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园林对比_第1页
中西方园林对比_第2页
中西方园林对比_第3页
中西方园林对比_第4页
中西方园林对比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西园林从古至今,无论中西方,人类对于美的追求与创造都近乎精益求精,园林设计中的大量传世佳作,都写满了人们的对于美的各种见解与领悟,留给后人的不仅仅只是惊叹,更有促使人们努力钻研下去的不竭动力。作为后人更应奋发,站在伟人的肩膀上,创造更深远的辉煌。中国古典园林的本质特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模山范水的景观类型

地形地貌,水文地质,乡土植物等自然资源构成的乡土景观类型,是中国古典园林的空间主体的构成要素。乡土材料的精工细做,园林景观的意境表现,是中国我传统的园林的主要特色之一。中国古典园林强调“虽由人做,宛自天开”,强调“源于自然而高于自然”,强调人对自然的认识和感受。

2适宜人居的理想环境

追求理想的人居环境,营造健良舒适,清新宜人的小气候条件,由于中国古代生活环境相对恶劣,中国古典园林造景都非常注重小气候条件的改善,营造更加舒适宜人的环境,如山水的布局、植物的种植、亭廊的构建等,无不以光影、气流、温度等人体舒适性的影响因子为依据,形成舒适宜人居住生活的理想环境。

3巧于因借的视域边界

不拘泥于庭院范围,通过借景扩大空间视觉边界,使园林景观与外面的自然景观等相联系、相呼应,营造整体性园林景观。无论动观或者静观都能看到美丽的景致,追求无限外延的空间视觉效果。

4循序渐进的空间组织

动静结合、虚实对比、承上启下、循序渐进、引人入胜、渐入佳境的空间组织手法和空间的曲折变化,园中园式的空间布局原则常常将园林整体分隔成许多不同形状、不同尺度和不同个性的空间,并将形成空间的诸要素糅合在一起,参差交错、互相掩映,将自然、山水、人文景观等分割成若干片段,分别表现,使人看到空间局部交错,以形成丰富得似乎没有尽头的景观。

5小中见大的空间效果

古代造园艺术家们抓住大自然中的各种美景的典型特征提炼剪裁,把峰峦沟壑一一再现在小小的庭院中,在二维的园址上突出三维的空间效果。“以有限面积,造无限空间”。“大”和“小”是相对的,关键是“假自然之景,创山水真趣,得园林意境”。

6耐人寻味的园林文化

人们常常用山水诗、山水画寄情山水,表达追求超脱与自然协调共生的思想和意境。古典园林中常常通过楹联匾额、刻石、书法、艺术、文学、哲学、音乐等形式表达景观的意境,从而使园林的构成要素富于内涵和景观厚度。

中西园林由于历史背景和文化传统的不同而风格迥异、各具特色。尽管中国园林有北方皇家园林和江南私家园林之分,且呈现出诸多差异,而西方园林因历史发展不同阶段而有古代、中世纪、文艺复兴园林等不同风格。但从整体上看,中、西方园林由于在不同的哲学、美学思想支配下,其形式、风格差别还是十分鲜明的。

人工美与自然美

中、西园林从形式上看其差异非常明显。西方园林所体现的是人工美,不仅布局对称、规则、严谨,就连花草都修整的方方正正,从而呈现出一种几何图案美,从现象上看西方造园主要是立足于用人工方法改变其自然状态。中国园林则完全不同,既不求轴线对称,也没有任何规则可循,相反却是山环水抱,曲折蜿蜒,不仅花草树木任自然之原貌,即使人工建筑也尽量顺应自然而参差错落,力求与自然融合。

人化自然与自然拟人化

既然是造园,便离不开自然,但中西方对自然的态度却很不相同。西方美学著作中虽也提到自然美,但这只是美的一种素材或源泉,自然美本身是有缺陷的,非经过人工的改造,便达不到完美的境地,也就是说自然美本身并不具备独立的审美意义。黑格尔在他的著作中曾专门论述过自然美的缺陷,因为任何自然界的事物都是自在的,没有自觉的心灵灌注生命和主题的观念性的统一于一些差异并立的部分,因而便见不到理想美的特征。“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所以自然美必然存在缺陷,不可能升华为艺术美。而园林是人工创造的,他理应按照人的意志加以改造,才能达到完美的境地。

