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全球视野中的“中国模式”TEL-MAIL:chensg8@163.com武汉大学教授、博导陈曙光中国道路,西方话语中一般称为“中国模式”。如何言说“中国模式”,如何讲述“中国故事”,中国人最有发言权。然而,长期以来,我们都坚持“不争论”的策略,“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这一策略为我们成功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营造了良好的内部环境,但与此同时也导致了“中国模式”的国际话语权旁落西方的被动局面。西方话语中的“中国模式”离真实的中国越来越远,西方人眼中的“中国形象”不过是一个“他者”。“中国模式”:西方话语的另类解读多元话语中的“中国模式”论争理解“中国模式”的方法论原则“中国模式”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本讲主要内容一、“中国模式”:西方话语的另类解读
在“中国模式”的性质判断上,西方学者似乎陷入了“没有标准,怎么说都行”的解释怪圈之中,有“中国特色资本主义模式”说、“独裁新自由主义模式”说、“国家资本主义模式”说、“儒家资本主义模式”说、“第三条道路”说、“威权社会主义模式”说、“市场社会主义模式”说、“后社会主义模式”说,等。(一)“中国特色资本主义模式”说——中国模式的实质不是“利用资本主义来建设社会主义”,而是“利用社会主义来建设资本主义”[美]马丁·哈特·兰兹伯格、保罗·伯克特:“中国的市场改革并不通往社会主义的复兴,而是通往彻底的资本主义复辟”。[美]黄亚生:所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其实质是“中国特色资本主义”。(二)“新自由主义模式”说——中国不仅没有背离新自由主义的发展方向,而且代表着“首屈一指的新自由主义样板国家的形象”哈维:“邓小平领导的中国政府宣布了一项经济改革计划,其时间正好与英美转向新自由主义偶合。改革的结果是独裁主义控制下的特殊类型的新自由主义。”中国改革开放的时间与美、英等发达国家转向新自由主义的时间是基本一致的,这并不是一种简单的巧合。如果没有发达国家的新自由主义转向,中国奇迹是难以想象的。(三)“儒家资本主义模式”说——“中国模式”的奥秘在于儒家文化和资本主义的联姻“中国模式”是东亚威权主义模式的一个变种。新儒教学派认为,“东亚奇迹”的奥秘在于儒家文化和资本主义的联姻。(四)“国家资本主义模式”说——中国“是国家资本主义模式的首要国家和领导者”大卫·鲁宾斯坦:中国的国家资本主义正在超越美国的市场资本主义。如果“不解决这些问题”,那么,“在三、四年内,我们赖以生存并视为最佳的市场资本主义模式将会终结”。美国时任财长盖特纳:“中国的国家资本主义及其补贴和扭曲对中国的贸易伙伴们非常有害。”(五)“第三条道路模式”说——“中国模式”大致可以归类于既不姓“资”也不姓“社”的“第三条道路”[英]彼得·诺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既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模式,又与经典社会主义模式相异的“第三条道路”。奈斯比特夫妇:中国已经独立走出了一条不同于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新路”,“关于中国是否是披着社会主义外衣的资本主义国家还是披着资本主义外衣的社会主义国家的争论是没有意义的”。(六)“威权社会主义模式”说——“中国特色”的道路就是“威权统治”下的社会主义制度与建设[美]哈珀:中国特色的道路是“威权统治”下的社会主义制度与建设。中国在这种“威权统治”的模式下崛起,必将给西方造成了巨大的挑战和威胁。英国外交政策思想家马克·伦纳德:“中国已经改变了关于全球化的辩论的术语,通过证明专制政府能够推动经济发展。在未来,它的协商独裁模式可能证明一党制国家也能带来一定程度的公众合法性。”(七)“市场社会主义模式”说——“‘中国道路’代表了市场社会主义发展的主流和方向”发展经济学家普兰纳布·巴德汉与分析马克思主义学派重要代表人物约翰·罗默:苏东剧变之后社会主义国家首先从经济领域开始进行改革,改革的结果就是走上“市场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中国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奈特·温斯坦:中国的国有企业控制着工业的核心部门和金融部门,正是这种“社会主义属性”使中国在经济危机中得以幸免,并给全球经济注入了活力。