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讲范畴论_第1页
第三讲范畴论_第2页
第三讲范畴论_第3页
第三讲范畴论_第4页
第三讲范畴论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三讲范畴论【範疇】人的思维对客观事物本质的概括的反映。各门学科都有自己的一些基本范畴。如哲学中的矛盾、质和量、本质和现象,政治经济学中的商品价值、抽象劳动、具体劳动、化学中的化合、分解等。

任何事物都有特征,我们可以凭这些特征给事物分类,或者说事物自身为我们提供了类型的标记。但事物是变化着的,植物从秧苗到成熟、月亮从盈到亏、人从小到大,生命体和一切物质,都在随时间的推移而变化着,我们往往把这些变化着的对象看做同一种事物。有些变化我们可以忽略,有些则不能。是淡化还是凸显这种变化,取决于我们的认知。如客观世界并没有给温度、颜色提供明确的界限和标记,对它们的分类主要依赖于人的认知干预,因为温度、颜色往往是在两个极端之间游移的呈现为连续状态的范畴。事实上容易命名的事物同样得有认知的参与。

人们对客观对象进行分类的认知过程叫做“范畴化”(categorization),范畴化的产物叫做“认知范畴”(cognitivecategories)。认知语言学把范畴和范畴化作为研究的首要对象。

一、传统范畴理论以Aristotle为代表的传统的范畴理论认为,范畴是由客观事物的基本特征决定的。判断某事物是不是属于某范畴,可以用充分必要条件来界定。如一个词语的意义可以分解为若干个离散的义素特征:男孩:[+人][-成年][+男性]

上面几个义素特征加在一起就是“男孩”的意义范畴或说构成“男孩”的充分必要条件。缺哪一个则构不成该范畴。传统范畴理论认为,范畴内部的所有成员共同拥有某些特征。因此某个成员要么属于这个范畴,要么不属于这个范畴。不同范畴之间的区分是明确的:识别某些特征的有无就可以决定是不是属于该范畴。例如,如果M与N分别属于两个不同集合,N1属于集合N,那么N1就不能属于集合M。范畴M与N之间界限明确,互不干涉。而且范畴内部成员之间地位平等,没有核心与边缘之分。范畴就像一个容器,具备定义特征的个体在里面,不具备的在外部。这便是离散范畴。如图所示:

传统语法理论认为语言中的词类、句法成分的类、句法关系的类等,都是边界清楚和非此即彼的。是名词就不是动词,是主语就不可能是宾语,是主谓关系就不可能是动宾关系。这便是传统的范畴观,认为范畴由范畴成员的共有特性来界定,一个物体如果具备某范畴成员的所有共有特性,则它属于该范畴,否则不属于该范畴。范畴M范畴N……二、认知范畴理论一个词语的意义特征始终是固定的观点在许多地方会遇到挑战。如在“他还是个孩子”里,“孩子”的意义是“年龄小、不懂事、顽皮、不能承担责任”的意思,而这些意思在词典里是看不到的。哲学领域首先对传统范畴理论提出挑战。出生于奥地利、后入英国籍的维特根斯坦(L.Wittgenstein1953)以英语game为例,说明该范畴不符合传统范畴模式。Game包括棋类、扑克类、球类、运动会等。有的游戏只是为了娱乐,没有输赢;有的需要运气;有的需要技巧;有的兼而有之。

维氏发现game范畴的成员之间没有一项共同的特性,每个成员和其他一个或几个成员共享一条或几条共同特征。不同成员之间交叉重叠,A与B相似,B与C相似,A与C相似,但是彼此之间并不完全重合。如:

A

B

C

成员之间的关系就像同一个家族当中的不同成员,在某个方面表现出相似性,却又不完全相同。这就是所谓的家族相似性。自上世纪六十年代以来,心理学和人类学研究对此种观点提供了大量例证,在此基础上由美国心理学家Rosch对不同文化的范畴形成进行比较,发现许多范畴都是围绕一个类典型而构成,判断某物体是否归入某范畴,不是看它是否具备该范畴成员所有的共有特性,而是看它与其类典型之间是否具有足够的家族相似性。也就是说任何一个范畴都是一些特征(假定A、B、C、D、…)的“相交”:范畴不一定能用一组充分必要特征/条件来下定义,在区别一个范畴时,没有一个属性是必要的。实体的范畴化是建立在好的、清楚的样本的基础之上的,然后将其他实例根据它们跟这些好的、清楚的样本在某些/一组属性上的相似性而归入该范畴。这些好的、清楚的样本就是典型(即原型)。如“鸟”这一范畴是“有翼、有喙、有羽毛、会飞”这些特征的相交,或者说这些特征一般总是聚集在一起构成“鸟”这一范畴。同时具备这四个特征的,如麻雀,是最典型的鸟。不是同时具备这四个特征的,如鸵鸟不会飞,

企鹅既不会飞又没有一般鸟的羽毛,则是不怎么典型的鸟。飞机有翼、会飞,但它的翼没有飞翔的功能,因而飞行的方式也不一样,所以连非典型的鸟也不是。典型的水果是苹果、桔子等,而橄榄、西红柿是非典型的水果;典型的家具是桌子、椅子、沙发等,而台灯、钢琴、电扇是不典型的家具;典型的武器是枪、炮、刀等,而菜刀、斧子、木棒、砖头、鞋等是不典型的武器。杯子用来喝水是杯子的一种完全的使用,即符号基本意义的使用。用来镇纸是种“不足的使用”(参看陆丙甫1993,73),是杯子基本物理性的使用。再如breakfast的原型有很浓的文化色彩:

a.命题模型:一天中的第一餐饭在早晨吃的

b.认知模型:咖啡、面包、果酱、硬壳蛋等(德国)咖啡、面包(羊角面包)、果酱、奶酪、黄油、牛奶等(法国)咖啡、面包、果酱、腌肉、煎蛋、牛奶、果汁等(英国)稀饭、豆浆、馒头、肉包、油条、咸菜等(中国)

类似这种情况,人所建立的范畴,包括语法范畴,往往只是某种典型范畴而不会是离散范畴。典型范畴观强调范畴可以用“特征束”(featurescluster)来定义,“特征束”是一些聚集在一起的具有自然联系的特征,而不是必要和充分条件;范畴成员之间的地位并不平等,有的成员享有的共同特征比其他成员多,有的成员在具有部分共同特征的同时,还具有更多其他范畴的成员特征,即这样就有了典型成员和一般成员之分;而且范畴的边缘是不明确的,与其他范畴互相交叉。用符号表示为C={m1>m2>m3>m4……}。如此,规律的描述则应该是:

对应典型典型(规律)

条件

非典型认知语言学不会轻易下结论说某个成分是主语或不是主语,是名词或不是名词,最多说这个成分在多大程度上像是典型的主语,或像是典型的名词。例如,汉语形容词和动词的定义分别为:

(1)凡受“很”修饰而不能带宾语的谓词是形容词。

(2)凡不受“很”修饰或能带宾语的谓词是动词。这一划类标准能不能把动词和形容词区别开来呢?事实证明是很困难的,因为存在着这样两个语言事实:(一)并不是所有的形容词都能受“很”修饰,比如:“煞白、冰凉、通红、喷香、粉碎、稀烂、精光……”等状态形容词本身已经表示了某种程度,所以不能受程度副词“很”修饰。但是根据上面的定义(2),这些形容词只能划到动词中去。(二)形容词不是绝对地不能带宾语,例如:红着脸红了脸红过脸空着手空过手斜着身子聋了耳朵瞎了眼睛坏了事了一下子黄了脸不要脏了我的手高你一头大他三岁忙了你一天形容词经常做补语和谓语(用在对举的格式中),受程度副词修饰,不带宾语。这是典型的形容词。形容词还能做非典型的主语和宾语。一部分形容词能直接修饰名词做定语,一部分形容词还可以做状语。

