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专题训练-《战国策魏策》_第1页
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专题训练-《战国策魏策》_第2页
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专题训练-《战国策魏策》_第3页
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专题训练-《战国策魏策》_第4页
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专题训练-《战国策魏策》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文言文专题训练----战国策(魏策)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秦败魏于华,魏王且入朝于秦。周谓魏王曰:“宋人有学者,三年反而名其母。其母曰:‘子学三年,反而名我者,何也?’其子曰:‘吾所贤者无过尧、舜,尧、舜名;吾所大者无大天地,天地名。在今母贤不过尧、舜,母大不过天地,是以名母也。’其母曰:‘子之于学者,将尽行之乎?愿子之有以易名母也。子之于学也,将有所不行乎?愿子之且以名母为后也。’今王之事秦,尚有可以易入朝者乎?愿王之有以易之,而以入朝为后。”魏王曰:“子患寡人入而不出邪?许绾①为我祝曰:‘入而不出,请殉寡人以头。’”周䜣对曰:“若臣之贱也,今人有谓臣曰‘入不测之渊而必出,不出,请以一鼠首为女殉’者,臣必不为也。今秦不可知之国也,犹不测之渊也;而许绾之首,犹鼠首也。内王于不可知之秦,而殉王以鼠首,臣窃为王不取也。且无梁②孰与无河内急?”王曰:“梁急。”“无梁孰与无身急?”王曰:“身急。”曰:“以三者论身上也河内其下也秦未索其下而王效其上可乎。”王尚未听也。支期曰:“王视楚王。楚王入秦,王以三乘先之;楚王不入,楚、魏为一,尚足以捍秦。”王乃止。王谓支期曰:“吾始已诺于应侯③矣,今不行者,欺之矣。”支期曰:“王勿忧也,臣使长信侯④请无内王,王待臣也。”支期说于长信侯曰:“王命召相国。”长信侯曰:“王何以臣为?”支期曰:“臣不知也。王急召君。”长信侯曰:“吾内王于秦者,宁以为秦邪?吾以为魏也。”支期曰:“君无为魏计,君其自为计。且安死乎?安生乎?安穷乎?安贵乎?君其先自为计,后为魏计。”长信侯曰:“楼公将入矣,臣今从。”支期曰:“王急召君,君不行,血溅君襟矣。”长信侯行,支期随其后。且见王,支期先入谓王曰:“伪病者乎而见之,臣已恐之矣。”长信侯入见王,王曰:“病甚奈何?吾始已诺于应侯矣,意虽道死,行乎?”长信侯曰:“王毋行矣!臣能得之于应侯,愿王无忧。”(选自《战国策·魏策三》)【注】①许绾(wǎn):秦国大臣。②梁:魏国国都。③应侯:即范雎,秦相国。④长信侯:与应侯友善的魏相国。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以三者论/身/上也/河内/其下也/秦未索/其下而王效/其上可乎/B.以三者论身/上也/河内/其下也/秦未索其下/而王效其上/可乎/C.以三者论/身/上也/河内/其下也/秦未索其下/而王效其上/可乎/D.