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五章
感官与环境艺术涉及关系一、视觉与环境艺术设计:(一)视觉特征视觉器官是我们获得外界信息的主要器官,人类所获得的信息有80%——85%都是来自于视觉。第三节感官与环境艺术涉及关系一、视觉与环境艺术设计:(二)视觉要素
1.视野色彩视野视野是指眼睛固定于一点时所能看到的范围,若眼睛平视,主观感大约向上能看到眉毛,向下能看到鼻尖及上唇,向上约55°,向下约70°,左右各约94°。
(1)主视野、余视野。主视野在视野中心区域,分辨率较高,余视野在视野的边缘,分辨率较低。
(2)不同色彩的视野。在正常亮度条件下,人眼对白色的视野最大,对黄色、蓝色、红色视野依次减小,绿色视野最小。(3)色彩知觉范围。在离开视觉中心90°的地方,除非在光线很亮的情况下,任何的物体都是灰色。第三节感官与环境艺术涉及关系2.光感(1)绝对亮度。人眼能感觉到光的强度。(2)相对亮度。是指光强度与背景的对比关系,称相对值。(3)光亮范围。光感不仅与光强度有关,还与光的范围大小有关,并与其成正比。(4)辨别值。光的辨别难易与光和背景的差别有关,即明度差。3.视力视力是指眼睛测小物体和分辨细节的能力,它随着被观察物体的大小、光谱、相对亮度和观察时间的不同而变化。视力在眼球的分布式不均匀的,中心部分视力最佳,在1°视角内看的最清楚。影响视力最明显的因素就是光的亮度,视力与亮度成正比,正常人良好的情况下可以看清楚半英里远的一根电线,因此需要细致观察的场所应提高亮度。第三节感官与环境艺术涉及关系4.视距视距是指人在控制系统中正常的观察距离。观察各种显示仪表时,若视距过远或过近,对认读速度和准确性都不利,一般应根据观察物体的大小和形状在380~760mm之间选择最佳视距。5.眼睛的调节眼睛的调节主要有三方面,即眼球的运动、远近的调节、双眼的聚焦。眼球的运动是水平比垂直快,所以显示应以水平方向为好。一、视觉与环境艺术设计:
(三)视觉现象
1.残像眼睛在经过强光刺激之后,会有影像残留于视网膜上,这事由于视网膜的化学作用残留引起的。残像的害处主要是影响观察,因此应尽量避免强光和眩光的出现。。
2.暗适应人的眼睛从明亮的环境下进入暗处是,在最初的阶段将什么都看不见,逐渐适应了黑暗后,才能区分周围物体的轮廓,这种从亮出到暗处,人们视觉阈限下降的过程就成为暗适应。视觉残像暗适应第三节感官与环境艺术涉及关系一、视觉与环境艺术设计:(三)视觉现象
3.视错觉视错觉就是当人观察物体时,基于经验主义或不当的参照形成的错误的判断和感知。视错:是指观察者在客观因素干扰下或者自身的心理因素支配下,对图形产生的与客观事实不相符的错误的感觉。我们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视错觉的例子有很多。比如,法国国旗红:白:蓝三色的比例为35:33:37,而我们却感觉三种颜色面积相等。这是因为白色给人以扩张感觉,而蓝色则有收缩的感觉,这就是视错觉。第三节感官与环境艺术涉及关系一、视觉与环境艺术设计:(四)视觉环境
1.适当的视距图书和地图都设计成不超过400mm的观察距离;博物馆对展品的视距平均为7300mm—8500mm;当画幅在600mm×600mm左右时,观众的平均视距为800—1200mm,当画幅在1200mm×1200mm左右时,观众的平均视距为2500—3000mm。
2.适当的亮度要保持足够的观察力,必须提供足够的光线照度。灯光照度应当保持在意个舒适的范围之内,大体在50—200lx之间。第三节感官与环境艺术涉及关系一、视觉与环境艺术设计:(四)视觉环境
3.避免眩光眩光(glare)是指视野中由于不适宜亮度分布,或在空间或时间上存在极端的亮度对比,以致引起视觉不舒适和降低物体可见度的视觉条件。视野内产生人眼无法适应之光亮感觉,可能引起厌恶、不舒服甚或丧失明视度。在视野中某—局部地方出现过高的亮度或前后发生过大的亮度变化。眩光是引起视觉疲劳的重要原因之一。
