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五章马克思列宁主义在苏联的发展及曲折第一节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继续推进一、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的开展二、对列宁主义的系统阐发三、斯大林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政治经济学的贡献一、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的开展斯大林十分重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建设,在他领导下,完成了以下五个方面的重要工作:第一,重视对研究机构、理论刊物的创办和完善。第二,加强了对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遗著的整理出版。第三,开展了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历史的系统研究。这种研究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对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思想进行了综合性研究。二是突出了对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特别是《资本论》的研究。三是恩格斯研究相对落后的状况有了较大改变。四是涌现了一批有影响的马克思主义史专家。第四,对理论落后于实际的状况进行批评,对某些重大理论问题展开了讨论。斯大林的演说在苏联理论家中间产生了强烈的反响,各个科学研究机构都组织了专门的讨论和对理论脱离实际倾向的批判,推动和深化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研究。其一,对德波林学派忽视列宁主义哲学的倾向进行了批判。其二,对历史唯物主义研究相对落后的情况进行了批评。其三,对文艺理论与文艺方法问题展开了讨论。其四,对史学研究脱离实际的倾向进行了批评。其五,重视对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批判。二、对列宁主义的系统阐发1.关于列宁主义的定义斯大林对列宁主义的定义和基本问题的独特见解和系统阐述,成为俄共(布)关于列宁主义的权威阐释。斯大林提出:“列宁主义是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马克思主义。确切些说,列宁主义是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和策略,特别是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和策略。”2.关于列宁主义的基本问题斯大林指出:“列宁主义中的基本问题,列宁主义的出发点,并不是农民问题,而是无产阶级专政、争取无产阶级专政的条件、巩固无产阶级专政的条件等问题。农民问题,即无产阶级在为政权而斗争中的同盟者问题,是一个派生的问题。”3.关于列宁主义的思想来源他强调列宁主义的思想资料主要来源于马克思主义。列宁在阶级斗争的新条件下向前发展了马克思的学说,他给马克思主义总宝库加进了某种比马克思和恩格斯所提供的、比帝国主义以前的资本主义时期内所能提供的更新的东西,而且列宁对马克思主义宝库的这种新贡献,是完完全全以马克思和恩格斯所提供的原则为基础的。4.关于列宁主义方法斯大林指出,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统一的原则,是列宁主义方法的实质和基础。列宁正是运用这一方法来检验第二国际一些人的“理论”。他强调,要按照新的革命方式,用教育和训练群众去进行革命斗争的精神改造全部党的工作。他要求,无产阶级政党要勇于进行自我批评,并根据本身的错误总结经验教训。5.关于列宁主义对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发展针对第二国际修正主义和托洛茨基否定列宁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贡献的观点,斯大林从多方面论述了列宁主义对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和发展:在哲学方面,列宁的突出贡献是,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学说。在经济学方面,列宁继马克思《资本论》之后,写了《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最高阶段》等重要著作,深刻地分析了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阶段向垄断阶段的过渡,揭示了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特征和基本规律。在社会主义理论方面,列宁揭示了帝国主义发展不平衡规律,作出了社会主义可能在一国首先取得胜利的科学论断,并通过革命实践使之转化为现实。三、斯大林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政治经济学的贡献1.《马克思主义和语言学问题》的理论贡献《马克思主义和语言学问题》一书出版,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作了进一步的阐述和发挥:第一,在论述语言与上层建筑的根本区别时,对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概念作了明确规定。第二,提出了生产关系是生产力和上层建筑之间的中介的观点。第三,提出了质变(飞跃)的两种形式,即爆发式和非爆发式。意义:斯大林的上述思想,在理论上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贡献;在实践上,对于处理、解决社会主义社会中各种社会矛盾亦有重要意义。局限性:《马克思主义和语言学问题》关于上层建筑随着基础的消灭而消灭的表述是不确切的。2.《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的理论贡献20世纪50年代初,斯大林撰写了《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一书,对苏联社会主义模式30多年的实践作了最重要的和最集中的理论阐述.并探讨了一些重大的时代课题:第一,对经济规律的性质作了分析。第二,对社会主义经济规律的内容进行了阐述。第三,对社会主义制度下商品生产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观点。第四,对价值规律进行了有益的探索。第五,初步承认了社会主义制度下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矛盾。第二节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的
