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金融史中的大事件课件_第1页
谈金融史中的大事件课件_第2页
谈金融史中的大事件课件_第3页
谈金融史中的大事件课件_第4页
谈金融史中的大事件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谈金融史中的大事件——从历史看金融危机与其在现实中迷茫不堪不如到现实背后去洞察其前世今生的故事有因才有果,执着于果,不如反思于因历史,提供给人认识现实经济世界的一个视角,在生活中理性地认识发生的每一个变化,一切答案在你心中。历史请问大家对历史什么看法?我要讲什么:1.金本位2.1929年美国股灾3.布雷顿森林体系4.日本金融泡沫5.英镑狙击战6.20年来几次大的危机7.欧元——挑战美元霸权8.未来展望更为引人注目的是,自1973年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至今,国际货币金融秩序进入了“无制度”时代。美元等各主要国际性货币的汇率经常出现巨幅波动,便捷的电子化交易系统使得规模庞大的国际游资形同“幽灵”、在全球范围内“四处游荡”,不同国家金融市场之间的“传染效应”越来越明显,金融危机爆发的频率和破坏性急剧攀升,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金融领域的利益冲突日渐明显,这些问题构成了现阶段国际金融领域的鲜明特色,同时也决定着当前和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国际金融的协作必须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得到升级。

值得一提的是,90年代欧洲中央银行和单一货币欧元的出现,象征着20世纪人类社会将国际金融协作推进到了一个崭新的阶段。金本位制

金本位制是人类历史上最早出现的国际货币制度,是金融全球化的最初形式。

金本位制就是以黄金为本位币的货币制度。在金本位制下,每单位的货币价值等同于若干重量的黄金(即货币含金量),当不同国家使用金本位时,国家之间的汇率由它们各自货币的含金量之比--金平价来决定。

基本内容:两方面,一,每个国家规定以黄金为货币金属,确定本位币(金铸币)货币单位名称与含金量,公民可持一定量黄金请求铸造或由国家银行换得金币,也可将持有的银行券、辅币兑换为金币;二,各国不同的金铸币按各自含金量形成固定比价,建立比较稳定的国际货币联系,允许黄金在国际间自由流动。金本位如何产生

在人类货币发展过程中,最开始斯巴达人交换使用铁作为交换媒介,罗马人用铜,发达的商业国家才用金和银。由于金的化学性质比较稳定以及产量稀少等特点使其最终成为人们交易媒介的首选。比如公元前700年小亚细亚地区出现的琥珀金。从此以后,黄金在人类历史上长期被视为是财富的象征(这一点很重要)。黄金在货币体系中发生作用,最早可追溯到16~18世纪被各个新兴的资本主义国家所广泛采用的金银本位制或复本位制。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平行本位制”,一种是“双本位制”。“平行本位制”指金银同为本位货币,可以自由铸造和熔化,均按各自所含金属的实际价值进行流通。两种货币的交换比率由金银市场比价确定,国家不规定。但是由于金银比价不稳定,交易十分混乱。17世纪的欧洲战火不断,各个国家为了争夺欧洲霸权不遗余力地扩军备战。战争需要强大的经济作为后盾。战争无疑消耗了财富,人们对于未来的忧虑使得“劣币驱逐良币”现象愈来愈严重,手工铸币含银量从1688年的88%降到1695年的50%,英政府不得不重铸银币。两种方式:代表君主和国家利益的财政大臣威廉·朗兹主张降低货币成色或减轻货币重量,有利于战后解决通货紧缩问题。代表商人利益的哲学家约翰·洛克主张足值的金银货币。两种方式的区别:按照前者的做法,政府作为货币的发行方,利用货币贬值掠夺持币方的财富(一如今天的美国对待中国),这种做法在经济学上称为征收“铸币税”。通过这种方式,国王合法赖账,利用少量的白银来清偿积累的大量战争贷款和政府赤字。

但是,问题出现了,铸币局定的金银比价过高(15.21:1而在汉堡只有15:1),国内和国外的巨大利差使得禁止黄金出口和阻止白银外流几乎是不可能的。于是铸币厂无银可铸。铸币厂厂长——艾萨克·牛顿(他的头像印在了1英镑的钞票上)考虑用金币作为本位币。在牛顿改革之后,英国转向了事实上的金本位制,并在1816年正式确定。

1816年英国通过《金本位制度法案》,从法律的形式上承认了黄金作为货币的本位来发行纸币。纸币的出现可以缓解因黄金不足而造成的货币短缺状况(注意这也是金本位崩溃的原因),但是乱发和乱印纸币的问题却影响着大众对纸币的信心。因此政府定下制度,银行发行的纸币需要维持和黄金的可兑换性,国家不能发行超过所拥有黄金总值的银纸。由于持有银纸便可以向政府库房兑换黄金,官方以黄金来保证纸币的流通和价值。

19世纪中叶以后,白银大量增产,银价猛跌,资本主义国家为稳定币值,相继实行金本位制。金本位“黄金百年”

从1816年英国采用金本位,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的1914年,差不多一百年。是金本位的黄金百年,同时也是欧美经济最美好的百年。

学术界关于金本位的争论至今未休。反对金本位有代表性的人是凯恩斯,他认为保持国内充分就业和价格稳定是首要目标,为此应该实行独立的货币政策,而在金本位体系下的固定汇率制度恰恰使得一国放弃了独立的货币政策。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70年代,欧美发达国家完成产业革命。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立,机器大工业出现,生产力大增,单个国家的市场无法满足生产要求,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国家和地区都卷入了国际分工的范围,通过国际商品交换,各国经济开始建成一个整体,世界经济初步形成。其次,金本位制度下各国都是以黄金平价来发行货币,各国在国际货币体系中都是平等的。即使英国也不能像今天美国那样随意贬值美元来掠夺世界财富。相反,英国为了保证伦敦金融中心的地位不得不妥善管理英镑,因为人们对英镑的信心是建立在其与黄金的长期稳定兑换性上的。支持恢复金本位的学者就抓住这一点,指出在浮动汇率下没有什么可行的机制来约束美国的货币政策,使得美国肆无忌惮地向全世界输出通货膨胀,掠夺世界人民积累的财富。

但是后来精明的银行家发现,人们对发行的纸币很有信心,就不会去兑换黄金,于是只需要少量的黄金储备就可以大量发行纸币,当时被视为金本位制核心力量的英格兰银行就多次多发纸币遭到质疑。但银行家们通过在公开市场上收购英镑或提高贴现率来维护英镑价值将危机化险为夷,这也成为了金本位制内在的一大弱点。金本位制的没落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各参战国为了战争加紧对黄金的掠夺,金币的流通受到了严格限制,各国纷纷停止金币铸造和纸币和黄金的兑换,禁止黄金输出和输入,从根本上破坏了金本位制赖以存在的基础。

战争结束后,英国不愿承认自己的衰落,仍然想通过恢复金本位制来重塑英镑在世界经济中的霸权地位,即以1英镑对4.86美元恢复金本位制(市场上英镑与美元的均衡汇率在1:4左右,因此英镑被高估了10%)。为了避免对英镑的投机,美国贷了3亿的美元给英国,同时还通过大幅拉大两国利差来防止英国资本外逃。利用政府力量对抗市场的代价:英镑的高估和高利率对本国的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产生消极影响,导致经济衰退;美国的低利率政策使得国内流动性过剩,直接催生了股市的大泡沫,是导致1929年股市崩盘的重要因素之一(相似的事件还会发生)。黄金越来越紧缺,各国没有相应提高金价,造成通货紧缩的严重困难。当整个世界的经济、政治、金融、贸易陷入完全混乱之中,许多国家都放弃了金本位,防止国家财富外流。1933年美国新上任的罗斯福总统宣布美国终止金本位制,禁止黄金出口。至此,风光了近百年的金本位制退出了历史舞台。但后世的研究仍在继续,大批学者主张恢复金本位来应对美元霸权。