(八)“后社会主义模式”说——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传统划分已经无法解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国模式”可以用“后社会主义”来定性[美]德里克:后社会主义“是在社会主义的意义上对资本主义进行回应并试图超越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的一些缺陷”。“后社会主义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的终结,而是在社会主义的危机中提供了以新的和更具创造性的方式反思社会主义的可能性。”由于中国意识形态的不确定性,“中国模式”可以用“后社会主义”来定性。二、多元话语中的“中国模式”论争“中国模式”也是一种话语行为。如何言说“中国模式”,如何讲述“中国故事”,中国人民最有发言权。然而,在国际话语场,“中国模式”的话语权旁落西方,“中国模式”在标榜“客观中立”的多元解说中处于空前悬疑之中。(一)“中国模式”的有无之争1、无中生有”论“模仿”和“复制”是模式的题中之义,而所谓的中国模式既无法模仿,也不能复制,因此根本不存在“中国模式”一说。[德]托马斯·海贝勒:“中国正处于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期,因此我认为所谓的‘中国模式’并不存在。”[英]里奥·霍恩:“‘中国模式’一说至少有三重含意:成功、可复制性和周密计划,然而,这三个方面都还有待商榷。”2、“为时尚早”论德里克:中国存在的问题“令人震惊”,“在这些问题解决之前就谈论中国模式似乎有点为时过早,更不用说作为一个社会主义社会的模式了”。施雪华:中国道路还有不确定因素,中国模式还未见成功模仿的先例,现在提“中国模式”为时尚早,似乎称“中国道路”、“中国经验”更加科学合理。3、“慎用”论“定型”和“固化”是模式的基本属性,而中国目前还处于转型期,“变革”与“变动”是其基本特征,各方面的体制机制还没有完全定型,因此要慎用“中国模式”。李君如:“讲‘模式’,有定型之嫌。这既不符合事实,也很危险。……我赞成‘中国特色’,而不赞成‘中国模式’。”赵启正:“模式”一词含有示范、样本的涵义,中国无意出口模式,以“中国案例”替代“中国模式”似乎更好。4、“客观存在”论“中国模式”是客观存在的。中国的发展道路体现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具有与西方模式相提并论的重要价值。[新加坡]郑永年:“‘中国模式’是客观的,任何一个国家的人、任何一种文化的人都有权利去看,去解释这个模式”。[美]黄靖:“中国模式的存在是谁也否认不了的现实”。简评:模式是客观存在的,是无法否认的,关键是如何正确地理解“模式”,科学地对待“模式”,合理地选择“模式”。世界上不存在一劳永逸的发展模式,不能因为中国模式还需要发展就否定它的客观存在。世界上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世模式,不能因为中国模式无法复制而否定它的客观存在。世界上不存在十全十美的发展模式,不能因为中国模式还不够完美就否定它的客观存在。(二)“中国模式”的维度之争1、“单一维度”论中国模式即中国的经济发展模式。西方学者在谈及“中国模式”的成功经验时,不愿意将其归因于社会主义;刻意回避中国的政治模式,仅仅把中国模式局限于经济上的成功。[美]尼古拉斯·拉迪:“过去二三十年中国经济保持了快速增长,得益于五个因素,即中国引入了市场机制;经济不断开放;高储蓄率;劳动力在产业之间大规模转移以及多年来对人力资本的投资”。2、“多重维度”论“中国模式”是一个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领域的整体性概念。郑永年:中国模式的政治和经济内涵都很重要,如果回避中国的政治模式,就无法理解中国的经济模式,“中国的经济模式正是由中国的政治模式促成的”。胡鞍钢:中国和平崛起有多种因素,但可以确定的是,与中国特有的政治模式是分不开的。
