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河南省新乡市综建厂学校高二语文联考试题含解析_第1页
2022河南省新乡市综建厂学校高二语文联考试题含解析_第2页
2022河南省新乡市综建厂学校高二语文联考试题含解析_第3页
2022河南省新乡市综建厂学校高二语文联考试题含解析_第4页
2022河南省新乡市综建厂学校高二语文联考试题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2河南省新乡市综建厂学校高二语文联考试题含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阅读下列的文字,回答(1)—(4)题。刘牙医朱耀华(1)在柏杨镇,牙医刘正硅算得上是一个响当当的人物。在他的牙医生涯中,最辉煌的记录就是给县长拔过牙。(2)县长姓伍。那时候,县长还不是县长,是镇里的一个普通干部。伍干部被一颗烂牙折磨了好久,最后找刘牙医看。刘牙医掰开伍干部的嘴,对伍干部说,这颗牙已经烂得差不多了,要根治,最好是拔了。伍干部有满嘴的牙,也不在乎那一颗,就说,那就拔了吧。(3)刘牙医就帮伍干部拔了,可能为了根治彻底,还带下了一块肉。(4)刘牙医的诊所算得上是一个小小的牙齿博物馆,经他手拔下的牙他都收留着,其中当官的当老板的当学生的补皮鞋的卖豆腐的,都有。当然也有伍干部的。刘牙医像集邮一样将它们装帧起来,并美其名曰“牙册”,每颗牙下面都标注上主人的名字。刘牙医认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牙齿也不例外,收藏这些牙是对主人的一种尊重,同时也让他平添一种成就感。慢慢地,这成了他的一种特殊的癖好。刘牙医的牙册集有厚厚的几本,没事的时候,他把牙册拿出来,和别人一起欣赏,他说,看,这是二根的牙,他是大老板啊,在深圳开桑拿馆,赚了大钱。这是阿前的牙。阿前,知道吗?那个开什么投资公司的名骗。这是李向前的牙,对了,就是那个卖老鼠药又会写诗的李向前。这是柳汪汪,研究尿素的博士。(5)当然,刘牙医说得最多的是伍县长的牙。伍县长的牙排在牙册最醒目的位置,下面几个小字:伍××。括号,拔于×年×月。(6)诊所生意不错,看牙的,闲聊的,啥人都有。常有人向刘牙医打听伍县长拔牙的细节,说得多了,就渐渐有了典故。刘牙医说,那时候,他就看出来,伍干部不是一般的人。因为他的那个牙根发了几个叉,特别难拔,貌似一颗虎牙。拔牙时恰好没有麻药了,伍干部镇定自若,手里拿着一张《参考消息》,手一摆说,拔。(7)你想想,不打麻药,让你拔一颗试试?伍干部呢,眉头都没皱一下。(8)刘牙医因拔过伍县长的牙而名噪柏杨镇。(9)柏杨镇除了镇长,刘牙医威信最高,有什么摆不平的事,找到刘牙医,事情常常迎刃而解。刘牙医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县长的牙我都敢拔,你算老几?(10)这话有几分戏谑的成分,但也吓唬了不少人。(11)镇里搞拆迁,遇到了钉子户,镇长就来请刘牙医,要他从中斡旋。斡旋了几次,成效不错,就给他挂了个拆迁办主任的头衔。后来,刘牙医干脆就把诊所交给了卫校毕业的儿子,人称小刘牙医。小刘牙医自小就十分叛逆,又算是科班出身,瞧不起他老子。小刘牙医一般不拔牙,他说,牙是不可再生组织,人生来只有30几颗牙,拔一颗就少一颗。一般的牙病,大都能治好。(12)小刘牙医指着他老子牙册里那堆标本说,这些牙,起码有一半是好牙,可惜了。(13)人问,伍县长那颗牙呢?(14)小刘牙医看了看,说,龋齿,补补就好了。(15)刘牙医听了,嗤了一声说,小娃娃懂个屁。(16)刘牙医从此不再染指诊所,一门心思当他的拆迁办主任。镇上有座古祠,许多人联名呼吁保护,但也被拆了,那块地给了一个房地产商。镇长很信任刘牙医。镇长说,虽然拔牙和拆迁是不同行当,但也有相通之处,比如,要用拔牙的精神来指导拆迁。(17)小刘牙医听了这话,也嗤了一声说,江湖游医,什么牙都拔,早晚要出事。(1)下列选项中,对文意理解正确的两项是(5分)A.从“那就拔了吧”、“手里拿着一张《参考消息》,手一摆说,拔”等言行表现可以看出伍县长是一个有气魄的人。B.小刘牙医自小叛逆,又有专业特长,他很看不上老刘的一套,这表现了他纸上谈兵且轻视父辈经验的做派。C.老刘牙医认为牙齿与“身体发肤”一样“受之父母”的思想和他的什么牙都拔的行为形成对比,说明他表里不一。D.“县长的牙我都敢拔,你算老几?”这暗示我们柏杨镇解决不了的事,在老刘牙医这儿常常迎刃而解,其实主要是靠吓唬别人才解决的。E.小说塑造人物形象和揭示小说主题时,多处运用了讽刺的手法,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

