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1《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目录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第二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第三章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第四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第五章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第六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第八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第九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第十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第十一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第十二章祖国完全统一的战略构想和实践第十三章国际战略和外交政策第十四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第十五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2第八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第一节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第二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第三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
第四节促进国民经济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3
本章重点:
1.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关系如何?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对社会主义所有制理论的贡献在哪里?3.怎样理解我国现阶段的分配制度及其现实意义?4.为什么要强调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如何理解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5.如何理解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统筹区域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大意义?
4第一节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一、中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选择过程(曾经的选择)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第八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51.选择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依据一、中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选择过程一是当时的国情决定的。从我国当时的国情看,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我们面临着全面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艰巨任务,百废待兴。但当时的国民经济实力极其薄弱,要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只有集中全国的力量,而要做到这一点,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则是基本的体制保证。第一节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6二是取决于当时的传统观念。社会主义=计划经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因此,实行计划经济体制也是在这一理论指导下的必然产物,在理论上不会去探索实行其他的经济体制。一、中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选择过程第一节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7苏联体制的示范效应
三是苏联的实践对我们产生的示范性的影响。苏联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积累了很多的经验,我国在建立了社会主义以后,对于实行怎样的经济体制,是一个全新的问题。苏联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就,使我们仿效苏联的体制具有现实合理性。
因此,在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下,我们在进行全面经济建设的时候,建立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就成为合乎逻辑的选择。一、中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选择过程82、计划经济体制的问题与弊端一、中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选择过程一是政企不分,权力过分集中;二是分配中平均主义现象严重。结果:压抑积极性,没有活力。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主要弊端:93.对经济体制改革的探索在理论上,以毛泽东的《论十大关系》为代表,就是当时对建立符合中国实际的经济体制所做的理论探索。
总起来说,改革开放前,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道路的探索,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应该走怎样的道路这一重大的理论问题。一、中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选择过程10第一节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一、中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选择过程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第八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11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我国进入了改革开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新时期,由此全面展开的经济体制改革,涉及到的一个最主要的内容就是如何认识和解决好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关系问题。第一节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2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和发展邓小平经过长期的理论思考,对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关系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理论。1992年在南方谈话中对这一问题做出了精辟的论述:第一阶段,提出“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原则。(1981十一届六中全会、十二大)第二阶段,确定社会主义经济是建立“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1984十二届三中全会)第三阶段,确立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改革的目标。(1992南巡讲话、十四大)132.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
(1)从理论上对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做出了新的理解,即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都是资源配置的方式,都是经济手段.(2)计划和市场对经济活动的调节各有自己的优势和长处,也有自身的不足和缺陷。(3)要把发展市场经济与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有机结合起来.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和发展第一节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4
这一论述从根本上解除了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看作是经济制度属性的传统思想束缚,为党的十四大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奠定了思想基础。实现了又一次理论突破和创新。“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和发展15第一节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一、中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选择过程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第八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161.所有制结构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第一节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72.分配制度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在分配制度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第一节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83.宏观调控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宏观调控上,以实现最广大人民的利益为出发和归宿,把人民的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结合起来,更好地发挥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第一节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
4、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从资源配置方式看: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从微观层面看:企业行为自主化从经济活动看:经济关系市场化从宏观层面看:宏观管理间接化从经济运行看:市场活动法制化20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正如江泽民同志指出的,在市场经济前面加上社会主义四个字,这不是画蛇添足,而是画龙点睛。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结合,不是要改变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和运行机制,而是要使市场经济的发展体现社会主义的特征(公有制为主体、共同富裕为目标),这也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区别所在。21第八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第一节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第二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第三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