黄金供应量的不稳定,是金本位制度最主要的缺陷。黄金生产量的增长幅度远远低于商品增长的幅度,黄金便不能满足日益扩大的商品流通需要。

而金本位的崩溃无疑也是影响巨大的。他为各国普遍货币贬值、推行通货膨胀打开方便之门。同时由于各国流通不可兑换黄金的纸币,汇率的决定过程变复杂了,汇价剧烈波动,冲击世界汇率制度,影响国际金融关系。1929年美国股灾上世纪20年代的美国,既是全民投资发热时代,也是资本市场内幕交易泛滥的时代。也是令人欣慰的经济大发展时代。故事从美国疯狂的投机风说起。大家对投机有什么想法?支持抑或批判投机指根据对市场的判断,把握机会,利用市场出现的价差进行买卖从中获得利润的交易行为。投机者可以"买空"(Long),也可以"卖空"(Short)。民众日常购买彩票、股票等利用所获信息根据自有资源所作出的交易选择,都属于投机的一种。投机的目的很直接---就是获得价差利润。但投机是有风险的。

20世纪初伟大的英国金融家欧内斯特·卡塞尔爵士所说:"当我年轻的时候,人们称我为赌徒;后来我的生意规模越来越大,我成为一名投机者;而现在我被称为银行家。但其实我一直在做同样的工作。"华尔街你也许不会想到,纽约最终成为一座世界性的商业都市和金融中心,竟然与17世纪荷兰的"郁金香泡沫"有一种无法分割的必然联系。人们购买郁金香已经不再是为了其内在的价值或作观赏之用,而是期望其价格能无限上涨并因此获利(这种总是期望有人会愿意出价更高的想法,长期以来被称为投资的博傻理论)。作为人类历史上有记载的最早的投机活动,荷兰的“郁金香泡沫”昭示了此后人类社会的一切投机活动,尤其是金融投机活动中的各种要素和环节:对财富的狂热追求、羊群效应、理性的完全丧失、泡沫的最终破灭和千百万人的倾家荡产。但是,人们往往只看到“郁金香泡沫”投机狂热的破坏性,却忽视了荷兰人可贵的商业气质和商业文化。荷兰人也在这次人类早期的投机活动中发明了最早的投机技术。当荷兰人和其他欧洲人一起飘洋过海来到北美洲这片新大陆时,他们将他们的商业精神带到了纽约,在新大陆的各个殖民地中,纽约最好地继承了荷兰人的商业精神,包括他们的投机文化。美国人的投机活动历史悠久,早在殖民地时代就进行土地投机。独立战争后还进行政府债券投机。18世纪末19世纪初,银行、收税公路、运河和制造业公司的股票都开始流通,成为人们的投机对象。1792年建立了纽约股票交易所。内战结束后至19世纪末的“镀金时代”兴建铁路的热潮以及各种制造业的兴旺,带来了股票交易市场的兴旺,出现了美国历史上第一次的投机高潮。有名的范德比尔特“哈莱姆股票逼空战”华尔街成就了美国“快餐文化”——民族性讨论:铁路,电报的发明对人类(确切的说,经济活动)起到了什么样的影响?给我们什么启示?“处于萧条之中的美国经济也悄然发生着巨大的变化,最重要的改变来自于19世纪最有前途的发明——铁路。运河只是部分缓解了陆路长途运输的问题,而铁路则最终解决了这个难题。”“19世纪余下的美国经济政治史,都不可避免地涉及到这个国家如何学习管理、监管以及公平分配铁路这一新兴事物所带来的巨大利益,但首先需要的是开拓新的融资方式以获得修建铁路的资金。建设铁路的费用相比于运河开挖要便宜得多,但还是不可能由个人和家庭来承担,而在19世纪以前,大部分企业都是通过个人和家庭来融资的。铁路业不仅是资本密集型行业,而且在铁路发展初期也无人能够准确地把握它的前景。”(正如现在的次级贷款证券化,大家都把握住了它的前景,只是把握错了)对于为什么会在1928年1929年出现一股疯狂的投机热,普遍认为的原因是大量的游资使得人们可以轻松取得贷款,再以保证金的方式大肆购买股票,但这个说法没有说服力。当时的股票投机资金来源于付息贷款,可恰恰这两年银根收的很紧。可见,人们的情绪远远比利率和信贷更加重要。大规模的经济活动需要对市场普遍的信任感和乐观情绪。(在这里可以理解当今社会很多政策的出发点)当然,资金也必须充足,只有人们手上的闲置资金多了起来,他们才愿意拿出一部分去冒险,以期获得更高的回报。使得人们手中闲钱变多,对市场十分看好的因素:

1.英国迫使美国放松银根(政治);

2.美联储的放任态度(是制止繁荣还是等待泡沫破灭);

3.宽松的交易制度(保证金制度);大危机爆发原因猜想至今这场大危机的原因仍困扰着专家们。猜想一:幕后操纵,银行家炒作股票和恶意做空(金融监管的问题出现)猜想二:实体经济不像政府说的那样健康。企业家很多都不把资金用于生产建设,“为什么不把资金用于投机呢,不累赚的还快”。国内的技术革新和政府的自由放任政策的推动;国际上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刺激和战后相对稳定的政治经济局面提供了极好的条件。在经济繁荣的背后,美国长期盲目投资,经济比例失调,农业不景气,失业人员增加。日益膨胀的供应量大大超过国内外的支付能力,潜伏着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人们对金钱的狂热,使得泡沫最终破灭。美国变革—股灾的意义1929年股市崩盘粉碎了美国人的发财梦,却让他们发现了繁荣下的美国社会隐藏的许多问题。经过灾后重建,美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并最终取代了英国成为国际经济的霸主。(可见危机的正面意义:对金融秩序的改良,势力的重分配)

1932年11月,民主党人富兰克林·罗斯福以绝对优势击败胡佛当选为美国32届总统。他一反传统的反危机政策,实施一系列新政,加大了政府干预力度。(留意此时美国的措施——传统“美国体制”)

1.调整金融业,针对联邦体制的缺陷和银行经营的弊端,出台了一系列金融货币方面的改革措施。《紧急银行法》明确规定:经营存款业务的商业银行禁止从事包销股票和债券的业务,同时禁止投机银行收受活期存款。