以三者论身/上也/河内/其下也/秦未索/其下而王效/其上可乎/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朝,意为朝见。根据周礼,诸侯王亲自朝见周天子为“朝”。魏王与秦王同为诸侯王,本不当“朝”,却因兵败而为之。B.贱,意为地位低下,与“吾少也贱”(《论语·子罕》)中“贱”的用法相同。今义“贱”多形容人格卑鄙,词义发生转移。C.孰与,意为与……相比怎么样,属于固定搭配。《邹忌讽齐王纳谏》“我孰与城北徐公美”中“孰与”与此处用法相同。D.其,语气副词,可表推测、祈使、反诘等多种语气。此处表推测,与《师说》“其皆出于此乎”中“其”的用法相同。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周在进谏时借宋人直呼母亲名字之事劝说魏王,希望魏王能用别的方法来侍奉秦国,将“入朝于秦”的事情往后放一放。B.魏王相信许绾之言,认为入秦不会有性命之忧。周却认为,轻信地位卑微的许绾之言,深入深不可测的秦国是不可取的。C.面对魏王的召见,长信侯以楼公将到为托词。支期见状,威胁长信侯,如果不动身,鲜血就会溅到衣襟上。长信侯最终屈服。D.魏王接见长信侯,并对他说,如今自己身患重病,但既然答应了应侯,就要信守承诺,尽管知道会病死在路上,依然会赴约。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楚王不入,楚、魏为一,尚足以捍秦。(2)吾内王于秦者,宁以为秦邪?吾以为魏也。5.支期为什么能说服魏王?请根据文本内容简要概括。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张仪为秦连横,说赵(武)王曰:“弊邑秦王使臣敢献书于大王御史。大王收率天下以摈秦,秦兵不敢出函谷关十五年矣。大王之威,行于天下山东。弊邑恐惧慑伏缮甲厉兵饰车骑习驰射力田积粟守四封之内不敢动摇唯大王有意督过之也今秦以大王之力,西举巴蜀,并汉中,东收两周而西迁九鼎,守白马之津。秦虽辟远,然而心忿悁含怒之日久矣。今寡君有敝甲钝兵,军于渑池,愿渡河逾漳,据番吾,迎战邯郸之下。愿以甲子之日合战,以正殷纣之事。敬使臣先以闻于左右。”“凡大王之所信以为从者,恃苏秦之计。荧惑诸侯,以是为非,以非为是。欲反覆齐国而不能,自令车裂于齐之市。夫天下之不可一亦明矣。今楚与秦为昆弟之国,而韩、魏称为东蕃之臣,齐献鱼盐之地,此断赵之右臂也。夫断右臂而求与人斗,失其党而孤居,求欲无危,岂可得哉?今秦发三将军,一军塞午道,告齐使兴师渡清河,军于邯郸之东;一军军于成皋,驱韩、魏而军于河外;一军军于渑池。约曰:‘四国为一以攻赵,破赵而四分其地。’是故不敢匿意隐情,先以闻于左右。臣窃为大王计,莫如与秦遇于渑池,面相见而身相结也。臣请案兵无攻,愿大王之定计。”赵王曰:“先王之时,奉阳君相,专权擅势,蔽晦先王,独断官事。寡人宫居,属于师傅,不能与国谋。先王弃群臣,寡人年少,奉祠祭之日浅,私心固窃疑焉。以为一从不事秦,非国之长利也。乃且愿变心易虑,剖地谢前过以事秦。方将约车趋行,而适闻使者之明诏。”于是乃以车三百乘入朝渑池,割河间以事秦。(节选自《战国策,魏策三》)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弊邑恐惧/慑伏缮甲/厉兵饰车/骑习驰射/力田积粟/守四封之内/不敢动摇/唯大王有意督过之也B.弊邑恐惧慑伏/缮甲厉兵/饰车骑/习驰射/力田积粟/守四封之内/不敢动摇/唯大王有意督过之也C.