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文章内容要_第1页
第三章 文章内容要_第2页
第三章 文章内容要_第3页
第三章 文章内容要_第4页
第三章 文章内容要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三章文章内容要素第三章文章内容要素问题讨论:请谈一下你写作的步骤和方法是什么?第三章文章内容要素

写作载体就是包含、运载写作内容的文章形式和传播媒介,即写作的成品。

写作载体四要素文章内容形式主题材料结构语言第三章文章内容要素一、材料的含义及种类第一节材料

材料,是指作者为了某种写作目的所搜集、积累以及写在文章中表现主题的一系列事实现象和理论根据。其内容包括人、事、景、物、情、理、数据诸方面。

概念比较:1、材料:用来提炼和表现立意的事物和观点。2、素材:写作者在创作或写作之前,从生活中直接摄取来的或从他人及书本中间接获取来的,尚未经过加工提炼的原始材料。3、题材:指文学作品描绘的对象。4、资料:指撰写学术论文或其他论说文时所需要的文字材料。第三章文章内容要素一、材料的含义及种类第一节材料现实材料与历史材料事实材料和理论材料生活材料和心理材料具体材料和概括材料正面材料和反面材料直接材料和间接材料第三章文章内容要素第一节材料

“无论鸟翼是多么完美,但如果不凭借着空气的浮力,它是永远不会飞翔高空的。事实是科学家的空气,如果不凭借事实,是永远也不能飞腾的。”(巴甫洛夫)

“我在写每一篇东西的时候,哪怕是一篇短小的散文,我都在调动我一切储备,好像这篇写完了以后,别的东西不准备写了似的。是的,我在写每一篇东西的时候,都翻箱倒柜,把所有的储藏,只要能用的都使用上来,哪怕不是用在文字上。”(茹志鹃《漫谈我的创作经历》)第三章文章内容要素二、材料的作用第一节材料1.材料是形成观点的前提

材料基本情节:一位穷乡僻壤的老师,经过多年呕心沥血终于培养出山里第一批大学生。结尾1:该教师因疾病缠身而溘然长逝。主题:歌颂教师默默耕耘、无私奉献的精神。结尾2:该教师因民办教师转为公职教师的政策迟迟未落实而毅然出走。主题:惋惜之余鞭挞官僚作风和轻师抑教的世俗之风。第三章文章内容要素二、材料的作用第一节材料1.材料是形成观点的前提结尾3:该教师因此被提拔为教育局长并成绩斐然。主题:只要是金子,在什么环境下都能闪光。结尾4:该教师升官后却一事无成。主题:做出成绩不一定当官,每一个人都有适合自己的位置。人尽其用,但更应人尽其才而用。第三章文章内容要素二、材料的作用第一节材料2.材料是形成主题的支撑“立言之要在于有物”(清代章学诚)3.材料是安排结构的依据第三章文章内容要素三、材料的积累第一节材料

(一)积累材料的方法1.长期观察生活

观察是有目的的对事物的感知过程观察需要调动作者的所有感官观察需要语言的介入第三章文章内容要素三、材料的积累第一节材料

听听,那冷雨。看看,那冷雨。嗅嗅闻闻,那冷雨,舔舔吧,那冷雨。雨在他的伞上,这城市百万人的伞上、雨衣上、屋上、天线上,雨下在基隆港,在防波堤,在海峡的船上,清明这季雨。雨是女性,应该最富于感性。雨气空濛而迷幻,细细嗅嗅,清清爽爽新新,有一点薄荷的香味,浓的时候,竟发出草和树沐发后特有的淡淡土腥气,也许那竟是蚯蚓和蜗牛的腥气吧,毕竟是惊蛰了啊。也许地上的地下的生命、也许古中国层层叠叠的记忆皆蠢蠢而蠕,也许是植物的潜意识和梦吧,那腥气。(余光中《听听那冷雨》)第三章文章内容要素三、材料的积累第一节材料