1935年《新银行法》标志着联邦当局摒弃了长期实行的银自由经营政策,转为以维持金融稳定和保障存款安全为目标的集中统一管理。整个金融体系的运行被纳入政府严格的监管之中。这对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金融制度保持相对稳定具有直接的影响。2.旧产业调整和新产业崛起建筑业是20世纪20年代美国经济繁荣的三大支柱产业之一,房地产价格急剧上升,形成“泡沫”。这些价格的飞涨不仅不能增加一点真是的物质价值,而且由于资金疯狂的、地投入到房地产,反而使真是的物质生产部门得不到所需的资金。一旦市场投机过度,“泡沫”破灭,价格狂跌,其结果便是企业倒闭,生产下降,银行出现大量呆站,周转不灵,最终引发金融恐慌和经济衰退。股市崩盘之后,美国城市普遍出现住房短缺的现象。住房问题即使经济不稳定的一个重要根源,又是政治和社会不稳定的一个危险所在。此外,建筑业是一个劳动密集型产业,建筑业的复兴必将为萧条中的美国社会创造大量的就业机会。布雷顿森林体系——美元霸权确立二战以后的美国逐渐强大并确立自己世界霸权地位。其中利用了完美的国际货币手段,兵不血刃掌控了世界经济。布雷顿森林体系应该是这段历史的核心。美元是怎样一步步取代英镑的?美国是怎样利用自己的经济实力建立起对自己有利的世界经济秩序的?布雷顿森林体系不过是美国控制世界的一个手段,可以为世界带来暂时的安定,但最终世界要为此付出代价。1944年7月1日,美国新罕布什尔州的布雷顿森林,二战中的44个同盟国在美英的组织下召开了联合国货币与金融会议(有点G44的味道),诞生了布雷顿森林体系。美国为什么这么牛?有谁考虑过这个问题吗?布雷顿森林体系实际上是一种国际金汇兑本位制,又称美元-黄金本位制。使得美元在二战后国际货币体系中处于中心地位,美元成了黄金的等价物,美国承担以官价兑换黄金的义务,各国货币只有通过美元才能同黄金发生关系,美元起着世界货币的作用。从此美元就成了国际清算的支付手段和各国的主要储备货币。二战的爆发彻底改变了世界经济政治格局(战争不仅仅是军事冲突),各国势力对比发生巨大变化。英国受到重创,美国经济实力则急剧增长。二战期间,美国的战略物资输出换回的是源源不断的黄金,一举使得美国拥有世界一半以上的黄金储备,是的美元十分硬朗,人们对美元的信心逐渐增加,美元霸权形成的有利条件。布雷顿森林体系是有史以来第一个国际货币合作的产物,简洁概括为六大原则,适用于所有成员国。拿离我们最近的伊拉克战争来说,分析战争的“意义”:起因,影响,不仅仅是地区和平与伤亡人数!这次会议确立了美元地位。美国政府承诺,美元和黄金一样可靠,各国政府可以按1盎司35美元的价格随时向美国兑换黄金,使得美元的稳定有了保证。再加上美元存款可以获得利息,而黄金只能在银行的金库中积灰,因而世界各国都乐意接受美元并将美元用于贸易结算。最后,在布雷顿森林会议上还成立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主要职责监督贸易秩序,执行有关的货币合作安排,为国际收支有问题的国家提供临时贷款。不过这种贷款是有条件的:逆差国首先要进行必要的改变——降低通货膨胀率,刺激出口部门的发展,还要削减政府开支,提高税率或利率,以便抑制进口。(它会在今后的若干危机中起到“拯救”的作用)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成就了美元霸权,也对世界经济的回复以及扩大各国间的经济交往起到了很大的积极作用,为战后国际金融和世界秩序提供了一个比较稳定的环境,这是它的积极意义之所在。历史告诉我们,任何一个大国在崛起的过程中,都伴随着金融中心的形成和发展(中国的上海),金融中心的变迁已经成为强国兴衰的重要标志。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确立使得纽约取代伦敦成为国际金融中心,美国成为二战后唯一的超级大国。

国际金融中心的变迁历史:13世纪的威尼斯就曾依托于兴旺的国际贸易和对君主的信贷,而获得当时世界上最著名国际金融中心的殊荣;到了17世纪,凭借荷兰经济力量的支持,又拥有整个欧洲商业和信息交换中心的优势,阿姆斯特丹后来居上,跃升成为当时世界上最重要的国际金融中心;之后,凭借着第一次工业革命,英国经济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伦敦也成为当时世界上重要的国际金融中心;二战后,美国成为世界上最为强盛的国家,并且凭借着优越的地理环境,国际金融中心从伦敦漂移到纽约,并且持续至今,虽然这中间经历许多变化,但纽约的国际金融中心地位至今仍没有被撼动。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是以美国强大的经济实力为后盾的,如果美国要维持这个体系就必须做到两件事:保证充足的黄金储备和保持国际收支平衡。但是布雷顿森林体系天生就有着严重的缺陷。(一)美国可利用该国际货币制度牟取特殊利益

这首先表现为美国可获取铸币锐。铸币税是指铸币或纸币面值超过金银条块铸造成本或纸币印刷成本给货币发行者带来的利益。其次,它增强了美国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第三,它使美国在一定程度上操纵其他国家的货币政策。

(二)国际清偿能力供应与美元信誉二者不可兼得,即所谓的特里芬难题,美国经济学家特里芬在研究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运行时,发现了一个问题:该货币制度运行的必要条件是人们对美元有信心,为了保证美元信誉,美国需要维持国际收支平衡;另一方面,该货币制度运行的另一项必要条件是保证国际清偿能力的供应,为此美元需要大量外流,而这又意味着美国必须持续存在巨额国际收支逆差,并导致人们对美元丧失信心。(三)该国际货币制度的国际收支调节机制过分依赖于国内政策手段,而限制汇率政策等手段的运用

从原则上看,布雷顿森林体系属于可调整的钉住汇率制,各国政府有法定升值或法定贬值的余地。但是在其运行过程中,国际货币基金实际很少允许会员国运用汇率政策调节国际收支。

(四)在特定时期,它会引发特大规模的外汇投机风潮

在这种货币制度下,外汇投机具有收益和风险的不对称性。国际货币基金只允许各国在国际收支逆差十分严重时实行货币贬值政策,汇率运动的方向是单向的,故外汇投机行为几乎没有多少外汇风险。又由于在固定汇率制下贬值幅度往往较大,故外汇投机一旦成功可获额外高的收益。由于美元过剩以及美国国际收支逆差的不断扩大,人们对美元兑换黄金的信心动摇了,纷纷猜测美元疲软甚至可能贬值(又一次出现了人们的信心、预测)。1960年10月,市场大规模抛售美元、抢购黄金,美元第一次出现信任危机。为了稳定局面,打压黄金价格,美国等8国在伦敦市场上卖出黄金以平抑金价,止住了第一次美元危机。而在第七次美元危机后,据统计,欧洲拥有的美元数量达到678亿美元,此时美国的黄金储备仅有102亿美元,如果欧洲国家要求将美元兑换成黄金则美国面临破产的危险。美国深切地感受到,必须有所举动:尼克松总统宣布停止外国中央银行按黄金官价以美元向美国兑换黄金,防止有限的黄金储备流失;征收10%的进口附加税,限制进口。这些措施位于任何国家商榷,违背了美国自己制定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规则,被喻为是一场竞技战争,引起西方国家的不满和反对。然后谈判,达成《斯密森协定》:美元贬值,进口税取消,没有回复兑换性。这一方面意味着新经济政策的失败,更重要的是,美元和黄金脱钩使得支撑布雷顿森林体系的一大支柱倒塌。不久,对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另一支柱——固定汇率制的挑战也开始增加。一些是凯恩斯这样的学者,一种是不断在国际市场寻找机会的短期资本,他们疯狂的投机行为是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的直接诱因,各国货币都成了他们狙击的对象。

1973年美元第八次危机,美元的贬值引发了大规模美元抛售,市场金价是官价的两倍多。欧洲关闭了外汇市场,随后十国集团同意汇率浮动。至此,主要国家没有一个钉住美元,布雷顿森林体系走完27年的风雨历程后彻底终结。后布雷顿时代布雷顿体系瓦解,并不代表各国就自由了,可以实行独立的货币政策了。事实上,现在各国的结算和储备货币大部分都是美元,各国汇率的波动还掌握在美国手里。

另一方面,浮动汇率体系现在被认为是全球金融动荡的主要推动力量。研究浮动汇率之害的经济学者麦金龙说:“全球经济增长放缓的主要根源是货币和金融动荡,而浮动汇率是罪魁祸首。”随后要提到的欧元挑战国际货币体系的历史意义从这里可见一斑,而前一段时间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提出的建立超主权储备货币的想法也是很好理解的。固定汇率到浮动汇率:从一个坑跳入另一个坑日本金融泡沫日本金融泡沫的破灭给其经济带来了长达十年的萧条,被称为“失去的十年”,这长达10年之久的经济衰退被称为“平成萧条”。战后日本建立起来的以银行为主的简介金融体系为当时的政府政策的顺利实施提供了充足的资金支持,为经济的复苏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战后美国忙于对苏冷战,对日本一直采取扶植政策,但当日本经济迅猛发展,似乎有超越美国的趋势并损害到美国的利益时,美国就开始无法容忍了。美日之间的经济贸易战就此拉开。当日本威胁到一直令美国人引以为豪的高技术产品竞争力时,美国国内产业界开始不能容忍这种由于美元汇率人为扭曲,日元被人为贬低而造成的美国产品国际竞争力下降的现象。于是痛下杀手!

