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核武器及其防护_第1页
第三章-核武器及其防护_第2页
第三章-核武器及其防护_第3页
第三章-核武器及其防护_第4页
第三章-核武器及其防护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人民防空教育”第二章核武器及其防护1第一节核武器的现状与发展第二节核武器及其威力与发展第三节核武器的杀伤破坏因素第四节对核武器杀伤破坏因素的防护第五节对核事故的防护内容简介21.世界上第一颗原子弹:1945年7月初,由美国实验成功。进行首次原子弹的爆炸试验。迄今为止,核武器使用次数:共两次1945.8.6.代号小男孩,日本广岛1945.8.9.代号胖子,日本长崎。1945年第一颗原子弹的试爆,宣告原子时期的开始,为人类近代科技十大里程碑第一。2.各国核弹首次试验时间和试验次数等比较第一节核武器的现状与发展3国家首次时间试验总次数爆炸装置总数大气层试验数地下试验数高空试验数水下试验数最后一次时间美国1945.71030117916783994192.9.23俄罗斯1949.87159692094965590.10.24英国1952.104545212491.11.26法国1960.22102104616496.1.27中国1964.104545232296.7.29印度197446498.5.13巴基斯坦197226298.5.30第一节核武器的现状与发展453.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1955年,中国地质部门就开始了铀矿的勘探,并找到了丰富的铀矿(2)1956年,钱学森为主任的第五研究院成立-导弹研究机构,(3)

1958年邓稼先等28名专家,组成了中国核武器研究的基本科技力量,进行理论计算。(4)1959年,中国科学家们对第一颗原子弹的理论计算获得了成功。(5)1964年10月,中国完成了第一颗原子弹的组装。(6)1964年10月16日15时,在人迹罕见的罗布泊,巨大的蘑菇状烟云腾空而起,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第一节核武器的现状与发展64.核武器的数量分布公布出来数字全世界大约1.7万枚核弹头,总重量约100亿吨。美国:6600枚;俄罗斯:6300枚;法国:500枚;中国:450枚;英国:380枚;印度:70枚;巴基斯坦:30枚。

除上述7国外,还有几个国家可能也具备一定的核打击能力。据估计,以色列可能拥有80~100枚核弹头,伊朗约有25~30枚,朝鲜有15~20枚。第一节核武器的现状与发展785.核武器研制发展概况第一代核武器系指40年代和50年代研制的原子弹(裂变弹)、氢弹(聚变弹或称热核弹),它们的特点是威力强、重量大,但精度低、可靠性差。第二代核武器系指60年代和70年代发展起来的各类核武器,它们小型化程度高、威力大、可靠性强,其中大部分已装备部队。第三代核武器——效应可控核武器。以提高核武器的某一种杀伤破坏能力为突出特征,更加适应不同目的作战需求,中子弹。第一节核武器的现状与发展96.核武器发展趋势主要是增强灵活的使用能力,使核弹更加小型化、弹种多样化;广泛采用可调技术,使核弹适应各种不同情况的使用需要;增强打击能力,实现钻地化、提高命中精度;增强突防能力,发展多弹头技术、利用隐形和超低空技术、采用各种抗电子、电磁干扰技术;增强快速反应能力,广泛采用通用技术,使核装置通用化、常规化、实用化。第一节核武器的现状与发展106.中国核武器研制历史1964.10.16第一次核试验成功1967.6.17成功爆炸第一颗氢弹1966.10.27成功进行了导弹核试验八十年代后,随着火箭技术的发展,我国的核力量变得更加强大1996.7.29,中国宣布不再进行核试验第一节核武器的现状与发展11一、什么是核武器