弊邑恐惧慑伏/缮甲厉兵/饰车骑习/驰射力田/积粟守四封之内/不敢动摇/唯大王有意督过之也D.弊邑恐惧/慑伏缮甲/厉兵饰车骑/习驰射/力田积粟/守四封之内/不敢动摇/唯大王有意督过之也7.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山东,文中指崤山以东的楚、赵、韩、魏、燕、齐六国。和现在专指山东省的“山东”含义不同。B.督过,文中意思指责备,责罚。与《鸿门宴》“闻大王有意督过之,脱身独去”中的含义相同。C.九鼎,在古代被视为立国重器,是国家和权力的象征。成语“一言九鼎”的含义由此引申而来。D.反覆,意指翻复、推翻,与“于反覆不宜卤莽”(《答司马谏议书》)两句中的“反覆”含义相同。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张仪以谦卑的态度恭维赵国势力强大,实则绵里藏针,指责赵国以前的合纵之策严重损伤了秦国的利益,秦因此怀恨已久。B.张仪游说赵武王时,引用周武王甲子日伐殷之事,意在威胁赵国,扬言秦惠王不惜一战,要像周武王伐纣一样灭亡赵国。C.张仪对赵武王说苏秦的连横术是在惑乱诸侯、颠倒是非黑白的,是为了达到动摇并拉拢赵武王连横事秦的目的。D.赵武王的父亲在位时,为人专权跋扈,独断朝政。赵武王在深宫中读书,不能参与国政,执政后对合纵术本就心存怀疑。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今寡君有敝甲钝兵,军于渑池,愿渡河逾漳,据番吾,迎战邯郸之下。(2)臣窃为大王计,莫如与秦遇于渑池,面相见而身相结也。10.请简要概括文中赵武王改变外交政策的原因。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苏子为赵合从,说魏王曰:“大王之地,南有鸿沟、陈、汝南,有许、郾、昆阳、邵陵、舞阳、新郪;东有淮、颍、沂、黄、煮枣、海盐、无疏;西有长城之界;北有河外、卷、衍、燕、酸枣,地方千里。地名虽小,然而庐田庑舍之数,曾无所刍牧牛马之地。人民之众,车马之多,日夜行不休已,无以异于三军之众。臣窃料之,大王之国不下于楚。然横人谋王外交强虎狼之秦,卒有国患,不被其祸。夫挟强秦之势以内劫其主,罪无过此者。且魏,天下之强国也,大王,天下之贤主也,今乃有意西面而事秦,称东藩,筑帝宫,受冠带,祠春秋,臣窃为大王愧之。臣闻越王勾践以散率三千,禽夫差于干遂;武王卒三千人,革车三百乘,斩纣于牧之野。岂其士率众哉?诚能振其威也。今窃闻大王之卒,武力二十余万,苍头二十万,奋击二十万,厮徒十万,车六百乘,骑五千匹,此其过越王勾践、武王远矣。今乃劫于辟臣之说,而欲臣事秦。夫事秦必割地效质,故兵未用而国已亏矣。凡群臣之言事秦者皆好臣非忠臣也夫为人臣割其主之地以求外交偷取一旦之功而不顾其后;破公家而成私门;外挟强秦之势以内劫其主以求割地,愿大王之熟察之也。《周书》曰:‘绵绵不绝,缦缦奈何?毫毛不拔,将成斧柯。’前虑不定,后有大患,将奈之何?大王诚能听臣,六国从亲,专心并力,则必无强秦之患。故敝邑赵王使使臣献愚计,奉明约,在大王诏之。”魏王曰:“寡人不肖,未尝得闻明教。今主君以赵王之诏诏之,敬以国从。”(节选自《战国策·魏策一》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凡群臣之言/事秦者皆奸臣/非忠臣也/夫为人臣/割其主之地/以求外交/B.凡群臣之言事秦者/皆奸臣/非忠臣也夫/为人臣/割其主之地/以求外交/C.