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设计 全市一等奖_第1页
《登高》设计 全市一等奖_第2页
《登高》设计 全市一等奖_第3页
《登高》设计 全市一等奖_第4页
《登高》设计 全市一等奖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登高》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能诵读和背诵,并读出诗的律美。2.把握诗歌意象,仔细品味诗歌意境3.学会学习,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教学重点、难点:1.赏析首联中的意象为本文奠定的沉郁悲凉的基调。2.赏析情景交融、气象恢宏的特点教学过程:一、从美国“9·11”到中国唐朝“安史之乱”提问学生关于美国“9·11”和中国的“安史之乱”,将两者相提并论有一个用意,即以美国比拟、遥想当年的唐朝的盛事与所遭受的灾难,要借助于这种对比与联系以形成学生对过去类似年代的一种较为深刻的认知,并帮助学生培养对人类文明成果的敬重意识,从而确立一种正义感与责任感;同时,要引起学生对战争或灾难的较深的感知与思考,并隐含着对中国未来的某种思考与关注,从而体现爱国主义的教育。当然,对于下文也是一个关涉。而我这样做,是想为全课定下一个恢弘的基调。至于学生会说些什么内容,还需要根据课堂的具体流程和老师的积极引导。这既要考虑到学生对于美国的某种认识和看法,还要着眼于本课的需要。时间也不宜过长。这一开头和有关环节可作如下设计:师:“同学们,听到这哀伤的音乐,会引起我们多少往事的痛苦的回忆啊。就在这个世纪初,在我们的大洋彼岸,发生了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哪位同学来描述一下?”(幻灯:从美国“9·11”)生:……“在1240年前,在中国的唐朝发生也一件山崩地裂的大事,就是——‘安史之乱’。哪位同学来描述一下?”生:……师:“我们回首往事,我们中华民族走过了多少艰辛与苦难的岁月啊。谈到战争,经历或未曾经历的人们,都明显地带着一种深切的苦创意识。战争就是灾害与苦难。大多时候,分野很大的士林之间也都采取同一态度,孔子谈仁义,孟子无道齐桓晋文之事,墨子兼爱非攻,老庄处无为之世,行不言之教……我们还可以举出更多,一无例外,对于战争,或因战争引发的社会动乱,这些智者都表现出共同的道德倾向与文化认同——那就是对人的关怀,对生命的珍视与热爱。甚至,战争越残酷剧烈,则其人文情怀与文化关注就越强烈。”“如果说在一千多年前的那场人类灾难与浩劫,对我们来说多少有些陌生感的话,那么,通过一人,通过他的感受,可以使我们感受得更深刻而深沉些。他,就是我们要说的杜甫老人。”(幻灯:杜甫像)二、老杜知多少1.“温故”提问,“知人”论诗,为新课学习作准备。设计如下:师:“说起这位老人,我们总是有太多的话要说的。大家说说,都知道多少?”生(可能):“传诵千古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自京赴奉先县咏怀》);“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等名句,以及《三别》、《三吏》、《兵车行》等等名篇。……”师:“还有,十载长安的‘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的屈辱和辛酸,是‘三年饥走荒山道’和人民共同饱尝的战乱、饥饿之苦,是‘田父要皆去,邻家问不违’和人民亲密无间的生活。”师:“滞留长安以后,从长安诗开始,杜甫大多作品中表现了他的忧国忧民精神。