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整理的高等教育心理学重点_第1页
个人整理的高等教育心理学重点_第2页
个人整理的高等教育心理学重点_第3页
个人整理的高等教育心理学重点_第4页
个人整理的高等教育心理学重点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章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它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心理动力一一心理过程一一心理状态一一个性心理特征等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的四个方面。心理动力决定个体对现实世界的认知态度和对活动对象的选择与方向,它主要包括动机、需要、兴趣和时间观等心理成分。人的心理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绪(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三个方面,它们从不同的角度能动的反映着客观事物及其相互关系。认知过程是个体认识世界、获取并运用知识的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和想象等。认知、情绪(情感)和意志三个方面在现实生活中总是密切联系、相互作用的。一方面,认知决定人的情绪和意志,“知之深,爱之切”,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才会付出意志努力;另一方面,情绪和意志又影响人的认知,如“情人眼里出西施”就是对情绪认知的影响,坚强的意志能促进认知的积极性,并取得良好的认知成效。情绪可以加强或减弱意志,而意志也可以控制情绪。心理状态时人的心理活动在一段时间里出现的相对稳定的状态,其持续时间可以是几个小时、几天或更长时间。人反映客观现实的心理活动,总是由注意状态相伴随。注意作为一种比较积极的心理状态,使人的心理活动指向和集中在一定的对象上,并使人对注意的事物进行清晰的反映。个性心理特征是人们在长期的认知、情绪和意志活动中形成的稳固而经常出现的心理特征,主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能力是人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心理特征,体现着个体活动效率的潜在可能性与现实性。气质是指表现在人的心理活动动力方面的特征,如心理活动速度、强度、稳定性、灵活性等,这些特征与生俱来,很少受个人活动的目的、动机和内容的影响。性格是人对现实的稳固态度和习惯化的行为方式。心理学除了研究人的意识外,还研究人的无意识。人的绝大多数活动是有意识支配的,也有一些是无意识的(如笔误、做梦等)。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是奥地利维也纳精神病医生弗洛伊德。它的理论主要来源于精神病治疗的临床经验。精神分析学派重视对异常心理和异常行为进行分析,并且强调心理学应该研究无意识现象,认为人类的一切思想和行为,都根源于心灵深处的某种动机,特别是性欲的冲动,它们以无意识的形式支配着人的思想,并且表现在人的行为中。在这种欲望或动机受到压抑,是导致精神疾病的重要原因。它通过自由联想和分析梦境等手段,发现病人的潜在动机,并使精神压力得以缓解,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行为主义学派的创始人是美国心理学家华生,后期的主要代表人物是斯金纳。在行为主义学派看来,意识看不见、摸不着的,因而无法进行客观的研究,因此心理学研究的对象不应该是意识,而应该是可以观察到的行为;在研究方法论上,反对内省发,主张采用客观的实验方法研究可观测的行为,研究外在刺激与个体行为之间的联系(S—R)。行为主义心理学对教育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如开发了行为矫正技术,并提出了程序教学的思想,对今天的教学改革、计算机辅助教学等仍有着一定的影响作用。认知心理学派产生于20世纪初,50年代后得到迅速发展。由于学科横向联系的加强,信息论、控制论、和系统论对现代认知心理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得心理学界在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开始重视对知觉、记忆、言语和问题解决等领域的研究并出现了一些新的理论。