4.暗适应问题
1)照度平衡在室内环境中,不同空间的照度可能相差很多,如果相差超过一定的限度就会产生明暗问题,在进行不同空间的照明设计是要考虑解决暗适应问题。
2)黑暗照明如电影院、舞厅等场所需要采用弱光照明。第三节感官与环境艺术涉及关系二、听觉与环境艺术设计:(一)听觉
听觉是声波作用于听觉器官,使其感受细胞兴奋并引起听神经的冲动发放传入信息,经各级听觉中枢分析后引起的感觉。听觉是仅次于视觉的重要感觉通道。它在人的生活中起着重大的作用。人耳能感受的声波频率范围是16~20000赫兹,以1000~3000赫兹是最为敏感。第三节感官与环境艺术涉及关系二、听觉与环境艺术设计:(二)听觉环境
室内听觉环境主要包括两类,第一类是使人悦耳的声音,如何使人听得更清晰、效果更好,这主要是音响、声学设计问题,在一些影剧院、教室里设计较多;第二类是人不爱听的声音,如何去消除,即噪声控制。(三)噪声
即噪音。是一类引起人烦躁、或音量过强而危害人体健康的声音。从环境保护的角度看,凡是影响人们正常学习,工作和休息的声音凡是人们在某些场合“不需要的声音”,都统称为噪声。如机器的轰鸣声,各种交通工具的马达声、鸣笛声,人的嘈杂声及各种突发的声响等,均称为噪声。第三节感官与环境艺术涉及关系二、听觉与环境艺术设计:(四)噪声的心理和生理作用
噪声可以引起三大干扰,分别是警觉干扰、睡眠干扰、心理应激。同时,噪声通过网状激活系统刺激脑的自律神经中枢,可以引起内障器官的自律反应,如心率加快。此外,噪声还可以干扰人们相互之间的语言交流。从许多声音当中听出一种声音,决定于对该声音的听觉阈值当噪声在80dB以下时,此听觉阈限与噪声强度呈线性关系,作业区的语言交流质量决定于说话的声音强度和背景噪声的强度。即说话声音高于10dB时,音节的听懂率达到40%—56%,这就是说可以听懂93%—97%的句子含义。如果对所交流的语言信息内容不熟悉,新词多且长时,听懂音节的水平必须达到80%,这就要求说话声强比噪声高20dB。在室内相距说话者1m距离进行测量,其说话声音强如下:轻声说话60——65dB口述65——70dB会议讲话65——70dB讲课70——80dB叫喊80——85dB第三节感官与环境艺术涉及关系二、听觉与环境艺术设计:(五)噪声与作业效能
噪声的主要还出是损害人作业效能。(1)噪声对于一些技能要求高和处理许多信息等复杂的脑力活动都起着干扰作用;(2)噪声妨碍人做精细灵巧的活动;(3)间断性或无法预料的强噪声(90dB以上)可使脑力活动迟钝。对一些工厂进行的研究发现:(1)加工车间噪声降低25dB,废品率下降50%;(2)装配车间的噪声降低20dB,生产率提高30%;(3)打字室的噪声降低25dB,打字错误率下降50%。
噪声除了会降低作业效能,更为严重的是噪声会引起人的烦躁情绪。在设计中必须仔细研究,避免噪声对人心理伤害,确保作业者的心理健康。第三节感官与环境艺术涉及关系二、听觉与环境艺术设计:(六)噪声防护设计手段
1.噪声防护设计设计噪声防护的重要技术性步骤就是选用吸声的建筑材料和在建筑内合理地布局房间。所以,噪声防护工作在绘图板上就已开始了,离噪声源越远,噪声强度衰减就越大。所以,办公室、绘图室和任何进行脑力作业的房间应尽量远离噪声区。在设计时,应使噪声大的房间尽量远离要求集中精力和技能的房间,中间可以用其他房间隔开,作为噪声的缓冲区。设计两个房间隔层时,应考虑墙、门、窗及天窗等对噪声的隔音作用。第三节感官与环境艺术涉及关系2.噪声源隔声封闭噪声源是一个有效降低噪声的方法。选用合适的材料建造的噪声源隔声罩或隔声间可使噪声降低20——30dB。一般隔声墙内壁应安装吸声材料,如吸音棉等。第三节感官与环境艺术涉及关系3.房间消声在采取了诸如声源消声、各种建筑面的隔声处理声源隔声等措施以后,还可以在房间的墙和顶棚上安装吸声材料,进一步消除噪声。吸音板的作用是吸收部分声能,可以减少声音反射和回升影响。也可以在地面铺装地毯等降低噪音。第三节感官与环境艺术涉及关系三、触觉与环境艺术设计:(一)触觉环境