第四节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22第二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
二、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
三、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第八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231.对基本经济制度问题的错误认识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基本经济制度问题——如何正确认识非公有制经济在我国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按照传统观点,非公有制经济不能成为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构成内容。为什么?*对马克思主义教条式的理解;对基本国情认识的错误;*判断标准出现失误:是否先进、是否符合马克思的设想。24真正的判断标准:是否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能否促进生产力的发展!2、正确认识的确立过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确立的过程)80年代中期——公有制经济的必要补充;80年代后期——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90年代初期——非权宜之计,是长期的方针;90年代后期——党的十五大,第一次明确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25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确立的依据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第一,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必须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离开这一点,就不是社会主义。这是对社会主义性质的把握。第二,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离开这一点,就脱离初级阶段的实际。这是对初级阶段的实际的把握。第三,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用来为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服务。26把握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两个要点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
第一,把非公有制经济纳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之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具体体现,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所有制理论的重大发展和创新。第二,不能因为非公有制经济作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构成内容,就认为非公有制经济也是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也不能因为非公有制经济不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就把它排除在基本经济制度之外。27第二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
二、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
三、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第八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28
党的十六大要求必须做到:
第一,必须毫不动摇的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第二,必须毫不动摇的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第三,把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发挥各自优势,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二、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291.什么是公有制经济
二、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公有制经济的含义和核心:
全体社会成员或部分社会成员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实现人们在生产资料面前的平等。*公有制经济包括:国有经济、集体经济、混合所有制中的公有成分。(实现形式)302.公有制主体地位的体现
一是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既要有量的优势,更要有质的提高;二是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这种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即国有经济在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中要占支配地位。公有制经济在经济中占主体地位,是就全国而言,有的地方、有的产业可以有所差别。二、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313.公有制经济的实现形式
股份制是公有制经济的主要实现形式。股份制作为资本的组织形式,本身不具有制度属性,它不等于公有制,也不等于私有制,关键要看控股权掌握在谁手里,由国家或集体控股,就具有明显的公有性。实行股份制:有利于集中资本;有利于实现政企分开两权分离;有利于实现经营机制的转换和科学管理;有利于扩大公有资本的支配范围,增强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公有制经济的形式——国有经济、集体经济、混合所有制经济(股份制)公有制的性质——生产资料的所有权的归属。公有制的实现形式——采取怎样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问题。32第二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
二、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
三、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第八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331、我国的非公有制经济主要有: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独资、合资、合作)、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非公有成分。2、非公有制经济存在的依据:
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是由初级阶段的生产力状况决定的;非公有制经济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贡献;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是解决我国目前诸多实际困难的有效途径。341.对非公有制经济法律地位的认识三、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非公有制经济法律地位的确立是在1988年,全国人大七届一次会议通过了宪法修正案,对宪法第十一条增加规定:“国家允许私营经济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存在和发展。私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补充。国家保护私营经济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对私营经济实行引导、监督和管理。”第二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352.对非公有制经济经济地位的认识三、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党的十五大对私营经济做出了新的经济定位:私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一个构成内容。这一定位从理论上解决了私营经济发展的两个重大问题。其一,把私营经济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外纳入到了制度内。其二,把私营经济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二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363.对非公有制经济业主在政治地位上的认识
三、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按照马克思主义关于经济与政治相互关系的基本观点,十六大报告指出:“在社会变革中出现的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等社会阶层,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第二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373、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健康发展。一方面要放宽市场准入,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法律法规未禁入的基础设施、公用事业及其他行业和领域;非公有制企业在投融资、税收、土地使用和对外贸易等方面,与其他企业享受同等待遇,从而为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另一方面要依法加强监督和管理,引导它们依法经营、照章纳税、诚实守信、保障职工合法权益。要改进对非公有制企业的服务和监管,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三、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38第八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第一节中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探索第二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第三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
第四节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39第三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一、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
二、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三、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第八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401.按劳分配的含义一、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
