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四章环境法律制度第一节环境法律制度概述一、环境法律基本制度的定义
环境法律制度:是指根据我国的环境基本政策和环境保护法基本原则,通过立法形成的有关环境监督管理的规则、程序和保障措施;是调整某项或某类环境工作或环境活动所产生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环境法律制度是环境保护法基本原则的具体化。特点:环境法律制度在规范的组成上具有系统性环境法律制度在适用的对象上具有特定性环境法律制度在执行中具有强制性环境法律制度在实施中可操作性较强二、环境法基本制度的分类1、从制度的重要性,分为基本环境法律制度和一般环境法律制度。2、依据环境法律制度适用时期。行为前适用的制度;行为中适用的制度;行为后适用的制度;行为全过程适用的制度3、依据制度主要采用手段的性质经济性制度(如税费制度、经济刺激制度、奖励综合利用制度等)技术性制度(如标准制度、标志制度、监测制度、清洁生产制度、动植物检疫制度等)行政性制度(如限期治理制度、许可证制度等)社会性制度(污染事故报告及处理制度等)。功能不同:
预防性制度(如规划制度、影响评价制度,“三同时”制度等)基础性的制度(如环境标准制度、监测制度等)治理性制度(如限期治理制度等)。三、环境法基本制度的发展●制度适用范围不断扩大。●制度的组合分解日趋优化。●从最初行政规章性的制度上升为法律、法规式的制度。●从最初侧重行政性类型的制度发展为包括行政性、经济性、技术性、社会性等各种类型的制度。●从适应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制度发展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制度。●从最初抽象的原则、简单的行政措施发展为内容丰富的制度,并且目前许多行政措施都呈现出制度化的倾向。●从最初的单项或几项制度发展为几种类性的制度,逐步形成为相互联系、互为条件、互相补充的环境制度体系。主要包括环境行政计划制度、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三同时”制度、许可证制度、排污收费制度、清洁生产制度、限期治理制度、环境污染与破坏事故报告及处理制度、环境标准制度、环境监测制度等。
一、环境行政计划的概念又称环境行政规划或环境规划,是环境行政主体实施环境与资源保护活动之前,首先综合确定有关环境保护目标,事先制定出计划蓝图以作为具体的环境行政目标,并进一步制定为实现该综合性目标所必需的各项政策性大纲的活动。
是人类为克服经济社会活动的盲目性和主观随意性,使环境与经济协凋发展而对自身活动和环境所作的时间和空间的合理安排和规定。
第二节环境行政计划环境行政计划制度就是规定编制环境行政计划的组织、制定以及规划目标、具体措施的确定等的系统化、法制化的制度。在《环境保护法》和多部环境与资源保护的专项法律中得到体现。如《环境保护法》第12条、第17条、第18条、第22条、第23条都体现了这一制度。二、环境行政计划的目的和意义目的:是为了保证环境保护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参与综合平衡,发挥计划的指导和宏观调控作用,强化环境管理,推动污染防治和自然保护,改善环境质量,促进环境与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意义:第一,它是环境法基本原则“环境保护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原则”的具体体现。第二,它是实行各项环境管理制度的前提和关键。第三,是我国环境经济政策、技术政策和产业政策的具体体现。三、环境行政计划的内容
我国环境行政计划的内容主要包括:城市环境质量控制规划;污染排放控制和污染治理规划;自然生态保护规划以及其它有关的规划。国家环境保护计划以宏观指导为主,规划的内容,指标体系和编报的格式由国家计划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国家环境保护部统一制定;地方环境保护计划除应包括国家环境保护计划的内容外,还应包括相关的环境治理和建设项目,并根据具体情况适当增加必要的内容和指标。四、环境行政计划的分类
1.按时间:短期计划、中期计划(五年)、长期计划(5年以上,一般为10年);2.按环境要素:大气、水、噪声环境保护计划等等;3.按层次:全国性、地区性、区域、流域;4.按行政区域计划类型:国家、省、县、区;另外,在国土计划、城市总体计划、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五年计划中,环境保护计划作为其中一部分独立存在。五、制定环境计划的程序
1.按照国家计划部门统一部署,省计划部门会同环保部门,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编制本地区环境保护计划草案,报送国家计划行政主管部门,并抄报国家环境保护部,计划单列市的环境保护计划同时抄报省计划部门和省环境保护主管部门。2.环保部审核,编制国家计划建议,报送计划部门,计划部门根据计划建议编制环境保护计划草案。3.地方环境保护计划编制可参照国家环境保护计划编制程序进行。六、环境计划的实施与监督1.环境计划的实施
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组成部分,分解下达。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实施:建立环境目标责任制;把环境保护投资纳入政府或企业的预算;实施重大污染源的管理和治理,“三同时”和“限期治理”制度等。五年环境计划可根据环境保护年度计划实施情况及时加以调整。年度计划在一般情况下不予调整,确实需要调整的要按程序逐级报批。2.环境计划执行的监督
国家环境计划实行半年报制度,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各地应在每年八月底和第二年三月底以前将半年和全年环境规划的检查结果报送国家计划主管部门,并同时抄报国家环境保护部。
环境执法检查时应检查环境规划的执行情况。对于在环境保护计划的编制、实施和检查考核过程中,取得显著成绩和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应予表彰和奖励。对在编报、执行、调整环境保护计划中弄虚作假、不按规定报送有关计划数据、资料和有关情况,或因工作不力而未完成计划的,可根据情节轻重对直接责任人员和主管领导给予批评或处罚。一、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概述(一)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概念
环境影响评价(EnvironmentalInfluenceAssessment,英文缩写EIA),有狭义和广义两种含义。狭义:对拟议的开发建设活动。广义:对拟议人类活动,事先对该项活动可能给环境带来的影响进行评价。
第三节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环境影响评价法》:“本法所称环境影响评价,是指对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提出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进行跟踪监测的方法与制度。”
环境影响评价具有以下一些特点:1.具有预测性;2.具有客观性;3.具有综合性。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就是有关环境影响评价的适用范围、评价内容、审批程序、法律后果等一系列法律规定的总称。(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起源
概念最早1964年在加拿大召开的一次国际环境质量评价的学术会议上提出。1969年美国《国家环境政策法》规定,联邦政府的一切机构在对人类环境质量有重大影响的每一项建设和其他重大联邦行动中,均应由负责官员提出一份包括拟议中的行为将会对环境产生影响的详细说明,成为美国环境政策的核心制度,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得以确立。美国自70年代初今,不论联邦政府一级还是州一级都建立了较完备的环境影响评价法律体系。实践证明,NEPA对美国的环境一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改变了过去重经济轻环保的行政决策方式。此后,中国、瑞典等国家相继采用。