认知心理学派特别强调刺激与行为之间内在的认知过程以及学习者内在的特征对学习的影响,将行为主义学派的S—R改成了S—O—R(O指学习者的内部机体变量,或称中间变量)。1967年,美国心理奈赛尔发表了《认知心理学》一书,标志着现代认知心理学的正式诞生。在研究方法论上,认知心理学运用计算机模拟的方法研究人的心理过程(尤其是认知过程),其基本设想是:如果计算机的某种程序与人类在某种活动上的操作模式在功能上相同,那么计算机的程序就能很好的解释人类完成这一任务的过程。与精神分析学派和行为主义学派相对立,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在美国兴起了心理学的“第三势力”一一人本主义心理派,其主要发起人是马斯洛(A.Maslow),后来影响最大的代表人物是著名的心理咨询家和教育改革家罗杰斯(C.Rogers)。他们的研究使人本主义心理学得到更加深入的发展,并直接影响到美国和世界其他各国的教育改革运动。人本主义心理学既反对将人神化,反对兽化,也反对病态化,主张还人以本来面目,研究活生生的、健康的、具有个体特点的个人。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纯粹的哲学思辨无法揭示人的本质,实验的还原分析法也无从揭示人的本性。他们认为,心理学研究应以整体分析和经验描述来代替元素分析和实验说明,认为必须把人当作一个理智与情感相统一的整体来研究,只有用整体分析法来研究人,才能产生更有效的成果。人本主义的心理学思想,如今已应用于社会生活各方面,尤其是在教育领域,它改变了传统的教师观、学生观和教育观,强调充分尊重每个学生的特点进行因材施教,这些思想对推进当今的主体性教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教育心理学是教育学与心理学相结合的一门学科。这门学科主要是揭示学生学习与教师教育的心理学规律。它的研究直接针对学校教育,为学校教育实践服务,其研究课题、资料和数据也直接从学校教育实践中获得。教育心理学研究对象为:学校教育情境中学生学习与教师教育的基本心理学规律。什么是教师威信?教师威信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教师的职业威信,二是教师的人格威信。我们所说的教师威信指的是后者,它是因教师本人的人格特性而令学生尊重和信服的精神感召力量,是教师对学生在心理上合行为上所产生的一种崇高的影响力,是指才德兼备的人通过一贯的言行表现出的优秀品质,受到众人的尊敬和信赖。教师威信对教育效果的影响前苏联心理学家斯巴林斯基做过一个实验。实验证明:如果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威信不高,那么教师的要求与教诲即使是正确的,也往往会成为“耳旁风”,学生听不见去也不会认真执行,甚至还会跟教师发生冲突;反之,教师的一切要求与教诲都会顺利地被学生所接受并努力去执行,甚至教师的缺点也可以得到原谅。教师威信对教育效果的影响可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威信效应;2.名片效应;3.“自己人”效应;4.好感效应教师威信的维护与提高:1.教师要有坦荡的胸怀,实事求是的态度;2.教师要正确认识和合理运用自己的威信;3.不断进取的敬业精神;4.言行一致,做学生的楷模;教师的能力:(一)教师的智力:1.敏锐的观察力;2.准确的记忆力;3.丰富的想象力;4.优良的思维品质;5.注意分配力;(二)教师的教育能力:1.教学设计能力;2.言语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4.因材施教能力;5.教学监控能力;6.自我教育能力;7.教育科研能力;8.教育机智教师的教学分为三种水平:尝试式教学,因循式教学和策略式教学。什么是尝试式教学?已经掌握了某些学科专业知识,知道应该“教什么”,但是由于没有掌握基本的教育理论和教育常规,不了解学生心理,不懂得“如何教”,其教学效果必然是少、慢、差、费,学生学习负担重。什么是因循式教学?教师学过教育理论,受过示范教育的专业化培训,懂得教育的基本常规,知道“如何教”,是基于一定的教育理论知道下进行的教学,但是其针对性、灵活性和创造性不够。什么是策略式教学?教师在教好地掌握专业知识和教育理论、教育技术的基础上,能够根据学生的特点、教学内容的性质、教学的情境,以及教师本人自身素质等种种因素选择有效的方式方法,灵活地、创造性地进行教学,并能对教学过程、教学效果作出反思和调控,力求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它不仅关注“教什么”、“如何教”,更关注“如何有效地教”。专家型教师:指那些在教学领域中具有丰富的和组织化了的专门知识,能高效地解决教学中的各种问题,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和创造力的教师。