从早年的志向‘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直到临终,仍在惦念着:‘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杜甫的拳拳之心,永远是那样执着。杜甫不仅随时随地不忘君国,如苏轼所说‘一饭不忘君’。”2.教师小结:(幻灯)杜甫常常自称“儒生”“老儒”“腐儒”,谈到自己的家世也说“奉儒守官”。儒家的入世精神和仁政学说铸就了杜诗中的忧国忧民的主旋律。特别是作为儒家思想核心的“忠”“爱”精神,这几乎成为杜甫一生坚持不辍的创作主题。杜甫的内心之中常常激荡着悲天悯人的人道主义精神。他对孔孟所倡导的忧患意识、仁爱精神、恻隐之心、忠恕之道有深刻的理解。杜甫展示苦难的同时歌颂生活于苦难中的人们相濡以沫的深情,以呼唤人们的良知和启沃人们的良心。早年的志向:“许身一何愚,窃比稷与契”“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直到临终,仍在惦念着:“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十载长安的屈辱和辛酸,和人民共同饱尝的战乱、饥饿之苦,和人民亲密无间的生活,是杜甫思想决定性的因素。后世把杜甫简称为“诗圣”。梁启超赞美杜甫是“情圣”。三、感读《登高》;诵读1.学生自由读;学生个读课堂应当把更多的时间交给学生去支配。整体感知要阅读、讨论与广泛的交流。在信息的交互中扩大和丰富理解,是不可或缺的。在整体感知的阶段,不设置问题,还教学的自然状态,原生与无序的状态,以求得学生整体意识的建构。带问题的感知,因明显地使注意力集中于某一点而不及其余的定向性,而不利于语感的培养。事实上,这种原生的整体感知阅读预示的是一种可能性,是在面与空间上的延展,因而是生动的、丰富的过程。2.读法指导:教师展示幻灯,(可在指定学生个读时)就具体内容进行指导。阅读和欣赏诗歌要结合作品的时代背景、作者的人生经历和写作的具体情境,充分调动想象和联想。要注意体会作品的构思和语言的妙处,理解深刻寓意;要反复吟诵,细细品味作品的情思和韵味。《登高》于悲痛中渗透着杜甫伤时忧国的心情。诵读要注意作者通过景物、环境描写创造的“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意境美。朗诵要把诗作背诵下来,要适当运用手势、眼神、体态来表情达意。注意声音语调,速度要慢些,韵脚要拖长,声音要响亮。最重要的是深入理解诗歌所蕴含的思想感情,要让它与自己的思想感情共鸣,做到声情并茂。《登高》表现了杜甫“沉郁、顿挫”的现实主义的创作风格:沉郁,指思想感情上的丰富深厚;顿挫,指语言上的凝炼沉着和节奏上的铿锵跌宕。4.师示范读(有可能,两种读法)四、背诵(幻灯:背诵)(当堂背诵)五、学生感受:把握意象,品味意境。1.学生名句欣赏、感受谈(个品)。(这个设计环节是使学生从自由粗放阅读到点拨细致阅读,符合读书的规律。“名句欣赏”是进入作品的细部,就很多丰富的细节来谈谈学生的认识与感受,以加深对作品的理解。)让学生谈个人的感受时,无论哪一句,都要谈得具体,并可能地把原因说出来;但教师要辅以讲解、指点。下面是教师讲解的有关内容。“杜甫于759年秋辞去华州司功参军的职务,到了秦州,又于这年冬天展转流浪到成都。不久,由于蜀中军阀混战,他不得不流浪到梓州。764年,正当他买舟东下,返回日益思念的洛阳时,他的好友严武被重任成都,杜甫立即赶回成都,筑草堂,这时诗人的内心充满了喜悦。但是在765年春,严武突然去世,诗人又被迫东下,于766年春夏之交到达夔州。而诗人肺病、疟疾、风痹、糖尿病发作,最后耳聋齿落,百病缠身,潦倒不堪。在夔州,山川雄壮,地势险要,高江急峡,古木苍茂,别有一番气象。杜甫在这里写下了很多歌颂山川和遣兴书怀之作,以及咏叹名胜古迹的诗篇。应当说,在夔州的生活是可以惬意的。