理论总结一、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多方面探索二、关于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理论一、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多方面探索
1.系统论述了列宁的建党学说斯大林系统地总结和发挥了列宁的建党学说,把列宁主义党的特点概括为六个方面:一是提出“党是工人阶级的先进部队”。二是提出“党是工人阶级的有组织的部队”。三是提出“党是无产阶级阶级组织的最高形式”。四是提出“党是无产阶级专政的工具”。五是提出“党是意志的统一,是和派别组织的存在不相容的”。六是提出“党是靠清洗自己队伍中的机会主义分子而巩固起来的”。2.进一步阐发了无产阶级专政学说斯大林领导苏联近30年,他根据实践经验对无产阶级专政学说作了进一步阐发。他指出,“无产阶级专政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工具”,“是无产阶级对资产阶级的统治”,“苏维埃政权是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形式”。在《论列宁主义基础》和《论列宁主义的几个问题》等著作中,对无产阶级专政的任务进行了阐述。其主要内容包括:镇压剥削阶级的反抗,保卫国家;促进世界各国革命的发展和胜利;改造小生产,组织社会主义建设;组织社会主义,消灭阶级,实现向无阶级社会即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他把无产阶级专政的职能明确地划分为暴力和非暴力两个相辅相成的方面,认为它们都会在不同时期发挥作
用,但侧重面有所不同。3.提出了一国建成社会主义的理论针对托洛茨基认为俄国一国不能建成社会主义的断言,斯大林在《再论我们党内的社会民主主义倾向》等一系列文章中,系统地阐述了俄国一国可以建成社会主义的理论,同时,他也认为社会主义的最终胜利不能靠一个国家。从国内情况来看,具有物质前提和政治基础;从国际环境看,形势也对苏联有利。二、关于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
集体化的理论1.斯大林同布哈林的争论由于党内对列宁的新经济政策的理解不同,随后在如何克服“粮食收购危机”、如何加速实现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等问题上分歧严重,于是在核心领导层内发生了斯大林同布哈林之间的争论。斯大林与布哈林之间的争论,反映了他们对列宁新经济政策的不同理解。前者是在分析阶级斗争日益尖锐化的基础上,超越新经济政策的框架,提出了加速实现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计划;后者则是在新经济政策的框架内提出了实现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计划。2.关于社会主义工业化理论联共(布)十四大提出了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总路线。斯大林在领导苏联工业化的过程中,论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中心、工业化的速度、资金来源、培养工业人才等重要问题。斯大林认为,苏联工业化的中心、工业化的基础,是发展重工业。斯大林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必须有高速度,他改变了1926年以前的观点。斯大林分析了高速实现工业化的客观可能性:认为在这方面有四个优越条件:有供经济发展需要的丰富的矿藏和农业资源,有受到千百万劳动人民拥护的苏维埃政权,有可避免资本主义危机的计划经济,有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斯大林认为,资金积累是高速度实现工业化的关键,他通过比照历史上解决工业化资金来源的几条道路,论述了苏联解决工业化资金的办法。斯大林把工农业产品价格的“剪刀差”作为积累工业资金的重要手段。上述观点当时受到斯大林和布哈林的批评。他们认为,这种加紧榨取农民的办法,必然会破坏工农联盟,破坏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础,走的是资本主义工业化的道路,是不可取的。关于工业人才的培养,斯大林指出,一国建成社会主义的任务是十分艰巨的。“如果没有富有朝气的人,没有新的人才,没有新的建设干部,那就不可能实现”。斯大林强调,不仅要在工人和农民中,而且要从知识分子当中选拔和培养经济建设干部。评价其做法3.关于农业集体化理论斯大林努力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逐步引导农民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思想,大力推进农业集体化。1924年斯大林在《论列宁主义基础》中,对苏维埃俄国农业和西方农业作了对比分析,论述了小农经济走合作社道路的必然性。联共(布)十五大通过了关于农业集体化的决议。斯大林强调,为了顺利地实现农业集体化,必须做到:(1)坚持自愿的原则。(2)坚持因地制宜的方针。(3)采取适当的集体农庄的形式。(4)组织工业支援农业集体化。联共(布)十五大之后情况发生了变化,高速发展的工业同落后农业之间的矛盾日益加深,1927年底和1928年初又出现粮食收购危机,这使斯大林感到农业集体化的紧迫性。全盘实现农业集体化,与斯大林对富农政策的转变密切相关。1929年4月,斯大林在《论联共(布)党内的右倾》的演说中,动员开展建立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群众运动。当年下半年,苏联就进入了全盘集体化阶段。苏联全盘集体化掀起了两次高潮,第一次是1930年初,第二次是1930年6月召开的党的十六大后。第三节苏联模式的形成一、苏联模式的基本特征二、苏联模式形成的原因一、苏联模式的基本特征