1985年初,强硬务实的詹姆斯·贝克成为美国财政部长,主张采取实用性贸易政策解决美国的国际收支问题。广场协议无论在什么场合,《广场协议》总是日本心中的痛。

1985年9月,美、日、英、法和德国的财长在美国纽约广场饭店举行会议,会议达成五国政府联合干预外汇市场,使美元对其他主要货币的汇率有秩序地下调的决议。就是著名的《广场协议》。1985年9月,日元汇率在1美元兑250日元上下波动,在“广场协议”生效后不到3个月的时间里,快速升值到1美元兑200日元附近,升幅20%。1986年底,1美元兑152日元,1987年最高达到1美元兑120日元。当时很少有人注意到《广场协议》对日本的影响,只是把它当成政治上的交易。现在看来,这是日本20世纪最大的经济事件之一,许多日本学者认为,在美国逼迫下的金融与资本自由化和日元的大幅升值,成为20世纪末日本经济泡沫形成并破裂的最主要原因。日本因此跌入了经济长期低迷的深渊,“失去的十年”。(中国为什么要坚持人民币汇率稳定)繁荣1987——1989年是泡沫经济的极盛时期。随着1985年《广场协议》的签订,日元开始急剧升值。导致日本出口商品价格上涨,削弱了日本在全球贸易市场的竞争力,但政府所采取的一系列财政或金融的措施使国内需求大增。

(1)由日元升值走向“扩大内需”。为了减轻日元大幅升值对日本经济的负面影响,避免与欧美国家之间的贸易摩擦,同时也迫于美国政府要求日元升值、开放市场、扩大内需及实现贸易平衡等方面的强大压力,日本政府制定了以国家投资、私人投资和个人消费支出扩张为引擎的内需型增长策略,从而在日本掀起了一轮大规模基础设施与房地产建设的高潮。土地资源的匮乏直接导致了房地产投机热,投资膨胀进一步推动金融市场的迅猛扩张。

(2)国内经济快速增长拉动“有效需求”膨胀。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日本经济步入高速增长的快车道,增速名列发达国家榜首,在经济一派繁荣的氛围笼罩下,企业和消费者变得更为自信、乐观,投机变得更富激情、大胆,东京的房地产与股市一并上涨不止。

(3)“流动性过剩”为股市“火上浇油”。一向保守的日本直至20世纪70年代末期才缓慢展开金融自由化的进程。80年代中后期这一进程加快,1985年日本开始放开存款利率。随着利率自由化以及金融业务管制的放松,金融市场规模急剧膨胀。过于宽松的货币政策,导致国内日元资金过剩,经济过热,形成了所谓的“流动性过剩”的格局,这为日本股市泡沫埋下了重大隐患。快速增长的泡沫让日本人尝到了甜头,造就了一大批的富翁,迅速富裕起来的日本人开始不满于国内投资,从1986年其进军欧美房地产市场(房地产在金融史上总是那么惹眼),1988年美国洛杉矶城郊外的超高层大楼已经有一半属于日本企业,三菱公司1989年购买了纽约地标建筑洛克菲勒大楼。世界为之震惊。日本如痴如狂。在日本,“理财技巧”成了全民流行语,一半以上的日本人持有股票(和1929年的美国人多么像),一向以高存储率和节俭出名的日本人在银座排队买LV的包。在“股市不败”和“地价不倒”的经济泡沫中,老百姓纷纷吧存在银行里的钱拿到股市里(联想当初中国股市涨到6000点时周围人的疯狂举动吧)。人民追逐金钱的渴望战胜了理智,或者说,从来只有理智的渴望。泡沫破裂1989年5月,政府紧缩其货币政策以抑制诸如房地产等资产价格的上涨。然而,更高的利率使股市螺旋向下。1990年底,东京股市已下跌了38%,300万亿日元股票市值瞬间消失,房地产价格从投机巅峰陡降下来,从而使日本经济陷入了“泡沫经济”破灭后的萧条之中。

(1)银行业受到严重打击。在日本股市泡沫与房地产泡沫形成过程中,银行始终是充满激情,并推波助澜,且从中大为受益。然而,双泡沫破灭的同时,日本银行业也遭受了灭顶之灾的报复与打击。股市暴跌,上市银行再融资受阻;房地产泡沫破灭,不动产贷款成为呆帐;企业效益徒降,银行不良资产剧增。80年代的泡沫经济直接为90年代中期日本银行赤字风暴与金融危机埋下了历史隐患。

(2)证券业出现空前萧条。随着股市泡沫的破灭,日经225指数一路直线下跌,几乎毫无反抗之力。与此同时,日本经济也经历了长达10年之久的持续萧条。

(3)对企业与消费者的猛烈冲击。虚假的繁荣背后,其实是由企业和消费者来承受这一切后果的。日本经济泡沫的破灭,直接打击了本国企业和居民的信心,投资信心严重受挫,企业不良资产增加,银行不良贷款剧增,个人消费萎缩,经济增长停滞甚至出现负增长,失业增加,居民生活水平下降。启示导致日本泡沫经济“繁荣”的一个主要因素是当时日本央行实行的宽松的金融政策,它是“泡沫生成的必要条件”。“广场协定”达成之后,为了减少与美国的贸易摩擦,强势日元的闸门被打开,开始了大幅度的升值。货币政策应该是圆润的、稳健的,过度扩张与突然收缩都有可能对国民经济产生破坏性影响。在日本泡沫经济形成的过程中,极度扩张的货币政策起了火上加油的作用;在泡沫经济破灭的时候,突然收缩的货币政策又起了雪上加霜的作用。“广场协议”之后,日元的确出现了大幅升值,但真正对日本经济产生破坏性影响的并不是日元升值本身,而是当时极度扩张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流行语:泡沫,妖魔化“去年以来的种种相关政策,也许会让很多人想起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的楼市虚荣和九十年代中期的股市泡沫,当时在中央强大的决心和政策执行下、房地产泡沫的爆破虽然为整个国民经济带来巨大的损失,但也由此换来了90年代中后期以来几乎持续十年的市场繁荣,而股票市场的失落更是让人感受至深,虽然连续暴跌后的股市已是十年不震,但这期间民营企业的高速发展为中国经济的稳定增长带来了更巨大、更持续的活力,而国有企业也开始逐渐走出股市所带来的虚假光环、整体素质得到了极大的规范和提高,经济贡献远远超出三千高点的时期!由此可见,一个健康的躯体、远比一时的激情更具有生命力!”讨论:房地产与国民经济,究竟谁要挟了谁?房子在人类历史进程中总是那么耀眼,从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到美国人的“人人有房”的美国梦,该不该大力发展房地产?也许,这个问题等到大家买房子时才会有更深刻的体会思考:如何辨别何为泡沫,何为正常的经济快速发展?“中央银行总是面对着两个不同的风险,……一个是,经济在正要获得飞跃性的发展时,如果错误地采取紧缩政策,就可能剥夺一个大好的成长机会;另一个是,把只不过是虚幻的生产效率的提高误以为是真实的,放任泡沫的扩大。”以此可以理解国家政策部门的矛盾:和房地产密切相关的几个部门如国土资源部、央行等基本默认目前房地产市场存在泡沫的观点,所以无论是在言论和政策上、对地产市场的调控表现得都更为积极,而作为更关注国民经济整体发展的国务院、建设部等相关部门则对房地产市场的泡沫论调基本持相反意见,无论言论还是政策上、对地产市场现状的“支持”态度非常明确!由此形成了“房地产”和“国民经济”之间的微妙关系。