但是,诗人毕竟是关心政治的人,在这里,一切无不勾起他的回忆,引发他的感慨。于是写下了那千古名诗《登高》。”“开首两句用工笔从细处着笔,写了六件具有代表性的景物:风、天、猿啸、渚、沙、飞鸟。每一种景物都杂这特定的环境下富有特别的意义。既有耳闻又有目见,使人感到“悲哀”。”(可就写了哪些景物设问)“三、四句从大处着眼。落木纷纷,可知是深秋,叶本无声,而‘萧萧’有声,其境界阔大可知了。‘无边’,写出景象的壮阔,又可见秋意正深,其肃杀之气已经遍临天下了。其‘滚滚’而来的江水,是多么地一泻千里而不可阻挡啊!这两句写得境界阔大而意境深远,而气象寥廓肃杀,于苍茫之中又增添了多少的悲壮啊!”(这两句先让学生充分感受,再谈。)“对于颈联,直接抒发了诗人自己的‘悲秋’及其种种原因,无一字虚设,无一字没有丰富的内涵。有人认为这两句八重悲哀,或九重悲哀。(设问:看看有哪九重悲哀?)一重秋天本是悲哀的;二重他乡作客是可悲的;三重秋天在他乡作客尤可悲;四重经常作客更可悲;五重离家万里,又添悲一层;六重无亲无友,独自一人,焉得不悲;七重重阳佳节,不能饮酒,实是可悲;八重多病之身,如何不悲;九重年过半百,一事无事无成,悲不胜悲啊!凡此种种,把‘登高’之悲情抒发得淋漓尽致。这就是杜诗的‘深沉蕴藉’。”“结尾二联中的‘艰难苦恨’,包含了多少时代与人生的悲辛的内容,被认为是诗歌有意露出的‘马脚’,也就是所谓的‘眼’。”(此处设问:“艰难苦恨”包含了多少的内容?)(并就这两句设问,说出诗人在此时的情态动作的等等可能的情形是怎样的?“艰难苦恨繁霜鬓”是感伤,那么,接下来当是“借酒消愁”,可是,诗人又因“潦倒新停浊酒杯”而只能与仰天长叹了!)2.整体品味。(1)诗人形象描画。(设问:给人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一个满头白法、满脸悲愁、身衰多病的老诗人”“颤颤地站在深秋的季节”“他的眼里满是忧郁、深恨”“乾坤含疮痍,忧虞何时忘?”(2)诗歌整体感受。(设问:从内容到形式,如何把握这首诗?)(幻灯)这是一首“拔山扛鼎”式的悲歌,曾被人誉为“古今七言律第一”(胡应麟《诗薮·内编》)。全诗写登高所览之景,雄浑苍莽;在阔大雄健的气象之中,渗透着一股郁结之气。通篇语言凝炼,声调铿锵,气韵流转,对仗工整。抒写诗人内心郁结不舒的爱国情感和羁旅愁思,悲愤而不过分,凄苦而不消沉,在艺术上是很见功力的。六、研究性阅读: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这一部分为或讲机动内容。视课堂具体的时间而定。1.学生辨析:“颓唐说”与“沉郁顿挫说”。要让学生意识到,一是杜诗的“家国身世”的感慨;二是要联系杜甫其他的诗歌来证明杜诗的创作风格和思想情感;三是可以联系其他作家的作品来说明这一类作家创作的共同特征,比如陆游的《临安春雨初霁》;四是从中国诗歌所呈现出的抒情性和道德审美性的倾向性去认识。五是联系文中名句分析。2.想象的空间(这一部分为创造性理解,教师朗读下文。也可以让学生发挥,作创造性理解,而教师只作点拨,重点是对“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和“艰难苦恨”的创造性理解。)一个人流落他乡,如果他常年飘零,那样的心绪肯定是非常难受的。而他如果他又体弱多病,那悲凉的意绪肯定是很浓的。在一个讲究平和安定、重土安迁的中国,如果到了晚年仍颠沛流离,那情形自是凄不可言。而如果他连一个可倾诉的人都没有,那么,其荒凉、孤独的心境又似霜天雪霰,冰寒不堪。那么,人们不禁要问,这个人为什么这么苦呢?且先不要这样问,我们再看看他如霜的两鬓,失意颓唐得连心爱的薄酒也不想去沾了的意绪,就会有些直接的感知,他苦而痛,内心百结不解,忧虑如焚。那么是什么让他弄成这个样子的?且先也不要这样问,让我们再看看他的目见耳闻吧。