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方文化导论之日本_第1页
东西方文化导论之日本_第2页
东西方文化导论之日本_第3页
东西方文化导论之日本_第4页
东西方文化导论之日本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东西方文化导论之日本文化导论张强书目一、我眼中的日本&日本人二、日本文化的主要特点三、日本文化论探讨我眼中的日本&日本人我眼中的日本&日本人日本人生性极其好斗而又特殊和顺;黩武而又爱美;倨傲自尊而又落落大方;顽梗不化而又柔弱善变;驯服而又不愿受人摆布;忠贞而又易于叛变;英勇而又懦弱;保守而又特殊欢迎新的生活方式。--本尼迪克特《菊与刀》日本文化形成的背景小岛和大洋的地理位置,但和英国不同。四季分明,气候潮湿,培育了日本人对自然的敏感。少夸张,多含蓄。倾心于一叶小草、一朵小花。多地震、火山等自然灾难。顺其自然。四面环海。易于接收簇新事物。水稻耕种日本文化的主要特点(1)1、集团性。“日本人几乎是完备无缺的有组织的人”——赖肖尔《日本人》“日本人有一种根深蒂固的观念,即静观社会的潮流,只要顺着大家去的方向走就很平安。说穿了,日本就像鱼和候鸟一样,是一个随群性很强的国家”--柳田国男2、排他性。3、暧昧性。4、细致至呆板。5、仿照的民族。日本文化的主要特点(2)6、汉字文化圈。7、岛国根性。8、爱美的民族、诗歌的民族。9、男性社会。10、忍耐力强。11、危机意识强。12、开放性的民族。日本文化的主要特点(3)13、谐调、妥协是日本人的天性。14、无所不在的禅。15、道:花道、茶道、武士道、柔道等16、日本人的审美观。17、性急而又慢吞吞18、“冲突的民族”日本的历史分期日本的先土器时代旧石器时代日本的古代绳文时代【约中国先秦】弥生时代(纪元前3世纪-3世纪)【约两汉】古坟时代(3世纪后半、4世纪初-7世纪前半、8世纪初)【约魏晋南北朝】飞鸟时代(6世纪终末-710年)【约隋唐前期】奈良时代(710年-794年)【唐代】平安时代(794年-1192年)【唐五代、宋】日本的历史分期日本的中世

镰仓时代(1192年-1334年)【宋元】南北朝时代(1334年-1392年)【元明,注:日本历史上的南北朝只是宫廷政变后,原来的天皇又跑到京都旁边不远的地方另立了朝廷,时间很短】室町时代(1392年-1573年)(戦国时代)【明,注:其间日本的征夷大将军被明朝册封为“日本国王”】日本的近世

安土桃山时代(1573年-1598年)【明,即所谓“织丰时代”,织田信长和丰臣秀吉时期】江户时代(1603年-1868年)【明末、清】日本的历史分期日本的近代-现代

明治(1868年-1911年)【同治朝、光绪朝、宣统朝】大正(1911年-1926年)【北洋军阀时期】昭和(1926年-1989年)【国民政府、中华人民共和国】平成(1989年-)【第三代领导人至今】代表性的日本文化论耻感文化纵式社会娇宠心理2.1日本人的日本文化论探讨⒈新渡戸稲造武士道精神⒉加藤周一杂种文化⒊中根千枝纵式社会⒋土居健郎娇宠心理⒌梅倬忠夫海洋文明说新渡戸稲造『武士道』『BUSHIDO:THESOULofJAPAN-AnotheroftheHistoryoftheIntercoursebetweentheU.S.andJapan』TheLeedsandBiddleCompany1900年“武士道”一词不是新渡户的独创,不过,他写《武士道》的时候这个词不大为世人所知。日本历史有两大遗产,一是平安时代的雅(miyabi),一是战国及江户时代的武士道,不过,真正制造了这种幻影的是新渡户稻造和川端康成。