《环境保护法(试行)》最先引入了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办法》1989年《环境保护法》1998年《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2002年12月28日全国人大大常委会通过了《环境影响评价法》,自2003年9月1日起施行。(三)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意义
第一、是“预防为主”原则的具体体现。第二、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方向和规模提供科学依据。
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适用范围为对环境有影响的建设项目和规划。包括新建、改建、扩建项目和技术改造项目以及引进的建设项目。其中建设项目是指按固定资产投资方式进行的一切开发建设活动,包括国有经济、城乡集体经济、联营、股份制、外资、港澳台投资、个体经济和其他各种不同经济类型的开发活动。二、环境影响评价的适用范围对规划要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只是在1996年才得以肯定的。具体范围由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规定,报国务院批准。包括两大类:一是宏观的、长远的综合性规划和预测性、参考性的指导性规划,如土地利用规划,区域、流域、海域的建设、开发利用规划;二是指标、要求比较具体的专项规划,如工业、农业、畜牧业、林业、能源、水利、交通、城市建设、旅游、自然资源开发的规划。案例违法投产依法处罚上诉人梁志勇在未办理环境影响报批手续的情况下,擅自将其经营的精研塑料厂从顺德市伦教镇北海路段搬迁至该镇新塘工业区业顺路1号,并增设了8台切割机、1台磨粉机,新建了挤塑车间,且未建设任何环境保护设施后即擅自将主体工程正式投入生产。被上诉人在经过调查、取证和组织听证后,于6月28日作出了顺环罚字[20011037号“行政处罚决定书”,认定上诉人上述行为违反了《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的规定,并依据该《条例》规定,对上诉人做出责令停止生产并处罚款3万元的行政处罚决定。上诉人不服,向顺德市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请求判决撤销处罚决定。2001年12月21日,广东省佛山市中级人民法院对梁志勇不服顺德市人民法院第一审判决的行政上诉案作出终审判决:驳回上诉,维持原判,即维持被上诉人顺德市环保局的行政处罚决定。分析上诉人实施了两个违法行为:(1)未办理环境影响报批手续,擅自进行迁建和扩建,违反了《条例》第9条第2款的规定,属违法建设行为;(2)未建成环境保护设施,擅自将主体工程正式投入生产,违反了《条例》第16条的规定,属违法投产行为。本案争论的焦点:个体工商户是不是建设单位,迁建、扩建项目是不是建设项目。
上诉人认为,自己是个体工商户,不是建设单位。工厂搬迁经营场所、增加小型生产设备不属于建设项目。虽然《条例》虽未界定“建设单位”和“建设项目’’的概念,但根据有效的广东省地方法规和国家环保总局作出的有关解释,建设单位包括个体经济组织,建设项目包括按固定投资方式进行的一切开发建设活动。三、环境影响评价的内容(一)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1.区域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
“一地三域”一地,即土地。三域,即流域、海域、区域。
与规划相关的环境影响篇章或者说明作为规划草案的组成部分一并报送审批机关。在篇章或者说明中,要调查清楚规划区域内环境要素的整体情况,环境承载力和污染物总量控制、环境功能区、可持续发展能力等区域开发整体性、动态性的内容。对规划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做出分析、预测和评估,提出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未编写有关环境影响的篇章或者说明的规划草案,审批机关不予审批。2.专项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
国务院有关部门、设区的市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在组织编制工业、农业、畜牧业、林业、能源、水利、交通、城市建设、旅游、自然资源等方面开发的有关专项规划时,应当在该专项规划草案上报审批前,组织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并向审批该专项规划的机关提出环境影响报告书。内容包括:
(1)实施该规划对环境可能造成影响的分析、预测和评估;(2)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3)环境影响评价的结论。(二)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实行分类管理: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编制环境影响报告表填报环境影响登记表
环境影响报告书内容包括:
(1)建设项目概况;(2)建设项目周围环境现状;(3)建设项目对环境可能造成影响的分析、预测和评估;(4)建设项目环境保护措施及其技术、经济论证;(5)建设项目对环境影响的经济损益分析;(6)对建设项目实施环境监测的建议;(7)环境影响评价的结论。涉及水土保持的建设项目,还必须有经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查同意的水土保持方案。
四、环境影响评价审批的程序、权限与监督
(一)专项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和审批程序
1.召开论证会、听证会:可能造成不良影响的并直接涉及公众环境权益的。公众意见采纳
2.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审查审批机关在做出审批专项规划草案的决定前,应当进行审查。
30日内,会同专项规划审批机关召集有关部门代表和专家组成审查小组,对专项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进行审查;审查小组应当提出书面审查意见。审查意见应当包括下列内容:(一)对环境可能造成影响的分析、预测的合理性和准确性;(二)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的可行性、有效性及调整建议;(三)对报告书和评价结论的基本评价;(四)从经济、社会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对专项规划的合理性、可行性的总体评价及改进建议。
3.审批机关审批
审查小组提出书面审查意见之日起10日内将审查意见提交专项规划审批机关。审批专项规划草案时,应当将环境影响报告书结论以及审查意见作为决策的重要依据。未采纳的,应当做出说明,并存档备查。
4.审批后的监督措施。跟踪评价、改进(二)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和审批程序