他心事重重,登上高处,想一抖而轻松一回,哪知疾风射眸,老泪涟涟,又禁不住青猿悲啼于山林之间,更不忍视于急风中盘旋不下的忧心之鸟。唉,他叹息一回,还是看看别的吧。然而不忍见而所见自排空而来,又似翻江倒海,山坼地裂般。在他面前,那细窣无声的落叶此时如雄壮的野马沸腾于猎猎的战原之上,无边无际,好惊心动魄啊!那奔腾不息的江水又如另一支雄狮猛虎的战团,滚滚而来,势不可当,逼视压人,让人毫无退缩之地。那么,他的灵魂都震动了。是的,青猿悲啼如那舞台上的主唱,秋鸟飞旋似那台上的舞者,而无边落木,不尽长江就是那庞大的交响乐奏。这时你感到的就是声声嘶啼和那躁动的急舞与那粗重悲壮的震撼之音!!这不是一个人在悲啼私哭,也不是一群人在哀号哭吐,因为这是“无边”与“不尽”的铺天盖地的震慑与悲怆。这是一个民族的悲痛,一个伟大民族沉沦的悲痛。时间仿佛已煎熬了上百年,也仿佛万里一片都是苦难。这是哪个民族的不幸?哪个民族有这样的不幸?这只能是伟大的唐朝的不幸!是的,一个伟大的唐朝的被群鬼所害,大厦正在崩塌,正在轰毁,那钢骨折断之声如天崩地裂!再回头看看,那漂泊,多病,孤独,颓唐的苦命人,他正在看着。他目击,他亲临,他逃亡,但千里万里都只共演奏着一样的悲剧,他又彷徨于无地,他不知如何是好。他沉静在悲怆之中,那忘忧物已是没有丝毫的吸引力了。这是一个一千多年前的人的苦痛,我们今人读之,仍震撼于那个时代的巨变和那种巨变在人们心灵里产生的巨痛。这是一个历史的悲壮的记录,一个需要认真反思与变革的记录,一个后世欲登上辉煌颠峰时代的人们不可不读的警示记录!正好历史又为我们上了一课。在我们的大洋彼岸,“”正深刻地印刻在每一个文明世界的人们的心中,也一下子让我们这个饱经沧桑的民族感受到了好多好多的东西。七、诗教我们感受杜甫的思想情怀,感受着它载负着几千年的人世沧桑与苦痛的心灵历程,带着强烈的悲怆意识,我们深切地感到这就是我们民族的心音。我们体味它,如同慢饮着一杯苦酒,也如细细地敲打着一段情绪的金饰。席慕蓉说:我如金匠,日夜锤击敲打只为把痛苦延展成薄如蝉翼的金饰不知道这样努力地把忧伤的来源转化成光泽细柔的词句是不是也有一种美丽的价值(《诗的价值》)也许这种苦难所带来的人生的迷惘与遗憾,揭示出一种生存状态,让我们更深入地触及到世界的真在。当我们细细地品味这种感觉,在有节奏的韵律中,我们的情感似乎可以按时离开那挣扎而纷繁的甚至是偏执的所谓人世间,感叹着,历数着,抚慰着自己纯人生的路程与心灵深处的某一个颤动。于是苦难升华了,我们默认了这样的事实,反而丢下了包袱,顿然自觉轻松了许多。……为什么我们中国人反对的世界上的野蛮战争?我们有反省战争的深刻认知,这是鄙弃野蛮与愚昧,兼具宽大、包容与尊重的表示,它穿透千世的时间隔膜,纵横万里的空间遐思,必然撇开近视与浮华的功利意识,这是对人的深切的认同与对生命在内的所有可珍惜的轸念。这种认同同时又深深的根植于对几千年文明的痛定思痛而作出的恒久选择,因而具有不可抗拒的说服力。杜甫与我们历史上的那些志士仁人一样,他们关注人类命运的存在与走向,他们虽然不能给这种关注以高妙的定位,但本能中的良善与所见所闻人间的惨像使他们看到人性沦丧所造成的无法挽回的后果,因此他们总是要诉诸可感可触的典型形象以警醒后人。这究竟是一种多么博大的胸怀啊!在今日,被两次野蛮的大战摧残后,又在冷战思维的阴影里,世界军备竞赛、地区冲突与种族屠杀不断,人类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身心的煎熬与苦痛,人们不得不面临全球无有宁时的流血与死亡,而人间与战争相关的其他惨剧就从来就没有停息而时有加剧的趋势,人类被迫寻求着和平与安宁的环境,并为此付出极大的辛劳与牺牲,同时还要承受着战争狂人一念之差所可能带来的灾难性后果。谁都清楚,世界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