触觉环境问题主要是痛觉、压力觉和温度感觉等问题的处理。痛觉实际上市各种刺激的极限,压力太大,太冷和太热时都能产生痛觉,因此触觉问题主要表现为解决压力和温度不适的问题。人身体与承托面、接触面的大小是家具设计中常会遇到的问题。(二)选择体感好的材料
有研究表明当人皮肤接触物质的时候,之所以产生不愉快的感觉,是由于接触的瞬间,皮肤温度迅速下降所致。其下降的程度,因材料而异,于是产生舒服或不舒服的不同感觉。例如脚掌接触地面时,瞬时下降温度如能在1℃内人才才是适应的,这就是为什么住宅室内多选用木质地板。但是体感舒服与否还有很多其他因素,例如物质表面的凹凸、柔软程度等,因此触感问题是一个较难解决的问题。第六章人体生理系统
本章将从人机工程学的的观点来讨论人的感觉系统、神经系统、运动系统和能量代谢系统的机能特点及其功能限度,为人体工程设计提供有关人体生理学及心理学基础。第一节信息传递系统一、感觉系统(一)感觉和知觉
1、感觉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如视觉、触觉、嗅觉及味觉等。另外,感觉还反映出人体本身的活动状况。如舒适,疼痛,饥饿等。感觉是人了解自身状态和认识世界的开端。
2、知觉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和主观状况整体的反映。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3、感觉与知觉差异都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而在大脑中产生对所作用事物的反映,但是又是有区别的,感觉反映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而知觉反映事物的整体。所以,感觉和知觉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两种不同水平的反映。在生活或生产活动中,人都是以知觉的形式直接反映事物,而感觉只作为知觉的组成部分而存于知觉当中,很少有孤立的感觉存在。在心理学中就把知觉和感觉统称为“感知觉”。(二)感觉的基本特性
1、适宜刺激
2、感觉阈限(例如:人眼只对波长380-780mm的光波刺激产生反应,380mm和780mm即为视觉的下、上阈限,波长在380mm以下和780mm以上的光波都不能引起视觉。)
3、适应
4、相互作用
5、对比
6、余觉
感觉类型感觉器官适宜刺激刺激起源识别外界的特征作用视觉眼可见光外部色彩、明暗、形状、大小、位置、远近、运动方向等鉴别听觉耳一定频率范围的声波外部声音的强弱和高低,声源的方向和位置等报警,联络嗅觉鼻腔顶部嗅细胞挥发的和飞散的物质外部香气、臭气、辣气等挥发物的性质报警,鉴别味觉舌面上的味蕾被睡液溶解的物质接触表面甜、酸、苦、咸、辣等鉴别皮肤感觉皮肤及皮下组织物理和化学物质对皮肤的作用直接和间接接触触觉、痛觉、温度觉和压力等报警深部感觉机体神经和关节物质对机体的作用外部和内部撞击、重力和姿势等调整平衡感觉半规管运动刺激和位置变化内部和外部放置运动、直线运动和摆动等调整适宜刺激与识别特征(三)知觉的基本特性
1、知觉的整体性
把知觉对象的各种属性、各个部分认识成为一个具有一定结构的有机整体,这种特性称为知觉的整体性。
知觉的整体性可使人们在感知自己熟悉的对象时,只根据其主要特征可将其作为一个整体而被知觉。如,见到建筑群中的冷水塔,电力工程师立即会将该建筑群知觉为一个热电厂。影响知觉整体性的因素:(1)接近(2)相似(3)封闭(4)连续(5)美的形态
