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期末复习题-高一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1页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期末复习题-高一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2页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期末复习题-高一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3页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期末复习题-高一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4页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期末复习题-高一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试卷第=page55页,共=sectionpages66页试卷第=page66页,共=sectionpages66页第一单元期末复习题一、单选题(20题)1.良渚文化是浙江钱塘江流域重要的古文明,大致在公元前3300年至公元前2300年之间。其遗存丰富,并且出现了只有特殊地位的人才拥有的玉琮、玉璧等礼器。有的玉琮上还刻有数组象征威武的兽面纹饰。这反映出当时()A.农业和手工业实现分离 B.具有较强的社会组织能力C.人类改造自然能力增强 D.氏族社会已走上解体道路2.《礼记》中记述了这样一段文字:“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这段文字中的“大道”是指()①禅让制②世袭制③公有制④私有制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3.商代实行内外服制,内服是商王直辖区,外服是一些附属国,外服对商王没有隶属关系。西周在直辖区外分封诸侯,各诸侯国定期向周天子朝贡,并提供赋役。这表明西周()A.废除商代制度而推行分封制B.继承和发展了商代政治制度C.最高统治集团权力高度集中D.实现了对诸侯国的直接控制4.在西周分封制下,天子、诸侯、卿大夫分别作为三级国家政权的君主,享有直接向下一级贵族授土、授民等决定权,而不必通过“议事会”或“代表大会”的批准。由此推知()A.当时中央集权雏形已出现 B.分封制为分裂割据埋下隐患C.分封制有效拱卫了周王室 D.西周政权家国同构特点明显5.《孟子滕文公上》说:“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材料反映了商周时期()A.铁农具牛耕的使用 B.土地经营的基本方式C.注重血缘的宗法制 D.手工业经营基本方式6.东周时期,周桓王与郑国矛盾激化,便率陈、蔡、卫等国军队讨伐郑国。结果王室军队败北,桓王肩头还中了一箭,狼狈撤走。郑国派人去“慰问”,桓王只好忍气吞声,不了了之。这反映了()A.中央集权不断削弱 B.血缘纽带得到加强C.分封制度遭到破坏 D.社会等级秩序森严7.春秋时期,中原各国因社会发展较四周戎狄蛮夷先进而自称为华夏,中原各诸侯国将周边的楚、越等国视为“戎狄”或“蛮夷”,进入战国之后,内迁“戎狄”“蛮夷”已经不再被视为“蛮夷”。这一变化表明()A.民族交融推动了文化认同 B.不同地区文化差异消失C.夷夏观念逐渐被民众抛弃 D.西周宗法制度开始瓦解8.进入春秋以后,郑国开垦了“蓬蒿藜藿”之地;晋国开垦了狐狸、豺狼所居的“南部之田”;宋、郑之间的“隙地”逐渐得到了开垦。上述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是()A.诸侯国国君的支持 B.战国兼并战争的加剧C.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 D.土地国有制度的瓦解9.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其背景包括()①“士”阶层崛起②分封制开始实施③私学出现④争霸兼并战争频繁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10.《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载:“元元黎民得免于战国,逢明天子,人人自以为更生。”这表明秦朝的统一()A.使人民脱离了诸侯国的统治 B.为长期统一奠定了基础C.创立了皇帝制度 D.为人民从事生产提供了安定的环境11.秦朝制定了一套系统化的文书制度,各级官僚机构以文书推行行政管理,还建立了覆盖全国的文书传递系统,以保证政令通达。这一措施()A.加强了皇权专制统治 B.消除了地方割据的隐患C.提高了国家治理能力 D.建立起完备的行政体系12.皇,古为上天、光明之意;帝,生物之主,兴益之宗。秦王嬴政统一全国后,自认为“德兼三皇,功过五帝”,便将“皇帝”作为自己的称号。这一称号的确立表明()A.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确立 B.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C.