世纪豪赌——英镑狙击战欧洲货币体系于1978年12月5日欧洲理事会决定创建,1979年3月13日正式成立,其实质是一个固定的可调整的汇率制度。它的运行机制有二个基本要素:一是货币蓝子——欧洲货币单位(ECU);二是格子体系——汇率制度。欧洲货币单位是当时欧共体12个成员国货币共同组成的一篮子货币,各成员国货币在其中所占的比重大小是由他们各自的经济实力决定的。欧洲货币体系的汇率制度以欧洲货币单位为中心,让成员国的货币与欧洲货币单位挂钩,然后再通过欧洲货币单位使成员国的货币确定双边固定汇率。这种汇率制度被称之为格子体系,或平价网。欧洲货币单位确定的本身就孕育着一定的矛盾。欧共体成员国的实力不是固定不变的,一旦变化到一定程度,就要求对各成员国货币的权数进行调整。虽规定每隔五年权数变动一次,但若未能及时发现实力的变化或者发现了未能及时发现实力的变化或者发现了未能及时调整,通过市场自发地进行调整就会使欧洲货币体系爆发危机。1992年9月中旬在欧洲货币市场上发生的一场自二战后最严重的货币危机,其根本原因就是德国实力的增强打破了欧共体内部力量的均衡。当时德国经济实力因东西德统一而大大增强,尽管德国马克在欧洲货币单位中用马克表示的份额不交,但由于马克对美元汇率升高,马克在欧洲货币单位中的相对份额也不断提高。因为欧洲货币单位是欧共体成员国商品劳务交往和资本流动的记帐单位,马克价值的变化或者说德国货币政策不仅能左右德国的宏观经济,而且对欧共体其它成员的宏观经济也会产生更大的影响。而英国和意大利经济则一直不景气,增长缓慢,失业增加,他们需要实行低利率政策,以降低企业借款成本,让企业增加投资,扩大就业,增加产量,并刺激居民消费以振作经济。但当时德国在东西德统一后,财政上出现了巨额赤字,政府担心由此引发通货膨胀,引起习惯于低通膨胀的德国人不满,爆发政治和社会问题。因此,通货膨胀率仅为3.5%的德国非但拒绝上次七国首脑会议要求其降息的要求,反而在92年7月把贴现率升为8.75%。这样,过高的德国利息率引起了外汇市场出现抛售英镑、里拉而抢购马克的风潮,致使里拉和英镑汇率大跌,这是92年欧洲货币危机的直接原因。对德国利率提高首先作出反应的是北欧的芬兰。芬兰马克与德国马克自动挂钩,德国提高利率后,芬兰人纷纷把芬兰马克换成德国马克,到九月芬兰马克对德国马克的汇率持续下跌。芬兰央行为维持比价不得不抛售德国马克购买芬兰马克,但芬兰马克仍不泻不,芬兰央行的德国马克有限,在9月8日芬兰政府突然宣布芬兰马克德国马克脱钩,自由浮动。芬兰马克与德国马克的脱钩成为这场货币危机的导火索。当时英法政府就深感问题的严重性而向德政府建议降低利率,但德国认为芬兰马克脱钩微不足道,拒绝了英法政府的建议,德国央行行长施莱辛格在9月11日公开宣布,德国绝不会降低利率。货币市场的投机者获得这个消息后就把投机的目标肆无忌惮地转向不断坚挺的马克。英镑汇率一路下跌,英镑与马克的比价冲破了三道防线达到1英镑等于2.78马克。英镑的狂跌使英国政府乱了阵脚,于16日清晨宣布提高银行利率2个百分点,几小时后又宣布提高3个百分点,把利率由10%提高到15%。一天2次提高利率在英国近代史上是绝无仅有的。英国作出这种反常之举的目的是要吸引国外短期资本流入,增加对英镑的需求以稳定英镑的汇率。但是,市场的变化是微妙的,一旦信心动摇,大势已成,汇率变动趋势就难以遏阻了。从1992年9月15日到16日,各国央行注入上百亿英镑的资金支持英镑,但也无济于事。16日英镑与马克的比价又由前一天的1英镑等于2.78马克跌至1英镑等于2.64马克,英镑与美元的比价也跌到1英镑等于1.738美元的最低水平。在一切机关用尽之后,9月16日晚上,英国财政大臣拉蒙特宣布英国退出欧洲货币体系并降低利息率3个百分点,17日上午又把利率降低2个百分点,恢复到原来10%的水平。索罗斯认为英国犯了一个决定性的错误。因为欧洲汇率体系将使西欧各国的货币不再针住黄金或美元,而是相互钉住;每一种货币只允许在一定的汇率范围内浮动,一旦超出了规定的汇率浮动范围,各成员国的中央银行就有责任通过买卖本国货币进行市场干预,使该国货币汇率稳定到规定的范围之内;在规定的汇率浮动范围内,成员国的货币可以相对于其他成员国的货币进行浮动,而以德国马克为核心。早在英国加入欧洲汇率体系之前,英镑与德国马克的汇率已稳定在1英镑兑换2.95马克的汇率水平。但英国当时经济衰退,以维持如此高的汇率作为条件加入欧洲汇率体系,对英国来说,其代价是极其昂贵的。一方面,将导致英国对德国的依赖,不能为解决自己的经济问题而大胆行事,如何时提高或降低利率、为保护本国经济利益而促使本国货币贬值;另一方面,英国中央银行是否有足够的能力维持其高汇率也值得怀疑。索罗斯早在《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签订之时已预见到欧洲汇率体系将会由于各国的经济实力以及各自的国家利益而很难保持协调一致。一旦构成欧洲汇率体系的一些“链条”出现松动,像他这样的投机者便会乘虚而入,对这些松动的“链条”发起进攻,而其他的潮流追随者也会闻风而动,使汇率更加摇摆不定,最终,对追风机制的依靠比市场接纳它们的容量大得多,直到整个扒制被摧毁。果然,在《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签订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一些欧洲国家便很难协调各自的经济政策。当英国经济长期不景气,正陷于重重困难的情况下,英国不可能维持高利率的政策,要想刺激本国经济发展,惟一可行的方法就是降低利率。但假如德国的利率不下调,英国单方面下调利率,将会削弱英镑,迫使英国退出欧洲汇率体系。

此时此刻,索罗斯及其他一些投机者在过去的几个月里却在不断扩大头寸的规模,为狙击英镑作准备。

随着时间的推移,英国政府维持高利率的经济政策受到越来越大的压力,它请求德国联邦银行降低利率,但德国联邦银行却担心降息会导致国内的通货膨胀并有可能引发经济崩溃,拒绝了英国降息的请求。

英国经济日益衰退,英国政府需要贬值英镑,刺激出口,但英国政府却受到欧洲汇率体系的限制,必须勉力维持英镑对马克的汇价。在1992年复季,英国的首相梅杰和财政大臣虽然在各种公开场合一再重申坚持现有政策不变,英国有能力将英镑留在欧洲汇率体系内,但索罗斯却深信英国不能保住它在欧洲汇率体系中的地位,英国政府只是虚张声势罢了。英国政府计划从国际银行组织借入资金用来阻止英镑继续贬值,但这犹如杯水车薪。仅索罗斯一人在这场与英国政府的较量中就动用了100亿美元。索罗斯在这场豪赌中抛售了70亿美元的英镑,购入60亿美元坚挺的货币——马克,同时,索罗斯考虑到一个国家货币的贬值(升值)通常会导致该国股市的上涨(下跌),又购入价值5亿美元的英国股票,并卖出德国股票。如果只是索罗斯一个人与英国较量,英国政府也许还有一丝希望,但世界许多投机者的参与使这较量的双方力量悬殊,注定了英国政府的失败。1992年9月15日,索罗斯决定大量放空英镑。英镑对马克的比价一路下跌至2.80,虽有消息说英格兰银行购入30亿英镑,但仍未能挡住英镑的跌势。到傍晚收市时,英镑对马克的比价差不多已跌至欧洲汇率体系规定的下限。英镑已处于退出欧洲汇率体系的边缘。

英国财政大臣采取了各种措施来应付这场危机。首先,他再一次请求德国降低利率,但德国再一次拒绝了;无奈,他请求首相将本国利率上调2%一12%,希望通过高利率来吸引货币的回流。一天之中,英格兰银行两次提高利率,利率已高达15%,但仍收效甚微,英镑的汇率还是未能站在2.778的最低限上。在这场捍卫英镑的行动中,英国政府动用了价值269亿美元的外汇储备,但最终还是遭受惨败,被迫退出欧洲汇率体系。英国人把1992年9月15日——退出欧洲汇率体系的日子称做黑色星期三。