接近相似连续、封闭(a)接近(b)相似(c)封闭(d)连续(e)美的形态2、知觉的选择性作用于感官的事物是很多的,但人不能同时感知作用于感官的所有事物或清楚地认识事物的全部。人们总是按照某种需要或目的主动地有意识地选择其中少数事物作为认识对象,对它产生突出清晰的知觉映象,而对同时作用于感官的周围其他事物则呈现隐退模糊的知觉映象,从而成为烘托知觉(认识)对象的背景,这种特性称为知觉的选择性。影响知觉选择性的因素:(1)、对象和背景的差别知觉对象与背景之间的差别越大,对象越容易从背景中区分出来。(2)、运动的对象
在固定不变或相对静止的背景上,运动着的对象最容易成为知觉对象,如在荧光屏上显示的变化着的曲线。如航道的航标用闪光做信号,更能引起注意,提高知觉效率(3)主观因素
人的主观因素对于选择知觉对象相当重要,当任务、目的、知识、兴趣、情绪不同,则选择的知觉对象也不同。例如,情绪良好,兴致高涨时,知觉的选择面就广泛;而在抑郁的心境状态下,知觉的选择面就狭窄,会出现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的现象。双关图3、知觉的理解性
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去理解当前的感知对象,这种特性称为知觉的理解性。由于人们的知识经验不同,所以对知觉对象的理解也会有不同,与知觉对象有关的知识经验越丰富,对知觉对象的理解也就越深刻。在复杂的环境中,知觉对象隐蔽、外部标志不鲜明、提供的信息不充分时,语言的提示或思维的推论,可唤起过去的经验,帮助人们去立即理解当前的知觉对象,使之完整化。此外,人的情绪状态也影响人对知觉对象的理解。语言对知觉理解性的影响4、知觉的恒常性
人们总是根据已往的印象、知识、经验去知觉当前的知觉对象,当知觉的条件在一定范围内改变了的时候,知觉对象仍然保持相对不变,这种特性称为知觉恒常性。大小恒常性:在天空中飞行的飞机,在视网膜中的映象是近大远小,但在知觉中它的大小是不变的。形状恒常性:明度、颜色恒常性:知觉的恒常性保证了人在变化的环境中,仍然按事物的真实面貌去知觉,从而更好地适应环境。5、错觉(听觉、心态、视觉、运动、空间)对外界事物不正确的知觉。对比错觉分割错觉几何图形错觉
(四)视觉机能及其特征眼睛是人体最精密、最灵敏的感觉的器官,外部环境80%的信息是通过眼睛来感知的。
成人每只眼球直径约25mm左右,约7g。前面是透明的角膜,其余部分包以粗糙而多纤维的巩膜,籍以保护眼睛不受损伤并维持其形状不变。人感知视觉的过程:外界物体发出或反射的光线----角膜、瞳孔进入眼球----晶状体----视网膜上,心房、形成物体的像。图象刺激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产生具有形态大小、明暗、色彩和运动的视觉。(五)听觉机能及其特征耳朵包括外耳、中耳、内耳三部分人感知声音过程:外界声音----耳廓----外耳道----鼓膜(产生振动)----鼓膜室----听小骨(信号放大十几倍,使人听到轻微的声音)----耳蜗----听觉细胞,产生神经冲动----大脑皮层(听觉中枢)----形成听觉。
(六)嗅觉的生理基础
室内的空气品质所显示的气味、粉尘及有害气体的含量等,不仅影响室内环境的质量,而且也直接关系到人的健康。而能感知其刺激作用的则主要依靠人的嗅觉器官,即鼻子。依靠嗅觉可以辨别植物的芬芳,创造良好的室内环境。人的鼻子是由外鼻、鼻腔与副鼻窦三部分组成。人感知嗅觉过程:气味的化学微粒----嗅粘膜(嗅神经纤维)----大脑嗅觉中枢(从而辨别出生物的气味)
