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得税会计(1)课件_第1页
所得税会计(1)课件_第2页
所得税会计(1)课件_第3页
所得税会计(1)课件_第4页
所得税会计(1)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财务会计学所得税会计引言(一)所得税的性质基于不同学科的理解:财政、税收等:收入分配会计:资金流出财务会计角度,基于认识的演进:收入再分配/利润分配——费用——增值分配(社会责任会计)(二)所得税会计的基本问题所得税会计的核心内容:确定所得税费用与负债(应交税费)通过一笔会计分录表示,即:借:所得税费用贷:应交税费所得税会计需要解决的基本问题借:所得税费用贷:应交税费取决于会计决定于税法差异本章学习目的与要求了解所得税的会计属性所得税会计的基本问题纳税差异的成因及分类理解掌握所得税会计基本处理方法熟练掌握资产负债表债务法第一节纳税差异纳税差异的含义纳税差异的成因纳税差异的分类知识

要点一、纳税差异的含义由于税收制度与会计制度的差别,导致按税法确定的应税收益(应纳税所得)与按会计制度确定的会计收益(税前利润)之间的差异。二、纳税差异的成因根本上是税法与会计规则的不同(1)目标和确认基础不同(2)税法统一性与会计方法的多样性

结论:以上差别决定了按照税法计税时必需修正会计的收益概念,最终导致应税收益与会计收益的不一致。指某一会计期间内,由于会计准则和税法在计算收入、费用、利得或损失时的口径不同,所产生的税前会计利润与应税所得之间的差异。即会计作为收入(费用)确认,而税法不作为收入(费用);反之亦然。永久性差异具体分为:会计确认收入,税法规定无须纳税;会计未确认收入,税法规定作为计税收入;会计确认费用,税法规定不允许税前扣除;会计未确认费用,税法允许税前扣除。这种差异在发生后,除非人为调整,否则不会在以后各期自动转回。永久性差异:时间性差异:指由于税法与会计准则确认计税项目的时间不同而产生的税前会计利润与应税所得之间的差异。即税法与会计均作为应税项目(或可扣除项目)确认,但在会计确认时,税法尚不确认;反之亦然。时间性差异具体分为:会计先确认收入,税法后确认;会计后确认收入,税法先确认;会计先确认费用,税法后确认;会计后确认费用,税法先确认。这种差异在发生后,可随时间推移在以后某一期或若干期间内自动转回。(二)从资产负债观角度,纳税差异可概括为暂时性差异由于税法与会计对资产、负债计价基础规定不同形成的差异。暂时性差异可进一步分为:时间性差异(收入、费用因素引起)非时间性差异(收入、费用之外因素引起)一、应付税款法1、基本含义是完全以税法为确认标准,将会计收益调整为应纳税所得,并据以确定所得税费用的方法。采用这种方法,最终利润表中的所得税费用完全等同于纳税申报表上的应交所得税。会计准则与税法之间产生的各种差异(包括永久性差异和暂时性差异)不做递延调整,均于本期确认计入所得税费用。2、理论依据应付税款法的基本观点是,所得税与应税所得存在必然的联系,或者说所得税只来源于应税所得。因此会计核算的重点在于应税所得,而不必将所得税与企业的税前会计利润联系起来。应付税款法对所得税确认的不良影响例:某公司每年税前利润总额为1000万,2004年预计了200万元的产品保修费用,实际支付发生于2005年,适用的所得税税率为33%会计处理:2004年产品保修费用计入损益税收处理:实际发生时允许税前扣除

如果确认递延所得税,则:

2004

2005

利润总额10001000预计保修费用200(200)应纳税所得额1200800

当期所得税(396)(264)递延所得税

66

(66)净利润670670

注:递延所得税=当期预计保修费用×所得税率3、主要优缺点优点:操作简便,会计成本低,符合税法缺陷:不符合权责发生制原则容易掩盖真实的经营成果,人为地调整各期收益(不够客观)尤其是在处理暂时性差异时,更容易影响会计信息的配比性和明晰性应付税款法的适用范围应付税款法主要用于处理永久性差异。具体操作可参照所得税法。例:纳税影响会计法某企业2004年购入设备一台,从次年开始计提折旧。该设备原价1820万元,预计净残值20万元。按税法规定采用直线法计提折旧,折旧年限6年;会计上采用直线法计提折旧,折旧年限3年。假设该企业每年实现税前会计利润为2000万元,无其他纳税调整事项,所得税税率为30%。2005年至2010年会计折旧和税法折旧表(单位:万元)年度200520062007200820092010会计折旧600600600000税法折旧300300300300300300折旧差额-300-300-300300300300纳税差异300300300-300-300-300时间税前利润暂时性差异应纳税所得所得税税率所得税费用应交所得税纳税差异影响额20052000300230030%6006909020062000300230030%6006909020072000300230030%6006909020082000-300170030%600510