凡群臣之言事秦者/皆奸臣/非忠臣也/夫为人臣/割其主之地/以求外交/D.凡群臣之言/事秦者皆奸臣/非忠臣也夫/为人臣/割其主之地/以求外交/1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合从即合纵,战国时苏秦游说六国诸侯实行纵向联合拒秦的战略。南北为纵,东西为横。B.百乘即一百辆兵车,“乘”指四马一车。“百乘”“千乘”常用作兵力的代称。C.武王,周武王姬发,周文王之子,率军讨伐商纣,建立周王朝,为后世尊崇为古代明君。D.“愿大王之熟察之”中的“熟”通“孰”,与《师说》中“孰能无惑”的“孰”含义相同。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苏秦认为,魏王的国土,在名义上虽然狭小,但房屋田舍非常密集,人口众多,日夜奔驰的车马的声势可与三军士卒行军相比。B.苏秦以越王勾践用三千残兵擒获夫差、周武王赢得牧野之战为例,鼓励魏王成为像勾践、周武王一样以少胜多的雄主,战胜秦国。C.苏秦认为,魏国如果臣服秦国,则必然要割让土地、送上人质,这不仅不能强国,反而会遭受祸患,自己也会为魏王感到羞愧。D.在听完苏秦的劝说后,魏王表示自己没有才能,以前也没听过这样高明的指教,愿意率领全国民众听从苏秦的安排,参与合纵。1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今乃劫于辟臣之说,而欲臣事秦。(2)故敝邑赵王使使臣献愚计,奉明约,在大王诏之。15.请简要概括苏秦游说魏襄王的策略。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魏将与秦攻韩,无忌谓魏王曰:“秦与戎狄同俗,有虎狼之心,贪戾好利而无信,不识礼义德行。苟有利焉,不顾亲戚兄弟,若禽兽耳。此天下之所同知也,非有所施惠积德也。今夫韩氏以一女子承一弱主,内有大乱,外安能支强秦、魏之兵,王以为不破乎?韩亡秦尽有郑地与大梁邻王以为安乎王欲得故地而今负强秦之祸也王以为利乎秦非无事之国也,韩亡之后,必且更事。若道河内,倍邺、朝歌,绝漳、滏之水,而与赵兵决胜于邯郸之郊,是受智伯之祸也,秦不敢。伐楚,所行者甚远,而所攻者甚难,秦又弗为也。故曰,秦必不伐楚与赵矣,又不攻燕与齐矣。韩亡之后,兵出之日,非魏无攻矣。秦故有怀,城垝津,以临河内,河内之共、汲莫不危矣。秦有郑地,得垣雍,决荥泽而水大梁,大梁必亡矣。王之使者大过矣,乃恶安陵氏于秦,秦之欲许之久矣。然而秦有叶阳、昆阳与舞阳邻,听使者之恶也,堕安陵氏而欲亡之。秦绕舞阳之北以东临许,则南国必危矣。南国虽无危,则魏国岂得安哉?且夫憎韩不爱安陵氏,可也,夫不患秦,不爱南国,非也。异日者,秦乃在河西,晋国之去梁也,千里有余,有河山以阑之,有周、韩而间之。从林军以至于今,秦七攻魏,五入囿中,边城尽拔,而国继以围。又长驱梁北,所亡乎秦者,山南、山北、河外、河内。秦乃在河西,晋国之去大梁也尚千里,而祸若是矣,又况于使秦无韩而有郑地,无河山以阑之,无周、韩以间之,去大梁百里,祸必百此矣。夫存韩安魏而利天下,此亦王之大时已。通韩之上党于共、宁,使道安成之关,出入者赋之,是魏重质韩以其上党也。共有其赋,足以富国,韩必德魏。韩必不敢反魏,韩是魏之县也。魏得韩以为县,则卫,大梁,河外必安矣。今不存韩,则天下之西乡而驰秦,入朝为臣之日不久。”