1.建设单位委托2.行业主管部门预审与审核3.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审批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自收到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之日起60日内、收到环境影响报告表之日起30日内、收到环境影响登记表之日起15日内,分别做出审批决定并书面通知建设单位。4.审批后的监督措施五、违反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法律责任(一)规划单位与建设单位的法律责任1.有弄虚作假或者有失职行为,造成环境影响评价严重失实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由上级机关或者监察机关依法给予行政处分。2.未依法报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或者未依照本法第二十四条的规定重新报批或者报请重新审核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擅自开工建设的,由有权审批该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建设,限期补办手续;逾期不补办手续的,可以处五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的罚款,对建设单位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3.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未经批准或者未经原审批部门重新审核同意,建设单位擅自开工建设的,由有权审批该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建设,可以处五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的罚款,对建设单位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4.兴建海岸工程建设项目的单位未持有经审核和批准的环境影响报告书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其停止违法行为和采取补救措施,并处五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的罚款;或者按照管理权限,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责令其限期拆除。进行海洋工程建设项目的单位未持有经海洋行政主管部门核准的环境影响报告书的,由海洋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其停止施工或者生产、使用,并处五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的罚款。(二)中介机构的法律责任
接受委托为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提供技术服务的机构在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中不负责任或者弄虚作假,致使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失实的,由授予环境影响评价资质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降低其资质等级或者吊销其资质证书,并处所收费用一倍以上三倍以下的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三)预审、审核、审批机构的法律责任1.规划审批机关对依法应当编写有关环境影响的篇章或者说明而未编写的规划草案,依法应当附送环境影响报告书而未附送的专项规划草案,违法予以批准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由上级机关或者监察机关依法给予行政处分。2.建设项目依法应当进行环境影响评价而未评价,或者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未经依法批准,审批部门擅自批准该项目建设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由上级机关或者监察机关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3.负责预审、审核、审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部门在审批中收取费用的,由其上级机关或者监察机关责令退还;情节严重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4.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他部门的工作人员徇私舞弊,滥用职权,玩忽职守,违法批准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案例:
贵州富铁公司于1991年就新建富铁北京烤鸭店项目填写了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申报表,贵州省环保局对该建设项目提出环保规定的要求。该公司应将建设项目的初步计划报省环保局核定批准,但该公司的建设项目环保设计未经环保局审批就擅自施工,竣工后经省环保局验收合格与1992年5月投产。
由于该公司的烤鸭店建于居民稠密区,其熏烤和烹饪均在六层居民住宅的底层进行,加之使用果木材熏烤鸭并用柴油做烹饪燃料,致使产生的油烟气、噪声、热污染和生活污水对环境造成严重危害,居民反映强烈。1992年7月,省环保局对富铁公司环境违法行为提出处理意见,该公司虽在处理污染作出一定贡献,但污染问题仍然严重。
1993年上半年,省环保局对该公司作出处罚决定:1、罚款1万元2、烤鸭炉必须于1993年4月15日前搬迁3、1993年3月30日起,责令该公司停止用柴油作为燃料评析: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三同时制度是基本建设和环境保护程序中密切相关的两项制度。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法》和《建设项目环境保护条例》,凡在中国领域和中国管辖其他海域内从事对环境有影响的规划和建设项目,都必须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本案的关键是环评的内容。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法》第十条和《建设项目环境保护条例》第八条规定,我国实行环境影响评价的范围主要是专项规划和建设项目。
富铁公司填写了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申报表,只是履行了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的第一步手续,其环保工作并未因此完结。法律要求建设项目的初步设计必须由环境保护篇章,环境保护篇章应经环保部门批复或签署意见,对未经审批擅自开工的,除责令停工、补办审批手续外,对建设单位和单位负责人处以罚款。
富铁公司违反规定结果造成严重污染,省环保局对该公司环境违法行为的情节和违法后果,依据环境保护法的有关规定,对该公司作出处罚是合法恰当的。本案也是对违反建设项目环境保护制度的处罚案,富铁公司对环保态度有始无终,违反法律规定造成严重污染危害,依法得到环保部门的处罚。案例
天南公司未办环评改扩建受处罚案(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案情简介]重庆市天南建材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天南公司”)下属城南水泥厂为了扩大生产,计划将其厂内原2.2米的窑径改为2.5米。在改建过程中,城南水泥厂认为该项目仅仅是扩大机立窑的窑径,送风的罗茨风机并未改大,而且改造的目的是使气流通过面积增大,让窑内原料反应更充分,减少排放污染,不属于技术改造项目,因此没有向有关环境主管机关递交环境影响报告书。同年7月,在没有经过环境保护部门对其环境保护设施进行验收的情况下,该厂便将改造过的生产设施正式投入使用,结果在当地造成了一定的环境影响。
国家环保总局经过调查后认定:天南公司为了扩大生产能力,将其主要生产设备机立窑窑径扩大,属于技术改造项目;天南公司在环保设施未报环保部门验收的情况下,于1999年7月将主体工程正式投产,经所在地环保部门监测,烟尘排放浓度超标14.26倍。[焦点问题]
1.天南公司扩大窑径是否属于应该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建设项目?2.是否应对天南公司予以处罚?
[评析]
1.天南公司扩大窑径属于应该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建设项目至于什么是“建设项目”,目前较常援引的是1987年国家计委国务院环保委员会发布的《建设项目环境保护设计规定》,其第3条规定:“建设项目”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的工业、交通、水利农林、商业、卫生、文教、科研、旅游、市政、机场等对环境有影响的新建、扩建、改建和技术改造项目,包括区域开发建设项目以及中外合资、中外合作、外商独资等一切建设项目”。本案中,天南公司与重庆市环保局争论的一个焦点在于城南水泥厂将机立窑的窑径由2.2米扩大到2.5米是否属于环境影响评价的适用范围。根据国家环保总局的现场调查所做出的结论,符合《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第5条、第6条关于“改建、扩建项目和技术改造”的规定,而且从其投产后的结果看,烟尘浓度确实超标14.26倍,属于对环境有严重影响,所以应该进行环境影响评价。而且应在主体工程正式投产前,报请环保部门对其环境保护设施予以验收。
