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_第1页
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_第2页
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_第3页
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_第4页
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皇帝的烦恼

人人说皇帝好,其实皇帝也烦恼;忠奸难辨睡不好,后宫争宠吃不消;宰相权大治不了,选才选官更难搞;最怕地方造反了,身家性命也难保。忠奸难辨宰相权大官吏难选地方难管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3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课标要求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一、地方管理制度演变——中央集权的发展1、汉朝(西汉)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汉兴之初,海内新定……惩戒亡秦孤立之败,于是剖疆裂土,立二等之爵。——《汉书•诸侯王表》出现王国问题(2)王国问题的解决①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大力削藩。汉景帝刘启汉惠帝以后,诸侯王羽翼日渐丰满,国势日盛,逐渐尾大不掉,“不听天子诏”,觊觎帝位。中央和封国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诸侯王开始发动叛乱,对中央造成了严重威胁。景帝决心平叛,命太尉周亚夫和大将军窦婴率军,以轻兵断绝叛军粮道,三个月后平定叛乱。②汉武帝颁行“推恩令”。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建议,实行“推恩令”,规定:诸侯王死后,除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其他子弟可分割王国的一部分土地成为列侯,由郡守统辖。结果王国越分越小,力量削弱。汉武帝刘彻主父偃“主父偃说上(汉武帝)曰:‘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今诸侯子弟或十数,而适嗣代立,余虽骨肉,无尺地之封,则仁孝之道不宣。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于是上从其计,亦如己愿”。上述材料中,主父偃建议的巧妙之处在于()A.以广建侯国的办法来拱卫中央政权B.有利于刘姓政权且抚慰了异姓功臣C.以分封王国子弟办法来调整统治者内部关系D.以宣扬仁孝之道为由而削弱地方王国的势力D刺史制度汉武帝后期,分全国为十三州。州设刺史,刺史官级低于郡守,但其代表中央,巡行郡国,监察地方的诸侯王和郡守县令,形成一套监察制度。东汉时期,刺史逐步增添地方行政权和军权,到东汉末年,刺史改称为州牧,州逐渐演变成地方行政区,郡县两级制转变成为州郡县三级制。东汉末年已发展成为割据势力,威胁中央集权。2唐朝唐初继承隋制,实行州、县两级行政区划制度。唐太宗贞观元年将州县大加合并,同时根据山川的自然形势,将全国分为十个道。

开元以后,唐政府在沿边相继设立了安西、北庭等九个节度使和一个岭南经略使。节度使设置之初,对稳定边疆形势曾发挥过积极的作用。但是,募兵制的实行,使边将得以专兵,节度使的势力不断扩大,“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甲兵,又有其财赋”,尾大不掉,很快发展成为强大的地方割据势力。唐中期中央政府在地方设置了许多节度使,发展为割据势力,严重威胁到中央。唐朝河西节度使张议潮统军出行图安史之乱后,唐政府不仅对参加叛乱的节度使不予追究,而且还任命安史旧部担任节度使。平叛过程中设置的节度使也大多保留下来。这样,藩镇割据的局面进一步扩大,史称:“方镇相望于内地,大者连州十余,小者犹兼三四。”这些节度使名义上是唐政府的节度使,但实际上“虽奉事朝而不用其法令”,中央集权严重削弱。

安史之乱后形成藩镇割据局面,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五代建立者简历共性何在?对北宋统治者的治国方略影响何在?后梁:朱温,原任梁王、宣武节度使后唐:李存勖,原任晋王.河东节度使后晋:石敬瑭,原任河东节度使后汉:刘知远,原任北平王.河东节度使后周:郭威,原任邺都留守将军公元960年宋太祖赵匡胤发动兵变,夺后周帝位而建立了宋王朝。

3、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太祖问:“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炭,其故何也?”赵普回答:“此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宋太祖赵匡胤赵普3、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1)措施宋太祖赵匡胤权钱兵军事:______行政:______财政:______把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抽调精兵充实中央禁军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

设通判负责监督中央掌控地方财权收精兵削实权制钱谷(2)影响①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②造成冗官、冗兵、冗费,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宋初沿袭唐制,分全国为十三道。宋太宗时,废“道”改“路”,分为十五路,后来数目有所增加。路下地方行政区划基本为州、县两级,与州同级的还有府、军、监等。北宋时期,由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通判负责监督;地方赋税收入除少量自用外,其余全部由中央掌控。1804年美国国会通过宪法修正案,规定“宪法既未授予联邦,亦未禁止各州享有的权利,该归各州各自保留”,也就是说宪法单独列举中央的权力而未经列举的权利一概归各州。古代中国和近代美国的这些措施实际上都是为了()A.加强中央政府的权力B.协调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C.给予地方一定自治权D.防止出现地方割据势力B4、元朝的行省制度

