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 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分课时试题】-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二经济与社会生活_第1页
第四单元 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分课时试题】-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二经济与社会生活_第2页
第四单元 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分课时试题】-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二经济与社会生活_第3页
第四单元 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分课时试题】-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二经济与社会生活_第4页
第四单元 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分课时试题】-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二经济与社会生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第页选必2第四单元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课时练习(10)第10课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一、选择题1.兴隆洼遗址,发现于内蒙古赤峰敖汉旗,是距今8000多年前的原始村落遗址,该遗址被誉为“华夏第一村”。据此可知,该地区人们的居住方式是A.穴居B.巢居C.半穴居D.杆栏式建筑2.“请想象一下,假如你站在金字塔的顶点,又恰好有一双如同鹰一般的眼睛。你极目远望,在遥远东方那片苍茫的黄沙之外发现了一片被两条大河夹持着的绿色河谷”。下列成就中不属于这片河谷的是A.最早的太阳历B.最早的史诗C.最早的村落D.最早的文字3.人类的居住形式和居住环境,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演变过程。“古之民,未知为宫室时,就陵阜而居,穴而处。”这表明远古人类的主要居住形式是A.村落B.穴居C.城市D.集镇4.安徽西递、宏村的古村落,吸引了无数海内外专家、学者和游客。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古民居以砖墙瓦顶的四合院为主,轴线分明,左右对称,尊卑有序B.宏村至今仍保存着明清村落基本面貌,被誉为“中国明清民居博物馆”C.西递承志堂前厅横梁上的《唐肃宗宴官图》是徽派木雕艺术的精品D.宏村科学完整人工水系工程,被誉为“中华一绝”5.下图为18世纪的《武昌汉口鸟瞰图》,此图可直接用于研究A.城市坊市分离制度的瓦解B.长江流域商业巨镇的繁盛C.“苏湖熟,天下足”的盛况D.大运河对区域经济的影响6.《中国城市及其文明的演变》一书中有如下记载:“晚唐以来商业中心的兴起至两宋而大盛,更促成了中国历史上另一个城市发展的新起点,即商业镇的出现。这些县以下的镇级聚落的发展,主要依托于自身的经济功能而不是行政功能。它们大部分是不设城墙的、在交通交汇处以手工业或贸易发展起来的小城市。”下列关于“商业镇”的说法合理的是A.随工商业者经营及定居而产生B.具有政治、军事、宗教等功能C.为人们的定居繁衍提供了保障D.两宋时期商业镇出现专业分工7.武汉三镇之一的汉口,在明朝初年只是一片荒滩,人迹罕至。明朝末年,汉口成为一个“甲于全楚”的巨镇,在全国的地位也迅速上升。汉口的兴起A.与这一地区日益发达的陆路交通密不可分B.得益于明朝政府加强这一地区的军事功能C.将推动市场规模扩大和商业分工日趋繁密D.进一步提高了汉口在该地区政治中心地位8.中国历史上集镇的形成和发展多与集市有关,宋代以后集市普遍发展,集镇也随之增多。下列对宋代集镇的叙述正确的有①符合近代城市的特征②进一步发展并出现专业分工③有些成为一级行政机构所在地④部分兼具军事防御和经济活动功能A.①②B.①②④C.②③D.③④9.明清时期,中国的集镇进一步发展并出现专业分工,因丝织业发展而著称的集镇坐落于今天的位置是在下图中的A.①B.②C.③D.④10.明代弘治年间,苏州府的盛泽形成村落,居民五六十家。嘉靖年间成为市集,居民达到数百家,以绫绸为业,随着绫绸业的发展,“日繁民齿,声文过昔”。这说明A.工商业市镇经济繁荣B.草市已经演化为地方商业中心C.丝织业区域分工形成D.人口增长推动农村贸易网络化11.城市是一定区域内政治权力、军事防御、经济活动、宗教祭祀的中心场所。下列项中,最适合用于研究中国古代城市布局的是A.古之民,未知为宫室时,就陵阜而居,穴而处B.君子将营宫室:宗庙为先,厩库为次,居室为后C.庶人所造堂舍,不得过三间四架,门屋一间两架D.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12.人类的居住形式和居住环境,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演变过程,随着居住人口的增多,城市出现了。下列选项中,可以用来研究中国唐朝都城布局的一项是A.“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B.“巨镇水陆冲,弹丸压楚境。人言杂五方,商贾富兼并,”C.“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D.“三品已上堂舍,不得过五间九架。厅厦两头门屋,不得过五间五架。”13.位于土耳其的恰塔尔·休于可能是人类最早建立的城市,距今有8000年之久。这座城中有1000多座土砖砌的房屋,人口超过6000。其房屋规格统一,屋内有木梯、炉灶,供坐卧的平台,还有不少人家的墙壁上有装饰壁画、灰泥浮雕和兽头。据此可推知,该城市A.不存在贫富阶级差异B.为军事目的而设立C.手工业发展领先世界D.生活环境较为稳定14.人类的居住形式和居住环境,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演变过程。随着居住人口的增多,城市出现了。作为研究中国古代城市布局的史料,下列选项最合适的是A.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B.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C.古之民,未知为宫室时,就陵阜而居,穴而处。下润湿伤民,故圣王作为宫室。D.三品已上堂舍,不得过五间九架。厅厦两头门屋,不得过五间五架。15.