(2)小说的主人公刘牙医这一形象有哪些特点?请做简要分析。(6分)

(3)小说的末尾一段运用了什么手法?有何深意?请简要分析。(6分)

(4)小说写刘牙医当拆迁办主任这一情节,在文中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8分)参考答案:(1)DE(2)答案:①缺乏专业知识;②胆大妄为;③自我吹嘘,自我感觉良好;④对权力阿谀奉承;⑤老于世故,善于钻营。(答出三点即可,每点2分)(3)答案:①双关。②对刘牙医无专业知识却胆大妄为的批判;③对镇长之流的官员不科学施政而胡乱作为的批判。(每点2分)(4)①刘牙医只因为给县长拔过牙就有很高的威信,这表现了柏杨镇百姓对权力的畏惧;②刘牙医被镇长任命为拆迁办主任并拆除大家联名保护的古祠,这表现镇长对权力的滥用和权力运行中的失序与任性;③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引出后文小刘牙医对父亲的不屑,增强了批判性;④丰富了人物形象,更加突出了刘牙医依附权力,胆大妄为的形象;⑤使作品更具时代感、现实感,也更具有荒诞感,增强了文章的讽刺性,升华了主题。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小题。①唐诗现在又开始让人感觉真切和亲切了,这是经历了和传统文化分别的痛苦之后才有的内心感觉。经历了千年,唐诗还留下那么多,可以想象当时的创作盛况。那么多唐诗显然不可能都是为了功名而写作的。它是一种流行的东西,是社会场合的一种交流方式,更多时候就像现在的歌词。王之涣和高适、王昌龄几个去歌台舞榭,听歌女唱他们的诗。几轮下来,独独听不到王之涣的诗。王之涣指着歌女中最美的一个,对在座的诗人们说,如果她唱的不是他的诗,他从此就不写诗了。那个最美的歌女出场唱的果然是王之涣的《凉州词》“黄河远上”那一首。这说明我们所景仰的唐诗,在当时很可能多是传唱的歌词。当时写诗的人太多了,即使是李白,也可能就是在盛唐被歌唱了一些年。在晚唐大概唱不过小李杜和温庭筠吧?杜甫的诗,可能文本些,难以流行;杜甫的崇高地位,在他死去数十年后才建立,应该和唐诗本真的歌词性质有关。②从这个意义上说,三十年来中国内地流行歌词的长盛不衰是值得欣喜的。人在这个世界上生活着经历着,悲欢冷暖,酸甜苦辣,都会感动在心,用心去歌唱。歌唱的内容就是人的现实和梦想,譬如生命、爱情、母亲、故乡、离别、重逢、游历和从军等等。这些在唐诗里也都写遍了。李谷一首唱的《乡恋》,对于故乡的依恋和怀念的心情,和李白的《静夜思》是一样的精致平实。谷建芬作曲的《烛光里的妈妈》和孟郊的《游子吟》可以匹敌,《思念》和李商隐的无题诗,美感是相通的。还有北京奥运会主题歌《我和你》和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相比,也是不见逊色的。③把现在的歌词和唐诗比较,只是想说明两者是同样的东西。尽管不在同一时空,两者的文化身份是一样的。虽然两个时代的作品也无法混淆,同样的留别的诗,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和罗大佑的《追梦人》就不一样。但徐志摩的文本的诗无愧于时代,罗大佑的歌词同样无愧于时代。至于说历代的歌唱同样珍贵,为什么唐诗让我们心存景仰,甚至是徐志摩的诗总觉得要比现在的歌词好多了?且以唐三彩为例。唐人见到的唐三彩一定和我们见到的不一样。我们见到的唐三彩要美得多,是时间和距离产生了美。当时的唐三彩和唐诗一样流行,时尚。时时面对的东西,美不到哪里去。迎面的歌唱可能不被看重,千百年的歌唱,会滋润和鼓舞同样歌唱着的心。(摘编自陈鹏举《诗与歌词》)1.下列对于唐诗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A.