(七)肤觉的生理基础皮肤是人体面积最大的结构之一。人的皮肤由表皮、真皮、皮下组织等三个主要的层和皮肤衍生物(汗腺、毛发、皮脂腺、指甲)所组成。皮肤内有丰富的神经末梢,它是人体最大的一个感觉器官,它对人的情绪发展也有重要作用。皮肤广泛分布的神经末梢是自由神经末梢,构成真皮神经网络,形成了位于真皮中的感受器,可产生触、温、冷、痛等感觉。7.1痛觉人与环境交互作用过程中,环境的过强的刺激会引起痛觉。A痛觉与室内界面的关系要求室内构配件和局部设计,凡是直接接触皮肤的部位保持光滑,无刺伤的危险,如扶手、台口、墙角、家具拉手和开关等。B痛觉与环境振动的关系要避免振源的持久振动引起皮肤和内脏的持久钝痛,轻者使人麻木,重者会损伤人的器官C痛觉与环境噪声的关系主要防止强噪声对人耳的刺痛和损伤,当噪声源不能控制时,则要做好个人防护。D痛觉与局部过热的关系7.2温度觉温度觉包括冷觉和温觉,刺激范围是-10—60度超过这个范围不产生温度觉,会产生痛觉。32°是生理零点人和环境交互的过程中,与室内设计相关的是室内的供暖、送冷、通风的标准和质量。二、神经系统1、末梢神经系统指中枢神经和身体各部位之间的信息传递系统2、中枢神经系统由脑神经和脊髓神经组成。中枢神经系统由三个调节系统组成:a进行维持生命所需的反射、机能调节的脑干-脊髓系统b进行本能、情感行为的大脑边缘系统。C进行高级思维判断活动的大脑新皮层第二节运动系统运动系统是人体完成各种动作的器官系统。由骨、关节和肌肉组成。在运动过程中,骨是运动杠杆,关节是枢纽,肌肉是动力。一、骨骼系统1、骨的功能
(1)支撑人体(2)保护内脏(3)运动的杠杆(4)造血(5)储备矿物盐:主要是磷和钙等。二、骨杠杆
根据支点,力点(动力点)、重点(阻力点)三者不同的位置分布,可分为:(1)平衡杠杆(2)省力杠杆(3)速度杠杆:用力大,但运动速度快由等功原理,得之于力则失之于幅度,反之亦然。因此,最大的力量与最大的运动范围两者是相矛盾的。人体骨杠杆二、肌肉系统1、肌肉分为横纹肌(骨骼肌、心肌)和平滑肌。人机工程学的研究对象为骨骼肌2、肌力肌力是肌肉收缩时产生的力。它的大小取决于肌纤维的数量、体积、性质、收缩前的长度及中枢神经的兴奋状态。人的肌肉纤维每平方厘米能产生60-100N的力。3、作业与肌力如何有效的发挥肌力,减少疲劳,提高效率是人机工程学研究的课题之一。1其他功能23456
人体躯干和肢体在水平面的运动比在垂直面的运动速度快。
垂直方向的操纵动作,从上往下的运动速度比从下往上的运动速度快。
水平方向的操纵动作,前后运动速度比左右运动速度快,旋转运动比直线运动更灵活。顺时针方向的操作动作比逆时针方向的操作动作,速度更快,更加习惯。一般人的手操纵动作,右手比左手快,而右手的动作,向右运动比向左运动快。向身体方向的运动比离开身体方向的运动,速度更快,但后者的准确性高。
返回第三节能量代谢系统一、营养与代谢人体维持生命时必须通过消化吸收食物养分,同时排泄不需要的物质,这个过程叫代谢。从体外吸收物质是靠消化系统和呼吸系统。输送养分则是循环系统。三大营养素(糖、脂肪和蛋白质)和无机质、维生素及水在相应的器官内作用分解后由血液输送到人体的各个组织中。二、呼吸循环系统1、呼吸系统2、循环系统血液的成分与功能:血液通过全身的血管和各组织细胞液进行营养物质的交换。全身血液量占人体重的6%-9%。它是由红血球、白血球和血小板组成。血液的作用运送营养、氧气、二氧化碳及废物,维持体液量和PH值的平衡。血液循环血压三、能量代谢系统作业和运动时肌肉收缩所需的能量是由ATP(三磷酸腺苷)分解直接取得的第六节人的环境行为心理一.心理空间人们并不仅仅以生理的尺度去衡量空间范围,对空间的满意程度及使用方式还决定于人们的心理尺度,这就是心理空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人空间,这是直接在每个人的周围的空间,通常是具有看不见的边界,在边界以内不允许“闯入者”进来。它可以随着人移动,它还具有灵活的收缩性。个人空间的存在可以有很多的证明。如你在一群交谈的人中、在图书馆中、在公共汽车上或在公园中、在人行道上等。人与人之间的密切程度就反映在个人空间的交叉和排斥上。
2.领域性