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初步形成 D.国内的阶级矛盾日益凸显13.秦朝建立后,开展了大规模的工程建设,如修建和连接长城,修建驰道、直道,建造宫殿、陵寝等。这些工程能够在秦朝开展乃至完成,主要是因为()A.国家统治能力提升 B.官僚政治得到发展C.郡县制在全国推广 D.铁制生产工具普及14.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始皇帝嬴政去世后,中车府令赵高冒充他发号施令,宗室群臣无不俯首遵行,所发号令甚至可以左右整个国家。据此可知()A.官僚政治体制失效 B.中枢权力发生异变C.王室政治地位下降 D.皇权效力影响巨大15.陈胜、吴广在起义之前散布“大楚兴,陈胜王”的口号,起事后取“张大楚国”之义,定国号为“张楚”。消息传出,附近人民纷纷响应,各地从事秘密反秦活动的六国旧贵族也都趁机起兵复国,天下大乱。这反映出()A.起义人民都来自楚国旧地 B.郡县制未能有效统治地方C.迷信思想在民间影响巨大 D.各国贵族仍有一定号召力16.董仲舒的新儒学体系之所以被汉武帝接受,主要是因为它()A.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B.有利于加强民族交往与民族交融C.有利于学术思想的开放D.有利于巩固统一和加强专制统治17.汉昭帝时期,部分官员以儒家思想为武器,批评汉武帝时期的政策“与民争利”,违背了古代圣贤“贵德而贱利,重义而轻财”的信条。他们批评的政策应是()A.打击豪强 B.盐铁官营 C.改革币制 D.均输平准18.《后汉书》中出现了许多诸如“家世州郡”、“家世衣冠”、“世仕州郡”、“世吏两千石”、“家世两千石”的话语,这在关于西汉历史的史料中是很少出现的。东汉时期的这一现象反映了()A.中央和地方存在着尖锐的矛盾 B.儒家思想在东汉地位显著提升C.东汉豪强势力发展迅速 D.血缘宗族力量制约了专制皇权19.汉代,统一多民族中国的历史发展迅猛,统一多民族中国的边疆有了很大的扩展,边疆的民族基本上都纳入了汉王朝的治理之中。下列机构管理西北地区的是()A.象郡 B.西域都护府 C.鸿胪寺 D.安西都护府20.两汉人民以高昂的精神和博大的胸怀,创造、熔铸了灿烂的文化,下列属于东汉时期科技文化成就的有()①班固撰写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汉书》

②奠定中医理论基础的《黄帝内经》成书③张衡发明了地动仪

④蔡伦改进造纸术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二、材料分析题(4题)21.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关问题。材料一故封立亲戚为诸侯之君,以为蕃篱,屏蔽周室。——(唐)孔颖达材料二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黄帝之后于祝,帝尧之后于蓟,帝舜之后于陈,大禹之后于杞。于是封功臣谋士,而师尚父为首封。封尚父于营丘,曰齐。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封召公奭于燕。封弟叔鲜于管,弟叔度于蔡。余各以次受封。——《史记·周本纪》材料三周有天下,裂土田而瓜分之,设五等,邦群后。布履星罗,四周于天下,轮运而辐集。合为朝觐会同,离为守臣扦城。然而降于夷王,害礼伤尊,下堂而迎觐者。历于宣王,挟中兴复古之德,雄南征北伐之威,卒不能定鲁侯之嗣。陵夷迄于幽、厉,王室东徙,而自列为诸侯。——柳宗元《封建论》请回答:(1)依据材料一、二,指出分封制的目的是什么?(2)材料三体现了分封制哪两个方面的影响?2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今铁官之数曰:一女必有一针一刀,若其事立;耕者必有一耒一耜一铫,若其事立;行服连轺辇者必有一斤一锯一锥一凿,若其事立。不尔而成事者天下无有。——《管子·海王》材料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经》材料三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孟子·尽心下》(1)材料一反映了春秋时期生产工具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分析这一变化对当时社会产生的影响?(2)材料二和材料三是我国古代思想家们关于和谐社会的观点,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请分别概括出他们所代表的的学派及各自主张。2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昔武王克商,光有天下。其兄弟之国者十有五人,姬姓之国者四十人,皆举亲也。——《左传》材料二县大约于春秋中叶在楚国产生,当时楚灭掉其北部若干小国,将其改置为县,设县尹、县公进行统治。县尹、县公虽用贵族担任,但却非世袭之职,国君可随时对其任免调遣。——张帆《中国古代简史》材料三这是一种前所未有的中央集权化体制,也是秦始皇最具历史意义的创制……中央集权的帝国体制取代地方分权的封建体制,其历史意义无论如何估价,都不嫌过分。以后中华帝国历史上虽然出现过封建体制的反动——逆潮流而动,但都没有好下场。——樊树志《国史概要》(1)指出材料一反映的政治制度及其实施的目的。(2)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反映的政治制度在用人方式方面发生了什么变化?