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石潭记》教案_第1页
《小石潭记》教案_第2页
《小石潭记》教案_第3页
《小石潭记》教案_第4页
《小石潭记》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Word-17-《小石潭记》教案1、在幽静的小石潭边,我们都会感受到心旷神怡,流连忘返,而柳宗元在小石潭边又有什么感受?为什么他会有这样的感受?

同学自读课文,句画出与心境有关的词语及与心境相关的有关景物描写的语句。

师:引导同学留意,文中主要写了哪些景物?怎么写的?体现了景物的什么特点?

提示:

水——清: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皆若空游无所依,目光不撤,影布石上。

石——奇,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屹为堪为岩

树——笼,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鱼——欢,依旧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板书,水,石,树,鱼〕

同学争论,师小结:小石潭——幽深冷寂,孤凄悲凉,〔板书:景物特点,幽凉冷寂〕感受:孤凄悲凉。〕

师:当时的境遇,柳宗元参加政治改革,失败后被贬职,心中愤懑难平,试图借助出水来排解自己的抑郁之情,漂亮的自然景物曾使他临时遗忘愁苦,但这种欢乐终究是临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悲伤悲凉的心情又不由自主地流露出来。〔多媒体展现:小石潭:幽深冷寂——被贬的柳宗元孤凄悲凉触景抒情,接景抒情,寓情于景,形似写景实则写情〕

2、通过大家的争论,我们感受到了小石潭的幽深冷寂和柳宗元的孤凄悲凉,这时假如你就在柳宗元的身边,作为柳宗元一路去游玩的伴侣,你会怎样劝慰他呢?(多媒体展现文字,走进柳宗元——柳宗元,我想对你说……)

可以引导同学用上一些励志的名句,如:有志者,事竟成。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等。

小石潭记教案篇二

学问力量:

1、熟读课文,理解课文中重点字词的含义。

2、理解借美妙景物寄寓自己怨愤抑郁的心情。

教学重点:

把握情景交融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中国文人有一句话说:一山一水真伴侣,一花一鸟好兄弟。文人在失意郁闷时寄情山水,唐代有一位作家,他曾经被贬到湖南的永州做司马,在此期间写下了一组闻名的山水游记《永州八记》,他就是柳宗元。今日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永州八记》之一的《小石潭记》。

二、及文体简介、

出示柳宗元简介,并指名同学读。

三、朗读课文,感知文意、

1、同学自由读课文,留意学习重要字词的含义。

2、听录音朗读,感受描写的情境。

3、同学仿照朗读,留意语调的变化。

四、知与不知试试看、

1、解释下列括号内字词的意思。

水尤(清洌)往来(翕乎)犬牙(差互)(凄)神(寒)骨

2、说说课文中"以"、"为"的不同含义。

全石以为底,全石以为底

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

以其境过清,为堪为岩

五、临潭观景悦心情、

1、小组合作探究、

⑴课文中哪些句子写石,哪些句子写水清,找出相关句子,并说明理由。

⑵、文章一开头,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观鱼时与游者乐,可是坐潭后,竟悄怆幽邃,这“一乐、一凄”,冲突吗?为什么?

⑶、一切景语皆情语,小石潭的景与情如何统一的?

2、同学沟通,解决问题。

3、老师小结。

六、寄情山水抒真情。

1、选择你喜爱的段落进行背诵竞赛。

2、作业:任选一处景致把它写成一篇短文。

小石潭记教案篇三

一、导入新课

柳宗元《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请同学说说诗歌呈现了怎样的一种景象?体现了诗人当时怎样的心境?(被贬永州时所写——空旷冷寂,寂寥无人;忧愤孤独     ,孤傲高洁)初步感受诗歌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特点,引入课文的学习。

二、整体感知,赏读课文

听课文朗读录音,同学思索:围绕小石潭主要写了哪些景物?体现了景物什么特点?写此文时又是怎样的一种心境?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1、同学自由诵读课文,勾画出与心境相关的有关景物描写的语句。(结合朗读、背诵)

(1)水——清: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2)石——奇: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3)树——茂: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4)鱼——欢: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2、体会心境,引导同学抓住关键性语句:

(1)心乐之

(2)似与游者相乐

(3)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小结:小石潭(景)——幽静

心境(情)——幽深冷寂:孤凄悲凉。

如此佳景,却无人赏识,真正是“养在深闺人未识”啊!而孤独     让她如此漂亮!柳宗元探山访水,“寻寻找觅”,觅得如此佳境,却发觉她是如此“冷冷清清”,联想到自己的境况遭受,更不免“凄凄惨惨戚戚”了!

