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学电子教学课件_第1页
财政学电子教学课件_第2页
财政学电子教学课件_第3页
财政学电子教学课件_第4页
财政学电子教学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财政学第一章导论一、现实生活中的种种财政现象和财政问题(一)现实生活中的种种财政现象(二)当前有待解决的财政问题1.财政收支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多大合适?2.企业乃至整个社会的税收负担应在什么水平?3.大型基建工程,对经济发展和结构优化发挥什么作用?4.政府应不应该介入物质生产领域?5.全国范围的税费改革应如何进行?(一)财政收入和支出(二)财政政策二、研究的主要内容三、研究方法四、基本框架(一)基本理论:财政活动存在的根本原因、财政的功能、公共产品理论、公共选择理论(二)财政支出理论:支出规模、结构;购买性支出、转移性支出(三)财政收入理论:税收理论、税收制度、公债、国有企业(四)预算管理体制、分税制(五)财政政策:财政赤字、财政政策第二章财政概念和财政职能第一节政府与市场一、市场:市场效率与市场失灵(一)市场与市场效率1.市场:是在无数买者和卖者的相互作用下形成的商品交易机制。2.市场效率:社会资源的最优配置标准:帕累托最优状态二、政府:政府干预与政府干预失效(一)矫正市场失灵:政府经济作用的边界(政府的经济作用)1.反对垄断、鼓励竞争2.提供公共产品3.克服外部性4.控制风险和不确定性5.促进社会公平6.维护经济稳定(二)政府干预手段1.立法和行政手段2.组织公共生产和提供公共产品3.财政手段三、公共需要和公共物品(一)公共需要社会成员共同的群体需要(二)公共产品公共部门(政府)提供用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商品和服务称为公共产品1.公共产品的特性:非排他性、非竞争性2.公共产品的分类:①纯公共物品②准公共物品(混合品)第二节财政概念一、财政的基本含义来源:1898,光绪24年,戊戌变法“明定国是”诏书中有“改革财政、实行国家预算”条文,取自日文“财”“政”,日文取自英文PublicFinance,是我国政府文献中最初启用“财政”一词。辛亥革命后“财政”逐步成为中国形容政府分配活动的专用术语。一般概念:国家或政府的分配行为。二、财政的基本特征(一)国家主体性(二)无偿性(三)强制性三、财政与公共财政(一)家计财政:自然经济状态下的财政制度,为君主服务(二)国家财政:计划经济状态下的财政制度,为国家服务(三)公共财政:市场经济状态下的财政制度,为社会公众服务

含义:为市场提供公共服务的财政,是社会公众或者人民大众的财政,是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财政类型。基本特征:2.一视同仁服务3.非市场营利性4.法治化的财政1.弥补市场失灵第三节财政职能一、资源配置职能(一)资源配置职能的含义和必要性1.含义:指通过财政收支活动以及相应财政政策的制定、调整和实施,可以实现对社会现有人力、物力、财力等社会资源结构与流向进行调整和选择2.必要性:市场失灵的存在(1)公共需要、公共产品的存在(2)外部效应(外部性)3.财政资源配置职能的基本要求(1)最佳配置资源于两大部门(2)有效配置归政府支配的资源(3)市场效率损失最小化二、收入分配职能1.含义:指财政对参与收入分配的各主体利益关系的调节,达到收入公平合理分配目标。(一)含义和必要性2.必要性:市场不能实现收入与财富的公平分配经济公平:要素投入和要素收入相对称。社会公平:将收入差距维持在现阶段社会各阶层居民所能接受的合理范围内。公平分配3.收入分配职能的主要内容(1)调节企业的利润水平企业与政府企业与企业(2)调节居民个人收入水平:

如,个人所得税、转移支付等(三)主要工具

1.税收2.转移支付3.购买性支出4.各种工资政策三、经济稳定与发展职能(一)经济稳定与发展的含义1.经济稳定: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国际收支平衡2.发展:意味着产出的经济增长,还包括随着产出增长而带来的产出与收入结构的变化以及经济条件、政治条件和文化条件的变化(二)调节内容1.调节社会总需求,实现供求总量大体平衡。2.调节社会供求结构上的平衡3.保证非生产性公共需要(三)主要工具第三章财政支出的基本理论第一节公共产品的供给一、公共产品供给的均衡分析(一)庇古模型│AC│=│AC’│,即个人对公共产品消费的边际效用等于纳税的边际负效用。社会边际效用(二)鲍温模型