(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始皇“取代地方分权的封建体制”的具体措施,再写出秦朝建立后巩固统一的其他措施(至少列举两例),并举一例说明秦以后“封建体制的反动”都“没有好下场”。2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春秋战国之际,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引起社会关系上的大动荡和大变革。在这个过程中,政治结构上的宗法“礼治”逐渐松弛和瓦解,从而使“士”阶层从宗法制度的羁绊下解放出来,进而为“百家争鸣”的兴起创造了基本的前提条件。——摘编自周继旨《论先秦的“百家争鸣”与“士”阶层的解放》材料二春秋战国时期的各个学派,人们总称为诸子百家。各派各家都著书立说,议论政治,即相互影响,又互相批判,在思想战线上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参加争鸣的主要有儒家、墨家、道家、阴阳家、法家。百家争鸣对当时的社会变革及文化发展起促进作用。——摘编自房列曙、木华主编《中国文化史纲》材料三(汉武帝)继位之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又于第五年设置五经博士,起用好儒术的田蛤为相。田蚡把博士中不治儒学的人一律开除,招聘数百名儒生补充进来……到了西汉末期,超过三万名儒生进入皇家学术机构。——任世江《高中历史必修课程专题解析》材料四(汉武帝)和他的近臣将所谓“儒术”扩展之后延长,以至包括了有利于中央集权官僚政治所必需的各种理论与实践的步骤。孔子所提倡的自身之约束,待人之宽厚,人本主义之精神,家人亲族的团结和礼仪上之周到等构成官僚集团行动上的规范。孟子所倡导的人民生计与国本攸关也毫无疑问地被尊重。——摘编自黄仁宇《中国大历史》(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百家争鸣兴起的主要因素。(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任选一个战国时期主要学派,并列举学派的一名代表人物及其主张。(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汉武帝提升儒学地位的措施。根据材料四,概括儒家思想对于封建统治的作用。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儒家思想在封建社会中的地位。答案第=page1111页,共=sectionpages66页答案第=page1212页,共=sectionpages66页参考答案:1.D【详解】根据材料可知,良渚古城墓葬中出现了玉琮、玉璧、玉钺等礼器作为陪葬品,说明已经出现阶级分化,氏族社会已走上解体道路,D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农业和手工业实现分离,排除A项;中央集权国家具有较强的社会组织能力,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人类改造自然能力增强,排除C项。故选D项。2.A【详解】材料大意是如今大道已经消逝,天下成了一家一姓的财产,人们各把自己的亲人当作亲人,把自己的儿女当作儿女,财务和劳力都为私人拥有。诸侯天子们的权力变成了世袭的,并成为名正言顺的礼制。由题干“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可知,私有制已经开始在社会上盛行,原始社会的公有制已经逐步退出历史舞台,与经济基础的变革相适应,原始社会的禅让制逐步被世袭制所代替。由此可见,题干中的既隐的“大道”指的是正在消亡的禅让制和公有制,取而代之的则是世袭制与私有制。因此,①③正确;②④错误;选A。3.B【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商代附属国对商王没有隶属关系,西周在直辖区外分封诸侯,诸侯王对天子有规定的义务;据此可知,西周继承商代内服制基础上,加强了对直辖区以外的控制,故A项错误,B项正确。西周时期最高统治集团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C项错误。西周诸侯国世袭统治、可再行分封,天子间接控制诸侯,D项错误。【点睛】紧扣商朝的内外服制度、西周的分封制的内涵,逐一分析材料和选项即可知道西周分封制是继承和发展了商代政治制度。4.B【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封制下,天子把土地、人民封授给诸侯,诸侯享有较大的自主权,这为分裂割据埋下了隐患,B项正确;分封制下诸侯享有较大的自主权,反映中央集权尚不能实现,排除A项;材料强调分封制下诸侯享有较大的自主权,容易发展为不受中央控制的分裂割据势力,也即材料意在指出分封制的弊端而非积极作用,排除C项;材料没有提及以血缘为纽带、政权与族权结合等内容,不能体现家国同构,排除D项。故选B项。5.B【详解】根据材料“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可知,这里描述的是商周时期的井田制,“同养公田”体现了井田制下的经营方式,B项正确;材料未体现铁农具牛耕的使用,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宗法制的内容,排除C项;材料主旨信息是土地经营的基本方式,并非是手工业经营基本方式,排除D项。