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讲 文化、人格和自我_第1页
第4讲 文化、人格和自我_第2页
第4讲 文化、人格和自我_第3页
第4讲 文化、人格和自我_第4页
第4讲 文化、人格和自我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四讲文化、人格和自我4.1、自我与人格的形成4.2、文化和人格的形成4.3、文化与自我的关系引入问题:你是谁?在生活中你扮演了多少种角色?你在如何扮演?你更喜欢自己的哪种角色?4.1、自我与人格的形成自我的概念通常人们认为自我是由我们对于自己的身份、角色的观念组成的。自我意识(self-awareness)是人性和人格的一个基本方面,个人的自我观念存在于劳动分工及由此产生的身份秩序中。“自我”和“个人”(person)是当代人类学话语中最中心的概念。自我意识是自我的同义语。一般来说是人们对于自己存在的觉察,即自我认识自己的一切。包括认识自己的生理状况(如身高、体重、形态等)、心理特征(如兴趣、爱好、能力、性格、气质等)以及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如自己与周围人们相处的关系、自己在集体中的位置与作用等)。总之,所谓自我意识就是指自己对于所有属于自己身心状况的认识,就是对自己个人身心活动的评价。自我的两个方面主观我即对自己活动的觉察者,是主格的自我“I”。它是创始行动的主体,是行动的执行者。如,“我感到我心里很很难受”、“我觉得我自己水平太低”、“我认为我个性很懦弱”等。客观我客观我是宾格的、客体的我“me”。它既包含了自我对他人而言是一个社会客体这一观念,又包含着自我对于其自身而言,是一个社会的、心理的、客体的观念,即被觉察到的自己的身心活动。社会自我和个体自我有人认为自我在实际存在中,有两个层次,一是社会自我(或称人际自我、公众自我),一是个体自我(隐私自我)。在不同民族文化中,社会自我和个己自我表现强弱不同,有些文化较多的抑制个己自我。处于变动的社会文化中,两个层次,自我较为矛盾。人格人格也称个性,这个概念源于希腊语Persona,原来主要是指演员在舞台上戴的面具,类似于中国京剧中的脸谱,后来心理学借用这个术语用来说明:在人生的大舞台上,人也会根据社会角色的不同来换面具,这些面具就是人格的外在表现。

人格人格主要是指人所具有的与他人相区别的独特而稳定的思维方式和行为风格。它具有独特性、稳定性、统合性、功能性。人格是一个复杂的结构系统,它包括许多成分,其中主要有气质、性格、认知风格、自我调控等方面。自我调控是人格中的内控系统,具有自我认知、自我体验、自我控制三个子系统。

人格结构弗洛伊德将人格结构划分为三个层次:本我、自我、超我。

1)本我(ID):位于人格结构的最低层,是由先天的本能、欲望所组成的能量系统,包括各种生理需要。本我是无意识,非理性的。遵循快乐原则。

2)自我(Ego)位于人格结构的中间层,从本我中分化出来的,其作用是调节本我和超我的矛盾。遵循现实原则。

3)超我Super-Ego位于人格结构的最高层。是道德化的自我。它的作用是:抑制本我的冲动;对自我进行监控;追求完善的境界。遵循道德原则。

基本人格结构林顿(R.Linton)和卡迪纳(A.Kardiner)在《个人及其社会》中提出了基本人格结构(basicpersonalitystructure)的概念。它的含义是,在一个文化中,基本人格结构是基于社会成员的共同经验和可能产生的这些经验的人格特征的一种整合类型。基本人格结构还创造和保持文化的其他方面,文化因此得到整合。这个假设导致了由基本人格结构衍生的一个因果关系链,如某种环境造就相同的育儿方式、共享的喜悦和忧虑,以及一致的宗教与民俗生活等。