(一)积累材料的方法观察的类型和方法

人物观察环境观察场面观察定点观察法移位观察法比较观察法从不同角度进行观察第三章文章内容要素三、材料的积累第一节材料

(一)积累材料的方法观察能力的培养

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全神贯注恒心持久布列松《男孩》1936年,英国乔治六世举行加冕典礼,世界各国的摄影记者,闻风而至的全国记者,大都把注意力集中在富丽堂皇的仪仗队上。布列松却与众不同,他还注意到马路上的芸芸众生。躺在报纸堆里入睡的人物,由于深夜出来“占座”,熬得又困又累,等到仪仗队过来时,他却已经支持不,进入梦乡……。别具慧眼,旁敲侧击,在普通人的生活中挖掘富有情趣的镜头,是布列松所特有的风格。柏林墙边(1962)

在东西柏林交界处,布列松抓到了这样一个发人遐想、引人深思的镜头。双手持拐而行的残疾者,暗示出以前发生过的战争;荷枪的卫兵,又反映出了持续着的对立。再加上阴雨天气的灰暗影调,使得画面有一种低沉的气氛。布列松经常强调观察,他说:“重要的是观察。摄影,是在很短的时间里,敏捷的表现出最重要的部分。”

《纽约》

在美国,几乎每一家公司的经理和老板都离不开一位年轻漂亮的女秘书,这张照片之妙,是妙在瞬间的抓取上。观众看不见女秘书的容貌和身影,只能看到一只高跟鞋的脚。这就避免了直露,提高了作品的内涵和视觉趣味。

国庆日

美国国庆日,这位老太太准备在自己家悬挂国旗来庆祝这一节日,可惜她家的旗杆断了。没有办法,她就把国旗被在身上。她说:“在我心中不能没有这面国旗。“这时,布列松迅速地拍下了这张照片。美国模范监狱所见(1975)

瘦削的腿脚和手臂竞能从狭窄的铁栅缝里伸出。怒吼的嘴巴隐约可见,这所“模范监狱”究竟“模范”到了什么程度,也就可想而知。布列松善于在日常生活的场景里发现隐藏着的问题和内在矛盾。他说:“摄影,意味着在若干分之一秒的时间里,同时认识出现象的本质,又能快速地把有含意的形式,严密地组合起来。这是一种使自己的头脑、眼睛、心灵同时集中在同一个轴心上的活动。”

坟场中的热恋(1978)

一方面是一代又一代的死亡;另一方面又是一代又一代的生息繁衍。这张照以生与死强烈的对比,震撼着观众的心灵。小小的一个画面里,凝聚着人类永远说不清讲不完的故事,这会引发出多少联想和感慨。而这,正是布列松作品的与众不同,特别耐人寻味的地方。第三章文章内容要素三、材料的积累第一节材料

(一)积累材料的方法观察的要求

眼光敏锐抓住特征选好角度细致全面勤做笔记勤于思考第三章文章内容要素三、材料的积累第一节材料

(一)积累材料的方法2.随时体验生活

“依靠体验对我就是一切,臆想捏造不是我的事,我始终认为现实比我的天才更富于天才。”(歌德)第三章文章内容要素三、材料的积累第一节材料

(一)积累材料的方法2.随时体验生活

体验的特点:亲历性和主观性第三章文章内容要素三、材料的积累第一节材料

(一)积累材料的方法2.随时体验生活

体验的意义:深入人物内心与人物沟通作品成功的保证第三章文章内容要素三、材料的积累第一节材料

(一)积累材料的方法2.随时体验生活

体验的要求:真实、细致和广泛第三章文章内容要素三、材料的积累第一节材料

(一)积累材料的方法3.有计划的调查采访

调查采访的特点:目的明确、手段多样、双向交流调查采访的方法:口头调查、实地调查、问卷调查调查采访的要求:准备充分、讲究技巧、记好笔记力求真实、分析与思考《梁锥村调查》、《非典突袭人民医院》第三章文章内容要素三、材料的积累第一节材料

(一)积累材料的方法4.广泛查阅资料

第三章文章内容要素三、材料的积累第一节材料1.经心

即心理学上所讲的“有意注意”,是指在积累过程中要时刻保持“紧张状态”,留心各种各样的事情。

“夫储材之法,可蓄之于平日,而不能取之于临时……旁皇四顾,神智萧索,及至文成之后,非枯寂无聊,即罅xia漏百出。”

——清·吴曾祺

(二)积累材料的要求第三章文章内容要素三、材料的积累第一节材料2.细心

指对生活中各种各样的事情都要精微细致地观察和认识,做到观察的深入和认识的全面。

熟练与陌生(史铁生)