《管子》记载:“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毋近阜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沟防省。”经考古证实,东周王城遗址北依邙山,南邻洛河,大体呈正方形。由此可知A.考古资料比文献资料更有价值B.考古不仅证实历史,而且是历史的延伸C.考古工作仅限于寻找证据,以重现往昔的历史D.如何证明史实,绝非史学家的事,而是考古学家的任务16.人类的居住形式和居住环境,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演变过程。随着居住人口的增多,城市出现了。作为研究中国古代城市布局的史料,下列选项最合适的是A.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B.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C.古之民,未知为宫室时,就陵阜而居,穴而处。下润湿伤民,故圣王作为宫室。D.三品已上堂舍,不得过五间九架。厅厦两头门屋,不得过五间五架。17.下图是发现于20世纪50年代的郑州商城遗址的平面图,以下相关判断有误的是A.它已具备了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多种功能B.以宫殿为城市中心,功能布局明显,体现传统观念C.早在商朝时期城市已初具规模,城市中心已有宫殿区和宗庙D.它分为上下城两个部分,下城分布着市场、行政机构和居民点18.北京故宫曾是明清两朝的皇宫,也是中国古代建筑的典范。下列项中,关于故宫的说法正确的是A.前朝后寝,沿中轴线排列B.外朝建筑多严谨富丽,具有阴柔之美C.坐西朝东,体现传统礼制D.内朝建筑多疏朗雄伟,富有阳刚之美19.下图是故宫导游图(局部),对甲处宫殿描述正确的是①装饰龙凤彩画相间②清代皇帝的寝宫③现存中国古代最高最大的宫殿④清代两宫皇太后在此“垂帘听政”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20.它是女神雅典娜的栖息之处,“阳光射来,明朗而温煦,给人以亲切感。自由和民主的气质,在这里得到了形象的表达”。材料描述的著名建筑是

②③

④A.①B.②C.③D.④21.某一世界遗产在城中的选址思想体现出宗法性和合礼性。商业街的布局形式与大多数古城迥然不同,既不是“十”字形,也不是“一”字形,而是“土”字形。这种独特的布局形式还由于处于古城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和商品集散的需要。关于该古城说法错误的是A.以贯穿南北的大街为中轴线,左城隍庙右县衙署,左文庙右武庙B.反映了当时“神人共治”、儒道佛“三教合一”的文化内涵C.是晋商的主要发源地,坐落着全国第一家票号一一日昇昌D.保存三千多处民居,被誉为“中国明清民居博物馆”22.福建土楼是出于族群安全而采取的一种自卫式的居住样式,往往将供奉祖先牌位的上堂安置于建筑的最里边;徽州古村落聚族而居,以宗祠为中心来营建民宅、园林、牌坊等。据此可知,这些建筑形式蕴含的共同文化特性是A.中心突出且自由活泼B.讲究对称和主次分明C.重视血缘和伦理观念D.遵循严格的等级制度23.民俗学者在描述某地明清民居时说:“由于客家文化和闽南文化因中原南迁时间先后不同,在两种文化的接触部,在边缘地区,在生存竞争中,出现了小型防御城市。”该地的特色民居是A.①B.②C.③D.④24.下图是世界各地的不同民居,造成它们各具特色的原因①自然环境②社会经济水平③文明的交融与互鉴④文化习俗A.①③④B.①②③C.②③D.①②④25.人类的居住形式和居住环境,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演变过程。下图是世界各地的不同民居图,导致它们形成不同特点的因素有①自然环境②经济发展水平③文化习俗④洲际文明的交流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26.收录于古罗马时代的公寓墙上的一则广告:“从7月1日起,店铺及其附带的前廊、楼上的公寓和宽敞的居室将被出租,打算承租的人可与格纳埃乌斯·阿雷乌斯·尼基迪乌斯·梅乌斯的奴隶普利姆斯商约”。由此可见,当时的罗马A.有复合式公寓建筑形态B.有买卖房屋的一定程序C.城市管道系统比较完备D.限制了贵族的权力滥用27.民居的建造不仅体现了居住地的自然环境,而且反映了当地的社会经济水平和文化习俗。受当地雨水稀少、缺乏木材资源的制约,人们用黏土和芦苇混合制成的砖块建造房屋。这里的“人们”指的是A.古西亚人B.古埃及人C.古希腊人D.古罗马人28.北纬30°;线是一条神奇的纬线,在其附近产生了许多文明,各文明的民居因自然环境、经济发展水平和文化习俗的差异而各具特色。下列民居的特点与地点对应正确的是①房屋多用泥和木材修建,房屋具有防晒保温功能②住宅以木、石、砖为主要材料,混凝土逐渐得到普及③住宅的布局讲究对称,主次分明,普遍采用木构抬梁结构④房屋用黏土和芦苇混合制成的砖块建造而成,用木材作支撑屋顶的栋梁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29.民居的建造不仅体现了居住地的自然环境,而且反映了当地的社会经济水平和文化习俗。下列关于中西方民居的概述,正确的是①兴隆洼遗址是巢居形式的代表②中国古代民居的设计突显等级礼制观念③带有列柱围廊的中庭是古希腊民居的核心④古罗马的复合式公寓有利于缓解住房紧缺A.①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30.古罗马建筑是世界建筑艺术宝库中的一颗明珠,其最主要的特征是A.普遍使用钢筋混凝土B.以复合式高层建筑为主C.采用木构抬梁结构D.混凝土、拱券和希腊柱式相结合二、非选择题31.建筑是凝固的历史,保存着一个时代的文化印迹。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材料一材料二宏伟的吴哥建筑充分证明了印度文化传统在东南亚的影响。从9世纪起,高棉国王开始在吴哥通王城建立首都。在来自印度的婆罗门顾问协助之下,国王将城市设计为印度教世界秩序的缩小映像。……当12世纪和13世纪高棉人渐渐接受佛教时,佛教寺庙被添加进这个建筑群中,而原有的印度教设计结构并未改动。——杰里·本特利赫伯特·齐格勒《新全球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罗马建筑的主要特征。从建筑风格角度简析两处建筑的历史关联性。(5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印度文化开始传播到东南亚的时间。概述吴哥建筑所体现的印度文化传统。(5分)