教师成长与发展的基本途径:1.教学观摩;2.微型教学:指以少数的学生为对象,在较短的时间内(5~20分钟),尝试小型课堂教学,可以把这种教学过程摄制成录像,课后在进行分析;3.教学反思;第二章学习的概念有广义与侠义之分。广义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在理解学习这个概念时,应注意把握以下四个方面:第一,学习是一个普遍现象,无论是低级动物,还是高级动物,乃至人类,在其整个生命过程中都贯穿着学习。第二,学习是有机体通过练习获得行为经验的过程。我们个体在生活过程中由于成熟或者衰老也会发生行为的持久变化,这些变化与练习和经验无关,不属于学习的范畴。第三,学习表现为个体行为或行为潜能所发生的比较持久和稳定的变化,这一特征将学习的结果与其他非学习过程的结果区别开来。疲劳、感觉适应、药物的作用也能引起行为的变化,但是这些变化时暂时的,一旦恢复精力或者药效消失,行为表现又回到原来的状况。第四,学习所发生的变化既可以是外显的,也可以是内隐的。学习所产生的行为上的变化就是外显的变化。侠义的学习指,学生在学校的学习。学生的学习是人类学习的一种特殊形式,它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进行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比较短的时间内系统掌握科学知识技能,开发智能,培养个性,形成一定的世界观与道德品质。大学生学习的基本特点(1)学习内容上的特点:1.专业化程度高,职业定向强;2.实践知识丰富,动手能力较强;3.学科内容的高层次性和争议性(2)学习方式上的特点:1.自学方式日益占有重要地位;2.学习的独立性、批判性和自觉性不断提高;3.课堂学习与课外和校外学习相结合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桑代克尝试错误说桑代克是美国心理学家,动物心理实验首创者,教育心理学体系和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一) 学习既学习者不断尝试错误的过程(二) 学习律:1.准备律;2.练习律;3.效果律巴甫洛夫经典条件反射说(一)两种不同的反射(二) 学习过程即暂时神经联系的建立(三) 条件反射的几个规律性现象:强化消退自然恢复泛化分化高级条件反射(四) 两种信号系统:一类是以实物即“第一信号”为条件刺激物的条件反射,称为“第一信号系统”,这是人类和动物共有的;另一类是以言词即“第二信号”为条件刺激物的条件反射,称作“第二信号系统”,这是人类所特有的。斯金纳操作条件反射说(一) 学习即对环境刺激的操作反应(二) 学习依赖于强化(三) 提倡程序教学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布鲁纳认知发现说(一) 强调教学应让学生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他所谓的学科基本结构,就是指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态度的方法。(二) 强调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三) 教学应遵循的四个学习原则:动机原则结构原则程序原则反馈原则(四) 提倡发现学习:布鲁纳所说的发现法是指在教师引导下的发现学习。发现法包括用自己的头脑获得别人未曾发现的知识,也包括用自己的头脑获得别人已经发现的知识。(五) 鼓励学生进行知觉思维奥苏伯尔认知接受说奥苏伯尔是美国认知教育心理学家,是意义学习论的创始人。(一) 学习方式的分类:奥苏伯尔按学习进行的方式将学习分为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根据学习材料与学习者的原有知识结构的关系,将学习分为机械学习和意义学习(二) 意义接受学习是学生课堂学习的主要形式奥苏伯尔积极主张,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应该以有意义的解释学习为主要形式。原因有三:第一,教师意义地传授知识给学生的效率比较高,而学生发现学习费时太多。第二,尽管意义接受学习受到学生认知结构水平,或在某一学科方面还不熟悉等方面的限制,但事实上,有意义的获取知识本身并不一定要有发现过程。只要把有关的具体经验经验结合到讲授学中去,就可以弥补这方面的不足。第三,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发现学习的目的,它不是学习教材的主要目的。