众趋人格杜波依丝(CoraDubois)依照在阿洛人的田野工作和心理测验得出了众趋人格(modalpersonality)的概念。是说全人类共同享有一种可能是由生理因素决定的心理亚结构;人格中的个体倾向可能会加工和整合人的行为;一个群体之中面临着共同文化压力的每个个体,其所具有的先天潜能有形成众趋人格的倾向。当然,此时的杜波依丝不赞成人格完全由童年期经验的特点决定。由于每个个体无法按照社会的规范圆满地行事,于是造成了众趋人格与组成一个既定社会的个体心理结构之间不可能完全一致。4.2、文化和人格的形成美国人类学家博厄斯和他的学生及追随者对文化与人格的关系给予了更多的注意。本尼迪克特在《文化模式》中将其理论系统化。她试图用一组人格特征来概括一种文化的理想形式。每种文化至少可以归纳出一种与之相对应的主导人格类型,各种不同的文化可以划分出不同的人格类型。尼采对两种不同文化特征的概括哲学家尼采关于古希腊悲剧研究中所采用的将两种具有不同精神文化特征的文化称为“阿波罗型”和“狄奥尼斯型”。新几内亚东部的多布(Dobu)居民则被用“偏执狂型”来描述其文化。普埃布洛人普埃布洛人拥有太阳神阿波罗型的价值观,他们和祖尼、霍皮等印第安部落没有其他印第安部落存在的饮酒的问题,在仪式中没有绝食和自我折磨行为,不在仪式中使用药物、仙人掌和酒,不去引发宗教的幻境,在普埃布洛人的成年礼中也有鞭挞仪式,但这种神判只是象征性的。他们对鬼舞、萨满的神鬼附体、自夸自大的习惯、残酷的通奸处置方式、葬礼中的过度悲痛、自杀等酒神型的行为加以拒绝。普埃布洛人普埃布洛人因其节制、中和、热衷礼仪以及个性淹没与社会之中而成为阿波罗型;夸扣特尔人夸扣特尔人偏爱个人竞争,嗜好心醉神迷,具有权威幻想,并在食人舞者的入会仪式上,充分展现了酒神文化类型;多布人多布人无法无天,背信弃义,反复无常,每人的手都是反抗他人的工具,而且严厉冷酷、一本正经、感情冲动,把精力耗费在嫉妒、猜疑、仇恨上面,因此是偏执狂型。民族或国家的文化体系她认为,像个体一样,一种文化或多或少是一种持续的思考和行动的模式。各种特殊文化模式是各民族或国家的独特的文化体系,是由各种文化特质和文化集丛有机结合而成,各种文化模式的内部必然具有自己的一致性。文化类型支配着人们在宗教、社会交往、经济等所有领域的活动。行为与文化她主张人的行为大部分是受文化条件的制约,在任何一种文化中,都有一种主导动机,人们依照这种主导动机,选择并强化了某些行为,而排除和抑制其他要素。在文化发展过程中,那些被选择和强化的要素逐渐被制度化,从而得以或多或少地整合在一起,形成一种文化结构。文化模式文化是一个有机体,文化的多种元素之间存在着有机的联系,不能由单个的文化元素解释文化的整体意义。这种整合的文化表现形态,被本尼迪克特命名为“文化模式”(PatternsofCulture)。俄狄浦斯情结弗洛伊德提出的若干精神分析理论命题也影响了文化与人格的早期研究。如他的“俄狄浦斯情结”(Oedipuscomplex)命题,即由于婴儿时代和童年早期经历的影响,每个孩子都从与自己异性的父或母身上满足性欲,而怨恨同性的父或母。在那些不能顺利地解决恋母情结的精神病人和心理疾患者身上表现的尤其强烈。马林诺夫斯基的研究马林诺夫斯基的新考察说明,特罗布里恩德人存在与弗罗伊德的情结框架不同的情形,男孩子们对父亲并没有敌意,原始民族中舅权往往对父权有一种替代作用。特罗布里恩德岛(Trobriand)民母系继嗣社会,从女子的观点来看,婚后实行从夫居,但是从男子一方看,除了酋长的儿子之外,其他男子在结婚时或者结婚后就会很快离开他父亲的村子,也就是他出生的村子,搬到他舅舅所居住的村子里去。这才是他所认为的自己的村子。男子并不继承他父亲的财产,而是继承舅舅的财产。父亲的角色并不是家庭中食物的供应者或者生计的负责人。特罗布里恩德岛(Trobriand)民父亲没有特殊的权威,并不是训练儿童的人,训练儿童的是舅舅。女人的地位很高,有自己的财产,她的哥哥或者弟弟供应她家庭所需的食物,决定权仅次于孩子的舅舅。在童年和青春期,并没有什么禁忌,长辈们认为孩子们的性游戏是无伤大雅的。特罗布里恩德岛(Trobriand)民父母并不特别在意子女看到他们的性生活。在青春期,男孩子住在独身男人会所,经过和几个不同的伴侣交往几年后,他们才会结婚。但是在婚后,这里却存在许多禁忌,必须彼此忠诚对方,有相当严格的行为举止限制,在公开场合,甚至不能牵手或者互相接触。也不能含情脉脉地注视对方,或者对对方微笑。当地人很少做梦,而且在极少的梦中,有过与姐妹有关的性梦,兄妹乱伦也是是他们神话的重要话题,而没有俄狄浦斯相类似的民间传说。4.3、文化与自我的关系马塞勒等主编的《文化与自我──东西方民族的透视》一书提出,在一种文化中考察自我的方法,可以有助于认识某种精神反常现象特有的形式、类别及发生原因。自我、语言和感受现实的方式是相互依存的现象,最终决定着反映现实的认识论和本体论,而不同的认识论和本体论是与作为一种“过程”的自我相联系的。自我影响着精神反常的形式、体验和起因。