朱德熙说:“名词的语法特点是:(1)可以受数量词修饰,例如:一支笔、三本书、几件事、一种风气;(2)不受副词修饰:、很勇气(比较:很勇敢),*早战争(比较:早打仗),*不青年(比较:不年青)”。朱先生所说的名词是一个比较纯净的类,已经把时间词、处所词和方位词排除在外了。那么能不能用上面两个关于名词的语法特点作为划定名词范围的标准呢?事实上是很困难的。撇开“皮肤”、

“体育”等零星的一般名词不受数量词修饰不说,整个专有名词这一小类在一般情况下就不受数量词修饰。因此,我们不能说:名词是能受数量词修饰而不受副词修饰的一类词。朱德熙把副词定义为“只能充任状语的虚词”,并且说:“副词只能作状语,不能作定语、谓语和补语”。事实上,像,“很”、“极”等少数副词不仅能作状语,而且还能作补语。例如:

很棒~棒得很极好~好极了可见,上面关于副词的定义偏紧,把“很”、“极”等老牌的副词排除在外了。而且,这个定义对少数只能作程度补语的副词(如:透、透顶)也缺少概括力。上面的讨论集中地反映了词类划分的两难局面:一方面,不得不根据分布来给词分类;另一方面,彻底的分布主义的操作路线很难贯彻到底。这在代词这一类上表现

得尤为明显,如果纯粹考虑分布,就根本得不到代词这样一个类。因为从分布上看,有的代词(如:你、我、他、什么)接近于体词,有的代词(如:这么样、怎么样)接近于谓词,像“怎么”甚至还能带宾语(如:我能怎么你呢?)。(据袁毓林1995)再来看结构。原型是某一概念的最佳范例。如及物性事件作为语法原型的形态句法特征是“施事+V+受事”。Givon(1984)指出,原型及物性事件有三个核心要素:两个参与者,其中的一个(主语或施事)对另一个(宾语或受事)做出某种意志性的行为,受事完全受该行为的影响。“他经常打老婆”就是一个原型及物性事件,能够充分体现以上特征:两个参与者、施动性和意志性。相比之下,“他像他父亲”虽然也是一个SV0结构,但并不是及物句式的最佳范例。首先,动词“像”表达的不是一个事件,而是一种状态;其次,施事没有对受事做出意志性的行为,受事并不受施事的影响。原型不及物事件只有两个要素:一个参与者,有意志地参与某种行为。如“他笑了”、“他走过去了”。如此来看主语的典型性:他笑了~他笑你我用钥匙打开了门~钥匙打不开门~门打开了他像他父亲~范畴的边界是模糊的谦虚使人进步~微笑能化解纷争施事的典型性:小王唱了首校园歌曲~小王来了~小王令人捧腹~小王羞红了脸猪拱开圈门跑出来河水淹没了村庄~风把那棵树连根拨了再如连谓句:他站起来走过去打开门。大家举手表决吧。我们去海南旅游。阿Q听到了很羡慕。(动作和结果)他站着不动(两个动词从肯定否定两方面说明同一事实)我们有责任帮助他。(前一动词为“有”)你见了肯定高兴。我们有事找老王(假设、条件、原因)[讨论]哪一种更典型?为什么?三、汉语的词类连续统张伯江(1994)曾以空间性和时间性为两极建立了汉语中动词到名词的连续统,用来对词类活用的自然程度进行解释:名词非谓形容词形容词不及物动词及物动词

空间性最强时间性最强沈家煊(1999)谈数词时也列过一个连续统模式,认为数词介于形容词和名词之间,其成员不同程度地具有形容词和名词的特性:名词数词形容词

张国宪(2000)认为形容词不是一个匀质的词类集合,其次范畴性质形容词具有恒定性,状态形容词具有准临时性,变化形容词具有临时性。动词最重要的特征是时间性,就加时体成分这一点上变化形容词与动词有更多的相通之处:名词性质形容词状态形容词变化形容词动词