1.私人产品的需求和供给OA

B

G1G*G2公共产品G的数量h1h2h=0h=1BAA(三)威克赛尔—林达尔模型OBA所支付的税负比重B所支付的税负比重E2E1E*二、公共产品的提供方式(一)纯公共产品的提供方式(二)准公共产品的提供方式第二节公共支出效应和原则一、公共支出含义:政府为实现职能和政治经济目标安排支出的总称,是通过财政手段对财富的再分配二、公共支出效应(一)挤出效应:指政府增加某些项目的支出,会相应减少社会公众的有关支出1.社会福利方面的挤出

正面影响

负面影响2.私人投资方面的挤出政府投资支出↑→产出↑→对货币需求增多→市场利率↑→民间资金存入银行,从而私人投资↓(二)收入、替代效应收入效应:政府公共支出的增加,使某些社会主体或个人收入得以增长。替代效应:由于公共支出的增加,而使社会成员的一些支出转换用途。(三)分配效应

指政府的公共支出可能造成利益转移,表现为因公共支出而形成的利益再分配三、财政原则(一)量入为出与量出为入原则量入为出:①与人类社会处于较低水平的经济发展阶段相适应。②防止国家债务过度膨胀量出为入:根据国家最基本的财政支出需要来确定收入规模

(二)公平原则:实现社会公平(三)效益原则:实现宏观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第三节财政支出效益评价的基本方法一、财政支出效益所谓效益,就是人们在有目的的实践活动中的“所费”和“所得”的关系政府与私人支出效益所得与所费的范围不同。选优标准不同二、评价方法(一)成本——效益分析法