“领域性”是从动物的行为研究中借用过来的,它是指动物的个体或群体常常生活在自然界的固定位置或区域,各自保持自己一定的生活领域,以减少对于生活环境的相互竞争,这是动物在生存进化中演化出来的行为特征。人也具有“领域性”,来自于人的动物本能,但与动物不同。因为“领域性”对人已不再具有生存竞争的意义,而更多的是心理上的影响。与“个人空间”所不同的是,“领域性”并不表现为随着人的活动可移动的特点,它倾向于表现为一块个人可以提出某种要求承认的“不动产”,“闯入者”将遇到不快。领域性在日常生活中是常见的,如办公室中你自己的位子,住宅门前的一块区域等。心理修正量定义
为了消除空间压抑感、恐惧感,或为了美观等心理因素而加的尺寸修正量。如工程机械驾驶室,若其空间大小刚刚能容下人们完成必要的操作活动,是不够的,因为这样会使人们在其中感到局促和压抑,为此应该放出适当的余裕空间。这余裕空间就是心理修正量。心理修正量确定原则
心理修正量应根据实际需要和条件许可两个因素来研究确定。以客轮客舱、大学生宿舍和礼堂剧院这三种室内空间来对比,三者的心理空间尺寸修正量显然依次一个比一个应该大得多。因此,研究心理修正量的常用方法是:设置场景,记录被试者的主观评价,综合统计分析后得出数据。心理修正量是指为了消除空间压抑感、恐惧感或为了美观等心理因素而加的尺寸修正量。
栏杆的设计应注意到重心问题。大面积的房屋增加层高减轻压抑感。
不同人的心理修正量的需求不同。不同环境的修正量也需求不同。人的心理空间尺度人的心理空间尺度人的行为特征
a.人与动物的“领地”:
动物行为学研究表明,动物之间有争夺地盘的行为,争夺地盘的目的是为了保护自己及家族不受侵害,并有益于繁殖。这是所有野生动物共有的特点。这种争夺“领地”的行为,可用“自卫距离”或“警戒线”来描述,也有人称之为“战斗边界”。例如,蜥蜴为1.83米,狮子为22.9米,鳄鱼为45.7米,长颈鹿为182.8米等。动物发现在警戒线范围内出现敌人时,往往采取进攻的行为,而在警戒线附近出现敌人时,若敌人强大,则往往采取逃遁行为。
人的距离保持
人类的个人空间动物的领地1.可以随身携带2.有肉眼看不见的界限3.以身体为中心4.对侵入行为进行躲避或抗议1.地点比较固定2.界限处有标记(粪便、尿液等)3.以家族为中心4.与入侵行为斗争或逃避b.人际距离人际距离是指人们在相互交往活动中,人与人之间所保持的空间距离。在室内空间中个人环境常需与人进行交流、接触时,要进行人际距离的选择。因此对不同的人,由于其具有不同民族、宗教信仰、性别、职业和文化程度等因素,所以应采取的人际距离各有差异。(亲密距离;个体距离;社会距离;公众距离)动物的空间行为与入侵者距离有关,据赫的格尔研究,动物有逃跑距离、临界距离、攻击距离之分,临界距离表示动物退让的限度,这三种距离都同动物个体大小和活动能力成正比。人类的与“领土”有关的距离有以下四种亲密距离个人距离社会距离公众距离人类的与“领土”有关的距离有以下四各种:
(a)亲密距离:它指与他人身体密切接近的距离。有两种状态,分别是:一种是接近状态,指亲密者之间发生的爱护、安慰、保护、接触、交流的距离,此时身体接触,气味相投;过近,反而分辨不清。另一种为正常亲密距离。接近状态:指亲密者之间发生的爱护、安慰、保护、接触、交流的距离,此时身体接触,气味相透;视觉过近,反而分辨不清。亲密距离:指与他人身体密切接近的距离正常状态:(15—45厘米),头脚部互不相碰,但手能相握或抚触对方。在各种文化背景中,这一正常距离是不同的(b)个人距离:它指个人与他人间弹性距离,也有两种状态。一种是接近态(45~75cm),是亲密者允许对方进入的不发生为难、躲避的距离,但非亲密者(例如其他异性)进入此距离时,会有较强烈反应。另一种为正常状态(75~100cm),是两人相对而立,指尖刚能相触的距离,此时身体的气味、体温不能感觉,谈话声音为中等响度。接近态正常状态个人距离:指个人与他人间弹性距离(c)社会距离。它指参加社会活动时所表现的距离。它有两种状态:接近状态为120~210cm,通常为一起工作时的距离,上级向下级或秘书说话便保持此距离,这一距离能起到传递感情力的作用;