……罗兰·巴特说过:文学是语言的探险。那就是说,文学是要向着陌生之域开路。……在人的心魂却为人所未察的地方,在人的处境却为人所忽略的时候,当熟练的生活透露出陌生的消息,文学才得其使命。熟练的写作,可以制造不坏的商品,但不会有很好的文学。……离开熟练,去谛听去领悟去跟随那一片混沌无边的陌生。第三章文章内容要素三、材料的积累第一节材料3.贪心

指对材料要尽可能多地占有。

“采集之时,贪多务得,要跟‘奸商’一般,只消风闻得何处有门路,有货,便千方百计钻挖,弄到手方肯死心,不管是什么东西,只要是可称为‘货’的,便囤积,不厌其多。”

——茅盾第三章文章内容要素三、材料的积累第一节材料4.耐心

“每一分钟,每一个在无意中说出来的字眼,每一个无心的流盼,每一个深刻的或者戏谑的想法,人的心脏的每一次觉察不到的搏动,一如杨柳的飞絮或者夜间映在水洼中的星光——无一不都是一粒粒金粉。我们,文学家们,以数十年的时间筛取着数以百万计的这种微尘。不知不觉的把它们聚集拢来,熔成合金,然后将其锻造成我们的‘金蔷薇’——那就是文学作品。”

——巴乌斯妥夫斯基第三章文章内容要素四、材料的选择第一节材料

“选用的时候,可就要像关卡的税吏似的百般挑剔了:整整一卡车的‘货’,全要翻过身来,硬的要敲一敲,软的要扪一把,薄而成片的,还得对着阳光照了又照——一句话,用尽心力,总想找个把柄,使扣下来,不让过卡。”(茅盾)第三章文章内容要素四、材料的选择第一节材料1.选择能表现主题的材料材料与主题无关材料堆砌,淹没主题材料分散,各自为阵第三章文章内容要素四、材料的选择第一节材料1.选择能表现主题的材料

我们过了江,进了车站。我买票,他忙着照看行李。行李太多了,得向脚夫行些小费,才可过去。他便又忙着和他们讲价钱。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但他终于讲定了价钱;就送我上车。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我将他给我做的紫毛大衣铺好坐位。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警醒些,不要受凉。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我心里暗笑他的迂;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直是白托!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第三章文章内容要素四、材料的选择第一节材料

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第三章文章内容要素四、材料的选择第一节材料2.选择新鲜生动的材料新鲜是指生活中最新发生的事情,对社会人生的最新看法或感受。生动是指材料具体形象,富含情感,有丰富的象征意义。第三章文章内容要素四、材料的选择第一节材料

她只穿绯霞色抹胸,海蓝色巾肉短裤,漏空白皮鞋里露出涂红的指甲。在热带热天,也话这是最合理的妆束,船上有一两个外国女人就这样打扮。可是苏小姐沉得鲍小姐赤身露体,伤害及中国国体。那些男学生看得心头起火。口角流水,背着鲍小姐说笑个不了。有人叫她“熟食铺子”(charcuterie),因为只有熟食店会把那许多颜色暖热的肉公开陈列;又有人叫她“真理”,因为据说“真理”是赤裸裸的”。鲍小姐并未一丝不挂,所以他们修正为“局部的真理”。第三章文章内容要素四、材料的选择第一节材料3.选择典型的材料

典型材料就是那些能反映事物本质的、有代表性的材料。它既有普遍意义,又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是个性和共性的统一。第三章文章内容要素四、材料的选择第一节材料4.选择真实的材料

艺术真实就是在生活真实的基础上产生的,能够更艺术地,更高屋建瓴地反映生活本质意义的事实。第三章文章内容要素五、材料的运用第一节材料

“一个蹩脚的记者可以把一个有趣的素材变成一则毫无用处的简讯,而一个优秀的记者则可以把一个毫无用处的素材变成一篇饶有趣味的作品。”《召里村的百分赛》第三章文章内容要素五、材料的运用第一节材料1.次序得当

