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九章
台湾近现代史略
走进台湾第九章台湾近现代史略第一节、中国民众开发和守御台湾的早期历史第二节、日据时期台湾同胞的守土抗暴斗争第三节、台湾光复后的社会经济变化第四节、21世纪两岸关系的新走向第一节、中国民众开发
和守御台湾的早期历史一、台湾的早期开发(一)台湾的自然地理历史概况(二)台湾的史前人类和原住民(三)大陆汉人向台湾迁徙的过程(一)台湾的地理历史概况1、地理位置台湾位于我国东南海域,东临太平洋,西隔台湾海峡两岸与福建相望,南靠巴士海峡与菲律宾群岛接壤,北向东海。全岛总面积为35989.76平方公里,是我国最大的岛屿,其中包括台湾本岛,澎湖列岛、钓鱼岛、赤尾屿、兰屿、火烧岛和其他附属岛屿共88个,为中国的“多岛之省”。台湾本岛南北长而东西狭。南北最长达394公里、东西最宽为144公里,呈纺锤形。
2、地形特征——“高山之岛”东部山地统称台湾山脉,是由台东山脉、中央山脉、玉山山脉、阿里山脉、雪山山脉,等五条自东北至东南的平行山脉组成的褶皱、断块山系。其中中央山脉纵贯全岛南北,号称“台湾屋脊”。台湾的山脉走向与福建山脉一致,都是南北峙立,于是台湾又有“浮福建”的雅号,形象地说明台湾地区是福建省漂浮在我国东南海域的一部分。
(一)台湾的地理历史概况(一)台湾的地理历史概况3、丰富的自然资源台湾山峻崖直,河短水丰,瀑布极多,且各种形态,应有
尽有,十分壮观。除了瀑布,岛上更是温泉磺溪密布,具有很高的疗养治病之功效,吸引着众多游客。关仔岭温泉还有“水火同源”的胜迹;而宜兰苏澳冷泉,更是世之稀有。西部平原海岸,宽广笔直,水清沙白,柳林成群,极宜泳浴:阳光白浪,轻风椰林。充满着海滨的浪漫情调。北部海岸,又别有洞天,被台风、海浪冲蚀的海蚀地貌,鬼斧神工、千奇百怪,构成一幅幅天然奇境,具有“海上龙宫”的雅号。
(一)台湾的地理历史概况
4、台湾的古称
台湾古有“岱员”、“瀛洲”、“东鲲”、“夷洲(州)”、“琉求(球)”等多种名称。到明朝时,常以局部地名如:“鸡笼”、“北港”、“淡水”等代替全岛的名称;明代统治者则将台湾人民称“东番”,将台湾地区称东番诸岛。1661年郑成功收复台湾(1624~1661荷占),正式在台湾建立起奉明正朔的大陆政权,自称台湾为“东都”。明宣德(1426—1435)年间,台湾名称正式见于官方文件。(一)台湾的地理历史概况
5、美丽岛之称的来由
16世纪初叶,欧洲列强殖民扩张活动逐渐延伸到亚洲。公元1544年(明嘉靖23年),早期的殖民主义国家葡萄牙的一艘商船,经过台湾海峡时,远望林木葱郁,景色如画的台湾岛,禁不住高呼:“llha,Formosa”(啊!多美丽的海岛),于是,“福摩萨”成为西方人对台湾的称呼之一。(二)台湾的史前人类和原住民1、左鎮人——原住民的祖先台湾历史源远流长,1971年在台南县左镇乡菜寮溪河床出土的“左镇人”,便是属于旧石器时代(约2-3万年前)的史前人类。当时台、澎等岛屿与福建连成一片,成为中国大陆架的一部分,徒步便可到达。台湾原住民的祖先“左镇人”大概就是经过长途跋涉从大陆东南沿海到达台湾。(二)台湾的史前人类和原住民2、台湾“原住民”是指后来移入的“南岛语族”,可概分为“高山族”和“平埔族”;“高山族”又可分九族,八族在本岛,一族居离岛;而平埔族群,民族学者也有九族之分。2、台湾“原住民”(二)台湾的史前人类和原住民高山族
