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史二级学科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_第1页
中国近现代史二级学科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_第2页
中国近现代史二级学科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_第3页
中国近现代史二级学科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_第4页
中国近现代史二级学科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11中国近现代史二级学科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060206)一、学科简介1.学科内涵中国近现代史是研究中国近现代社会发展进程并探讨其发展规律的学科,对于认识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继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增强各民族的团结与凝聚力、建设中华民族新文化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国近现代史也是中华民族抵御东西方帝国主义侵略势力、复兴中华民族的一部宏伟历史画卷。2.学科概况哈尔滨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中国史学科创立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苏渊雷、游寿、曹汉奇、周齐等著名学者是本学科的开创者,中国近现代史学科是整个中国史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近现代史学科是“十一五”期间黑龙江省重点建设二级学科,是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黑龙江省领军人才梯队,现有教授2人,副教授3人。现承担国家社科、教育部、黑龙江省各级科研项目10余项。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人,省政府特殊津贴1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1人,龙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3.学科范围中国近现代史旨在系统研究鸦片战争以来的中国历史,包括晚清史、中华民国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史,涵盖该时期政治、社会、经济、财政金融、对外关系、军事、思想文化、民族、边疆及港澳台地区的历史。二、培养目标根据《学科授予和人才培养一级学科简介》的要求及学校基本情况,特制定中国近现代史二级学科的培养目标。1.政治要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培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拥护改革开放路线,适应现代化建设及社会需求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优秀研究生,能够胜任在高等学校、科研单位从事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亦可继续深造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或从事其他相关工作。2.专业目标中国近现代史学科的硕士研究生通过课程学习及相应科研学术活动,能够系统地掌握中国近现代史学科的专业知识,并了解学术前沿一些热点问题及学术动态,具备理性分析和评价中国近现代历史上的重大事件、重要变革等现象的能力,积极探索新的理论与研究方法,增强创新意识,具有独立的学习、教学与科研能力。三、质量标准中国近现代史属于中国史的基础学科,同时也是一门通贯哲学、文学、政治学、经济学、法学、社会学甚至理学、工学、医学、农学的交叉学科。因此,中国近现代史硕士生要具有广博的基础知识,扎实的学术素养,良好的学术道德和基本的学术能力。1.基础知识:熟练掌握包括中国语言文字(现代汉语与古代汉语)、外国语言文字、计算机、档案文献系统等与研究相关的通用工具型知识;具备相应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初步掌握政治学、经济学、法学、社会学、文化人类学、民族学、宗教学、历史文献学等相关理论,对相关近现代史的学习达到熟悉的程度,能够初步阅读近现代历史档案或相关外文资料;熟练掌握中国近现代史专业知识体系。2.基本素质:遵守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品行端正、诚实守信;具有科学的研究精神与推理能力;具有较为广博的人文素质和现代意识;初步掌握历史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具有独立进行历史研究的能力。3.学术能力:获取知识的能力;科学研究的能力;学术交流能力;实践与学术创新能力。四、学制与学分1.实行弹性学制(2~4年)。基本学制为3年,最长修业年限为4年。2.实行学分制。学生总学分不低于34学分。36学时为2学分,54学时为3学分。五、培养方式1.采取以课程学习夯实学科基础,导师指导提升研究能力相结合的培养方式。2.有计划地聘请校外专家来校授课,派出硕士生到其他院校、科研单位学习,互相承认学分。六、培养环节1.研究生在导师的指导下制定个人培养计划,包括课程学习计划和个人研究计划,并由导师审查通过后报研究生院和所在培养单位备案。2.课程学习是硕士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环节,应突出课程内容的系统性、前沿性。通过课程考试、讨论问题、研究报告等多种方式对学习情况进行考核。3.充分发挥文献阅读在深化和拓宽硕士生学科基础知识方面的作用,各学科应在培养方案中列出本学科专业硕士生必读文献和书目,并通过课程学习或学术组会等形式进行检查和考核,确保文献阅读贯穿硕士生培养全过程。4.