第t年的效益和成本分别为Bt和Ct

t=0,1,2,3……贴现率为r未来净收益的现值(NPV)1.成本和效益的确定①实质性的与金融性的成本和效益②直接的和间接的成本和效益③有形的和无形的成本和效益④中间的与最终的成本和效益⑤内部的与外部的成本和效益2.贴现率的确定①以投资利率来确定②以消费利率来确定③以投资利率和消费利率加权平均利率来确定3.决策标准①净现值法NPV>0,数值越大说明此项投资的效益越高;NPV=0,该项目的获利水平刚好合格;NPV<0,投资项目不宜选择。②成本效益比率法成本效益比率BCR=效益现值总额÷成本现值总额BCR≥1,投资项目可取,BCR越高项目越可取;BCR<1,投资项目不可取。③内在(内部)收益率法内在收益率(IRR)就是使效益现值与成本现值相等的贴现率。令,NPV=0或BCR=1求得内部收益率r,如果r>银行贷款利率项目可行。该方法广泛用于成本和收益都能准确计量的项目评价,如公共工程。(二)最低成本法最低费用选择法,适用于成本易于计算而效益不易计量的支出项目(文教、卫生、政治)例:利用某能源造成一定环境污染,造成一定人员死亡①开发新能源,9万少1人;②改善发动机装置6万少1人;③改善医疗条件,4.5万少1人;④大力执行现行防污法规1.8万少1人;⑤全体人员每人生产一只防毒面具,15万少1人。第四章财政支出规模与结构分析第一节财政支出规模分析一、公共支出增长的理论分析(一)瓦格纳法则政治因素:国家活动规模扩大经济因素:工业化、城市人均收入的提高瓦格纳法则结论:随着人均收入的提高,财政支出也相应提高(二)梯度渐进增长理论内因:经济↑→收入↑→以不变税率所征税↑→政府支出↑外因:社会动荡→替代效应、检查效应、集中效应→公共支出上升→危机过后→支出不会退回先前的水平(战后会有大量债务)公共支出占GDP(%)和平时期战争时期战后和平时期时间替代效应是指在社会动荡时期,由于公共支出大量增长而取代私人支出的状况检查效应是指在社会动荡时期,由于暴露出社会存在的许多问题而导致政府增加支出解决问题的现象集中效应是指在社会动荡时期,由于国家处于非常时期而出现的中央政府集中较多财力解决危机的现象(三)经济发展阶段论经济发展早期阶段→政府必须提供经济发展所需的社会基础设施,政府投资在社会总投资中占有较高比重。经济发展中期阶段→政府还应继续,但将逐步转换为对私人投资的补充,绝对数↑,但占财政支出比重↓经济发展成熟阶段→公共支出转向教育、保健、福利支出,且这方面的支出将大大超过其他方面的支出。(四)官僚行为增长论从官僚行为的角度来研究财政支出规模的问题。强调政治制度与官僚行为对财政支出规模的影响。官僚:指负责执行通过政治制度作出的集体选择的代理人集团,或者说是政府负责提供服务的部门。官僚都是“经济人”,以追求机构最大化为实现利益最大化。产出:千方百计让政府相信他们确定的产出水平是必要的投入:利用低效率的生产来增加所必需的投入量财政支出规模不断扩大二、影响财政支出规模扩张的因素物价(一)经济因素经济发展需要(二)政治因素国家职能扩张国家干预经济需要国际关系复杂化(三)社会因素人口增长与环境保护社会福利的改善三、财政规模的衡量(一)财政支出总额(二)财政支出占财政收入的比重等于100%时,财政支出完全以财政收入为实现基础;小于100%时,财政支出仍然完全以财政收入为实现基础;大于100%时,财政支出超出财政收入总量进行了分配。(三)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财政支出弹性=财政支出增长率/GNP(GDP)增长率(四)财政支出弹性与边际财政支出倾向财政支出边际倾向=财政支出增加额/GNP增加额四、中国财政支出规模分析19781995年份O%第二节财政支出分类一、按财政功能分类(国家职能分类)经济建设支出文教科卫支出行政管理费支出国防费支出社会保障与福利支出债务支出其他支出等。二、按财政支出的具体用途分类三、按经济性质分类(一)购买性支出(消耗性支出)指政府用于购买商品和劳务的支出,包括社会消费性支出和社会投资性支出。(二)转移性支出政府单方面把一部分收入的所有权无偿转移出去的支出四、按支出产生效益的时间分类经常性支出:维持公共部门正常运转或保障人们基本生活所必需的支出资本性支出:用于购买或生产使用年限在一年以上的耐久品所需的支出。五、按财政管理体制的要求分类中央支出、地方支出第三节财政支出结构分析一、政府职能与财政支出结构(一)政府职能作用有不断拓宽的趋势(二)政府宏观调控的职能趋于强化1.力图矫正市场失灵,以提高效率2.利用税收和支出向特殊群体进行收入再分配,以促进公平3.依靠税收、支出和货币量进行调控,以支持宏观经济的稳定发展。二、经济体制、经济发展阶段与财政支出结构三、财政支出结构的调整的必然性与我国财政支出结构问题(一)财政支出结构调整的客观必然性1.各国不同社会经济发展阶段的不同政策目标,要求支出结构调整2.社会经济制度改革,导致财政支出结构变化3.重大事故或重大经济问题(二)中国财政支出结构的问题与优化1.财政支出结构的问题分析(1)在经济建设支出方面,虽然其比重已有相当的下降,但其中基本建设支出的比重下降速度过快。(2)在文教科卫支出方面虽有增长,但从我国人均文教科卫支出数额来看仍处于一个很低水平。(3)行政管理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仍然处于较高水平。(4)在社会保障支出方面尚存在较大缺口2.我国财政支出结构的优化(1)调整财政的经济建设支出结构(2)增加对文教科卫的支出(3)配合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压缩行政管理经费(4)加强财政支出对社会救济、基本生活保障与基本养老的保障第五章购买性支出第一节行政管理支出和国防支出一、行政管理支出和国防支出的属性(一)从生产和消费角度看,这两类支出是对社会财富“虚耗”;(二)从社会秩序的角度看,又不是在“虚耗”财富;(三)有促进需求的功能,但也具有通货膨胀效应。二、行政管理支出(一)行政管理支出的含义及特点1.含义:是财政用于各级权力机关、行政管理机关行使其职能所安排的经费,是维持国家政权存在、保障各级国家管理机构正常运转所必须的费用。2.特点:①公共性②消耗性③稳定性(二)行政管理支出的内容1.行政管理费2.公检法支出3.武装警察部队经费4.外交外事支出5.对外援助支出(三)行政管理支出的确定与控制1.确定行政管理支出的原则(1)社会利益原则(2)量入为出原则(3)最小费用原则2.行政支出增长的影响因素外在因素财政收支水平经济发展水平物价指数水平内在因素政府机构膨胀;财政秩序紊乱预算约束软化;政府部门效率低下3.行政管理支出的控制(1)转变职能,精简机构,压缩人员,提高效率(2)强化支出管理,制止乱开支,乱消费行为。(3)强化预算约束,加强审计监督,严格财经纪律。三、国防支出(一)国防支出的含义与内容1.含义:国防支出是指财政提供的用于军队建设和其他国防建设的支出。2.内容:(1)国防费(2)国防科研费(3)民兵建设费(4)动员预备役经费(5)专项工程支出(6)其他支出(二)国防支出的特殊性1.国防总需求难以确定:纯公共产品的特性,人们可能产生免费搭车2.国防总效益难以确定:穷人和富人对国防产生的效益估计不同3.国防负担难以合理确定:很难确定纳税人负担与其享受的国防服务是否统一(三)影响因素1.国家制度与对内对外的政策2.国家经济力量3.国际环境4.国防军事现代化的压力第二节文教科卫支出一、文教科卫支出的含义和性质(一)含义:是财政用于文化、教育、科学、卫生、出版、通讯、广播、文物、体育、地震、海洋等事业的经费支出的统称。(二)性质:1.短期:消费性支出