2.详略得当

3.灵活运用第三章文章内容要素思考与练习第一节材料1.观察校园周围的人,通过比较区分它们各自在外形、衣着和语言等方面的特点,写出观察笔记。

2.阅读朱自清的散文《歌声》并思考作者是如何表达听演奏时的感受的。第三章文章内容要素第一节材料

歌声(朱自清)昨晚中西音乐歌舞大会里“中西丝竹合唱”的三曲清歌,真令我神迷心醉了。仿佛一个暮春的早晨,霏霏的毛雨默然洒在我脸上,引起润泽、轻松的感觉。新鲜的微风吹动我的衣袂,像爱人的鼻息吹着我的手一样。我立的一条白矾石的甬道上,经了那细雨,正如涂了一层层薄薄的乳油,踏着只觉越发滑腻可爱了。这是在花园里。群花都还在做她们的清梦。那微雨偷偷洗去她们的尘垢,她们的甜软的光泽便自焕发了。在那被洗去的浮艳下我能看到她们在有日光时所深藏着的恬静的红、冷落的紫和苦笑的白与绿。以前锦绣般在我眼前的,现在都带了黯淡的颜色。——是愁着芳春的销歇么?是感着芳春的困倦么?

第三章文章内容要素第一节材料

大约也因那漾漾的雨,园里没了浓郁的香气。涌涌的东风只吹来了一缕饿了似的花香;夹带些潮湿的草丛的气息和泥土的滋味。园外田亩和沼泽里,又时时送过些新插的秧,少壮的麦和成荫的柳树的清新的蒸汽。这些虽非甜美,却能强烈刺激我的鼻观,使我有愉快的倦怠之感。看啊,那都是歌中所有的:我用耳,也用眼、鼻、舌、身,听着;也用心唱着。我终于被一种健康的麻痹袭取了,于是为歌所有。此后只由歌独自唱着,听着;世界上便只有歌声了。

第三章文章内容要素第一节材料

电视散文赏析《背影》第三章文章内容要素一、主题及其内涵第二节主题

主题实际上是一个文章学中的概念。主题是有了文章以后才产生的,也即主题是阅读和分析文章的产物。而写作却是阐述文章产生的过程。第三章文章内容要素二、立意的内涵及其创造功能第二节主题立意:顾名思义,是确立一种思想意图。

在写作中,就是确立文意。

南朝时期,范晔在《狱中与诸甥侄书》中就明确提出:“文章以意为主,则其旨必见;以文传意,则其词不流。”

清代诗人沈德潜《说诗晬语》中提出写诗要“以意胜而不以字胜”,并认为写诗要“意在笔先”。第三章文章内容要素二、意的内涵及其创造功能第二节主题

清代诗人沈德潜《说诗晬语》中提出写诗要“以意胜而不以字胜”,并认为写诗要“意在笔先”。他说:写竹者必有成竹在胸,谓意在笔先,然后着墨也。惨淡经营,诗道所贵。倘意旨间架,茫然无措,临文敷衍,支支节节而成之,岂所语于得心应手之技乎。

朱光潜认为“意是情感思想的合称。”第三章文章内容要素三、主题的作用第二节主题“人之所以不朽,不仅因为在所有生物中只有他才能发出难以忍受的声音,而且因为他有灵魂,富于同情心、自我牺牲精神和忍耐精神。诗人、作家的责任正是描写这种精神,他的光荣就是振奋人心,提醒人们记住人类昔日的荣耀……诗人不应该单纯地描写人的生命的编年史,他的作品应该成为支持人、帮助他巍然挺立并取得胜利的基石和支柱。”

——福克纳第三章文章内容要素三、主题的作用第二节主题1.主题是文章的灵魂从主体角度说,通过主题表达某种确定的思想感情,展现一定的精神风貌。从载体角度说,通过主题使文章富有感染力,增强文章的美学价值。从受体角度说,通过主题使读者获得认同感,唤起人类的普遍经验,引起共鸣。第三章文章内容要素三、主题的作用第二节主题2.主体为文章的统帅“无论诗歌与长行文字,俱以意为主。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李、杜所以称大家者,无意之诗,十不得一、二也。”

——王夫之《姜斋诗话》以意取材以意谋篇以意役法以意遣词第三章文章内容要素四、主题的特性第二节主题1.主观性

“情节大致相同的同样题材,在海涅笔下会变成对德国人的极辛辣的讽刺,而在倍克那里成了对于把自己和无力的沉溺于幻想的青年人看作同一个人的诗人本身的讽刺。……前者以自己的大胆激起了市民的愤怒,后者则因自己和市民意气相投而使市民感到慰藉”