《大气污染防治法》第11条也规定:新建、扩建、改建向大气排放污染物的项目,必须遵守国家有关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的规定。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报告书,必须对建设项目可能产生的大气污染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做出评价,规定防治措施,并按照规定的程序报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审查批准。建设项目投入生产或者使用之前,其大气污染防治设施必须经过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验收,达不到国家有关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规定的要求的建设项目,不得投入生产或者使用。
2.应该对天南公司予以处罚《大气污染防治法》第11条:新建、扩建、改建向大气排放污染物的项目,必须遵守《环境影响评价法》和《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
《大气污染防治法》第47条规定:违反本法第十一条规定,建设项目的大气污染防治设施没有建成或者没有达到国家有关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的规定的要求,投入生产或者使用的,由审批该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报告书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生产或者使用,可以并处一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罚款。《环境影响评价法》第三十一条规定:建设单位未依法报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或者未依照本法第二十四条的规定重新报批或者报请重新审核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擅自开工建设的,由有权审批该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建设,限期补办手续;逾期不补办手续的,可以处五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的罚款,对建设单位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一、“三同时”制度的概念
“三同时”制度指一切新建、改建和扩建的基本建设项目、技术改造项目、区域开发项目、自然资源开发项目,其防治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的制度。是贯彻环境法“预防为主”原则的支柱性制度。
“三同时”制度始于70年代,是我国总结环境管理实践经验独创的一项重要的环境法基本制度。
第四节“三同时”制度二、“三同时”制度的主要内容1.适用范围
我国领域的工业、交通、水利、农林、商业、卫生、文教、科研、旅游、市政、机场等对环境有影响的新建、扩建、改建和技术改造项目,包括区域开发建设项目以及中外合资、中外合作、外商独资的引进项目和私营、个体经营的项目等一切建设项目。(对环境有影响的建设项目,都必须执行)2.三同时制度在不同建设阶段的要求1)初步设计中:编制环境保护篇章。2)施工中:与主体工程同时施工,并采取必要的防治措施;竣工后,施工单位应修整和复原在建设过程中受到破坏的环境;3)项目竣工后:与主体工程同时验收。分期建设、分期投入生产或者使用的建设项目,其相应的环境保护设施应当与相应的主体工程分期进行验收。4)在试生产期间,同时投入试运行,并对环保设施运行情况和建设项目对周围环境的影响进行监测。正常运转。三、违反“三同时”制度的法律后果
1.试生产建设项目配套的环保设施未与主体工程同时投入试运行的,由审批该环境影响报告书(表)、登记表的环境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责令停止试生产,可以处5万元以下的罚款。2.建设项目投入试生产超过三个月,未申请环保设施竣工验收的,责令限期办理环保设施竣工验收手续;逾期未办理的,责令停止试生产,可以处5万元以下的罚款。3.建设项目需要配套建设的环保设施未建成、未经验收或者经验收不合格,主体工程正式投入生产或者使用,责令停止生产或者使用,可以处10万元以下的罚款。四、当前“三同时”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1.立法方面的问题对新建、扩建、改建项目、基本建设项目、技术改造项目、区域开发或资源开发项目等,在立法上应有严格的界定,以利于法律的适用。在执行实践中,经常由于在这一问题上界定不清或认识上的不一致而引起诉讼,也有的企业借口“大修理”或其他名目,原地扩大生产规模,以逃避“三同时”制度审批。2.有关执行的问题“三同时”制度目前在执行上全国发展不平衡,一般来说是小型项目在执行上差于大型项目,小型项目、乡镇企业的执行率较低。究其原因,主要是环保监督管理力量不足、不当的行政干预多,使“三同时”打了折扣,变为“二同时”或“一同时”。案例:
1992年6月23日,上访人王珍诉称:她家从1981年春开始成立天玉养鸡场,至1991年10年间一直越办越好。由初期年收入两千多元发展到1990年收入1.5万元。1991年下半年某市第三建筑工程公司在紧靠她家鸡舍不到3米远的地方新建了一座预制板厂,该厂搅拌机、震捣器、汽车、吊车、推土机等各种机械设备整天轰鸣震响,混凝土搅料水直浸上访人住宅墙基,致使正在孵化的1800只小鸡被全部震死,已经孵出的2400只小鸡也相继死掉,正在下崽的母猪像疯了一样闹圈,也不得不处理掉。从1991年8月起至1992年6月止,直接减收了3万多元。家中房屋被震动和水浸造成沉,出现裂缝,大人小孩白天黑夜不能很好休息,身心健康受到严重损伤,丈夫李天玉住院半年,全家人已无法正常生活。为此,王珍来环保部门申诉,要求被访单位赔偿养鸡、房屋损失6万元,停止侵害,协助恢复养鸡场。市环保局查明,第三建筑工程公司预制板厂从筹建、投产到扩建未履行环保“三同时”审批手续,违反了《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办法》、《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条例》和《省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办法》的“三同时”规定。
1992年7月初,市环境保护局在现场勘察看到,预制板厂一台搅拌机确实距上访人鸡舍3米左右,后搬至7米远处,并有搬迁和流水痕迹,震搅器远端距上访人家40米远,由远而近移动式工作,最近处只有7米左右,所有声源设备都没有消声防震措施,一律敞口露天作业,噪声很大。上访人住宅、鸡舍主墙有裂缝,局部下沉,没有看到鸡、猪受害第一现场,在室内听到噪声与震动强烈,令人十分不舒服,现场勘察结果作了记录并拍照取证。1992年8月24日经监测,上访人家室内噪声70分贝,距生源5米处震捣器旁95分贝,均超过国家噪声质量标准,违反了《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条例》第17条规定。环保监察信访人员先后深入到上访人居住地村委会、邻居、学校等调查。结果证明上访人确实是养鸡专业户,没有受到被访单位侵害前,经营状况—直很好,很多人都去买过鸡、买过蛋。受害后鸡纷纷死掉,猪不长膘,养鸡场渐萧条倒闭。当问到上访人当时为何不报案时,她说那时不知道,后来从一本刊物上才知道是噪声造成的。
现场勘察、监测、走访及上访人举证材料表明,上访人反映的问题基本属实,被访单位的噪声与震动对上访人已构成侵害,事实存在,如不尽快解决,确实无法正常生活,因此要求被访单位给予赔偿,停止侵害,协助恢复养鸡场理由正当,应予支持。
