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主编曹明德21世纪中国高校法学系列教材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21世纪法学系列教材第一节生态保护法概述一、生态保护概况二、生态保护法第二节野生动物保护法一、野生动物概述二、野生动物的法律保护三、野生动物保护法制的发展第八章生态保护法21世纪法学系列教材第三节野生植物保护法一、野生植物概述二、野生植物的法律保护第四节自然保护区法一、自然保护区概述二、自然保护区法第五节风景名胜区和文化古迹保护法一、风景名胜区保护法二、文化古迹保护法第六节水土保持和荒漠化防治法一、水土保持法二、防沙治沙法21世纪法学系列教材重点问题1生态保护法的体系和主要制度2生态保护法与污染防治法的关系3野生动物和野生植物的名录制度4自然保护区和风景名胜区的设立5文化古迹的保护措施6水土流失和沙化土地的治理21世纪法学系列教材第一节生态保护法概述一、生态保护概况生态保护是人类以生态科学为指导,遵循生态规律有意识地对生态环境采取一定的对策及措施进行保护的活动。生态保护的关键是应用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并解决人与生态环境相互影响的问题,协调人类与生物圈之间相互关系。生态保护主要是解决生态破坏问题。生态破坏主要是指人类活动所导致的森林破坏、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过度捕捞、生物灭绝等。从这一点上来看,其与环境污染有着较明显的差别。21世纪法学系列教材我国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未得到有效遏制,主要表现在:1.大江大河源区生态环境质量日趋下降,水源涵养等生态功能严重衰退;北方重要防风固沙区植被破坏严重,沙尘暴频发;江河洪水调蓄区生态系统退化,调蓄功能下降,旱涝灾害频繁发生;湿地面积减少、功能退化;森林质量不高,生态调节功能下降;生物多样性减少,资源开发活动对生态环境破坏严重。2.土地退化严重。3.生物多样性锐减。21世纪法学系列教材二、生态保护法(一)生态保护法的范围生态保护法是调整各主体以生态科学为指导,遵循生态规律有意识地对生态环境采取一定的对策及措施进行保护的各项活动的法律规范的总称生态保护法的范围主要包括强调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开发的野生动植物保护法等法律规范,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人文遗迹等区域生态保护法,以及水土保持、防沙治沙等解决生态破坏问题的法律。21世纪法学系列教材(二)生态保护法的原则综合生态系统管理原则。即在对生态系统组成、结构和功能过程加以充分理解的基础上,制定适应性的管理(Adaptivemanagement)策略,以恢复或维持生态系统整体性和可持续性的原则预防、治理与保全原则。是指在生态保护中,将事前的预防与事中的治理与全过程的保全相结合环境民主原则21世纪法学系列教材(三)生态保护法的制度《野生动物保护法》中的野生动物重点保护制度,采用目录的方式,确定重点保护动物,加以重点保护,并按珍贵、稀缺的程度,划分为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和地方重点保护动物。《自然保护区法》中的自然保护区分区保护制度,将自然保护区依据实际情况,划分为核心区、缓冲区和试验区,并对不同的区域实施不同的保护。
21世纪法学系列教材《防沙治沙法》中的封禁保护制度也很有特色,即在规划期内不具备治理条件的以及因保护生态的需要不宜开发利用的连片沙化土地,应当规划为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实行封禁保护。这些制度遵循了生态规律,有利于我国的生态保护。并且在《防沙治沙法》中还创新性地规定了生态补偿制度,成为后来备受关注的问题21世纪法学系列教材第二节野生动物保护法一、野生动物概述(一)野生动物及其分类一般而言,野生动物是指生存于自然状态下,非人工驯养的各种哺乳动物、鸟类、爬行动物、两栖动物、鱼类、软体动物、昆虫及其他动物现行立法规定的野生动物的外延要窄得多。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以下简称《野生动物保护法》)第2条规定:法律上规定要保护的野生动物,是指珍贵、濒危的陆生、水生野生动物和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珍贵、濒危的水生野生动物以外的其他水生野生动物的保护,适用渔业法的规定。