在实现国家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基础上,斯大林领导苏联党和人民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并逐步形成了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即苏联模式。这个模式的基本特征是:在经济方面,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在政治方面,苏联宪法规定实行无产阶级专政,一切权利属于苏联人民,其政权形式是苏维埃。在文化方面,强调党管意识形态的原则,但在文化事业管理上存在着行政化、刻板化,过分强调思想理论上的高度一致,出现了用行政手段处理复杂的思想理论问题和文化问题的倾向。二、苏联模式形成的原因
苏联模式的形成,有着深刻复杂的历史和现实原因,概括起来说,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第一,国际环境的严峻挑战。第二,快速推进工业化的要求。第三,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存在片面性。第四,历史文化传统因素的影响。第四节苏联东欧国家的改革和剧变一、苏联东欧国家的改革二、苏联东欧国家的剧变及历史教训一、苏联东欧国家的改革
1.1956年2月苏共二十大的召开1956年2月召开的苏共二十大,本来是一次正常的党的代表大会,但是由于大会闭幕的当晚,赫鲁晓夫作了题为《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的“秘密报告”,对斯大林进行了集中批判,引发了十分严重的后果。赫鲁晓夫的“秘密报告”,对于破除人们对斯大林的迷信,把人们从某些思想禁锢中解放出来,推动人们对社会主义建设途径的探索,促进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的完善,有一定积极意义,但所带来的消极方面是主要的。除了全盘否定斯大林外,赫鲁晓夫还极力推行他的“全民党”“全民国家”的观点,把矛头直接指向马克思主义的无产阶级专政学说。2.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认识的变化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认识,是社会主义国家制定路线、方针和政策的基本依据。1939年,面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成就和胜利的形势,斯大林宣布苏联已经建成社会主义并正在向共产主义逐步过渡。斯大林的论断,忽视了社会主义社会的长期性,认为当时苏联社会已经达到了马克思和恩格斯设想的共产主义第一阶段的水平,这显然是过高估计了当时苏联社会发展的程度。赫鲁晓夫不仅没有纠正斯大林的错误,而且把这一错误推向了极端,提出了“全面建设共产主义”的理
论,并在1959年苏共二十一大上予以宣布。勃列日涅夫严厉批评了赫鲁晓夫的主观主义和唯意志论,提出要实事求是地、科学地估价苏联社会主义的发展现状和前景,但他仍然过高地估计了苏联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安德罗波夫执政后,认为勃列日涅夫的“发达社会主义论”也不切实际,又把它修改为“发达社会主义起点论”。戈尔巴乔夫对苏联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看法,前后发生了很大变化。他刚上台时,提出了“社会主义完善论”,此后,在苏联共青团第二十次代表大会上的讲话中,又两次提到“发展中的社会主义”,从此,“发展中的社会主义”这一概念,被苏联领导人和理论界越来越多地使用。3.苏联东欧国家的改革过程赫鲁晓夫成为苏共主要领导人后,立即开始对苏联体制进行改革。改革包括农业、工业和建筑业管理体制两个方面。农业方面改革的主要内容包括:(1)扩大国营农场、集体农庄的自主权;(2)减少农业计划指标,除农产品采购指标外,其他项均由农场农庄自行安排;(3)不再对农产品低价收购,大幅度提高农副产品收购价格;(4)大幅度地削减自留地的农业税额,鼓励农民发展个人副业和饲养自留畜;(5)取消国营拖拉机站,把农业机械设备低价转卖给农庄;(6)大规模开垦荒地,扩大耕种面积等。在工业和建筑业管理体制方面,赫鲁晓夫采取了局部改革的措施。主要有:(1)撤销了各部和主管部门半数以上的处、司、管理局和管理总局,精简行政管理机构和人员;(2)扩大地方自主,减少国家一半以上的指令性指标,扩大企业在计划、财务、劳动工资等方面的自主权,由地区性的国民经济委员会来管理工业和建筑业。勃列日涅夫上台后,批判了赫鲁晓夫的鲁莽做法,采取了比较慎重的经济改革政策。在农业方面,实行了以下改革措施:(1)使用经济方法进行管理,分期分批地对国营农场实行完全经济核算制;(2)大量增加农业投资;(3)鼓励个人副业生产的发展;(4)逐步推行集体包工制、家庭承包制和实行合同代养制;(5)发展农工综合管理体制,进一步扩大农业企业经营的自主权。在工业、建筑业方面,苏联撤销了1957年以来所建立的国民经济委员会,重建各工业部和建筑部,恢复“条条”领导管理方式,从1966年起实行新经济体制。在政治体制方面,从赫鲁晓夫到勃列日涅夫,一方面对国内外政策有较大的调整,另一方面,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时期采取了加强对外扩张、争夺世界霸权的种种措施,大国沙文主义不断膨胀。二、苏联东欧国家的剧变及历史教训
1.苏联东欧国家的剧变过程苏联政局急剧动荡、社会基本制度发生根本变化,是从
1985年3月戈尔巴乔夫担任苏共中央总书记开始,到1991年12月苏联解体为止。其过程按历史顺序,可以分成四个阶段。一是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初始阶段(1985年3月至1988年6月)。二是“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路线的提出和发展阶段(1988年6月至1990年7月)。三是两种政治力量激烈斗争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吕金遥借款合同分析
- 房屋交易居间服务协议书
- 2024版旅游合同书编写
- 工厂转让合同关键条款
- 浙江省建筑业农民工雇佣合同模板
- 仓库租赁合同 附加协议
- 技术股权合作格式模板
- 农业合作社贫困户精准帮扶协议
- 医生间合作协议书参考样本
- 2024年运营服务协议书
- 学生资助金学校评审记录表
- 骨科外来器械与植入物管理课件
- 2023版北京协和医院重症医学科诊疗常规
- 装饰装修工程进度计划与保证措施
- 中药药剂学实验报告2
- 初中语文人教七年级上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导学案(教师版)
- 临床营养诊疗指南
- 多一些宽容 议论文阅读专练及答案(2016呼和浩特中考)
- 铁矿石全铁含量的的不确定度评定
- 勘察委托书及岩土工程勘察任务技术要求(不打印)
- 珍爱生命远离毒品-主题班会课件(共32张PPT)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