依据以上事实,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第36条、第41条,《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条例》第13条、第39条,并依照《某省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办法》第19条规定,市环保局于1992年9月20日依法对被访单位以环发(1992)第34号文件作出了《关于对三建公司预制板厂违反环境保护法规处罚的决定》,具体内容为:(1)责令预制板厂从接到决定之日起立即停止扰民生产,消除危害,按《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办法》规定履行审批手续,没有批件不准生产
(2)对预制板厂罚款3万元,限期15日内缴纳给市环保局
(3)由被访单位按上访人要求的70%赔偿
简要分析
本案是一起典型的违反“三同时”制度致人损害而引起的侵权赔偿案在本案中,第三建筑工程公司预制板厂从筹建、投产到扩建均未履行环保“三同时”审批手续,违反了《环境保护法》和《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办法》的“三同时”的规定。根据《环境保护法》和《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办法的规定》,在一定区域内进行开发活动之前,对实施该活动可能给环境质量造成的影响进行调查、预测和评定,并对此作出分析、处理意见和对策。对一切可能对环境造成污染和破坏的工程建设项目,其环境保护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第三建筑工程公司预制板厂从项目的设计、施工到投入使用并没有对环境可能造成的影响进行评估和及时建设防治污染的设施,致使工厂投产后的噪音和振动严重影响了上访人的正常生活,并给上访人造成了一定的经济损失。根据《民法通则》第124条规定:“违反国家保护环境防止污染的规定,污染环境造成他人损害的,应当依法承担民事责任。”《环境保护法》第41条规定:“造成环境污染危害的,有责任排除危害,并对直接受到损害的单位或个人赔偿损失。”上访人要求停止侵害,赔偿损失的要求是合理合法的。本案中,市环保局作出的责令被访单位立即停产,补办“三同时”手续,否则不许生产的决定是正确的,符合《环境保护法》第36条的有关规定。对于按照上访人要求的70%赔偿损失是否合理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处理侵权案件中,对财产侵权损害赔偿适用全部赔偿原则,即应当赔偿因污染环境给他人造成的客观损失,既包括直接损失也包括间接损失。如果上访人要求赔偿的是全部损失,则应该让被上访人全额赔偿,如果上访人要求赔偿的数额高于实际损失,则按实际全部损失赔偿。
环境损害发生后,在实践中,当事人可以通过自行协商、行政处理或是民事诉讼来解决问题。受害人在发现自己人身、财产受损后,可以自行找到加害人,要求其停止侵害,消除危险,赔偿损失。如果当事人经协商,依法对环境纠纷的解决达成一致意见,并实际履行,那么就无须进一步要求行政调处或者到法院诉讼。环境侵权发生后,当事人还可以直接向法院起诉。经过行政处理后,当事人对处理结果不服的,也可以向法院起诉。在向法院起诉时,当事人还应特别注意诉讼时效的问题。根据《环境保护法》第42条规定,因环境污染损害赔偿提起诉讼的时效期间为3年,从当事人知道或应当知道受污染损害时起计算。在本案中,当事人是通过行政救济最终解决了问题,保护了自己的合法权益的。一排污收费制度的概念、发展历程、特点排污收费,是指国家环境管理机关依照法律规定对排放污染物的单位征收一定数额的费用。排污收费制度,是有关排污费征收、使用、管理的一套法律规则。它是环境法中污染者付费原则的具体体现。
第五节排污收费制度●第一阶段(1978至1981),排污收费制度的提出和试行阶段。●第二阶段(1982至1987),排污收费制度的建立和实施阶段。到1987年,我国年排污收费额已达14.3亿元,比排污收费试行初期增长近10倍。●第三阶段(1988至今),排污收费制度改革、发展和不断完善阶段。1995年,全国排污费征收额预计达到34亿元。●目前全国征收排污费的项目有水、气、固体废物、噪声、放射性废物等五大类113项收费地域广,收费种类和收费因子多。以征收超标排污费为主,征收非超标排污费为辅的收费体制。经济手段种类多,包括了收费、罚款、财政和金融4种。在中国目前的8条环保投资渠道中,排污收费是唯一由环保部门管理的投资渠道。中国排污收费的法规体系由4个层次组成:全国人大颁布的法律,国务院制定的行政法规,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制定的地方法规,中央和地方政府部门的地方法规。为了执行排污收费制度,各级环保部门已经建立了遍及全国的1600多个各级环境监理机构,拥有监理人员2万余人。排污收费是中国为数不多的纳入财政预算内的行政收费,地方环保局管理可使用一部分排污费收入,排污费收入已经成为地方环保局的重要经费来源。
《排污费征收使用管理条例》于2002年1月30日国务院第54次常务会议通过并予公布,自2003年7月1日起施行。
排污费的征收标准为略高于正常处理费用,否则排污单位宁肯缴纳排污费也不积极治理。排污费的征收的对象为向环境排放污染物的企事业单位和个体工商户。排污者因未及时采取有效措施,造成环境污染的,不得申请减半缴纳排污费或者免缴排污费。排污者因有特殊困难不能按期缴纳排污费的,自接到排污费缴纳通知单之日起7日内,可以向发出缴费通知单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申请缓缴排污费;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自接到申请之日起7日内,作出书面决定;期满未做出决定的,视为同意。排污费的缓缴期限最长不超过3个月。二排污费的征收1.征收排污费的对象直接向环境排放污染物的单位和个体工商户。2.征收排污费的标准国家排污费征收标准地方排污费征收标准3.征收排污费的种类水、气、固废、噪声、放射性
4、排污费的征收方法《排污费征收使用管理条例》规定:
负责污染物排放核定工作的环保部门,根据排污费征收标准和排污者排放的污染物种类、数量,确定排污者应当缴纳的排污费数额,并予以公告(第13条)。当排污费数额确定后,由负责污染物排放核定工作的环保部门向排污者送达排污费缴纳通知单(第14条)。对于跨地域排污单位的排污费,依照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的解释,应当由排污口所在地的环保部门征收。排污者应当自接到排污费缴纳通知单之日起7日内,到指定商业银行缴纳排污费。商业银行应当按照规定的比例将收到的排污费分别解缴中央国库和地方国库(第8条)。5、减免排污费的规定
排污者因不可抗力遭受重大经济损失的,可以按照国务院环保部门和有关部门共同制定的排污费减缴、免缴办法的要求,申请减半缴纳排污费或者免缴排污费。《排污费征收使用管理条例》的规定,排污者因有特殊困难不能按期缴纳排污费的,自接到排污费缴纳通知单之日起7日内,可以向发出缴费不可抗力遭受重大经济损失的,可以按照国务院环保部门和有关部门共同制定的排污费减缴、免缴通知单的环保部门申请缓缴排污费;环保部门应当自接到申请之日起7日内,作出书面决定;期满未作出决定的,视为同意。排污费的缓缴期限最长不超过3个月(第16条)。批准减缴、免缴、缓缴排污费的排污者名单,应当由受理申请的环保部门会同同级财政部门、价格主管部门予以公告,公告应当注明批准减缴、免缴、缓缴排污费的主要理由(第17条)。
6.排污费征收的减征、免征和缓征。
减征、免征:如果排污单位经积极治理,使污染物排放达标,或使浓度显著降低,或排放量显著减少。可向环保部门重新审核排污费征收额,经核实后,可以减少或免除其超标排污费应交数额。
缓征:因经营困难一时不能按时缴纳排污费的单位,可通过其开户银行出具证明,向环保部门申请缓缴,净环保部门批准后可暂时缓缴,但不能因困难而减免。7.排污者缴纳排污费后不免除治理的责任、赔偿损害的责任和其它法定责任。6.排污收费的管理和使用在排污费的一般使用上,《排污费征收使用管理条例》规定,中央部属和省(自治区、直辖市)属排污单位缴纳的排污费,缴入省级财政,其他排污单位的排污费缴入当地地方财政。中央部属和省属企业集中的城市,经省人民政府批准,排污费可以缴入当地地方财政。排污费的最终去向则是通过商业银行按比例分别解缴到中央国库和地方国库,在纳入财政预算后,列入环境保护专项资金进行管理,主要用于重点污染源治理补助资金和环境综合整治资金及各类污染防治项目的拨款补助或者贷款贴息。
排污费作为专项资金管理,由环境保护部门同财政部门统筹安排使用,实行专款专用,先收后用,量入为出,不能超支、挪用。如有节余,可以结转下年使用。
