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宏观经济学概述_第1页
第1章宏观经济学概述_第2页
第1章宏观经济学概述_第3页
第1章宏观经济学概述_第4页
第1章宏观经济学概述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宏观经济学第一章宏观经济学概述学习目的了解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内容;说明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的关系;掌握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了解宏观经济流派的分歧。第一节什么是宏观经济学一、回顾微观经济学二、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内容三、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关系第二节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一、经济模型二、加总法第三节宏观经济学的争论古典主义→新古典主义.凯恩斯主义→新凯恩斯主义第一节什么是宏观经济学一、回顾微观经济学二、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内容三、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关系一、回顾微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研究内容微观经济学研究对象:单个消费者单个生产者单个市场微观经济学研究方法:经济模型个量分析边际分析.二、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内容经济政策BECDA经济增长经济周期失业国际经济通货膨胀宏观经济学研究整个社会总体的经济行为及其后果。即国民收入:如何稳定(没有通胀和衰退)的适度增长?经济增长

经济增长

金砖四国GDP增长率(2006-2011)2.经济周期中国历年GDP增长率(1978-2008)3.失业美国劳工部:2013年8月,美国失业率为7.3%

。美联储表示,在失业率高于6.5%、未来1年至2年通胀预期不超过2.5%的情况下,将继续把联邦基金利率保持在零至0.25%的超低区间。人社部就业促进司昨天发布了人社部“2013年工作要点”,称今年我国要努力完成城镇新增就业900万人以上、失业人员再就业500万人、就业困难人员就业12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6%以内的目标任务。4.通货膨胀中国历年通货膨胀率(1980-2007)5.国际经济6.宏观经济政策宏观经济政策的四个主要目标:持续均衡的经济增长;充分就业;物价水平稳定;国际收支平衡。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的区别研究对象不同。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单个经济单位,如家庭、厂商等。而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则是整个经济,研究整个经济的运行方式与规律。研究方法不同。微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是个量分析,即研究经济变量的单项数值如何决定。而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则是总量分析,即对能够反映整个经济运行情况的经济变量的决定、变动及其相互关系进行分析。.三、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关系中心理论和基本内容不同。微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价格理论,还包括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理论、分配理论、一般均衡理论、市场理论、产权理论、福利经济学等。宏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则是国民收入决定理论,还包括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经济周期与经济增长理论、开放经济理论等。.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的联系宏观与微观经济学都是研究经济行为和经济运行的规律的学问。经济活动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经济学本来没有宏观和微观的划分。宏观与微观经济学都采用经济模型,进行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借助供给和需求进行分析。微观经济学先于宏观经济学产生,发展得相对成熟,因而是宏观经济学的基础。但如何建立宏观的微观基础存在争论。.一、经济模型二、加总法第二节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描述所研究的经济事物有关经济变量之间相互关系的理论结构,是经济理论的主要表现形式。经济变量:内生变量、外生变量构建步骤描述研究问题提出前提假设规范分析实证分析评估修正一、经济模型基本假设:宏观VS微观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假设是市场出清(价格即时调整),认为“看不见的手”能自由调节实现资源配置的最优化。宏观经济学对价格的变动速度具有不同的假设短期:货币工资和价格是黏性的长期:货币工资和价格是具有弹性的.第二节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宏观经济学研究社会总体的经济行为,需要通过对单个经济变量加总得到总量来展开分析。注意事项:宏观分析中有些总量变化可以由微观分析的个量中直接加总,如个体消费到社会消费微观个体变量虽可加总,但无宏观意义。如降低工资对单个企业的意义并不能扩展到整体社会。微观个体变量不能加总。如社会经济景气情况变化时的投资问题。第二节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二、加总法第三节宏观经济学的争论第三节宏观经济学的争论第三节宏观经济学的争论古典主义古典宏观经济学派的模型假设(亚当·斯密):(1)个人追求自身经济利益最大化(2)工资与价格能快速调整已保证所有市场的均衡。古典宏观经济运行基础:Say’sLaw古典宏观经济研究内容:1776~1936年,宏观经济理论只限对货币数量和利率水平的分析,不涉及国民收入和就业。古典宏观经济理论结果形成与1936年以后。第三节宏观经济学的争论凯恩斯主义凯恩斯是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奠基人和创立者。在凯恩斯的经济理论诞生后,20世纪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又出现了继承凯恩斯基本经济思想和分析方法的后凯恩斯主义,后凯恩斯主义又主要由两大学术流派构成,一是以美国经济学家为主的后凯恩斯主流经济学,二是以英国经济学家为主的新剑桥学派。一、凯恩斯经济理论概要

凯恩斯《通论》的中心内容,是要分析市场经济中失业的原因及治理失业问题的对策。

传统经济理论认为“供给总能创造对自己的需求”,凯恩斯则认为,市场机制的自动调节作用是有限的,会存在失业。失业产生的根本原因是有效需求不足。有效需求主要由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构成,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的不足又源于三大基本心理规律: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资本边际效率递减规律及流动偏好规律。这三大基本心理规律是不易改变的,要增加有效需求就只能依靠政府的作用,通过扩大有效需求以实现充分就业。

二、后凯恩斯主流经济学也被称之为“美国凯恩斯主义”、“新古典综合派”。其主要人物有萨缪尔森、汉森、托宾、索洛等人。

新古典综合派在经济理论上的最显著特征是,在宏观层面接受凯恩斯的理论,在微观层面采用传统的新古典经济学理论,力图为凯恩斯的宏观经济理论寻找合适的微观基础,因而其理论呈现出明显的综合性特征。新古典综合派的主要理论贡献有:

1、希克斯和汉森提出了IS–LM模型。2、提出了经济增长理论中的两个著名模型:哈罗德―多马模型和索洛―斯旺模型(新古典增长模型)。3、提出了乘数―加速模型。4、推进通货膨胀和失业问题的研究。新古典主义20世纪60-70年代:滞涨;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无法解释,遭到质疑。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弗里德曼:货币主义卢卡斯,萨金特:理性预期学派第三节宏观经济学的争论#现代货币主义现代货币主义是20世纪50年代中期在美国出现的一个重要的经济学流派,芝加哥大学经济学教授弗里德曼是该学派最著名的代表人物。该学派的最重要特征是将货币看作为最重要的宏观经济变量,基于货币的角度来展开宏观经济理论分析,反对凯恩斯主义的政府干预,主张经济自由。

一、现代货币主义的思想渊源

现代货币主义的思想渊源是传统的货币数量论。货币数量论的核心论点是:物价水平的高低和货币价值的大小是由一国的货币数量所决定的,物价水平与货币数量成正向变化,货币价值或货币购买力与货币数量成反向变化。货币数量论的理论主要有费雪提出的“现金交易数量说”和马歇尔提出的“现金余额说”。

凯恩斯提出的货币需求函数也对现代货币主义和弗里德曼的经济理论产生重要影响。

#现代货币主义二、货币的传导机制传统的货币数量论的传导机制:

M价格P、名义收入(PY)凯恩斯的传导机制为:

M债券P利率投资I产出Y弗里德曼的传导机制为:M资产P、价格P贷款需求利率#现代货币主义三、通货膨胀与失业

现代货币主义认为通胀始终是一种货币现象,是货币供给量过多的结果。现代货币主义还将滞胀的原因归之于政府的庞大化。在凯恩斯主义的政府干预原则指导下,政府机构越来越庞大。一方面,庞大的政府机构造成政府开支的迅速增长,加上错误的扩张性政策,推动了通胀。另一方面,庞大的政府必然带来过多的经济干预,从而降低企业的生产效率,引起失业增加,从而导致滞胀。#现代货币主义五、经济政策

现代货币主义提出的经济政策主要有以下几项:1、“单一规则”的货币政策。2、“收入指数化”方案。3、负所得税政策。4、实行浮动汇率制。#现代货币主义&理性预期学派理性预期学派,是20世纪70年代从现代货币主义学派中分离出来的一个经济学流派。该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有卢卡斯、萨金特、巴罗和普雷斯科特等人。该学派的特点是基于人们的理性预期来进行理论分析,反对政府干预,比现代货币主义更为激进地强调经济自由。一、预期与理性预期预期可分为静态预期、适应性预期和理性预期等。静态预期仅仅以前一期的实际市场价格为依据来预期本期的价格,或者说以本期的实际市场价格为依据来预期下一时期的价格。静态预期可表示为:

(11.3.1)&理性预期学派

适应性预期则不仅以前一期的预期价格为依据,同时还考虑到前一期预期的误差,在此基础上来进行预期。

适应性预期可表示为:(11.3.2)注:为预期误差调整系数&理性预期学派

理性预期是指人们在有效地掌握和利用一切可以获得的相关信息的前提下,对经济变量作出的在长期中平均说来最为准确的预期。

理性预期可以表示为:

(11.3.3)&理性预期学派二、政策无效性分析1、理性预期学派认为,通胀与失业的替代关系在短期内不存在。政府的扩张性货币政策无论在短期还是长期都是无效的。2、“李嘉图等价定理”表明财政政策是无效的。

李嘉图等价定理:在某些条件下,无论政府用债券还是用税收来筹资,其效果是等价的或者说相同的。&理性预期学派三、经济波动分析

卢卡斯认为,经济波动源于未预期到的或不规则的货币冲击(货币量变动)。

货币供给量意外增加,导致一般价格水平上升,生产者把未预期到的一般价格水平的上涨,误以为是产品的相对价格上涨,于是扩大生产和就业,使经济进入繁荣期。但一定时期后,生产者意识到原来的预期错误,就减少生产和就业,使经济由繁荣走向萧条,即导致经济波动。

&理性预期学派新凯恩斯主义新凯恩斯主义是20世纪80年代出现的一个主张政府干预经济的新的学术流派。其代表人物有斯蒂格利茨、阿克洛夫、费尔普斯、曼昆、罗默等人。新凯恩斯主义继承了凯恩斯政府干预的基本思想理念,以对工资粘性和价格粘性的分析,论证了市场常处于非出清状态,因此,尽管存在理性预期,政策干预仍是有效、必要的。第三节宏观经济学的争论一、新凯恩斯主义的特点新凯恩斯主义与原凯恩斯主义在三个方面是一致的:(1)劳动市场上经常存在过剩劳动供给即失业;(2)经济社会存在显著的周期性波动;(3)经济政策在绝大多数场合下还是必要的、重要的。

*新凯恩斯主义

新凯恩斯主义与原凯恩斯主义在研究方法和基本理论假设上存在重大区别:(1)原凯恩斯主义关于发生失业和经济衰退的非市场出清模型假定名义工资刚性,而新凯恩斯主义的非市场出清模型假定名义工资和价格呈粘性。(2)新凯恩斯主义增加了来自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理性预期假设,以使理论框架更符合经济社会的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