-9020092000-300170030%600510-9020102000-300170030%600510

-90纳税差异影响跨期分配表以第四年(2008)为例,会计分录为:借:所得税费用600万贷:应交税费510万递延税款90万第五年、第六年(2009、2010)均为纳税差异转回,与第四年相同。“递延税款”的性质作为“所得税费用”与“应交税费”之间的平衡项目,其金额反映了会计与税法确认基础之间的差异。作为一个前后自动抵减的过渡性科目,其作用在于反映纳税差异的形成与自动消除。按照形成和抵销方向不同,其性质可分解为递延资产和递延负债。2、理论依据纳税影响会计法的基本观点是,一定时期的所得税费用与企业的当期经营成果有直接关系,因此所得税应当与会计收益相配比。当会计收益与税法规定不一致时,不应简单地按照一种规则调整另一种规则,而应当承认这种差异的客观存在,并将其影响如实反映出来。

3、主要优缺点优点:跨期分摊计算的所得税费用直接与税前会计利润相联系,能真实反映企业各期的经营成果,避免各期净利润不正常波动或人为平滑的现象。符合权责发生制、配比、明晰性、如实反映原则缺陷:会计处理复杂,成本较高注:以上两种会计处理方法的区分,实际主要针对暂时性差异;对于永久性差异,两种方法的处理是基本一致的——也就是说,纳税影响会计法下,对永久性差异也采用应付税款法处理,而对暂时性差异则进行跨期摊销。小结:应付税款法主要适用于处理永久性差异;纳税影响会计法则主要处理暂时性差异。思考如果上例中,税法规定折旧年限为5年,结果怎样?是否影响纳税差异的最终摊销?如果上例中,税法与会计折旧年限相同,均为3年,但会计采用年数总和法,而税法采用直线法,结果怎样?如果在暂时性差异之外,同时存在永久性差异,结果怎样(比如第一年会计收益中包含200万元国债利息收入)?三、纳税影响会计法的分类:

递延法和债务法在采用纳税影响会计法下,有两种方法可以选择,即递延法和债务法。在所得税税率不变的情况下,无论是采用递延法还是债务法核算,其结果相同,但在所得税税率发生变动的情况下,两种处理方法的结果不完全相同。是将本期暂时性差异产生的影响所得税的金额,按照本期税率递延和分配到以后各期,同时按照原税率转回原已确认的暂时性差异对本期所得税的影响金额。1、递延法递延法的特点:(1)本期发生的暂时性差异影响所得税的金额,用现行税率计算,以前发生而在本期转回的各项暂时性差异影响所得税的金额,一般用当初的原有税率计算。(2)在税率变动或开征新税时,对递延税款的账面余额不作调整。(3)采用递延法时,一定时期的所得税费用包括:本期应交所得税;本期发生或转回的暂时性差异所产生的递延税款贷项或借项。所得税费用=本期应交所得税+本期发生的暂时性差异所产生的递延税款贷项(a)-本期发生的暂时性差异所产生的递延税款借项(b)+本期转回的前期确认的递延税款借项(c)-本期转回的前期确认的递延税款贷项(d)a=本期发生的应纳税暂时性差异×现行所得税税率b=本期发生的可抵减暂时性差异×现行所得税税率按照所得税费用的上述构成内容,具体计算公式如下:c=本期转回的可抵减本期应税所得的暂时性差异(即前期确认本期转回的可抵减暂时性差异)×前期确认递延税款时的所得税税率d=本期转回的增加本期应纳税所得的暂时性差异(即前期确认本期转回的应纳税暂时性差异)×前期确认递延税款时的所得税率2、债务法是将本期暂时性差异产生的影响所得税的金额,按照当期税率递延和分配到以后各期,同时按当期税率转回已确认的暂时性差异的所得税影响金额。在税率变动或开征新税时,需要调整递延税款的账面余额。债务法的特点:(1)递延税款的账面余额按照现行税率计算,而不是产生暂时性差异的时期所适用的税率。本期发生或转回的暂时性差异的所得税影响金额,均应采用现行税率计算确定。(2)在税率变动或者开征新税时,递延税款的账面余额要进行相应的调整。(3)采用债务法时,一定时期的所得税费用包括:本期应交所得税;本期发生或转回的暂时性差异所产生的递延所得税负债或递延所得税资产;由于税率变更或者开征新税,对以前各期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负债或者递延所得税资产账面余额的调整。本期所得税费用=本期应交所得税+本期发生的暂时性差异所产生的递延所得税负债(a)-本期发生的暂时性差异所产生的递延所得税资产(b)+本期转回前期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资产(c)-本期转回前期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负债(d)+本期由于税率变动或开征新税调减的递延所得税资产或调增的递延所得税负债(e)-本期由于税率变动或开征新税调增的递延所得税资产或调减的递延所得税负债(f)按照上述本期所得税费用的构成内容,计算公式如下:(e)或(f)=累计应纳税暂时性差异或累计可抵减暂时性差异×(现行所得税税率-前期确认应纳税暂时性差异或可抵减暂时性差异时适用的所得税税率)例:递延法与债务法对比沿用前例,某企业每年实现税前会计利润为2000万元,2004年购入设备一台,从次年开始计提折旧。该设备原价1820万元,预计净残值20万元。税法与会计均采用直线法计提折旧,税法规定折旧年限6年;会计折旧年限3年。假设该企业无其他纳税调整事项。所得税税率为30%,2007年调整为40%。递延法:2005年至2010年会计和税法折旧对比(单位:万元)年度200520062007200820092010会计折旧600600600000税法折旧300300300300300300折旧差额-300-300-300300300300纳税差异300300300-300-300-300时间税前利润暂时性差异应纳税所得所得税税率所得税费用应交所得税纳税差异影响额20052000300230030%6006909020062000300230030%6006909020072000300230040%80092012020082000-300170040%770680

-9020092000-300170040%770680-9020102000-300170040%800680

-120递延法:纳税差异影响跨期分配表递延法:第一年(2005)纳税差异产生借:所得税费用600万递延税款90万贷:应交税费690万第二年(2006)为纳税差异发生,同第一年。第三年(2007)为纳税差异发生,但税率变为40%。借:所得税费用800万递延税款120万贷:应交税费920万递延法:第四年(2008)转销第一年纳税差异的影响借:所得税费用770万贷:应交税费680万递延税款90万第五年(2009)转回第二年纳税差异,同第四年。第六年(2010)转回第三年纳税差异,税率变为40%。借:所得税费用800万贷:应交税费680万递延税款120万小结递延法下,税率变动当期不需对已确认的纳税差异影响额(递延税款)进行调整。但在转销前期纳税差异影响额时,按原税率计算,因此需先确定转销递延税款金额,再倒算出当期所得税费用。债务法:折旧差异与递延法下相同(单位:万元)年度200520062007200820092010会计折旧600600600000税法折旧300300300300300300折旧差额-300-300-300300300300纳税差异300300300-300-300-300时间税前利润暂时性差异应纳税所得所得税税率所得税费用应交所得税纳税差异影响额20052000300230030%6006909020062000300230030%6006909020072000300230040%800-6092012060①20082000-300170040%800680