高山族主要分布在台湾山区、东部兰屿。高山族各族间的组织形态也不相同,经济活动以守猎、捕鱼和粗放农耕为主。在宗教信仰方面,原住民大多属于精灵崇拜。由於和汉族接触较少,传统文化保留较为完整。汉人称之为“生番”,意为没开化之人。(二)台湾的史前人类和原住民平埔族
平埔族主要分布在西部及东北部平原,各族的语言组织型态皆不相同,大部分属于母系社会,采赘婚制。经济活动以狩猎、捕鱼和游耕为主。大约四百年前,开始有大批汉人移居台湾,平埔族文化与汉文化逐渐相融。汉人称之为“熟番”。(三)大陆汉人向台湾迁徙的历史1、有史可查的历史至少可上溯到盛唐。2、1628年,郑芝龙从闽南募集数万人到台湾屯垦。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有组织地向台湾移民的活动,掀起首次大陆汉族移台高潮。3、1661年郑成功收复台湾后,又一次汉族移民高潮。4、1863统一台湾后,开启了前后持续一百多年的大陆汉族移民浪潮。二、中央王朝对台湾的统治1、中国政府经营台湾史略230年,吴王孙权派遣将军卫温、诸葛直率领1万余名官兵"浮海求夷洲"。这是大陆封建王朝正式开拓台湾的军事行动,是中国历史上有明确记载的由政府经略台湾之始.607、608年,隋朝将军朱宽两次横渡台湾海峡,到达流求(台湾)。610年,隋炀帝派将领陈棱及朝请大夫张镇州率领兵万余人到达了台湾。公元1171年左右,南宋泉州知府汪大猷正式在澎湖建造军营,常年驻军戍守,编户管辖。这是中国大陆政权正式管理澎台地区之始。
二、中央王朝对台湾的统治1、中国政府经营台湾史略1292年,元政府在澎湖设立了巡检司,负责管理台湾和澎湖地区的民政,行政上隶属福建泉州同安县(今厦门),台澎地区已正式归属中国版图。1403―1424年(明成祖永乐年间),郑和率领船队曾在台湾停留。1624年9月荷兰殖民者侵占了台湾。1661年4月21日,郑成功率将士2万5千余,战船百余艘进军台湾。1662年2月9日,荷兰人退出热兰遮城投降,郑成功收复台湾。1683年,清福建水师提督施琅率清军从鹿耳门(今台南市西北
)登上台岛,明郑政权投降,结束了郑氏祖孙3代的偏安统治。台湾与大陆正式和平统一。二、中央王朝对台湾的统治
2、荷兰殖民统治台湾(1624-1662)
1602年,荷兰东印度公司成立,开始了对中国的侵略。
1604年,荷兰东印度公司的舰队趁中国驻澎湖列岛兵力单薄之际,侵入当地,但年底即被明朝军队赶走。1622年,荷兰人再次入侵,于1624年再次被驱逐。不久,荷兰人趁明末大陆大乱,中国政府无暇顾及台湾的时机,占据了台湾南部.2、荷兰殖民统治台湾(1624-1662)荷兰人当初据台只想做与明日贸易的转口地,但一登陆台湾就看重了地广,气候溫暖,土地肥
沃,适于农业生产的条件,重新決定了长久性的殖民地计划:(1)巩固政治中心:于1632年完成了热兰遮城(安平),1650年又在赤坎(今台南市)筑第二城(赤坎楼)。台湾成为荷兰在东北亚唯一的殖民地,守兵二千,官民职员六百人常驻。2、荷兰殖民统治台湾热兰遮城全景图荷兰人占领下的台江沿岸情景图(2)对原住民政策:初期十余年以武力征服方式,“右手持枪左手拿圣经”。1636年2月在新港举行归属典礼。《台湾府志》中有一则台湾人民广为流传的“牛皮割地”传说:荷殖民主义者登岸台湾,对原住民说,只想借一块牛皮大小的土地,供他们落足就行。善良纯朴的原住民顺口就满足了他们的要求。可是狡猾的侵略者却用剪刀把牛皮剪成很细很细的皮丝,于是围了一大片土地。