简评:“中国模式”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并不仅仅存在于经济领域之中,也存在于其他的领域。破解“中国模式”的密码不能仅在经济领域中寻找,也应到政治、文化、社会、外交等诸多领域中寻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五位一体”的总布局,是理解“中国模式”的基本出发点。(三)“中国模式”的性质之争1、“姓‘资’”论《世界是平的》作者、《纽约时报》专栏作家托马斯·弗里德曼:美国和中国正在走向“两国一制”,当然这个“一制”不是社会主义,而是资本主义。2、“姓‘社’”论中国模式没有背离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但具体如何解读中国的社会主义模式又有不同的看法。[美]哈珀:中国是一种“威权社会主义模式”;普兰纳布·巴德汉和约翰·罗默:中国是一种“市场社会主义模式”。3、“非‘社’非‘资’”论[英]彼得·诺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既不同于西方的资本主义模式,又与经典社会主义模式相异的“第三条道路”。德里克: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传统划分已经无法解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由于中国意识形态的不确定性,“中国模式”可以用“后社会主义”来定性。4、“亦‘社’亦‘资’”论“中国模式”既有社会主义的成分,也有资本主义的成分,属于“亦‘社’亦‘资’”的中间模式。前美国驻华大使恒安石:“正统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被贬低了。我要强调指出,中国肯定也没有放弃社会主义,也没有放弃资本主义。”简评:
中国模式的社会性质是明确的,是“社会主义本质的中国实现形式”。[英]作家马丁·雅克:中国“从没有把资本主义当成目标,而是把它作为实现目标的手段”。雷默:“北京共识”的目标是帮助普通人民,而“华盛顿共识”的目标是帮助银行家,这不就体现了“中国模式”的社会主义性质吗?(四)“中国模式”的起点之争1、中国模式“始于毛”[埃]阿明:过去几十年间中国的成就……事实上并不是奇迹。或者说,如果没有革命所打下的一些必要的基础,奇迹是不可能出现的。[俄]弗拉基米尔·波波夫:中国近三十年成功的先决条件绝大部分是毛泽东时代创造的。毫不夸张地说,如果没有毛泽东时代所实行的一系列政策,所打下的基础,1979年以来的市场改革绝不会取得现在这种令人瞩目的成就。从某种意义上来说,1979年以来的经济自由化仅仅是锦上添花。2、中国模式“始于邓”徐崇温: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与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两者不是一回事。中国道路的历史起点是十一届三中全会,逻辑起点是“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基本问题的提出和初步解决,因此,“不管从逻辑上还是从内容上,毛泽东思想以及毛泽东从1956年开始的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探索都不包含在内”。俞可平:“中国模式”是特指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发展道路,是近30多年来逐渐形成的一整套应对全球化挑战的发展战略和治理模式,其实质是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的一种战略选择。简评:中国模式,一方面,它是改革开放的产物,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中国模式;另一方面,它的根基在于新中国成立以来建立的社会主义制度,在于毛泽东时代“积累的思想成果、物质成果、制度成果”。“中国道路”和“中国模式”的探索“始于毛”,“中国道路”的开辟、“中国模式”的形成“始于邓”。(五)“中国模式”的发明权之争
