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_第1页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_第2页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_第3页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_第4页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苏联解体漫画帝国的荣耀与坍塌14课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17课苏联的经济改革课程标准:1.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2.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时间中的经验教训。3.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同志们,炮火包围着我们,凶猛的野兽齐向我们猛扑。祖国的土地上盘踞着暴徒,我们的命运注定只有两种:不战胜,就在战斗中光荣牺牲。

——革命诗人杰米扬请回答:诗中的野兽和暴徒分别指什么?苏维埃政权建立后面临着怎样的形势?野兽:国外干涉军暴徒:国内叛军形势:①国际:英法美日等国武装干涉。②国内:苏俄面临严重的政治、经济形势。你参加红军了吗?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1921年)面对这些困难,苏俄如何解决?1918年,苏俄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①保证战争胜利,巩固政权;②直接向社会主义过度其目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主要内容:1、农业政策:实行余粮征集制,农民除保留口粮、种子粮和饲料粮外,其余粮食以极低的价格缴售国家;2、工业政策:普遍实行工业国有化,将大中企业收归国有,对小企业实行监督;3、贸易政策:取消商品贸易,一切生活必需品都有国家集中分配;4、分配制度:强制劳动,实行”不劳动者不得食“的原则。3、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特点:单一公有制;排斥商品货币关系;采用军事与行政命令的办法4、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评价:

①积极:在特殊条件下,最大限度地集中了全国的人力、物力,保证了军事斗争的胜利;巩固了新生政权。

②消极:第一,超出了战时限度,超越了苏俄的生产力水平,严重损害了农民利益,苏维埃面临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第二,作为向社会主义直接过渡的探索是失败的。阶段小结:

列宁在革命成果巩固后,想在落后的生产力水平基础上,按照马克思、恩格斯设定的“科学社会主义”蓝图,构建取消商品流通,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继续推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阶段。

但是这个忽视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适应原理的决定是错误的,这个探索是失败的。这就要求以列宁为首的苏维埃政府要重新确立一个新的政策,采取一个向社会主义阶段过渡的新方法。而这个政策必须符合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那么应该确立一个怎样的新政策呢?路在何方?

社会主义一定要创造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否则社会主义就没有资格代替资本主义。如何看待前进中的困难和挫折面对现实,革命政权要想战胜帝国主义,必经阶段是恢复市场与商品经济。二、新经济政策(1921——1927年)4年世界大战和3年国内战争的破坏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失误苏俄国民经济濒临崩溃工人、农民不满阶级敌人乘机叛乱苏维埃政权面临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1921年,苏俄实施新经济政策1、目的:①解决国内的经济困难和政治危机。②从苏俄国情出发重新探索向社会主义直接过渡的正确途径。2、内容:①农业:以固定的粮食税替代余粮收集制,纳税后的粮食农民自己支配;②工业:关系到经济命脉的企业仍归国家所有,由国家经营;中小企业和国家暂无力经营的企业,允许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恢复私人小企业;③流通:由产品交换转为允许自由贸易;④分配:废除平均主义的实物配给制,实行按劳分配。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内容农业工业商业分配

影响余粮征集制固定的粮食税工业国有化有区别地对待大、中、小工业取消商业贸易,国家集中分配产品交换转为自由贸易强制劳动,“不劳动者不得食”工资级别制,按劳分配积极作用:集中人力、物力、财力,保证军事斗争胜利;消极影响:超过限度,不利于提高生产者的积极性。找到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工农支持,经济恢复、政权巩固。练一练:3、特点:①手段:利用商品货币关系等市场经济的因素发展经济;②所有制和分配:在以公有制为主导的前提下,允许多种所有制形式存在,部分地恢复和利用资本主义。4、评价:①直接结果:调动了广大人民的生产积极性,1925年苏俄经济恢复,阶级矛盾缓和,工农联盟得到巩固,苏维埃政权得以稳固;②理论认识:表明俄共(布)放弃了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设想和实践,从俄国小农占优势的具体国情出发,找到了一条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建设社会主义的途径。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新”新经济政策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在生活中排斥商品关系,用军事和行政手段控制社会运转,进而直接进入社会主义;新经济政策是通过在一定限度内发展资本主义,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改善和工农联盟,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这是新经济政策“新”之处

从本质上看,这种退却表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能够超越,资本主义生产力和商品经济不能超越。落后国家对资本主义的超越是有限度的,它不能离开对资本主义创造的一切“肯定成果”的吸收,也不能在社会生产关系中完全排除资本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更不能简单依靠政治力量建立一个纯而又纯的社会主义制度,以便直接向共产主义阶段过渡。伟大导师列宁的逝世(1924年1月21日)联共(布)中央发布讣告:

“……无产阶级所固有的一切真正伟大和英勇的品质——大无畏的智慧,不屈不扰的、顽强的、战胜一切的钢铁意志,对奴役和压迫的深恶痛绝,移山填海的革命热情,对群众创造力量无限信任,巨大的组织天才,都由列宁卓越地体现了出来,他的名字成为从东到西,从南到北的新世界的象征……