中国人对自然美的发现和探求所循的是另一种途径。中国人主要是寻求自然界中能与人的审美心情相契合并能引起共鸣的某些方面。中国人的自然审美观的确立大约可追溯到魏晋南北朝时代,特定的历史条件迫使士大夫阶层淡漠政治而邀游山林并寄情山水见,于是便借情作为中介而体现湖光山色中蕴涵的极其丰富的自然美。中国园林虽从形式和风格上看属于自然山水园,但决非简单的再现或模仿自然,而是在深切领悟自然美的基础上加以萃取、抽象、概括、典型化。这种创造却不违背蔼然的天性,恰恰相反,是顺应自然并更加深刻的表现自然。在中国人看来审美不是按人的理念去改变自然,而是强调主客体之间的情感契合点,即“畅神”。它可以起到沟通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之间的作用。从更高的层次上看,还可以通过:“移情”的作用把客体对象人格化。庄子提出乘物以游心就是认为物我之间可以相互交融,以致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因此西方造园的美学思想人化自然而中国则是自然拟人化。

形式美与意境美

由于对自然美的态度不同,反映在造园艺术上的追求便有所侧重了。西方造园虽不乏诗意,但刻意追求的却是形式美;中国造园虽也重视形式,但倾心追求的却是意境美。西方人认为自然美有缺陷,为了克服这种缺陷而达到完美的境地,必须凭借某种理念去提升自然美,从而达到艺术美的高度。也就是一种形式美。早在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就从数的角度来探求和谐,并提出了黄金率。罗马时期的维特鲁威在他的论述中也提到了比例、均衡等问题,提出:“比例是美的外貌,是组合细部时适度的关系”。文艺复兴时的达芬奇、米开朗琪罗等人还通过人体来论证形式美的法则。而黑格尔则以“抽象形式的外在美”为命题,对整齐一律、平衡对称、符合规律、和谐等形式美法则作抽象、概括。于是形式美的法则就有了相当的普遍性。它不仅支配着建筑、绘画、雕刻等视觉艺术,甚至对音乐、诗歌等听觉艺术也有很大的影响。因此与建筑有密切关系的园林更是奉之为金科玉律。西方园林那种轴线对称、均衡的布局,精美的几何图案构图,强烈的韵律节奏感都明显的体现出对形式美的刻意追求。中国造园则注重“景”和“情”,景自然也属于物质形态的范畴。但其衡量的标准则要看能否借它来触发人的情思,从而具有诗情画意般的环境氛围即“意境”。这显然不同于西方造园追求的形式美,这种差异主要是因为中国造园的文化背景。古代中国没有专门的造园家,自魏晋南北朝以来,由于文人、画家的介入使中国造园深受绘画、诗词和文学的影响。而诗和画都十分注重于意境的追求,致使中国造园从一开始就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清人王国维说:境非独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意境是要靠悟才能获取,而悟是一种心智活动,景无情不发,情无景不生。因此造园的经营要旨就是追求意境。

一个好的园林,无论是中国或西方的,都必然会令人赏心悦目,但由于侧重不同,西方园林给我们的感觉是悦目,而中国园林则意在赏心。

必然性与偶然性

西方造园遵循形式美的法则,刻意追求几何图案美,必然呈现出一种几何制的关系,诸如轴线对称、均衡以及确定的几何形状,如直线、正方形、圆、三角形等的广泛应用。尽管组合变化可以多种多样千变万化,仍有规律可循。西方造园既然刻意追求形式美,就不可能违反形式美的法则,因此园内的各组成要素都不能脱离整体,而必须以某种确定的形状和大小镶嵌在某个确定的部位,于是便显现出一种符合规律的必然性。