21世纪法学系列教材(二)野生动物概况中国幅员辽阔,地貌复杂,湖泊众多,气候多样。丰富的自然地理环境孕育了无数的珍稀野生动物,使我国成为世界上野生动物种类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但是由于各种原因,我国的野生动物资源同样呈下降趋势,有许多种类已处于灭绝或濒危状态21世纪法学系列教材二、野生动物的法律保护(一)野生动物保护立法事实上,我国历来就重视野生动物的法律保护。自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的《关于稀有生物保护办法》以来,经过五十多年的发展,已初步建立起了以野生动物保护法为核心的保护管理法律法规体系以及执法监督体系。21世纪法学系列教材(二)野生动物保护法的一般规定1调整范围。《野生动物保护法》第2条规定,本法规定保护的野生动物,是指珍贵、濒危的陆生、水生野生动物和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珍贵、濒危的水生野生动物以外的其他水生野生动物的保护,适用渔业法的规定。由此,并非一切生存于自然状态的野生动物都受现行法律的保护21世纪法学系列教材2
野生动物保护的管理体制依据《野生动物保护法》第7条,国务院林业、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分别主管全国陆生、水生野生动物的管理工作。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林业行政主管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内陆生野生动物管理工作。自治州、县和市政府陆生野生动物管理工作的行政主管部门,由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确定。依据《野生动物保护法》第2条和《渔业法》第6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渔业行政主管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内的水生野生动物管理工作。21世纪法学系列教材3
立法目的和保护方针《野生动物保护法》第1条规定,为保护、拯救珍贵、濒危野生动物,保护、发展和合理利用野生动物资源,维护生态平衡,制定本法。这是立法目的。从该条规定可知,野生动物并非仅是一种自然资源,更重要的是它们可以提供的生态服务价值。因此,对野生动物立法不仅仅有利于合理利用,更重要的是维护生态平衡,保存生态价值。在这种立法目的的指导下,第4条进一步规定,国家对野生动物实行加强资源保护、积极驯养繁殖、合理开发利用方针,鼓励开展野生动物科学研究。这一方针是开展野生动物的保护、开发、利用的立法指导。21世纪法学系列教材(三)野生动物保护的基本法律制度1.野生动物重点保护制度2.实施许可证制度3.野生动物划区保护制度4.野生动物名录制度21世纪法学系列教材三、野生动物保护法制的发展近年来,随着对野生动物保护的日渐重视,对野生动物保护法律规范完善的呼声也愈来愈高。我国现有的野生动物保护法律规范,尤其是《野生动物保护法》,存在着保护范围狭窄、立法理念落后、法律条文陈旧等问题。尽管《野生动物保护法》在2004年进行了修改,却只涉及其中的一个条文,即将第26条第2款修改为:“建立对外国人开放的猎捕场所,应当报国务院野生动物行政主管部门备案。”21世纪法学系列教材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日益盛行、生物多样性保护广为接受的今天,对我国现行的野生动物保护立法修改、完善成为加强野生动物保护、维护生态平衡的必然选择。首先,应当采纳先进的立法理念,在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指导下,将野生动物保护引入新局面其次,适当扩大保护范围,而不能将法律的恩泽仅涉及珍稀、濒危或有重大科研价值的野生动物最后,应当进行立法清理工作,使野生动物保护法律规范不与其他法律规范发生冲突。21世纪法学系列教材第三节野生植物保护法一、野生植物概述(一)野生植物及其分类野生植物是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指生存在天然、自由的状态下,或来源于天然自由状态下,虽经多代人工培养或培植,但尚未明显进化变异的各种植物。一般分为藻类、菌类、地衣、苔藓和种子植物。《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植物保护条例》第2条规定,本条例所保护的野生植物,是指原生地天然生长的珍贵植物或原生地天然生长并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科学研究价值、文化价值的濒危、稀有植物。21世纪法学系列教材我国现行野生植物保护法律保护的植物包括珍贵、濒危、稀有的植物。1珍贵植物。珍贵植物通常是在经济、科研、文化和教育等方面具有特殊重要价值,而其分布有一定局限性,种群数量又很少的植物。2濒危植物。濒危植物是指物种在其分布的全部或显著范围内有随时灭绝的危险3稀有植物。稀有植物指那些并不是立即有灭绝危险、中国特有的单型科、单型属或少种属的代表种类,但在它们分布区内只有很少的群体,或是由于存在于非常有限的地区内,可能很快地消失;或者虽有较大的分布范围,但只有零星存在着的种类。