★课时练习(11)第11课近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一、选择题1.1903年英商济安公司芥园水厂在天津建成供水,举行通水典礼,津海关道前往祝贺。但是,祖辈“喝河水长大”的百姓对来自铁管子中的水心存疑虑,称其为“机器水”,传言喝了会断子绝孙。为此,济安公司采取免费品尝的推销方式,还“粘贴水价并有县示一纸”。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列强侵略导致百姓民族意识增强B.政府在城市化进程中无作为C.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影响社会生活D.英商的营销方式带有欺诈性2.吴蔼宸在《华北国际五大问题》指出:“盖天津城市发展之趋势,其初围绕旧城,继则沿河流,复次则沿铁道线,自有电气事业,则沿电车道而发展”。该材料旨在说明A.交通的发展促进天津城市快速发展B.交通的完善改变天津人生活C.交通的进步缩短了人流和物流时间D.天津人的交通成本大大降低3.历史图表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信息。观察下列伦敦、纽约、上海城市人口变化示意图,对此认识正确的是A.工业革命推动了城市化发展B.城市问题得到了有效的治理C.英国工业化水平居世界首位D.城市基础设施不断发展完善4.20世纪以来,在纽约、伦敦等欧美国家的大城市,航空、火车、地铁、公共汽车、小汽车、自行车以及步行等都是城市交通模式的组成部分,并在各自适合的范围内发挥作用。这表明A.城市治理能力得到显著提高B.交通工具创新扩大了城市规模C.工业化解决了城市交通问题D.城市交通呈现立体化发展趋势5.20世纪20年代人们这样概括交通的影响:“盖天津市发展之趋势,其初围绕旧城,继则沿河流,复次则沿铁道线,自有电气事业,则沿电车道而发展。”该材料旨在说明A.交通网络使城乡联系日益密切B.交通发展促进城市布局变化C.交通进步改变人们的出行方式D.交通现代化决定工业化进程6.下图是近代以来世界城镇化趋势图,对其解读正确的是A.1850年之前各国的城镇化水平均处于较低水平B.第三次科技革命促进20世纪初城镇化迅速发展C.二战后发展中国家的崛起推动了城镇化的发展D.世界各国城镇化发展的趋势一直保持持续进步7.下图所示的信息,可以反映出①19世纪中期,英国基本完成城市化②英国城市化完成与工业革命有关③英国是最早完成城市化的国家④城市化的发展导致英国国内矛盾不断激化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8.下表为16—19世纪英国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其中1600年城市人口数为33.5万人(包含伦敦22万),1851年城市人口数为936万人(伦敦占230万,其中10万以上城市有10个),由此可知,英国的城市化年代1520160016701700175118011851比例5.258.2513.5017.0022.0032.0054.00A.推动工业革命成果在全球推广B.发展速度快,城市规模不断扩大C.水平高,治理能力全球领先D.区域间发展不平衡,贫富差距大9.如图为“迁居上海的原因”调查,主要的调查对象是1948年前迁居上海的部分人群,据图可知,吸引人口迁徙的主要动因是原因人数百分比求学92.1寻求就业机会22250.7躲避中日战争173.9躲避内战102.3躲避匪徒30.7躲避自然灾害112.5躲避家庭纠纷20.5到城市寻找更好的生活358.0其他(如家庭团聚)12929.3A.交通技术的改善B.城市工业的发展C.基础设施的完善D.居住条件的优越10.上海是近代以来中国城市化进程的缩影。下列历史叙述,按时间排序正确的是序号历史叙述①官督商办的轮船招商局在上海正式成立②上海开始“依港兴市”,租界中“华洋杂居”③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在上海举行,是世界上第一个以进口为主题的国家级展会④建成上海沪嘉高速,是中国大陆第一条高速公路A.①②③④B.②①④③C.③②①④D.④①②③11.根据下图数据判断,该图统计的是1800至2010年A.英国在国际贸易中的占比B.城镇人口占世界总人口比例C.美国工业就业人口的占比D.发达国家第三产业所占比例12.18世纪初,法国城市中,其面包填饱肚子不成问题,牛奶、肉类、糖、咖啡等食品开始进入寻常人家,乡村生活总体上还保持着传统面貌,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文化习俗等有了些变化。这反映出法国A.政体转型推动了经济发展B.物种交流改善了人们生活C.工业革命推动了科技进步D.城乡近代化出现不平衡性13.伴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18世纪的英国享乐主义盛行。在不到100万人口的伦敦,就有小偷1万余人。白天乞丐成群,晚上则明火执仗的抢劫。这反映了当时英国A.阶级矛盾空前激化B.社会问题亟待解决C.经济危机影响广泛D.人类活动蓬勃发展14.晚清时期,国内东部沿海的开埠通商或铁路沿线城市皆以上海所在时区的时间为准。广大内陆地区与边疆地区仍使用各自的地方时。这可用于说明,当时A.市民时间观念普遍加强B.中国近代化进程存在空间差异C.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D.海关主权意识得以显著的提升15.有学者统计,从1936年到1942年,上海租界人口激增78万人,从1945年到1949年初,上海人口从330万增加到540万,在短短三年时间里净增208万人。上海人口激增的原因是A.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B.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开展C.开埠加快城市化进程D.社会危机加深与时局紧张16.表1近代上海人口变化1853—1865年上海总人口从54万增加到70余万1865—1870年上海公共租界人口从92000人减少到76000人(总人口数不详)1936—1941年上海总人口从380万增加到390余万1945年上海总人口从391万下降到337余万1945—1948年上海总人口从330万增加到540余万1949年上海总人口从545万左右下降到506余万根据表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上海人口与战事密切相关B.近代外来人口持续迁入上海C.上海近代化进程曲折反复D.战乱导致上海城市人口锐减17.图1是19世纪以来中国很多城市出现的新事物。这一现象反映了A.中国近代城市化的迅猛发展B.近代化交通工具取代传统交通工具C.工业文明对城市发展的影响D.城市化促进中国近代工业化的发展18.民国初年,一些大城市中出现了许多新型的公共设施,如行政办公大楼、商业、餐饮、文化娱乐、教育、体卫、金融、邮电、大会堂、博物馆等。这些公共设施的建设A.提升了市民的生活品质B.体现了城市社区的蓬勃发展C.缓解了城市的人口压力D.开启了近代中国城市化进程19.表3伦敦城市发展大事年表(部分)