硕士生应在广泛阅读文献和了解本学科发展动态的基础上,与实际项目、课程或需解决的问题相结合,在导师的指导下确定研究课题、进行开题。5.论文工作环节应侧重于对研究生进行系统、全面的科研训练,培养研究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6.硕士生学位论文实行校内外专家评阅和盲审制度,审核通过后方能进行答辩。七、课程设置1.课程学习计划(1)导师根据研究生生源特点、学科基础、职业发展方向等因素,指导每名硕士生进行选课,制定个人课程学习计划,包括补修本科阶段的相关课程。补修课程不计学分,不收费。个人课程学习计划须在第一学期内完成,并向研究生院提交一份备案。(2)在学习过程中,研一期间完成专业主干课程和主要专业课程,并且阅读“培养方案”中所开列的书目;研二期间完成选修课程的学习。(3)对本科阶段非历史学专业的研究生补修三门课程,既有基础知识,也有历史学的教学理论和教学技能的训练(课程见课程设置表)。(4)对于研究生毕业论文的准备,从研一开始培育和引领,研二确定选题,第四学期进行开题,第五学期结束时,对毕业论文进行中期检查。2.课程设置课程必修学分23学分,选修学分不低于7学分,创新培养4学分。(具体的课程设置信息见下表)。中国近现代史二级学科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表课程类别课程编号课程名称学时学分开课学期备注学位公共课026MX00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4021026MX001外国语(英语)7241026MX003外国语(俄语)7241026MX002外国语(日语)7241学科通开课002MX101科研指导5431张晓校002MX102史学理论与中国近现代史料学5431李淑娟专业主干课002MX301中国近现代社会史5432王继庆002MX302中国近现代政治制度史5432刘丽丽002MX303中国近现代文化史5432曲广华002MX305中国近现代外交史5433段永富选修课公共必选课026MX403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2011026MX401科学道德(就业指导)1811专业选修课002MX501中国近代史前沿问题3621段永富002MX502中国现代史前沿问题3621曲广华002MX503东北近现代史3622段永富002MX504中国近现代思想史3624曲广华补修课002MX601中国近现代史专题3602刘丽丽002MX602世界近现代史专题3602王鹤吴玲创新能力培养0020MX703学术组会或小型学术报告会详见创新能力培养(1)21-5人数不定0020MX705详见创新能力培养(2)21-63.创新能力培养(1)进行学术组会或小规模学术报告会,即1-5学期,每名研究生须在二级学科范围内至少做2次主旨发言,并有评议人意见。每次发言合格者给予1学分,此环节为2学分。(2)在下列四个方案中选择其一,即可获得2学分。一是在中文核心学术期刊发表论文一篇(独立,或第一作者),可得2学分;二是获得校级或以上级别的研究生创新项目一项,并完成结题者(有结题凭证)可得2学分;三是参加省级及以上学术会议,或由高等院校主办的研究生学术论坛(学术研讨会)。研究生独立参加学术会议,提交学术论文,且有小组发言,有据可查者(如提供会议合影、会议手册,会议日程安排、会议邀请函等),可得2学分。四是参加听取学术报告会。每位研究生在1-6个学期期间,参加5个学术报告会(历史文化学院组织的学术报告会)。需要提供的佐证材料有二个:一是本人现场照片(必备条件,以报告会会场主席台为背景的多人合影,或与讲座嘉宾合影的照片);二是提供每次讲座后至少800字的报告会心得体会(用统一模板)(5次)。上述材料由学生本人自行保管,第6个学期集中提交给学科,由学科上报学院。达到上述要求者获得2学分。上述四种形式不可累加,每一项都是独立系统。4.教学与考核(1)教学方式:采取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等教学方法,加强方法论学习和训练,着力培养研究生的知识获取能力、独立研究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注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研究,突出对研究生科研素质的培养。(2)课程考核:每门课程都必须考核。考核可采取闭卷、开卷考试或课程论文三种方式进行。注意基础知识和综合能力的考核。课程考核以百分制计算,60分以上为合格。(3)中期考核:本学科中期考核设定在第四学期初进行,由中国近现代史学科组织进行。中期考核主要内容包括:思想品德、课程学习、文献阅读(资料搜集)、创新环节等。有关中期考核的具体要求参见《哈尔滨师范大学研究生中期考核的管理规定》。八、学位论文本学科硕士研究生修完34学分,在导师指导下,独立完成论文写作,在满足下列所有条件后,方可向校学位委员会提交学位论文,申请学位。缺少任何一项不得申请学位。1.个人研究计划硕士生应在导师指导下,制定个人研究计划,应尽早拟定论文选题范围,进入论文研究状态。个人研究计划应在第一学期内完成,并提交研究生院和历史文化学院备案。2.选题和开题硕士生在广泛阅读文献和深入了解本专业发展动态的基础上,在导师的指导下确定研究课题。研究课题须具备较强的理论或实践意义,并尽可能与导师的科研项目结合。开题时间为第四学期。重点考查硕士生的文献收集、整理、综述能力和研究技术路线、研究方法等方面是否达到要求。开题报告成绩在合格以上,并已经审定组要求进行过相应修改、完善。对于无视审定组修改、完善意见,开题报告未进行修改,不得答辩。不能按时递交开题报告者,视为自动放弃按时毕业。3.中期考核按学校规定,以及培养方案拟定内容,考核成绩为合格以上。不能按时参加中期检查者,视为自动放弃按时毕业。4.学位论文的基本要求学位论文应在导师的指导下,由研究生独立完成。硕士学位论文应反映硕士生已经掌握了本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具有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学位论文的格式按学校有关规定执行。(1)本学科硕士学位论文用中文撰写,正文字数不得少于3万字;(2)中期检查成绩合格以上,需要修改的论文,已按要求修改;(3)基础史料及相关参考文献不得少于50种,权威著述不得遗漏;要关注国外的相关研究成果;行文中援引史料比例不得少于总数的50%;(4)写作格式符合硕士学位论文写作规范,行文流畅;(5)论文体现学术性、创新性,能够反映出作者的确具备了独立从事相关科学研究的能力;(6)论文中出现严重政治错误,观点存在政治偏差者,需纠正后,方可答辩。