(1)、分配制度的基本内容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2)、按劳分配的涵义指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凡是有劳动能力的人都应尽自己的能力为社会劳动,社会以劳动作为分配个人消费品的尺度,按照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的数量和质量分配个人消费品,等量劳动获取等量报酬,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动者不得食。第三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41(3).按劳分配的客观必然性
一、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
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条件。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条件。在社会主义社会,劳动还存在着重大差别,劳动还是谋生的手段,
这是按劳分配直接的经济原因。(一味付出不计报酬)第三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42等量劳动领取等量消费品的原则,还不可能在全社会范围内按统一标准实现。(范围、对象不同) 按劳分配还不能直接以每个劳动者的直接劳动为尺度,而只能以商品交换实现的价值量曲折反映的劳动量为尺度。(尺度、手段不同)
按劳分配与其它分配形式并存。(分配形式的差异)第三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2、按劳分配的特点:(与马克思的设想比较)433.按劳分配主体地位的体现:主要形式是联系基本经济制度来认识这一问题,在社会范围内,按劳分配是基本的分配方式,是大多数人取得收入的主要形式。主要来源是联系多种收入形式来认识这一问题,在人们的各种收入中,按劳分配是最主要的收入来源。把握好这样两点:即主要形式和主要来源。一、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
443.按劳分配主体地位的体现只有坚持按劳分配主体地位,才能保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社会主义性质;只有坚持按劳分配主体地位,才能保证人们在经济关系上的平等和和谐;只有坚持按劳分配主体地位,才能保证最终实现共同富裕。一、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
第三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45第三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一、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
二、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三、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第八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461.多种分配方式的存在的客观性
二、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在多种经济成分存在的情况,一定有多种分配方式的存在,这多种分配方式的存在,才能够使多种经济成分不断地得到发展。第三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472.多种分配方式的内涵
(1)多种分配方式——按生产要素的所有权进行分配。物——生产用的土地、厂房、设备、原材料等;人——劳动、信息、技术、专利等。之所以按生产要素分配是为了让生产要素的所有者能够把他们所有的生产要素投入到生产过程中的基本前提和必要条件。二、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要使生产要素的所有者把所有的生产要素投入到生产过程中,必须使他们能够在经济上得到回报,这是符合市场经济规律和原则的。48(2)按生产要素分配的类型第一,以劳动作为生产要素参与分配。(非公有制经济中劳动者的劳动收入——按劳动力价值分配)
第二,是劳动以外的生产要素参与分配。(按资分配)第三,是以知识形态的生产要素所有者参与分配。(按技术、信息、专利等分配)
二、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49第三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一、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
二、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三、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第八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501.深化分配制度改革三、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第一,正确认识“先富”再“共富”的关系“先富”与“后富”的来历及关系目前贫富差距产生的原因(客观必然性):按劳分配亦必然带来贫富差距;多种分配方式必然带来贫富差距;市场经济本身必然带来贫富差距;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必然带来贫富差距;511.深化分配制度改革三、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第二,注重社会公平,防止两极分化。社会主义不允许走向两极分化。允许收入差距的存在并不意味着差距愈大愈好。两极分化一违背社会主义原则、二不利于社会安定。如何防止两极分化:一要正确处理好效率和公平之间的关系(目前注重公平);二加强管理,完善分配政策,使收入差距合法、合理——提高低收入者收入、取缔非法收入、整顿不合理收入、调节过高收入。522.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三、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1)、社会保障制度:指国家和社会通过立法形式对社会成员或生活有特殊困难的人们的基本生活权利给以保障的制度。包括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助、优抚保障。也包括一些作为补充形式的商业保险、社会互助、慈善事业。社会保障制度是市场经济有序运行的必要条件。(社会稳定器)第三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53(2)、我国现有社会保障制度的内容和重点内容:职工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失业保险制度、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问题:社会保障覆盖面窄、管理基础薄弱、制度不健全。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确保发放、扩大保障的覆盖面、完善制度。三、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第三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54第八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第一节中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探索第二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第三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
第四节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55第四节促进国民经济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一、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三、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的道路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五、统筹区域发展
六、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第八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56一、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1、“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提出:
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科学发展观;
2006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又好又快发展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
2007年,党的十七大——要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2、“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必要性:
——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取得重大成就为前提;
——以为谋求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为目的(改革开放以来发展中出现的重大问题)3、“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内涵:
——质和量、速度和效益、能耗低、污染少。57第四节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一、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三、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的道路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五、统筹区域发展
六、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第八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581.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要性三、推进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是继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以来,我们党提出的事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战略决策,既反映了我们党对世界经济、科技发展趋势和内在规律的准确把握,也反映了对我国基本国情和战略需求的科学分析。*建设创新型国家,是顺应世界经济科技发展的潮流,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的客观需要;*建设创新型国家,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59
今天国际范围内的竞争,已经主要不是物质要素数量的多少,也不是劳动力数量的多少,也不是资源是否丰富,而是科学技术和综合国力是否能够占有优势。如果做不到这一点,在世界范围竞争中只能处于被动的地位。
2003年,胡锦涛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他是针对当时经济发展中出现的愈来愈多的问题和困难而提出的,一效益、二资源、三环境等,而要解决这些困难,在很大程度上要依靠技术的进步,科技的创新,如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节能减排等等。三、推进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602.创新型国家的涵义