为每季度向本级政府、上级财政部门和环保部门报告本加强对环境保护专项资金使用和管理的监督,《排污费征收使用管理条例》规定,县级以上地方政府财政部门和环保部门行政区域内环境保护专项资金的使用和管理情况(第19条第3款)。审计机关应当对环境保护专项资金使用和管理进行审计监督。三、违反排污费收费制度的法律后果(1)、对于拒付排污费的,环境资源保护行政管理部门可以对其进行处罚,也可以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排污者未按照规定缴纳排污费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依据职权责令限期缴纳;逾期拒不缴纳的,处应缴纳排污费数额1倍以上3倍以下的罚款,并报经有批准权的人民政府批准,责令停产停业整顿;
(2)、排污者以欺骗手段骗取批准减缴、免缴或者缓缴排污费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依据职权责令限期补缴应当缴纳的排污费,并处所骗取批准减缴、免缴或者缓缴排污费数额1倍以上3倍以下的罚款;(3)、环境保护专项资金使用者不按照批准的用途使用环境保护专项资金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或者财政部门依据职权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10年内不得申请使用环境保护专项资金,并处挪用资金数额l倍以上3倍以下的罚款;
(4)、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征收而未征收或者少征收排污费的,上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有权责令其限期改正,或者直接责令排污者补缴排污费。
(5)、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财政部门、价格主管部门的工作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的,依照刑法关于滥用职权罪、玩忽职守罪或者挪用公款罪的规定,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够刑事处罚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违反本条例规定批准减缴、免缴、缓缴排污费的;截留、挤占环境保护专项资金或者将环境保护专项资金挪作他用的;不按照本条例的规定履行监督管理职责,对违法行为不予查处,造成严重后果的●提出与发展:
“排污权交易”由美国经济学家戴尔斯(Dales)于1968年在其著作《污染、财富和价格》中首次提出(Tietenberg,TomH.EmissionTrading:AnExerciseinReformingPollutionPolicy.Washington,DC:ResourcesfortheFuture)并首先被美国国家环保局(EPA)用于大气污染源及河流污染源管理,后来,德、澳、英等国家相继进行了排污权交易政策的实践(波特内著,李艳芳译,环境保护的公共政策,北京:三联店,1993)。中国于1988年开始试点工作并已取得了一定效果。四排污权交易排污权交易在中国开展2007年11月10日中国第一个排污权交易中心在浙江嘉兴成立.排污权交易在中国开展(图片新闻)湖北省副省长赵斌为排污权交易鸣锣。排污权交易在中国开展(图片新闻)●主要思想:
排污权交易的思想来源于“科斯定理”,是“科斯定理”在环境问题上的最典型应用。戴尔斯认为:环境是一种商品,政府是这种商品的所有者,政府可以建立合法的污染物排放权利即排污权(通常以排污许可证的形式出现),并允许这种权利像商品那样被买入或卖出,以此进行污染物的排放控制。●实施方法:●政府确定出一定区域的环境质量目标,并据此评估出该区域的环境容量。
●根据环境容量推算出污染物的最大允许排放量,并将最大允许排放量分割成若干规定的排放量,即若干排污权。
●政府选择不同的方式分配这些权利(竞价拍卖、定价出售或分配等)。
●在排污权市场上,排污者从自身利益出发,根据排污权价格,自主决定其污染治理程度,从而买入或卖出排污权。排污权交易的优点(优越性)1.有利于整个社会污染治理成本最小化。
充分利用市场机制这只“看不见的手”的调节作用。2.有利于政府在环境问题上进行总量控制及宏观调控。
排污收废制度是先确定一个价格,然后让市场确定污染物总排放水平。排污权交易是先确定污染物排放总量,然后再让市场决定价格。3.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具有更好的有效性。
在保证环境质量的前提下,促进企业的优胜劣汰,有利于形成污染水平低而生产水平高的合理工业布局。4.有利于企业投资污染的积极性,有利于促进企业的技术进步。
排污权交易使企业节约下来的排污权可以出售以获利或备用,促使企业采用先进工艺,减少排污或采用更有效的污控设备。5.更具有市场灵活性。
排污权价格由市场确定,通过排污权价格的变动,排污权市场可以对经常变动的市场物价和企业治理成本作出及时的反应。6.给非排污者表达意见的机会,具有更好的公平性。
排污权市场是完全自由竟争的,任何人可以进入市场买卖,非排污者可以买入排污权以降低污染水平,通过支付意愿反映其选择。排污权交易的缺点(局限性)•外部条件的完美是有限的。
完美的市场和完美的管理。•实行排污权交易制度意味着给污染者提供了合法的“污染权利”。
这种观念不容易被接受,而改变人们的思想观念很难且要支付巨额成本。•获取排污权交易的信息成本十分昂贵。
一方面,排污权交易使政府检测成本增加;另一方面,企业之间的交易意愿及市场信息的获取成本增加。•制度环境的差异也会影响排污权交易制度的应用。
排污权交易制度较多的应用于经济自由主义国家。排污权交易的实施条件•完善的市场条件。•合理分配排污权。
体现污染者付费原则原则。兼顾新老污染源的公平,有利于交易市场的形成。•政府部门的有效管理。
对排污权交易市场进行有效的监督和管理。对政府公务员的行为进行有效的监督和管理。对排污者的排污行为进行有效的监督和管理。案例:
某油田采油厂水污染设施使用多年并老化,经常需要维修。采油厂为减少麻烦,决定后不再使用水污染处理设施。2003年3月2日环保局例行抽检,发现排污虽未超标,单位使用水污染处理设施,对其作出行政处罚:责令恢复处理设施正常使用,并处600元罚款。
采油厂不服,向上一级环保局提起行政复议。复议期间,采油厂管理不善,造成原油泄漏。6万多吨原油及污水排放到厂区外,造成严重污染。采油厂采取推土掩埋处理污染现场,群众发现后,向环保局举报。环保局立案并进行现场调查,发现采油厂周围被新土掩盖,经检测,土壤、水体和牧草严重污染。
环保局认为采油厂在污染事故发生后擅自处理污染现场、隐瞒事故真相,对采油厂作出行政处罚:罚款一万元。采油厂不服,认为对污染现场已经进行妥善处理,环保局不应再对其进行行政处罚,于是又向上一级环保局申请复议。评析:
征收排污收费制度是对象环境排放污染物或者超过国家排放标准排放污染物的排污者,按照污染物的种类、数量、浓度,根据规定征收一定费用。其目的是为了促进企业加强经营管理,节约和综合利用资源,治理污染和改善环境。《环境保护法》规定:超出国家规定的标准排放污染物,要按照排放污染物的数量和浓度,根据规定收取排污费。
《水污染防治法》48条规定:排污单位故意不正常使用水污染处理设施,或者未经环境保护部门批准,擅自拆除、闲置水污染处理设施,排放污染物超过处理标准的,由县级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部门责令恢复正常使用或者限期重新安装使用,并处罚款。行政机关行政处罚所针对的行为,不仅要故意不正常或擅自拆除,闲置水污染处理设施,还要排放污染物超过适用规定标准,这两个条件必须同时具备,缺一不可。
本案中,采油厂虽擅自闲置水污染处理设施,但并没超过标准所允许的最高限度,未超标排放,因此,采油厂的行为不构成行政处罚的条件。环保局第一次作出行政处罚不符合法律规定。
《水污染防治法实施细则》19条规定:企事业单位造成水污染事故的,必须立即采取措施,停止或减少排污,并在事故发生后48小时向当地环保部门报告。采油厂发生事故到环保部门接到报告进行现场调查始终没有正式向环保局报告,事故发生后,采油厂没有积极采取防止原油污染环境的有力措施,而是擅自处理事故现场,隐瞒真相。因此,采油厂行为构成违法,环保局第二次行政处罚有法律依据,在法定权限内,符合法律规定。第六节排污申报登记制度概念:排污者根据法律规定,向污染源所在地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申报其污染物的排放和防治情况,并由环境管理部门审查监督的制度。意义:使环保部门了解和掌握企业的排污状况将污染物的排放纳入规范管理,以利于环境监测及统计分析。