3、问题探究: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

结合介绍当时的境遇:

柳宗元参加改革失败后被贬职,心中愤懑难平,试图借助山水来排解自己的抑郁之情。漂亮的自然景物曾使他临时遗忘愁苦,但这种欢乐终究是临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悲伤悲凉的心情又会不期然地流露出来。

被弃的小石潭:寂寥凄清——被贬的柳宗元:悲伤愤懑

触景生情,借景抒情。形似写景,实则写心。

三、再次感知

齐读课文,再现笔下的景,感受心中的情。

四、试背课文

1、结合这篇游记散文的写作挨次(移步换景)进行背诵指导:

课文是根据什么挨次写的?我们来作一个填空题吧:

小石潭潭中小潭潭中

2、背诵向导:

从小丘-隔-闻-如鸣珮环-心-伐—下-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

—坻-屿-嵁—岩—青树—蒙络—参差……

潭中鱼-皆若-日光-影-佁然-俶尔-往来—似与……

潭西南-斗折-明灭—其岸势—不行……

坐潭上-四周-寂寥-凄神-悄怆-以其境-不行—乃……

同游者……

五、当堂练习

2、词类活用

1、从小丘西行……:

2、下见小潭:

3、皆若空游……:

4、日光下澈:

5、斗折蛇行:

6、其岸势犬牙差互:

7、四周竹树环合:

8、心乐之:

9、近岸:

10、似与游者乐:

11、凄神寒骨:

小石潭记教案篇四

教学目标

1、把握抓住景物特征加以细致描摹的方法与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体会这些写法的妙处,提高自己的鉴赏力量。

2、能积累肯定数量的文言实词与虚词,把握其音与义,了解常见的文言句式特点,从而理解作品的内容和艺术手法。

教学重难点

1、背诵及体会文章写景抒情的方法。

2、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难相容,怎样理解文中的乐与忧。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二、明确学习目标

1、(显示。)

疏通文意,落实字词,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理清课文的思路结构。

3、体会的感情。

三、整体感知课文

1、声屏显示朗诵录像。要求同学仔细观看画面,听准字音和语气语调。

2、检查预习,落实字词。

3、齐读课文。

四、引导争论,完成目标

1、是怎样发觉小石潭的?请用译文回答。

明确:隔着茂密的竹林,听到了水声,似乎身上佩带的玉佩、玉环相碰发出的悦耳声音,我的心情也欢快起来。

2、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

明确:一整块石头做为潭底,靠近岸边,有一圈从潭底四周突出水面的石头,成为坻、屿、、岩各种不同的外形。

3、游鱼和潭水有什么特点?

明确: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似乎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靠似的。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散在石上,静止不动;突然向远处游走了,往来很快。

4、是怎样描写潭上景物的?

明确:潭的四周被竹子和树木围围着,安静寥落,没有人家,使得心神凄凉,寒气透骨,感到悲伤肤浅。

5、课文是按巡游的挨次来写,条理非常清晰,请说说本文写作思路。

明确:发觉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五、布置作业

1、熟读并背诵全文。

2、翻译其次自然段。

其次课时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疏通了文意,了解了课文内容和思路。本文是柳宗元山水游记中的名篇,历来脍炙人口。他在文中是怎样写景抒情的,他是怎样借被遗弃于荒远地区的美妙风物,寄喻自己的心情的,这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目标。

学习目标:

1、学习体会写景抒情的方法。

2、理解借景所寄喻的心情。二、学习争论,完成目标、

1、指名朗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2、引导争论下列问题:

(1)第一自然段描写了哪些景物?写发觉小石潭的经过,用了哪些精确     的动词?

明确:写了空竹、水声、小潭和潭边的青树、藤蔓。用“隔”“闻”“伐”‘取”‘见”等动词,写出了发觉小石潭的经过,同时也点出小石潭位于人迹罕至的荒僻幽静之处。为下文写环境的“寂寥无人”“其境过清”埋下伏笔。

(2)本段写景用了什么写法?

明确:用的是先闻其声,后见其形,“移步换景”的写法。不是停留在一点上看,而是向前走去,引导我们看到不同的景物,很像一部山水风景影片。

(彩屏显示。)

发觉小潭

篁竹—一水声——小潭——青树——翠蔓

隔——闻——伐——取——见(动词精确     )

移步换景的写法

3、全班齐读第一自然段。

4、点一个小组读其次自然段。

5、争论下列问题:

(1)其次自然段写了哪些景物,用的是什么写法?

明确:描写了潭水、游鱼,用的是特写镜头。

(2)潭水有什么特点?是怎样描写的?

(3)我们再看看,是怎样写鱼的?这段描写渗透了怎样的感情?

潭中景物:潭水、游鱼、阳光、影子

侧面描写水的清澄:游鱼亻台然不动亻叔尔远逝

动静结合特写镜头

6、全班齐读其次自然段。

7、指名朗读第三自然段。

8、争论以下问题:

(1)第三自然段描写小潭源流,依次抓住溪身岸势的什么特点来描写?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明确:抓住岸身的曲折、曲折,岸势的参差不齐来写的,运用比方的修辞手法。写小溪,就溪身说,形容它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这是静止的;就溪水说,形容它像蛇行那样曲折,这是流淌的。这里用了两个比方,一静一动来描写小溪,精确     地抓住了景物的特征。

(2)如何理解小溪的“明灭可见”?