——恩格斯第三章文章内容要素第二节主题

混浊一条混浊的大河。一只小小的划艇载着一胖一瘦两个人,瘦子坐在船头,胖子坐在船尾。水底莫非有一只吞了钩的大鱼?那船好似被拖拽着,要吸进那深不可测的漩涡中——排沙泄流洞就在前面,河水一边发出怒不可遏的狂吼,一边搅起黄风般的旋流。岸上的人见了,禁不住声声发喊:“快回!”船上的人不呆,胖子和瘦子一起拼命打圆了浆,然而,那船依然向深幽幽的洞口滑……

岸边的人都看见了,胖子忽然跃起身,坚决地从船上跳进了水里,瘦子忽然弯下腰,坚决地向船里一缩。第三章文章内容要素第二节主题

小船被吸进了洞中。胖子拼命游了一段,终于沉了底。小船却奇迹般穿越了几百米隧道,从下游的洞口弹射而出,将瘦子平安地载回。有人感叹胖子死得勇敢,他勇于跳入水中求生。躺在船上的是懦夫,而懦夫总是容易侥幸的在世上活着。有人赞叹瘦子活得勇敢,他敢于留在船上,穿越那地狱般的隧道。而胖子的勇敢本身却是一种怯懦,他怯于穿越那可怕的通路。人们询问瘦子:彼时他们想了些什么,说了些什么。他却哑了似的沉默着,只木然地望着大河。河水是混浊的,似乎永远也不会澄清。第三章文章内容要素四、主题的特性第二节主题2.客观性3.时代性第三章文章内容要素五、主题的要求第二节主题1.正确要在正确的思想指导下确立主题托尔斯泰:“作品的主题必须是崇高的。”鲁迅说:“从喷泉里出来的是水,从血管里出来的是血”第三章文章内容要素五、主题的要求第二节主题2.集中刘熙载:“主意要纯,一而贯摄”(《艺概》)狄德罗:“作品必须简单明了……主题只应是一个”(《绘画论》)高尔基:“单纯的东西是最困难而重要的——请记着这一点而写作”(《给青年作者》)第三章文章内容要素五、主题的要求第二节主题3.新颖机械要求规范,创作必须“独特”。一篇作品的生命就在于它不同凡响,与众不同,发人未发,在于是“这一个”。一旦与其它雷同,它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雷同就是死亡。叶燮“言前人之所未言,发前人之所未发”(《原诗》)第三章文章内容要素五、主题的要求第二节主题3.新颖善于发现事物的特点,善于选取独特的视角竹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未出土时已有节,及凌云处尚虚心”

“竹似伪君子,外坚却中空,成群能蔽日,独立不禁风”第三章文章内容要素五、主题的要求第二节主题4.深刻必须透过表面现象抓住本质特征,以小见大,凡中见奇,浅中见深,高瞻远瞩,深入开掘。李渔:“能于浅处见才,方为文章高手”立意的高低取决于作者思想水平的高低。强调立意要高,但不能无限拔高主题。第三章文章内容要素六、揭示主题的方法第二节主题1.明点标题点片言居要陆机“立片言而居要,乃一篇之警策”刘熙载“揭全文之旨,或在篇首,或在篇中,或在篇末”开宗明义、篇中道情、卒章显志第三章文章内容要素六、揭示主题的方法第二节主题2.暗点即不直接点题而采用暗示来揭示主题的方法。一般有双关、比喻、象征、反讽等方式。3.不点:用形象说话用事实说话用意向、意境说话第三章文章内容要素说说下文的主题是什么?主题的表现方式是什么?第二节主题

一青年老是埋怨自己时运不济,生活不幸,终日愁眉不展。有一天,走过一个须发俱白的老人,问:“年轻人,干嘛不高兴?”

“我不明白我为什么老是这么穷?”

“穷?我看你很富有嘛!”老人由衷地说。

“这从何说起?”年轻人问。老人没有正面回答,反问道:“假如今天,我折断你的一根手指头,给你10000元,你干不干?”

“不干。”年轻人回答。

“假如斩断你一只手,给你一万元,你干不干?”老人又问。

“不干。”

“假如让你马上变成80岁的老翁,给你100万元,你干不干?”

“不干。”第三章文章内容要素第二节主题

“假如让你马上死掉,给你1000万元,你干不干?”