时间事件1863年议会颁布《碱业法》,要求抑制工业生产中的有害气体。1875年议会颁布《公共卫生法》,设公共卫生局,对供水、排污、贫民窟清理进行监督。1876年“首都公共事务委员会”开辟新街道,缓解交通拥堵。议会颁布第一部水环境保护法《河流污染防治法》。据表3可推知,英国A.市民诉求改变城市面貌B.城市管理逐步走向制度化C.环境污染加剧社会矛盾D.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下降20.晚清至民国初年,在通商城市,以夜生活、星期休息制度及作息定时习惯为主要标志,形成了市民参与公共活动的“公共时间”;夜生活使白天劳作、夜晚外出娱乐的方式日益流行。据此判断,这一时期通商城市A.社会文明开化已经蔚然成风B.居民物质生活得到大幅度提升C.追求西式生活成为社会共识D.市民生活观念和习惯发生变化21.1865年,上海南京路开始使用煤气灯。有人记载煤气灯照明的情形:“铁管遍埋,银花齐吐,当未设电灯时代,固足以傲不夜城也。”据此可知A.工业化推动城市基础设施的完善B.第二次工业革命加快了城市化进程C.电灯创造了新的城市夜生活方式D.上海是中国最早实现城市化的地区22.19世纪三四十年代,英国曼彻斯特因加工制造的棉纺织品销往世界而被称为“棉都”。20世纪七八十年代,该城因制造业萎缩,就业岗位减少约60%而沦为学者眼中的“收缩城市”。这种变化A.说明英国城市发展的后劲不足B.有利于引导经济多元化发展C.反映城市化进程进入衰退阶段D.根源在曼彻斯特的棉源枯竭23.厦门辟为通商口岸后,外国人对环境卫生状况深感不满。1852年厦门英租界成立后,逐步对租界内房屋建设、道路清扫、粪污处理、传染病防治等问题做出了详细规定,改善了租界环境。这表明厦门英租界A.追求卫生已成为市民共识B.环境改善促进商贸交流C.借鉴西方城市化建设经验D.加强了对传染病的防治24.据统计,改革开放初期,我国流动人口大多从农村流向城镇。到2010年,我国省际流动人口的近20%来自城镇,省内流动人口的近46%来自城镇,“城——城”流动比重明显上升。这一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B.城镇经济活力的增强C.现代交通工具的进步D.劳动人口素质的提升25.20世纪三四十年代,分布在住宅区附近的机器工厂,成为上海居民投诉最多的对象。留声机、广播等新器物的流行与集聚,也导致邻里因噪音问题纠纷不断。这表明上海A.政府管理职能相对欠缺B.城市内部阶级矛盾尖锐C.社会经济秩序出现混乱D.城市化的弊端日益显现二、非选择题26.根据材料,回答问题。(14分)材料一17世纪以前的曼彻斯特是一个很不起眼的小镇,工业革命期间,这里的纺织业发展很快。到了1820年,曼彻斯特的棉纺织产量占了整个英国的四分之一。到了1840年,曼彻斯特竟然汇集了英国85%的棉纺织工厂和工人。1790年的曼彻斯特只有5万居民,1801年发展至7.5万人,1891年达到了35.1万人。曼彻斯特成了英国工业生产的发源地和英国著名的大城市。材料二由于厕所的缺乏,人们便都在地上便溺……在曼彻斯特的议会街,平均380人用一个厕所,30栋楼房才设置一个厕所。——齐爽《英国城市化发展研究》(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以英国曼彻斯特为例,简述工业化是如何推动城市化进程的?(4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西方国家城市化进程中带来的问题。(5分)(3)为容纳更多人口和提高城市居住质量,城市化对居住条件提出了新的要求。根据所学知识,请选择其中的一个视角,结合史实加以阐释。(5分)

课时练习(10)测试试题评分参考一、选择题1.【答案】C【解析】根据所学,在远古时期,北方民居普遍采用穴居,而南方则是巢居,“8000多年前的原始村落遗址”地面上形成了村落,可见居住方式可能是半穴居,故选C项;“原始村落遗址”说明已经不单是穴居,可能地面也有居住,排除A项;内蒙古赤峰敖汉旗属于典型的北方,先民一般采用穴居,不会是巢居,排除B项;在远古时期,地面生产力落后,无法建立杆栏式建筑,排除D项。2.【答案】A【解析】由题干中的“站在金字塔的顶点”、“极目远望,在遥远东方那片苍茫的黄沙之外发现了一片被两条大河夹持着的绿色河谷”等信息可知,“绿色河谷”指的是两河流域,而最早的太阳历是古埃及人创制的,而不是两河流域创制的,故A项错误,符合题意;两河流域的《吉尔伽美什》是目前所知历史上最早的史诗,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世界上最早的村落产生在两河流域,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两河流域的楔形文字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3.【答案】B【解析】由“陵阜而居,穴而处”可得,远古人类的主要居住形式是穴居,故选B项;村落是农业出现以后形成的筑屋定居的形式,不符合题干中的“未知为宫室时”这一条件,排除A项;城市产生于早期的农业区域,时间比村落要晚,所以不符合题干中的“未知为宫室时”这一条件,排除C项;集镇是由于商业和手工业发展才形成的,时间也晚于村落的出现,不符合题干中的“未知为宫室时”这一条件,排除D项。4.【答案】D【解析】宏村的水系工程设计得非常科学,特别重视水的活用,形成自然与人工巧妙结合的水循环系统,被誉为“中华一绝”,故选D项;四合院是北方的主要建筑格局,讲究对称,与徽派建筑错落有致,夹溪筑屋的特点不符,排除A项;西递至今仍保存着明清村落基本面貌,被誉为“中国明清民居博物馆”,排除B项;宏村承志堂前厅横梁上的《唐肃宗宴官图》是徽派木雕艺术的精品,排除C项。5.【答案】B【解析】据图可知,18世纪汉口船运繁忙,说明长江流域商业巨镇的繁盛,故选B项;宋朝城市坊市分离制度已经瓦解,排除A项;“苏湖熟,天下足”指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带,成为全国最重要的粮仓,排除C项;汉口位于长江流域,“大运河”说法错误,排除D项。6.【答案】A【解析】由题干中的“在交通交汇处以手工业或贸易发展起来”、“主要依托于自身的经济功能而不是行政功能”等信息可得,商业镇的出现是由于工商业者的经营活动与定居,故选A项;由题干中的“主要依托于自身的经济功能而不是行政功能”、“大部分是不设城墙的”等信息可得,商业镇形成时期不具有政治、军事和宗教等功能,而只具有经济功能,排除B项;村落为人们的定居繁衍提供了保障,而不是商业镇,排除C项;明清时期商业镇才出现专业分工,而不是两宋时期,排除D项。7.【答案】C【解析】明成化年间,汉水改道,汉口成为天然的避风良港,商民商船聚集,市场开始出现,明末,汉口已成为“甲于全楚”的商业巨镇,其在全国的经济地位迅速上升,将推动市场规模扩大和商业分工日趋繁密(清嘉庆、道光年间,汉口镇的市场规模更加扩大,商业分工日趋繁细,形成了白布街、棉花街等专业街肆),故选C项;汉口的兴起得益于日益发达的水路交通,排除A项;明朝政府没有加强这一地区的军事功能,排除B项;提高了汉口在该地区经济中心地位,而非政治中心,排除D项。8.