让人们感到真切和亲切的唐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国人的情感所难以割舍。B.即使是大诗人李白的诗的传唱,到晚唐也就渐渐不再流行了,唐朝诗人之多,于此可见一斑。C.现在人们所景仰的唐诗,在唐朝既被用作一种社交方式,又被作为流行歌曲的歌词,其中尤以后者为多。D.在唐朝,人们盛行写诗和传唱诗,所以可以肯定,其中有一些诗并不是为了求取功名而创作的。2.下列关于现在的流行歌词和唐诗的比较,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A.历史上唐诗最终为宋词元曲所取代,而三十年来中国的流行歌词却能长盛不衰,这是值得欣喜的。B.现在的流行歌词和唐诗一样,写的都是人的现实和梦想,都会使人感动在心,用心去歌唱。C.比起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来,北京奥运会的主题歌《我和你》显得更为出色。D.李谷一首唱的《乡恋》和李白的《静夜思》,在表现对故乡的依恋和怀念方面可谓异曲同工。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王之涣说,如果最美的歌女唱的不是他的诗,从此就不写诗了。这说明王之涣的诗当时曾被广泛传唱。B.在唐代,唐三彩和唐诗一样也是流行的、时尚的东西,因而当时的人们是不会把它看得很珍贵的。C.杜甫的诗,可能表现得文本一些,这应该跟唐诗本真的歌词性质有一定的关系,所以难以流行。D.时间和距离能够产生美,可以想见,现在流行歌曲的歌词在若干年后应该也会被人们推崇的。参考答案:1.B2.D3.C1.试题分析:B项有效信息在第一段:“当时写诗的人太多了,即使是李白,也可能就是在盛唐被歌唱了一些年。在晚唐大概唱不过小李杜和温庭筠吧?”从这句话中不能得出李白的诗歌晚唐就不再流行了。本小题逆推错误。考点: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2.试题分析:A项原文在第二段:“从这个意义上说,三十年来中国内地流行歌词的长盛不衰是值得欣喜的。”句中的“这”指代上一段末所说的即使是李杜的诗歌,流行也有时代性。“值得欣喜”的不是将唐诗为宋词元曲取代与流行歌词长盛不衰比较而言的。此题张冠李戴。B项信息源在第二段:“人在这个世界上生活着经历着,悲欢冷暖,酸甜苦辣,都会感动在心,用心去歌唱。”据此,“感动在心”的是人的生活、经历而不是“流行歌词”。C项信源在第二段末:“还有北京奥运会主题歌《我和你》和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相比,也是不见逊色的。”此项言过其实。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3.试题分析:C项信息源在第一段末:“杜甫的诗,可能文本些,难以流行;杜甫的崇高地位,在他死去数十年后才建立,应该和唐诗本真的歌词性质有关。”此项张冠李戴和强化因果。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汉代篆书的文化精神篆书的应用遍及汉代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其书法艺术也在继承了秦代小篆写法的基础上有了更高的审美追求和艺术表现。秦王朝统一六国之后,秦始皇采用了丞相李斯的建议,在文字政策上“罢其不与秦文合者”,以秦系文字为基础统一全国文字。秦代篆书最具代表性的书法作品就是李斯所写的泰山、峄山、琅琊台、会稽、之罘等刻石。李斯是法家人物的代表,法家之于审美采取的是“好质而恶饰”的主张,反对各种形式的装饰。这也正是李斯小篆“省大篆之繁缛以趋简易”、笔画粗细均等、结体平正匀齐的原因。