新渡戸稲造『武士道』关于新渡戸稲造1862年9月1日-1933年10月15日),诞生于日本岩手县盛冈市,父亲是南部藩士。国际政治活动家,农学家,教化家。札幌农学校(今北海道高校)毕业。曾担当国际联盟副事务长,也是东京女子高校的创立者。他是从1984年到2004年间流通运用的日本银行券5,000日元的币面人物。新渡戸稲造『武士道』生于岩手县盛冈市的新渡户,9岁便来到东京,13岁就进了东京英语学校。其后听说北海道成立了农学校,便和后来出名的基督教大人物内村鉴三一起作为2期生进入该校。当时,正是农学校创立者克拉克博士向学生们提出了“Boys,beambitious!”(青年们,你们要立大志啊!)克拉克的号召不仅感化了1期生,对2期生的新渡户、内村们也影响颇大。故而,升入2年级后,新渡户就成了基督徒。他在从农学校毕业报考东京帝大面试时对主考官说:“老师,我是要当太平洋之桥的。”“我要将西洋思想传到东洋,将东洋思想传到西洋!”他将此视为自己的天职,为此奉献了一生。新渡戸稲造『武士道』为日本前途忧虑的新渡户在报纸上发表“灭亡我国的将是共产党和军阀”。就是这句话,竟然引起了军部和右翼的激烈反对,使他几次遭到生命紧急。1933年,新渡户在去加拿大开太平洋会议归途中病倒,于温哥华旁边的维多利亚医院,在其美国人妻子玛丽的守护下病逝,终年71岁。1941年12月,日本偷袭了珍宝港,拉开了日美开战的序幕——他的“太平洋之桥”的志向,在8年之后被彻底粉碎。新渡戸稲造『武士道』武士道とはなにか武士道の源はどこにあるか義―武士道の礎石勇―勇気と忍耐仁―慈善の心礼―仁・義を型として表す誠―武士道に二言がない理由新渡戸稲造『武士道』名誉―命以上に大切な価値忠義―武士は何のために生きるか武士はどのように教化されたのか克己―自己に克つ切腹と敵討ち―命をかけた義の実践新渡戸稲造『武士道』刀―武士の魂武家の女性に求められた志向武士道はいかにして「大和魂」となったか武士道はなお生き続けるか武士道が日本人に遺したもの新渡戸稲造『武士道』1、

佛教。“佛教赐予武士道以安静地听凭命运的意识,对不行避开的事情安静的听从,面临紧急和灾祸象禁欲主义者那样冷静,卑生而亲死的心境。”

2、

传统的神道。“神道的教义包含了可以称为我们民族的感情生活中两个压倒一切的特点——爱国心和忠义”,“对我们来讲,国土并不仅仅意味着可以开采金矿或收获谷物的土地——它是诸神,即我们的祖先亡灵的神圣信所。”

3、

儒教。“至于说到严格意义上的道德教义,孔子的训诲就是武士道的最丰富的渊源。”

新渡戸稲造『武士道』该书是日本人自己对武士道精神的全面诠释,真实地反映了武士道的本质和内涵。武士道类似西方的骑士道,是高尚的道德,切腹与报仇并非野蛮,武士参透死亡,先能不要自己的命才能要他人的命。武士道和它的象征樱花同样,是日本土地上固有的花。不是变成古代道德干巴巴的标本,被保存在我国历史标本集里,它现今还是我们当中活生生的力和美的对象。虽然不取任何手可以触摸的形态,却馥郁散发道德氛围,使我们自觉现今仍处于它强有力的支配之下。新渡戸稲造『武士道』樱花在美的底下不藏刃,不藏毒。依从自然之召,随时舍弃生。其色不华丽,其香清淡不使人厌腻。武士道的教化制度忽视形而上学的训练,致使日本人欠缺深邃的哲学。感情用事,夜郎自大,也是那种名誉感病态所致。他预言,武士道来日无多,已出现不祥之兆。新渡戸稲造『武士道』武士道,发端于日本中世纪纷乱的内战中,消亡于二战正义的烈焰下。武士道精神越千年,生命力极端坚韧,对日本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武士道,归根原委只是一种封建时代的君臣思想,但由于发展的过程中掺杂了太多军事以外的东西,竟成为日本文化的代名词。