21世纪法学系列教材(二)野生植物概况我国约有30000多种植物,仅次于世界植物最丰富的马来西亚和巴西,居世界第三位。由于我国大部分地区未受到第三纪和第四纪大陆冰川的影响保留了许多北半球其他地区早已灭绝的古老孑遗种类和特有种约有200属。我国特有的珍稀濒危野生植物,有重要的科研价值。然而,我国社会各界普遍对保护野生植物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长期大面积掠夺式开发经营,乱采滥挖、乱砍滥伐和国内国际非法野生植物贸易等现象十分严重,致使大量的野生植物资源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一些珍稀植物已经灭绝或濒临灭绝21世纪法学系列教材二、野生植物的法律保护(一)野生植物保护立法《野生植物保护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实施细则》《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野生药材资源保护管理条例》《中国珍稀、濒危保护植物的名录》《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第一批)。21世纪法学系列教材(二)《野生植物保护条例》的一般规定1调整范围。《野生植物保护条例》第2条2管理体制。《野生植物保护条例》第8条3立法目的与保护方针。《野生植物保护条例》开宗明义,规定本条例的立法目的是为了保护、发展和合理利用野生植物资源,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护生态平衡。条例第3条进一步规定国家对野生植物资源实行加强保护、积极发展、合理利用的方针。21世纪法学系列教材(三)野生植物保护的基本法律制度1.分类保护制度2.野生植物的监测制度3.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的采集制度4.野生植物的经营利用制度5.划区保护制度6.名录制度21世纪法学系列教材第四节自然保护区法一、自然保护区概述(一)自然保护区的含义自然保护区是组成整体生态环境的重要要素,是将特定区域划定予以特殊保护的方式。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1994年在《保护区管理类型指南》中将自然保护区定义为“主要致力于生物多样性和有关自然和文化资源的管护,并通过法律和其他有效手段进行管理的陆地或海域”,并将自然保护区划分为严格的自然保护区、国家公园、自然遗迹、栖息地或者物种管理区、保护景观或海域景观、资源管理保护区等6类21世纪法学系列教材与上述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的定义与分类不同,我国目前所指的自然保护区是狭义的概念,与其他特殊保护区域,如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等不同,是指对有代表性、具有科学、经济、文化、娱乐等价值的自然景观地域、重要生态系统、珍稀濒危动植物物种的天然集中分布区、有特殊意义的自然遗迹等保护对象所在的陆地、陆地水体或者海域,依法划定一定面积予以特殊保护和管理的区域。21世纪法学系列教材(二)建立自然保护区的意义首先,自然保护区为人类提供生态系统的天然“本底”其次,自然保护区是各种生态系统以及生物物种的天然贮存库再次,自然保护区是科学研究的天然实验室最后,自然保护区保护了天然植被及其组成的生态系统,在改善环境、保持水土、涵养水源、维持生态平衡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21世纪法学系列教材(三)自然保护区建设现状截至2006年10月,全国共建立自然保护区2349个,总面积150万平方公里,约占陆地国土面积的15%,形成了布局较为合理、类型较为齐全的自然保护区体系一些具有国际重要意义的自然保护区相继被有关国际组织列入全球或区域性保护区网络和国际重要生态系统名录,扩大了我国环境保护事业的影响,促进了自然保护区的管理纵观我国目前的自然保护区,主要分为以下几种类型:我国根据自然保护区的主要保护对象将其划分为自然生态系统类、野生生物类、自然遗迹类三个类别21世纪法学系列教材二、自然保护区法(一)自然保护区立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地质遗迹保护管理规定》《海洋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水生动植物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自然保护区土地管理办法》《环境保护法》、《森林法》、《野生动物保护法》、《矿产资源法》等法律法规中都有有关自然保护区的规定21世纪法学系列教材(二)《自然保护区条例》的一般规定1立法目的与适用范围。《自然保护区条例》第1条2管理体制。《自然保护区条例》第8条3自然保护区规划21世纪法学系列教材(三)自然保护区的建设措施1设立自然保护区的区域。