核武器系指利用原子核进行的核裂变或核聚变反应瞬间释放的能量,产生爆炸作用,并具有大规模杀伤破坏效应的武器的总称。

在通常情况下,核武器还指由核弹头及其投掷、运载、发射系统组成的武器系统。特点:杀伤破坏因素多、程度重、范围广、时间长。原子弹、氢弹和中子弹统称为核武器核武器还分:核炸弹、核导弹、核炮弹和核地雷等第二节核武器及其威力与发展12三、核武器的分类与爆炸原理(一)原子弹重核裂变链式反应:重核裂变时产生2~3个中子,可以是其它的重核发生裂变,产生更多的中子,再使更多的核发生裂变,在产生大量的中子……,使核裂变反应自动连续的进行下去。第二节核武器及其威力与发展13(一)原子弹

链式反应是有条件的:只有可裂变物质达到一定大小的体积时才有可能发生链式反应。裂变物质能够发生链式反应的最小体积叫做临界体积,与此将对应的质量叫做临界质量。第二节核武器及其威力与发展14(一)原子弹原子弹的构造:主要由核装料、起爆装置、炸药、中子源、中子反射层、弹体等组成。爆炸过程:起爆装置引爆炸药,利用炸药爆炸挤压作用,使数块核装料迅速合拢达到临第二节核武器及其威力与发展

界体积。即引起核装料裂变的链式反应,瞬间引起猛烈的核爆炸15三、核武器的分类与爆炸原理(二)氢弹氢弹是利用轻核聚变反应瞬间放出的巨大能量其杀伤破坏作用的核武器。由于轻核聚变反应需要在极高的温度下才进行的,所以氢弹又称为热核武器。

一些轻核素(如、等)的原子核,在几千万度的高温下发生聚变反应,并放出中子和巨大能量。如:

第二节核武器及其威力与发展16(二)氢弹轻核发生聚变条件:原子核间距离缩小至核子能发生作用的范围,需要大量的能量,需要加热,使温度达到几百度。第二节核武器及其威力与发展一般用小型原子弹引爆,产生巨大的能量,使发生核聚变,热核聚变反应放出的能量比重核裂变放出的能量要大得多,同时放出中子。17(二)氢弹氢弹组成:主要由起爆装置、热核装置和铀-238壳体组成,热核装料一般用氘化锂(6LiD)。铀-238的主要作用是增大氢核的威力第二节核武器及其威力与发展起爆过程:首先引爆原子弹,氘化锂在高温、高压和中子作用下,锂即产生氚,随之氘氚迅速聚合,放出高能中子和巨大能量,引起比原子弹为猛烈的爆炸。18(二)氢弹起爆过程的一系列反应:第二节核武器及其威力与发展爆炸过程简化:由于氢弹中有三种核装料,核反应也分三步,故称为三项弹19三、核武器的分类与爆炸原理(三)中子弹利用氘氚聚变反应产生的大量高能中子作为主要杀伤因素的战术核武器。可以看作一种小型的特殊设计的氢弹。特点:中子的产额高、能量大、冲击波和光辐射作用弱。中子弹所用的具有放射性的物质少,爆炸后比较“干净”(沾染轻),又称为加强辐射弹或弱冲击波强辐射弹。认为是小当量的氢弹。第二节核武器及其威力与发展20(三)中子弹中子弹与氢弹的结构区别:

第二节核武器及其威力与发展热核装料裂变装料中子反射层辐射反射层中子弹高密度氘氚混合物高纯度钚-239,聚苯乙烯铍-9高密度的镍、铁、铼合金氢弹氘化锂铀-235,铀-233钚-239等铀-238铀-23821(三)中子弹爆炸:中子弹爆炸后能释放大量的高能中子,中子弹爆炸能放射出可以穿透1英尺厚钢板的高能中子流,它可以毫不费力地穿透坦克装甲、水泥掩体和砖墙等物体,杀伤其中的人员,而坦克、建筑物、武器装备等却能完好地保存下来。第二节核武器及其威力与发展22三、核武器的分类与爆炸原理(四)其它类型核武器