正常态为210~360cm,此时可看到对方全身,在外人在场情况下继续工作也不会感到不安或干扰,为业务接触的通行距离。正式会谈、礼仪等多按此距离进行。社会距离:指参加社会活动时所表现的距离接近态为130—210厘米正常态为2l0—360厘米
(d)公众的距离。它指演说、演出等公众场合的距离。接近态约360~750cm,此时须提高声音说话,能看清对方的活动。正常态7.5m以上,这个距离已分不清表情、声音的细节部分,为了吸引公众注意,要用夸张的手势、表情和大声疾呼,此时交流思想主要靠身体姿势而不是语言。公众距离:指演说、演出等公众场合的距离名称间距表现亲密距离(0--45cm)接近相(0—15cm)这是一种表达温柔、舒适、亲密以及激愤等强烈感情的距离,具有辐射热的感觉,这是在家庭居室和私密空间里会出现这样的人际距离远方相(15-45cm)可与对方接触握手个体距离(0.45--1.3m)接近相(0.45—0.75m)这是亲近朋友和家庭成员之间谈话的距离,仍可与对方接触,这是在家庭餐桌上的人际距离远方相(0.75—1.3m)可以清楚地看到细微表情的交谈。社会距离(1.3--3.75m)接近相(1.3—2.10m)在社会交往中,同事、朋友、熟人、邻居等之间日常交谈的距离远方相(2.10—3.75m)交往不密切的距离,这在旅馆大堂休息处、小型会客室、洽谈室等处,会表现出这样的人际距离公众距离(>3.75m)接近相(3.75—7.50m)主要表现在自然语言的讲课,单相交流的集会、演讲、正规而严肃地接待厅远方相(>7.50m)借助姿势和扩音器的讲演,大型会议室等处,会表现出这样的人际距离
c.私密性与尽端趋向
。
1私密性是指个人或群体控制自身与他人进行信息交换的时间、方式、程度的需求。它主要以独居、亲密、匿名和保留四种形式出现。
2为了保护自身的私密性,人在公众空间中总会趋向尽端区域。所谓尽端,是指空间中人流较少且安全有一定依托的地方,通常表现为室内靠墙的座位、靠边的区域等。
d.依托与安全感
。1依托—在室内设计中主要表现为空间的构架支柱、实体或稳定的壁面。2安全感—是人在社会中的心理需求,如人在办公室的设置中,常会选择靠近实体墙壁的面为主要的办公座位。所以,只有在满足安全感的前提下,人们在空间生活中才能实现各种行为。
e.从众与趋光心理。1从众心理—是人在心理上的一种归属的表现形式,它在室内设计中也有突出的应用。如在开阔的公众空间中,人们总是选择趋向众人聚集的地方,这会给人以相应的安全感。2趋光心理—人类的本能。人类离不开光,并在光环境中成长。在黑暗中人类具有选择光明趋向。是光给人带来了希望,是光增加了安全感,当光给予人类温暖的同时,更以其不可抗拒的力量缩短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人在空间中的行为习性即使是偶然地观察在公共场合等待的人们,你也会发现人们确实在可能占据的整个空间中均匀地散布着,他们不一定在最适合上车的或干其他事的地方等候。在火车站人们等车时选择的位置2.在选择餐馆的座位时,人们愿意坐在靠边桌旁而不是中间的桌子。在餐馆人们选择位置的频度侧重行为a.优势半球与惯用手。大脑半球是左右两侧构造相同的,但在语言运动机能上,总是有一侧占有优势,称为优势半球。威尔尼克等人对失语症的研究证明,大多数人的语言中枢位于左半球。人的肢体左右侧面的知觉和运动,由于神经交叉结构是受对侧面半球控制的,这就造成了两侧肢体和感觉器官在机能上的差异,机能较强的一侧面就是惯用侧。b.行为的非对称性。除惯用侧问题外,在步行、运动等行为中也存在偏重一侧倾向。例如,交通规则中的左侧进行与右侧通行,在丁字路口绕行方向的选择等。通行的侧重:我国规定车辆右侧通行,对于行人没有规定。非对称性选择:当选择左、右侧都能走到同一地点时,例如,在丁字路口或在建筑物正中,要走到前方去时,藤泽伸介的研究表明,向左绕行者约占三分之二;而性别,有无行李,行李持于何侧,哪只脚先迈步等,不是选择左、右方向的决定因素。但是,在自由选择坐位的教室、会场、影剧院中,选择左侧或右侧坐席,同出入口的位置有关。市川真理的调查表明,约有四分之三的人选择靠近出入口和窗户一侧的坐位。说明出入口对非对称选择有很大影响。当背后呼名时,回头的方向却是向右者多于向左者,这种非对称选择的原因沿未找到。捷径反应和躲避行为a.捷径反应。吉尔布雷斯提出的“动作经济原则”,在日常生活中也有不自觉的应用。2.靠右(左)侧通行3、逆时针转向4、抄近路