2、荷兰殖民统治台湾(1624-1662)(3)对汉人政策:
由漳泉二地招募汉人从事铺路修桥筑堤水利灌溉,从印度输入种子苗木和耕牛。王田、地租、田赋殖民地社会的形成。(4)统治者荷兰人在台攫取之利益:鹿皮→日本 蔗糖→日本,明朝,远达波斯稻米→明朝福建荷兰人在台湾贸易上所获净利,在亚洲各地的荷兰商馆中,仅次于日本,占亚洲第二位。2、荷兰殖民统治台湾(1624-1662)2、荷兰殖民统治台湾(1624-1662)(5)赶走占据台湾北部的西班牙人,占领台湾全岛1626年5月西班牙人抵台湾东北角,命名三貂角(SanTiago),入鸡笼港。1628年占沪尾,并筑城。1642年荷兰趁机进攻鸡笼,西班牙守军投降.台湾北部亦归荷兰人統治。荷兰时代开拓地域图2、荷兰殖民统治台湾(1624-1662)二、中央王朝对台湾的统治
3、郑成功收复台湾
1661年抗清将领郑成功决意渡海收复台湾,作为抗清的基地。4月2日他率军25000多人,由福建厦门,乘大小战舰几百艘,经澎湖向台湾进发,向盘据台湾的荷兰侵略者发动了猛攻。几经激战,把侵略者围困在据点里。战争中荷兰几次派兵援救,都被郑成功在海上击溃。1662年2月1日,荷兰侵略者见大势已去,只好在投降书上签字,撤离了台湾,荷兰人占据台湾38年的历史结束了。
3、郑成功收复台湾荷兰使节晋见郑成功求和图1661年3月郑成功攻澎湖4月郑氏由鹿耳门登陆台湾本岛,陷赤坎城,进而包围热兰遮城5月立台湾为东都1662年2月荷兰人投降郑成功郑氏政权在台湾(1662-1683)1、清政府统一台湾
郑成功收复台湾后不久就病逝了,由他的儿子、孙子相继治理台湾。此时已在大陆确立了统治地位的清政府曾几度与之会谈,但却未有结果。1683年,清政府决定以武力解决台湾问题,在澎湖一战,清军获胜,郑氏军队军心动摇,台湾民心瓦解。于是,郑成功之孙郑克塽于8月向清政府具表请求归顺。三、清政府对台湾的开发和治理三、清政府对台湾的开发和治理2、清政府治理下的台湾清政府统一台湾后,
1684年先在台南设立台湾府,下辖三县,并明谕台湾隶属福建省管辖。1727年,清政府又添设了澎湖厅,并将台湾正式定为官方统一名称。清初台湾府行政区域图2、清政府治理下的台湾1841年(道光21年)7月英军攻台,英舰中弹,触礁,204人被清军所俘,9月二犯鸡笼,又被击退1842年正月英舰三艘攻大安港,其一触礁,又被俘57人1843年台湾方面抵抗英军有功之台湾兵备道姚莹总兵达洪阿在英方要求下,被逮捕治罪1848年英船来台探测沿海地形英人戈登至鸡笼调查煤层2、清政府治理下的台湾1858年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强迫清政府签订《天津条约》,规定开放安平、淡水、鸡笼、高雄四港。1867年,美国入侵台湾,当地军民奋起还击,迫使侵略军退出台湾。1871年(清同治10年)琉球人漂至八瑶湾,被牡丹社原住民杀害54人。1873年日本向清交涉牡丹社事件,清吏部尚书毛昶熙答:“台湾生蕃属我国化外,问不问罪由贵国裁夺”。1874年3月日军三千名攻牡丹社日军攻打牡丹社图2、清政府治理下的台湾1874年5月,日本侵入台湾,10月,清政府对日本作出妥协,签订《台事专条》,赔款50万两,承认日本侵台为保民义举,11月日军撤出台湾。1884年,法国挑起了中法战争,战火扩大到中国东南沿海,侵略目标首指台湾。1884年8月法军攻入鸡笼港,被守军击退。11月进占沪尾。