【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近代城市是鸦片战争后伴随着列强侵略和近代经济结构的变动逐渐兴起,故①错误;中国古代的专业分工主要体现在手工业和商品生产的过程中,故②错误;“宋代以后集市普遍发展,集镇也随之增多”说明宋代集镇发展具有普遍性的特点,随着集镇的不断增多,使得部分集镇的发展存在逐渐行政化的趋势,故③正确;“中国历史上集镇的形成和发展多与集市有关,宋代以后集市普遍发展,集镇也随之增多”说明宋代集市贸易的繁荣促进了集镇的形成,而集镇大多分布于重要的交通要道,使得集镇会具备部分军事防御和经济功能,故④正确;选择D项符合题意。9.【答案】B【解析】明清时期,盛泽镇因丝织业发展而著称,位于今江苏省苏州市,②为盛泽镇,故选B项;①为河南朱仙镇,以版画著称,排除A项;③为广东佛山镇,以冶铁著称,排除C项;④为湖北汉口镇,是商业中心,排除D项。10.【答案】A【解析】题干提到盛泽在原有市集的基础之上,由于绫绸业的发展而逐渐走向繁荣,所以体现的是工商业市镇经济繁荣,故选A项;题干提到的是盛泽因为绫绸业而繁荣,并不是由草市发展而来,也未提到地方商业中心的地位,排除B项;题干仅提到盛泽的绫绸业发展,并没有提到区域分工问题,排除C项;题干体现的是工商业发展导致人口增长,而不是人口增长导致农村贸易网络化,排除D项。11.【答案】D【解析】“匠人营国……经涂九轨”大意是都城九里见方,每边辟三门,纵横各九条道路,南北道路宽九条车轨,这可以研究中国古代城市布局,故选D项;“就陵阜而居,穴而处”指古民的居住形式是穴居,排除A项;“君子……居室为后”说明中国古代对生活空间以宗法为重心,以农耕为根本的社会居住法则,兼顾精神与物质要素,排除B项;“庶人所造堂舍……两架”强调民居建造遵循严格的等级观念,排除C项。12.【答案】A【解析】“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描绘的是唐朝的长安城布局工整,总体上是中轴对称的格局,故选A项;“巨镇水陆冲,弹丸压楚境。人言杂五方,商贾富兼并”描绘的是武汉的汉口镇,不是长安城,排除B项;“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描绘的是周朝建造城市的基本标准,而不是唐朝,排除C项;“三品已上堂舍,不得过五间九架。厅厦两头门屋,不得过五间五架”描绘的是中国古代三品以上官员的民居建筑设计严格遵循等级的规定,与都城布局不是同一范畴,排除D项。13.【答案】D【解析】由题干中的“城中有1000多座土砖砌的房屋,人口超过6000”、“屋内有木梯、炉灶,供坐卧的平台”等信息可知,该城市人们定居生活,比较稳定,故选D项;出现了城市,就说明有了私有财产,而且题干中的“不少人家的墙壁上有装饰壁画、灰泥浮雕和兽头”也说明,当时该城市内是存在贫富阶级差距的,排除A项;题干中的城市信息说明居民生活稳定,并不能看出是出于什么目的设立的,所以没法得出为军事目的而设立,排除B项;题干中的信息一定程度上可以体现出当时手工业的发展情况,但是题干中没有与其他地方进行比较,不能得出领先世界的结论,排除C项。14.【答案】B【解析】“匠人营国……市朝一夫”大意是匠人营建都城,九里见方,都城的四边每边三门。都城中有九条南北大道、九条东西大道,每条大道可容九辆车并行。王宫的左边是宗庙,右边是社稷坛;宫殿前面是群臣朝拜的地方,后面是市场。每市和每朝各百步见方,即可以作为研究中国古代城市布局的史料,故选B项;“东市买骏马……北市买长鞭”反映了城市中“市”的情况,排除A项;“古之民……故圣王作为宫室”指远古人民不知道作宫室(房屋)之时,靠近山陵居住,住在洞穴里,为了解决居住在山洞中,“润湿伤民”的问题,人们逐渐建筑房屋,排除C项;“三品已上堂舍……不得过五间五架”指对各级官员和平民的住宅有着明确的规定,体现等级秩序,排除D项。15.【答案】B【解析】据题干信息可知,东周王城的考古不仅证实了《管子》关于国都近山靠水的记载,还证实了《管子》没有记载到的历史,如王城的平面图,“天子驾六”等信息,故选B项;“更有价值”不合逻辑,考古资料、文献资料都具有史料价值,排除A项;“仅限于”不合逻辑,考古工作既要求真,还可以发现更新的历史信息,进一步解读历史,排除C项;“绝非史学家的事”过于片面,历史研究一方面靠考古学家的考古发现,另一方面靠史学家的专长深入历史,共同推动历史研究的进步,排除D项。16.【答案】B【解析】建筑师在营建都城时,城市平面呈正方形、边长九里,每面各大小三个城门,城内有九纵九横的十八条大街道,街道宽度能同时行使九辆马车,王宫左边是宗庙,右边是社稷,宫殿前面是群臣朝拜的地方,后面是市场,市场和朝拜处各方百步,因此这段话最全面反映了城市布局状况,故选B项;东市、西市、南市、北市的分工体现了城市中“市”的发展特点,排除A项;C项的含义是古代人民不知道如何做房屋,就住在洞穴中,为解决环境潮湿的问题,开始建筑房屋,排除C项;D项介绍了三品以上官员住宅的规格,体现了等级秩序,排除D项。17.【答案】D【解析】据图可知,郑州商城遗址分为内外城两个部分,而不是上下城,古希腊雅典由卫城和下城两部分组成,下城分布着市场、行政机构和居民点,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城市是一定区域内政治权力、军事防御、经济活动、宗教祭祀的中心场所,从出土的城墙、手工作坊、祭祀等遗址可以看出郑州商城遗址具备了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多种功能,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郑州商城遗址出土的大型宫殿建筑群,是都城的中心,已经有了前朝后市、择中立宫、左右对称的规制,功能布局明显,体现传统观念,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据图“宫殿区”及出土的祭祀遗址可知,早在商朝时期城市已初具规模,城市中心已有宫殿区和宗庙,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18.【答案】A【解析】故宫内的建筑按照前朝后寝的格局布置,主要建筑集中在中轴线上,以体现皇权的至高无上,故选A项;内朝建筑多严谨富丽,具有阴柔之美,而不是外朝,排除B项;不论是前朝还是后寝,所有的建筑都是面向正南方,

