奶茶编制说明
- 人教新目标版英语八下Unit 5《What were you doing when-the-rainstorm came》说课稿
- 五年级上册语文说课稿《25.古人谈读书》人教(部编版)
- Unit6ADayintheLife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人教版英语七年级上册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