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原理盛冰主讲-教育的遗产_第1页
教育学原理盛冰主讲-教育的遗产_第2页
教育学原理盛冰主讲-教育的遗产_第3页
教育学原理盛冰主讲-教育的遗产_第4页
教育学原理盛冰主讲-教育的遗产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中国的教育遗产(一)思想遗产(二)制度遗产(一)思想遗产1、有教无类(孔子):自行束修以上,吾无偿无悔焉教育民主化、平等、公平、宽容、平等接纳学生——教育的基本良心2、因材施教(孔子):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第2页/共36页3、启发思维、举一反三(孔子)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4、克己内省(孔子)克己复礼为仁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礼与教育内容:当时的教育内容为“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孔子认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第3页/共36页5、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孔子)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6、格物致知(《大学》)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7、学思结合、知行统一(《中庸》)博(广泛)学之、审(分析、反省)问之、慎(谨慎、慎重)思之、明辨之、笃行(付诸行动)之 第4页/共36页8、循序渐进(孟子)强调学习是自然发展的过程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不行;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则不达9、教学相长(《学记》)《学记》是当今世界上第一部教育学专著和最完备的教育经典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而自反也,知困而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10、长善救失(《学记》)扬长补短,长善救失第5页/共36页11、豫时孙摩(《学记》)豫:通“预”,预防,防患于未然时:及时,抓住教育的“关键期”孙:通“逊”,不陵节而施,循序渐进摩:观摩,同学间的相互观摩学习12、学贵有恒(荀子):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13、素丝论(墨子):人生如素丝,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第6页/共36页14、尊师重教(董仲舒):独尊儒术,兴太学,重选举15、早期教育(颜之推《颜氏家训》)当及婴稚,识人颜色、知人喜怒,便加教诲,使为则为,使止则止,比及数岁,可省笞罚16、文道合一,能者为师(韩愈):文以载道:文化教学与道德教育相统一乐为人师、勇于教人17、中体西用(张之洞)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第7页/共36页18、倡平等、重女教(康有为、梁启超):男女平等,各有独立人人皆自幼而学,人人皆学至二十岁推及天下积弱之本,则必自妇女不学始19、“五育”并举,和谐发展,兼容并包,思想自由(蔡元培)“五育”: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科技为主)、公民道德、世界观(自由、平等、亲爱)、美育20、知行教育(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社会就是学校;教学做合一创造教育:“五大解放”第8页/共36页(二)制度遗产1、学校教育系统官学:夏朝:庠、校、序周朝:中央官学:地方官学:乡学秦朝:以吏为师、以法为教汉代:分级办学:聚有序、乡有庠、道有校、郡有学、国有太学唐朝:学校更加专业化文化学校(儒经)专科学校:律、算、书、史、天文、医宋增设武学、画学(佛道、山水、人物、鸟兽、花木)元增设天文、历算、阴阳、司晨、测验第9页/共36页私学:孔子开私学之先河汉后成体系:蒙养教学:私塾,相当于中小学经师讲学:书院,相当于民办高校书院制度教学+研究;讲会制度(百家争鸣);门户开放;自学+辅导;师生关系融洽八大书院:白鹿洞、岳麓、应天府、嵩阳、石鼓、茅山(钟山)、东林、濂溪第10页/共36页白鹿洞书院揭示:为学之要: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辩之、笃行之。修身之要:言忠信、行笃敬、惩忿窒欲、迁善改过。处事之要: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接物之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第11页/共36页2、选才制度远古:选贤与能→诸侯贡士→养士汉代:察举制,举贤良方正、举孝廉、举童子曹操:唯才是举:九品中正制,乡举里选隋朝:隋炀帝,公元606年设立进士科,分科选举,逐级考试、选拔人才,简称科举考试内容:帖经:填空墨义:名词解释策问:应聘答辩诗赋:写作吏部面试:身,言,书,判第12页/共36页考试过程:县级科试童生→秀才省级会考秀才→举人(第一名:解元)京师礼部举人→贡士(第一名:会元)殿试贡士→进士(第一名:状元;第二名:榜眼;第三名:探花)科举变革1487年——1898年,考试内容改为八股文不学史书、算学、天文等,导致教育内容的改变内容狭窄导致人才发展的畸形(禁锢了人的思想自由,束缚了人的灵魂)1905年,废科举,历时1300年第13页/共36页二、外国的教育遗产(一)思想遗产(二)制度遗产第14页/共36页(一)思想遗产思想家及其教育思想1、苏格拉底雄辩术(助产术):师生共同探讨,互为激发思考,有利于思维训练和真理的发现,是当今“发现法”和“探索性学习”的原型2、柏拉图:零岁开始:教育就是对儿童习惯的影响和培养;从小就应对儿童讲故事和音乐教育(歌词、曲调要经过严格的审查);寓教育于游戏第15页/共36页3、亚里士多德:教育适应自然;和谐发展:德育、智育、体育、音乐、艺术等;文雅教育:发展理性、实现自我教育年龄的分段:0-7:身体教育8-14:情感道德教育,净化非理性灵魂中的不良冲动和欲望阅读书写;体育锻炼音乐教育:是核心(是美育手段;有智育的职能;渗透德育的内容)道德品质:中庸、适度、公正、节制、勇敢15-21:智育,发展理性灵魂,通过数学文法、诗歌、修辞、伦理、哲学等第16页/共36页4、夸美纽斯:捷克文化巨子世界上最伟大的教育家之一创设现代教育制度。1632年《大教学论》:独立的教育学产生标志