列宁的逝世后,代之而起的是一位“钢铁般的人”

20世纪20~50年代斯大林执政时期逐步形成了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体制,被称为“斯大林模式”。它把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及文化科学事业等决策权集中在党中央的最高层。

1928年,苏联的工业产值还不到德国的一半,美国的1/8,全国99%的耕种要靠畜力和人力来完成。对此斯大林指出:没有重工业,就不会有一切现代化国防武器,只要谁高兴,谁就可以蹂躏我们。请分析:斯大林建设社会主义的侧重点是什么?这样选择的依据是什么?1、原因:①外部帝国主义包围威胁,国内经济文化落后,苏联要优先发展重工业;②没有建设社会主义的经验可供借鉴;③俄国社会政治传统;④斯大林个人因素。2、确立:

1924年—30年代中期,经过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实施了国民经济发展五年计划,取消新经济政策,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颁布标志着斯大林模式确立。3、表现:①所有制形式:实行单一公有制;②管理体制:实行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③管理手段:排斥市场手段,主要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三、斯大林经济体制当资本主义经济被一次又一次的经济危机所震撼时,在苏联,工业以前所未有的高速度发展。例如,法国、英国、德国、美国的工业生产在1937年比1913年分别增长1%、10.4%、19.4%、54.3%,而苏联同期工业增长7.5倍,到1940年,苏联工业产量比1913年增长11倍左右,工业产量超过德、英、法,成为欧洲第一工业大国

伟大的成就:

他接过的是一个扶木犁的穷国,他留下的是一个拥有核武的强国。——丘吉尔伟大的成就:斯大林工业国家的强大物质优势毕竟为反法西斯战争奠定了基础,这也是毫无疑义的。也为战后的社会主义阵营抗衡帝国主义提供了力量。伟大的成就:1.1932年,“一五”计划完成,形成了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基本实现了工业化。苏联从农业国转化成工业国。2.“二五”计划后,苏联工业生产总值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这是自彼得大帝改革后,俄罗斯民族第一次凭借国力而不仅仅是凭借武力占据了世界制高点。伟大的成就:3.苏联经济的巨大发展和它所采取的“计划”方式,引起西方世界的极大兴趣,西方人士纷纷前往苏联取经。一时间,“计划”成了最时髦的词。4.苏联“一五”计划之后,全球最大的移民国家——美国,也第一次出现向外移民的倾向,先后有10万美国人申请移居苏联。伟大的成就:1913年与1937年工农业总产值的比较:1913年1937年4、对斯大林体制的评价:积极:①形成了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基本实现了工业化②1937年工业生产总值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为日后战胜德国法西斯奠定基础消极:①经济建设中,片面发展重工业,忽视消费品生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不高;长期僵化地执行计划指令,压抑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越来越阻碍苏联经济的进一步发展。②二战后逐渐僵化,为其他社会主义国家沿用,称为“斯大林体制”③成为二战后东欧剧变的历史根源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经验教训:社会主义制度要在发展中自我完善,社会主义改革势在必行。

从苏联在探究中不断的改革,给我们什么启示?在我国的改革中,我们应该怎样去吸取这些经验教训?①从国情出发,按规律办事;②调整经济政策和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水平;③农业、重工业、轻工业要协调发展;④经济建设必须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从性质到社会主义经济形式的直接过渡。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建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新经济政策实行公有制计划经济和按劳分配,取消商品生产。斯大林经济体制确立探索中形成知识小结改革势在必行斯大林模式存在的弊端:片面优先发展重工业;为支持工业不惜损害农民利益;压抑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17课苏联的经济改革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俄罗斯曾经流传着这样一则笑话:三位苏联领导人坐火车旅行。铁轨到了尽头,火车停下。列宁号召:“立即发动无产者搞星期六义务劳动,修铁路,直通共产主义!”斯大林抽着烟斗,严肃地下令:“给我调100万劳改犯来,修不通铁路,统统枪毙。”赫鲁晓夫敲着皮鞋喊:“加大油门,把后面的铁路接到前面去,火车继续开!”一、赫鲁晓夫改革1.背景:斯大林体制的弊端、农业集体化的消极影响2.内容:农业庄员拥有一定数量的自留地和牲畜;开垦荒地,开展玉米种植运动;卖拖拉机等农机给集体农庄。工业下放企业管理权到加盟共和国;给予企业调整部分工资的权力;推行物质利益原则。3.评价:一定程度上冲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没有从根本上破除斯大林模式的弊端。苏联宇航员加加林