秦亡汉兴,汉初采用了道家的“无为而治”的思想治国,汉武帝时又采用了董仲舒的意见“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与法家的审美思想相比,道家审美观超越了功利性的羁绊,而儒家审美观则强调了文(饰)与质的辩证统一关系。讲实用性也讲审美性,这是汉代美学思想对秦代美学思想的突破,也是汉代艺术繁荣发展的一个原因。如果说以道、儒思想取代法家思想促使汉代审美趋于开放,那么,地域文化对于汉代艺术的发展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李泽厚先生在《美的历程》一书中说道:“其实,汉文化就是楚文化……汉起于楚地,刘邦、项羽的基本队伍和核心成员大都来自楚国地区。楚汉浪漫主义是继先秦理性精神之后,并与它相辅相成的中国古代又一伟大艺术传统。它是主宰两汉艺术的美学思潮。”与北国文化不同的是,这种弥漫着浪漫主义色彩的南国楚文化充满了想象、神人交织、赤兔金鸟、羽人戏龙……就像屈原《离骚》中所说的那样,“佩缤纷其繁饰兮,芳霏霏其弥章”。注重雕饰、充满想象,是其显著的审美特征。汉赋、汉帛画、汉雕塑、汉画像石等无不彰显着这种缤纷浪漫的情怀。书法也是如此,汉代篆书线条一改秦篆的“玉箸”式样,提按波变,跌宕流动,充满了节奏变化。起笔时或藏或露,少有雷同;收笔处或作悬针,或为垂露,姿态万千;转折处或提或按,方圆兼备,虚实相生。瓦当铭文更能随形布势,随意生态,活泼多变;缪篆屈曲回环;鸟虫篆,笔画作鸟、虫、鱼状,更是将篆书的装饰意味、浪漫色彩发挥到了极致。“圣人立象以尽意”,汉代流动瑰丽的篆书,所表达的正是汉代崇尚浪漫、重视装饰的审美追求。森严的秦文化之“法”与浪漫的楚文化之“意”在汉代篆书里交融,开创了中国书法史上辉煌的一页。1.下列对作者观点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在审美上,以李斯为代表的法家反对各种形式的装饰,他的小篆笔画粗细均等、结体平正匀齐,体现了法家“好质而恶饰”的主张。B.李斯所写的泰山、峄山、琅琊台、会稽、之罘等刻石省去了大篆的繁缛而更趋简易,是秦代篆书最具代表性的书法作品。C.汉代融合了道家“无为而治”和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治国思想,强调“文”“质”辩证统一的审美观。D.注重雕饰、充满想象,是南国楚文化显著的审美特征。汉赋、汉帛画、汉雕塑、汉画像石等都彰显着这种缤纷浪漫的情怀。2.下列对“汉代篆书的文化精神”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汉代篆书是汉代审美趋于开放的产物。汉代美学思想突破了秦代美学思想,讲实用也讲审美,促使了包括篆书在内的汉代艺术的繁荣。B.楚汉浪漫主义取代了先秦的理性精神,主宰了两汉艺术的美学思潮。地域文化的深刻影响决定了汉代篆书的文化精神。C.汉代篆书提按波变,跌宕流动,充满了节奏变化;特别是鸟虫篆更将篆书的装饰意味和浪漫色彩发挥到了极致。D.汉代篆书既有道家“无为”的审美观,也有儒家“文质”辩证统一的思想;既有秦文化的森严法度,也有楚文化的浪漫情怀。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秦始皇灭六国后采用李斯的建议,在文字政策上“罢其不与秦文合者”,以秦系文字为基础统一了全国文字。B.汉代篆书在书法艺术上继承了秦代小篆的写法,但与秦代小篆相比,它又有更高的审美追求和艺术表现。C.汉代篆书流动瑰丽,表达了汉代崇尚浪漫、重视装饰的审美追求,书写了中国书法史上辉煌一页。D.汉代篆书在汉代繁荣发展,它的应用遍及汉代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成为当时人人必须掌握的一种字体。参考答案:1.C