(1)典型的自然地理区域、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区域以及已经遭受破坏但经保护能够恢复的同类自然生态系统区域(2)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的天然集中分布区域;(3)具有特殊保护价值的海域、海岸、岛屿、湿地、内陆水域、森林、草原和荒漠;(4)具有重大科学文化价值的地质构造、著名溶洞、化石分布区、冰川、火山、温泉等自然遗迹;(5)经国务院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需要予以特殊保护的其他自然区域。2自然保护区的设立程序3自然保护区的分级、分区规定21世纪法学系列教材(四)自然保护区的管理1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尽管规定了自然保护区的行政管理体制,《自然保护区条例》还规定了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的设立,以直接进行自然保护区的管理实践中,几乎全部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大部分省级自然保护区都已经建立了专门的保护区管理机构,有些还形成了完善的保护区管理机构体系21世纪法学系列教材2
自然保护区的禁限规定首先,禁止在自然保护区内进行砍伐、放牧、狩猎、捕捞、采药、开垦、烧荒、开矿、采石、挖沙等活动;但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其次,禁止在自然保护区的缓冲区开展旅游和生产经营活动再次,在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和缓冲区内,不得建设任何生产设施最后,《自然保护区条例》对外国人进入自然保护区也有严格的限制21世纪法学系列教材第五节风景名胜区和文化古迹保护法一、风景名胜区保护法(一)风景名胜区概述1风景名胜区的概念。风景名胜指具有观赏、文化或科学价值的山河、湖海、地貌、森林、动植物、化石、特殊地质、天文气象等自然景物和文物古迹,革命纪念地、历史遗址、园林、建筑、工程设施等人文景物和它们所处的环境以及风土人情等。21世纪法学系列教材2
风景名胜区的价值自然科学价值包括地质、地貌、水文、生物、生态等科学价值。根据各种地貌形态的特征,通过区域乃至全球对比研究,可以得出某风景区地质地貌学价值属世界级、国家级或地区级的结论。生物生态学价值主要是指生物多样性及具有科学保存价值的濒危动植物栖息地。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包括使用价值和潜在价值。风景区作为生物基因库和生态实验室而论,其潜在价值的意义也是十分巨大的。风景名胜区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21世纪法学系列教材3
我国的风景名胜区现状目前,全国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已达到187处,还有省级风景名胜区约480处,基本形成了国家级、省级风景名胜区的管理体系。我国风景名胜区总面积近11万平方公里,约占国土面积的1.13%在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中,泰山、黄山、武陵源、九寨沟等16处风景名胜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自然遗产或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遗产。21世纪法学系列教材(二)风景名胜区保护的规定1风景名胜区保护立法概况我国风景名胜区的立法,始于20世纪70年代初。1973年,国务院颁布了《关于保护和改善环境的若干决定》,第一次提出了风景游览区的保护问题。迄今为止,我国已相继公布了六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名单。在《环境保护法》、《大气污染防治法》、《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森林法》、《城乡规划法》等法律中,也有关于风景名胜区的法律规定21世纪法学系列教材为了加强对风景区的管理,更好地保护、利用和开发风景名胜资源,1985年6月7日,国务院发布了《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是我国风景名胜区法的基本法律文件。2006年9月,《风景名胜区管理条例》由国务院正式颁行,原有的暂行条例失效。此外,还有国务院办公厅发出的《关于加强风景名胜区保护管理的通知》;建设部发布的《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实施办法》、《风景名胜区环境卫生管理标准》、《风景名胜区管理处罚规定》、《风景名胜区建设管理规定》等规范性法律文件对我国风景名胜区的建设与管理发挥着重要作用。21世纪法学系列教材2
