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2年度湖南省长沙市澧阳中学高三语文期末试题含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夏之绝句简媜春天,像一篇巨制的骈俪文;而夏天,像一首绝句。我不禁想起童年,我的小童年。因为这些愉快的音符太像一卷录音带,让我把童年的声音又一一捡回来。首先捡的是蝉声。蝉声是一阵袭人的浪,不小心掉进小孩子的心湖,于是湖心抛出千万圈涟漪如万条绳子,要逮捕那阵浪。那时,最兴奋的事不是听蝉而是捉蝉。小孩子总喜欢把令他好奇的东西都一一放在手掌中赏玩一番,我也不例外。念小学时,上课分上下午班,这是一二年级的小朋友才有的优势,可见我那时还小。上学时有四条路可已走,其中一条沿着河,岸边高树浓荫,常常遮掉半个天空。虽然附近也有田园农舍,可是人迹罕至,对我们而言,真是又远又幽深,让人觉得怕怕的。然而一星期总有好几趟,是从那儿经过的,尤其是夏天。轮到下午班的时候,我们总会呼朋引伴地一起走那条路,没有别的目的,只为了捉蝉。整个夏季,我们都兴高采烈地强迫蝉从枝头搬家到铅笔盒来,但是铅笔盒却从来不会变成音乐盒,蝉依旧在河边高高的树上叫。整个夏季,蝉声也没少了中音或低音,依旧是完美无缺的和音。捉得住蝉,却捉不住蝉声。夏乃声音的季节,有雨打,有雷响,蛙声、鸟鸣及蝉唱。蝉声足以代表夏,故夏天像一首绝句。绝句该吟该诵,或添几个衬字歌唱一番。蝉是大自然的一队合唱团;以优美的音色,明朗的节律,吟诵着一首绝句,这绝句不在唐诗选不在宋诗集,不是王维的也不司李白的,是蝉对季节的感触,是它们对仲夏有共同的情感,而写成的一首抒情诗。诗中自有其生命情调,有点近乎自然诗派的朴质,又有些旷达飘逸,更多的时候,尤其当它们不约而同地收住声音时,我觉得它们胸臆之中,似乎有许多豪情悲壮的故事要讲。也许,是一首抒情的边塞诗。晨间听蝉,想其高洁。蝉该是有翅族中的隐士吧!高踞树梢,餐风饮露,不食人间烟火。那蝉声在晨光朦胧之中分外轻逸,似远似近,又似有似无。一段蝉唱之后,自己的心灵也跟着透明澄净起来,有一种“何处惹尘埃”的了悟。蝉亦是禅。午后也有蝉,但喧嚣了点。像一群吟游诗人,不期然地相遇在树阴下,闲散地歇它们的脚。拉拉杂杂地,他们谈天探询、问候季节,倒没有人想作诗,于是声浪阵阵,缺乏韵律也没有压韵。我喜欢一面听蝉一面散步,在黄昏。走进蝉声的世界里,正如欣赏一场音乐演唱会一般,如果懂得去听的话。有时候我们抱怨世界愈来愈丑了,现代文明的噪音太多了;其实在一滩浊流之中,何尝没有一潭清泉?在机器声交织的音图里,也有所谓的“天籁”。有什么比一面散步一面听蝉更让人心旷神怡?听听亲朋好友的倾诉,这是我们常有的经验。聆听万物的倾诉,对我们而言,亦非难事,不是吗?聆听,也是艺术。大自然的宽阔是最佳的音响设备。想象那一队一队的雄蝉敛翅踞在不同的树梢,像交响乐团各自站在舞台上一般。只要有只蝉起个音,接着声音就纷纷出了笼。它们各以最美的音色献给你,字字都是真心话,句句来自丹田。它们有鲜明的节奏感,不同的韵律表示不同的心情。它们有时合唱有时齐唱,也有独唱,包括和音,高低分明。它们不需要指挥也无需歌谱,它们是天生的歌者。歌声如行云如流水,让人了却忧虑,幽游其中。又如澎涛又如骇浪,拍打着你心底沉淀的情绪,顷刻见,你便觉得那蝉声宛如狂浪淘沙般地攫走了你紧紧扯在手里的轻愁。蝉声的急促,在最高涨的音符处突地戛然而止,更像一篇锦绣文章被猛然撕裂,散落一地的铿锵字句,掷地如金石声,而后寂寂寥寥成了段简残篇,徒留给人一些怅惆、一些感伤。蝉声,何尝不是生命之歌?而每年每年,蝉声依旧,依旧像一首绝句,平平仄仄平。(选自《台湾艺术散文选》)14.根据上下文,解释文中画线句子的含意。(6分)⑴捉得住蝉,却捉不住蝉音。答:
⑵蝉声,何尝不是生命之歌?答:
15.作者为什么说“春天,像一篇巨制的骈俪文,而夏天,像一首绝句”?(6分)
答:
16.“蝉声是一阵袭人的浪,不小心掉进小孩子的心潮,于是湖心抛出千万圈涟漪如千万条绳子,要逮住那阵浪。”这个句子有什么特点?它在文中起什么作用?(6分)答:
17.请用几个关键词依次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4分)答:
参考答案:14.⑴捆绑束缚不了生命的自由和自在。⑵人的一生,有顺境、逆境,有高潮、低潮;有人在得意中死去,有人则于悲惨中辞世。生命的脆弱,尤如蝉声一样总要停歇;又和夏天一样年年再来。所以作者认为,听到蝉声,犹如听到了一曲又一曲的生命之歌。(大意如此即可)15.这是两个相对的比喻。第一个比喻句本体是春天,喻体是骈俪文;第二个比喻句本体是夏天,喻体是绝句。春天花团锦簇,鲜艳美丽,与讲究声律之美的骈俪文有着某种相似点;夏乃声音的季节,而节奏明快、简短精巧、富有韵味的蝉声足以代表夏,故夏天像一首绝句。(意思对即可)16..①用了一连串比喻,句式富于变化,语言新鲜活泼,既抓住蝉声像浪的特点,又轻松地再现蝉对小孩子的魔力。②引出下文回忆儿时捉蝉的趣事。17.忆蝉、捉蝉、玩蝉、听蝉、悟蝉。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8题。可爱的老头们在我的人生目标中,最大的一个就是:将来成为一个好玩的老头,就像我现在喜欢的好多老头一样。比如黄永玉。听说他是全北京最早开私家车的几个车主之一,而且是高层特批的。真正让我感慨的是,开车时,他已经过了六十。后来,各种好车都喜欢,有空就过把瘾,只是到近几年,年纪大了,才只看不开了。老爷子还写诗,写成一本诗集,然后一本正经地到书店里找一帮老友慢慢地读,退了的李瑞环都来帮忙,没什么起立握手,大家都玩得开心。而在北京的东郊外,老爷子大手笔建了一个园子叫万荷堂,时常高朋满座,有重要聚会就由老爷子寄出亲笔书写的请柬,把游戏也正规对待。我接到过请柬,但还从未去过,一来机缘不巧,二来也怕搅了老爷子的清静。然而,一想到他,还会很开心。这个时候,你不太怕岁月的侵蚀,原来老去,不过意味着生命的另一种可能,甚至你会好奇,岁月中那么多的苦难,都去哪儿了呢?写到这里,我该停笔,因为想到老爷子的一幅画,画面上是一只大鸟,这不奇,旁边一行字把我看乐了:鸟是好鸟,就是话多!我估计,这画说的是主持人,所以,话就到此。丁聪是黄永玉的老朋友,我在十几年前因为采访而走进“小丁”的家,以后就多了一些思念与牵挂。前些年,一场大病,老爷子进了医院,出来后,我看到他,慰问,没想到老爷子依然笑容满面,“我该走了,可问了一圈,人家不收。”于是,我们爷儿俩接着聊,老爷子又一句话把我逗乐了:“住院手术真有好处,你看,我一下子瘦下来几十斤,这下省心了!”仔细一看,还真是,老爷子真瘦了太多,但是乐观没变。其实,这一辈子,折腾他的可不只是病,比如黄金岁月去东北养猪,可回过头,老爷子会骄傲地对我说:“我养那猪,特肥!”一想也是,从那个年代走过来的,没点儿乐观真不行。估计也有不少好老头,被折腾给挡在老年之外。也就靠着乐观与豁达,丁聪们走到人生的终点。2009年,老爷子走了。面对这一消息,我没有伤感,既然老爷子用自己的一辈子,把笑容变成了一种力量,那我们干吗不用笑容来纪念他?提起季羡林,大家都会想到他的严肃与严谨,其实,老人偶尔也会露出可爱幽默的一面。记得有一次去看他,在聊其他话题的中间,老爷子突然托我转告失眠者一件事。原来,在二战时,季老正在德国留学,因战事,他十年无法归国,这期间,染上失眠症状,开始吃安眠药,从此再也扔不了,一吃就是七十年。老人让我带话:都说吃安眠药不好,我是活例子,都吃了七十多年了,不也没事吗。告诉害怕的,没事儿!有一阵子,我这个学俄语的人来了兴趣,报了华尔街英语班,在一次学校迎接老布什的聚会上,我身边坐着一位老人,看着像六十多岁,其实已过八十,一聊得知,他是北京友谊医院的前院长。我很纳闷儿:“您是医生,又是院长,英语一定不错啊!”老人回答:“还行,可我的英语都是学术英语,太老,我想学学这美式英语怎么回事。”这一番对话,让我永远难忘,记得在那一年的年终回顾节目时,我特意讲了这个故事,一个年过八旬的老人,依然为了兴趣没有任何功利心地学习,年轻的我们该如何感想?这,可能正是老人的力量与意义。话要说回来,一个社会,如果可爱的老头太多了,这社会必可爱,而对于我自己,一直在想着,几十年后我这个老头儿会怎样?我希望是古典音乐摇滚乐依然都听;老夫聊发少年狂,半夜拉着夫人去吃一回冰激凌的事还得干;在年轻人面前永远是笑容、宽容甚至是纵容,多欣赏多为他们搭台,不固执并继续学习,绝对不摆出这个瞧不惯那个瞧不起的老夫子样;更重要的是:不能成为时代前行的阻拦者,而依然是社会进步的推动者。有些话,年轻人顾忌,不好说,就让老头儿来说,夕阳正红,没什么可畏惧的;然后让家中永远为年轻的人和年轻的事物开放……够了,如果我能做到这些,我依然在今天渴望年老,而是否能够做到这一切,却并不仅仅取决于明天,今天的中年,决定着老年的诸种可能。(选自《广州日报》,作者白岩松)16.文中为什么提到黄永玉的一幅大鸟画?请联系上下文分析。(4分)答:
17.文中“可爱的老头们”“可爱”在哪里?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5分)答:
18.在文章开头,作者说自己的人生目标中最大的一个就是“将来成为一个好玩的老头”,文章最后一段,作者再次说自己“渴望年老”,你怎么理解?请结合全文分析。(6分)答:
参考答案:16.①写出黄永玉的童心未泯(或好玩)。作画本是件高雅的事,题画的句子却直白如水,令人喷饭。②这是作者白岩松的自嘲或自我告诫。作为主持人,不能说得太多(或太把自己当回事)。[4分。答对一点2分,两点4分。意思对即可。]17.①童心未泯。如黄永玉年过六十还学开车。②乐观豁达。如丁聪乐观对待在黄金岁月去东北养猪。
③可爱幽默。如季羡林突然托我转告失眠者吃药没事一事。
④超脱功利。如北京友谊医院的前院长学美式英语。[5分。答出一点2分,答出两点3分,答出三点4分,答出四点5分。意思对即可。]18.①“将来成为一个好玩的老头”重点在“好玩”,“渴望年老”不是渴望年龄变老,其实是渴望年老后“可爱”。②从个人的角度来说,黄永玉等老人的力量与意义感染着作者,使作者希望自己像他们一样“好玩”,即,在自己年老时仍能对这个社会有着自己的力量与意义。③从社会的角度来说,作者认为如果“可爱的老头”多了,“这社会必可爱”,因而更明白今天自己担负的责任:因为“今天的中年,决定着老年的诸种可能”,只有把握好今天,才能让明天的社会更美好,才会有更多“好玩”“可爱”的“老头”。因而渴望自己能成为“好玩的老头”其实也是渴望这个社会越来越好。[6分。答对一点2分,意思对即可。]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3题。互联网的下半场规则由谁来定当前,整个网络空间的重心已经开始转移了,大的格局正在发生变化,从原来的以美国为中心,以发达国家为重点,逐渐转变为以发展中国家、以中国为中心的新阶段。当然,接下来的动力在我们这里,势能还在美国那里,像苹果在高端市场很长时间都会有竞争力,我们目前不可能去超越它,但是在中低端市场,我们有华为、小米这样的企业,苹果肯定没法和我们竞争。所以中美在网络空间会形成一个错位竞争,实际上也是互补的,而且无论从产业还是从能力上,包括规则制定,基本将是中美两国主导整个网络空间。而且美国主流IT企业以后的中国市场收入会超过美国本土市场收入,这些也都是我们的筹码。未来会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它有它的优势,我们也有我们的优势,这样就可以进行比较对等的博弈了,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新型大国关系。网络空间话语权问题的关键就在于,美国在上半场制定的规则和下半场的规则可能会有相当大的不同。上半场的规则以发达国家为中心,基本上以英语网民和西方价值观为主导。在发展中国家也基本上是高收入、高教育水平和高科技素养的“三高”群体,有着相对的一致性。而下半场的主力是新兴国家,它们的经济水平和教育水平,包括网络使用的行为和习惯以及这些网民的文化背景,和上半场是完全不一样的:主要是低收入、低教育水平和低科技素养的“三低”群体。这个群体多元而复杂,他们使用互联网的行为特性和需求偏好,与上半场的群体有着非常明显的差异。美国还希望下半场的30亿网民能够接受上半场的规则,但这是不可能实现的。在目前的网络空间中,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权利地位完全不对等。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下一个30亿网民的代表,应该倡导一种有利于互联网全球化的新规则,让全球的每一个人都能够进入到网络时代。很多人在理解互联网时都有一个误区,把美国政府的价值观等同于互联网的价值观,实际上这是偷换概念。互联网在美国从诞生的第一天开始,实际上它的文化基因都是反美国政府、反工业时代的。所以它的很多理念,和美国政府“开放、自由、平等、共享”的政治话语实际上不是一回事。