2.B

3.D1.试题分析:C项强调“文”“质”辩证统一的仅仅是儒家的审美观,“道家审美观超越了功利性的羁绊,而儒家审美观则强调了文(饰)与质的辩证统一关系。”本项以偏概全。...2.试题分析:B项“楚汉浪漫主义取代了先秦的理性精神”错。原文表述是“楚汉浪漫主义是继先秦理性精神之后,并与它相辅相成的中国古代又一伟大艺术传统”。3.试题分析:D项表述“成为当时人人必须掌握的一种字体”属无中生有。原文只是提到了“篆书的应用遍及汉代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录鬼簿》序钟嗣成

贤愚寿夭,死生祸福之理,固兼乎气数而言,圣贤未尝不论也。盖阴阳之屈伸,即人鬼之生死,人而知夫生死之道,顺受其正,又岂有岩墙、桎梏之厄哉?

虽然,人之生斯世也,但知以已死者为鬼,而未知未死者亦鬼也,酒罂饭囊,或醉或梦,块然泥土者,则其人虽生,与已死之鬼何异?此固未暇论也。其或稍知义理,口发善言,而于学问之道,甘于暴弃,临终之后,漠然无闻,则又不若块然之鬼之愈也。

予尝见未死之鬼吊已死之鬼,未之思也,特一间耳。独不知天地阖辟,亘古及令,自有不死之鬼在,何则?圣贤之君臣,忠孝之士子,小善大功,着在方册者,日月炳焕,山川流峙,及乎千万劫无穷已,是则虽鬼而不鬼者也。

余因暇日,缅怀故人,门第卑微,职位不振,高才博识,俱有可录。岁月弥久,堙没无闻,遂传其本本末,吊以乐章。复以前乎此者,叙其姓名,述其所作,冀乎初学之士,刻意词章,使冰寒于水,青胜于蓝,则亦幸矣。名之日录鬼簿。

嗟乎!余亦鬼也。使已死未死之鬼,作不死之鬼得以传远,余又何幸焉?若夫高尚之士,性理之学,以为得罪于圣门者,吾党且啖蛤蜊,别与知味者道。

至顺元年,龙集庚午月建甲中二十二日辛未,古汴钟嗣成序。10.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门第卑微,职位不振卑微:地位低下

B.以为得罪于圣门者以为:认为

C.吊已死之鬼吊:悬挂

D.其或稍知义理,口发善言或:有的人

1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虽然,人之生斯世也

B.冀乎初学之士,刻意词章

C.复以前乎此者

D.吊以乐章

12.下列句中加点词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人享生斯世也

未之思也

②使冰寒于水,青胜于蓝

而于学问之道,甘于暴弃

A.①相同,②相同B.①相同,②不同

C.①不同,②相同D.①②均不同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个人认为阴与阳的消退和增长,就如同人与鬼之间的生死之别,人们如果知道那些有关生死的道理,就会顺从天命,接受正常的命运。

B.人如果浑浑噩噩,醉生梦死,就像泥石土块一般没有知觉,那么这样的人即使活着,和已死的人所化之鬼没有什么两样。

C.作者认为,从古至今,人间自有不死之鬼存在的原因是史册记载了他们小的善举或大的功业·最终使他们如日月昭然,如山川流逝耸立,乃至千万年不会穷尽。

D.作者说即使那些所谓的高尚的,深谙性理学问的人,认为他的看法有悖于圣人法门,离经叛道,他也将不屑与之理论,自会另与深解其味的人述说。1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贤愚寿夭,死生祸福之理,固兼乎气数而言,圣贤未尝不论也。(2)余亦鬼也。使已死未死之鬼,作不死之鬼得以传远,余又何幸焉?(3)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亦遂增胜。参考答案:10.C(吊:凭吊)

11.B(A“虽然”是“虽然这样”,今是连词;C“以前”是“把先于此前”,今是“现在或所说某时之前的时期”;D文中指戏曲家们的“作品”,今是“成套的乐曲中具有一定主题的独立部分”;B古今均为刚开始学习)

12.C(①中“之”分别为助词、代词;②两个“于”都是介词)

13.A(“作者个人认为”错)