(三) 学习的实质奥苏伯尔认为,有意义学习的内部心理机制是同化,其实质是新知识通过与已有认知结构中的知识或观念建立实质性的、非人为的联系而被同化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去。(四) 有意义学习的条件有意义学习的外部条件:学习材料本身必须具有逻辑意义,所谓逻辑意义是指学习材料本身与人类学习能力范围内有关观念可建立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有意义学习的内部条件:(1)学习者必须具备有意义学习的心向,即具备积极主动地在新知识与已有适当观念之间建立联系的倾向性; (2)学习者的认知结构中必须具有适当的知识,以便同化新知识;(3)学习者必须积极主动地使用这种具有潜在意义的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有关的旧知识发生相互作用,结果,旧知识得到改造,新知识就获得实际意义,即心理意义。(五) 教学原则:“逐渐分化”和“整合协调”原则(六) “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教师在讲授新知识之前,先给学生提供一些包摄性较广的、概括水平较高的引导性材料,用学习者能理解的语言和方式来表述,以便给学习者在学习新知识时提供一个较好的固点,清晰地将它与原有知识结构和新的学习任务联系起来,这种预先提供的起组织作用的引导性材料就是先行组织者。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在知识观、学生观、学习观等方面都具有其独特的见解。一、 知识观知识只不过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比较可靠的一种解释、假设,它不是绝对的、惟一正确的答案,也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二、 学生观学生具有广泛的知识和经验,学习者并不是空着脑袋进入学习情境的。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是新知识的生长点。学生的协作活动对意义建构起重要作用。学习主要以学生为中心,注重主体的作用,教师的作用只在于协助学生建构意义。三、 学生观学习是知识的建构过程学习过程是一个双向建构的过程已有的经验知识水平是学习的基础同化和顺应是学习者认知结构发展变化的两种途径或方式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一、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基本观点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先驱者马斯洛强调人的所有行为系由“需求”所引起,需求有高低层次之分。“自我实现”即发挥“潜能”是人的最高级心理需要,教育要激发和发挥人的潜能。二、 罗杰斯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观意义或经验的学习是重要的学习学习是愉快的事情学生必须懂得怎样学习强调学生自己评价学生自我引导重视情感在学习中的作用第三章学习动机的涵义: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使行为朝向一定的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的心理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奥苏伯尔在《学校学习》一书中提出动机类型,他认为,学校情境中的成就动机主要由以下三方面的内驱动力组成,即:认知内驱力(是学习中最重要、最稳定的动机)、自我提高的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学习动机和学习效果之间存在相互制约的关系。因此,一般情况下,动机水平增加,学习效果也会提高。但是,动机水平也并不是越高越好,动机水平超过一定限度,学习效果反而更差。美国心理学家耶尔克斯和道德森认为,中等程度的动机激起水平最有利于学习效果的提高。同时,他们还发现,最佳动机激起水平与作业难度密切相关:任务较容易,最佳激起水平较高;任务难度中等,最佳激起水平也适中;任务越困难,最佳激起水平越低。这便是著名的耶尔克斯一道德森定律(简称倒“ U”曲线)。学习动机理论动机期望理论弗洛姆认为个人想要进行某种行为的动力是一切结果的效价,及其行为由于达成这些结果而同时产生的期望强度的积的代数和的单调递增函数。即个体学习动机的激励水平取决于期望值和效价的乘积。