互联网精神才是真正代表着人类共享的价值观。美国政府的价值观只代表它的国家利益和政治利益,其实并不符合互联网精神。因此,我们需要通过下半场的规则制定,塑造一个更加普世、普惠的互联网世界,有利于互联网在全球的渗透,不能说美国已经达到80%-90%的普及率,整个互联网革命就结束了,应该是全球各个国家,包括很多欠发达国家的人都能上网,都能进入网络时代,互联网革命才算完成。这些国家进入网络时代,不是用美国的一套价值观,而是根据各个国家的具体情况来发展互联网。所以我觉得,从上半场到下半场的这个转换过程中,原来的那套规则已经不适用,但是新的规则还没有建立起来。我们既要认可美国的那套规则,同时也要让美国认识到将来它对这种趋势和变化也是无能无力的。改变规则,不是说下半场一定要颠覆上半场,而是上半场的很多东西已经不适合下半场了,那么该调整的调整,该改变的改变。对于美国来说,它独占了互联网的核心技术与核心资源,在下半场里,它最大的痛苦就是把很多权力分出来,从它的角度来看,这和割肉一样,但这是一个必然的过程。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网络空间的大格局已进入从原来的以美国为中心、以发达国家为重点转变为以发展中国家和中国为中心的新阶段,说明整个网络空间的重心已经下移了。B.网络空间上半场的规则基本上以英语网民和西方价值观为主导,而下半场则是以新兴国家的低收入、低教育水平和低科技素养的“三低”群体为核心。C.由于在目前的网络空间中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权利地位完全不对等,中国作为下一个30亿网民的代表,有责任倡导一种有利于互联网全球化的新规则。D.网络空间在下半场要塑造一个更加普世、普惠的互联网世界以利于互联网在全球的渗透,应该是全球各个国家都能进入网络时代互联网革命才算结束。2.下列有关文段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整个网络空间的大格局正在发生变化,虽然美国还保持着强大的势能,但动力是在以中国为首的发展中国家的。B.美国在网络空间上半场的规则将因网络空间上、下半场的主要群体的差异而难以继续推行,其话语权也势必将改变。C.把美国政府的价值观等同于互联网的价值观是一种误解,因为美国的价值观只代表自己的利益,并不符合互联网精神。D.网络空间进入下半场要根据各个国家的具体情况来发展互联网,在美国的那套规则的基础上建立起新的规则。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美在网络空间形成的错位竞争实际上是互补的,两国在产业、能力上包括规则制定上基本将主导整个网络空间。B.我们可以把美国主流IT企业以后的中国市场收入超过美国本土市场收入作为筹码,和美国在各有优势的情况下进行比较对等的博弈。C.网络空间下半场的“三低”群体多元而复杂,他们使用互联网的行为特性和需求偏好是制定网络空间下半场规则的重要依据。D.改变并不意味着颠覆,但在下半场美国要调整或改变上半场的很多东西,并把它独占的互联网的核心技术和核心资源交出来。参考答案:1.A
2.D
3.D1.A中,说明整个网络空间的重心已经下移了,于文无据。2.D在美国的那套规则的基础上建立起新的规则,此句错误,原文是所以我觉得,从上半场到下半场的这个转换过程中,原来的那套规则已经不适用,但是新的规则还没有建立起来。3.D并把它独占的互联网的核心技术和核心资源交出来,此句于文无据。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4.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各题。一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论语·微子》)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孟子·梁惠王上》)二义,利也。(《墨子·经说上》)今用义为政于国家,人民为众,刑政必治,社稷必安。所为贵良宝者,可以利民也,而义可以利人,故曰:义,天下之良宝也。(《墨子·耕柱》)21.根据上述材料,指出儒家与墨家对“义”的不同理解。22.结合材料,简要谈谈你对儒家之“义”或墨家之“义”的看法。参考答案:21.①儒家认为“义”是君臣父子兄弟等之间的伦理道德规范(或礼法),可以维系社会的纲常秩序。②墨家认为义即利,可以利人利民。