14(1)贤者愚者长寿早夭,死生祸福的道理,原本就有命运气数的说法,古代圣贤也曾有所论及。

(2)我其实也是人间之鬼呀!倘使我能让已死和未死之鬼,成为人间不死之鬼得以流传长远,我又是何等幸运啊!(3)又在庭院里错杂地种上兰花、桂树、竹子等,往日的栏杆,也就增加了新的光彩。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习凿齿,字彦威。齿少有志气,博学洽闻,以文笔著称。荆州刺史桓温辟为从事,江夏相袁乔深器之,数称其才于温,转西曹主簿,亲遇隆密。时温有大志,追蜀人知天文者至,夜执手问国家祚运修短。星人曰:“无忧虞,至五十年外不论耳。”温不悦,乃止。异日,送絹一匹、钱五千文以与之。星人乃驰诣凿齿曰:“家在益州,被命远下,今受旨自裁,无由致其骸骨。缘君仁厚,乞为标碣棺木耳。”凿齿问其故,星人曰:“赐絹一匹,令仆自裁,惠钱五千,以买棺耳。”凿齿曰:“君几误死!君尝闻干知星宿有不覆之义乎?此以絹戏君,以钱供道中资,是听君去耳。”星人大喜明便诣温别温问去意以凿齿言答温笑曰凿齿忧君误死君定是误活然徒三十年看儒书不如一诣习主簿。累迁别驾。温出征伐,凿齿或从或守。所在任职,每处机要,莅事有绩,善尺牍论议,温甚器遇之。时清谈文章之士韩伯、伏滔等并相友善,后使至京师,简文亦雅重焉。既还,温问:“相王何似?”答曰:“生平所未见。”以此大忤温旨,左迁户曹参军。时有桑门释道安,俊辩有高才,自北至荆州,与凿齿初相见。道安曰:“弥天释道安。”凿齿曰:“四海习凿齿。”时人以为佳对。是时温觊觎非望,凿齿在郡,著《汉晋春秋》以裁正之。起汉光武,终于晋愍帝。及襄阳陷于苻坚,坚素闻其名,与道安俱舆而致焉。既见,与语,大悦之,赐遗甚厚。又以其蹇疾,与诸镇书:“昔晋氏平吴,利在二陆;今破汉南,获士裁一人有半耳。”俄以疾归襄阳,寻而襄、邓反正,朝廷欲征凿齿,使典国史,会卒,不果。(节选自《晋书?习凿齿传》,有删改)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星人大喜/明便诣温别/温问去意/以凿齿言答/温笑曰/凿齿忧君误死/君定是误活/然徒三十年看儒书/不如一诣习主簿/B.星人大喜/明便诣温/别温/问去意以凿齿言答温/笑曰/凿齿忧君误死/君定是误活/然徒三十年看儒书/不如一诣习主簿/C.星人大喜/明便诣温/别温/问去意/以凿齿言答/温笑曰/凿齿忧君误死/君定是误活/然徒三十年看/儒书不如一诣习主簿/D.星人大喜/明便诣温别/温问去意/以凿齿言答温/笑曰/凿齿忧君误死/君定是误活/然徒三十年看儒书/不如一诣习主簿/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主簿,官职名,为汉代以来通用的官名,主管文书簿籍及印鉴。只在地方郡、县官府设有此官,中央不设。B.棺,棺材,常见以木、铜、石等物料制造,分内棺和外椁,棺:装殓尸体的器具;椁:套在棺外的外棺。C.星宿,古代天文术语。文中指星象,指星体的明暗、位置等现象,迷信的人借观察星象,推测人事的吉凶。D.荆州,九州之一。九州,传说我国上古时期有冀州、兖州、扬州、徐州等九大行政区,后用作中国代称。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习凿齿才干突出,很受赏识。他从小立志,博学多闻,文笔好;他妙答释道安,被人称好;他被袁乔器重,得到桓温的优厚待遇。B.习凿齿思维敏捷,机智过人。桓温向占星人咨询后送给占星人钱物,占星人访问习凿齿请求他帮忙,习凿齿点拨后救了占星人。C.习凿齿恪尽职守,忠于朝廷。他在桓温手下,常常担任要职,办事有成效,后来他居住郡里时,撰述《汉晋春秋》来劝谏桓温。D.习凿齿臧否人物,实事求是。他用“生平所未见”来高度评价简文帝,明确地表达出自己忠于朝廷的愿望,违逆了桓温的意愿,于是被贬为户曹参军。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家益州,被命远下,今受旨自裁,无由致其骸骨。(2)寻而襄、邓反正,朝廷欲征凿齿,使典国史,会卒,不果。参考答案:10.A