风景名胜区保护立法的一般规定(1)立法目的、调整范围与原则。风景名胜区保护立法的目的是为了加强对风景名胜区的管理,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风景名胜资源。其主要调整风景名胜区的设立、规划、保护、利用和管理。而在风景名胜区设立、管理等活动中国家对风景名胜区实行科学规划、统一管理、严格保护、永续利用的原则。(2)管理体制21世纪法学系列教材3
风景名胜区设立的规定(1)风景名胜区的分级(2)风景名胜区设立的申请21世纪法学系列教材4
风景名胜区规划的规定(1)风景名胜区规划的类别(2)风景名胜区规划的编制。(3)风景名胜区规划的审查与审批(4)风景名胜区规划的效力与修改5风景名胜区保护的禁限规定6风景名胜区的利用与管理规定21世纪法学系列教材二、文化古迹保护法(一)文化古迹概述1文化古迹的内涵。文化古迹,又称文化遗产、人文遗迹。依据《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文化遗产包括三种:文物、建筑群、遗址在我国,《文物保护法》将上述的文物、建筑群和遗址三种文化古迹都纳入了保护范围文化古迹在生态保护法中的意义主要体现于文化古迹也是一种特殊的环境要素,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文化古迹的区域保护也是创造良好生态环境的重要手段。21世纪法学系列教材2
文化古迹的价值(1)历史价值。历史的遗迹和遗物是产生它的那个时代的一定人群,它能从不同的侧面,反映当时的政治、经济、军事、科学技术、文化艺术、宗教信仰、风情习俗等,从而构成文化古迹时代特点的主要内容(2)艺术价值。文化古迹的艺术价值主要有审美、欣赏、愉悦(消遣)、借鉴以及美术史料等价值。它们之间既相互渗透,又相互制约。(3)科学价值。主要包括知识、科学、技术等内涵。古代各种遗迹、遗物的本身,都蕴藏着产生它的那个时代的科学技术信息。21世纪法学系列教材3
我国的文化古迹现状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拥有极为丰富的文化遗产。我国历来重视文化古迹的保护国务院公布的第一、二、三、四、五、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1世纪法学系列教材(二)文化古迹保护的法律规定1文化古迹保护立法1972年11月16日,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大会第十七届会议在巴黎通过了《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这证明了文化遗产在国际社会中的特殊地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施细则》《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水下文物保护管理条例》《文物保护工程管理办法》除了文化古迹的专门立法外,《自然保护区条例》、《风景名胜区管理条例》、《城乡规划法》等法律文件中也有文化古迹保护的相关规定。21世纪法学系列教材2
文化古迹保护立法的一般规定(1)立法目的与方针。加强对文物的保护,继承中华民族优秀的历史文化遗产,促进科学研究工作,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是我国文化古迹保护立法的目的。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是文化古迹保护的基本方针。(2)文化古迹的管理体制。《文物保护法》规定,国务院文物行政部门主管全国文物保护工作。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文物保护工作(3)文化古迹的分级与分类管理21世纪法学系列教材3
不可移动文物的保护规定(1)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核定(2)对不可移动文物的禁限规定(3)历史文化名城与街区的保护制度(4)不可移动文物的修缮与保养(5)考古发掘21世纪法学系列教材第六节水土保持和荒漠化防治法一、水土保持法(一)水土流失与保持概述1水土流失。水土流失是指在水力、重力、风力等外力作用下,水土资源和土地生产力的破坏和损失,包括土地表层侵蚀和水土损失,亦称水土损失
水土流失是不利的自然条件与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互相交织作用产生的21世纪法学系列教材2