它的基本公式是:激励力量=效价X期望值成败归因理论人们做完一项工作之后,往往喜欢寻找自己或他人之所以取得成功或遭受失败的原因。最早提出归因理论的是海德。美国心理学家维纳从从三个维度把归因分为: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可控制归因和不可控制归因;又把人们成败的原因即行为责任主要归结为六个因素,即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易、运气(机遇)好坏、身心状态、外界环境等。自我实现理论从学习心理的角度看,人们进行学习就是为了追求自我实现,即通过学习使自己的价值、潜能、个性得到充分而完备的发挥、发展和实现。学习动机的教育激励措施使学生明确学习的目的和意义,确立合适的学习目标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的成功感利用争强好胜心理,妥善组织学习竞赛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合理进行奖惩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第四章知识学习的过程主要包括知识学习的准备、知识的感知、知识的理解、知识的巩固和知识的应用等五个基本环节。促进大学生知识有效感的条件灵活运用多种直观形式(教学直观的三种形式)(1)实物直观;(2)模象直观;(3)言语直观运用感知规律,突出对象特点(在教学中的应用)(1) 强度律。教学过程中教师讲述的音量要适中,教室应尽可能有充足的光线。(2) 差异律。读书时用色笔将重点和难点作记号,这也是为了突出对象,便于感知。(3) 活动律。教师在直观教学方面应多采用活动教具、活动模型及现代化的视听传媒工具,把形、声、光结合起来,直观的再现客观事物,可以使教学更加生动形象,能提高知识学习的效果。(4) 组合律。把零散的材料按照各种关系组合起来,易于形成整体概念。教师的板书应力求合理布局,位置顺序排列得当,主次分明,重点突出。(5) 对比律。促进大学生有效理解知识的条件运用正例和反例;2.提供丰富的变式;3.科学地进行比较;4.启发学生自觉概括。根据记忆保持时间长短不同,可以把记忆分为:短瞬记忆(感觉记忆):是指通过感觉器官所获得的感觉信息保持在 0.25〜2秒之间的记忆。短时记忆:指所获得的信息在头脑存储不超过1分钟。短时记忆中储存信息的数量是有限的,大约是7±2个组块。长时记忆:指保持时间在1分钟以上甚至保持终生的记忆。长时记忆储存信息的容量似乎无限,但有人认为它的范围是5万到10万个组块。影响信息编码与知识识记的主要因素识记的目的性与积极性;材料的性质和长度;对材料意义的理解度;4.编码组块化;5.识记的信心;采用多通道、多途径进行识记。遗忘曲线艾宾浩斯遗忘曲线(保持曲线),遗忘曲线表明遗忘的过程是不均衡的。遗忘的进程可以简述为“先快后慢”。促进大学生知识巩固的有效复习及时复习;复习时间的适宜。分散复习的优点是比较放松、不易疲倦;但其缺点是比较容易遗忘,增加复习时间。复习次数的适宜与过度记忆法。以 150%的学习程度所获得的记忆效果较佳而又较为经济。反复阅读与试图回忆相结合;复习方法的多样化。知识应用的基本过程审题;2.课题归类;3,重视知识;4.解题;促进大学生知识有效应用的条件指导学生审题;提高学生智力活动水平;加强知识的理解和巩固;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动作技能形成的特征动作的有意识控制减弱;利用线索的减少;动觉控制加强;运动图示的形成;预见和应变能力增强。第五章学习策略的基础——元认知元认知:是对自己认知过程与结果的认知。元认知主要包括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和元认知监控三方面的内容。学习策略的涵义:是学习者为有效的达到学习目标,在认知与元认知的基础上对学习方法和学习心态的选择与调控。学习策略的构成:学习策略是一个完整的过程,包括:认矢一学习方法和学习心态的选择——元认知一一学习方法和学习心态的调控。记忆策略记忆编码策略记忆或信息加工编码的方式和策略有很多,有组块、替换、联想、理解、系统化、形象化、群集(归类)、画内容框架图等。记忆保持策略:痕迹消退与复习策略;干扰说与复习材料和复习时间的组织策略。干扰说认为,导致遗忘的原因是不同识记材料之间的相互干扰或抑制,包括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同化说与过度学习。解题的一般策略准备理解习题的字词语句,而不匆忙答题整体把握题目中的各种关系在理解题的整体意义后判断题型善于进行双向推理克服定势,进行扩散性思维善于评价不同思路,选择最佳思路进行解题解题后要对解题思路进行总结和反思。