抑郁症的文化类型西方的抑郁症病人是以一种很强的存在意识成分的特征的;日本的抑郁症病人是以人际关系的成分为特征的;中国的抑郁症病人是以肉欲成分为特征的。与体验自我的不同方式相联系。即文化的差异可以表现在自我的结构和过程,自我的差异又会在精神反常的表现形式、体验和起因上反映出来。自我和环境的互动自我和社会、物质环境之间的互动是连续的,当相关的某一部分发生变动时,自我的结构就会发生相应的变化。文革时期的自我在十年动乱期间,中国传统文化所定义的正确和错误、荣誉和羞耻颠倒了,礼貌、谦虚和道德被作为封、资、修的东西加以批判,而人身攻击、破坏、盗窃等行为则成了美德,在那个年代成长起来的一代的自我认同与老一辈有很大不同。然而,不过中国传统的自我取向于有意义的他人,尤其重视家庭成员间的紧密关系,在文化大革命中许多人能够在政治运动的冲击下依赖耐久的家庭关系而生存下来。社会化差异的各个民族自我意识社会化差异的各个民族自我意识必然会产生差异。西方人的自我观欧美一些国家资本主义制度建立较早,私有观念,资本观念深深地渗透到人们的生活中,同时与传统的思想体系结合,形成了有西方特点的自我观。西方的自我意识中往往表现出自我为中心的自我意识。在自我的三个层次中,即内在自我、人际自我、社会自我这样三个层次中,即自我内在体验相伴的心理状态、与人际经验相关的心理状态、与社会经验相关的心理状态这三个层次之中,西方某些民族在相当程度上是以自我为核心的,而较少考虑社会环境、人际关系对于自我的影响与制约。美国人的自我在政治上注重个人自由和个人权力,强调个人主义以公开方式,对自我表现和个人意识中的自我体验具有直接和间接的影响。在自我意识中包括的自我形象,即对于自我态度的自我觉察,他人与自我作出评价与判断的自我想象、自我对自己的自尊和自卑等某种感情,美国文化也表现出了强调自我标准的倾向。日本人的自我意识日本人工作时职业责任感很强,总是埋头苦干,兢兢业业,被外国人称为“经济动物”。但是许多人也发生疑问,主要是对日本男子的夜生活感到疑惑不解。中产阶级工作之后,男子们直接去酒馆、茶馆、茶寮、面馆,饮酒行乐,唱歌、饮酒,甚或饮酒过度、酩酊大醉,日本的社会内聚性和社会控制比较美国社会更强地控制和作用。日本人的自我意识中,内在自我与社会自我之间存在着相当程度的差异。日本人的自我意识日本人总是将自己的癖好和倾向煞费苦心地隐藏起来。日本人的自我成就意识只有在自己从属的群体中才能实现。个人在高度竞争的社会中,日本人必须从属于团体,必须将自我控制在自己所在的群体意识范围内,以作为团体的一员发挥作用。自我意识受共同动觉的向心力量和社会制裁的外部强化作用的影响非常强烈。强调自我批评和内省反思。在遇到挫折失败之时,日本人较多地从内在因素寻找原因,较少考虑外部原因;当他们取得成功后,又往往将成功归诸于外因,而非自己的努力。印度人的自我印度文化受印度教影响至深。印度传统思想以“阿达摩”表示“真实自我”的概念。阿达摩成为印度思想体系中十分重要的主题,成为印度传统的一元论教义的枢纽。阿达摩是真正的自我,与神不可区分。经验自我低于这种终级自我,只是对于人的存在状态的内心体验。印度人的自我通过个人的不懈努力,可以扬弃经验自我,苦苦修行,应该而且能够实现真实自我。即可以成为圣人。肉体被视为与真实自我相对立的,感官是通往肉体的门户,心灵掌握着门户的钥匙,心灵必须得到控制,因为心灵会激起感官活动,感官会使肉体服从于其要求,使人们产生各种欲望,特别是性欲因而要使经验自我与真实自我相联系,想实现真实自我,就必须尽可能地抑制、拒绝和消除性欲。因而在印度传统自我概念中排除了自我的肉体,而是含感觉、思想或智慧等内容的总体概念。印度人的自我自我,即阿达摩是绝对圣洁的。一个人存在的物性成分越多就越坏。人体要尽力去追寻神圣的,非物性的、纯洁的自我。固执于物性成分的人其社会等级就会较低。因而,在印度传统思想中,受物性支配的真实行为和观念是短暂的、世俗的、相对的。

中国传统的儒家自我观念中国传统的儒家将自我发展、视为毕生追求,永无止境,既有书面上的学习,又有个人身心修炼。儒家把自我人生视为对社会生活的积极参与,讲究仁、义、礼、智、信,以礼仪为规范进行自我修养。儒家学说讲究向他人敞开,要与他人交流。“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