(节选自《战国策·魏策三》,有删改)1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韩亡/秦尽有郑地与大梁邻/王以为安乎/王欲得故地而今/负强秦之祸也/王以为利乎/B.韩亡/秦尽有郑地/与大梁邻/王以为安乎/王欲得故地/而今负强秦之祸也/王以为利乎/C.韩亡/秦尽有郑地与大梁邻/王以为安乎/王欲得故地/而今负强秦之祸也/王以为利乎/D.韩亡/秦尽有郑地/与大梁邻/王以为安乎/王欲得故地而今/负强秦之祸也/王以为利乎/17.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戎狄,古代对少数民族的称呼。依照方位,大致是东夷、南蛮、西戎、北狄。B.亲戚,文中指与自己有至亲关系的父母兄弟等,现指和自己有血亲或姻亲的人。C.“且夫憎韩不爱安陵氏”与“秦爱纷奢”(《阿房宫赋》)两句中的“爱”字含义相同。D.“是魏重质韩以其上党也”与“援疑质理”(《送东阳马生序》)两句中的“质”字含义不同。1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魏将与秦联合攻打韩国,无忌游说魏王,认为秦有虎狼之心,不讲信用,不重礼仪,以利益为先,天下人共知。B.韩国国君幼小,国内有大乱,无力抵抗秦魏大军;韩国灭亡,秦国占有郑地,与大梁为邻,魏国会遭受祸患。C.魏与秦历史上交战七次,五次被打到国内,边境城池被占领,一片狼藉,韩国的存在对魏国来说至关重要。D.保全韩国,在通使之道设立关卡收取赋税,可使魏国富足,韩国成为魏国的一部分,从而捍卫大梁,河外就会安宁。1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若道河内,倍邺、朝歌,绝漳、滏之水,而与赵兵决胜于邯郸之郊。(2)王之使者大过矣,乃恶安陵氏于秦,秦之欲许之久矣。20.无忌是从哪些角度游说魏王的?请简要概括。【答案】1.C句意:以上三者中,性命是最重要的,河内之地是最不重要的。秦国还未向大王索取最不重要的,而大王就要献出最重要的,这恰当吗?“身,上也”是判断句,“身”是此判断句的主语,要单独成句,排除BD。“其下”是“索”的宾语,不能断开,排除A。2.DA.“朝,意为朝见”解释正确,句意:魏王准备入秦朝见。B.“贱”在这两句话中都意为地位低下。“若臣之贱也”句意:像我这种地位卑微的人。“吾少也贱”句意:我年轻的时候地位低下。该选项正确。C.“孰与,意为与……相比怎么样”正确。“且无梁孰与无河内急?”句意:再说失去大梁和失去河内哪个更紧急?“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句意:我和城北徐公相比,哪一个更美?D.“此处表推测,与《师说》‘其皆出于此乎’中‘其’的用法相同”说法错误,根据前后文语境,此处“其”表祈使,而非推测。“君其自为计”句意:您还是替自己打算吧!“其皆出于此乎”中“其”表推测,句意:大概都出于这个原因吧?3.D“尽管知道会病死在路上,依然会赴约”说法错误,依据原文“病甚奈何?吾始已诺于应侯矣,意虽道死,行乎?”可知,“意虽道死”是说“看来即使死在路上”,并非真的会死。4.(1)楚王如果不入秦,楚、魏联合在一起,还足以抵御秦国。(2)我让魏王入秦朝见,难道是为了秦国吗?我是为了魏国啊。5.①支期提出可以联楚抗秦。②支期告诉魏王可以让长信侯说服应侯不要求魏王入秦。参考译文:秦在华阳打败了魏军,魏王准备入秦朝见。周䜣对魏王说:“宋国有个出外求学的人,三年后回家,却直呼他母亲的名字。