学习迁移学习迁移的涵义:指一种学习中习得的经验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学习迁移的分类:按照迁移的性质可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按照迁移的层次可分为纵向迁移和横向迁移按照迁移的顺序可分为顺向迁移和逆向迁移按照迁移的内容可分为特殊迁移和普遍迁移。学习迁移的基本理论形式训练说相同要素说经验概括说关系转移说认知结构说教学如何促进学习迁移科学选择教学内容合理编排教学内容改进教材内容的呈现方式训练学生掌握学习策略第六章创造性是指个体产生独特性成品的能力或特性,而创造是指一种最终产生创造成品的活动或现象,有真创造和类创造之分。创造心理的过程:准备阶段一一酝酿阶段——豁然开朗阶段一验证阶段创造心理的特征:流畅性,指在一定时间内对问题所能给出的解决方案的多少灵活性,指对所给定的问题产生可供选择的解决方案的种类独创性,指方案的独特程度或者与众不同的程度创造性与智力发展的关系:心理学的长期研究表明,创造性与智力的关系是一种相对独立、在一定条件下又有相关的非线性关系,具体可归纳为以下四点:a,低智商不可能有高创造;b,高智商可能有高创造性,也可能有低创造性;c,低创造性的智商水平任意;d,高创造性必须有高于一般水平的智商。这种非线性的关系分布表明,高智商是高创造性的必要条件,而非高创造性的充分条件。这种非线性的关系还表明,创造性绝不仅仅是一种智力特征,更是一种人格特征,一种精神状态,一种综合素质。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心理因素问题表征情绪状态动机强度。研究表明,动机强度并不总是与问题解决的思维活动效率成正比相关。定势作用。定势是由先前活动所形成的并影响后继活动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卢钦斯的水罐实验是说明定势消极作用的一个典型。克服定势消极作用的方法是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一旦发现自己惯用的方式解决问题发生困难时,不要执意固守,而应退出旧思路,寻求新方法。功能固着。指个体在解决问题时往往只看到某种事物的通常功能,而看不到它其他方面可能有的功能。邓克的实验证实了功能固着对解决问题的消极影响。原型启发。指在其他事物或现象中获得的信息对解决当前问题的启发。创造型大学生的心理特征创造型大学生的个性特征(内在):a,兴趣广泛,对创造有强烈的好奇心;上目标专一,有毅力;c,独立性强;d,自信心强;e,情感丰富;f,一丝不苟。创造型大学生的行为特征(外在):a,内倾多,外倾少;b,很少受暗示,有自己的评价标准;c,不依赖于某个集体;d,高分数的情况不如别的同学多;e提问多于非创造型学生;f,思维极其灵活;g,诙谐、幽默;h,在其他同学面前经常表现出不善于交际,不乐于助人的举止;i,宁愿一个人独立地工作;j,觉得自己与父母、教师及同学之间有距离和隔阂;k,倾向傲慢,觉得自己胜过别人;1,从社会关系看,不属于那些惹人喜爱的人群。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心理训练思维的流畅性训练。如“头脑风暴”就是一种集体观念的流畅性训练方法。思维的变通性训练思维的独特性训练思维的辩证性训练大学生创造性培养的教学策略创造性教学是通过课程的内容及有计划的教学活动,激发大学生的创造动机,鼓励大学生的创造表现,促进大学生创造性发展的教学。创造性教学不是独立于一般教学之外的教学活动,相反它存在于一般教学活动之中,同一般教学活动相辅相成。创造性教学与一般教学最大的不同在于,创造性教学鼓励学生应用想象力,增进其创造性思维,养成其创造性人格。创造性教学具有以下基本特征:问题,f一探究性——个性化培养大学生创造性的教学要求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a大学生是学习的主体;b强调引导大学生在创造实践活动中学习;c教师和学生要平等对话,相互尊重;d了解并适应大四喜的个别差异与兴趣,采取适当形式实行分类或个别施教;e在教学评价上检查正面评价为主;f不排斥学生的失败或错误,引导大学生从错误中学习。第七章态度的构成:态度由三方面的要素构成,即态度的认知成分、态度的情感成分和态度行为倾向成分。品德品德也称道德品质,是指个体的道德面貌。它是社会道德规范在个体身上的反映,指个体根据一定的道德行为准则采取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稳固的心理特征,它是个性中具有道德评价意义的核心部分。品德心理结构由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四要素组成。