1885年法军伤亡加上疾病,退出北台湾,改攻澎湖,2月,孤拔占妈宫,法兵多患疾病,6月孤拔病死於澎湖妈宫。1885年6月,《中法新约》签订,法军被迫撤出台湾。2、清政府治理下的台湾1885年10月12日,清政府决定将台湾改成行省,任命刘铭传为第一任巡抚。台湾成为中国第20个行省。1886年3月3日,首任台湾巡抚刘铭传正式上任,台湾省正式建立,省治于台北。2、清政府治理下的台湾刘铭传在台湾进行大规模开发,开启了台湾近代化进程。除了调整行政区、延续“开山抚番”的政策外,尤其重视交通建设,由台北的大稻埕分向南、北兴筑铁路,北起基隆,南到新竹。并积极从事清理田赋的工作,使台湾财政可以独立。又为了海防的需要,兴建炮台、设置机器局生产武器;並设立西学堂和电报学堂等新式学校,使台湾“富厚十倍内地”,成为当时中国最现代化的一省。台北府衙门1887年3月沪尾-基隆-台北电线通6月台北-基隆开始建铁路台北最早的火车站清光绪年间台北之石坊街2、清政府治理下的台湾从1683年到1895年的212年间,清政府广招东南沿海居民移居台湾,对台湾进行了大规模的开发,开煤矿、设机器局、修公路、筑铁路、办邮局、开新式学堂,使台湾得到了开发,经济逐渐发展起来。
台南邮政局(现已拆除)第二节、日据时期台湾同胞的守土抗暴斗争
一、日本侵占台湾1、台湾、澎湖列岛的割让一八九四年,中日因朝鲜问题发生战争,史称“甲午战争”,老朽的中国竟被“维新”的蕞尔小国日本打败,以赔款割地告终。1895年4月17日,中日签订《马关条约》,台湾、澎湖列岛割让给日本。
2、台湾人民的反割台运动
《马关条约》割让台、澎消息传来,台湾官民决定成立“台湾民主国”(1895年5-10),年号永清
,以巡抚唐景崧为总督,丘逢甲为义军统领,抗拒日本的接收。
5月底,日军自澳底(今台北县贡寮乡)登陆,唐景崧等人逃回中国大陆。不久,台北城沦陷,日本人随即在台北城举行始政典礼,并成立总督府。一、日本侵占台湾2、台湾人民的反割台运动日军进据台北城后,步步南逼,镇守南部的刘永福仍继续领导义勇军抗日,终因军力悬殊,后继无援而告失败,刘永福远赴厦门。10月底,台南城沦陷,日本对外宣称“全岛悉定”,台湾自此进入日本的殖民统治时代,但台湾人民并没有因此停止抗日。二、残暴的殖民统治1、日本威权统治——总督独裁统治1895年,总督府成立后,日本政府对台湾采取不平等待遇政策,并依据“法律第六十三号”(简称“六三法”),总督总揽行政、立法、司法、军事大权,形成总督专制的体制。日本统治前期(1895-1918年),派来七任台湾总督,皆为武官;第四任台湾总督儿玉源太郎任内,任后藤新平担任民政长官,完成土地、林野、户口的调查及诸多交通、产业建设,并将货币、度量衡统一,使台湾财政得以自足,日本对台殖民统治基础的稳固,可谓奠定于后藤的施政。六三法日本政府1896年公布法律第63号,规定总督得在其管辖区内发布具有法律效力的命令。1906年底,“六三法”由“三一法”取代。后者明定总督的律令不得违反日本本国的法律,或在台湾施行的法律。但实际上历任台湾总督统治台湾的50年,“六三法”赋予台湾总督的“律令制定权”一直都在发挥作用。二、残暴的殖民统治1、日本威权统治——警察、保甲制度面对台湾人的激烈抗争,总督府以警察制度和保甲制度治台,由警察负责一切事务,警察力量深入社会基层进行严密的社会控制,干预台人的生活。警察制度日本总督为了镇压台湾人的反抗活动,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建立一套严密的警察制度。