中国造园走的是自然山水远的路子,所追求的是诗画一样的境界。如果说它也十分注重于造景的话,那么它的素材、原形、源泉、灵感等就只能到大自然中去发掘。越是符合自然天性的东西便越包含丰富的意蕴。因此中国的造园带有很大的随机性和偶然性。不但布局千变万化,整体和局部之间却没有严格的从属关系,结构松散,以致没有什么规律性。正所谓“造园无成法”。甚至许多景观却有意识的藏而不露,“曲径通幽处,禅房草木生”,“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峰会路转,有亭翼然”,这都是极富诗意的境界。

中西相比,西方园林以精心设计的图案构成显现出他的必然性,而中国园林中许多幽深曲折的景观往往出乎意料之外,充满了偶然性。

明晰与含混

西方园林主从分明,重点突出,各部分关系明确、肯定,边界和空间范围一目了然,空间序列段落分明,给人以秩序井然和清晰明确的印象。主要原因是西方园林追求的形式美,遵循形式美的法则显示出一种规律性和必然性,而但凡规律性的东西都会给人以清晰的秩序感。另外西方人擅长逻辑思维,对事物习惯于用分析的方法以揭示其本质,这种社会意识形态大大影响了人们的审美习惯和观念。对比中西古典建筑艺术,我们可以发现,既有许多不同点,也存在着一些共同点,它们各自形成了一种制度和法式,目的在于保证质量和取得统一和谐的艺术风格。至于采用的方法则可以因地制宜,灵活应用。甚至有些手法相互背道而驰,但都同样可以取得和谐的效果,这一点很值得我们深思。西方古典建筑文化是欧洲建筑文化的源泉,中国古典建筑文化是东方建筑文化的精华。中西古典建筑文化均有各自的法式,都在历史上起过不朽的作用,但是由于背景的不同,中西古典建筑各自按着自身的美学思想在发展,由此反映出了不同地域文化的特色。