钴弹和锌弹:原子弹外壳为58Co或64Zn,可产生放射性60Co或65Zn,增将放射性污染。

核电磁脉冲弹:中子弹包上一层材料。作用后能释放高能γ射线,后引起核电脉冲。

冲击波弹:比一枚裂变弹的剩余核辐射减少约90%左右。

穿地弹:钻入地下一定深度后爆炸的核弹。主要利用爆炸产生的地震波和成坑作用,毁坏敌方导弹发射井、地下指挥中心等硬点目标。第二节核武器及其威力与发展23四、核武器的威力1.核武器的威力表示

核武器的威力是指核爆炸时所释放的总能量,通常用“梯恩梯当量”(简称当量)来表示。当量是指核爆炸时放出的总能量相当于多少吨重量的梯恩梯炸药爆炸时放出的能量。一般来说,核武器的当量越大,其杀伤破坏作用也越大,但是,当量仅仅是表示能量相当,不是指杀伤破坏作用和重量相当。2.核武器威力的等级划分按照爆炸当量,可以把核武器划分若干等级,但各国的具体方法又不尽相同。第二节核武器及其威力与发展24核武器威力等级的划分前苏联美国中国类型当量(万吨)类型当量(万吨)类型当量(万吨)小型〈1.5超低〈0.1百吨级〈0.09中型1.5-10低0.1-1千吨级0.1-0.9大型10-50中1-5万吨级1-9特大型〉50高5-50十万吨级10-90超高〈50百万吨级100-990千万吨级〉100025五、核武器的爆炸方式及外观景象(一)核武器的爆炸方式

核武器有多种爆炸方式,通常分为空中、地面、水面、地下、水下爆炸。不同的爆炸方式、爆炸景象不同,对目标的杀伤破坏程度、范围,尤其是对于地面的放射性沾染程度也有很大差别。为了定量地、科学地区分核爆炸方式,我们引入“比高”的概念。比高是核弹实际的爆炸高度(米)与核爆炸当量三次方根的比值,即:式中h——比高(米/千吨);H——爆炸距地面实际高度(米)Q——当量(千吨)我国对各种爆炸方式比高的规定如下:地面(水面)爆炸比高0~50;低空爆炸比高50~120;中空爆炸比高120~200;高空爆炸比高200~250;超高空爆炸比高250以上。第二节核武器及其威力与发展26五、核武器的爆炸方式及外观景象(一)核武器的爆炸方式(1)空中爆炸指火球不接触地面的核爆炸。根据作战需要,可以分为以下几种:低空爆炸:主要用于杀伤地面或露天工事内的人员,破坏地面和浅层地下目标,地面放射性沾染较重,对人员行动和消除袭击后果有一定影响。中空爆炸:主要用于杀伤地面上的暴露人员和不太坚固的目标,地面沾染较轻,对人员行动的影响较小。高空爆炸:主要用于杀伤地面暴露人员和破坏比较脆弱的目标,地面放射性沾染很轻,对人员的行动影响很小,甚至没有影响。超高空爆炸:是指爆炸中心在10-20千米以上高空实施的核爆炸。主要用于摧毁飞行中的导弹、火箭、飞机等兵器,对地面上的人员和物质不会造成杀伤破坏。第二节核武器及其威力与发展27(一)核武器的爆炸方式(2)地面爆炸地面爆炸是指火球接触地面的核爆炸。主要用于摧毁和破坏地面或浅层地下的坚固目标,杀伤隐蔽在工事内的人员,并造成严重的地面沾染。触地爆炸时,地面沾染更为严重。(3)地下爆炸地下爆炸是指在地面以下一定深度的核爆炸。主要用于破坏地下的军事目标和工程设施,或堵塞关卡、隘路,并造成严重的地面放射性沾染。(4)水面爆炸水面爆炸是指火球接触水面的核爆炸。主要用于破坏水面舰艇、海军基地、港口码头等设施,并能对爆区下风方向一定水域或地面造成严重的放射性沾染。(5)水下爆炸水下爆炸是指在水面以下一定深度的核爆炸。主要用于破坏水下和水面舰艇、水下工程建筑和水中障碍物等,也能在爆区下风方向一定水域或地面造成严重的放射性沾染。第二节核武器及其威力与发展28五、核武器的爆炸方式及外观景象(二)核武器爆炸的外观景象(1)中、低空核爆炸景象几种空中爆炸景象的共同特点是:首先出现极强烈的闪光,闪光过后随即出现圆而明亮的火球,火球不接触地面,随后火球不断增大第二节核武器及其威力与发展上升,并因地面反射的冲击波作用,呈上圆下平底部凹陷的馒头状。火球熄灭后,冷却成为灰白或棕褐色的烟云,继续以一定的速度膨胀和上升;同时在爆心投影点附近掀起巨大的尘柱,并在一段时间后追及烟云,形成高大的蘑菇状烟云。29(2)地面核爆炸景象地面核爆炸与空中核爆炸的外观景象有所不同。其火球接触地面,近似半球形,烟云棕褐色,尘柱粗大并与火球连接一起上升。其中触地的核爆炸还有大量土石碎块抛出并形成弹坑,在较远距离上往往可以连续听到几次响声。第二节核武器及其威力与发展30(3)地下核爆炸景象浅层地下核爆炸的爆炸深度较浅,火球冲击地面,其外观景象与触地爆炸相似,有大量土石抛出地面形成发散状尘柱,并造成更大的弹坑。放射性物质几乎全部封闭于地下的封闭式地下核爆炸看不到火球,能形成冲击波,伴有强烈的地震,一般没有弹坑。第二节核武器及其威力与发展31(4)水下核爆炸景象浅层水下核爆炸火球尺寸较小,发光时间也很短。能形成水中冲击波和表面波,伴有巨大水柱,稳定后出现菜花状烟云,其高度比空中核爆炸蘑菇云低,当巨大水柱下落时,由小水滴组成的带放射性的环状云雾随风飘荡,可造成持续时间较长的大雨。第二节核武器及其威力与发展