其实,武士道本身并没有正邪之分,但日本武士道在日本走向法西斯的过程中,的确起了很大的负面作用,但真正给亚洲国家带来苦难的,是日本帝国主义的军国思想和皇国史观教化。武士道并不代表日本,至少不能代表今日的日本。缘由很简洁,武士道是鄙视商人的。今日日本社会的主流是商业文化,尽管还有一些日本人痴迷武士道,但日本主流文化已经变更,严苛的武士道生活更是一去不复返,武士道早已随风凋零。中根千枝纵式社会中根千枝《纵式社会的人际关系》(讲谈社,1967年)《纵式社会的力学》《适应的条件》河北人民出版社,1989中根千枝纵式社会中根千枝(1926~),毕业于东大文学部,留学于伦敦高校。运用大量的资料,通过众多的表面现象,从“社会结构”上分析日本社会。如:留意“内”、“外”区分,等。中根千枝纵式社会“场”与“资格”“纵式”关系与“横式”关系“序列”中根千枝纵式社会“场”与“资格”。这是指缔结集团的两个要素。“纵式社会”的理论是同“场”这一概念的提出联系在一起的,依据笔者的理解,“场”是指人们生活的空间,即“场所”;而“资格”则是指个人的“社会属性”(先天和后天获得的),如出身、性别、职务、职业等。“资格”是明确的,“场”是不明确的,以个人属性为基准而构成的集团称为“资格型”集团,如特定的职业集团等;不同资格的异同,仅以某一地域,所属单位,即以确定的范围划界构成的集团称为“场所型”集团。任何社会都有这两类集团,不过社会不同,对这二者的强调也所不同。有的社会中“资格型”的集团作用大(印度种性集团可说是典型),而在另一些社会,“场所型”集团发挥的作用大。依据她的看法,日本人在缔结集团时对“场”的强调甚于对资格的强调,这是日本人集团最重要的一个特点。日本社会全部其他特点都可以说与这一特点相关。这两个概念也可说是中根氏理论的动身点。中根千枝纵式社会“纵式”关系与“横式”关系。这是同“场”与资格相连系的概念,也是中根理论的两个核心概念。人处在各种关系之中,这种关系大体可分为两类,即纵的关系和横的关系,前者是上下关系,如亲子关系、上下级关系、师徒关系,领导与被领导关系等,后者是平行关系,如兄弟姐妹关系、挚友关系等,这是同日本人缔结集团中强调“场”而不是资格的特点相一样。由于同一个“场”内的人有不同的资格,就须要一种力来把这些人凝合到一起。对纵式关系的强调是一种“力”,凝合着集团内各种资格的人,故而称日本社会是“纵式社会”。(与此相比照,象中国等社会比较强调平行的关系,故可称“网络社会”,详后)。在她看来,这是理解日本人和日本社会的关键。日本的社会集团、日本的人际关系及日本人国民性的特点,均可从强调“纵式”关系上得到说明,日本社会集团和日本人的优点和缺点也均出于此。中根千枝纵式社会“序列”是中根氏提出的另一个概念。它的大体含义是个人集团中按上下排列的位置。在每一种社会,个人都处于确定位置,但纵式社会特殊强调按上下关系把人们排列起来。“序列”是一种比“身份、地位”更细致的区分,他不仅存在与不同地位和身份的人之间,在相同身份、地位和资格的人之间,也依据确定标准形成精细的等级序列。中根千枝纵式社会这样,“场所型集团”、“纵式社会”和“序列意识”这三个相互联系的概念,构成了中根氏整个理论的基石。“场所型集团”表明的是日本式集团的构成方式。“纵式”社会和“序列”两个概念有部分重合,但说明的重点不同:前者说明日本人集团的等级特点,重点在集团;后者说明个人在这样集团中的具体位置,重点在个人。中根千枝纵式社会个人与集团的关系:“纵式”社会中个人与集团的关系有以下一些特点:1参与集团的“唯一性”2强调“纵式”关系,人们排列出序列(等级)。3一个较大的集团内部必有复数的小群体。4具有开放性特点。