1994年墨西哥货币危机:墨西哥为了遏制通货膨胀,实行了稳定汇率的政策,即利用外资的流入来支持本已非常虚弱的本国货币,使新比索与美元的汇率基本稳定,仅在一个很窄的范围内波动。但由于外贸赤字的恶化,外国投资者信心动摇,在资本大量持续外流的压力下,1994年12月20日墨西哥政府不得不宣布让新比索贬值15.3%。然而这一措施在外国投资中间引起了恐慌,资本大量外流愈加凶猛。到12月22日,外汇储备几近枯竭,降到了少于一个月进口额的水平,最后墨政府不得不被迫宣布让新比索自由浮动,政府不再干预外汇市场。几天之内新比索下跌了40%。概而言之,墨西哥金融危机的根源在于以下几个个方面:

(1)用短期外资弥补经常项目赤字。如果说外汇储备的减少、比索的贬值与金融危机的爆发三者之间存在着明显而直接的因果关系,那么,用投机性强、流动性大的短期外国资本弥补巨大的经常项目赤字,则是导致墨西哥金融危机的深层次根源。(2)以“汇率锚”为核心的反通货膨胀计划在降低通货膨胀率的同时,却高估了比索的币值,因为比索的贬值幅度小于通货膨胀率的上升幅度,也不足以抵销墨西哥通货膨胀率与其主要贸易伙伴美国国内通货膨胀率的差距,从而打击了本国产品的竞争力。据估计,在1991~1993年期间,比索累计高估了26%。近20年来的危机(3)在实施金融自由化的过程中没有加强对金融部门的监管。例如,在实施银行私有化的过程中,政府关注的是如何以高价卖出国有银行,对投标者的管理能力和其他因素则较少考虑。因此,有些投资者虽然过去从未涉足金融业,但为了获得一家国有银行的购买权,不惜一切代价地以高价投标。中标后,该银行的新主人却常常为了尽快收取回报而从事高风险的金融活动,或因缺乏必要的经验而无法发展业务。这一切都或多或少地损害了整个国家的金融部门的稳健度。(4)1994年墨西哥政局发生的动荡,使外国投资者对这个国家能否保持经济的持续增长产生了疑问。因此,一俟政府宣布比索贬值,投资者立即将资本抽出。1994年年1月1日,恰帕斯州爆发了农民起义。3月23日,革命制度党总统候选人科洛西奥在北部城市蒂华纳进行竞选时遇刺身亡。这位有望成为墨西哥新总统的政治家当时任社会发展部部长,曾任革命制度党全国执行委员会主席。他是墨西哥几十年来第一个被谋杀的总统候选人。因此,这一事件不仅使墨西哥大选形势蒙上了阴影,而且还使投资者对这个国家的政局是否稳定产生了疑虑。9月28日,革命制度党总书记、党内第二号人物何塞·弗朗西斯科·鲁伊斯·马谢乌也被人暗杀。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1997年7月2日,泰国宣布放弃固定汇率制,实行浮动汇率制,引发了一场遍及东南亚的金融风暴。当天,泰铢兑换美元的汇率下降了17%,外汇及其他金融市场一片混乱。在泰铢波动的影响下,菲律宾比索、印度尼西亚盾、马来西亚林吉特相继成为国际炒家的攻击对象。8月,马来西亚放弃保卫林吉特的努力。一向坚挺的新加坡元也受到冲击。印尼虽是受“传染”最晚的国家,但受到的冲击最为严重。10月下旬,国际炒家移师国际金融中心香港,矛头直指香港联系汇率制。台湾当局突然弃守新台币汇率,一天贬值3.46%,加大了对港币和香港股市的压力。10月23日,香港恒生指数大跌1211.47点;28日,下跌1621.80点,跌破9000点大关。面对国际金融炒家的猛烈进攻,香港特区政府重申不会改变现行汇率制度,恒生指数上扬,再上万点大关。接着,11月中旬,东亚的韩国也爆发金融风暴,17日,韩元对美元的汇率跌至创纪录的1008∶1。21日,韩国政府不得不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求援,暂时控制了危机。但到了12月13日,韩元对美元的汇率又降至1737.60∶1。韩元危机也冲击了在韩国有大量投资的日本金融业。1997年下半年日本的一系列银行和证券公司相继破产。于是,东南亚金融风暴演变为亚洲金融危机。

1998年初,印尼金融风暴再起,面对有史以来最严重的经济衰退,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为印尼开出的药方未能取得预期效果。1997年爆发的东南亚金融危机使得与之关系密切的日本经济陷入困境。日元汇率从1997年6月底的115日元兑1美元跌至1998年4月初的133日元兑1美元;5、6月间,日元汇率一路下跌,一度接近150日元兑1美元的关口。随着日元的大幅贬值,国际金融形势更加不明朗,亚洲金融危机继续深化。1998年8月初,乘美国股市动荡、日元汇率持续下跌之际,国际炒家对香港发动新一轮进攻。恒生指数一直跌至6600多点。香港特区政府予以回击,金融管理局动用外汇基金进入股市和期货市场,吸纳国际炒家抛售的港币,将汇市稳定在7.75港元兑换1美元的水平上。经过近一个月的苦斗,使国际炒家损失惨重,无法再次实现把香港作为“超级提款机”的企图。国际炒家在香港失利的同时,在俄罗斯更遭惨败。俄罗斯中央银行8月17日宣布年内将卢布兑换美元汇率的浮动幅度扩大到6.0~9.5∶1,并推迟偿还外债及暂停国债券交易。9月2日,卢布贬值70%。这都使俄罗斯股市、汇市急剧下跌,引发金融危机乃至经济、政治危机。俄罗斯政策的突变,使得在俄罗斯股市投下巨额资金的国际炒家大伤元气,并带动了美欧国家股市的汇市的全面剧烈波动。如果说在此之前亚洲金融危机还是区域性的,那么,俄罗斯金融危机的爆发,则说明亚洲金融危机已经超出了区域性范围,具有了全球性的意义。到1998年底,俄罗斯经济仍没有摆脱困境。1999年,金融危机结束。关于亚洲金融危机触发的原因:外因——(1)国际金融市场上游资的冲击。目前在全球范围内大约有7万亿美元的流动国际资本。国际炒家一旦发现在哪个国家或地区有利可图,马上会通过炒作冲击该国或地区的货币,以在短期内获取暴利。(2)亚洲一些国家的外汇政策不当。它们为了吸引外资,一方面保持固定汇率,一方面又扩大金融自由化,给国际炒家提供了可乘之机。(3)为了维持固定汇率制,这些国家长期动用外汇储备来弥补逆差,导致外债的增加。(4)国家外债结构不合理。在中期、短期债务较多的情况下,一旦外资流出超过外资流入,而本国的外汇储备又不足以弥补其不足,这个国家的货币贬值便是不可避免的了。有钱的人就是老大。但是老大的日子也不好过。内因——(1)透支性经济高增长和不良资产的膨胀。保持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是发展中国家的共同愿望。当高速增长的条件变得不够充足时,为了继续保持速度,这些国家转向靠借外债来维护经济增长。但由于经济发展的不顺利,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亚洲有些国家已不具备还债能力。在东南亚国家,房地产吹起的泡沫换来的只是银行贷款的坏账和呆账;至于韩国,由于大企业从银行获得资金过于容易,造成一旦企业状况不佳,不良资产立即膨胀的状况。不良资产的大量存在,又反过来影响了投资者的信心。(2)市场体制发育不成熟。一是政府在资源配置上干预过度,特别是干预金融系统的贷款投向和项目;另一个是金融体制特别是监管体制不完善。(3)“出口替代”型模式的缺陷。“出口替代”型模式是亚洲不少国家经济成功的重要原因。但这种模式也存在着三方面的不足:一是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的阶段,生产成本会提高,出口会受到抑制,引起这些国家国际收支的不平衡;二是当这一出口导向战略成为众多国家的发展战略时,会形成它们之间的相互挤压;三是产品的阶梯性进步是继续实行出口替代的必备条件,仅靠资源的廉价优势是无法保持竞争力的。亚洲这些国家在实现了高速增长之后,没有解决上述问题。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尽管在各国有其具体的内在因素:经济持续过热,经济泡沫膨胀,引进外资的盲目性--短期外债过量,银行体系的不健全,银企勾结和企业的大量负债等,也有其外在原因:国际炒家的“恶劣”行径。但是人们还应进一步追根求源,找到危机生成的本质因素--现代金融经济和经济全球化趋势。刘诗白认为,金融危机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固有的内容,金融危机有其制度根源,是资本主义危机。金融危机的可能性存在于市场经济固有的自发性的货币信用机制,一旦金融活动失控,货币及资本借贷中的矛盾激化,金融危机就表现出来。以金融活动高度发达为特征的现代市场经济本身是高风险经济,包孕着金融危机的可能性。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是当代世界经济的又一重大特征。经济全球化是市场经济超国界发展的最高形式。二战后各国之间商品关系的进一步发展,各国在经济上更加互相依存,商品、服务、资本、技术、知识国际间的频繁流动,经济的全球化趋势表现得更加鲜明。金融活动的全球化是当代资源在世界新配置和经济落后国家与地区跃进式发展的重要原因,但国际信贷、投资大爆炸式地发展,其固有矛盾深化,金融危机必然会在那些制度不健全的、最薄弱的环节爆发。综上所述,现代市场经济不仅存在着导源于商品生产过剩、需求不足的危机,而且存在着金融信贷行为失控、新金融工具使用过度与资本市场投机过度而引发的金融危机。金融体制的不健全、金融活动的失控是金融危机的内生要素。正由于此,在当前我国的体制转型中,人们应该高度重视和切实搞好政府调控的市场经济体制的构建,特别要花大力气健全金融体制,大力增强对内生的和外生的金融危机的防范能力。