从形式上看,道德情感主要表现为下列三种形态:a直觉的道德感情:产生迅速、自觉性较低b与具体的道德形象相联系的道德情感c与抽象的道德理论相联系的道德情感道德行为:指个人在一定的道德意识、道德动机支配下对社会、他人乃至自身所表现出来的具体行为。 在发展人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的同时,关键要使之落实到实处,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道德发展阶段论柯尔伯格的研究:柯尔伯格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是“两难故事法”,在这类故事研究的基础上,柯尔伯格发现儿童的道德判断可分为三级水平共六个阶段:A前习俗水平。这级水平的主要特点是:个体着眼于人物行为的具体结果以及与自身利害关系,认为道德的价值不是取决于人及准则,而是由外在的要求决定的。具体包括两个阶段:a惩罚与服从的道德定向;b工具性的相对主义定向。B习俗水平。这级水平的主要特点是:个体着眼于社会的希望和要求,较全面地关心别人的需求,认为道德的价值在于他人和社会尽义务,以维护社会的秩序。具体包括两个阶段:a“好孩子”的道德定向;b维护权威或秩序的道德定向。C后习俗水平。这级水平的主要特点是:个体不仅遵守社会的行为准则,也能认识到准则的相对性和人为性。具体包括两个阶段:a社会契约的定向;b普遍道德原则的定向:个体考虑较多的是道德的本质而非具体的行为准则。社会学习论社会学习论是由心理学家班杜拉提出的,他的基本观点是:人的行为是可以通过观察学习获得的,这一认知过程的实质就是替代强化,道德行为的学习也是如此。影响道德行为的因素有社会环境、文化关系、客观条件、榜样强化等,如果能控制这样一些因素,提供良好的榜样,奖励恰当的行为,就有助于良好道德行为的形成与发展。较有代表性的实验有:模仿学习实验、抗拒诱惑实验、言行一致实验等。社会学习论在研究方法、强调行为模仿在道德学习中的作用、强调环境和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儿童品德发展的影响等方面具有较高的理论价值,但究其理论的实质仍然是行为主义的,忽略了儿童的道德发展阶段以及儿童自身的认知结构对其道德发展的影响则是明显的不足。个体品德的形成包含如下内容:态度定势的形成、道德观念的确立、道德情感的培养、道德信念的形成、道德意志和抗诱惑能力的锻炼以及道德行为的养成,等等。品德矫正的心理策略过矫正:要求不良行为者通过自身的努力消除不良行为所造成的后果,恢复并改善原有的状况,同时还要进行适当的练习。防范协约:以书面形式在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建立实施和监督欢喜的矫正方法。强化暂停:不良行为者不良行为的形成在某种意义上讲是由于不良刺激不断强化的结果,强化暂停的方法是在一段特定的时间内对个体暂时不予强化,或者把个体暂时与特定的强化环境相隔离,从而抑制不良行为的发生或降低其发生的频率。通常是让不良行为者单独呆在一个地方。表征性奖励:通过编制一套表征性奖励系统(代币)来奖励不良行为者在矫正过程中的良好反应。第八章自我意识自我意识的涵义:指一个人对自己各种身心状况以及自己和周围关系的一种认识,也是人认识自己和对待自己的统一。自我意识的结构:a自我认识:自我感觉、自我观察、自我分析、自我概念和自我评价。其中,自我概念和自我评价是最主要的方面。b自我体验:自我感受、自爱、自卑、自信、内疚、自豪感、责任感、优秀感、成就感、自我效能等层次。其中,自尊是最主要的方面。d自我调控:自立、自主、自制、自卫、自律、自强、自我设计、自我监控、自我教育等层次。其中,自我监控和自我教育是最主要的方面。大学生自我意识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过程:a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分化;b大学生自我意识的矛盾冲突与自我探究;c大学生自我意识的统一:自我肯定型、自我否定型、自我矛盾型、自我扩张型、自我萎缩型;d自我意识的转化与肯定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特点:a(知)大学生十分关心自己的发展,自我设计的愿望强烈;b(知)大学生自我评价能力在不断提高,自我评价较符合实际;c(情)大四喜自我体验丰富、深刻而又复杂,容易波动;d(意)大学生自我控制的能力有很大提高,其自觉性、坚持性、独立性和稳定性得到了显著发展大学生的自我教育全面认识自我:a通过认识他人和与他人的比较来认识自我;b从他人对自己的态度中认识和评价自我;c通过自我比较来认识自我;d通过自己的活动表现和成果来认识自我;e通过自我反省来认识自我积极悦纳自我:a积极地评价自我;b正确对待挫折和失败;努力完善自我:a确立正确的理想自我;b努力提高实现自我;第九章社会助长与社会懈怠社会助长作用:指由于别人在场或与别人在一起活动所带来的行为效率提到的现象。