中根千枝纵式社会集团内人与人之间的关系1.“场所型”集团中人际关系是干脆接触式的。2.“链条式”排列,很强的序列意识。3.强调“和”的精神,4.强调同等主义领导者的特点领导者既受下属牵制,又强权专断中根千枝纵式社会集团与集团之间的关系中根氏认为,以资格型集团为主的社会是由很多不同质的集团构成的,而日本社会则是由很多同质集团所构成。与个人之间有明显的序列一样,相邻的同类集团之间也是一种序列关系。如大群体有一流、二流、三流的级别。在同一个级别的大群体中,谁在前谁在后也是清晰的。但有时这个相对次序的划分并不是那么明确,而且通过工作业绩可以变更相邻群体的次序,这样,为争得相对高的地位,相邻群体之间的竞争就变得特殊激烈。因此同类集团并立和激烈竞争并不是个人之间的竞争,是日本社会的一大特点。在此相识的基础上,她进一步得出了日本社会是一个“由同质性群体构成的连续体”、是“软体动物”的好玩结论。日本式集团特长是效率高。短处是分裂,集团内有小集团,领导者仅有一人,难以替代,一旦领导出了问题,便是致命性的。中根千枝纵式社会与中国的比较⒈“纵式社会”与网络社会。中根是把中国作为一种网络型社会的典型来阐述的。“众所周知,中国人在其社会生活中,擅长运用各种网络关系。从前在中国有“行”,即行会网,这是日本所不能比的。还有按父系血缘而形成的宗族成员、同乡关系、及各种协会等等。但从个人角度看却同时属于不同种类的几个类别群体。这些群体依据个人的需求,依据实践和场所,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个人在所属的群体中,不象日本的群体所属那样,常常优先其中的一个。中国的各类群体,按其性质、目的,各有自己的机能,而不具备日本式群体那样多目的、能满足个人各种需求的特点。因此,个人有必要归属几个群体。”。中根千枝纵式社会假如说中国人所属的集团是网状的话,日本人所属的社会更像一个链条。提出中国和日本在社会集团的构成上的差异是特殊重要的。但有些看法是值是商榷的。如她认为中国人同时归属于复数集团,而日本人只能归属于一个集团,事实上,任何一个社会的人对集团的归属都不行能是唯一的。中国人也是很重视“纵式”关系的。儒家强调的“孝”、“忠”就是种纵式关系,夫妻之间的爱远没有父子之间“孝”那么重要。中国人和日本人在集团的归属问题上的差别在于:中国人在强调“纵式”关系的同时也强调“横式”关系。在缔结集团方面,中国人重视血缘和其他一些资格,出身地的相同、操同一种语言等因素,常常产生猛烈的共同感。而且中国人的集团内的“序列”远没有日本人那么发达则是事实。中根千枝纵式社会⒉“有原则社会”和“无原则社会”她把日本称为“没有原则的国家”,比作“软体动物”;而把中国称为“有原则国家”,比作“脊椎动物”(必需说明,中根氏在运用这些词汇时,一点没有褒贬的意思),并将这两个国家进行对比。她认为,中国很早就把政治色调很浓的伦理体系变成了社会的支柱。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毛主席语录就是适合于建立新型国家的伦理体系,一是向整个社会提出的。由此我们想到一些学者讲到的中国人的:经学思想规范”和日本人的“松软性思维”问题。中根千枝纵式社会⒊序列。以会议发言为例,中国和日本社会都是重视长幼依次的社会,但二者有所不同。在中国,虽然长幼依次是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规范,但是在有才华、有实力的个人或功臣而前,序列规范随时都准备让位。“随着场合和目的变更,个人的序列是可以变更的。”中国人对长者也是谦让的。“但是,在协商和作出重要确定时,年轻人在长者面前也可以同等地直抒己见。