2.长期:属于准公共产品二、财政对文教科卫支出的必要性(一)文化:一些特殊的文化事业缺乏在市场中发展的条件,或不能按市场原则发展。(二)教育:

1.极大外部性2.教育资本市场不完善影响社会公平3.促进社会公平分配

(三)科学研究:外部性(四)医疗卫生:1.医疗卫生市场供求关系的特殊性2.市场信息不完全3.外部性

4.涉及社会平等三、文教科卫支出重点(一)文化:普及大众文化素质的文化事业

(二)教育:提高全民族素质的教育(义务教育)(三)科学研究:

1.基础领域研究

2.涉及人类共同利益的科研领域(海洋、大气、地球)

3.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可能产生重大影响的应用性科研项目

(四)医疗卫生:1.基本医疗保障2.传染病的防治和消除(卫生防疫系统)第三节农业支出一、农业的重要性(一)衣食之源、生存之本(二)农业是国民经济各部门存在与发展的必要条件(三)农业是支撑整个国家经济不断发展与进步的保障二、农产品生产的供需特点(一)农产品产出的波动性与需求的相对稳定性(二)农产品生产的双重风险性(三)农产品生产的供给和需求的双重约束三、我国农业支出的问题(一)建国后,农业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偏低(二)农业支出中,结构不尽合理(三)农业科技三项费用投入长期处于低水平四、我国农业财政投入的范围和重点(一)以立法的形式规定财政对农业的投资规模和环节,使农业的财政投入具有相对稳定性(二)主要投资于以水利为核心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科技推广、农村教育和培训等方面。(三)注重农业科研活动,推动技术进步第四节基础产业投资、基础产业投资的性质(一)基础产业的含义:通常指一国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基础工业部门,是对能为国民经济实现正常运行和持续发展提供基础性保障的特定经济部门的总称。1.公共设施2.公共工程3.其他交通部门(二)特点:1.社会性和非盈利性2.政策性和调节性3.计划性和长期性二、基础产业的提供方式(一)由政府筹资建设,或免费提供,或收取使用费1.关系国际民生的重大项目2.维护国家安全的需要3.反垄断的需要(二)政府与民间共同投资的提供方式有一定外部性、盈利较低或风险较大的项目(三)私人出资、定期收费补偿成本并适当盈利BOT(Build-Operate-ransfer):政府将一些拟建基础设施项目通过招商转让给某一财团或公司,组建项目经营公司进行建设经营,并在双方协定的一定时期内,由项目经营公司通过经营,偿还债务,收回投资并盈利,协议期满,项目产权收归政府。第六章转移性支出第一节社会保障支出一、社会保障的概念、特征(一)概念:是指政府向丧失劳动能力、失去就业机会、收入未能达到应有水平,以及由于其他原因而面临困难的公民,给予货币或实物形式的帮助,以保障社会成员能维持最基本生活水平的活动。(二)基本特征1.社会性2.福利性3.强制性4.互济性二、社会保障支出的构成(一)社会保险