22.儒家重个人修养和天理,墨家重物.儒法的义利观是有等级的,墨学的义利观是普世的。21.试题分析:材料一《论语》中的内容,“长幼之节”指年长者和年幼者之间依尊卑次序合礼言行;“君臣之义”,指有才能的人出仕,辅佐君王治理天下。这段话是子路针对那个骂他“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丈人”的论述,当时礼崩乐坏、民不聊生,很多人选择躬耕避世。子路的话表明儒家观念中对于这个现象的看法。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臣,是以家中父子,朝中君臣,以长幼之序喻君臣之义,如果所有人都消极避世不为国家所用,则是“乱大伦”。《孟子》中的内容强调的是奉行教化,尊重老人。总体来看,儒家强调的是伦理纲常。材料二墨家的观点认为义就是利,能利人民,使人民得利。点睛:此题考查对《论语》《孟子》《墨子》内容的积累和理解能力,是浙江省的一道特色题目。对《论语》《孟子》《墨子》的翻译和理解对于高中生来讲,难度还是很大的,所以考生备考中一定要根据考纲要求,将《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语文学科教学指导意见》中规定的篇目仔细阅读,深刻记忆,深入理解,考试中灵活应对。22.试题分析:本题是一道探究题,答案不唯一,考生可谈对儒家之义的看法,也可谈对墨家之义的看法,也可以将儒家之义和墨家之义进行对比来谈。如谈儒家的义可以从维护社会秩序的角度来分析,如谈墨家之义,可以从有利于人民的角度分析。无论选择哪一个角度,观点都要明确,注意言之成理。参考译文:材料一:子路说:“不做官是不对的,长幼的关系不能废弃,君臣的关系又怎么能不管。”办好各级学校,反复地用孝顺父母、敬爱兄长的大道理来开导他们,那么,须发花白的老人便不致头顶着、背负着东西在路上行走了。材料二:义就是利。现在用义在国家施政,人口必然增多,刑政必然得到治理,社稷必然安定。之所以贵重良宝的原因,是因为它们能利人民,而义可以使人民得利,所以说:义是天下的良宝。5.阅读《论语》中的两则文字,完成23—24题。(5分)
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23.第二则文字中,孔子借用“风”与“草”的比喻,想说明什么观点?(用文中原句回答)(1分)24.孔子一方面强调“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的熏陶作用,一方面又号召自己的学生对求“鸣鼓而攻之”,这样做是否自相矛盾?请谈谈你的看法。(4分)参考答案:6.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张蒲,字玄则,河内修武人,本名谟,后改为蒲。汉太尉延之后。父攀,慕容垂御史中丞、兵部尚书,以清方称。蒲少有父风,颇涉文史,以端谨见知,为慕容宝阳平、河间二郡太守,尚书左丞。太祖定中山,宝之官司叙用者,多降品秩。既素闻蒲名,仍拜为尚书左丞。天兴中,以蒲清谨方正,迁东部大人。后拜太中大夫。太宗即位,为内都大官,赐爵泰昌子,参决庶狱,私谒不行,号为公正。泰常初,丁零翟猛雀驱逼吏民入白涧山,谋为大逆。诏蒲与冀州刺史长孙道生等往讨。道生等以大兵击之,蒲曰:“良民所以从猛雀者,非乐乱而为,皆逼凶威,强服之耳。今若直以大军临之吏民虽欲返善其道无由又惧诛夷必并势而距官军然后入山恃阻诳惑愚民。其变未易图也。不如先遣使喻之,使民不与猛雀同谋者无坐,则民必喜而俱降矣。”道生甚以为然,具以奏闻。太宗诏蒲军前慰喻。乃下数千家,还其本属,蒲皆安集之。猛雀与亲党百余人奔逃。蒲与道生等追斩猛雀首,送京师。后刘裕寇窃河表,以蒲为南中郎将、南蛮校尉,隶平南大将军长孙嵩往御之。裕入长安,乃还。后改为寿张子,与安平公叔孙建将兵自平原东渡,徇下刘义符青兗诸郡。诏加陈兵将军、济州刺史。又与建攻青州,不克而还。世祖即位,以蒲清贫,妻子衣食不给,乃出为相州刺史。扶弱抑强,进善黜恶,教化大行。始光三年卒于州,年七十二。吏民痛惜之。