·

·

·

·

·一个词类内部的成员处在一个连续的等级上,词类与词类之间也呈现出一个连续统。这种性质使得我们可以在词类与句法功能之间建立起关联标记模式。如沈家煊(1999)在形容词和句法功能之间建立起如下的关联标记模式:

定语谓语性质形容词无标记有标记状态形容词有标记无标记得出结论说时间性强或是表示临时状态的状态形容词倾向于作谓语,时间性弱或是表示恒久性质的性质形容词更倾向于作定语。四、关于原型理论的讨论简单地说,把事物分类就是范畴化。给个定义,范畴化是人在社会实践中通过语言按区别性本质特征对客体进行概括和分类的认知活动。概括出来的类别就是范畴。原型范畴论认为,划分范畴的根据是各种相似性。诚然,归入一个范畴的事物有其相似性,但并不是按相似性的等级划分到边缘,而是看相似性能否区别事物。传统的范畴理论认为范畴是按照客体的本质特征或属性划分的。凡客观事物都有一系列有机统一的特征,这些特征有本质特征和非本质特征之分。本质特征决定事物的本质,失去了本质特征,该事物就变成他事物,就会属于别的范畴或同一范畴的了范畴,而失去了非本质特征,该事物仍然是该事物,仍然属于同一范畴。人在实践中对客体的范畴化是通过语言在大脑中对客体的概括而成。没有语言的参与,人的认识只停留在感性阶段,得不到理性认识的概念和范畴。概括就是抽象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并据此对事物分类。这一范畴化的本质经过亚里士多德、康德、黑格尔、马克思、列宁和一些学者的研究己经十分明确。近儿年由于认知语言学一些流派的传播,使明确的“范畴”又模糊起来。如下几个方面值得注意:

1、相似性和区别性原型范畴论认为划分范畴的根据是各种相似性。如果仅仅看相似性的话,客观世界有各式各样的相似性,但有些相似性是与本质无关的。从众多相似性中排除非本质的相似性,找到能划分事物类别的相似性是人的认知能力。人在认识客体并对其进行分类时,有时会受到客观表面相似性或主观经验的干扰,产生错误的联想,做出错误的判断。“杯弓蛇影”,弓在杯中形如蛇的影子与蛇只是外表形似,它们没有任何本质的相似。

2、本质性与典型性用来区分范畴的特征是本质特征还是典型特征是认识范畴化的分水岭。在维特根斯坦逝世后,于1953年出版的《哲学研究》中提出的范畴化理论认为同范畴各成员之间存在家族相似性。后来有人把它发展为原型理论,认为范畴中的成员分中心成员和边缘成员。这种原型理论认为,对客体的范畴化常常不依赖必要条件,而视与原型的比较而定。典型性由中心成员向边缘成员递减。这种理论在实践中也会遇到麻烦。“人”这个词概括出人的一系列共同的本质性特征,如:能制造劳动工具以改造世界、是社会生产活动和文化活动的主体、有语言和抽象思维、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等等。这些本质特征使作为生物进化最高阶段的人,区别于植物和其他进化阶段的动物。通过“人”这个词,把一切符合其本质特征的客体归入这个概念,这就是范畴化。进入“人”范畴的一切人,不分古今中外、男女老少,不分种族、国别、性别、年龄,都是典型的人。即进入一个概念或范畴的成员都要具有本质特征。一旦进入,一切成员都是典型的,没有原型和边缘的区别。把白人当作典型的人,黄种人、黑人等不具有蓝眼睛、黄头发、高鼻子等非本质特征,便成边缘的人;把健康的人当作典型的人,婴儿、老人、残疾人、病人便成边缘的人。失去了本质特征,该事物就变成他事物,而失去了非本质特征,该事物仍然是该事物,白皮肤等特征不是人的本质特征,所以黑人皮肤不白仍然是典型的人,仍然属于“人”范畴。如果不符合本质特征,失去的是区别性特征,该事物就变成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