深层水下核爆炸时,火球不明显,其他景象与浅层水下核爆炸类似,能产生多次水中冲击波,形成巨大的波浪。32火球烟云和尘柱其他空中爆炸低空火球不触地,最初呈球形,很快变为扁球形烟云和尘柱最初不相连,以后尘埃迅速追及烟云高空火球不触地,最初呈球形,后期也变为扁球形烟云和尘柱通常不相连地面爆炸火球触地近似半球形烟云和尘柱一开始就连接在一起;烟云颜色深暗,尘柱粗大比高小于15的地爆能形成弹坑地下爆炸通常看不到火球形成发散装的巨大尘柱形成很深的弹坑水下爆炸近距离上能看到持续时间很短的发光区形成空心水柱和菜花状云团水柱回落在水面形成巨浪和放射性基雾核爆炸外观景象特征33五、核武器的杀伤破坏特点核武器与常规武器杀伤破坏作用相比,具有以下特点:1.多种因素综合使用,杀伤破坏效应空前复杂严重2.杀伤破坏范围空前增大,大规模毁伤顷刻形成3.有延期、无形、积累的杀伤作用,精神威胁的心理影响严重4.杀伤破坏程度重第二节核武器及其威力与发展34第三节核武器的杀伤破坏因素核武器爆炸时能产生冲击波、光辐射、早期核辐射、放射性沾染和核电磁脉冲五种杀伤破坏因素。前四种杀伤破坏因素一般均出现在爆炸后几十秒钟内,通称为瞬时杀伤破坏因素。放射性沾染持续的时间比较长,在较长的时间内起到杀伤破坏作用,称为延续杀伤破坏因素。35第三节核武器的杀伤破坏因素一、瞬时杀伤破坏因素(一)高温杀伤破坏——光辐射光辐射是指核爆炸高温火球辐射出来的强光和热。1.光辐射的形成和传播当核武器在空中爆炸时,弹体中的高能粒子所产生的电磁辐射被几厘米厚的空气层完全吸收。使得周围空气的温度急骤上升到几十万度。因此在核爆炸反应区内,除了爆炸气体外,还有炽热的空气。结果在反应区内形成一个高温高压的炽热气团——火球,并向周围发射光辐射。就光辐射的整体过程来说,光球所发射的光辐射包括X射线、紫外线、可见光和红外线几部分。362.光辐射的特性(1)传播速度快:光辐射以光速(300000米/秒)作直线传播。(2)热效应强:光辐射的能量很大,被物体吸收后,主要转变为热能,使之温度升高,其强弱程度用“光冲量”表示。光冲量是指火球在整个发光时间内投射到与光辐射传播方向垂直的单位面积上的光能量,其单位为:焦耳/米2。(3)作用时间短:光辐射的能量释放时间虽短但仍有个过程,作用时间随当量增大而延长,通常只有零点几秒到十几秒。(4)天气、地形等自然条件对光辐射的影响明显。光辐射通过空气、雾、雨、雪等都能使其能量减弱。第三节核武器的杀伤破坏因素373.光辐射的杀伤破坏作用1)对人员的杀伤作用主要是光辐射的高温使人员受到烧伤,烧伤程度取决于光冲量的大小。分为直接烧伤和间接烧伤。直接烧伤:眼底烧伤和呼吸道烧伤间接烧伤:由火焰引起的皮肤烧伤。第三节核武器的杀伤破坏因素光辐射对眼睛的烧伤382)对物体的杀伤作用光辐射可以是各种易燃物质碳化和燃烧,使城市造成大火灾。不能燃烧的物体会因光冲量大而被融化,如土地表面能熔融成大小不一的玻璃状球体。第三节核武器的杀伤破坏因素光冲量>0.83>1.63>3.34>4.68>8.33>10.4>16.67烧伤程度一度浅二度深二度三度角膜烧伤轻度呼吸道重度呼吸道光冲量大小与烧伤程度的关系39第三节核武器的杀伤破坏因素一、瞬时杀伤破坏因素(二)高压杀伤破坏——冲击波