中西古典建筑文化都有各自的法式,由于社会背景与文化的不同,因此按着不同的美学思想和设计手法在发展,形成了不同的民族文化特点。

从历史上看,西方古典建筑文化发源于古代的希腊,罗马帝国继承了古希腊的成就,使古典建筑进一步成熟,从而形成了西方世界的建筑范例。

西方古典建筑艺术最杰出的成就是创造了古典柱式。在希腊古典时期曾经创造了三种古典柱式:多立克、爱奥尼亚和科林斯柱式式。罗马帝国时期,杰出的皇家建筑师维特鲁威在总结古希腊与罗马共和国建筑经验的基础上,于公元1世纪出版了一部《建筑十书》,这是世界上第一部完整的建筑学理论著作,它不仅在当时的帝国范围内对建筑起到了指导与规范的作用,而且还对后来的建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到了文艺复兴和近代时期,对古典建筑形式的应用也更为自由了。正是由于西方古典建筑融理性美与视觉美于一体,因此才创造了雅典卫城帕特侬神庙和罗马圣彼得大教堂这样举世无双的杰作。西方古典建筑艺术其实建筑风格也和所有艺术一样,总离不开人们所处的地理位置,历史环境、传统习俗和文化艺术,这些不同国度、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经过长期的实践和发展才形成各自不同的建筑风格。在希腊、罗马、法兰西、德意志、西班牙、俄罗斯,都有各自的建筑艺术和建筑风格。从来就不曾有过所谓统一的"欧洲风格",所以"欧洲风情"的提法是不全面不科学的,是对建筑风格的一种误导。为了让大家对欧洲风格有一个初步认识,能够了解各种建筑风格的基本特点,避免受到虚伪广告的误导,下面向大家作一个简单的介绍:1、古希腊建筑风格――古希腊位于欧洲西部爱琴海和地中海沿岸,是欧洲文化的摇篮,它的建筑也是西欧建筑的先驱。由于希腊多山,盛产大理石,早在2000多年前希腊人就利用石材建造房屋,产生了柱廊和三角形山墙的建筑形式,柱子多用垂直线条装饰,尤其是柱顶都有装饰花纹,形成独特的标志。沿口山墙多用水平线条装饰,上面加上雕塑形成三角形山花的建筑特色。希腊建筑讲究严谨庄重,通过数比美学的研究使建筑形式具有完整严密的逻辑关系,使艺术和功能统一谐调,尤其是其柱式的造型对建筑艺术的影响最为深远,主要有三种柱式:一是代表男性美的陶立克柱式,粗壮刚挺而起的雄伟感;二是代表女性美的夏奥尼克柱式,修长俊美,柱头有蜗旋纹饰,下有柱础使人产生婷婷玉立之感;三是科林斯柱式,柱头多用植物叶片花纹装饰,代表了丰收的喜悦。这三种柱式一直沿用至今,成为经典建筑装饰的模式。2、古罗马建筑风格――古罗马建筑是古希腊建筑的继承和发展。由于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罗马的建筑类型非常丰富,建筑技术也有飞跃的发展,并且初步建立了科学的结构理论,对欧洲建筑及至全世界建筑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其最辉煌的成就是创造了券拱结构的建筑形式。由于罗马地处火山多发地区,有大量火山灰,罗马人发现将火山灰在加上石灰石和碑石后产生的天然混凝土具有很强的凝结力,利用这种混凝土可以建造大跨度的拱券,从而大大改进了建筑的受力状态,创造出券柱式和叠柱式的多层建筑形式。这是柱子已从承重构件演变成纯装饰的壁柱因而变化也更多更为自由。除了继承古希腊的三种柱式外,罗马人还发展出两种新的柱式,一种是陶立克柱式的变体称为塔斯干柱式,另一种是把夏奥尼克柱式和科林斯柱式结合而成的混合柱式。3、哥特式建筑风格――哥特式建筑风格是法国劳动人民的伟大创造,也是世界建筑历史上的一个飞跃。从十二世纪开始随着人们对教学建筑空的追求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法国人首先在罗马式拱券的基础上改用了矢状券的框架结构从而减小了侧推力,同时又在四周用独立的飞券来加强抵抗主拱的侧推力,从而形成了一种轻灵向上玲珑通透的建筑风格,人们称之谓"哥特式建筑"。它的特点是大量采用垂直线条和尖塔装饰,有强烈的上升趋势,还大量采用彩色液璃和高浮雕技术,使整个建筑更显得轻巧玲珑,光彩夺目,产生升华神秘的美感。4、文艺复兴建筑风格――文艺复兴运动是一项伟大的解放生产力的运动,也是一次伟大的进步的变革,它起源于十三世纪的意大利。由于当时新兴的资产阶级逐步取得了统治地位,它提倡人文主义反对封建教会,在建筑上则表现在,重视几何形体的应用,为方形、三角形、球形、园柱形等通过重组叠加创造出理想的形体,并以古典建筑构件为母体,通过建筑师的创造形成一种具有平静优雅的古典气息而又符合当时新生活要求的充满活力的新颖的建筑风格,由于欧洲各国经济发展不平衡,这场改革先后经历了200多年,并留下了大量优秀作品可供我们学习借鉴。5、巴洛克建筑风波――巴洛克建筑风格起源于十七世纪的意大利,是一种流行艺术风格的总称,即意大利语(Barocco),原意是奇特、古怪、狂想和反传统的贬义词,它反映在建筑上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下面几个方面:

⑴.

宣扬豪华奢侈,过度的装饰,追求强烈的感官享受。

⑵.

打破古典建筑的和谐平静,追求夸张的、非理性的、幻想的和浪漫的情调。

⑶.

大量采用起伏曲折的交错曲线,强调力度变化和运动感,使整个建筑充满了紧张、激情和骚动。

⑷.

强调建筑的立体感和空间感,追求层次和深度的变化

⑸.