-12020092000-300170040%800680-12020102000-300170040%800680

-120债务法:纳税差异影响跨期分配表债务法:第一年(2005)纳税差异产生与递延法下相同。借:所得税费用600万递延税款90万贷:应交税费690万第二年(2006)为纳税差异发生,同第一年。第三年(2007)纳税差异发生,但税率变为40%。借:所得税费用800万递延税款120万贷:应交税费920万同时,调整因税率变动产生的纳税差异影响额(未来按新税率将多转销的金额)。注①:300×(40%-30%)×2=60(万元)借:递延税款60万贷:所得税费用60万债务法:第四年(2008)转销第一年纳税差异的影响,税率均为40%。借:所得税费用800万贷:应交税费680万递延税款120万第五、六年(2009、2010)转回第二年纳税差异,同第四年。小结债务法下,税率变动当期需要对已确认的纳税差异影响额(递延税款)按照新税率进行调整。在转销前期纳税差异影响额时,按新税率计算,因此不需像递延法一样倒算当期所得税费用;而是先按当期税率计算所得税,再确定转销递延税款金额。递延法与债务法的优劣对比从方法本身看:递延法在税率变动当期不需调整,因此当期账务处理相对简单;但税率变动后,每期转销纳税差异影响额时,都需考虑其产生期间及当时税率,账务处理非常繁琐。债务法在税率变动当期需要调整,因此稍显复杂;但在税率变动后的期间,不论产生或转回纳税差异影响时,均按新税率,不必考虑其原产生期间及原税率水平,因此账务处理更为简单。递延法与债务法的优劣对比从方法的影响看:递延法在转销纳税差异影响额时,先确定递延税款,再倒挤出本期所得税费用;而债务法则首先根据当期税率确定所得税,再与应交税费相比确定递延税款。显然债务法更为符合纳税影响会计法的一般思路。由于以上原因,债务法下确定的所得税费用,比递延法下更能体现与当期税前利润相配比的要求,也更具有明晰性与合理性。所得税会计处理练习练习1(同时存在永久性和暂时性差异)某企业核定的全年计税工资总额为10万元,2005年实际发放的工资总额为12万元。该企业固定资产折旧采用直线法,本年折旧额为5万元。按照税法规定采用双倍余额递减法,本年折旧额为6.5万元。该企业2005年利润表上反映的税前会计利润为15万元,所得税率33%。分别用应付税款法和纳税影响会计法处理,并比较结果有何不同。某企业2004年12月25日购入一台设备,原价58200元,预计净残值200元。按税法规定可按年数总和法计提折旧,折旧年限5年;会计上采用直线法计提折旧,折旧年限8年。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假设该企业每年实现的税前会计利润为20000元(无其他纳税调整事项),所得税税率为33%。采用纳税影响会计法做出相关会计处理。练习2(纳税差异变动不均衡)假设上述练习2中,所得税税率从2007年起改为30%,其他资料相同,分别采用递延法和债务法做出相应会计处理。练习3(递延法与债务法比较)第三节资产负债表债务法一、理论依据与基本核算思路二、资产、负债的计税基础三、暂时性差异的分类四、递延所得税资产和负债的确认与计量五、所得税的确认与计量一、理论依据与基本核算思路基本含义历史沿革对所得税会计的影响与启示(一)理论依据:资产负债观与损益观(二)基本核算思路1.确定资产、负债的账面价值2.确定资产、负债的计税基础3.比较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确定暂时性差异4.确定递延所得税资产及负债5.确定利润表中的所得税费用二、资产、负债的计税基础(一)资产的计税基础1、含义指企业收回资产账面价值的过程中,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按照税法可以自应税经济利益中抵扣的金额,即该项资产在未来使用或最终处置时,允许作为成本或费用于税前列支的金额,即:资产的计税基础=未来可税前列支的金额某一资产负债表日的计税基础=历史成本-以前期间已税前列支的金额二、资产、负债的计税基础例:企业某台设备账面原值500万元,预计净残值为0。税法与企业会计制度规定均采用年限平均法计提折旧,税法折旧年限为10年,会计折旧年限为5年。所得税率30%。分析:按税法规定的折旧条件,该设备10年内每年折旧额为50万元,第1年的计税基础为500-50=450万元;而会计5年内每年折旧为100万元,第1年账面价值为500-100=400(万元)。二、资产、负债的计税基础结论:因折旧事项的影响,造成资产账面价值小于计税基础,二者相差450-400=50(万元),形成暂时性差异(可在未来期间自动转销)。这一事项的另一涵义是:税法不认可会计多确认的折旧费用,因此应税所得高于会计利润,本期多缴所得税(即应交税费比企业确认的所得税费用多)50×30%=15(万元),未来按税法会多确认折旧费用,届时可少缴(即应交税费比所得税费用少)15万元。