11.A

12.D

13.(1)我家住益州,受命远道而来,今奉桓公旨意自裁,无法使自己的尸骨返乡。(2)又过了不久,襄阳、邓州回归东晋。朝廷想要征召习凿齿,让他主管撰写国史,适逢习凿齿病死,此事便告中止。【10题详解】此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考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文言阅读的语感和断句技巧,而且还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文言断句有很多的标志,比如:四字短语、排偶句式、顶真修辞等等。还可以利用名词代词在句中担当的成分来断。句子意思为,星人大喜,第二天天一亮就去辞别桓温。桓温询问离去的本意,星人以习凿齿之言作答。桓温笑道:“习凿齿担心足下因误解而死,足下倒是因误解而得生。然而这真是三十年白读儒书,不如一问习主簿。”“温问去意”为主谓结构,成一句,前后断开,排除BC两项;“温笑曰”为主谓结构,前后断开,排除D项。故选A。【11题详解】本题考核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此类试题多考核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A项,“主管文书簿籍及印鉴”错误,主簿,主管不包括印鉴。故选A。【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D项,“明确地表达出自己忠于朝廷的愿望”理解错误,文中习凿齿的话只是真实感受,无“表达出自己忠于朝廷的愿望”的意思。故选D。【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答此类题一定要事先还原语境,切忌直接读句子翻译。翻译时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1)被,接受;远下,远道而来;自裁,自杀;致,使……回到。(2)寻,不久;反正,回归;典,主管撰写;会,适逢。【点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翻译时注意体现句式和实词的各种用法及活用类型。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参考译文:习凿齿,字彦威,襄陽人氏。家族殷富兴旺。世代为乡里豪绅。习凿齿年轻时就颇有志气,博学多闻,以文章著称。荆州刺史桓温一召为从事,江夏相袁乔十分器重他,多次在桓温面前夸奖他的才干,桓温便升迁他为西曹主簿,关系亲密,待遇优厚。当时桓温有野心异志。将蜀地一位通晓天文术数的星人请来,夜里握住他的手询问国家命运气数的长短。星人回答说:“绝无忧患。到五十年以后就难以预测了。”桓温不高兴,便不再追问。过了一天,桓温送给星人绢一匹,钱五千文。星人便急忙奔告习凿齿说:“家住益州,受命远道而来,今奉桓公旨意自裁,无法使一尸一骨返乡。因为足下仁厚慈爱,请为小人备棺立碑安葬于黄土。”习凿齿问其缘故,星人说:“桓公赐绢一匹,是让小人自缢,给钱五千,是置办棺材之费。”习凿齿说:“足下差一点因误会而死!足下曾听说过干知星宿有不杀之义吗?桓公这是用丝绢跟足下开个玩笑,赐钱是供路途费用。这是让足下离开回乡而已。”星人大喜,第二天天一亮就去辞别桓温。桓温询问离去的本意,星人以习凿齿之言作答。桓温笑道:“习凿齿担心足下因误解而死,足下倒是因误解而得生。然而这真是三十年白读儒书,不如一问习主簿。”习凿齿累迁别驾。桓温出兵征战,习凿齿有时行军有时留守,所任职务,常常处在机要之位,任职理事颇有功绩,擅长写书信论议,桓温十分器重信任他。当时著名的清谈文章之士韩伯、伏滔等皆与习凿齿交一情深厚。后来习凿齿奉桓温之命出使至京师,当时做丞相的简文帝也十分敬重他。返回荆州后,桓温问:“丞相会稽王是怎样的人?”习凿齿答道:“生平所未见。”与桓温旨意大为不合。因此被降职为户曹参军。当时有个僧人释道安俊逸善辩有高才,从北方到荆州,与习凿齿初次会见。释道安道:“弥天释道安。”习凿齿应声道:“四海习凿齿。”当时人认为这是绝妙对句。当时桓温图谋篡位,习凿齿闲居襄陽郡里,著写《汉晋春秋》裁定正逆来节制桓温。书起于汉光武帝,终止于晋愍帝。及至襄阳被前秦苻坚占领,苻坚平素多闻习凿齿的大名,便用轿子将习凿齿与释道安一起送到长安。相见后,与他一交谈,十分欣赏他。赐赠礼物非常丰厚。又因为习凿齿跛足,苻坚给各镇的文书中说:“从前晋朝司马氏平定吴国,利在获得陆机、陆云二位才士;今日我平定汉南,所获得仅仅是一个半人而已。”不久习凿齿因病返回襄阳。又过不久襄阳邓州回归东晋。朝廷打算征召习凿齿,让他主管撰写国史。适逢习凿齿病死,此事便告中止。6.

参考答案:8、C(A、停止,完;B、琐碎;D相等)9、D(A、因为\用,在;B、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代词,它;C、就\却;D、于是)10、C(“为人正直”文中没有说到。“未能调回京城任职”的原因是朝中没有人帮助他,而不是“没有得到皇上的赏识”。)11、(1)祖母刘氏一有病,他就哭泣,侍侯祖母身旁,夜里未曾脱衣。(得分点:则,)(2)安乐公得到诸葛亮的帮助而能抵抗魏国,任用黄皓而亡国,从这可知成败的原因是一样的。(得分点:得,而,是,一点一分)(3)他的下属把信的内容禀告了司隶,司隶因为李密在县城的名声清廉谨慎,没有弹劾他。(“白其书”1分;“以”,因为1分;“清慎”,“清廉谨慎”,1分;“弗之劾”,宾语前置1分)参考译文:李密,字令伯,犍为武阳人(今四川省彭山县)。他的一个名字叫虔。父亲很早就去世了,母亲何氏再嫁。当时李密只有几岁,他恋母情深,性情淳厚,思念成疾。祖母刘氏亲自抚养他。李密侍奉祖母以孝顺和恭敬闻名当时。祖母刘氏一有病,他就哭泣,侍侯祖母身旁,夜里未曾脱衣。为祖母端饭菜、端汤药,他总要尝过后才让祖母用。有空闲的时候就讲学忘记疲劳,并且像对待老师一样侍奉拜谯周。,被谯周的学生把他和子游和子夏并列(认为是很有才华的人)。