在各地普设派出所,并不断扩大警察权力,警察除了执行法律、维持秩序外,还要协助处理地方政府的一般事务。1937年中日战争爆发后,经济统治措施也由警察担任。保甲制度以十户为一甲,十甲为一保,保设保正,甲设甲长。总督府利用清代以来的保甲制度,透过连坐法和相互监督的方式,作为警察管理地方的辅助工具。另由保甲中的青壮年成立“壮丁团”镇压武装抗日活动。保甲除了协助一般行政事务外,总督府也常利用保甲协助推广日语、破除迷信、改良风俗、解缠足及防范天灾等工作。二、残暴的殖民统治2、殖民经济总督府以“农业台湾、工业日本”的政策,推动台湾甘蔗、水稻的改良,使台湾的米、糖产量激增,以供应日本国内的需求。而以糖业为主的农产加工业,更奠定日后台湾工业化的基础。1930年代之后,为了配合日本“南进政策”的军事需要,总督府积极在台湾发展重化工业,以补给军需品。由于工业生产持续成长,直到日治末期,工业化的结果,台湾转成为半农业半工业的社会。二、残暴的殖民统治2、殖民经济总督府以“农业台湾、工业日本”的政策,推动台湾甘蔗、水稻的改良,使台湾的米、糖产量激增,以供应日本国内的需求。而以糖业为主的农产加工业,更奠定日后台湾工业化的基础。制糖工厂二、残暴的殖民统治2、殖民经济1930年代之后,为了配合日本“南进政策”的军事需要,总督府积极在台湾发展重化工业,以补给军需品。由于工业生产持续成长,直到日治末期,工业化的结果,台湾转成为半农业半工业的社会。二、残暴的殖民统治3、差别待遇的教育制度日治时期的教育,采取“同化”的教育政策,藉以将台湾人民转变成日本国民。教育方针采取台湾人、原住民、日本人三个独立系统的差别待遇政策。初等教育设立公学校专收台湾儿童,设小学校专收日本儿童,土著民族则入“番童教育所”,由警察担任教师,进行日语和修身等教学,以实行殖民教育。3、差别待遇的教育制度艋舺公学校3、差别待遇的教育制度金瓜石小学校3、差别待遇的教育制度中等教育方面,为了使台湾人能够掌握最基本的技术,为日本开发台湾服务,设立三年制的农林、工、商等职业学校。高等教育方面,初期设师范学校和医学校,1928年为了便于日本人子弟升学而设台北帝国大学。由于台人升学不易,故多前往日本留学,其中以习医者最多。二、残暴的殖民统治4、皇民化运动1937年中日战争爆发,台湾成为日本“南进”政策的基地,为解决兵源问题,日本实施“皇民化运动”,推动“国语家庭”,鼓励台人养成日式生活习惯,说日语、改日姓、供奉日本神祇等方式加速台人的同化,使具有日本国民的爱国心与牺牲精神。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成立“皇民奉公会”,将台湾人民纳入战时体制,后来更在台湾实施征兵制,也强迫台湾等地妇女赴日军驻扎地做日军的“慰安妇”,充分展现出日军的侵略性与暴力文化。1945年日本战败投降,皇民化运动才结束。三、台湾同胞反抗日本的殖民统治1、初期的抗日游击战采取游击方式,总督府先采取报复性镇压,后改采“三段警备制”,一直到第四任总督儿玉源太郎时,改采镇抚兼施策略,一面扩充警力镇压抗日分子,一面制定招降办法,诱降抗日分子,使得抗日势力逐渐瓦解。