以体现一国之君“南面而王”的正统观念,排除C项;外朝建筑多疏朗雄伟,富有阳刚之美,而不是内朝,排除D项。19.【答案】A【解析】据图可知,后三宫指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甲为乾清宫,装饰龙凤彩画相间,表现了皇帝、皇后共用寝宫的特点,故①正确;乾清宫是皇帝的寝宫,装饰考究,富丽堂皇。前殿是皇帝处理日常政务的地方,后殿是皇帝的寝宫,故②正确;现存太和殿,为清康熙年间重建,是现存中国古代最高最大的宫殿,故③错误;清末同治、光绪两朝,慈安、慈禧两宫皇太后,曾在养心殿“垂帘听政”,故④错误;选择A项符合题意。20.【答案】B【解析】帕特农神庙建成于“伯利克里”时代,是一座典型的多利亚柱式建筑,它坐落在雅典卫城的最高处,是雅典卫城中最负盛名的建筑,是供奉雅典城邦守护神——雅典娜女神的主神庙,故选B项;①是雅典卫城的著名建筑之一,本为放置八圣徒遗骨的石殿,传说这里是雅典娜女神和海神波塞东为争做雅典保护神而斗智的地方,排除A项;③是罗马的万神殿,它是罗马宏伟建筑,是唯一保存至今的古罗马建筑,排除C项;④是圣母百花大教堂,位于意大利佛罗伦萨城中,是天主教佛罗伦萨总教区的主教座堂,与雅典娜无关,排除D项。21.【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所述内容可知,该古城是山西平遥,被誉为“中国明清民居博物馆”的是安徽西递,而不是山西平遥,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以贯穿南北的大街为中轴线,左城隍庙右县衙署,左文庙右武庙”符合山西平遥的情况,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平遥古城的建筑布局反映了当时“神人共治”、儒道佛“三教合一”的文化内涵,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明清是山西平遥商业最繁盛的时期,当时的平遥是晋商的主要发源地,日升昌票号是平遥票号甚至是晋商的代表,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22.【答案】C【解析】据材料“供奉祖先牌位的上堂”“聚族而居,以宗祠……牌坊等”可知,福建土楼和徽州古村聚族而居,建筑以供奉祖先的上堂或宗祠为尊,体现重视血缘和伦理观念,故选C项;自由指由自己作主,不受限制和约束;活泼指生活自然,不呆板,与材料不符,排除A项;对称指物体相同部分有规律的重复,主次分明指主要和次要之间的关系非常分明、清楚,与材料不符,排除B项;等级制度是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中统治阶级按血缘关系、财产关系、政治地位等将居民划分为不同的社会集团,用以维护其统治地位的制度,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23.【答案】D【解析】据材料“闽南文化;小型防御城市”可知是在福建地区,具有防御功能,只有④符合,④是福建土楼;①是四合院,不是福建特色民居,排除①;②是窑洞是在北方地区,排除②;③是徽派建筑,排除③;选择D项符合题意。24.【答案】D【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我国云南地区气候炎热,湿度较大,但是当地竹木繁茂,人们就用竹木建造了竹楼,其形制大致分为2层或者2层以上,这反映出自然地理环境对民居的影响,故①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3世纪的时候,为了缓解人口剧增造成的住房紧缺,古罗马出现了由多层楼板叠加组合而成的集体住宅,专供百姓或外来人员居住,这反映出社会经济水平对民居的影响,故②正确;题干四幅插图,都是带有当地特色的民居,但是看不出它们之间交融与互鉴的关系,故③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自先秦以来,中国民居的设计遵循严格的等级观念和长幼有序的礼仪制度,据此可知,民居还受到文化习俗的影响,故④正确;选择D项符合题意。25.【答案】A【解析】自然环境是影响居住形式和居住环境的重要因素,如我国早期的干栏式建筑就是受自然环境的影响形成的,故①正确;经济发展水平主要是影响居住环境,经济发展水平和居住水平基本上是同步的,故②正确;文化习俗会影响居住形式,徽派建筑群就是受徽州文化的影响形成的,故③正确;洲际文明交流的范围和内容过于宏大,很难直接对居住环境和形式产生直接的影响,故④错误;选择A项符合题意。26.【答案】A【解析】由题干中的“店铺及其附带的前廊、楼上的公寓和宽敞的居室”可知,当时罗马有复合式公寓的建筑形态,故选A项;题干中仅是一个租赁房屋的广告,不是买卖房屋的信息,所以更谈不上有买卖房屋的程序,排除B项;题干中仅有关于出租店铺及房屋的广告信息,与城市管理系统无必然关联,排除C项;题干中的房屋与店铺租赁广告信息,与贵族权力是否滥用无关,排除D项。27.【答案】A【解析】两河流域雨水稀少,没有森林,缺乏木材,所以当地人们用黏土和芦苇混合制成的砖块建造房屋,故选A项;古埃及大多数房屋用泥和木材修建,不符合题干中的“缺乏木材资源”这一条件,排除B项;古希腊住宅多用木、石、砖为主要材料,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C项;古罗马住宅多用木、石、砖为主要材料,后来发展为混凝土为主要建材,与题干中的信息不符,排除D项。28.【答案】A【解析】①是尼罗河流域,房屋多用泥和木材修建,房屋具有防晒保温功能,故①正确;②是古希腊和罗马,住宅以木、石、砖为主要材料,混凝土逐渐得到普及,故②正确;③是两河流域,房屋用黏土和芦苇混合制成的砖块建造而成,用木材作支撑屋顶的栋梁,故③错误;④是中国,住宅的布局讲究对称,主次分明,普遍采用木构抬梁结构,故④错误;选择A项符合题意。29.【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知识,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是巢居形式的代表,故①错误;中国古代民居的设计大多受到传统儒家思想和宗法观念的影响,体现出鲜明的等级礼制观念,故②正确;带有列柱围廊的中庭是古希腊民居的核心,这迎合了古希腊时期民众参与城邦集体生活的需要,也体现了古希腊人的城邦意识,故③正确;古罗马的复合式公寓使住房空间向立体化方向发展,有利于拓展住房空间,缓解住房紧缺的问题,故④正确;选择C项符合题意。30.【答案】D【解析】古罗马住宅以木、石、砖为主要材料,后来混凝土逐渐得到普及;古罗马继承了古希腊柱式,柱式与拱券结构相结合,发展出券柱式与连续券,即混凝土、拱券和希腊柱式相结合,成为古罗马建筑最主要的特征,故选D项;钢筋混凝土的发明出现在近代,通常认为法国园丁约瑟夫·莫尼尔于1849年发明钢筋混凝土,19世纪70年代,比利时的一个住宅项目首次使用钢筋混凝土技术,排除A项;复合式高层建筑的出现是为了缓解人口剧增造成的住房紧缺,这是集体公寓式楼房的原始形态,排除B项;中国古代民居普遍采用木构抬梁结构,排除C项。二、非选择题31.【答案】(1)原因:混凝土、拱券和希腊柱式相结合。(3分)关联性:继承了罗马式穹顶风格;发展出圆顶多塔风格。(2分)(2)时间:公元前后。(1分)概述:佛教和印度教的特征在吴哥窟中都有体现;窟中很多浮雕的体裁以《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中的神话故事为蓝本。(4分)【解析】(1)第一小问原因,据材料一“图一:罗马万神殿”结合所学可知,罗马建筑将希腊柱式与拱券结构结合起来,创造出了一种新的视觉图式,丰富了古典建筑语言,建筑材料混凝土逐渐得到普及,即混凝土、拱券和希腊柱式相结合。第二小问关联性,据材料一“图一:罗马万神殿”“图二:苏兹达尔圣母诞辰教堂”结合所学可知,苏兹达尔圣母诞辰教堂继承了罗马式穹顶风格;发展出圆顶多塔风格,与西欧中古时期的哥特式教堂建筑形成鲜明对比,被视为东正教的象征。(2)第一小问时间,据材料二“宏伟的吴哥建筑充分证明了印度文化传统在东南亚的影响”结合所学得出公元前后,古印度文化开始传播到东南亚。