1、“中国创造”论中国模式的发明权属于中国人民,具有完全的“自主知识产权”。雷默:“改变,新奇,创新是北京共识的本质力量”。[英]马丁·雅克:中国模式是现代性谱系中的一支,是一种与北美、欧洲模式并存的现代化模式。[俄]季塔连科:“中国的发展模式堪称世界近代史上的一次伟大创举”。2、“中国复制”论[瑞]乔纳森·安德森:“中国模式”的成功就是“华盛顿共识”的成功。[美]黄亚生:中国的发展战略在很大程度上符合“华盛顿共识”的主张,中国在成功的方面与西方国家是“一模一样的”,“中国未来发展的大方向和原则与西方体制并没有根本上的区别,中国特色的道路,就是选择适合的方式去实现这些普世原则”。威尔·赫顿:中国的崛起最终会“克隆”西方的发展模式,“所有非西方国家迟早都必须采纳西方的制度和价值观,否则就会失败。”简评:
“中国模式”的发明权属于中国人民,它不仅是“中国制造”,也是“中国创造”。“中国模式”不搞全盘私有化、不搞自由化、不搞西式政治制度、不对华盛顿方面言听计从、不放弃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权,等等,这些决定了中国模式与华盛顿共识的信条相反,与拉美模式所遵从的信条相反,与东亚模式的信条相反,与苏联模式的基本做法也大有不同。(六)“中国模式”的使用权之争1、“普适”论“中国模式”的使用权属于全世界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是值得效仿的标准样式,可以在全球推而广之。西方观察家:“从越南到叙利亚,从缅甸到委内瑞拉,以及横跨整个非洲大陆,发展中国家的领导者正赞扬并模仿一个可能被称之为中国模式的东西”。[美]约瑟夫·奈:中国特殊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被一些国家视为可效仿的榜样。2、“借鉴”论“中国模式”不可复制、不可推广,但可以借鉴。[俄]久加诺夫:中国的改革卓有成效,应当研究中国的改革经验,尤其是邓小平的改革开放设计对于俄罗斯的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巴]前总理基拉尼:“中国是世界上最大和最成功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用自己辉煌的业绩证明了中国发展模式,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腾飞树立了榜样,是发展中国家经济腾飞的希望。”巴基斯坦“将更多地学习中国模式,借鉴中国模式,体现中国模式。”3、“专用”论【意】阿里吉:中国在地缘和历史上的优势是其他国家所不具备的,“中国能否成为其他国家——特别是其他发展中大国,如印度——的参照模式,取决于这些历史和地理的特性能否在其他地方再现。”【匈牙利】科尔奈:“中国是独一无二的,根本无法模仿!中国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它的文化传统也与别国截然不同。”所谓的“中国模式”仅仅适用于中国。简评:
一方面,中国模式属于中国,不宜照搬照抄,无法简单复制。对于中国模式的成功,我们应当保持淡定的心态,任何时候不谋求“出口”中国模式。另一方面,中国模式的世界意义也不需妄自菲薄。日共常委绪方靖夫:“中国就是起牵引作用的国家。不管你喜欢与否,中国的作用都在提升。不论你意识到还是没有意识到,中国都会对世界产生重要影响”。[新]郑永年:中国模式不仅属于中国历史,也属于世界历史。(七)“中国模式”的话语权之争1、“不卷入”论“中国模式”是西方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提出来的,是“中国威胁论”的一种翻版,是“捧杀中国”的一种策略,是遏制中国的一种阴谋。“中国模式”的西方话语是由西方所谓中国问题专家和“中国通”建构起来的,这套话语仍然服膺西方中心主义的思维逻辑,仍然包含“除了资本主义别无出路”的理论预设。因此,中国不应该落入西方的话语陷阱之中。2、“建构”论郑永年:“中国目前缺少一整套理论把自己说清楚。”西方话语不能解释中国发生的故事,按照西方的逻辑来解释中国模式肯定是行不通的。科学解释中国模式,拿出一套让人能够接受的说法,构建“中国模式”的学术话语体系是中国自己的责任,而不是西方的责任。简评:自己走出来的路,岂容他人说三道四!没有自己的学术话语,等于撤出道德高地,等于放弃文化主权。中国模式的成功,客观上丰富了现代化的话语体系,为现代化话语注入了鲜活的元素,为中国模式的话语建构提供了良好的契机,为中国话语的国际表达增添了学术自信。(八)“中国模式”的优劣之争1、“中国模式优越论”实践是最好的裁判,过去30多年的实践已经证明,中国模式是表现最好的发展模式,中国模式的优越性不容否定。约翰·奈斯比特在《中国大趋势》一书中指出:“中国模式”将以令人难以置信的力量影响世界,“中国将成为世界的中心”,这就是中国发展的大趋势。