他的母亲说:‘你学习了三年,回家却直呼我的名字,这是为什么?’儿子说:‘我所认为贤能的人,没有超过尧、舜的,我对尧、舜都直呼他们的名字。我所认为伟大的,没有超过天地的,天地我也直呼它们的名字。如今母亲的贤能不能超过尧、舜,伟大不能超过天地,所以我直呼母亲的名字。’他的母亲说:‘你对学到的知识,将要完全实行吗?希望你能换个名称来称呼你的母亲。你对所学的知识,将有不能实行的吗?希望你把直呼母亲的名字往后放一放。’如今大王侍奉秦国,还有可以用来取代入秦朝见的方法吗?希望大王用别的方法来代替,把入秦朝见的事往后放一放。”魏王说:“您担心我入秦后不能全身而退吗?许绾对我发誓说:‘如果您入秦后不能全身而退,请允许我用我的头颅为您陪葬。’周䜣回答说:“像我这种地位卑微的人,现在有人对我说‘跳进不可预测的深渊,必然能够出来,要是出不来,请允许我用一个鼠头陪葬’,我一定不会同意。如今秦是一个变化莫测的国家,就像是不可预测的深渊一样;许绾的头,犹如一个鼠头。让大王进入变幻莫测的秦国,而用鼠头陪葬,我私下认为这个做法不可取。再说失去大梁和失去河内哪个更紧急?”魏王说:“失去大梁紧急。”“失去大梁和丢掉性命相比,哪个更紧急?”魏王说:“丢掉性命紧急。”周䜣说:“在以上三者中,性命是最重要的;河内是最不重要的。秦国还未向大王索取最不重要的,而大王就献出最重要的,这恰当吗?”魏王还未听从周䜣的进言。支期说:“大王可观察楚王的态度。楚王如果入秦,大王就用三乘之车,抢先进入秦国;楚王如果不入秦,楚、魏联合在一起,还足以抵御秦国。”魏王这才打消了入秦朝见的念头。魏王对支期说:“我当初已经许诺应侯入秦朝见了,如果不动身,就是欺骗他了。”支期说:“大王不要担心。我叫长信侯设法不要让大王入秦,大王等待我的回音吧。”支期对长信侯说道:“大王要召见相国。”长信侯说:“大王有什么事要召见我?”支期说:“我不知道。大王要紧急召见您。”长信侯说:“我让魏王入秦朝见,难道是为了秦国吗?我是为了魏国啊!”支期说:“您不要替魏国打算,您还是替自己打算吧。您是愿意死还是愿意活?愿意贫穷还是愿意富贵?您应当先替自己打算,然后再替魏国打算。”长信侯说:“楼公将要到魏国来了,我要和他商量一下。”支期说:“大王紧急召见您,您如不动身,鲜血就要溅到您的衣襟上了。”长信侯出发,支期紧随其后。长信侯将和魏王见面时,支期提前入宫对魏王说:“大王可假装带病接见他,我已经恐吓过他了。”长信侯入宫拜见魏王,魏王说:“我病得很厉害,怎么办?我当初已经许诺应侯了,看来即使是死在路上,也得动身吧?”长信侯说:“大王不要动身了!我能让应侯同意您不去秦国,希望大王不要担忧。”6.B句意:秦国非常恐惧而顺服,他们便修缮铠甲磨励兵器,整顿战车战马,苦练骑射,加紧耕作,聚积粮食,严守四面边疆,不敢轻举妄动,只恐大王有意责备他们的过错。“恐惧”与“慑伏”共用一个主语“弊邑”,且有因果关系,联系紧密,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D;“缮甲厉兵”是并列短语,“饰车骑”与“习驰射”是对称结构,排除C。7.DA.正确。B.督过,责备,责罚。句意:听说大王有意要责备他的过错,脱身独自走了。C.一言九鼎,九鼎:古代传说夏禹铸九鼎,象征九州,后奉为传国之宝。形容言辞极有分量,作用大。D.反覆,书信往返。句意:在书信往来上不宜马虎草率。含义不同。8.D“赵武王的父亲在位时,为人专权跋扈,独断朝政”错误,张冠李戴。