二、资产、负债的计税基础假如企业当期税前利润为1000万元,则本期计税会计分录为:借:所得税费用(1000×30%)300万元递延所得税资产15万元贷:应交税费315万元未来转销纳税差异时,将在贷方抵销上述分录中的递延所得税资产。二、资产、负债的计税基础例:内部研发形成的无形资产企业当期发生研发支出1000万元,其中资本化形成无形资产的为600万元。所得税率30%分析:会计:符合资本化条件的研发支出构成无形资产成本;税法:盈利企业的研发支出可加计税前扣除;因此,该无形资产账面价值为600万,而计税基础为0。二、资产、负债的计税基础结论:因无形资产计价不同,形成暂时性差异600万元,即本期按税法确认费用比会计多600万元,应税所得比会计利润少600万元,少缴所得税(应交税费比所得税费用少)600×30%=180(万元);未来无形资产摊销期内税法不认可会计的无形资产摊销费用,应税所得高于会计利润,导致多缴所得税(应交税费比所得税费用多)。二、资产、负债的计税基础假如企业当期税前利润为1000万元,则本期计税会计分录为:借:所得税费用(1000×30%)300万元贷:应交税费120万元递延所得税负债180万元未来转销纳税差异时,将在借方抵销上述分录中的递延所得税负债。二、资产、负债的计税基础例:某项无形资产取得成本为160万元,因其使用寿命无法合理估计,会计上视为使用寿命不确定的无形资产,不予摊销,但税法规定按不短于10年的期限摊销。取得该项无形资产1年后,确认该资产减值20万元。所得税率30%。账面价值=160-20=140(万元)计税基础=160-(160÷10)=144(万元)纳税差异144-140=4(万元)二、资产、负债的计税基础从另一角度理解:本期会计多确认费用4万元,因此应税所得比税前会计利润多4万元,多缴所得税(应交税费大于所得税费用)4×30%=1.2(万元);在资产使用寿命终了时,该项差异将随资产计价的统一而自动转销。二、资产、负债的计税基础假如企业当期税前利润为100万元,则本期计税会计分录为:借:所得税费用(100×30%)30万元递延所得税资产1.2万元贷:应交税费31.2万元未来转销纳税差异时,将在贷方抵销上述分录中的递延所得税资产。二、资产、负债的计税基础例:企业支付800万元取得一项交易性金融资产,当期期末市价为860万元。会计:期末按公允价值计量,公允价值变动计损益税法:按成本计量,不确认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交易性金融资产账面价值:860万元计税基础:800万元纳税差异60万元,本期会计多确认收益60万元,因此应税所得比税前利润少60万元,少缴所得税(应交税费小于所得税费用)60×30%=18(万元);在资产最终对外交易时,该项差异将随资产计价的统一而自动转销。二、资产、负债的计税基础假如企业当期税前利润为1000万元,则本期计税会计分录为:借:所得税费用(1000×30%)300万元贷:应交税费282万元递延所得税负债18万元未来转销纳税差异时,将在借方抵销上述分录中的递延所得税负债。二、资产、负债的计税基础2、资产计税基础与账面价值不同的原因固定资产:折旧方法、减值准备无形资产:研发支出资本化、摊销方法、减值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减值准备长期股权投资:减值准备其他计提减值准备的资产二、资产、负债的计税基础(二)负债的计税基础1、含义指负债账面价值减去该负债在未来期间可予税前列支的金额,即:负债的计税基础=账面价值-未来可税前列支的金额二、资产、负债的计税基础例:企业因提供商品售后服务等原因于当期确认了10万元的预计负债。税法规定,产品售后服务等与取得经营收入直接相关的费用于实际发生时允许税前列支。假定企业在确认预计负债的当期未发生售后服务费用。分析:会计:预计负债账面价值=10万元税法:预计负债计税基础=账面价值10万-可从未来经济利益中扣除的金额10万=0二、资产、负债的计税基础结论:因预计负债的影响,造成负债账面价值大于计税基础,二者相差10万元,形成暂时性差异(可在未来期间自动转销)。税法不认可企业预计负债时确认的费用10万元,因此本期多缴所得税(即应交税费比企业确认的所得税费用多)10×30%=3(万元),未来可少缴(即应交税费比企业确认的所得税费用少)3万元。二、资产、负债的计税基础假如企业当期税前利润为100万元,则本期计税会计分录为:借:所得税费用(100×30%)30万元递延所得税资产3万元贷:应交税费33万元未来转销纳税差异时,将在贷方抵销上述分录中的递延所得税资产。二、资产、负债的计税基础2、造成负债计税基础与账面价值不同的原因一般负债的确认和清偿多数不影响所得税的计税基础和账面价值;差异主要产生于:自费用中以预估方式提取的负债,以及预收款项的确认。三、暂时性差异的分类及其确定暂时性差异与时间性差异(前者包含后者),即暂时性差异中包括:所有时间性差异(收入和费用计税确认时间不同所引起)+其他暂时性差异:计入权益的交易和事项企业合并