蒲在谋臣之列,屡出为将,朝廷清论,常为称首。赠平东将军、广平公,谥曰文恭。(节选自《魏书·张蒲传》)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今若直以大军临之/吏民虽欲返善/其道无由/又惧诛/夷必并势而距官军/然后入山恃阻/诳惑愚民B.今若直以大军临之/吏民虽欲返善/其道无由/又惧诛夷/必并势而距官军/然后入山恃阻/诳惑愚民C.今若直以大军临之吏民/虽欲返善/其道无由/又惧诛夷/必并势而距官军/然后入山恃阻/诳惑愚民D.今若直以大军临之吏民/虽欲返善/其道无由/又惧诛/夷必并势而距官军/然后入山恃阻/诳惑愚民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字:是对名的解释或补充,对名有表述、阐明的作用,因此又称作“表字”。B.拜:授予官职。古代表示官职任命的词语还有除、举、封等,表示官职提升的词有擢、拔等。C.泰常:年号,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新皇帝登基常常创立新的年号,称作“建元”。D.卒:古代称大夫的死。古代帝王和王后死叫“崩”,古代诸侯王死叫“薨”。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张蒲颇有声名,屡获任用。太祖平定中山之后,早就听说了张蒲的名声,仍旧任命他为尚书左丞,太宗即位后也任用了他。B.张蒲出谋献策,平定了翟猛雀叛乱。张蒲认为百姓跟从翟猛雀是被威胁逼迫的,于是向皇上报告请求采用安抚之策并被采纳。C.张蒲多次带兵作战。张蒲曾跟随平南大将军长孙嵩抵御刘裕,还与安平公叔孙建率领军队攻下刘义符青、兗等郡。D.张蒲治理有方。张蒲出任相州刺史时,扶弱抑强,选拔任用善人罢黜奸恶,他的去世让吏民痛心惋惜。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不如先遣使喻之,使民不与猛雀同谋者无坐,则民必喜而俱降矣。(2)蒲在谋臣之列,屡出为将,朝廷清论,常为称首。参考答案:10.B
11.C
12.B
13.(1)不如先派遣使者劝告百姓,使不与猛雀同谋的百姓无罪,那么百姓一定欢喜而都投降啊!(2)张蒲属于谋臣之列,多次出任将帅,朝廷公论,常为第一。10.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通读全文,首先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等。因为名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注意主语常省略。其次找动词,动词通常作谓语。借助句子成份,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此外,文言虚词和特殊句式对文言文句读有很大的辅助作用。本题中,名词做主语的:“吏民”“其道”。名词做宾语的:“官军”。动词一般作谓语。动词作谓语“惧”“诳惑”。固定句式“然后”。副词一般放在动词前面,主语省略时,副词大多在句首,如:“今”“又”“必”。所以选B项。点睛:一、名词断句法。二、虚词断句法。三、对话标志断句法。文言文中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出现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根据上下文判断对话双方,来断句。四、语序句式断句法。具体方法:1.要通读全文,仔细体会词、短语以及句子之间的联系。2.要先易后难,把会断的句子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直到把所有的句子都断开。3.要重视内容,断完后根据句子的含义、文章的内容再核对一遍。11.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考生在平时学习中应多多识记积累相关的知识。C项中称作“建元”错误。应称作“改元”,建元是纪岁历年的开始。12.