俄罗斯金融危机:3月23日,叶利钦总统不顾国家杜马反对,坚持把以稳重著称的切尔诺梅尔金总理革职。4月24日,经过与议会多次较量,终于使名不见经传、年仅35岁的新总理基里延科走马上任。叶利钦本想以新生力量促使久衰不振的经济起死回生,然而新政府立足未稳,一场严重的金融危机一浪高过一浪袭来。从5月13日开始,俄罗斯金融市场急剧动荡,股市暴跌,且呈愈演愈烈之势,27日达到高潮。在恐慌心理影响下,人们纷纷抛售卢布,争购美元。1998年1月1日改值后的新卢布(1/1000旧卢布)汇率下跌,迅速突破规定的“汇率走廊”。与此同时,大量外资抽逃。不出一周时间,金融市场形势再度恶化,股市和债市急剧下跌使得卢布贬值压力加大,银行系统濒临崩溃。8月11日,“俄罗斯交易系统”和“莫斯科证券交易所”双双启动跌停板制度。8月13日是俄金融市场上又一个“黑色星期四”,股市几乎崩盘;债市继续大跌。议会随即向总统发难,要求叶利钦总统对此负责并自愿辞职。叶利钦为缓和社会不满情绪和争取战略主动权,只好“舍车保帅”。8月23日,上台刚过百日的基里延科政府被解散。新一轮政府危机和政治对抗又开始了。在国家经济濒临崩溃的情况下,一个多月时间实际上处于“无政府”状态,任凭金融危机一步步恶化。短短5个月里,叶利钦两次解散政府,并与议会在总理人选上对抗,这是由于俄罗斯上层激烈政治斗争造成的政治危机依然未了,更是长期来经济危机的必然结果。至此,金融危机与政府危机交织一起,经济危机与政治危机相互促进,俄罗斯整个社会不稳性加剧,再次引起全球关注。长期以来,俄罗斯政局不稳,经济滑坡,是金融危机爆发的现实基础。政府在政治上缺乏权威性,在经济上毫无宏观调控能力,特别是以政府支付危机为标志的国家财政事实上的破产,直接引发并加剧了全面金融危机。从危机表现看,俄罗斯金融危机和东南亚金融危机大体相同,都是债市、股市和汇市连环波动,相互影响致使金融市场瘫痪,金融资产缩水,货币贬值。值得注意的是,俄罗斯金融危机不是长期经济过热的结果,而是过冷的结果。叶利钦总统的“休克疗法”——只休克,不治疗。在1998年金融危机中,受害最深的还不是俄罗斯国家债券的持有者,而是以卢布为收支货币的普通民众。金融危机导致了一系列社会经济动荡,俄罗斯的经济濒临崩溃的边缘。所以要把民众的利益放到第一位来考量。俄罗斯政府领导人得到的一个重要历史教训。由此可见,经济和政治的紧密关系(有人云,政治上的暗杀大多因为政策损害到某些财团的利益啦)。类似的还有99年巴西金融危机,02年阿根廷金融危机,更多的是区域性危机,而08年的美国金融危机把世界都带入了泥潭中。思考:这些金融危机的共同点及启示每一次金融危机后分析家都能从中找到各种各样的原因,从政客被刺杀到政府腐败,从农民起义到银行潜在坏帐,从股市高涨到房地产泡沫...但是事实是,危机的真正根源在于世界上没有一个完美的货币。推荐一段话:“金融危机的产生有相当的或然性。或然性的根本原因是我们现在生活在一个复杂的世界中,或像鲁宾所说的“在不确定的世界”。这个世界之所以复杂和不确定,是因为人类世界中很多事件和现象(比如金融事件实际上是一群人所造成的事件)的发生是由一群人的群体行为所造成的。而你却很难预测或改变这一群人对一些事物(比如金融)的理解。可能有时大喜过望,有时大失所望,但是只要他们形成了一体的看法,它所产生的力量就是巨大的,可以改变一切的力量。”历史上的必然都是由无数个偶然构成的,抽去其中任何一个小小的偶然,你都会发现,历史原来可以这样的不同“三人成虎”的现象在追逐利益的经济活动中的影响尤为显著。未来是不确定的,有各种各样的因素决定着未来的走向。当人们对一个国家经济走势看好,大量资金涌入,可以非常简单的预见到这个国家的经济将加速发展,而加速发展的经济,又会促进更多的资金涌入,银行信贷大幅增加,就像中国的现状一样。这就是一个正反馈的过程,在贪婪的驱使下,人们在用自己的实践(资金的涌入,投资的加强)来实现自己的判断(该国经济会走强)。而当人们突然因为某一个事件而改变目前的对经济走势的判断时,人们又会开始将资金开始撤离一个国家,银行信贷紧缩,投资随之下降,经济开始减速甚至崩溃,而这样的发展只会更加印证人们对经济走势走软的判断,从而在恐惧的心理作用下,更多的钱开始撤离该国。在自然科学领域,一个现象的产生和发展是客观存在的,并不会随着人类的意念的改变而改变。但是在经济领域,只要人们对一个事物(如经济走势)的理解趋同(不论是看好还是看坏),这个威力就足以实现这个判断。所以在经济领域,人们总是在做着可以自我实现的判断。判断是否正确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只要多数人判断和我一样,那么它就必然成立。正是“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你不行你就不行,行也不行”。如何正确判断人们的认识趋势是一门深刻的学问,不仅仅需要你有专业技能,更重要的是意识(这年头,玩游戏都需要意识),而意识的培养则是关系到多方面的素质,人文精神的境界,高于常人的战略眼光。这是善于投资的人所必备的武器。欧元!2002年1月1日,经历了十余年的准备,12个欧洲国家放弃了本国原有货币,使用欧盟的统一货币——欧元。这是本世纪初起在国际金融领域里发生的重大事件之一,对欧洲和全世界都产生巨大的影响。欧元的这次大规模更替,标志着欧洲经济一体化进程的纵深发展,欧元的正式流通影响着美元在外汇市场的走势,不断冲击着美元在国际金融领域的垄断地位。经过了19个世纪,欧洲在罗马帝国灭亡后又一次实现了货币统一。为什么要讲到欧元?仅仅因为它是一个事件?联系美元的强势和美国的影响,联系前一段时间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的建立超主权储备货币的建议,联系人民币成为“亚元”的可能,欧元的研究自然意义深重。无论是经济,还是历史。27个欧洲国家走到一起,这正是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鸿篇巨制——欧洲联合。