是指以立法形式,由国家、集体和个人共同筹集资金,以确保社会公民在遇到生、老、病、死、伤、残、失业等风险时,获得基本生活需要和健康保障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

是社会保障的核心内容1.养老保险(社会保险的核心)保费筹集企业:职工个人:政府财政:工资总额的20%个人为工资总额的8%3%个人账户其余弥补养老保险赤字社会统筹账户保费领取:个人缴费年限满15年,退休后按期领取基本养老金基本养老金=基础养老金+个人账户养老金当地上年度月平均工资的20%,退休时余额÷1202.医疗保险保费筹集单位:个人:职工工资的6%左右30%左右个人账户本人工资的2%左右其余社会统筹保费使用:起付标准原则上控制在当地职工年平均工资的10%左右最高支付限额一般为当地上年社会平均工资的4倍左右3.失业保险4.工伤及遗属保险5.生育保险(二)社会救济是指政府对收入在贫困线以下的公民和因自然灾害遭受损失或发生其他不幸事故,而暂时生活处于困难中的公民提供的货币或实物帮助。1.城镇社会救济

2.流浪乞讨人员救助3.贫困地区救济4.自然灾害救济(三)社会福利指由政府出资兴办的、以低费或免费形式向一部分需要特殊照顾的社会成员提供货币或实物帮助和服务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1.社会公益性福利费2.社会优待照顾性福利费3.社会特殊性福利费(四)社会抚恤