第二小问概述,据材料二“佛教寺庙被添加进这个建筑群中,而原有的印度教设计结构并未改动”得出佛教和印度教的特征在吴哥窟中都有体现;结合所学得出窟中很多浮雕的体裁以《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中的神话故事为蓝本,反映了印度文化对东南亚的影响。课时练习(11)测试试题评分参考一、选择题1.【答案】C【解析】英商济安公司芥园水厂在天津建成供水,说明天津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有了进步,百姓对来自铁管子中的水心存疑虑并传言喝了会断子绝孙,说明新的生活方式引发了民众的反响,济安公司采取免费品尝的推销方式,还“粘贴水价并有县示一纸”,这就有利于推广自来水,所以可以得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影响社会生活,故选C项;题干中英商在天津建成自来水管道和公司,是客观上推动了天津的近代化,其经营体现不出侵略的特征,民众对自来水的质疑并不是民族意识,而是对接受新事物存在保守意识的体现,排除A项;由题干中的“津海关道前往祝贺”可得,清政府的官员是有支持济安公司的行为的,而不是无所作为,排除B项;由题干中的“济安公司采取免费品尝的推销方式”可知,英商并不是采用了欺诈性的营销方式,排除D项。2.【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内容可知,天津的发展经历了如下历程:“其初围绕旧城,继则沿河流,复次则沿铁道线,自有电气事业,则沿电车道而发展。”据此可知,题干内容主要目的在于论证交通的发展促进了天津城市的快速发展,故选A项;题干内容虽然述及了天津交通条件的改善(河流、铁道、电车道),但是并没有述及其对人们生活的影响,排除B项;题干内容述及了天津交通条件的进步(从河流到铁道再到电车道),但是并没有述及这种进步对人流和物流的影响,排除C项;题干内容虽然述及了天津人交通方式的变化,但是并没有述及其交通成本的变化,排除D项。3.【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图表信息可知,1800—1950年正值工业革命时期,在工业革命的推动下,伦敦、纽约、上海城市人口不断攀升,即城市化水平不断提升,因为英国的工业革命起步最早、美国次之、中国再次之,所以城市化水平伦敦最高、纽约次之、上海再次之,故选A项;“城市问题得到了有效的治理”不合史实,城市化水平高的城市,城市问题更为严峻,国家、地方城市努力改善城市问题,排除B项;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美国、德国的工业化水平高于英国,排除C项;题干未见水网建设、电灯、电报、电话、铁路高架桥在城市中的发展等信息,排除D项。4.【答案】D【解析】据材料可知,20世纪以来,纽约、伦敦等欧美大城市城市交通在地上基础上向天空、地下延伸,呈立体化发展趋势,故选D项;城市治理能力不仅仅包含交通,单凭交通发展不能说城市治理能力得到显著提高,排除A项;“火车”“自行车以及步行”并非交通工具创新,排除B项;“自行车以及步行等”与工业化无关,排除C项。5.【答案】B【解析】据题干信息可知,天津市的发展与河流、铁道线、电车道密切相关,体现了交通发展推动了天津市的城市布局,故选B项;题干未提及天津周边农村与天津市联系的信息,排除A项;题干未提及古代交通工具如轿子、马车的乘客变少,而近代交通工具的乘客增加的信息,排除C项;“决定”不合史实,应为“交通现代化影响工业化进程”,排除D项。6.【答案】C【解析】据材料“近代以来世界城镇化趋势图”可知,二战后,发展中国家纷纷取得民族独立,经济迅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故选C项;“均”说法过于绝对,1850年英国完成工业革命,城镇化水平不低,排除A项;20世纪初处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排除B项;材料仅是1800—2015年世界城镇化趋势图,“一直”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7.【答案】A【解析】据图可知,19世纪中期,英国城市人口(超过50%)高于农村人口,即英国基本完成了城市化,故①正确;18世纪中期到19世纪中期,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工业生产逐渐向城市集中,乡村人口向城市转移,故②正确;没有与其他国家城市化进行对比,无法得出“英国是最早完成城市化国家”的结论,故③错误;材料数据主要体现了英国农村人口和城市人口的占比,无法得出英国国内矛盾激化的结论,故④错误;选择A项符合题意。8.【答案】B【解析】根据表格数据可知,18世纪中期到19世纪中期,英国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上升较快,根据所学可知,伴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英国城市化进程加快,19世纪中期10万以上城市有10个,说明城市规模不断扩大,故选B项;材料强调的是城市化进程,A项强调工业革命成果,A项与材料主体不一,排除A项;英国的城市化进程不能反映治理能力的问题,伴随着城市化加快,许多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排除C项;工业革命的发展使得区域发展不平衡、贫富差距大,而材料强调城市化进行,二者主体不一,排除D项。9.【答案】B【解析】据图可知,1948年前迁居上海人群的主要原因是寻求就业机会,这与近代上海城市工业的发展,吸引了大量乡村人口进城有关,故选B项;交通技术的改善不能解释“寻求就业机会”,排除A项;“完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居住条件的优越与“寻求就业机会”无关,排除D项。10.【答案】B【解析】①1872年,官督商办的轮船招商局在上海正式成立,成为中国近代航运史上的里程碑;②19世纪40年代初,上海开始“依港兴市”,租界中“华洋杂居”;③2018年11月5日,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在上海国家会展中心举行,是世界上第一个以进口为主题的国家级展会;④1988年建成的上海沪嘉高速公路,是中国大陆第一条高速公路;选择B项符合题意。11.【答案】B【解析】据图表信息,1800至2010年图表中的指标经历了快速增长的趋势,这符合工业革命以来,人口明显向城市集中逐步推动城市化进程的趋势,故选B项;英国在国际贸易中的占比在二战后呈现出明显回落的趋势,排除A项;20世纪60、70年代后,美国第三产业的比重逐渐上升,最终超过了第二产业占据主导地位,所以美国工业就业人口的占比经历了先升后降的趋势,排除C项;发达国家第三产业的发展是伴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而不断发展起来的,时间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12.