“不干。”

“这就对了,你身上的钱已经超过了10000万元啊!”老人说完笑吟吟地走了。

第三章文章内容要素第二节主题

“假如让你马上死掉,给你1000万元,你干不干?”

“不干。”

“这就对了,你身上的钱已经超过了10000万元啊!”老人说完笑吟吟地走了。

看来,感叹自己不幸的人,并不是由于幸运之神从未光临过他们,而是因为他们心灵的空间挤满了物欲,无法因自己的拥有而感到幸福。第三章文章内容要素七、主题的形成第二节主题1.广泛采集,研究得之2.长期积累,孕育得之3.灵感触发,顿悟得之第三章文章内容要素八、主题的提炼第二节主题1.从全部材料的分析研究中得出结论2.从分析矛盾入手,抓住事物的本质3.站在时代高度,显示主题的现实意义第三章文章内容要素八、主题的提炼第二节主题主题提炼的方法:归纳概括法追根溯源法纵横联系法对比联系法逆向思维法第三章文章内容要素养花(老舍)我爱花,所以也爱养花。我可还没成为养花专家,因为没有工夫去研究和试验。我只把养花当作生活中的一种乐趣,花开得大小好坏都不计较,只要开花,我就高兴。在我的小院子里,一到夏天满是花草,小猫只好上房去玩,地上没有它们的运动场。花虽然多,但是么有奇花异草。珍贵的花草不容易养活,看着一棵好花生病要死,是件难过的事。北京的气候,对养花来说不算很好,冬天冷,春天多风,夏天不是干旱就是大雨倾盆,秋天最好,可是会忽然闹霜冻。在这种气候里,想把南方的好花养活,我还没有那么大的本事。因此,我只养些好种易活的自己会奋斗的花草。不过,尽管花草自己会奋斗,我若是置之不理,任其自生自灭,大半还是会死的。我得天天照管它们,像好朋友似的关切它们。一来二去,我摸着一些门道:有的喜阴,就别放在太阳地里;有的喜干,就别多浇水。摸着门道,花草养活了,而且三年五载老活着,开花,多么有意思呀!不是乱吹,这就是知识呀!多得些知识绝不是坏事。点评:开头,点出养花的原因:因为爱花,是“生活中的一种乐趣”。自己养花的特点,“好种易活的”养花融入生活,从养花中积累知识和获得乐趣第三章文章内容要素

我不是有腿病吗,不但不利于行,也不利于久坐。我不知道花草受我的照顾,感谢我不感谢;我可得感谢它们。我工作的时候,总是写一会就到院子里去看看,浇浇这棵,搬搬那盆,然后回到屋里再写一会儿,然后再出去。如此循环,让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得到适当的调节,有益身心,胜于吃药。要是赶上狂风暴雨或者天气突变,就得全家动员,抢救花草,十分紧张。几百盆花,都要很快地抢到屋里去,使人腰酸腿疼,热汗直流。第二天,天气好转,又得把花都搬出去,就有一次腰酸腿疼,热汗直流。可是,这多么有意思呀!不劳动,连棵花都养不活,这难道不是真理吗?送牛奶的同志进门就夸“好香”,这使我们全家都感到骄傲。感到昙花开放的时候,约几位朋友来看看,更有秉烛夜游的味道——昙花总在夜里开放。花分根了,一棵分为几棵,就赠给朋友们一些,看着友人拿走自己的劳动果实,心里自然特别喜欢。当然,也有伤心的时候,今年夏天就有这么一回。三百棵菊秧还在地上(没到移入盆中的时候),下了暴雨,邻家的墙倒了,菊秧被砸死三十多种,一百多棵。全家都几天没有笑容。有喜有忧,有笑有泪,有花有果,有香有色。既需劳动,有长见识,这就是养花的乐趣。点评:养花的收获以及带来的喜悦养花带来的快乐与伤感点题第三章文章内容要素第二节主题回到本章开始的问题,写作的步骤和方法一般是怎样的。为什么写?——确定写作的主题写什么?——选择写作需要的材料怎样写?——构思草图、策划方案、形成雏形怎样写得好?——锤炼语言,灵活表达,反复修改第三章文章内容要素第二节主题立意与选材——为什么写和写什么立意就是确立主题。立意的途径主要有两条:感悟:主题来自作者对生活的感受和体验,来自生活经验给作者的启迪和按时,它的产生需要一个量的积累过程。提炼:主题来自作者对材料的分析、归纳和提升,主要有筛选法、联系法、反推法等。第三章文章内容要素第二节主题立意之筛选法材料:一个赵国人牵了一匹劣马到集市上去卖,卖了三天无人问津。他找到伯乐,要伯乐围着他的马转三圈,并作出很欣赏的样子,然后离开。离开时要三次回头看马。如果伯乐这样做,他付给伯乐三天的工钱。伯乐照着赵国人的话做了,马很快卖掉了,而且价格提高了十倍。根据上面的材料,可以写出哪些主题?第三章文章内容要素第二节主题立意之筛选法1.切勿见利忘义2.金钱与良心3.人格比金钱更重要4.产品重在营销策略5.诚信是竞争最后取胜的先决条件6.信誉——企业之本7.打假势在必行8.也谈“名人效应”9.要自信,不盲从10.德者,才之帅也针对卖马者与伯乐针对卖马者针对买马者针对伯乐第三章文章内容要素第二节主题立意之反推法