5.学位论文评阅(1)重复率检测符合学校规定;(2)通讯评审合格,通讯评审提出重大修改意见者延缓毕业。6.答辩(1)能够准确回答答辩委员会提出的相关问题;(2)如答辩委员会对学位论文提出修改意见,则应修改合格后,经学科组成的专家小组认定后,方可授予学位。7.科研成果的基本要求科学研究是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创新能力的主要途径,是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关键环节。研究生在校期间应在导师的指导下完成一篇具备一定科研水平、符合硕士学位要求的论文,由学科进行审查,审查通过方可提交学位申请。九、毕业与学位授予研究生在规定修业年限内完成培养方案规定的课程学习,考核成绩合格,获得规定学分,通过学位论文答辩,符合毕业资格,准予毕业。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的有关规定,达到学校学位授予标准,经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授予相应学位。具体办法详见《哈尔滨师范大学学位授予工作细则》。十、阅读书目与期刊目录序号著作或期刊的名称作者或出版者备注1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陈旭麓,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1-11为必读书目,读后写“读书札记”或心得,字数不少于3000字,定期检查笔记(档案资料汇编除外);12-25为选读书目,读书笔记每篇字数2000字左右;在适当的时机开学术组会,汇报读书情况,每人汇报时间不少于20分钟,两周至三周一次。2在中国发现历史——“中国中心观”在美国的兴起(美)柯文著,林同奇译,中华书局19893伟大的中国革命(1800-1985)(美)费正清,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4中国的现代化(美)吉尔伯特·罗兹曼,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5中国近代史——中国的奋斗徐中约,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86走出中世纪(增订本)朱维铮,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7中华民国史档案汇编(1-5辑)江苏古籍出版社19868二十世纪中国文化史论汪澍白,中国青年出版社19999五四运动史(美)周策纵,岳麓书社199910中国的民族主义与战争(英)方德万,三联书店200711从大历史的角度读蒋介石日记(美)黄仁宇,九州出版社201112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政治和政治制度档案出版社198813光绪朝东华录朱寿朋编,中华书局1958年重印14光绪实录、宣统政纪中华书局1987年影印15中国政治制度史陶希圣,台北启业书局197416近代中国社会文化变迁录一至三卷刘志琴,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17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美)黄宗智,中华书局200018弢园文录外编王韬,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19自西徂东(德)花之安,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20劝学篇张之洞,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21校邠庐抗议冯桂芬,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22东西文化及其哲学梁漱溟,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23文化社会学视域中的文化史(德)阿尔弗雷德·韦伯,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24中国大历史(美)黄仁宇,三联书店200725陈独秀全传唐宝林,(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1126历史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26-37为史学相关专业期刊,要经常翻阅以了解相关学术研究动态。27中国社会科学中国社会科学院28史学月刊河南大学29史学集刊吉林大学30民族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31近代史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32抗日战争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33中共党史研究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34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中心35史学理论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36清史研究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37中国人大报刊复印资料中国人民大学十一、课程简介(一)学科通开课课程编号:002MX101课程名称:科研指导学时/学分/开课学期:54/3/1主要内容:选择学术上影响大的名著、名文,在研究方法上有借鉴意义的论著,通过讲授、阅读、讨论,提高学生的学识,进而提高其研究能力。