所谓捷径效应是指人在穿过某一空间时总是尽量采取最简洁的路线,即使有别的因素的影响也是如此。观众在典型的矩形穿过式展厅中的行为模式与其步行街中的行为十分相仿。观众一旦走进展览室,就会停在头几件作品前,然后逐渐减少停顿的次数直到完成观赏活动。由于运动的经济原则(少走路),故只有少数人完成全部的观赏活动。b.躲避行为。当发生危险时人们有一些共同的逃难行动,这些行动的特征构成了躲避行为。例如,发生火灾时,取离逃难口最近的距离,向火烟伸展的方向逃,取障碍物最少的途径,顺着墙,向亮处,按左转弯方向,沿着进来的方向和路线,沿走惯的道路出口,顺着人流,向着地面方向(高楼向下,地下室向上)进行躲避的行为。c.同步行为。人在遇到自己难以判断和难以接受的事态时,往往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同周围相同遭遇者保持一致,这叫同步行为。自我意识薄弱、对威胁和强迫的抵抗力较差的人,同步倾向很强,其表现多为被支的、受暗示的、服从权威的。一般女性比男性更容易采取同步行为。三.空间环境与人际交流
人类的行为模式与空间的构成有密切的关系,这类研究中最早的是由费思汀格等进行的。他们研究了空间的不同布局中发生的人际交流的类型,他们发现那些位于住宅群体布局中央的人有较多的朋友,类似的研究也在办公室、教室及其他地点进行。四.幽闭恐惧
幽闭恐惧在人们日常生活多少会遇到,有的人重些,有的人轻些。如坐在只有双门的轿车后坐上、乘电梯、坐在飞机狭窄的舱里,总是有一种危机感,会莫名其妙地认为“万一”发生问题会跑不出去。原因在于对自己的生命抱有危机感,这些并非是胡思乱想,而是这几个空间形式断绝了人们与外界的直接联系。五.恐高症
自从人类的祖先离开丛林来到地上后,发展了新的平衡感觉,他们已不再能悠哉悠哉地荡于林间树梢,对高处产生了本能的恐惧感。登临高处,会引起人血压和心跳的变化,人们登临的高度越高,恐惧心理越重。在这种情况下,许多在一般情况是合理的或足够安全的设施也会被人们认为不够安全。如栏杆的高度是否够高、是否牢固。在这里人们衡量的标准主要的是心理感受。从上述的研究可以看出,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人的行为方式中,空间环境的形态起着很大的影响作用,正如阿尔特曼指出的:“可以认为空间的使用既由人决定,同时又决定人的行为”。心理感觉上的应用关于建筑室内的心理资料对建筑室内空间设计具有重要指导作用。在设计上考虑人的心理作用,能有效地合理的利用空间。例如,通过改变室内构造要素(开窗位置、大小、室内配色等)来调节知觉空间。室内空间中的门与地板门一般分为左右推拉门和前后开关门(如图)单开门双开门推拉门单开门:A位置为把手时拉的人比推多50%;B位置为把手时推的人比拉的多50%。双开门:握B把手的人比握A把手多2—3倍;推的人比拉的人多50%--100%。
左右推拉门:把手A处开门的人比把手B处开门的人多约2倍。室内布置与门的位置关系1.习惯背朝门坐着办公的人是脸朝门坐着办公的人的2倍。绝大多数人觉得背向门有安逸感,不受干扰,私密感强。2.脚朝门睡的人是头朝门睡的人的4倍。觉得头朝门一种不安感,睡得不塌实。3.门的宽度和把手高:对单人通行的门,宽度必须大于65cm,把手高要设置在易于操作、操作力最大的高度位置。一般为90cm左右,门较重时略高于此值。对于玻璃门应设明显的标志:因为玻璃透明,很容易使人的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