《时代》杂志专栏作家托尼·卡隆:“中国模式”不仅优越于目前仍然占统治地位的、由美英极力推崇的传统自由资本主义模式,而且鉴于过去30多年来中国所取得的巨大成就,该模式也优越于18世纪资本主义现代化以来欧美国家所开创的发展道路。《华盛顿邮报》:当西方模式从顶峰跌落,西方世界遭遇重重困难的时候,中国却异军突起,取得了惊人的成功,这是自“冷战”结束以来,地球上首次出现不同于美国民主政治和自由市场的发展模式,而且这个模式让美国模式黯然失色。2、“中国模式失败论”IFF首席经济学家乔纳森·安德森:“苏联也曾经获得过高速的增长,而且直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出现崩溃的迹象之前,它也一直被当成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中国也有着与前苏联类似的扭曲,它可以避免同样的突然崩溃的宿命吗?”[美]德里克:“中国模式”带来的问题同样“令人震惊”:前所未有的社会和地区不平等;腐败;威胁到可持续发展的生态问题;社会不稳定;言论自由、民主赤字和法治进程等问题。这些都是“中国模式”的附属品。这种发展模式被广泛认为在中国要比在美国更不可持续。简评:西方社会质疑中国模式的一个重要前提正在于它的成功,而不是它的失败。任何一个已经被证明失败的发展模式,无需要再去质疑。“中国模式失败论”越是甚嚣尘上,越是应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林毅夫:“我觉得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非常重要。现在很多人没自信,总觉得我们的道路有问题,制度有问题。中国底子这么薄、条件那么差,连续35年实现稳定高速增长,应该讲道路是正确的,体制也是有效的。”“我们应了解当前所走道路的合理性在什么地方,以及接下来怎么进一步去改进我们的道路。这种理论自信要是没有的话,就不会有道路自信,也不会有制度自信了。”世行原第一副行长(九)“中国模式”的前景之争1、替代选择论新保守主义代表人物阿伦·弗里德伯格:美国模式已经在亚洲、非洲和其他地方失宠,金融危机预示着“北京共识”很快将会取代“华盛顿共识”,美国按照自己的偏好和价值观改造世界的能力将会消失。布热津斯基在《失去控制:21世纪前夕的全球混乱》中断言:中国模式将会被其它发展中国家“看成是一个越来越有吸引力的替代选择模式”。2、中国威胁论弗朗西斯·福山:中国崛起是对美国单边主义的最大威胁和挑战。“资本主义的美国版本即使没有完全丧失信誉,至少也不再占据主导地位”。剑桥大学中国问题研究员斯蒂芬·哈尔波:对于华盛顿而言,“中国所带来的威胁在于它代表了一套有损西方优越性的价值观”。美国安全中心高级研究员罗伯特·卡普兰:“中国正成为搅乱世界格局的一大因素”。3、国强必霸论[日]池上雅子:中国一直未曾放弃“霸权志向和世界战略”,过去,中国利用“第三世界”理念培养反美国家;现在,中国利用“北京共识”制造舆论,让世界无条件地接受中国霸权。在世界范围内,“‘民主资本主义’和‘一党资本主义’的对抗时代已经来临”。日本《选择》杂志:“亚洲整体的秩序正迅速向‘中国单极时代’迈进”。中国模式与美国模式具有不可调和的根本性冲突,中国模式的“流行”势将损害美国的战略利益,颠覆以美国为首的自由主义国际秩序。4、和平振兴论日本共产党中央政治局常委绪方靖夫:“中国提倡的和谐社会的政治方针,不仅在国内,而且在国际关系上也是重要方针。我希望中国能够更加高高地举起‘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旗帜,争取得到更广泛的理解。……中国走的是通过市场经济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这既是一条在与资本主义并存、竞争当中寻找到的道路,也是一条新的‘和平振兴’的道路”。简评: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任何人也阻挡不了的历史潮流,但中国将打破国强必霸的历史逻辑,开辟和平崛起的崭新道路。