公但知小人之能误国,不知君子之尤能误国也。小人误国犹可解救,若君子而误国,则未知何矣。何也?彼盖自以为君子而本心无愧也。故其胆益壮而志益决,孰能止之?

——李贽《焚书》

赃官可恨,人人知之。清官犹可恨,人多不知。盖赃官自知有病,不敢公然为非;清官则自以为我不要钱,何所不可?刚愎自用,小则杀人,大则误国!

——刘颚《老残游记》第三章文章内容要素第二节主题选材

选材即对材料的选择和使用

选材的方法:发现新鲜材料替换平庸材料增减原有材料选材需处理好三方面的关系:真实与虚构的关系统一与突破的关系新颖与平实的关系第三章文章内容要素父亲的手

父亲的手粗壮、有力,能不费力气地修剪果树,也能把姨婆不驯服的骡子稳稳地套进挽具。他这双手还能灵巧、精确地画一个正方形。使我最难忘的是每当这双手抓住我的肩膀,我就能感到一股特殊的温暖。这双手几乎能干一切活儿。然后,只在一件事上,这双手令人失望了:它永远没学会写字。父亲是个文盲。美国的文盲人数现在已经逐渐减少了。但是,只要还有一个文盲,我就会想到我的父亲,想到他那双不会写字的手和这双手给他带来的痛苦。父亲六岁时,开始在小学一年级读书。那时,课上答错一题,手掌上就要挨十下打。不知什么原因,父亲那淡色头发下面的脑袋怎么也装不进课上讲的数字、图形或要背的课文。在学校才待了几个月,我爷爷就领他回家了,让他留在农场干成年男人干的农活儿。若干年后,只受过四年教育的母亲试图教父亲识字。又过了若干年,我用一双小手握着他的大拳头,教他写自己的名字。开始,父亲倒是甘心忍受这种磨练,但不久,他就变得烦躁起来。他活动一下指头和手掌,说他已经练够了,要自己一人到外边散散步。终于,一天夜里,他以为没人看见,就拿出他儿子小学二年级的课本,准备下功夫学些单字。但是,不一会儿,父亲不得不放弃了。他趴在书上痛哭道:“耶稣——耶稣,我甚至连毛孩子的课本都读不了?”第三章文章内容要素父亲的手打那以后,无论人们怎么劝他学习,都不能使他坐在笔和纸面前了。父亲当过农场主、修路工人和工厂工人。干活时,他那双手从未使他失望过。他脑子好使,有一股要干好活的超人意志。第二次世界大战时,他在一家造船厂当管道安装工,安装军舰里复杂、重要的零件。由于他工作劲头大、效率高,他的上司指望提拔他。然而,由于他未能通过合格考试而落空了。他的脑子里可以想象出通到船的关键部位的条条管道;同时,他手指可以在蓝图上找到一条条线路。他能清楚地回忆出官道上的每一个拐角、转弯。然而,他却什么都读不懂、写不出。造船厂倒闭后,他到一家棉纺织厂工作。他夜里在那儿上班,白天抽出些睡觉时间来管理自己的农场。棉纺织厂倒闭后,他每天上午到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