故选B项。6.C【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分封制下诸侯要服从周天子的政令,但题干中东周时期周桓王与郑国发生军事冲突且周桓王被打败,这体现了分封制度遭到破坏,C项正确;两周并未实现中央对地方的直接控制,不能表述为中央集权,排除A项;题干反映的是分封制遭到破坏,血缘纽带体现宗法制,且根据所学知识东周时期宗法制也遭到破坏,排除B项;题干中诸侯国与周天子发生战争,社会等级秩序遭到破坏,排除D项。故选C项。7.A【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中原各国对“戎狄”“蛮夷”观念的改变,说明这一时期,民族交融推动了文化的认同,A项正确;“差异消失”说法绝对,排除B项;“被民众抛弃”说法绝对,排除C项;材料和宗法制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8.C【详解】根据材料和结合所学知识,春秋时期,“蓬蒿藜藿”之地、狐狸豺狼居住之地和诸侯国间的“隙地”等,纷纷被开垦成农田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进步,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C项正确;诸侯国国君的支持不是根本原因,排除A项;战国兼并战争的加剧会影响经济发展,排除B项;春秋时期,生产力进步推动土地国有制度逐渐瓦解,排除D项。故选C项。9.C【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出现的背景主要包括“士”阶层的崛起,私学的出现和兼并战争的频繁,①③④符合题意,C项正确;分封制开始实施是在西周时期,春秋战国之前,②说法不符合题意,排除ABD项。故选C项。10.D【详解】根据材料“元元黎民得免于战国,逢明天子,人人自以为更生。”可知,秦统一了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封建王朝,为经济的发展及农业生产活动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D项正确;使人民脱离了诸侯国的统治,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秦朝不到十五年就灭亡了,排除B项;秦始皇创立了皇帝制度,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故选D项。11.C【详解】文书制度和文书传递制度,有助于政令的畅通,上传下达,也便于中央及时掌握地方信息,提高行政效率,从而有利于国家管理,C项正确;行政管理不等于皇权专制,排除A项;B项“消除”错误,排除B项;D项“完备”说法错误,排除D项。故选C项。12.B【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秦王嬴政以“皇帝”作为自己的尊号,一方面是表彰自己统一天下的功绩,另一方面是凸显自己的权威至高无上,B项正确;材料只涉及皇帝制度,无法确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排除A项;材料只涉及皇帝制度的建立,排除C项;材料与国内的阶级矛盾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13.A【详解】由材料“秦朝建立后,开展了大规模的工程建设,如修建和连接长城,修建驰道、直道,建造宫殿、陵寝等”可知秦朝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大大提升了统治力量,利于国家组织人力、物力、财力开展大规模的建设,A项正确;官僚政治的发展与大规模工程建设没有直接的必然的联系,排除B项;郡县制的推广与大规模工程建设没有直接的必然的联系,排除C项;战国时期铁农具推广,秦汉时期得以普及,秦朝二世而亡,普及进度有限,且铁制生产工具与大工程能否展开并无直接必然联系,排除D项。故选A项。14.D【详解】据所学知识可知,赵高冒充始皇帝发号施令,“宗室群臣俯首遵行”“左右整个国家”可知皇权效力影响巨大,D项正确;秦朝开创的官僚政治以后一直被各朝代沿用,A项“失效”一词说法错误,排除A项;汉朝设中朝、明朝设内阁体现的是中枢权力发生异变,排除B项;皇权也是王室政治的内容,材料信息不能体现王室政治地位下降,排除C项。故选D项。【点睛】15.D【详解】根据材料可知,陈胜、吴广起义打着“张大楚国”的名义,定国号为“张楚”,得到了附近人民和六国旧贵族的响应,天下大乱,这反映出各国贵族仍有一定号召力,D项正确;“都”说法过于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郡县制的信息,排除B项;“张大楚国”不是迷信思想,排除C项。故选D项。16.D【详解】依据题干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董仲舒新儒学体系是适应了汉武帝加强专注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D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思想统一,排除A项;思想上的统一与民族关系无直接联系,排除B项;思想统一是不利于学术思想开放的,排除C项。