指对国家和社会有功劳的特殊社会群体给予补助和褒奖的一种制度。三、社会保障制度的模式(一)社会保障制度的概念所谓社会保障制度是指由法律规定了的、按照某种确定的规则实施的社会保障政策和措施体系。(二)社会保障制度模式1.社会保险型以社会保险为核心,雇主、雇员、政府共同担负社会保障资金的筹集,强调受保人权利和义务的对等性(德国、美国、日本、奥地利等)2.国家福利型以全民性和普遍性的保障原则为核心,覆盖范围广,保障水平高,全民享有,体现公平,但税收负担重。(英国、瑞典、法国、丹麦、比利时等)3.个人储蓄型政府强制雇主、雇员为雇员储蓄社会保障费用,全部费用进入个人账户,退休后的社会保障水平,取决于个人账户的积累额,缺乏公平和互济性(新加坡、智利、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4.国家保险型以“国家统包”为核心,保障费用由国家包办,保障范围广,国家或企业办社会,保障给付与劳动者的工作年限和工资挂钩,过分强调公平,国家财政负担过重。(前苏联、中国的计划经济、朝鲜、古巴)四、社会保障资金的筹措(一)基金制要求在劳动者整个就业或投保期间,或者在一个相当长的计划期内,采取储蓄方式积累筹集社会保障基金的制度。要求有稳定的经济环境和良好的基金管理水平(二)现收现付制(三)混合制(部分基金制)以同一时期正在工作的所有人的缴费,来支付现在保险收益人的开支的制度。易出现较大缺口第二节财政补贴一、概念:是国家根据一定时期政治经济形势的客观需要,向特定的产业、部门、地区、企事业单位、居民个人或事项提供的无偿补助。二、财政补贴的特征(一)政策性(二)价格的性关性(三)灵活性(四)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的兼并性二、财政补贴的构成国家或社会集团向某种商品的生产经营者或消费者无偿支付补贴金,以维持一定价格水平的措施。(一)价格补贴(二)企业亏损补贴对一些因客观原因造成亏损的国有企业给予的补贴,以维持企业的生产经营。(三)财政贴息国家对企业的某些用于规定用途的银行贷款,就其支付的贷款利息提供的补贴。实质是财政替企业向银行支付利息。(四)税收补贴又称税式支出,是国家对某些纳税人和课税对象给予的税收优惠,包括减税、免税、退税、税收抵免等。(五)进出口补贴进口补贴是国家为体现产业政策,给予进口国家急需产品的进口商的一种补贴。出口补贴是国家为降低出口商品的成本和价格,提高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给予出口商和出口商品生产者的补贴。三、财政补贴的经济效应1.稳定物价,保证经济的平稳运行和社会安定(一)财政补贴的正效应2.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优化资源配置3.促进对外贸易增长,增进技术交流与合作4.调节需求和供给结构,保持社会总供求基本平衡1.扭曲价格体系,影响价格调节作用的发挥。(二)财政补贴的负效应2.不利于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3.加重财政负担第七章税收原理第一节财政收入概述一、财政收入分类(一)按财政收入形式分类1.税收2.国有资产收入国有经济收入国有资源收入3.政府收费收入规费使用费罚没收入行政规费司法规费事业性收费企业性收费4.债务收入(二)按财政收入来源的所有制结构分(三)按财政收入来源的部门结构分(四)按财政资金的管理方式分预算内收入:统一纳入国家预算,按国家预算立法程序实行规范管理,由各级政府统筹安排使用。主要包括税收和收费预算外收入:各级政府依据具有法律效力的法规采取收费形式而形成的专项资金或专项基金。二、财政收入的规模分析(一)衡量指标1.绝对量:财政收入总量2.相对量:财政收入/GDP(二)影响因素1.经济发展水平2.收入分配政策3.价格因素4.战争等特殊原因5.管理水平第二节税收的概念与特征一、税收的概念税收是国家(或政府)凭借政治权力强制征纳而取得的收入(一)税收属于分配范畴(二)税收分配的主体是国家(三)税收的依据是国家的政治权力(四)税收对象是一部分社会产品或国民收入二、税收的特征(一)强制性(二)无偿性(三)固定性第三节税收原则一、公平原则(最基本、最重要的原则)(一)受益原则:纳税人应根据其从公共服务中获得的利益大小纳税(二)纳税能力原则:按纳税能力的大小确定其应承担的税负,能力大多纳税,能力小少纳税。①横向公平:纳税能力相同的人纳相同的税②纵向公平:纳税能力不同的人纳不同的税衡量纳税能力的标准:收入:①以个人收入为标准还是以家庭收入为标准?②以总收入还是以扣除某些支出后的净收入?③以货币收入还是经济收入?④对勤劳收入和不劳而获收入不加区别,有失公平。消费:收入多少标志一人对社会做出的贡献,不能因为贡献大而多纳税。但抑制消费。财产:反映个人的经济能力,财产越多支付力越强,但抑制储蓄和投资∴三种都有片面性,实践中以一种为主,兼顾其他。二、效率原则(一)征管费用最少原则或行政原则1.行政费用:税务行政机关、人员及设备所耗费的支出费用。(征管成本)2.纳税费用:纳税人按税法纳税时支出的费用。(纳税成本)(二)“经济效率原则”或“税收中性原则”或“额外负担最小原则”税收中性:指政府课税不扭曲市场机制的运行,或不影响私人部门原有的资源配置状况tSS’EE’QQ’P’’PP’OAB第四节税收负担与税收转嫁一、税负的定义、分类(一)概念:指由于政府征税而给纳税人或其他经济主体带来的经济利益的损失或转移。(二)分类1.按承受对象划分的不同(1)宏观税负(2)微观税负2.根据税负对纳税人的影响分(1)名义负担:纳税人按税法规定所应承担的税收负担(2)实际负担:纳税人实际缴纳税款所形成的税收负担3.根据税负是否可转嫁(1)直接负担:经济主体承受的税负直接来自税法规定的纳税义务(2)间接负担:由其他经济主体转嫁而来(三)拉弗曲线讨论最佳宏观税率问题,由美国供给学派经济学家亚瑟.拉弗提出宏观税率税收OABCDEF禁区结论:1.高税率不一定取得高收入,高税收不一定是高税率。2.取得同样多的税收收入,可采取两种不同税率。3.税率与税收及经济增长之间的最优组合虽然在实践中是少见的,但从理论上证明是可能的。缺陷:①理论论证上缺乏数据资料的论证②与一些经济实践相悖③最佳税率的确定还未解决。二、税负转嫁(一)税负转嫁的概念1.税收转嫁:纳税人主要以改变价格的方式,将其应纳税款的一部分或全部转移给他人负担的过程。2.税收归宿:处于转嫁过程中的税收负担的最终落脚点。(二)税收转嫁的基本形式1.前转(顺转):纳税人通过提高销售价格将税负转嫁给购买者。(最基本、最典型的方式)2.后转(逆转):通过压低生产要素的购进价格将税负转嫁给生产要素供给者。3.混合转嫁(散转):同一税额一部分前转,另一部分后转。4.消转:通过改善其自身的经营管理或改进生产技术等方法,自行消化税收负担。5.税收资本化:购买者将所购商品未来应纳税款,通过从购买价中预先扣除的方法,将税负向后转移给商品出售者(一种特殊的后转)(三)税收转嫁和归宿的一般性规律1.税收转嫁与归宿和商品供求弹性的关系PP1P2OP3DSS’SS’QEE’S’SQDDSP2P1P3OS’PEE’