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本题考查筛选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B项中“于是向皇上报告”错误。文章第二节说“道生甚以为然,具以奏闻。”意思是他向道生报告,道生以为很有道理,详细地向皇上报告。13.试题分析:题干是“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能力。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注意特殊句式和虚词,把握语境推断。第一句关键点:“喻”:“劝告”;“民不与猛雀同谋者”是定语后置句,译为“不与猛雀同谋的百姓”;“无坐”:“无罪”。第二句关键点:“屡”:“多次”;“为”:“担任”;“称首”:“第一”。点睛:翻译句子要解释出关键的字词的意思,应该在直译的基础上意译。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年号、人名、地名、官名、物名、书名、国名等专有名词保留原样,不用翻译。二是句子中没有实际意义的词语应删去。三是文言文中有些特殊句式(如主谓倒装、宾语前置、状语后置等倒装句)和现代汉语的语序不一样,翻译时要作适当的调整。四是所翻译的句子若是省略句,则要把省略了的成分增补出来。参考译文:张蒲,字玄则,河内修武人,原名谟,后来改为蒲。汉代太尉张延的后人。父亲张攀,担任慕容垂的御史中丞、兵部尚书,以廉洁正直著称。张蒲年轻时有父亲的风范,略微涉猎文史,以端正谨慎被赏识,担任慕容宝阳平、河间二郡的太守,尚书左丞。太祖平定中山,慕容宝的旧官被任用的,多数降了品级。太祖对张蒲的名声早有所闻,仍旧任命他为尚书左丞。天兴年间,因为张蒲清廉谨慎行为方正,升任东部大人。后来授任为太中大夫。太宗即位后,被任为内都大官,赐爵泰昌子,参与决断刑獄诉讼,不接受私下请托,号称公正。泰常初年,丁零翟猛雀逼迫官民入白涧山,图谋反叛。诏令张蒲与冀州刺史长孙道生等前往讨伐。道生等打算直接用军队攻打,张蒲说百姓之所以跟从猛雀,并不是出自内心,而是被威胁逼迫,勉强服从他罢了。现在如果直接用大军攻打,官民虽想重返善道,却无路可走。又惧怕诛杀,一定聚集势力抵抗朝廷的军队,然后入山倚仗险阻,欺骗迷惑无知的百姓。这场变乱就难以处理了。不如先派遣使者劝告百姓,使不与猛雀同谋的百姓无罪,那么百姓一定欢喜而都投降啊!”道生以为很有道理,详细地向皇上报告。太宗诏令张蒲到前沿阵地抚慰晓喻。于是有几千家投降,返回他们的本部,张蒲使他们都安定和睦。翟猛雀与亲信一百多人奔逃。张蒲与道生等追击斩杀了翟猛雀,将首级送往京城。后来刘裕侵占了黄河洛阳地区,太祖任命张蒲为南中郎将、南蛮校尉,隶属平南大将军长孙嵩前往抵御。刘裕攻入长安,于是返还。后改爵号为寿张子,与安平公叔孙建率领军队自平原东渡,攻下刘义符青、兗等郡。诏令加授陈兵将军、济州刺史。又与叔孙建攻打青州,没有攻克而返回。世祖即位后,因张蒲清寒贫苦,妻子儿女衣食匮乏,就使他出任相州刺史。扶弱抑强,进用善人罢黜奸恶,政教风化普遍推行。始光三年在州中去世,终年七十二岁。官员和百姓为他感到痛心惋惜。张蒲属于谋臣之列,多次出任将帅,朝廷公论,常为第一。被追赠平东将军、广平公,谥号为文恭。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共4题)7.阅读下面一段话,试概括出“草根文化”的四个主要特性。(6分)社会学家,民俗学家艾君在《改革开放30周年解读》中对草根文化这样界定:“草根文化,属于一种在一定时期内由一些特殊的群体、在生活中形成的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潮流,它实际是一种‘副文化、亚文化’现象。它具有平民文化的特质,属于一种没有特定规律和标准可循的社会文化现象,是一种动态的、可变的文化现象。它有区别于阳春白雪的雅文化、上流文化、宫廷文化以及传统文化。”他认为。健康向上的“草根文化”会形成对主流文化的重要补充,但愚昧落后的“草根文化”无可否认也会对传统意义上的主流文化带来辐射、腐蚀和冲击。参考答案:“草根文化”的特性:
①社会性;②平民性:③动态性(或可变性);④两面性(或“非主流性”)(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