冲击波是指从爆心呈球形向四周传播的高速高压气浪,它是核武器的基本杀伤因素,占核爆炸总能量50%。1.冲击波的形成和传播

核爆炸时所形成的高温高压火球猛烈膨胀,急剧地压缩周围空气而形成一个高于大气压的压缩区,随着火球的膨胀,压缩区按惯性继续扩大,到一定时刻便脱离火球,其后即出现一个低于大气压的稀疏区,压缩区与稀疏区紧密相连迅速向外传播而形成冲击波。压缩区前界(通常称为冲击波波阵面)上超过正常大气压的那部分压力称为超压;动压是指位于波阵面上的高速气流所形成的冲击力;稀疏区内的气压称为负压,其运行方向与超压、动压传播方向相反。402.冲击波的特性(1)传播速度快:冲击波的传播速度通常是指波阵面传播的速度,它以超音速从爆心向四周传播。(2)压力大:冲击波的超压压强可高达几万千帕。冲击波到达时人和物体会同时受到超压的挤压作用和动压的冲击、抛掷作用。杀伤半径与当量立方根成正比。(3)作用时间短:冲击波作用时间主要是指超压对人员、物体作用的持续时间,它对核爆炸的杀伤破坏程度有直接影响。压缩区一般为几秒,稀疏区为压缩区的三倍。(4)地形地物对冲击波有影响。高山、山丘和建筑物等的正面可使冲击波超压增大1~7倍,其反斜面可使超压下降60~70%。第三节核武器的杀伤破坏因素413.冲击波的杀伤破坏作用