结合“先王之时,奉阳君相,专权擅势,蔽晦先王,独断官事”可知,“为人专权跋扈,独断朝政”的是宰相奉阳君,不是赵武王的父亲。9.(1)如今敝国秦王只有破铠甲钝兵器,驻扎在渑池,希望渡过黄河,越过漳水,占领番吾,与赵军于邯郸城下会战。(2)我私下为大王考虑,(大王)不如和秦王在渑池相会,互相见面以后亲自结为盟友。10.①张仪的游说技巧谋划得当、软硬兼施,让赵王最终以臣服换生存。②楚、韩、魏、齐四国已就连横达成共识,赵国失去盟友,孤立无援。四国大军兵临城下,从形势上看,与秦结盟才能摆脱困境。③从国家的长远利益出发,赵武王主动求和才能得以保全家国。参考译文:张仪替秦国推行连横主张,去游说赵武王说:“敝国君王派我冒昧地给大王献上国书。大王统帅天下诸侯对抗秦国,(以致)秦军不敢向东出函谷关外已经十五年了。大王的威信传布于天下和山东六国。秦国非常恐惧而顺服,他们便修缮铠甲磨励兵器,整顿战车战马,苦练骑射,加紧耕作,聚积粮食,严守四面边疆,不敢轻举妄动,只恐大王有意责备他们的过错。现在秦国仰仗大王的威力,西面攻下巴、蜀,兼并汉中,东面收纳东、西两周,把象征天子的九鼎运移到西方,镇守白马渡口。秦国虽然地处僻远,但是心怀愤恨已经很久了。如今敝国秦王只有破铠甲钝兵器,驻扎在渑池,希望渡过黄河,越过漳水,占领番吾,与赵军于邯郸城下会战。希望在甲子之日和赵军会战,以仿效周武王伐纣的故事。秦王特派我将此事事先敬告大王陛下。”“大王听信合纵政策的原因,不过靠的是苏秦的计谋。苏秦惑乱诸侯,颠倒是非黑白,但是他阴谋翻复齐国却没有成功,自己反而白白地被车裂于齐国集市上。天下各诸侯国不可能结成联盟,已是显而易见的。现在楚国和秦国结为兄弟之邦,韩、魏两国臣服于秦,成为秦国东面的属国,齐国献出鱼盐之地,这是切断了赵国的右臂。一个被砍断了右臂的人还想要去与人搏斗,失去了同盟,孤立无援,要想没有危险,这怎么可能呢?现在秦国派出三路大军:一路把守午道,通知齐国让它派出大军渡过清河,驻扎在邯郸以东;一路驻扎在韩国成皋,指挥韩、魏之军,驻扎在魏国的河外;另一路军队驻扎在渑池。四国订立盟约:‘四国团结一致攻打赵国,灭掉赵后由四国瓜分赵国领土。’因此我不敢隐瞒真相,事先通知大王陛下。我私下为大王考虑,(大王)不如和秦王在渑池相会,互相见面以后亲自结为盟友。我请求秦王停兵不进攻赵国,希望大王急速决定计划。”赵武王说:“先王在位的时候,奉阳君为宰相,他为人专权跋扈,蒙蔽先王,一人独断朝政,而我在深宫中读书,听从师傅,不能参与国政。先王丢下群臣离开人间的时候,我尚年轻,执政为时不久,但对合纵本来私下心里就怀疑。认为与各诸侯订立合纵之盟抗拒秦国,不是国家的长远利益。这才打算重新考虑,改变政策,向秦割地以对以前参加合纵的错误表示谢罪,希望与秦国友好。我正准备车马(派车)要到秦国去时,适逢您到来,使我能够领受教诲。”于是赵武王率领三百战车到渑池去朝见秦惠王,割让河间之地献给秦王。11.C句意:群臣之中凡是主张事奉秦国的人,都是奸臣,绝不是忠臣。作为臣子却割让君主的土地与外国勾结。“言事秦者”是主语“群臣”的后置定语,“之”是定语后置的标志,故中间不宜断开,应在“者”后断开,排除AD;“也”在句中是句末语气词,表判断,而“夫”在句中是句首发语词,故应在“也”和“夫”中间断开,排除BD。12.D两字含义不同。“孰”:通“孰”,慎重,仔细/谁,哪个。句意:希望大王慎重考虑/谁能没有疑惑呢?13.B“鼓励魏王成为像勾践、周武王一样以少胜多的雄主”说法有误。根据原文“此其过越王勾践、武王远矣”可知,苏秦是想说明魏王的条件远胜于越王勾践、武王。14.