创新型国家:是指将科技创新作为国家基本战略,大幅度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形成强大的国家竞争优势。建设创新型国家,核心就是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走出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
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自主创新:原始创新、集成创新、消化创新。三、推进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第四节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61国务院在2006年制定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出了用15年的时间使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的行列。加快建设创新型体系,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任务。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科技是关键,人才是核心,教育是基础。经济、科技、人才、教育这些是建设创新型国家必须要把握好的各个环节。3、如何建设创新型国家第四节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62第四节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一、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三、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的道路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五、统筹区域发展
六、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第八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631.新型工业化的涵义三、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
新型工业化: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工业化道路。新在何处:工业化与信息化和二为一、齐头并进;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相协调;资本密集型产业与劳动密集型产业并重。第四节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64这是基于国内外工业化经验教训作出的重大决策;这是充分考虑我国基本国情得出的正确结论;这是顺应世界经济科技发展大趋势的必然选择。
20世纪90年代以来,科技革命突飞猛进,信息化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推动力,对人类生产活动和社会生活产生巨大影响。信息化:以培育和发展计算机、通信、网络技术为代表的现代生产力,并使之造福于社会的历史进程。2、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必然性第四节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652.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的重要着力点
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着力点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推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前者是从粗放型走向集约型,目标是注重量的增长到注重质的提高;后者的目标是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三、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
第四节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66第四节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一、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三、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的道路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五、统筹区域发展
六、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第八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671.“三农”问题的实质及重要性
(1)“三农”问题——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三农”问题的实质是农民收入低下、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落后。(2)解决好“三农”问题,对于国民经济发展全局,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有着重要的意义。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也是社会安定、国家自立的基础——衣食之源、生存之本;工业原料的供应者;工业品的重要市场等。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小康,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没有农村的全面发展,就没有整个国民经济的全面发展。682.解决“三农”问题的新思路
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作出的重大决策。集中体现了我们党现阶段解决“三农”问题的新思路。当前统筹城乡发展的一个艰巨任务是要解决好“三农”问题,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是解决好“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693.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和方针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要求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五句话内涵丰富,要求明确,全面体现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的整体风貌和美好图景。按照这一战略思想,我党在现阶段解决“三农”问题的基本方针就是: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多予少取放活”。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70第四节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一、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三、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的道路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五、统筹区域发展
六、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第八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711.统筹区域发展的重要性四、统筹区域发展
统筹区域发展:促进地区协调发展,缩小区域发展差距。重要性:由于自然的、历史的、现实的种种因素,区域发展的不平衡有其客观性,但这种发展的不平衡,差距的拉大,又会影响到整个的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影响到社会的安定团结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因此,统筹区域发展不仅是经济问题,也是政治问题和社会问题。第四节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722.统筹区域发展的思路(1)统筹区域发展,主要是处理好东部和中西部的关系、沿海和内地的关系。(2)如何处理:东部继续、西部开发、振兴东北、中部崛起,形成分工合理、特色鲜明、优势互补的结构,推动各地区的共同发展。(3)西部开发目标:建设一个经济繁荣、社会进步、生活安定、民族团结、山河秀美的新西部。四、统筹区域发展
73邓小平“两个大局”的思想
在1988年,邓小平指出,沿海地区要加快对外开放,使这个拥有两亿人口的广大地带较快地先发展起来,从而带动内地更快地发展,这是一个事关大局的问题。内地要顾全这个大局,反过来,发展到一定的时候,又要求沿海拿出更多力量来帮助内地发展,这也是一个大局。那时沿海地区也要服从这个大局。(4)统筹区域发展的方法:*、国家的政策支持:加大财政转移支出、采取优惠政策为中西部吸引资金、加强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保护生态环境、大力发展科技和教育,加快人才培养等;*、促进东、中、西部经济互相帮扶、协调发展。*、中西部地区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发挥自己的优势,走出新路子。74第四节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一、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三、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的道路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五、统筹区域发展
六、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第八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751.必要性或意义:——是我国国情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六、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我国是一个资源大国,但按人均水平来计算,我国又是一个资源贫乏的国家。这对于一个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是一个严重的制约。*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自然规律,我们曾经受到违反这一规律而导致严重后果的惩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结合子磨孔夹具课程设计
- 钱家营采矿学课程设计
- 课程设计计算器设计报告
- 果汁冷却器课程设计
- 小学体育教研组学期工作总结
- 农机管理学课程设计
- 港口总平面布置课程设计
- 厨艺大赛活动方案
- 湖北工业大学《数据挖掘与机器学习》2023-2024学年期末试卷
- 门式钢架课程设计纸
- GB/T 11017.2-2024额定电压66 kV(Um=72.5 kV)和110 kV(Um=126 kV)交联聚乙烯绝缘电力电缆及其附件第2部分:电缆
- 生 物2024-2025学年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上册期中模拟生物试卷
- GB/T 43617.4-2024滚动轴承滚动轴承润滑脂噪声测试第4部分:测试和评估方法NQ
- 养殖水面出租合同模板
- 2024年人教版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期中试卷附答案
- 人参完整版本
- DB11T 489-2024 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
- 2024年天津港集团有限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4年江苏省农垦集团有限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近三年任教学科学生学业水平和综合素质情况-回复
- 2023届高考语文备考之整句与散句变换(10道真题含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