将全台依治安状况分为安全区、不安区及危险区,分别由警察、宪兵、军队对付抗日分子,但台人的抗日活动并未减少。三段警备制三、台湾同胞反抗日本的殖民统治2、1907-1915年的反日武装斗争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大陆的民族革命不断高涨。在大陆辛亥革命的影响和推动下,自1907-1915年,台湾又先后爆发了十数次含有民族革命的性质反日武装起义。但由于警力及保甲制度已严密控制台湾社会,所以抗日事件多在起义前被破获,著名的抗日事件有:罗福星的苗栗事件、余清芳的西来庵事件。三、台湾同胞反抗日本的殖民统治噍吧哖起义(又称西来庵事件)
公元1915年余清芳于西来庵(在今台南)筹抗日事宜,事发后逃入山中,纠众袭击噍吧哖支厅(今台南县玉井乡),引起日军大肆屠杀当地居民,最后余清芳失败被捕,株连近两千人。苗栗事件
1912至1913年间,台湾各地发生数起抗日事件,中国革命同盟会党人罗福星秘密组织革命党,设总机关于苗栗。案发后,总督府成立临时法院在苗栗审理,罗福星等多人被处死,是为“苗栗事件”。
礁吧年事件被捕义士押解送审图
三、台湾同胞反抗日本的殖民统治3、新知识分子的反日政治斗争1920年代开始,新知识分子推动非武装性质的社会运动,要求总督府改革不合理的殖民统治,其中最重要的领导人物,就是林献堂和蒋渭水。他们以“台湾议会设置请愿”作为活动的目标,向日本国会请求设立台湾议会,以限制台湾总督府的权力。请愿运动虽然没有成功,却唤起了台湾民众的民族意识,也培植出台湾的政治精英,对日后台湾政治、社会与文化的发展影响深远。三、台湾同胞反抗日本的殖民统治4、新知识分子的文化启蒙活动1921年10月,以林献堂为总理“台湾文化协会”在台北成立。协会以提高台湾文化为宗旨,隐含传播中华文化意识、鼓舞民众在文化上反抗日本的目的。透过各种文化活动的举办,发挥启迪民智的功能。在日本殖民当局的严厉镇压下,1930年后停止活动。三、台湾同胞反抗日本的殖民统治5、台湾原住民的反日斗争日本占领台湾后,为掠夺山地资源,推行“理番政策”,对土著民族的生活区进行军事征服与经济掠夺。同时开设蕃童教育所,由警察担任教师,教授日语和修身等课目,进行殖民奴化教育。日本殖民者对土著人的“威压”政策,不断激起土著人的反抗,其中以雾社反日武装起义最著名。雾社反日武装起义雾社事件(1930年)雾社地区原住民因不满日本官吏的蛮横行为,在摩那·罗达奥的率领下,联合雾社地区的泰雅族部落,突击日本人,之后,在飞机大炮的袭击下,摩那·罗达奥自杀,族人死伤惨重。四、抗战胜利,台湾回归祖国1941年12月9日,中国政府发表《国民政府对日宣战条文》,声明:“所有一切条约、协定、合同,有涉及中日之关系者,一律废止”。1943年11月22日中美英三国在开罗召开最高首脑会议,中国代表明确提出台湾、澎湖应归还中国。1943年12月1日,中美英三国发表《开罗宣言》严正宣言:“日本所窃取于中国之领土,例如满洲、台湾、澎湖群岛等,归还中国。”四、抗战胜利,台湾回归祖国1945年7月26日,中美英三国签署《波茨坦公告》,敦促日本无条件投降,正式通知日本,台湾、澎湖必须交还中国。接着美军在日本广岛、长崎投掷原子弹,苏联对日宣战。8月15日,日本天皇裕仁广播了投降诏书,向盟国投降。9月2日,日本政府在东京湾美国军舰上签署了《日本投降条款》,接受中、美、英共同签署的、后来又有苏联参加的《波茨坦公告》,将台湾、澎湖交还中国。1945年8月29日,重庆国民政府下令设立台湾省行政长官公署,任命陆军大学校长陈仪出任台湾省首任行政长官。10月25日,陈仪接受日军十方面军司令长官安藤利吉的投降,并当即宣告:“自即日起,台湾及澎湖列岛已正式重入中国版图。所有一切土地人民政事皆已置于中国主权之下。”