(1)如今您却迫于谗臣的邪说,想要臣服于秦国。(2)所以敝国赵王派我来进献愚计,呈上盟约,听凭大王诏令。15.苏秦主要是积极引导树立信心,鼓舞斗志。苏秦通过指出魏国既有地缘优势,又实力雄厚、足以与秦国抗衡的有利形势,鼓舞魏王勇敢与秦国抗衡。参考译文:苏秦为了赵国合纵游说魏襄王道:“大王的国土,南边有鸿沟、陈地、汝南,还有许地、郾地、昆阳、邵陵、舞阳、新郪;东边有淮水、颍水、沂水、外黄、煮枣、海盐、无疏;西有长城边界;北有河外、卷地、衍地、酸枣,土地纵横千里。地方名义上虽然狭小,但房屋田舍十分密集,甚至没有放牧牛马的地方。人民众多,车马成群,日夜奔驰,络绎不绝,其声势和三军士兵相比没有什么区别。我私下里估计,大王的国力不亚于楚国。然而那些主张连横的人却劝说大王结交像虎狼一样强暴的秦国,若国家因此遭受祸患,他们又不肯为您分忧。他们依仗强秦的势力,在国内胁迫君主,罪过没有比这更大的了。再说魏国是天下的强国,大王是天下贤明的君主,如今竟有意投向西方服事秦国,自称是秦国东方的属国,建筑秦帝行宫,接受秦的封赏,春秋两季给它进贡助祭,我心里替大王惭愧。

我听说越王勾践靠三千残兵败将,在干隧擒获了夫差;周武王也仅有三千士兵,三百辆战车,在牧野杀死了商纣王。难道是他们士兵多吗?实在是因为他们能振奋自己的雄威啊!如今我听说大王的兵力,常备军二十万,青布裹头的士兵二十万,精兵二十万,勤杂部队十万,还有六百辆战车,五千匹战马。这肯定远远超过越王勾践和武王的力量!如今您却迫于谗臣的邪说,想要臣服于秦国。事奉秦国一定得割让土地送上人质,因此军队还没用上而国家的元气已经亏损了。群臣之中凡是主张事奉秦国的人,都是奸臣,绝不是忠臣。作为臣子却割让君主的土地与外国勾结;窃取一时的功名和好处,却不顾及后患;损害国家的利益,去满足个人的私利与欲望;在国外仰仗强秦威势,在国内胁迫自己的君主割让土地,(对于这些卑劣行为)希望大王慎重考虑。《周书》上说:‘微弱时如不及早斩断,等到长大了就没办法;幼小时如不及早铲除,将来长大了就得用斧头砍。’事先不能当机立断,则事后必有大祸,到那时不知怎么办。如果大王真能听从我的意见,六国合纵相亲,齐心合力,就一定不会遭受强秦的侵犯。所以敝国赵王派我来进献愚计,呈上盟约,听凭大王诏令。”魏王说:“我没有才能,以前从未听过这样高明的指教。现在您以赵王的诏令来教导我,我愿意率领全国民众听从您的安排。”16.B句意:韩国灭亡了,秦国全部占有了原属于郑国的土地,就将与大梁为邻了,大王认为能安全吗?大王想要收回原来失去的土地,而今却遭受上强秦的祸患,大王认为这样有利吗?“尽有郑地”和“与大梁邻”暗含的主语都为“秦”,即“秦尽有郑地”和“秦与大梁邻”,两句均主谓宾结构齐全,之间应该断开,排除AC;“王欲得故地”主谓宾结构齐全,“而今”是“负强秦之祸”的时间状语,应断在后句,排除D。17.CC.第一个“爱”意为“爱惜”;第二个“爱”意为“喜欢”。“爱”字含义不同。句意:再说憎恨韩国、不爱惜安陵氏。/秦皇喜欢繁华奢侈。D.第一个“质”意为“抵押、交给”;第二个“质”意为“询问”。“质”字含义不同。句意:这是因为韩国把它的上党交给了魏国作为重要的抵押。/提出疑难,询问道理。18.C“魏与秦历史上交战七次”错误,原文“秦七攻魏”,是秦攻打魏国,而非“魏与秦交战”。19.(1)如果取道河内,背着邺城、朝歌,横渡漳水和滏水,而在邯郸的郊外与赵军决一胜负。(2)大王的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