元朝的疆域比以往任何朝代都辽阔,为了加强对全国有效管理,元朝建立了行省制度。元朝行省图元与北宋疆域比较图“行中书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为表里。”——《元史百官志七》4元朝行省制度内容:①河北、山东、山西等地隶属中央中书省直接管理。②地方分设若干行中书省。③宣政院管理西藏地区。④边远民族地区设宣慰司管理。元朝时右丞相铁木迭儿掌管宣政院,他的儿子也为宣政院使。《元史·奸臣传》记载了时人的批评,称其“无功于国,尽居贵显。”宣政院的“贵显”在于(

)A.向各省宣达政令B.负责中央官员选拔C.管理佛教事务和吐蕃地区D.掌管蒙古兵马征发C据《南台备要》记载:“江浙省……调兵剿捕之际,行省官凡有轻重事务,若是一一咨禀,诚恐缓不及事。……(如今)凡有调遣军情重事及创动官钱,不须咨禀,……交他每(们)从便区处。”这段材料可以反映出元代的江浙行省(

)A.与中央权力之争难以调和

B.获得了紧急事务处置权

C.行政长官不再由朝廷任命

D.权力不再受到中央节制

B影响:①行省制度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②它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材料:一般来说,元代以前中国一级行政区划大都与经济区、自然区和文化区相吻合,正如《汉书。王莽传》所言:“圣王序天文,定地理,因山川民俗以制州界。”地方行政区划的最大职能是经济上的职能即组织生产和征收赋税。政区独立的自然属性使经济文化趋势较强,往往中央与地方一级政区的矛盾很大,产生割据局面的时期较多,东汉州牧格局、三国鼎立、藩镇割据、五代割据大都据自然之险而独霸一方。……从元代开始,采取“犬牙交错”的原则,任意将自然环境差异极大的地区拼成一个一级政区,如江西省跨越南岭,深入今广东境内;湖广行省,将洞庭湖横亘其间,而又跨越南岭,直到今广西。这种划分政区的方法难以形成独立的经济体,不利于地方经济发展,也不利于形成与中央对立的区域文化认同。

——摘编自兰勇《中国历史地理学》根据材料,说明元代行政区划分的主要原则是什么?有什么优点和缺点。拓展探究元代行省区划主要以军事控制为目的,将自然环境差异极大的地区拼成一个省级行政区,极力削弱地方的经济文化的认同感,改变了秦汉以来地方行政区划大抵依山川等自然界限或历史传统等因素来确定的局面,从而使行省官失去了扼险而守、割据称雄的地理条件,如:秦岭以南的汉中地区被划归陕西行省,使四川盆地的北向门户洞开,无险可守。这种划分客观上有利于中央政府防止地方割据。

公元1736年明太祖朱元璋废行中书省,设立三司—布政司、都指挥司、按察司,分管地方行政、军政和监察,但习惯上仍旧称布政司的辖区为省。地方行政区与元相比,更为简化,基本形成省、府(州)、县三级。清朝的行政建制基本沿袭了明代,原京师地区改为直隶省。清朝疆域包括23省辖区、5个将军辖区、2个办事大臣辖区和内蒙古蒙旗。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特点和影响特点:①中央一直强化对地方的领导、监督、制约,地方则要求独立的自主权,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始终存在。②中央通过多层次管理,在分权基础上加强对官吏的任免、考核,地方权力逐渐被削弱,最终集权于中央。③地方行政制度经历了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影响:在征收赋税,管理地方治安秩序等方面发挥了良好的作用;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封建统治;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阶段朝代地方制度对中央集权影响秦汉初武帝唐

宋元郡县制郡国并行加强节度使,发展为藩镇割据削弱

收兵权建禁军;派文官设通判;掌控赋税加强;但三冗;积贫积弱行省制,宣慰司,宣政院辖地加强,重大变革,省制开端形成巩固趋势: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完善加强推恩令加强削弱新发展一、地方管理制度演变——中央集权的发展徐天麟在《两汉会要》中说:”汉祖龙兴,取周秦之制而兼用之,其亦有意于矫前世之弊矣。”以下制度的实行印证了这一观点的是()A.宗法制B.三公九卿制C.皇帝制D.郡国并行制D练一练A.分封制 B.郡县制