【答案】D【解析】据材料“法国城市中牛奶、肉类、糖、咖啡等食品开始进入寻常人家”“乡村生活总体上还保持着传统面貌”,可知法国在近代化发展的过程中,城市与乡村呈现出不同的发展趋势,其中城市的发展水平明显高于乡村,这说明城乡近代化发展具有不平衡性的特点,故选D项;18世纪初的法国依然是封建君主专制政体,排除A项;材料中物种交流只是改善了城市人们的生活,广大乡村地区并未出现明显的改善,排除B项;法国工业革命开始于18世纪晚期,时间与材料不符,排除C项。13.【答案】B【解析】据材料“18世纪的英国享乐主义盛行”“白天乞丐成群,晚上则明火执仗的抢劫”,可知工业革命导致贫富分化加剧,社会治安不稳定,所以一系列城市问题和社会问题亟需解决,故选B项;当时的阶级矛盾主要体现为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之间的矛盾,而材料中的乞讨和抢劫并非完全针对资产阶级,而是一个具有普遍化的社会问题,排除A项;乞丐和抢劫现象的出现是贫富分化和城市化快速发展所导致的,属于特殊群体现象,而经济危机的影响具有普遍性,排除C项;享乐主义、乞丐和抢劫是工业革命导致社会矛盾激化的产物,不是普遍人类活动蓬勃发展的结果,排除D项。14.【答案】B【解析】据材料可知,晚清时期,东部沿海地区统一以上海所在时区的时间为准,说明其经济联系紧密,近代化进程快;而经济落后的内陆、边疆地区仍使用各自的地方时,即中国近代化进程存在空间差异,故选B项;材料强调国内东部沿海、内陆与边疆地区的时区不同,而不是市民的时间观念,排除A项;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促使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晚清海关主权旁落,“提升”说法错误,排除D项。15.【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1936—1942年、1945—1949年中国恰好处于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所以人们为了躲避战乱纷纷前往租界,反映了当时社会危机的加深和时局紧张,故选D项;这一时期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处于萎缩状态,战争环境是导致当时租界人口激增的主要原因,排除A项;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开始于1935年,但是1937年全面抗战的爆发随即终止,排除B项;上海在鸦片战争后就已经开埠成为通商口岸,排除C项。16.【答案】A【解析】从题目中不同时段人口的增减可以知道,上海人口与战事关系密切,故选A项;从1945年和1949年的人口变化可知,人口并未持续增加,排除B项;近代化以工业化为核心,包括政治民主化、思想理性化、生活文明化等内容,与题意不符,排除C项;从表格人口变化可知,人口锐减不准确,排除D项。17.【答案】C【解析】从所学工业革命相关知识可知,图1的轨道交通、电线、电报是工业文明的产物,在19世纪以来的中国很多城市出现,说明了工业文明对城市发展的影响,故选C项;城市化主要指城市人口增多,数量增加,规模扩大,与题目主旨不符合,排除A项;19世纪以来,近代化交通工具出现的同时,传统交通工具仍然大量存在,排除B项;城市化主要指城市的人口增多,数量增加,规模扩大,中国近代工业化的发展以民族工业为主,与题目主旨不符,排除D项。18.【答案】A【解析】民国初年,一些大城市中出现的许多新型的公共设施,对于提升市民各方面的生活质量都有积极意义,故选A项;题干仅提到城市公共设施的建设,并未涉及城市社区的相关信息,排除B项;城市公共设施的建设对于提升市民生活品质意义重大,但这并不能缓解城市的人口压力,排除C项;近代中国城市化进程从鸦片战争后就开始了,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D项。19.【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表格内容可知,针对工业革命中所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如大气污染、水污染、贫民窟、交通拥堵等,英国议会颁布了许多具有针对性的法律文件来治理这些问题,据此可知,英国政府的城市管理逐步向制度化方向发展,故选B项;题干表格内容仅是述及英国议会通过一些法律文件来治理社会问题,并没有述及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排除A项;通过发布并实施一系列法律文件,英国的一些社会问题会逐渐得到解决,从而缓和社会矛盾,而不是“加剧”社会矛盾,排除C项;随着诸多法律文件的颁布实施,英国的一些社会问题会逐渐得到解决,人民的生活水平会逐渐上升,而不是“下降”,排除D项。20.【答案】D【解析】题干所示为晩清至民国初年,在通商城市,国人开始学习西方的作息习惯,注重周末休息和追求夜生活,这表明通商城市市民生活观念和习惯发生变化,故D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社会文明开化蔚然成风,A项错误;B项中“大幅度提升”既不符合题干主旨也不符合史实,选项错误;C项中“社会共识”说法有误,选项排除。21.【答案】A【解析】据材料可知,19世纪60年代,上海开始使用煤气灯,成为不夜城,说明随着工业化进程,城市的基础设施不断发展、完善,故选A项;煤气灯是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发明的,排除B项;材料是煤气灯,而非电灯,排除C项;城市化是指随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其社会由以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型社会向以工业,即第二产业和服务业,即第三产业等非农产业为主的现代城市型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材料不涉及,排除D项。22.【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该城因制造业萎缩,就业岗位减少约60%而沦为学者眼中的‘收缩城市’”,可知当时传统制造业的收缩,有利于将资金、人才和资源向新兴产业转移,促进社会经济结构的多元化发展,故选B项;制造业的萎缩在当时有利于第三产业和新兴产业的发展,为城市化带来新的动力,排除A项;传统制造业的萎缩和新兴产业的发展有利于进一步推动英国城市化的深入发展,排除C项;导致曼彻斯特传统制造业萎缩的根源在于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