冲击波能在一定范围内以它的高压作用和冲击作用杀伤人员、破坏物体。1)对人员的杀伤作用有两个方面:a.超压的挤压作用;b.动压的冲击和抛掷作用。伤害仍分为直接伤害和间接伤害。第三节核武器的杀伤破坏因素冲击波对肺的伤害422)对物体的杀伤作用指核爆炸使物体同时受到超压和动压的作用而被破坏。超压能使物体变形,直接压坏物体,动压能把物体抛出摔坏。第三节核武器的杀伤破坏因素超压作用示意图动压作用43第三节核武器的杀伤破坏因素一、瞬时杀伤破坏因素(三)特殊的杀伤破坏——早期核辐射

早期核辐射是指核爆炸最初十几秒至几十秒瞬间内由火球烟云中辐射出来γ射线和中子流。在核爆炸总能量中约占5%,它是核武器重要的杀伤破坏因素。1.早期核辐射的形成中子流主要是由核装料发生裂变或聚变反应时的瞬间放出的;γ射线主要是核裂碎片在衰变过程中以及空气中的氮原子核在中子作用下放出来的。442.早期核辐射的特性(1)传播速度快:γ射线是以光速传播,中子流的速度每秒可达几万千米。(2)穿透能力强:中子和γ射线能够穿透较厚的物质层,能穿入人体内部造成伤害。称为贯穿辐射。它的危害程度用“照射量”(又叫“照射剂量”)和“吸收剂量来表示。(3)发生散射(4)使物质产生感生放射性(5)作用时间短杀,伤距离受限几秒种到十几秒种,距离最多不超过4公里第三节核武器的杀伤破坏因素453.早期核辐射的杀伤破坏作用

1)对人员的杀伤作用人员受到早期核辐射的照射时,γ射线和中子流可以贯穿到人体内部,引起细胞组织的原子电离。剂量较大时,使人患放射病。2)对物体的杀伤作用早期核辐射对大多数物体没有破坏作用,但能使照相器材感光而失效;使光学玻璃变暗、变黑而影响使用;使某些药品和半导体元件失效。另外,由于感生放射性的存在而使某些武器装备影响使用,含盐食品不能食用。对农作物的发育生长也有影响,能使农作物出现畸形。第三节核武器的杀伤破坏因素46第三节核武器的杀伤破坏因素一、瞬时杀伤破坏因素(四)特殊的杀伤破坏——核电磁脉冲

核电磁脉冲就是核爆炸时产生的电磁脉冲,它也是核武器特有的杀伤破坏因素。1.核电磁脉冲的形成核电磁脉冲是核爆炸所释放的β、γ射线与周围介质相互作用,而散射出非对称的高速康普顿电子流和由这些不对称分布电荷高速运动所激发出的随时间变化的电磁场。472.核电磁脉冲的特性与雷电信号或雷达、通讯用信号相比,其特性:(1)作用范围广:作用范围与爆高有关。(2)场强高:电场强度大小与爆炸当量、爆高及距离爆心的距离有关。(3)频率范围宽(4)上升快,持续时间短第三节核武器的杀伤破坏因素3.杀伤破坏作用(1)使通信受阻、电子系统功能损坏(2)对雷达、导弹的干扰48第三节核武器的杀伤破坏因素二、隐蔽的杀伤破坏——放射性沾染

放射性沾染是指核爆炸产生的放射性物质,对人员、地面、空气、水及其他物体所造成的沾染。它和早期核辐射、核电磁脉冲一样,也是核武器特有的杀伤破坏因素。1.放射性沾染的来源(1)核裂变碎片:裂变产物为具有放射性的同位素,可放出a射线,β射线,γ射线。(2)未反应的核装料(3)感生放射性物质49第三节核武器的杀伤破坏因素二、隐蔽的杀伤破坏——放射性沾染