10月25日被定为“台湾光复节”。四、抗战胜利,台湾回归祖国第三节、台湾光复后的社会经济变化一、政治变革1、二二八事件2、国民党政权退台初期的治台措施3、蒋经国时代的政治变革4、李登辉时代的“宪政改革”和“两国论”的主张1、二二八事件当台湾民众欢欣鼓舞回归祖国时,政府官员却贪污腐败,军队纪律败坏;加以通货膨胀、失业严重;社会方面,语言隔阂、治安恶化,这些都令台湾民众失望。面对舆论的指责,集行政、立法、司法、军事大权于一身的行政长官陈仪却未有改善,因而发生二二八事件。二二八事件经过1947.2.27,公卖局查缉私烟时误伤民众,引起民众愤怒。二月二十八日,台北市民在公署前集会抗议,又遭军警开枪射杀造成民众伤亡,因而爆发反抗政府的全岛性冲突事件。三月初,陈仪以台人叛乱为由,要求中央派兵镇压,并在各地实施清乡,使得台湾不少社会菁英被捕下狱或被杀。二二八事件影响相当大,使得台湾菁英不再过问政治,转而从事工商发展。同时,社会也出现省籍情结、族群冲突的负面影响。2、国民党政权退台初期的治台措施⑴改造国民党自1950年8月到1952年10月国民党“七大”召开为止,历时两年。具体内容一是开除不及格的党员。二是在“反共救国”中吸收新党员。三是在政治改革中提拔干部。“国民党改造运动”对于整顿国民党的组织机构,巩固蒋氏父子的统治体系,对稳定台岛动荡不安的局势和加强国民党政对台湾的控制起了关键作用。2、国民党政权退台初期的治台措施⑵建立戒严体制1949年5月19日国民党台湾省政府及警备总司令部发布戒严会,宣布台湾地区从1949年5月20日零时起实行全省戒严,进入“动员戡乱时期”,实施党禁、报禁等,限制人民的言论、出版、集会、结社等自由。直到1987年7月15日才宣布撤销戒严。这是古今中外最长的戒严,长达38年。
2、国民党政权退台初期的治台措施⑶与美建立军事同盟,争取美国的援助。1954、12、2,台美签订《共同防御条约》,美国“保证台湾安全和澎湖列岛免遭外来攻击;维护与中华民国政府的外交关系;维护中华民国政府的国际地位。
翌年1月,美国参众两院通过了《台湾问题决议案》(1974、10废除)授权美国总统在认为需要的时候可以在台湾和台湾海峡使用武装力量。
3、蒋经国时代的政治变革(1)70年代台湾当局内外交困的状况1972.5蒋经国出任“行政院长”,成为台湾政权实际的核心首脑。蒋经国主政时的台湾,正面临着国民党退台以来前所未有的内外困挫。1971年10月25日,26届联大台湾当局被驱逐出联合国,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问中国,中美之间签署《上海公报》;同年8月,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时宣布两国建交。1979年1月,中美建交。3、蒋经国时代的政治变革(1)70年代台湾当局的内外交困状况外交的溃败在岛内引起了连锁反应,一时间,物价波动,资金外流,房地产行情下跌,移民签证大排长龙,社会整体经济结构几乎瓦解。为了“应变求生存”,蒋经国推行“革新保台”和“在台生根”的路线
3、蒋经国时代的政治变革(2)推行“革新保台”和“在台生根”的路线。“政治革新”:本着“本土化、专业化、年轻化”的原则,在政治上对台籍人士开放参政途径,把大批亲蒋的“青年才俊”吸收到国民党的各级权力机构。3、蒋经国时代的政治变革专制强权统治有所放松,加速贯彻民主宪政的行动