小潭源流溪身斗折蛇形——明灭可见

岸势犬牙差互——参差不齐

9、自由朗读第三自然段。

10、老师范读第四自然段。

11、争论以下问题:

第四自然段写在潭上所见到的景物和自己的感受,描写了小石潭中怎样的气氛?反映了怎样的心情?

12、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

潭中气氛:幽深冷寂(孤凄悲凉心境的反映)——寓情于景

13、文章结尾是记录同游者,是游记常用的一种格式。

三、总结全文

课文是一篇布满诗情画意的山水游记。描绘小石潭的石、水、游鱼、树木,着力渲染了凄寒幽邃的气氛,借景抒发自己在孤独     境况中悲凉凄苦的情感。

《小石潭记》教学设计篇五

一、教学目标

1通晓文章大意并背诵全文。

2、理解借景所寄喻的心情。

3、学习细致地观看生活和精确     生动地描写景物的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

1理解借景所寄喻的心情。

2学习细致地观看生活和精确     生动地描写景物的方法。

三、介绍:

柳宗元(773年—819年)字子厚,唐代中期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祖籍山西河东,人称“柳河东”。晚年被贬柳州,亦称“柳柳州”。曾参加王叔文集团的政治革新活动,任礼部员外郎。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迁柳州刺史。他在政治上不得志,心情抑郁,所以就以游山玩水,观赏大自然风光来排遣内心的愁闷。后死于柳州。他在永州发觉了很多风景佳丽的地方,登记了其中的八处名胜,成为我国古典文学散文史上颇出名的《永州八记》。他和韩愈是古文运动的两个主要提倡者,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柳宗元的散文中,寓言小品、传记散文、山水游记散文都很出名。寓言小品讽刺社会丑恶,语言犀利;传记散文反映人民的凄惨生活,揭露尖锐的社会冲突;山水游记散文描写景物精确     、生动、传神,语言精致清丽。著有《柳河东集》《河东先生集》。

四、写作背景介绍:

唐宪宗元和元年(公元806年),因受以王叔远为首的政治革新集团牵累,被贬为永州司马。他到永州后,母亲病故,王叔文被处死,自己也不断受到统治者的诽谤和攻击。当时他政治失意,心情郁闷。因此借游山玩水来排忧解闷,感觉自己政治理想无法实现。游历永州,风景奇怪,成就了中国文学史上颇出名气的《永州八记》,《小石潭记》是其中的第四篇。在游山玩水中,大自然的造化,使失意的柳宗元得到一丝短暂的欢乐,然而始终都不能释怀,失意的乌云始终压在的头顶,这种心情在本课中得到了充分的流露。

五、体裁: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六、理解课文大意:

1、重点实词:

a清冽:凉爽。冽,寒冷。

b“为坻”二句:坻,水中高地。屿,小岛。嵁,不平的岩石。岩,有石窟的岩石。

c“青树”三句:蔓,蔓草。蒙络,遮挡   缠绕。摇缀,摇动相连。披拂,被风吹动的样子。

d依,依托。

e佁然:愣住的样子。俶尔:突然。逝,往,去。

f斗,像北斗星一样。蛇行:像蛇爬行那样弯曲。

g犬牙差互: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叉。

h环合:环绕合抱。悄怆:安静得让人感到悲伤。邃:深。

2、一词多义:

以:

①全石以为底(介词,用)

②卷石底以出(承接,“而”不译)

③以其境过清(介词,表缘由)

为:

①全石以为底(动词,当“作为”讲)

②为坻,为屿,为嵁,为岩。(动词,“成为”)

清:

①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形容词,清亮)

②以其境过清(形容词,冷清)

可:

①潭中鱼可百许头(副词,大约)

②不行知其源(助动词,能够)

差:

①参差披拂(形容词,长短不一)

②其岸势犬牙差互(动词,交叉)

3、翻译课文:

①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译:四周青葱的树木,碧绿的藤蔓,树盖着藤,藤缠着树,迎风摇动,相互连缀着,参差不齐,摆来飘去。

②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译:弯弯曲曲的溪流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又像长蛇在爬行,虽或隐或现,也能观察。

③其岸势犬牙差互,不行知其源。

译:溪岸的地势,就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叉,不知道溪水的源头在什么地方。

④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译:安静冷落没有来往的人,使人感到心神凄凉,寒气透骨,忧愁哀痛的情感也更深了。

七、赏析课文:

1、概括段意:

第一部分(1段):总写小石潭全貌。写了竹、水、潭、石、树等。

其次部分(2~3段):以特写镜头描绘游鱼和潭水,并写到了小溪的走势。

第2段:写潭水清亮,游鱼活泼。

第3段:写探究到小石潭的水源及潭上的景物。

第三部分(4段):写对小石潭总的印象和感受。

第四部分(5段):登记与同游小石潭的人。

2、是怎样发觉小石潭的?

明确:“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3、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

明确:“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4、文中哪些句子写了“水”?请说明理由。

明确:“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