不像日本人,在谈自己的想法时仍不忘严守序列,不得因率直而犯上。”看到这两个社会在缔结集团上的差异是很有意义的,但为什么会存在这种差异以及如何可相识这种差异,须要进一步深化的分析。土居健郎「甘え」の構造土居健郎『「甘え」の構造』弘文堂1973年(娇宠、矫情、依靠、依爱行为)日本人的心理结构,阎小妹译,商务印书馆2006土居健郎「甘え」の構造土居健郎(1920~),日本著名的精神病学家。毕业于东大医学部。日本精神学派的代表人物,人称“日本精神疗法第一人”。从文化心理层次探讨日本国民性的学者。娇宠(amae)(甘え)是日语中特有的词汇。大体是指一种类似婴幼儿对父母依靠、撒娇、希望得到父母宠爱的心理。土居健郎「甘え」の構造“娇宠的心理原型是母子关系中的婴儿依靠母亲的心理。婴儿的精神发育到确定的程度,已知晓了母亲是与自己不同的存在,但仍否定母子分别的事实。”“定义:否定人们之间业已存在的分别事实、寻求对象并试图与对象一体化的要求。”从广义上说:试图与他人接近、亲密或成为一体的感情和行为都可以说是“娇宠”。土居健郎「甘え」の構造总的说来:“娇宠”心理是一种“爱”,它根植于人的爱的本能。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爱(如爱情之爱),是一种“单方面爱”,又称“非对象爱”。它是一种难以用语言表达的感情或心情,具有“非语言特点”。如:孩子对母亲“amae”,第三者可一眼看出,但本人通常即便是意识到了也说不出。土居健郎「甘え」の構造以“地位差”、“权威”为前提,是下位者对上位者的依靠,含有“听从权威”的因素。土居认为娇宠的要求隐藏在每一个人的内心深处,属于“无意识”领域,并支配着人的行为。娇宠的要求受到挫折时也会猛烈地感到孤独和无助,甚至会对那些不娇宠自己的人产生“恨”。这样,娇宠的一端是“爱”,一端是“恨”。土居健郎「甘え」の構造适度的“娇宠”可以成为人际关系的润滑剂。过度则会受到四周人的排挤;过分压抑则会产生欧美那样赤裸裸的个人主义。娇宠是病态心理和社会担忧的基础。青少年的不良行为,很多是同幼儿期的娇宠过度或完全没有娇宠有关。土居健郎「甘え」の構造日本人在自己所属的集团中相互依靠、相互“amae”。日本的人际关系就是一种相互“娇宠”关系,日本社会各种活动都贯穿着“娇宠”这根线。加藤周一《日本文化的杂种性》《日本文化的杂种性》发表于20世纪50年头中期。这原来是一种相当直观的描述,应当说符合一般人对日本现代文化现象的视察。但问题是,加藤将日本现代文化以此定性为“杂种”,还是对日本学问界造成了不小的冲击。因为在日本现代化的过程中学问界始终涌动着两种类型的“纯化”思潮。一种是国粹主义,最为典型的例子莫过于二次大战期间对“天皇制神圣化”的种种宣扬。另一种是基于近代化理论的“历史主义”。这种“历史主义”认为,世界史是单一线性发展的历史过程,任何国家都按同一依次向前发展。近代以来西洋处于历史进程的领先阶段,而日本则处于落后。因此,日本的现代化,就是不断地消退自身的前近代性和西洋化的过程。加藤周一《日本文化的杂种性》关于斗争时期国粹主义所造成的恶果已是世人皆知,战后日本学问界对其进行了激烈的批判。但动辄就将引发斗争的缘由归结为日本的前近代性,这种言论看似进步,加藤却从中发觉了后一种“纯化”的倾向。且此种“纯化”言论因为有了批判斗争罪行的大义名分,主宰了战后学问界的话语空间。而人们对其中的危害性似乎还相识不清,警惕不足。这正是加藤深为担忧之处。因此,他特殊指出“日本文化的杂种性”特征明显是有所针对性的。加藤周一《日本文化的杂种性》加藤认为,后一种“纯化”造成了相识上的双重误区。其一,对日本现实问题的把握简洁失之于简洁化。