。1987年7月14日,废除实施达38年之久的“戒严令”。1987年7月28日解除台湾居民出境观光不得以港、澳为首站的禁令;恢复民众结社、集会、游行、罢工的权利;适当开放报禁、书禁。解除戒严和开放“党禁”,使国民党一党专政的权力体系逐渐解体,台湾由此进入了政治转型期,开始向多多元化的政党政治过渡。4、李登辉时代的改革(1)“宪政改革”
1988年1月蒋经国病逝,李登辉以本省籍人士的身份走上“总统”宝座。李登辉共进行了四次“修宪”,内容包括终止“动员戡乱”时期,废除“临时条款”,“总统”由台湾岛上民众直接选举产生,冻结台湾“省长”、“省议会”选举,虚化“台湾省政府”功能等等。4、李登辉时代的改革(2)“两国论”在两岸关系上,李登辉千方百计以谋求“两个对等的政治实体”,“两岸分裂分治”作为处理两岸关系及对外关系的基点。1999年李登辉公然提出了“两国论”的主张。
4、李登辉时代的改革(3)国民党沦为在野党李登辉在其执政后期,公开宣扬“台独”的主张,全面动摇了国民党的政治理念,最终导致国民党的分裂和失去执政地位。2000年3月18日台湾第十任“总统”选举国民党失败,民进党候选人陈水扁以得票率39.9%的微弱优势当选。第三节、台湾光复后的社会经济变化二、经济发展1、土地改革2、“以农养工”、“进口替代”的工业化政策3、出口导向政策4、工业升级
5、经济自由化与国际化1、土地改革国民党迁台后,为解决土地问题,于1949年实施“三七五减租”、公地放领、实行“耕者有其田”等土地改革政策,有效的将农业资源转移到政府及工业部门,不但增加粮食的供应,并且带动台湾工业的发展,奠定日后经济成长的基础。2、“以农养工”、“进口替代”的工业化政策自1953年开始,推动六期四年计划经济,前三期为推展进口替代的工业化政策,一面提高农业生产,一面扶植国内工业。到了1963年,台湾工业产值已超过农业,是世界上以农业成功带动经济发展的先例。3、出口导向政策1964年,改采出口导向的政策,改善投资环境吸引外资,成立了高雄、楠梓、台中三个加工出口区。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GB/T 44738-2024饲用果胶酶活力的测定
- 2024年度绿化养护合同:物业公司与绿化养护公司之间的绿化养护协议
- 2024年度园林绿化工程信息咨询服务合同
- 2024年度品牌授权合同:某品牌公司与授权商之间的品牌授权协议
- 2024年度建筑项目安全管理合同
- 伯牙绝弦教学课件
- 2024年度墙板定制加工服务协议5篇
- xxxx学校教学楼(技术标)
- 2024年停车场经营承包合同协议书2篇
- 《黄金培训资料》课件
- 《互联网影响新体验》课件2024--2025学年人教版(2024)初中信息科技七年级全一册
- 文旅深度融合绩效评估与反馈机制
- 工法样板展示施工方案
- 盾构施工关键技术知识考试题库及答案
- 2024无障碍环境建设法知识竞赛题库及答案
- 2024年新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上册 12 玩也有学问
- 技术服务方案范文七篇
- 沪科版七年级上册数学期中考试试卷附答案
- 10以内连加减口算练习题完整版162
- 儿科题库及答案1000题
- 人工智能与大模型通论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