[英]肖恩·布雷斯林:与中国打交道的吸引力与其说是中国的“模式”,不如说是中国不会推广自己的模式。三、理解“中国模式”的方法论原则“中国模式”蕴涵着深刻的辩证智慧,准确地解读“中国模式”不能不讲辩证法。在国际话语场,任意解读“中国道路”的现象司空见惯。从总体来看,西方学者的歪曲解读,除了带有根深蒂固的意识形态偏见或形形色色的政治意图之外,秉持错误的方法论原则是一个重要的根源。方法不一样,看法也不一样。思想方法搞对头,看法才能搞对头。(一)“一”与“多”的统一“一”与“多”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一”意味着统一、主导,“多”意味着差异、多样。一可以分为多,多可以合为一。。西方一些学者秉持“除了资本主义别无出路”的先验逻辑,以西方的现代化模式否定中国式现代化,这就违背了“一”与“多”的辩证法。德国前总理施密特:西方的民主价值既源于“启蒙思想”,也源于基督教教义,它完全是西方的东西,因此,在亚洲并不行得通。其实,西方的现代化模式并没有终结人类对现代化的探索,西方总是试图扮演“上帝选民”,总想去“拯救”别人,其结果是损人不利己。美国现代化专家C.E.布莱克:“没有两个社会以同一种方式实现现代化。”西方的现代化只是现代化道路中的一条。(二)“变”与“稳”的平衡“变”与“稳”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变中有不变,不变中有变。变是无条件的、永恒的、绝对的,不变是有条件的、暂时的、相对的。在绝对的变异中总有某些相对稳定的、不变的东西。中国模式之所以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有所变,有所不变,社会主义的有些东西永远不能丢,资本主义的有些东西永远不能学。德国外交政策协会研究所所长桑德施耐德:“中国发展的成功和失败其实就只有‘一线之隔’,走错一步,结果可能是灾难性的,而这其中的关键就是‘保持稳定’”。西方一些学者将“中国模式”定位为“中国特色”的资本主义模式,这就背离了“变”与“稳”的辩证法。他们只看到中国“变”的一面,而忽视了中国还有“不变”的一面,因而对中国模式做出错误的估计也就在情理之中了。(三)“质”与“量”的互补任何事物都是质与量的统一体。认识某一事物,既要把握事物的量,也要把握事物的质。分析“中国道路”,既要进行定量分析,也要进行定性分析。西方一些学者违背“质”与“量”的辩证法,混淆“质”与“量”的界限,将量的变化等同于质的变化,对“中国模式”做出错误的性质判断。【美】黄亚生:中国国有经济比重已大大降低,私营经济所占比重已超过国有经济,因而得出“中国早已经背叛了社会主义”的结论。西方托派和毛派学者:中国已经是资本主义,因为中国目前的私有制已经超过了公有制,而且这种趋势和结果都是“不可逆转的”。市场改革只要一启动,就会陷入一种“湿滑的斜坡效应”,这时想转向是没有可能的;也就是说,中国每一步改革过程中所出现的矛盾和问题会形成倒逼机制,自动地把改革推向前进,其结果必然是私有一步一步地代替公有,社会主义一步一步地走向资本主义,直至目前“彻底的资本主义复辟和日益严重的外国经济控制”。(四)“中”与“西”的互鉴“中”与“西”是对立统一的关系,没有民族性的存在,无所谓世界性;没有世界性,何谈民族性。西方一些学者将“中国模式”视作西方模式的复制品,这就背离了“中”与“西”的辩证法。他们没有看到,“中国模式”不搞全盘私有化、不搞自由化、不搞西式政治制度、不对华盛顿方面言听计从、不放弃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权,等等,这些都决定了中国模式与华盛顿共识的信条是相反的。还有一些西方学者全盘否定“中国模式”的世界历史意义,这也背离了“中”与“西”的辩证法。英国前首相希思:“中国不要低估自己的影响,中国有丰富的经验供别人学习”。塞内加尔总统阿卜杜拉耶·瓦德:“虽然西方国家抱怨中国推进民主改革步履缓慢,却无法掩盖中国人比批评者更具竞争力、更有效率、更能适应非洲商业环境的事实;非洲需要向中国学习,西方也有很多需要向中国学习的地方”。阿富汗总统卡尔扎伊:“如果可以重新选择,我们会选择走中国道路”。(五)“主流”与“支流”的兼顾任何客观事物都是一个运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主流,也有支流;有占主导地位的方面,也有占次要地位的方面。认识客观事物,既不能抓住支流而不见主流,也不能只见主流而忽视支流,尤其不能反主为次,反次为主,把主流当支流,把支流当主流。