它是排污收费制度、排污许可证制度实施的基础。相关的法律法规:《征收排污费暂行办法》(1982年5月,国务院)规定了排污申报登记制度,作为征收排污费的依据;《水污染防治法》、《大气污染防治法》等都把排污申报作为一项法律制度;《排放污染物申报登记规定》(国家环保局,1992年)对这项制度作了具体规定。内容:——排放污染物的种类、数量、浓度、排放去向、排放地点、排放方式——噪声源种类、数量和噪声强度、噪声污染防治设施——固体废物的储存、利用或处置场所——超过排放标准的还应写明原因及限期治理措施适用的对象:
在我国的领域内及管辖的其他海域内直接或间接向环境排放污染物、工业和建筑施工噪声、产生固体废物的单位。这里的污染物包括废水、废气和其他有害环境的物质。固体废物指工业固体废物、危险废物,不包括生活垃圾等其他废物。排放放射性废物的,有特殊的申报登记要求。申报登记的程序申报:排污单位必须按所在地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指定的时间填报《排污申报登记表》,并提供必要的资料。新建、改建、扩建项目应在污染防治设施竣工并验收合格后一个月内申报登记。审核:排污单位的行业主管部门负责审核登记的内容。登记注册:经审核后,向所在地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登记造册,领取《排污申报登记注册证》。排污变化申报:排污单位在申报内容需发生重大变化时,应在变更前15天,经行业主管部门审核后,向所在地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变更申报手续。如果申报登记事项发生紧急重大改变的,必须在改变后的3天内向所在地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提交《排污变更申报登记表》。
注意:需要拆除或闲置污染物处理设施的,必须提前向所在地环保部门申报,说明理由。未经环保部门同意,擅自拆除或闲置污染物处理设施的,视为拒报。
有关法律责任:排污单位拒报或谎报排污申报登记事项的,环保行政主管部门可根据有关的法律规定给予罚款,并限期补办排污申报登记手续。应当办理变更申报登记手续而未办的,视为拒报,并按拒报给予处罚。一、许可证制度的概念和作用(一)许可证制度的概念
许可通常是指国家行政机关根据当事人的申请,准许其从事某种活动的一种行政行为。许可证则是国家行政机关依据法律的规定,根据当事人的申请,对其从事某种行为的一种法律上的认可。许可证制度则是指有关许可证的申请、审核、颁发、中止与废止和监督管理等方面所作规定的总称。从事有害或可能有害环境的活动之前,必须向有关管理机关提出申请,经审查批准,发给许可证后,方可进行该活动的一整套管理措施。第七节环境保护许可证制度环境许可证主要有三种类型:第一类是防止环境污染许可证,如排污许可证、废物进口许可证等。第二类是保障自然资源合理开发和利用的许可证
资源开发许可,如森林森采伐许可证、采矿许可证。
资源利用许可证,如土地使用权证。
资源进出口许可证,如野生动植物进出口许可证。第三类是整体环境保护许可证,如建设规划许可证等。在城市规划区内进行建设需要申请用地的,必须取得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单位或者个人在申请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后,方可向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门申请用地。
(二)许可证制度的作用
第一,便于把影响环境的各种开发、建设、排污活动,纳入国家统一管理的轨道,把各种影响环境和排污活动严格限制在国家规定的范围内,使国家能够有效地进行环境管理,保护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维护生态平衡。如通过发放林木采伐许可证可以控制每年的森林采伐限额,规定林木采伐方式等来实现用材林的消耗量低于生长量。第二,便于主管机关针对不同情况,采取灵活的管理办法,规定具体的限制条件和特殊要求。第三,便于主管机关及时掌握各方面的情况,及时制止不当规划、开发,及各种损害环境的活动,及时发现违法者,从而加强国家环境管理部门的监督检查职能的行使,促使法律、法规的有效实施。第四,促进企业加强环境管理,进行技术改造和工艺改造,采取无污染、少污染工艺。第五,便于群众参与环境管理,特别是对损害环境活动的监督。二、许可证制度的建立和发展
许可证制度的产生由来已久。保护环境资源、防止环境污染的许可证制度最早产生于瑞典,早在1969年其颁布的《环境保护法》中,有将近一半的条款是关于许可证的规定,其主要内容是:许可证颁发的条件、申请办法、对申请的审查、决定及纠正等;澳大利亚于1970年开始实施排污许可证制度;美国于1972年修订的《联邦水污染控制法》也规定了所有排入国家通航水体的污染物必须在排放前取得许可,1990年修订的《清洁空气法》则增设了许可证专章;法国于1973年颁布法令,确定了排污许可证制度。
我国于1987年开始在水污染防治领域实行排污许可证制度的试点工作,1988年3月,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发布了《水污染物排放许可证管理暂行办法》,后来陆续颁布的《水污染防治法实施细则》(2000)、《海洋环境保护法》、《大气污染防治法》均规定了排污许可证制度。但也有学者认为中国目前尚不存在实质意义上的排污许可证制度。因为在修改《环境保护法》时,曾经试图将排污许可证作为中国环境污染防治的一项基本制度规定于该法之中,后来由于许多工业行政主管部门的反对而以“不符合中国国情”为由未予采纳。三、许可证的管理程序
1.申请。向主管机关提出书面申请,并附有必需的各种材料,如图表、说明或其他资料。
2.审查。一般是在报刊上公布该项申请,在规定的时间征求公众和各方面的意见。主管机关在听取各方面意见后,综合考虑该申请对环境的影响,对申请进行审查。
3.决定。同意颁发许可证时,主管机关可依法规定持证人应尽的义务和各种限制条件;拒发许可证时应说明拒发的理由。
4.监督。主管机关要对持证人执行许可证的情况随时进行监督检查,包括索取有关资料,检查现场设备,监测排污情况,发出必要的行政命令等。在情况发生变化或持证人的活动影响周围公众利益时,可以变更许可证中原来规定的条件。
5.处理。如持证人违反许可证规定的义务或限制条件而导致环境损害或其他后果时,主管机关可以中止、吊销许可证,违法者还要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四、排污许可证制度
凡需要向环境排放各种污染物的单位或个人,都必须在事先向环境保护局主管部门办理排污申报登记手续的基础上,经过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批准,获得“排放许可证”后方能从事排污行为。排污许可的实施,是排污申报登记的延伸或结果,获准污染物的排放许可也是排污单位履行排污申报登记制度之后所拟达到的目的。根据环境保护的需要又将这种排放许可的形式分为两种:一种是对于一般区域(水域)实行的浓度许可制,另一种是对于特定的区域实行的总量控制。
1.办理排污申报登记:排污单位要填报排污申报登记表,新建、技改项目要在试产前3个月申报;排污单位的排污种类、数量、浓度有重大变化或改变排放方式、排放去向的,必须提前15天申请;2.审核发放许可证:发证机关对申请人提交的材料进行审查;对申请应当公示,使利害关系人得知。发现排污许可证申请涉及他人重大利益的,应当告知利害关系人。申请人、利害关系人有权申辩、陈述,发证机关应听取意见;有的召开听证会。排污许可证的有效期一般为3年,临时排放许可证的有效期限最长不得超过2年,在期满前3个月要向原审批机关申请换证;3.监督检查排污许可的执行情况:一是内部的自行监测;二是环保部门有权进行现场检查和抽查。五、对违反许可证制度的处罚
1.警告对于情节轻微的违规行为,如逾期申报登记或谎报的,可处以警告。2.罚款
对于逾期申报或谎报、情节较重的,可处以5000元以下罚款;超出许可证规定排放的,可处以1万元的罚款;拒办申报记的,可处以5万元以下的罚款;对于排污单位法定代表人纵容、授意、或直接人员所致的水污染排放,可处其月工资额30%罚款。3.追缴排污或资源使用费用
超出许可证排污或拒办申报或拒领许可证,可在1-2倍内追缴应缴的费用。
4.责令改正
未取得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而取得建设用地批准文件、占用土地的,批准文件无效,占用的土地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责令退回;
未取得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或者违反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的规定进行建设,严重影响城市规划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建设,限期拆除或者没收违法建筑物、构筑物或者其他设施;影响城市规划,尚可采取改正措施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5.中止或吊销许可证违规超量排放污染物或不按规定使用资源的,可予以中止或吊销许可证。6.刑事责任