供给弹性大于需求弹性的税负转嫁需求弹性大于供给弹性的税负转嫁2.税收转嫁与归宿和税种的关系商品课税较易转嫁,所得课税一般不易转嫁3.税收转嫁与归宿和课税范围宽窄的关系宽:较易转嫁;窄:不易转嫁4.税收转嫁与归宿和企业所处行业的地位的关系垄断性商品,垄断性地位:易转嫁;竞争性商品,竞争性地位:不易转嫁第八章税收制度第一节税收制度的构成要素一、税收制度的含义:国家各种税收法律、法规、条例、实施细则和征管办法的总称,是规范国家征税和纳税人纳税的法律规范。二、税收制度的构成要素(一)纳税人(基本要素之一)(二)课税对象(基本要素之一)(三)税率(基本要素之一,税收制度的核心要素)1.比例税率单一比例税率差别比例税率2.定额税率(固定税率)3.累进税率全额累进税率超额累进税率4.税目5.纳税环节6.纳税期限和纳税地点7.税收优惠(1)减免税(2)起征点和免征额起征点:起征点指税法规定的对课税对象开始征税的最低界限。免征额:指税法规定的课税对象全部数额中免予征税的数额。三、税收的分类(一)按课税对象性质的不同分1.流转税2.所得税3.财产税4.资源税5.行为税(二)按税负能否转嫁分1.直接税2.间接税(三)按课税标准分1.从量税2.从价税(四)按税收与价格的关系1.价内税:计税依据=成本+利润+税金2.价外税:计税依据=成本+利润(五)按财政管理体制的要求分1.中央税2.地方税3.中央、地方共享税第二节税收制度的效应、流转税的效应分析(一)特点:1.税负的间接性2.征税的隐蔽性3.税收管理的便利性4.税收收入的稳定性(二)社会经济效应1.符合普遍税收要求,有良好的税务行政效应。2.保证财政收入及时、稳定实现,有良好的财政收入效应。3.具有调节生产和消费的积极效应二、所得税的效应分析(一)特点:1.税负不易转嫁2.一般不存在重复征税,税负公平3.税源普遍4.计税方法复杂,稽征管理难度较大(二)社会经济效应1.调节社会收入,有利于公平分配2.稳定经济的作用。3.良好的财政效应4.有利于维护国家经济权益三、财产税(一)特点:1.难转嫁2.不动产明显易查(二)效应:1.调节拥有人收入,节制财富集中,缩小贫富差距