他年少时在蜀汉做郎官。多次出使吴国,颇有辩才。吴人称赞他。蜀汉平定后,泰始初年,晋武帝委任他为太子洗马。他因为祖母年高,无人奉养,没有接受官职。皇帝看了以后说:“(这个)读书人高雅的名声,不是图有虚名啊。”于是就停止征召(他)。后来(他的祖母)刘去世了,(他)服完丧,又以洗马的身份被征召到洛阳。当时(有个叫)张华的司空问他说:“(你认为)安乐公这个人怎么样?”李密说:“可以与齐桓公相并列。”张华问其中的原因,他回答说:“齐桓公得到管仲(的辅助)而称霸,任用竖刁而使自己死了不得埋葬,尸虫流出户外。安乐公得到诸葛亮的帮助而能抵抗魏国,任用黄皓而亡国,从这可知成败的原因是一样的。”又问“孔明的规劝提醒的话为什么那么琐碎?”李密说:“过去舜、禹、皋陶在一起谈话,所以能够简洁高雅;《大诰》是说给普通人听的,应该具体琐碎一点。孔明和对话的人水平不相等,他的言论教导因此具体琐碎。”张华认为他的道理很好。

(后来)到外地做温县的县令,很讨厌下属官吏,曾经给人写信说:“庆父这种人不死,鲁国的灾难不会停止。”下属官吏把他的信上报给司隶,他的下属把信的内容禀告了司隶,司隶因为李密在县城的名声清廉谨慎,没有弹劾他。李密有才能,常盼望转回朝廷做官,可是朝廷中无人作后盾,于是被调到汉中升作太守,他自己因为不如意而心怀怨恨。等到皇帝在东堂赏赐酒席,让李密作诗时,他在诗的末尾说:“我这人也有心里话,说来话长。做官却朝中无人,不如回家种田。圣明的皇帝高高在上,(我的)这番话哪会正确啊!”武帝对此很生气,(识相的)都官从事马上奏请罢免李密的官职。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共4题)7.下面是一则由筹备组某组长撰写的高中毕业三十周年聚会邀请函初稿片段,其中有五处不符合语言得体的要求,请找出并作修改。同学们,一别三十载,共叙同学情。受筹备组交代,特向大家发布高中毕业三十周年聚会相关事宜。时间:2018年10月2日上午9时,地点:某某中学会议室。要求同学们能放下繁忙的工作,抽空莅临母校,期待我们再次相逢。在此我谨代表筹备组发出诚挚的邀请,同学们务必准时参加。参考答案:①“交代”改为“委托”②“莅临”改为“重返”③“要求”改为“希望”④“发布”改为“公布”⑤“务必”改为“尽量”【详解】此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的得体、准确的能力。要判断是否得体,一定要注意说话的场合,还有自己和对方的身份,说自己时就应该用谦辞,说别人时就应使用敬辞。词语得体,主要指词语的运用要适合语境要求的范围、程度、感情色彩等,还有词语音节和谐协调等要求;语体适合,即要符合书面语和谈话语体;语气恰当,不单指陈述、疑问、祈使、感叹等语气,还侧重根据说话人和听话人的不同身份、辈分、地位、文化修养,而使用的上对下、下对上、平辈间的说话的语气。本题,①“交代”语体与邀请函不符,应改为“委托”;②“莅临”是敬辞,此次应改为“重返”。③“要求”语言生硬,不够礼貌,不符合邀请函语体,应改为“希望”;④“发布”一般是上级部门做的事情,这里应改为“公布”;⑤“务必”语言生硬,不够礼貌,应改为“尽量”。【点睛】语言表达要做到“得体”,应学会“三看一理解”:(1)看文体,注意语体色彩。语体分为口语和书面语两种。书面语又有几种变体:公务语体、文艺语体、科技语体和政论语体等。口语通俗易懂,自然灵活,适用于日常交际对话及广播稿等。(2)看场合,注意“因境设辞”。(3)看对象,注意讲究分寸。(4)理解常见敬词与谦词的意义和用法。8.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

中共十八大以来,反腐在中共党内刮起旋风并高压推进。

;无论是正崭露头角、渐起风云的政治明星,还是已功成名就、退居山隐的过往功臣,只要正在或者曾经涉足过违法乱纪、有腐在身,一定会“新账老账一起算”。用中央纪委的话说,就是反腐“绝不留死角”。A.不管是已位居中央最高决策层的政治局委员,还是坐镇一方的地方官员B.无论是已位居中央最高决策层的政治局委员,还是坐镇一方的地方官员C.不管是坐镇一方的地方官员,还是已位居中央最高决策层的政治局委员D.无论是坐镇一方的地方官员,还是已位居中央最高决策层的政治局委员参考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