当今中国正在从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然有主要的一面,也有次要的一面;有成功的一面,也有问题的一面;有令人振奋的一面,也有令人忧虑的一面。年份GDP(亿元)GDP增长率19783645.211.7%19794062.67.6%19804545.67.8%19814891.65.2%19825323.49.1%19835962.710.9%19847208.115.2%19859016.013.5%198610275.28.8%198712058.611.6%198815042.811.3%198916992(政治动乱)4.1%199018667.83.8%199121781.59.2%199226923.514.2%199335333.914.0%199448197.913.1%199560793.710.9%199671176.610.0%199778973.09.3%199884402(金融风暴)7.8%199989677.17.6%200099214.68.4%2001109655.28.3%2002120332.79.1%2003135822.810.0%2004159878.310.1%2005183867.910.4%200621192311.6%200725730613.0%2008314045(金融风暴)9.0%20093409039.2%201040120210.4%20114731049.3%20125194707.7%20135688457.7%中国的经济数据年份GDP(亿元)GDP增长率1990-3%1991-5%1992-14.5%1993-8.7%1994-12.6%1995-4.1%1996-3.6%19971.4%1998-5.3%19996.4%200010%20015.1%20024.7%20037.3%20047.2%20056.4%20068.2%俄罗斯的经济数据20078.5%20085.2%2009-7.8%20104.3%20114.3%20123.4%20133.5%2014近20年,俄罗斯年均增长0.8%,中国是9.9%。有人测算,如果扣除石油价格上涨因素,俄罗斯经济是负增长。近20年,石油价格从20美元一桶上涨至110美元一桶。中国的崛起是21世纪最重要的国际事件。中国过去30多年发生的变化是人类历史上一场最伟大的经济和社会革命,6亿多人脱离了贫困,约占整个世界脱贫人数的百分之八十。世界上没有一个民族在这么短的时间内经历过这么快的财富增长。中国2010年超过日本,五年增加一个日本,两年增加一个法国,一年增加一个印度尼西亚。中国一年新增的财富等于两个瑞典,三个马来西亚,四个菲律宾,五个葡萄牙。中国将在十年左右内超过美国成为最大的经济体,届时中国中产阶层的人数将是美国人口的两倍。迅速发展的中国自然也有自己的问题。中国问题的特点:时间压缩。空间压缩。空间:中英做一比较,英国崛起的时候,可以把自己的问题都“出口”到外部世界,例如,把罪犯“出口”到澳大利亚,把失业者“出口”到非洲,把持不同政见者“出口”到美洲,而中国已经是一个13亿人口的大国,却只能在自己内部消化伴随国家迅速崛起而带来的各种问题。时间:中国用36年的时间走过了德国120年、美国180年、法国200年、英国300年所走过的道路。中国今天集中出现的贫富分化问题、环境污染问题、民主问题、公平正义问题、腐败问题,在西方却是依次出现、慢慢出现、逐一解决的。一些西方学者违背“主流”与“支流”的辩证法,将支流夸大为主流,从而对“中国模式”的前途做出悲观的预测,“中国模式失败论”就是典型的表现。法国中国问题专家让·吕克多梅纳克在《中国让我担心》一书中说:“中国的经济增长‘浪费’过于严重,付出的资源、环境和社会成本过高,中国经济的头上有四把‘达摩克利斯之剑’——农业、国有企业、股市、金融。……(中国)出现最坏的结果不是没有可能。”(六)“逻辑”与“历史”的一致逻辑与历史相一致,而不是历史与逻辑相一致。事物的特性不是从抽象的概念中逻辑地推论出来,而是从事物本身去寻找;不是从思想出发去裁剪现实,而是“向现实本身去寻求思想”。解释“中国道路”必须坚持逻辑与历史相一致的方法论原则,不能从抽象的概念出发来裁剪现实。西方一些学者鼓吹“中国威胁论”、“国强必霸论”,这是以逻辑裁剪现实的典型表现。《纽约时报》社论专栏作者克里斯托弗:“中国是世界上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伴随而来的可能就是中国成为军事预算增长的国家;中国正处在由一个弱者变为强者的进程之中,将有机会去做它想做的事情而不是做它必须做的事情”。