当时的小说电影里只要母女一发生冲突,女儿就说母亲是老封建。加藤反问,莫非实现了现代化之后母女间的冲突会恒久消逝吗?日本的很多问题并不全是由前近代性造成的,反而更多是在现代化过程产生出来的。具体到斗争时期的“天皇制神圣化”问题,他指出,当时担当“国民精神总动员”工作的学问分子主要的并不是从事传统文学探讨的国文学者,而是京都学派的哲学家。这些哲学家经过西洋哲学的严格训练,在帮助进行“国民精神总动员”工作时援用的方法论都是地道的西洋哲学。所谓的“超国家主义”也是用舶来的零件拼装而成的。因此,假如在挖掘和批判斗争缘由时仅仅看到前近代性,没有望见这种拼装,无疑会漏掉问题的一个重要侧面。加藤周一《日本文化的杂种性》其二,将西洋过于志向化,似乎每个英国人都能说一口和BBC播音员同样标准的英语,行为举止也都像贵族学校寄宿生一样落落大方。可以说,正是这种误会助长了“历史主义”的泛滥。当然,资本主义制度发源于英国,因此英国在现代化过程中没有像日本那样遭遇外来文化的猛烈冲击,在文化传承上没有明显的断裂。在这一意义上,相对于日本文化的杂种性,加藤认为英国是“纯种文化的典型”。但这并不意味着英国文化没有受外来文化的影响,只是程度深浅不同而已。加藤强调说,他对“纯种”和“杂种”两个词没有赐予任何褒贬的意思。“纯种”自有其特长和不足,“杂种”也是如此。日本和英国是两种不同的现代化形态,“杂种文化”没有必要对“纯种文化”抱有自卑感。加藤周一《日本文化的杂种性》这样他就将现代日本与现代英国由历史进程的先后关系变更为并列关系,从而否定了“历史主义”单一的进化史观。加藤的“杂种文化论”不单是日本文化论,也供应了一种多元文明史观。海洋文明说梅棹忠夫(うめさおただお)(1920-2010.7)民俗学家。毕业于京都帝国高校理学部,理学博士。国立民族学博物館長。文化勲章1957年在《中心公论》2期上发表“文明生态史观序说”,提出日本同欧洲并行发展、进化的论点。生态史观的重要观点之一就是第一区域在早期历史上虽然落后,但吸取了其次区域中产生的辉煌文明,又没有受到游牧民族的侵扰,因而文明得到发展,形成独特的封建制,最终走向了资本主义。其次区域恰恰相反,没有成熟到能够发生革命性变革的程度。梅忠的“海洋文明说”,否定中国大陆文化对日本文化的影响。2.2外国人论日本文化⒈本尼迪克特《菊与刀》1946⒉李御宁《日本人的缩小意识》1982⒊戴季陶《日本论》1928⒋周作人日本管窥1940⒈本尼迪克特《菊与刀》1946“黩武而好美、傲岸而尚礼、保守而喜新”集团行动性耻感文化本尼迪克特的《菊与刀》1、耻感文化:见于美国著名的社会人类学家本尼迪克特的《菊与刀》。其写作背景:二战后美国政府如何制定对日政策供应参考。被誉为“现代日本学的鼻祖”。主要观点:认为与西方的“罪感文化”不同,其强制力在于外部社会而不在于人的内心,把日本文化的特征概括为“耻感文化”。本尼迪克特的《菊与刀》日本人生性极其好斗而又特殊和顺;黩武而又爱美;倨傲自尊而又落落大方;顽梗不化而又柔弱善变;驯服而又不愿受人摆布;忠贞而又易于叛变;英勇而又懦弱;保守而又特殊欢迎新的生活方式。他们特殊介意别人对自己的行为的观感,但当别人对其劣迹毫无所知时,又会被罪恶感所折服。本尼迪克特的《菊与刀》二战中的日本人:他们践踏了“自己生存、也让别人生存”、或者至少是侵扰了对自由企业“门户开放”的国际准则。但日本人认为:只要各国拥有确定主权,世界上的无政府状态就不会结束。日本必需伟建立等级秩序而战斗。只有日本是唯一真心建立起自上而下的等级制的国家,也了解“各得其所”的必要性。本尼迪克特的《菊与刀》对天皇的看法:对日本人来讲,“日本没有天皇就不是日本”,“天皇是日本国民的象征,是国民宗教生活的中心,是超宗教的信仰对象。”