种植玉米的面积从1954年的430万顷扩大到1962年的3700万顷。扩种玉米对畜牧业有促进作用。但是,由于许多地方的气候不宜种玉米,产量很低。业有些地区因日照量不够,玉米结不了穗。还有些地区因扩种玉米影响了小麦生产。扩种玉米的计划最终失败了。破坏传统牧草生产,造成粮食减产,饲料不足。1962年苏联几百万公顷的土地被风沙侵袭。1964年苏联被迫增加粮食的进口量。忽视客观规律

1961年苏共二十二大,赫鲁晓夫提出“要在20年内建成共产主义社会。”赫鲁晓夫上台初期把部分企业管理权下放地方,但是1961年前后下放的权力又被收回中央。目标脱离实际缺乏一贯的战略方针

赫鲁晓夫,1953至1964年担任苏联领导人。他在苏共二十大上抨击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他平时喜欢酗酒、讲话无所顾忌,被称为“土豆政客”。1960年在联合国大会上,不顾形象,脱下皮鞋敲打桌子以示抗议。4.失败原因赫鲁晓夫改革失败的原因是什么?脱离实际反复无常理论无创新政策不连贯根本:没有突破原有经济体制赫鲁晓夫的墓碑用7块黑白大理石相向衔接堆砌而成,代表了赫氏毁誉参半的一生

赫鲁晓夫(1894—1971)你如何理解:

“赫鲁晓夫是斯大林的掘墓人,但事实上却扮演着斯大林的守墓人的角色”?勃列日涅夫:1964年参与推翻赫晓夫的政变,自任苏共第一书记。苏联在他统治下成为与美国不相上下的超级大国。1968年派军队侵略捷克斯洛伐克。1976年5月,他成为苏联元帅。1977年至1982年他去世前,任最高苏维埃主席。他在1977年,由于阿富汗新政府取消了亲苏联的政策,他发动了侵略阿富汗的战争。

他曾经被中国毛泽东政府斥责为“苏联修正主义叛徒集团”的首脑。他1964-1982担任苏联领导人,为人谨慎,习惯按陈规办事。有着很浓厚的勋章情结,喜欢给人授勋章,也喜欢给自己授勋章,一生中他获得了114枚勋章。在公开场合他的开场白一般都是:“今天,我……代表……苏……苏联政府……授予您勋……章……”二、勃列日涅夫改革

1.原因:纠正赫鲁晓夫时期的混乱项目

内容

效果

工业农业2内容推行新经济体制:注意运用价值规律,扩大了企业的经营自主权。扩大农场和农庄的自主权、降低农产品收购计划指标、提高农产品价格、放松对个人副业的限制等政策工业利润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有提高,国民收入有增加。70年代下半期,经济发展速度放缓,到80年代初,经济全面滑坡,改革失败。

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几乎每两位科学家中就有一位在研究坦克、火炮和导弹,军工生产差不多占国民生产的40%美苏两国力量对比

战略核武器常规武装力量勃列日涅夫改革失败的原因是为什么?

(1)改革仍没有突破原有经济体制的框框。只是修补性的改革,不能根除原有体制的弊病;(2)勃列日涅夫执政后期趋于保守;(3)苏联与美国军备竞赛消耗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资源,影响经济发展。安德罗波夫契尔年科(任期:1982—1984年)(任期:1984—1985)1914年——1984年1911——19851982年以68岁高龄担任苏共总书记,1984年2月去世。1984年以73岁高龄担任苏共总书记,1985年3月去世。三戈尔巴乔夫改革这时,一个年轻的面孔浮出水面。莫斯科新老板戈尔巴乔夫——年轻、温和且令人敬畏。

戈尔巴乔夫上台时只有54岁,为人坦率,有教养,富有幽默感。有一次出席会议他嫌自己的司机开车太慢,夺过方向盘自己驾驶,要求司机坐在自己的座位上,让安检卫兵目瞪口呆。1.背景(原因):1985年,苏联社会陷入危机边缘;戈尔巴乔夫出任苏共中央总书记。2.内容(措施)1)提出“加速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方针”;2)对经济体制进行根本性变革:①承认企业是独立的商品生者;②要求国家主要用经济方法管理经济;③打破单一的公有制经济;④允许个体经济存在。3结果:经济领域政治领域失败三.戈尔巴乔夫改革1991年12月25日19时32分红旗从克里姆林宫上降落戈尔巴乔夫在辞职书上签字

1991年12月25日19时40分,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在国家电视台发表声明说,由于当前国内的形势和独立国家联合体的建立,他决定停止在苏联总统职位上的活动。他承认,这些年来进行的种种改革“都失败了”,“国家失去了前途”。他强调,“不能再这样生活下去了,必须从根本上改变”。1991年,苏联解体。苏联解体的原因是什么?1)“加速发展战略”的重点放在重工业上,使原本已严重畸形的经济结构更加失调;2)经济改革的宏观决策缺乏具体可行的配套措施,改革中阻力重重,效果不佳。3)国家名义上取消了指令性指标,代之以严格的间接控制,企业自主权无法真正实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