(1)系统提出了学校教育制度

(2)建立了广泛的课程体系,编写优秀的教科书

(3)提出教育教学的原则和方法5、洛克:《教育漫话》(1)知识来源于人对客观事实的经验,感觉是认识的来源(白板说)(2)绅士教育:培养有德行,能干,有用的人(德行、智慧、礼仪、学问)第17页/共36页6、卢梭:《爱弥尔》自然教育:遵循自然要求,顺应人的自然本性,反对传统教育中违反自然教育,反对干涉儿童、限制儿童的自由发展;卢梭的“自然”包括:大自然、周围人们、外界事物自由教育:儿童最重要的自然权利是自由,教育要保护儿童天性,使身心自由的发展;让儿童在生活中学习、在活动中学习,主动发展7、裴斯泰洛齐:(1)所有的人都应该接受教育:教育应该成为所有人的财富,包括农民(2)教育的目的:发展人性、形成完善的人:有智慧、有德行、身体健康、能劳动并有劳动技能的人第18页/共36页8、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形成传统教育学派,西方第一本教育学专著。(1)分科教学:经验(自然、物理、化学、地理)思辩(数学、逻辑、文法)审美:文学、唱歌、图画同情(本国语、外国语)社会(历史、政治、法律)宗教(神学,可以防范热情冲动,避免情绪爆发)(2)把教学分成若干阶段:明了:了解教材联想:新旧教材联结系统:理解,建构方法:应用、作业第19页/共36页9、斯宾塞:直接生存:生理学间接生存、获取生活资料及职业需要:逻辑、力学、物理、化学、天文、地质、生物、经济等为抚养子女:教育学、心理学公民:社会、历史闲暇情感需要:艺术(油画、雕刻、音乐、诗歌)个人主义、功利主义、利己主义、机械主义——没有灵魂教育的开端10、福禄蓓尔:世界幼教之父开办幼儿园,创设幼儿教育学,重视游戏教育:自我活动、自我发展第20页/共36页11、杜威: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强调:“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做中学”、“儿童中心”、“教育即经验增长”、“活动课程”、知识创新、实践探索、创造素质培养我们在教育改革中不可盲目照搬,因为实用主义忽视系统知识学习;忽视教师的作用;忽视学校传递间接经验的特质;忽视了灵魂教育第21页/共36页主要思潮流派1、形式教育论起源于古希腊,贯穿中世纪,形成于17世纪,盛行于18-19世纪,20世纪初衰落,代表人物是洛克和裴斯泰洛齐主要观点:教育的目的在于发展学生的各种能力,形式学科(希腊文、拉丁文、数学、逻辑)和古典人文课程最具发展价值,教学原则和方法以学生的心理官能的内在发展秩序为依据。第22页/共36页2、实质教育论起源于古希腊和古罗马,中世纪受到压制,形成于18世纪,兴盛于19世纪,20世纪初衰落,代表人物是赫尔巴特和斯宾塞教育的目的是向学生与生活相关的广泛知识内容;与人类动世俗生活密切相关的实质学科(如物理、化学、天文、地理、法律)或实科课程最有价值;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应适应儿童身心发展规律,是愉快的、有效的。第23页/共36页3、自然主义教育源于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形成于文艺复兴时期,兴盛与18世纪,延续到19世纪,对20世纪的人类教育思想也有影响代表人物有:夸美纽斯、卢梭、裴斯泰洛齐等主张受教育权源自于民间;反对中世纪的宗教教育或封建教育对儿童个性的压抑,主张教育要遵循儿童的自然本性;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适应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需要的身心和谐发展的人;学校应