注意和周边环境的综合协调。建筑是开放的,外向的,因此把广场、花园、雕塑、喷泉和建筑有机的结合成一个整体。中国古典建筑艺术中国古代的传统建筑自汉唐以来,已逐步积累了不少的建造经验,形成了中国特有的建筑艺术风格。尤其是到了宋代,官方编修了《营造法式》一书,使那些宫殿、寺庙、衙署等正统的建筑设计建造形成了制度,因此人们便把中国这种古代典范的正统建筑称之为中国古典建筑。在建筑造型方面,中国古典建筑的屋面一般都做有明显的曲线,屋顶上部坡度较陡,下部较平缓,这样既便于雨水排泄,又有利于日照与通风。在歇山顶与庑殿顶的建筑中,屋檐都有意做成微微的向两侧升高,特别是屋角部分做成明显的起翘,形成翼角如飞的意境。对比西方古典建筑的典型实例帕特侬神庙,它的檐部则是做成中央微微凸起的曲线,正好与中国古典建筑屋檐曲线相反。西方这种凸曲线产生了一种挺拔平整的艺术效果。西方古典建筑柱式有明显的收分和卷杀,希腊古典建筑的柱子还有侧脚和角柱加粗的手法;对比中国古典建筑,尤其是唐宋时期的正统建筑柱子的卷杀与侧脚也极常见,这反映了对审美手法的共同性,只是柱子由于材料的不同而在比例上有所不同。在结构材料方面,由于西方古典建筑大多采用砖石结构体系,以致门窗面积相对较少,承重结构以墙体为主,形成了较为沉重雄伟的印象;而中国古典建筑是以木结构作为承重体系的,因此墙体不起承重作用,只有围护功能,这样门窗可以开得很大,甚至可以在正面和背面全部做成门窗,以取得轻快华美的效果。在建筑总体布局方面,中国古典建筑常以院落组群为基本布局原则,强调群体的轴线,建筑单体只是简单的长方形,而廊道与围墙则成为联系单体建筑之间的常用手法。在西方古典建筑领域内,主要以表现单体的气势为主要目的,因此往往许多功能复杂的空间都集中布置在一座建筑内,虽然中西古典建筑处理手法不同,但中国的故宫和法国的凡尔赛宫都在世界建筑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它们都是不同民族艺术创造的结晶。许多这徉或那样的潮流总是要汇集到一点,以便使得一种生活意识达到彻底的改观,就像从巴洛克时代转变到洛可可时代那样(就像从几何图案式的园林转向自然风景式园林的过程)。在巴洛克的时代,它一方面把人们所喜欢的用重重的色彩和丰富的形式来不断地表现权力和力量的宫廷礼仪激情,束缚在豪华的宫廷世界里,另一方面正是由于这种力量与权力的集中,才实现了对外部世界的开放。贸易通道比过去任何时候打开得都多,它带来了同其他大陆的交往。游览旅游和学习旅游成为时尚。忽然之间外国生疏的东西都成为有趣的和时髦的了。此时,似乎是越遥远、越生疏的东西越好。美洲、埃及、土耳其、中东和印度的形象和幻想涌进了欧洲,但是只有中国的形象是如此地强烈和深刻,它形成了一种完全独立的风格,发展成Chinoiserie,即中国风格。在具有中国艺术风格的西方的铜板画中,中国人看上去就像身穿中式服装的欧洲人,这些形象今天还能引起中国人惊讶的笑声。它就好像在凡尔赛宫那一美妙的新年晚会上,跳舞一直跳了100多年。一个时代的转变所具备的东西已经成熟,欧洲此时将这一转变的方向瞄准了中国。18世纪的前20年中,各种各样的艺术流派和哲学思想转变得如此积极,已远远超出一般知识分子的范围,中国形成强大的吸力,吸引着广大的市民阶层。华托(Watteau)和其他的画家为欧洲发现了淡而柔和的色彩美,风景画色调静而极具细腻的层次变化,犹如淡淡的薄雾。中国丝绸上那些含蓄而淡雅的颜色,成为男女时装狂热的新色调。内装修建筑师将建筑内部的色调巧妙地同人的服装配合起来。对装饰艺术来说,中国有一句话最为时髦:“他不整理任何东西,但也没有什么被搞乱。”这种设计的形式是以天才和美学的感受领会能力为其先决条件。人们是想在一切都是有规律的几何形式之后,突然转向一种似乎是杂乱无章的形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