例:可供出售的金融资产账面成本1000万

期末市价1080万元差额80万元计入资本公积,不影响损益,因此不属于时间性差异,但属于暂时性差异。三、暂时性差异的分类及其确定暂时性差异的分类根据对未来期间应税所得的影响,分为应纳税暂时性差异和可抵扣暂时性差异

应纳税暂时性差异:将导致未来期间应税所得和应交所得税的增加

可抵扣暂时性差异:将导致未来期间应税所得和应交所得税的减少三、暂时性差异的分类及其确定可抵扣暂性差异:将导致在销售或使用资产或偿付负债的未来期间内减少应纳税所得额递延所得税资产应纳税暂时性差异:将导致在销售或使用资产或偿付负债的未来期间内增加应纳税所得额递延所得税负债三、暂时性差异的分类及其确定

暂时性差异

资产项目负债项目账面价值应纳税暂时性差异可抵扣暂时性差异>计税基础

(递延所得税负债)

(递延所得税资产)账面价值可抵扣暂时性差异应纳税暂时性差异<计税基础(递延所得税资产)

(递延所得税负债)四、递延所得税资产和负债的

确认与计量(一)递延所得税资产的确认与计量1.递延所得税资产的确认原则除某些特殊情况外,以可抵扣暂时性差异转回期间预计将获得的应税所得为限,确认相应的递延所得税资产估计未来期间能否产生足够的应税所得,包括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未来期间的正常生产经营所得;二是应纳税暂时性差异的转回。确认可抵扣亏损产生的递延所得税资产需提供相关证据。四、递延所得税资产和负债的

确认与计量特殊情况:不属于企业合并,且交易发生时既不影响会计利润也不影响应纳税所得额递延所得税资产的后续计量例:承租方对融资租入的固定资产入账价值的确定会计:公允价值与最低租赁付款额现值中较低者税收:租赁合同或协议中约定的租赁款四、递延所得税资产和负债的

确认与计量2.递延所得税资产的计量原则按“现行”税率计算各期产生和转销的递延所得税资产(债务法)递延所得税资产无需按现值计量四、递延所得税资产和负债的

确认与计量(二)递延所得税负债的确认与计量1.递延所得税负债的确认原则对于所有应纳税暂时性差异,均应确认相关的递延所得税负债,某些特殊情况除外四、递延所得税资产和负债的

确认与计量例:企业于2006年1月1日购入某项环保设备,会计上采用直线法计提折旧,税法规定允许采用加速折旧,其取得成本为200万元,使用年限为10年,净残值为零,计税时按双倍余额递减法计列折旧。不考虑中期报告的影响,企业在2006年资产负债表日,按照会计准则规定计提的折旧额为20万元,计税时允许扣除的折旧额为40万元,则该时点上该项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180万元与其计税基础160万元的差额构成应纳税暂时性差异,如其适用的所得税税率为33%,应确认6.6万元的递延所得税负债。四、递延所得税资产和负债的

确认与计量特殊情况:1.企业合并中产生商誉初始确认2.除企业合并以外的其他交易中,交易发生时既不影响会计利润,也不影响应纳税所得额例:一项资产按会计规定确定的入账价值为200万元,但按税法规定,其计税基础为180万元,确认该暂时性差异的所得税影响将改变资产的历史成本,但不影响会计利润。四、递延所得税资产和负债的

确认与计量2.递延所得税负债的计量原则按“现行”税率计算各期产生和转销的递延所得税负债(债务法)递延所得税负债无需按现值计量五、所得税的确认与计量所得税负债包括当期所得税和递延所得税两个部分,其中:当期所得税=应纳税所得额×当期适用税率递延所得税=当期递延所得税负债的增加(-减少)-当期递延所得税资产的增加(+减少)某一期间的所得税费用则是当期应纳所得税和递延所得税的合计。五、所得税的确认与计量递延所得税费用的确认:一般情况下利润表企业合并中调整商誉确认时记入权益的交易中资本公积综合举例:甲企业20×6年12月31日资产负债表中部分项目情况如下:项目 账面价值计税基础差异 应纳税可抵扣

交易性金融资产2600000 2000000600000存货 20000000 220000002000000预计负债1000000 0 1000000 总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