2.限制不必要的财产占有,提高使用效果

3.增加财政收入四、资源税调节资源开发级差收入;促使对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和节约使用;避免资源的无效损耗。五、行为税(一)特点:课税对象单一、税源分散、税种灵活(二)效应:1.加强对某些特定行为的监督、限制和管理。2.开辟税源,增加收入。第三节流转税类一、增值税(一)定义:对课税商品或劳务和流通各环节新增的价值进行课征的税收。(二)特点1.税源广泛、征税普遍2.道道课征、税不重征3.对经济干预小,更符合税收中性原则4.有利于税收征管,防止偷漏税5.有利于发展对外贸易生产者购买销售增值额增值税(税率10%)周转税(税率10%)A04004008080B40080040080160C8001600800160320D16002200600120440总计2800500022004401000(三)类型1.生产型以一定时期内纳税人的商品或劳务销售收入,减去其用于生产而购进的中间产品价值后的余额为课税依据的增值税,厂房、机器等固定资产的折旧不予扣除。2.收入型以一定时期内纳税人的商品或劳务销售收入,减去其用于生产而购进的中间产品价值及固定资产折旧后的余额作为课税依据的增值税。3.消费型以一定时期内纳税人的商品或劳务销售收入,减去其用于生产而购进的中间产品价值,再减去本期所购置的资本品价值后的余额作为课税依据的增值税。(四)税率1.基本税率2.低税率3.重税率(五)计税方法1.税基列举法:把构成增值额的各项目直接相加再×税率应纳税额=增值额×适用税率2.税基相减法:一定时期的销售收入-同期应扣除项目=增值额应纳税额=增值额×适用税率3.税额相减法:应纳税额=当期应税销售额×税率-当期外购项目已纳增值税额(六)现行中国增值税制1.纳税人:凡在中国境内销售货物或提供加工、修理修配劳务及进口货物的单位和个人,都是增值税的纳税义务人。一般纳税人:生产、劳务,年应税销售额50万以上或批发、零售,年应税销售额80万以上小规模纳税人:生产、劳务,年应税销售额50万以下或批发、零售,年应税销售额80万以下2.税率:基本:17%低:13%零:出口货物征收率:小规模纳税人适用,3%3.应纳税额的计算一般纳税人:应纳税额=当期销项税额-当期进项税额=当期销售额×税率-当期进项税额小规模纳税人:应纳税额=销售额×征收率二、消费税(一)定义:以消费品(或消费行为)的流转额为课税对象的税收的总称(二)分类:按课税范围不同1.一般消费税:对一切消费品和消费行为征收的税种2.特别消费税:只对部分消费品和消费行为征收的税种(三)特点:1.征收的目的性2.税负的转嫁性3.促进社会收入公平分配4.单环节课税5.纠正市场失灵(四)中国消费税制1.纳税人:凡在中国境内生产、委托加工和进口规定应征消费税的消费品的单位和个人2.征税对象:(1)一些过度消费会对人类健康、社会秩序、生态环境等造成危害的特殊消费品。(2)奢侈品、非生活必需品。(3)高能耗及高档消费品(4)不可再生和替代产品(5)有一定财政意义的产品3.税率:比例税率与定额税率相结合4.应纳税额计算(1)从价定率计征的:应纳消费税=应税消费品的销售额×消费税税率(2)从量定额计征的:应纳消费税=应税消费品数量×单位税额三、营业税(一)定义:以提供商品和劳务的营业收入额为课税对象的税收。(二)特点:1.税源普遍、征收管理容易实施2.按行业设计高低不同税率、调节盈利水平、体现国家产业政策。3.存在重复征税(三)我国营业税制1.纳税人:在中国境内提供应税劳务、转让无形资产及销售不动产的单位和个人。2.征税对象:交通运输业、建筑业、邮电通信业、文化体育业、金融保险业、服务业、转让无形资产及销售不动产、娱乐业等。3.税率:3%、5%、5%-20%4.计算:应纳营业税=营业额×使用税率第四节所得税类一、个人所得税(一)定义:是对个人(自然人)取得的各项应税所得征收的一种税(二)特点:1.有助于实现社会公平2.征收普遍、收入稳定3.有自动稳定功能4.如果征收较重,会减少个人投资、储蓄、消费愿望5.计征手续复杂(三)课征范围:本国居民或公民取得的来源于世界范围的所得,外国居民或公民取得的来源于该国疆域范围内的所得。(四)税率:大部分采取累进税率为基本形式(五)中国的个人所得税制1.纳税人:凡在中国境内有住所,或无住所而在境内居住满一年的个人,及在中国境内无住所又不居住或无住所而在境内居住不满一年的个人,只要达到中国税法规定的纳税标准,都是纳税义务人。2.征税对象个人取得的各项所得:工资薪金;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