“想做的事情”是指什么呢?其实就是西方国家崛起后一直想做且始终在做的事情:推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中国霸权论”16世纪,两个小国——西班牙、葡萄牙——建立了海洋霸权,瓜分了世界;17世纪,世界霸主的地位被另一个小国——荷兰——取而代之,17世纪也被称为“荷兰的世纪”;18和19世纪,英法争夺世界霸权,最后成就了“日不落帝国”的霸主地位;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日相继崛起,回报世界两次世界大战;20世纪,美苏争霸,以苏联解体、美国成为唯一超级大国而告终。国强必霸——500年西方列强崛起的历史逻辑!西方根据500年来大国兴衰的历史逻辑得出结论,中国也将走上“国强必霸”的发展道路。“国强必霸”是西方的发展逻辑,不能用西方的逻辑来裁剪中国的现实。解释“中国道路”,必须遵循逻辑与历史相一致的方法论原则,只能从现实本身去寻求思想,只能依据现实来修正逻辑。中华民族的血液中没有称霸世界的基因。“美国说了算”的霸权秩序必将终结,但不意味着必须由另外的国家取而代之,更不意味着这个国家就是中国。(七)“局部”与“整体”的呼应一切事物都是由各个局部构成的有机联系整体。局部服从整体,整体统率局部。“中国模式”是一个整体性的概念。俄共主席久加诺夫:中国成功的公式是,社会主义+中国民族传统+国家调控的市场+现代化技术和管理。德里克:民族经济的一体化、自主发展、政治和经济的主权以及社会平等”等这些社会主义革命时期的历史遗产,正是“中国模式”中最重要的内容。西方一些学者囿于经济的视角解读中国模式,只及一点不及其余,将中国模式仅仅理解为经济发展模式,故意把“中国模式”简单化,故意回避“中国模式”的制度因素、政治因素、文化价值因素等,这就违背了“部分”与“整体”的辩证法。吴敬琏:“中国能够创造如此优异成绩的根本原因,在于中国独特的经济和政治体制——它有一个强势政府和具有强大控制力的国有经济,因此能够正确地制定和成功地执行体现国家利益的战略”。(八)“历史”与“现实”的贯通历史是过去的现实,是现实的前身;现实是历史的延伸,是未来的历史。人们总是会根据过去认识现在,根据现在了解过去。今天的人们不可能离开先辈们留下的历史遗产,一无所有地去生活和创造;先辈们也不可能不给今天的人们留下特定的历史遗产,不留痕迹地成为历史。西方一些学者以现实隔断历史,将“中国模式”看做是对毛泽东时代的背离,这就不符合“历史”与“现实”的辩证法。[法]托尼·安德烈阿尼:今天的中国已经背弃了毛泽东时代的价值和理想,“‘中国模式’与其初衷及理想相去甚远:在‘社会主义与市场’这个复杂的方程式中,后者占了上风”。[美]莫里斯·迈斯纳:毛泽东留下的“革命遗产”除了制度成果、物质成果,还包括思想成果,最明显的就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原则,这为后毛泽东时代中国成功实现思想路线转变、工作重心转变提供了一个重要的理论工具。四、“中国模式”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中国模式”既有确定性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电子课程设计旋转彩灯
- 直流数字电流表课程设计
- 线路勘测课程设计说
- 怎么把课程设计写进简历
- 2025版特殊物品租赁合同规范文本2篇
- 二零二五年度2025安保员聘用及安全文化建设与宣传合同
- 幼儿园拆装玩具课程设计
- 2025版股权回购协议英文合同3篇
- 2025版股权投资合伙协议模板3篇
- 2025版创新创业项目合作协议书3篇
- 九年级化学课程纲要
- 国家开放大学2023年7月期末统一试《22064管理学基础》试题及答案-开放专科
- 卧式单面多轴钻孔组合机床动力滑台液压系统
- Pcr室危险评估报告
- 生姜高产种植技术课件
- 钢结构工程实测实量
- 国开2023法律职业伦理-形考册答案
- 医院物业服务投标方案(技术标)
- 排水管网清淤疏通方案(技术方案)
- 什么是冠状动脉左主干狭窄心电图的“6+2”现象
- 商丘市睢阳牧原农牧有限公司八场生猪养殖项目环境影响报告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