社会懈怠作用:指如果别人在场或与别人在一起活动,造成活动效率的下降的现象,也称为社会惰化或社会干扰。社会助长与社会懈怠的影响因素:(1) 活动性质及个人优势的影响:a活动的难度;b个人优势效应;(2) 被评价意识的影响,如“观众效应”(3) 责任意识的影响,如“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的现象去个性化去个性化:指在群体作用下,个人的自我约束减轻,责任感意识下降,而产生的单独活动时不会出现的行为。去个性化的原因:匿名性、责任分散、自我意识群体极化群体极化:指群体成员的共同活动,使群体中原已存在的某种态度和倾向性得以加强,并上升到占据支配性地位的现象。群体极化的原因:信息互动、群体规范。从众与服众从众是指人们在真实或臆想的群体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多数人相符行为的现象。著名社会心理学家阿希的经典群体压力实验,对从众现象作了很好的解释。从众的影响因素:群体规模、群体凝聚力、个人在群体中的地位、群体中其他成员的影响、主体认知、个性特征。模仿与感染模仿:指个体在没有外界控制的条件下,仿效并产生与他人相类似的一种行为感染:指通过言语、表情、动作及其他方式引起他人相同情绪和行为的一种方式。感染的发生往往是无意识的、不由自主的、非强迫的。集体舆论和规范:集体舆论:指在集体中占优势的言论和意见。集体规范:指集体所确立的行为标准和准则。集体凝聚力集体凝聚力:指集体对成员的吸引力以及成员之间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力量汇合。集体凝聚力的培养:目标整合、心理相容、积极开展活动。人际吸引的因素:相似吸引、互补吸引、仪表吸引、人格吸引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1.交互性原则;2.社会交换原则;3.自我价值保护原则;4.情境控制原则。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1.建立良好的第一印象;2.主动交往;3.移情第十章1989年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又提出了21世纪健康新概念:“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而且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心理健康:指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的状态。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具有旺盛的求知欲和浓厚的学习兴趣。具有健康心理的大学生目标明确,学习热情高,精力旺盛,朝气蓬勃,不畏艰难。具有独立生活的能力具有正确的自我意识,能悦纳自我。应该自我评价客观,能够接纳自我,不苛求自己具有完整统一的人格品质具有协调和控制情绪的能力,心境良好具有良好的适应和改造环境的能力。能在环境改变时正确面对现实,对环境作出客观正确的判断,不怨天尤人。具有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人际关系和谐。人际关系和谐的人具有安全感、幸福感。具有符合年龄特征的心理行为。心理健康者应具有与同龄多数人相符合的心理行为特征,如果严重偏离,就是不健康的表现。大学生心理成长的特点:心理发展的过度性;2.心理发展的可塑性;3.心理发展的矛盾性;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环境适应教育:(1) 适应过程中的问题:a.角色改变导致自我评价降低;b,理想与现实差异导致失望迷惘;c.人际适应不良导致孤独压抑。(2) 调整心态,适应新生活:a.尽快提高生活自理能力;b.摸索适应大学的学习方法;c.重新确立正确的自我形象;d.学习掌握人际沟通技巧;e.确立新的奋斗目标大学生的学习指导:a.确立正确的学习动机,把握学习方向。激发学习兴趣,发挥内在学习潜能。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人际关系和谐教育1.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心理因素(1) 认知障碍:晕轮效应(光环效应)、首因效应(优先效应或第一印象)、近因效应、刻板效应、投射效应(以己之心,度人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