即使日本战败,天皇也不能因此而受指责。“老百姓是不会认为天皇应对斗争负责。”“假如战败,也应由内阁和军部领导来负责的。”军国主义分子极力利用了人们对天皇的忠诚。本尼迪克特的《菊与刀》各得其所,各安其分——等级制。日本人对国际关系的全部问题也是用等级制观念来看待的。中国的孝道传入日本,但内容不尽相同。中国人的宗族观念强-尽孝;日本人始终没有姓氏,家族观念淡薄-尽忠。“恩”是债务,必需偿还。本尼迪克特的《菊与刀》中国的伦理学把“仁”作为检验一切人际关系的试金石——中国伦理学这一前提,日本人从未接收过。日本人所重视的孝道对象,只限于记忆中的祖先,他们留意的是现实现地。在人与神之间,日本人并不像西方人那样有巨大的鸿沟。每个日本人死后都将变成神。本尼迪克特的《菊与刀》情义:即与中国儒教无关,也非来自东部的佛教。是日本独有的范畴,不了解情义就不行能了解日本人的行为方式。日本的道德准则对感官享乐宽容。认为肉体的享乐是件好事,他们追求享乐、敬重享乐,但享乐必需恰如其分,不能侵入人生重大事务。日本小说和戏剧中很少见到“大团聚”的结局。本尼迪克特的《菊与刀》真正的耻感文化依靠外部的强制力来做善行;真正的罪感文化则依靠罪恶感在内心的反映来做善行。惭愧感要求有外人在场,至少要感觉到有外人在场。日本人与其说他们重视罪,毋宁说他们更重视耻。⒋李御宁《日本人的缩小意识》1982李御宁(1933~)年诞生于韩国,文学博士。曾任韩国第一任文化部长官(部长),著名随笔家,文艺评论家、小说家、剧作家、韩国文学探讨者、比较文化评论家。其作品被译成多种文字。被誉为“东亚文化巨人”。《日本人的缩小意识》,用日语写成,出版后一个月内增印7次,销量达三四十万册之多。写于日本经济快速增长、如日中天之时。李御宁《日本人的缩小意识》1982日本经济“以缩小见长、缩小意识为本性的日本人充分发挥了“生来”具备的这种才能,最终达到了“以小取胜”、“以优取胜”的目的。”“madeinJapan”为什么会在短时间内风靡全球?日本人在开发“好用便利”产品上的有独特意识和“天赋”。日本社会最具“缩小”意识的六大文化现象:套盒、扇子、人偶、盒饭、能乐假面具、徽章。李御宁《日本人的缩小意识》19821、套盒型-装填。如日语语法,“的”的运用。2、扇子型-折叠、攥握、聚合。如饭团。3、女孩人偶型-去掉、削掉。4、盒饭型-填塞。如文库本。5、能面型-架势。如中间表情。6、徽章型-凝合。如名片。日本人美化自然和改造自然以及在空间上所独有的“缩小”意识。戴季陶《日本论》1928戴季陶,原名良弼,又名传贤,笔名天仇。原籍浙江吴兴(今湖州市)人,1891生于四川广汉。早年留学日本,1911年加入同盟会。1912年任孙中山秘书。1914年参与中华革命党,任浙江支部长。"五四"运动期间与沈定一等在上海主办《星期评论》。1920年夏一度参与筹建中国共产党上海发起组的活动。1924年1月出席国民党一大,当选为中心执行委员、常务委员,任中心宣扬部部长。1928年10月出任考试院院长。1948年6月改任国史馆馆长。1949年2月,在广州吞服安眠药自杀身死。戴季陶《日本论》1928孙中山去逝后,戴季陶先后出版了《孙文主义哲学的基础》、(《国民革命与中国国民党))两本小册子,从理论上歪曲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思想,取消三大政策,反对阶级斗争和国共合作。他提出一套反动理论,也就是所谓的"戴季陶主义",对中国共产党和马克思主义学说,对革命统一战线和国民革命进行全面的攻击。戴季陶主义是以反对阶级斗争为核心,以阶级调和为理论基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