C.郡国并行制 D.行省制C黄仁宇在论及某封建王朝的统治政策时写道:“新朝代遇到的第一个大问题是帝国跨地过广,不能全部由中央集体管制,于是采取了一种‘斑马式’的省级组织。”这里“‘斑马式’的省级组织”指比较点分封制郡县制行省制不同点盛行时代盛行于西周,是奴隶社会的行政机构几乎盛行于整个封建时代确立并盛行于元朝和中央的关系诸侯国相对独立于中央政府,权力地位可以世袭郡县是地方行政机构,郡守县令由皇帝直接任免行省只是中书省的派出机构,其行政长官直接对中书省负责作用在一定时期内产生一些积极作用,但长期以来其分裂势力不利于国家统一和社会安定在当时有效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了国家统一,而且经过后世的调整和补充,其积极作用愈益明显相同点①都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②目的都是为了巩固统治③在一定时期内都产生过积极作用中国古代三大地方行政制度下面四幅中国历史上关于地方权力与中央集权的消长图,哪一幅是正确的()C二.君主专制的发展1汉朝汉初丞相位高权重,严重制约皇权。西汉前期,丞相位尊权重,礼遇殊隆。丞相进见,皇帝要起座;丞相生病,皇帝要亲临问候。皇帝的诏命,丞相认为不妥的,可以据理力争,也可以拒绝执行。汉景帝欲封皇后之兄王信为侯,丞相周亚夫坚决反对,说:“高皇帝曰:非刘姓不得王,非有功不得侯。不如约,天下共击之。今信虽皇后兄,无功,侯之,非约也。”汉景帝无言以对,只好作罢。汉武帝时重用亲信担任尚书令、侍中等职务(形成内朝),以削弱相权。外朝:由丞相、御史大夫为首的三公九卿组成的官僚机构,是政务的执行机构。中朝:针对“外朝”而言,又称“内朝”,指皇帝的亲信左右侍中、尚书等组成的参谋、决策机构。

姓名离职原因任职时间窦婴免职1年又2月许昌免职3年又8月田蚡去世3年又9月薛泽免职7年又6月公孙弘去世2年又4月李蔡畏罪自杀3年严青翟畏罪自杀2年又10月赵周下狱死2年又7月石庆去世8年又3月公孙贺下狱死12年又2月刘屈氂下狱腰斩1年又2月田千秋昭帝时去世2年汉武帝时代丞相任职离职情况表汉武帝所用丞相十三人,下狱死者占其半,生者如田蚡、石庆、公孙弘辈,只能装聋作哑,唯命是从而已。以至于讨论出兵边疆的大事,汉武帝竟说“田蚡不足与计”。汉武帝如此重用内朝官来压制宰臣和外朝,所以当他拜公孙贺为相时,贺竟伏地大哭,不受印绶。2唐朝唐朝完善了隋朝的三省六部制,削弱了相权。“初,唐因隋制,以三省之长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此宰相职也。其后,以太宗尝为尚书令,臣下避不敢居其职,由是仆射为尚书省长官,与侍中、中书令号为宰相。”

——《新唐书》三省六部制使宰相的权力一分为三,实现了中央部门之间决策权与执行权的分离,发挥了群臣在国家管理上的作用。①既减少了决策失误,又有利于中央各部门之间相互牵制;②既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又能避免丞相专权。为什么说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3北宋宋初设中书门下为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行使宰相职能。要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方为正宰相,而且只管行政事务。后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三省制度名存实亡。4元朝右丞相(注:元朝以右为上,与前代不同)、左丞相各一员,正一品,银印,统六官,率百司,居令之次。令缺,则总省事,佐天子,理万机。

——《元史·百官志》

元朝设中书省,替代前代的三省,最高长官行使宰相职权。到后期严重威胁皇权。三.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1汉朝汉朝选官主要实行察举制,孝廉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察举制是一种自下而上推选人才的制度,也叫「选举」。察举是汉代选拔官吏的一种主要方法。「选」的对象为没有官职的读书人,「拔」的对象是下级官吏。

积极性:个人的社会背景、家庭出身不再是选士任官的唯一依据,有利于选拔真才实学的人才;相较于世卿世禄制和秦的军功制,更有利于招徕各类人才;察举权虽下放到地方,但官吏任免权最终由中央掌握,有利于中央集权;察举制在其实行之初一般能保证被察举者的质量。

消极性:自下而上的推荐方式容易造成了人才的流失和浪费;将道德品质的考察做为前提不便操作;察举制在其后期,弊端日益严重。2魏晋南北朝魏晋南北朝时期选官采取九品中正制,世家大族子弟依靠门第即可步入仕途。3隋朝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隋炀帝开始设立进士科,科举制形成。①随着封建经济的发展,人数比士族多的庶族地主,经济实力日渐壮大,要求掌握政治权力的愿望愈来愈强。②世家大族操纵地方政权,称霸一方,对中央集权的加强极为不利。

为什么隋文帝要废除九品中正制?4唐朝唐贞观时增加考试科目,以进士、明经两科为主;武则天首创武举和殿试。唐朝继承并完善科举制科举制的影响积极性:①科举制度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它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员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②科举取仕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