故选D项。17.B【详解】材料中“与民争利”是指汉武帝的盐铁官营政策,汉武帝时,为增加政府财政收入,打击工商业者,实行盐铁由国家垄断经营,并设置行政机构具体管理,B项正确;打击豪强没有与民争利,排除A项;改革币制,铸五铢钱,有利于经济发展,没有与民争利,排除C项;均输平准主要是为了节约运输费用,平抑物价,没有与民争利,排除D项。故选B项。18.C【详解】根据题干“家世州郡”、“家世衣冠”、“世仕州郡”、“世吏两千石”、“家世两千石”在东汉出现很多,但西汉历史的史料中很少出现,说明豪强势力在东汉发展迅速,C项正确;豪强地主势力得到发展并不等同于中央与地方矛盾尖锐,排除A项;豪强地主势力的壮大与儒家思想地位的提升无必然联系,排除B项;“世仕州郡”等反映的是豪强地主势力在政治上的表现,无法据此推知其对皇权的制约程度,排除D项。故选C项。19.B【详解】公元前60年,汉代设置西域都护。主要职责是颁行汉朝的法令,调遣军队,征发粮草。管辖范围包括今新疆及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广大地区。标志着西域开始正式归属中央政权。B项正确;象郡,是秦朝设置的郡级行政区,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置,治所在临尘县(今广西崇左县境)。排除A项;鸿胪寺是管理外事的,排除C项;D项是唐朝设立的,排除D项。故选B项。20.C【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黄帝内经》是中国最早的典籍之一,也是中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之首。相传为黄帝所作,因以为名。但后世较为公认此书最终成型于西汉,②不符合题意,排除ABD项;①③④均是东汉时期的科技文化成就,C项正确。故选C项。21.(1)目的:维护周朝统治;(2)影响:西周初期,分封制起到了拱卫周王室和巩固周朝统治的积极作用;西周后期随着诸侯国的逐渐强大,周王室衰微,分封制逐渐崩溃。【详解】(1)目的:根据材料“故封立亲戚为诸侯之君,以为蕃篱,屏蔽周室”可知维护周朝统治。(2)影响:根据材料“布履星罗,四周于天下,轮运而辐集。合为朝觐会同,离为守臣扦城”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周初期,分封制起到了拱卫周王室和巩固周朝统治的积极作用;根据材料“陵夷迄于幽、厉,王室东徙,而自列为诸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周后期随着诸侯国的逐渐强大,周王室衰微,分封制逐渐崩溃。22.(1)变化:手工业工具、农具多数改用铁器。影响: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井田制遭到破坏,土地私有化程度加深;分封制破坏,诸侯争霸。(答对两点)(2)学派及主张:材料三代表学派是道家,追求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朴素的唯物论;主张顺其自然,无为而治材料四代表学派是儒家,主张“仁政”,民贵君轻;性善论。【详解】变化:根据材料“一女必有一针一刀”“行服连轺辇者必有一斤一锯一锥一凿”可归纳出手工业工具、农具多数改用铁器。影响: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期铁器出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根据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在生产关系方面,井田制遭到破坏,土地私有化程度加深;在上层建筑方面分封制破坏,诸侯争霸。学派及主张:根据材料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可知是老子的主张,代表学派是道家,根据所学知识道家追求天人合一,朴素唯物论,顺其自然,无为而治;根据材料三“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可知是孟子的主张代表学派是儒家。根据所学知识孟子主张仁政,性善论。23.(1)制度:分封制。目的:巩固西周的统治。(2)从世袭到国君任免。(3)措施:废除分封制,在全国范围内设立郡县制。举例:实行皇帝制度;在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度;统一文字、货币、车轨、度量衡;修驰道、直道;颁行法律;编制户籍;迁徙六国贵族豪强;整顿社会风俗等。举例:西汉初年,地方行政制度采取郡县与分封并行制,分封了一批同姓诸侯王,这给汉王朝的统治和稳定埋下了隐患(或“导致了七国叛乱”)。【详解】(1)制度:根据材料“武王克商其兄弟之国者十有五人……皆举亲也”可得知反映的政治制度为分封制。目的:根据材料“昔武王克商,光有天下……皆举亲也”及所学知识,可得知分封制的目的是巩固西周的统治。(2)变化:材料一分封制的用人方式是世袭,材料二中“县尹、县公虽用贵族担任,但却非世袭之职,国君可随时对其任免调遣”可得知当时的县制用人方式为国君任免,所以变化为为从世袭到国君任免。(3)措施:根据材料“秦始皇最具历史意义的创制……中央集权的帝国体制取代地方分权的封建体制”可得知措施是废除分封制,在全国范围内设立郡县制。巩固统一举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