水土保持水土保持是指防治水土流失,保护、改良与合理利用山丘区、丘陵区和风沙区水土资源、维护和提高土地生产力,以利于充分发挥水土资源的经济与社会效益,建立良好的生态环境的综合性科学技术为了有效地防治山丘区及风沙区的水土流失,保护、改良与合理利用水土资源,在确定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措施时,要求遵循以下的原则:(1)把防止与调节地表径流放在首位,为此应设法提高土壤透水性以及持水的能力,在斜坡上建造拦蓄径流或安全排导的小地形利用植被调节,吸收或分散径流,减少径流的侵蚀能力。21世纪法学系列教材(2)提高土壤的抗蚀能力,应当采用整地、增施有机肥、种植根系固土作用强的植物,施用土壤聚合物(3)提高植被的防护作用,营造水土保持林,调节径流、防止侵蚀作用。(4)在已遭受侵蚀的土地上防止水土流失,必须注意辅以改良土壤特性、提高土壤肥力的措施、把保持土地与改良土壤结合起来。(5)采用综合治理措施防治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措施包括水土保持农业措施、水土保持林草措施和水土保持工程措施。(6)因地制宜(7)生态经济效益最优的原则21世纪法学系列教材(二)水土保持的法律规定1水土保持立法。1957年国务院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暂行纲要》,1982年颁布了《水土保持工作条例》。1991年6月2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公布实施,确定了“预防为主,治管结合,因地制宜,全面规划,综合治理,注重效益”的水土保持工作方针,水土保持工作走上了法制轨道。随后,1993年国务院制定了《水土保持法实施条例》。此外,《环境保护法》、《防沙治沙法》、《土地管理法》、《水法》、《森林法》、《草原法》中也有有关水土保持的相关规定,起到了补充作用。21世纪法学系列教材2《水土保持法》的一般规定(1)立法目的与指导方针。《水土保持法》规定,为预防和治理水土流失,保护和合理利用水土资源,减轻水、旱、风沙灾害,改善生态环境,发展生产,制定本法。这是对立法目的的规定。此外,在水土保持中,应当实行预防为主,全面规划,综合防治,因地制宜,加强管理,注重效益的方针。(2)管理体制。依照《水土保持法》的规定,国务院水行政主管部门主管全国的水土保持工作。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主管本辖区的水土保持工作。这表明,水土保持工作主要由各级水行政部门主管。21世纪法学系列教材3水土保持规划的规定4水土流失重点防护区的设立规定。水土流失重点防护区是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根据水土流失的具体情况,划定的须进行重点防治的区域。分为国家、省、县三级,重点预防保护区,重点监督区,重点治理区等类别。具体范围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提出,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并公告。21世纪法学系列教材5
水土流失的预防规定(1)增加植被(2)禁止特定陡坡开垦(3)控制森林砍伐(4)合理限制其他开发行为6水土流失的治理规定7水土保持的监督规定21世纪法学系列教材二、防沙治沙法(一)土地沙化概述土地沙化是指因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所导致的天然沙漠扩张和沙质土壤上植被破坏、沙土裸露的过程。防沙治沙法所称土地沙化,是指主要因人类不合理活动所导致的天然沙漠扩张和沙质土壤上植被及覆盖物被破坏,形成流沙及沙土裸露的过程土地沙化可主要由气候变化、开荒、不合理的林木砍伐、过度放牧、水资源利用不合理等因素造成。防沙治沙法上的土地沙化是指主要因人类不合理活动所导致的天然沙漠扩张和沙质土壤上植被及覆盖物被破坏,形成流沙及沙土裸露的过程。包括已经沙化的土地和具有明显沙化趋势的土地。21世纪法学系列教材(二)防沙治沙的法律规定1《防沙治沙法》的一般规定。主要内容是(1)立法目的。预防土地沙化,治理沙化土地,维护生态安全,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我国土地沙化立法的根本目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办公复印机买卖协议详细范本
- 2024年白字黑字无中介借款协议样例
- GF2024年工程设计服务协议
- 2024年初级水产批发销售协议样本
- 2024员工加入协议详细规定
- 2024年架子工承包协议
- 二手摩托车交易协议范本2024
- DB11∕T 1668-2019 轻钢现浇轻质内隔墙技术规程
- 2024年医疗器械试验协议模板
- 2024年企业股权奖励实施细则协议
- 中医学课件 治则与治法
- 关于变压器温控器的讲解课件
- 疼痛的评估方法课件
- 国家开放大学《个人与团队管理》形考任务6参考答案
- 30第六章-抽样方法课件
- 世界咖啡会议
- 电力公司消防知识培训课件
- 人教鄂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学设计教案
- 三年级数学趣味竞赛试题课件
- ECMO(体外膜肺氧合)课件
- 《色彩的情感》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