使儿童愉快地生活和学习;根据儿童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进行教育;教育原则和方法要“模仿”自然,反对体罚;初步建立了现代教育的原则和方法体系第24页/共36页4、国家主义教育源于古希腊的柏拉图,伴随欧美民族国家的出现而产生,19世纪达到高潮代表人物为法国的孔多塞、爱尔维修、德国的费希特、美国的杰斐逊教育权归属于国家,由国家建立教育制度;国家应承担起教育民众的责任,进行教育立法教育是造成民族国家的利器;教育目的是培养合格的国民第25页/共36页5、实用主义教育学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美国兴起的一种教育思潮代表人物为杜威、克伯屈教育即生活;教育即个体经验的增长;学校是雏形的社会;课程组织以学生经验为中心;师生关系以儿童为中心;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自己的独立发现、表现、体验。20世纪50年代后逐渐减弱,但在强调知识创新及学生的探究、创造素质培养的21世纪又出现了复兴的迹象。第26页/共36页6、马克思主义教育学:学生的全面发展;教育必须和生产劳动相结合;教育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不存在脱离社会影响的教育;教育起源于生产劳动,劳动性质、方式的变化必然引起教育形式和内容的改变;教育一方面受政治、经济、文化的制约,另一方面又具有相对独立性,并反作用于它们;唯物主义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教育科研的方法论基础第27页/共36页(二)制度遗产1、中世纪的大学经济基础政治基础文化基础研究基础2、班级授课制创始人产生的条件优缺点第28页/共36页3、公共教育(制度)的确立大学和高等学校:12世纪在意大利、法国、英国等产生了中世纪的大学,一般设文学科、神学科、医学科和法学科。中学:在文艺复兴前后产生,如英国的公学、德国或法国的文科中学,通称古典文科中学,一般是大学的预科。小学:文艺复兴时期,由教会兴办。初级中学:19世纪末20世纪初,第二次工业技术革命的催生,延长义务教育年限,出现现代中学或初级中学。高级中学:20世纪中叶,以第三次工业技术革命为契机幼儿教育机构:产生于18世纪下半叶研究生教育机构:19世纪初,在德国产生了现代学位(哲学博士)第29页/共36页4、现代教育制度的类型

双轨学制:以欧洲国家为代表。中学(包括中学预备班)——大学(学术教育);小学——初中或职业学校(职业教育)。分工明确,但背离了教育普及化和公平化的原则,损害了教育机会均等。单轨学制:美国(小学——中学——大学)。注重平等,但效益低下,发展失衡。分支型学制:以前苏联、中国、日本等为代表。(小学、中学——高等学校或职业学校)试图融双、单轨制之长,兼顾公平与效益。第30页/共36页5、通过教育立法促进教育的发展

德国1763年、英国1870年、法国1791年、日本1872年,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纷纷通过教育立法,围绕初等教育的强制性、免费性以及公共性三大原则,促使西方教育向世俗性、公共性的方向发展,使西方教育最终走上制度化、法制化的轨道。第31页/共36页三、继承、批判与创新(一)对我国教育遗产的批判与继承(二)对西方教育遗产进行批判地吸收第32页/共36页(一)对我国教育遗产的批判与继承1、继承的方面因材施教;有教无类;克己复礼;知行教育教学做合一;兼容并包,和谐发展私学的发展近代大学的发展2、批判的方面教育与生产、生活的脱离记诵教育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