参考书目:傅斯年《史学方法导论》,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顾颉刚《我是怎样写〈古史辨〉的》、《中国上古史研究讲义》,中华书局,1970年;苏秉琦《中国文明起源新探》,三联书店,2000年;张光直《中国青铜时代》,三联书店,2013年;李学勤主编《中国古代文明与国家形成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课程编号:002MX102课程名称:史学理论与中国近现代史料学学时/学分/开课学期:54/3/1主要内容:介绍各历史时期的基本史料,包括其成书情况、内容大旨、在史学上的地位及历来对它的研究概况。参考文献:陈高华、陈志超等《中国古代史史料学》,天津古籍出版社,2006年;肖黎、李桂海《中国古代史导读》,文汇出版社,1991年;张舜徽《中国古代史籍举要》,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鲁惟一主编、李学勤等译《中国古代典籍导读》,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山根幸夫主编《中国史研究入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二)专业主干课课程编号:002MX301课程名称:中国近现代社会史学时/学分/开课学期:54/3/2主要内容:要求学生掌握中国近现代社会史的概念、社会史的研究对象、知识体系及其学科的地位。社会史作为与政治史、经济史、军事史并立的专史,注重人们的社会生活与社会结构。该课程的开设旨在以新的研究视角和新的研究方法,开拓新的研究领域,取得新的研究成果。参考文献:周积明、宋德金:《中国社会史论》上下卷,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常建华:《社会生活的历史学——中国社会史研究新探》,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杨雅彬:《近代中国社会学》上下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许庆朴、张福记:《近现代中国社会》上下卷,齐鲁书社2002年;苑书义、董丛林:《近代中国小农经济的变迁》,人民出版社2001年;张福记:《近代中国社会演变与革命》,人民出版社2002年。课程编号:002MX302课程名称:中国近现代政治制度史学时/学分/开课学期:54/3/2主要内容:该课程重点讲授和介绍中国近现代政治制度的发展沿革、历史分期、中外比较、利弊得失,分析政治制度变革的源流及内、外因,从而揭示中国近现代政治制度的本质、特点及发展规律。参考文献:钱端升:《民国政制史》,商务印书馆1946年;陈瑞云著:《现代中国政府》,吉林文史出版社1988年;朱建华主编:《中国近代政党史》,吉林大学出版社1990年;S.N.艾森斯塔德:《帝国的政治体系》,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年;D.布迪:《中华帝国的法律》,江苏人民出版社1993年。课程编号:002MX303课程名称:中国近现代文化史学时/学分/开课学期:54/3/2主要内容:宏观上说,中国近现代史上的文化论争、文化讨论、文化观念的变迁及不同时期不同历史人物的文化观、中外文化交流,等;微观上看,具体到史学、文学、哲学、教育、新闻、文化设施等的发展与变化。参考文献:张锡勤:《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史稿》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4年;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文化),江苏古籍出版社1986年;汪澍白:《二十世纪中国文化史论》,中国青年出版社,1999年;郑师渠总编:《中国文化通史·晚清卷》,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郑师渠总编:《中国文化通史·民国卷》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课程编号:002MX304课程名称:中国近现代外交史学时/学分/开课学期:54/3/3主要内容:参考书目:熊志勇编:《中国近现代外交史资料选辑》,世界知识出版社2012年版。蒋廷黻编:《近代中国外交史资料辑要》,湖南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赵佳楹:《中国近代外交史》,世界知识出版社2008年版。赵佳楹:《中国现代外交史》,世界知识出版社2005年版。熊志勇,苏浩:《中国近现代外交史》,世界知识出版社2005年版。(三)专业选修课课程编号:002MX501课程名称:中国近代史前沿问题学时/学分/开课学期:36/2/1主要内容:研究中国近代历史的重大、有影响的事件、论题、观念、人物、社会思想等问题的专门研究。教材及主要参考书目:王有光:《中国近代政治思想史》,知识出版社,1993年;王尔敏:《中国近代思想史论续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乔志强主编:《中国近代社会史》,人民出版社1992年;杨雅彬:《近代中国社会学》上下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美]费正清,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译室译:《剑桥中国晚清史1800——1911年(上下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5年。课程编号:002MX502课程名称:中国现代史前沿问题学时/学分/开课学期:36/2/1主要内容:研究中国现代历史的重大、有影响的事件、论题、观念、人物、社会思想等问题的专门研究。参考文献:虞和平:《中国现代化历程》(1—3卷),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年;罗容渠:《现代化新论——世界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罗容渠:《从“西化”到现代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冯林:《重新认识百年中国》(上下),改革出版社,1998年;许纪霖:《中国现代化史》,三联书店,1995年。课程编号:002MX503课程名称:东北近现代史学时/学分/开课学期:36/2/2主要内容:东北近现代的政治、经济、国际关系、军事、社会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