欧洲联合的历史背景西欧各国面积狭小,地域相连,经济结构和体制发展水平比较接近,彼此之间的政治体制、价值观念、意识形态、宗教信仰等也基本相同,经济上生产高度发达,各国之间的经贸交往密切。

一、生产力迅速发展的迫切需要。战后,生产力大大提高,这时经济协作范围更加广阔,生产和资本的国际化大大加强,出现了许多大型的跨国公司,这就使西欧六国经济联系变得更加密切。如何处理国与国之间的经济关系,需要一个超出一国范围的国际机构进行协调。

二、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高度发展为国际间的协调提供了基础。二战后,各国为协调经济,普遍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国家干预经济的体制日趋完善,这就为国际间的协调准备了条件。国际间的协调实际就是国家干预经济的原则在国际间的运用。

三、战后国际形势与西欧地位的变化促使西欧走联合之路。战后初期西欧各国痛感苏联的威胁,不得不依赖美国的保护,这又导致了西欧与美国之间的政治的不平等,经济上受约束,失去了往日的大国地位。他们认识到单靠一国的力量根本无法与美苏相抗衡,因此只有加强各国之间的联合,才能维护他们在欧洲乃至世界上的地位,五六十年代西欧经济迅猛发展,使得要求联合的呼声更为强烈。四、美国战后初期的对欧政策,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西欧的联合;主要是指战后初期美国的马歇尔计划。美国在推行马歇尔计划的时候,有一个前提条件,要求西欧各国联合起来向美国提出一个总的援助计划,并且要求承诺减少关税和贸易壁垒;政治上允许西德加入北约,在大西洋内部解决了重新武装德国的问题,这就缓解了法国对重新武装德国的恐惧感,使法德之间的关系缓和下来,有意无意的加速了欧洲的联合。

1957年3月29日法、意、荷、比、卢、西德六国首脑和外长在罗马签署了两个条约,即《欧洲经济共同体条约》与《欧洲原子能联营条约》,统称《罗马条约》;六国先后批准,于1958年1月生效。《罗马条约》没有规定期限和退出条约的程序,却有欢迎其他国家加入这一条约的条文,这是开放性的条约,这也说明西欧六国把共同体看作是一个更加广泛的欧洲一体化的基础和起点。欧盟盟歌《欢乐颂》1.1969年,欧共体6国提出建立欧洲货币联盟的构想。2.1971年,“维尔纳计划”得以通过。3.1979年,欧洲货币体系建立,欧洲货币单位“埃居”诞生4.1989年,通过了《德洛尔报告》。5.1991年,“马约”确定加入经济货币联盟的“趋同标准”6.1995年,欧盟决定将欧洲统一货币定名为欧元。7.1999年1月1日,欧元诞生。8.2002年1月1日,欧元开始进入流通领域。“21世纪即将来临的时候,作为现代金融业发祥地的欧洲,孕育了一场新的金融革命,超越传统金融主权制约的欧洲货币联盟已经进入实施阶段,一个近乎统一的欧洲货币——欧元也已经在欧洲大地降临。”

欧元意义从经济利益的角度讲,实行统一货币会给欧盟各国带来以下好处:(1)增强自身经济实力,提高竞争力

(2)减少内部矛盾,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

(3)简化流通手续,降低成本

(4)增加社会消费,刺激企业投资(5)就业形势的积极影响

经济竞争日益全球化、地区化、集团化的大趋势中,统一货币是最有力的武器之一。欧盟是当今世界一体化程度最高的区域集团,但对国内市场动荡的冲击仍然缺乏抵御能力。1995年的墨西哥比索危机、1996年的日元危机,都一度导致欧盟经济增长滑坡、出口下降、就业减少。事实证明,欧盟浮动汇率机制下各自为政的多国货币币值“软硬”不一,利率的差别、汇率的变动等因素都引发过欧盟内部金融秩序的混乱。欧元作为单一货币正式使用后,上述问题将自然会大大得到缓解。政治上:首先,欧元带动并促进欧洲政治一体化。实现欧洲联合,建立一个泛欧联邦式合众国是欧洲数代人孜孜以求的理想。欧洲一体化进程从发端时起就含有这种强烈的政治意愿,只不过限于时局等主客观条件的考虑,“欧洲大厦”的设计者们采取了一种务实的态度,选择了“先经济、后政治”,“政治经济化”的发展道路,但无论如何,他们从没有放弃欧洲政治一体化的终极目标。所以,从这个角度说,欧元的意义如同业已建成的欧洲关税同盟、欧洲统一大市场,都是推动欧洲迈向统一的手段。1992年的“马斯特里赫特条约”其核心内容就是实现欧洲经济与货币的联盟,同时正式启动欧洲政治联盟。这标志着欧共体开始从“政治经济化”自然过渡到“经济政治化”阶段。其次,以欧盟厚实的综合经济实力做后盾,以《马约》、《欧洲稳定与增长公约》和《欧元的法律地位》等一系列建立欧洲经济货币联盟法律文件为保障的欧元必将给世界经济贸易和国际货币体系带来意义深远的变化。虽然二战后建立起来的“黄金-美元本位制”,即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早已不复存在,但美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主导地位及其影响力却是有目共睹的事实:国际贸易计价、世界外汇储备,以及国际金融交易中,绿钞分别占48%、61%和83.6%。所以说,欧元挑战国际货币体系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挑战美元。在国际贸易结算方面,欧元将向美元优势发起强有力的冲击,并将很快成为最主要的国际计价货币之一。欧元在国际贸易中使用的比重越大,它的国际化程度就越高,它的市场信誉度也将随之不断攀升,其直接结果便是各国对欧元的持有量的增加。而且,即便是出于防范金融风险,免受货币动荡之苦的需要,世界各国的央行也都会或多或少地筹措部份欧元资产,作为外汇储备的一部份。这样一来,欧元势必在国际外汇储备方面成为美元强有力的竞争对手。具体地说,以往全世界都需要美元计价、储备和支付,这使得美国可以直接用本币在国际金融市场上任意借贷而不必担心任何的汇率风险。一旦发现负债太多时,美国又可以无所顾虑地自行决定美元贬值,等于由别国替它还债。欧元问世后,美国的这套帽子戏法将不再绝对灵验,而且弄不好会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长期的巨额外债和国际收支严重失衡会使市场和消费者对美元失去信心,转而吸纳保险系数更高的欧元。欧元对中国直接而深远的影响莫过于促使我国优化外汇储备结构,使之更趋合理和安全。

中国的外汇储备目前已超过2400亿美元,是世界第二大外汇储备国。但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我国的外汇储备中美元始终占绝对优势。这种相对单一的外汇储备结构显然不够合理,也欠安全。一旦美元汇率波动很大,甚至贬值,我们的外汇储备将面临冲击,招致严重损失。欧元的出现为我国实施储备资产多元化提供了良机,创造了条件,其实也是势在必行。这是因为长期以来,美国经济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美元的国际垄断地位,如今欧元打破了它的一统天下,并有能力与之抗衡,成为最具竞争力的主要国际货币。于此情形,及时调整我国外汇储备结构,适量增持欧元,降低对美元的倚重实在是一个务实且有远见的战略抉择。

与此同时,我们还应该利用欧元优势,逐步调整我国的汇率政策,改变那种人民币与美元事实上挂钩的浮动汇率制度。人们不应忘记,1998年的那场亚洲金融风暴席卷东南亚诸国,其中的一个严重教训就是这些国家和地区的货币都固守美元的固定汇率,导致本国的国际收支严重失衡,被索罗斯等国际大炒家乘虚而入。历史的经验值得借鉴。总结金融危机的产生可以回溯到不迟于60年代中期,当时西方经济政策中的某些根本性转变开始渐露端倪。世界金融危机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