2.放射性沾染的特性(1)能不断放出a射线,β射线,γ射线:(2)放射性物质的放射性难以改变,只能用冲洗和扫除的方法(3)沾染持续时间长,与放射性轻弱有关。3.地面放射性沾染通常分为爆炸地区沾染区和烟云径迹地带沾染区地面沾染程度,通常用“照射率”表示,单位时间内受照射物体所受的照射量,照射量是沾染地面的放射性物质放出射线的照射剂量。50对沾染区进行分段:一般轻微2-10伦/时,中等10-50伦/时,严重50-100伦/时,极严重100以上伦/时。51第三节核武器的杀伤破坏因素二、隐蔽的杀伤破坏——放射性沾染

4.人员、武器装备、空气、水和食物的放射性沾染通常用沾染程度、沾染浓度和沾染比重表示方法。5.对人员伤害(1)体外照射伤害:主要受γ射线伤害(2)体内照射伤害:吸入受染空气或误食受染食物和水或伤口、粘膜沾染落下灰尘等,为β射线(3)皮肤灼伤:主要为β射线52第四节对核武器杀伤破坏因素的防护核武器虽具有巨大的杀伤破坏作用,防护复杂,但总是有限的,而且也是可防的。除了采取摧毁敌人核武器等积极措施外,疏散隐蔽、构筑工事、利用防护器材、采取正确的防护动作等,都是有效的防护措施。只要有了防护准备,而且会防护,就可以减轻甚至避免其杀伤破坏作用。53核武器袭击前的准备“有备无患”,对核武器的防护,家庭和个人平时应有所准备。了解武器基本知识,学会防核武器袭击的方法。

准备好简易的防护用品(如口罩、雨衣、被单等),以及生活用品,掌握防护器材的使用方法。

熟悉附近的人防隐蔽工事的位置,入口标志和紧急疏散路线。

54核武器袭击时的防护听到核武器袭击的警报,家庭人员应迅速拉断电闸、关闭煤气或熄灭炉火、关闭门窗,带好个人防护用品和生活服务器,按预定方案,迅速有秩序地进入指定的人防隐蔽工事,并按指定位置坐好。55若隐蔽工事有滤毒通风设备的,应先关好防护门和密闭门,将工事与外界隔绝后再进行滤毒通风。56隐蔽在没有密闭设备工事内的人员,应尽量避开工事的门和其他孔口部位,并用棉球或手指堵住耳孔,防止鼓膜损伤。头和身体尽量不要贴靠在工事的墙壁上。不要随意走动、吸烟、大声喧哗。57来不及进入人防工事的人员应利用地形、地物就近隐蔽防护。

在室内:利用拐角或墙角的桌下、床下卧倒。尽量避开门窗和易燃、易爆物。58在街上:利用坚固的建筑物拐角处或紧靠隐蔽一侧的墙根处卧倒,但要避开高大易倒的建筑物(如烟囱、高压线等)。59在空旷地:利用土堆、丛林、桥洞等地形卧倒。

卧倒的基本方法是:

背向爆心卧倒,双手交叉胸下,头夹于两臂之间,两腿并拢夹紧,双肘前伸支起,闭眼闭嘴憋气,胸部离开地面,重保护头部。60核武器袭击后的行动冲击波过后,应立即站起,迅速抖落身上的灰尘,尽快进入人防工事或撤离站染区域。

进入人防工事后,应对人员或物品进行洗消。

撤离沾染区时,应穿戴好防毒衣、防毒面具。

没有防毒器具也可用就便器材进行防护:

用雨衣、塑料布、床单等遮盖暴露的皮肤,用耳塞或棉球塞住耳朵,戴口罩或用毛巾捂住口鼻。61小知识“三口”(领口、袖口、裤脚口)扎紧方法(1)用毛巾扎领口。(2)袖口应先叠紧,在袖口上方5厘米处用松紧带扎紧,活结系于外侧。(3)裤脚也先叠紧,用绳子在裤脚口上方5厘米处扎紧,活结系于前侧。

62在沾染区内不要接触沾染物,不要吸烟、饮水和吃食物,不要坐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