伪造林木采伐许可证、木材运输证件、批准出口文件、允许进出口证明书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如非法采伐、毁坏珍贵树木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林业主管部门的工作人员违反森林法的规定,超过批准的年采伐限额发放林木采伐许可证或者违反规定滥发林木采伐许可证,情节严重,致使森林遭受严重破坏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案例某村村民徐冒财等人于1985年春在该县清水河边开始建井采煤。1986年<<矿产资源法>>公布后,徐某等人曾多次申请采矿许可证,县矿管局因井位于清水河边及河床下,属于1986年(矿产资源法)第17条第4项“重要河流、堤坝两侧一定距离内”不得开采矿产资源的地区,始终未予批准发证。而徐某等人在没有开采许可证的情况下,无视法律继续开采。由于徐某等人的无证乱采乱挖,争抢矿产资源,严重破坏了防水围注。县矿管局和劳动局责令徐某等其他无证开采者停产封井,但徐某等人拒不执行此令,继续开采。1989年5月徐某的煤矿与另一煤井相互贯通,酿成10人死亡,6人重伤的重大恶性突水事故。法律问题
(1)许可证制度的概念、种类
(2)许可证制度的作用
(3)许可证制度的法律规定
(4)许可证的管理程序法律依据
(1)<环境保护法>第13条
(2)<矿产资源法>第11、20、35条
本案中,当事人徐某违反了采矿许可证制度。采矿许可证是国家实现矿产资源的保护和矿产资源总量调控的重要制度。徐某的开采行为违反了<矿产资源法)的有关规定。(矿产资源法)第16条规定,矿产资源的开采必须依法进行审批,并获得许可。徐某在没有取得采矿许可证的情况下继续采矿,并且拒不执行上级机关停产封井的决定,属于滥采行为,违反了法律关于采矿许可的规定,是为法律所禁止的。徐某作为采矿个体户,其采煤行为,违反了(矿产资源法)第35条第2款关于“矿产储量规模适宜由矿山企业开采的矿产资源”:,禁止由个人开采的规定,而且违反了<矿产资源法)。第20条第1欺第辱项关于…“重要河流、堤坝两侧一定距离以内”不得开采矿产资源的规定。徐某的无证采矿不仅造成了矿产资源的大量流失与浪费,而且由于安全措施不合法,引发工矿安全事故,其情节如果按照1997年<刑法)的非法采矿罪的犯罪构成来衡量,也是符合的,应该依法追究徐某的刑事责任。
一、限期治理制度的概念与起源
限期治理制度是指对污染危害严重、群众反应强烈的重点排污单位和在特殊保护区域内超标准排污的已有设施,依法采取限制时间、限定内容、限定效果完成治理任务的制度。它是减轻或消除现有污染源的污染,改善环境质量状况的一项环境法律制度,在我国环境管理中已普遍采用。“限期治理”的概念和范围不断得到发展,已从对污染源的限期治理扩展到对区域、流域(如对淮河流域、太湖流域)的限期治理,从对污染物排放的限期治理发展到限期调整工业布局、产业结构、能源与原材料等。它是环境立法有关“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原则的具体体现。
第八节限期治理制度
限期治理在范围上划分为两大类:区域性限期治理和行业性限期治理。区域性限期治理是指对污染严重的某一区域、某个水域的限期治理,如“三河”(淮河、海河、辽河)、“三湖”(太湖、巢湖、滇池)、“两区”(酸雨控制区、二氧化硫控制区)、“一市”(北京市)、“一海”(渤海);行业性限期治理是指对某个行业性污染的限期治理,如针对化工行业的排污治理。
1972年,北京市人民群众赖以生存的饮用水源官厅水库受到上游河北省工业废水的污染,水质恶化,严重威胁着首都的用水安全。国务院经研究提出的其中一项重要措施就是要对那些污染危害严重的工厂进行限期治理、限期搬迁和转产。此后,在国家计委给国务院的《关于全国环境保护会议情况的报告》中明确提出:对污染严重的城镇、工矿企业、江河湖泊和海湾,要一个一个地提出具体措施,限期治理好。由此,限期治理制度作为行政手段第一次出现。
1978年中央批转的《环境保护工作汇报要点》的通知中又进一步重申限期治理作为环境资源管理政策基本形成。197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正式上升为一项环境法律制度。2009年9月1日起施行的《限期治理管理办法(试行)》
第四条【级别管辖】国家重点监控企业的限期治理,由省、自治区、直辖市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决定,报环境保护部备案。
省级重点监控企业的限期治理,由所在地设区的市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决定,报省、自治区、直辖市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其他排污单位的限期治理,由污染源所在地设区的市级或者县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决定。
第五条【特殊管辖】下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实施限期治理有困难的,可以报请上一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决定限期治理。
下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依法应予限期治理的排污单位不作出限期治理决定的,上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责成下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依法决定限期治理,或者直接决定限期治理。
排污单位排放水污染物超标或者超总量造成的社会影响特别重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形的,环境保护部可以直接决定限期治理。
上下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同一污染源的同一违法行为,不得重复下达限期治理决定。
2015年1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2014年修订)》
第六十条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超过污染物排放标准或者超过重点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排放污染物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可以责令其采取限制生产、停产整治等措施;情节严重的,报经有批准权的人民政府批准,责令停业、关闭。二、限期治理制度的特征与作用(一)限期治理制度的特征1.以时间限制为手段:一般都明确规定污染治理的最后时间或期限;2.具有严重的法律后果:一旦在期限内没有达到治理目标,则会加收超标排污费、罚款、责令停业甚至关闭;3.决定限期治理的主体是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二)限期治理制度的作用
第一,实行限期治理可以推动污染单位积极治理污染,有力地促进了环境污染的治理;
第二,实行限期治理不仅可以取得显著的环境效益,而且可以产生相当大的经济效益,体现了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
第三,实行限期治理可以较好地解决群众反应强烈的环境问题,有利于改善政府与群众、工厂与群众的关系,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因而社会效益也十分明显。
三、限期治理制度的主要内容1.实行分级管理(见前)2.限期治理的适用范围《限期治理管理办法(试行)》第二条排污单位的污染源有下列情形之一的,适用限期治理:
(一)排放水污染物超过国家或者地方规定的水污染物排放标准的(本办法以下简称“超标”);
(二)排放国务院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确定实施总量削减和控制的重点水污染物,超过总量控制指标的(本办法以下简称“超总量”)
3.限期治理的决定方式
限期治理管理办法(试行)》第二章8-18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